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偏差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偏差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偏差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偏差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院系:计算机学院_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年纪: 2010级

姓名:任莎

学号: 01013064

指导老师:其木格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偏差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键字】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偏差,现代社会,影响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952年手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农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很大部分来自手工业。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应也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三、对现代社会主义的影响

三大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主要体现在: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特色的改造道路;在改造中,应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包括资本主义的某些积极因素;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三大改造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摘要】: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关键词】: 三大改造经验教训个人看法 【正文】: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

【K12学习】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

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

自然灾害。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 (二)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1——23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远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 点拨,检测。 1、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点名回答,教师总结。(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点名回答。(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

浅谈三大改造的农业改造

浅谈三大改造的农业改造 文章摘要: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解放了全中国后,人民百姓获得了有史以来的自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是新中国的建立后,新中国只是个新生儿,在国外的各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的情况之下,面临着即将被扼杀在摇篮中的危险,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在经过各方面的思路的汇集,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新中国的三大改造。这个的新生儿在共产党的精心呵护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全党和全民族都为之兴奋的成就。 关键词:三大改造,农业改造,影响 在1949年的10月1号,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庄严而激动地向全国和全世界,新中国正式建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从此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的历史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中国的建立,对于全中国的人民百姓来说,是期盼了一个世纪的重大的事件,是举国同庆的兴事,全中国的人民都会为之激动,心潮澎湃。但是相对于国内的激动人心的场景,西方列强却是为之担忧不已,因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毛泽东同志的坚定的信念,以及制定的外交政策,而使他们的既得利益受到严重的损伤,因此,他们随即做出的对我国的各方面的封锁政策,来企图遏制我国的发展,来达到他们扼杀我国这个新生儿于摇篮的目的,然后再重新再中国扶持他们在中国的傀儡,从而继续从中国攫取对他们有利的利益。 但是,新中国的建立,就已经做好了迎接来自各方面挑战和破坏的的准备了,对于西方列强的封锁政策应该是在意料之中的,所以,新中国并没有因此而被弄的手足无措,而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第一代党中央的的睿智领导下,我国关起门来,自己搞发展。在汇集了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呼声后,坚持民主集中制,最后决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就有在历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的“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就是为了实现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就使得“三大改造”就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性质。 而在“三大改造”中,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起着特有的作用。而这个在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的事件,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至1953年,以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在党中央确定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后,各级的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得农业的互助合作化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10月的15日和11月4日,毛泽东同志同中共中央农村的负责人谈话,提出了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的一切工作纲领,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次谈话,有许多的正确的意见,但是也是变现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①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了发展时期。 而是从1954年至1955年的上半年,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社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使得实际的情况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或者是预定的速度来发展。为了改变和纠正这些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②在这样的政策思想的指导之下,实际的发展情况稍微得到缓解。

浅谈三大改造的农业改造---《五朵金花》观后感

《五朵金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制作的一部爱情电影。讲述的是白族青年阿鹏与副社长金花在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相遇时一见钟情,次年阿鹏经过了千辛万苦,走遍了苍山洱海,先后找到了积肥模范金花、畜牧场金花、炼钢厂金花和正在举行婚礼的金花,在一次次的误会之后,最终阿鹏才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他与金花在蝴蝶泉边再次相会,两人解除了误会。另外四个金花和男友也来到这里,翩翩起舞,为他们真挚的爱情唱起了赞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动人故事。 该片以阿鹏找金花为线索,连接了一个个富有喜剧色彩的故事,使活跃在不同岗位的五位金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全片格调清新优雅、妙趣横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抒情色彩和浓烈的时代气息。当中处处反映了中国当时三大改造中的农业改造的情况。农业合作社处处可见,每一朵金花都是社里的劳动好手,特别是主角金花,还是一位副社长。当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 “三大改造”中,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起着特有的作用。而这个在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的事件,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的。片子主要反映的是第一和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在党中央确定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后,各级的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得农业的互助合作化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

展。 从1954年至1955年的上半年,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社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使得实际的情况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或者是预定的速度来发展。为了改变和纠正 “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这些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在这样的政策思想的指导之下,实际的发展情况稍微得到缓解。 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从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时期。在这期间,农村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迅速,仅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在全国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农村经济改造。这样的史无前例的重大改造,“将众多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农村的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同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其次就是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村的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大改造的实质》 试题: 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C、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D、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B 解析: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透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相关阅读】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好处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资料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能力要求: 1、通过过渡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2、提高学 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3、指 4、导学生总结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5、培养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讲重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本讲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性质。 [课时安排]: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的史实,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概念:a.从时间上看,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b.从任务上看,前三年(1949 ~ 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后四年(1953 ~ 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私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a.提出时间: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 b.内容:“一化三改造”(具体内容见课本P103页) c.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唯一 经济基础。 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 1957年)。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国家对农业的改造 必要性: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自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 a.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b.原则:自愿互利。 农业合作化的过程: 从临时的农业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级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具体方法:掌握不同典型,点面结合,创造和推广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即教材中所总结的“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的步骤大致与农业相同。 2、国家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改造的必要性 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问题: 答案: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阅读】 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必须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先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透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状况下,透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

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浅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环境与资源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 学号:### 2011/11/18

浅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摘要: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践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针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都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1、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利用新生政权力量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决定,这项决定“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刚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

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我国从1953年至1956年,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共和国史上统称为“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有着其历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进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三大改造,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内部强化无产阶级政权的经济基础,削弱甚至消灭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对于国内的工人阶级最终战胜资产阶级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格格不入。如果不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状况,就会严重影响到这个广大部分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对它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其生产关系,从而调动其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把这部分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于农业和手工业来说,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在当时也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当时我国手工业所面临的情况与农业相似,也存在着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情况。这也决定了其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三、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使中国别无选择的进行三大改造,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在美国的扶植下,蒋介石政权在台湾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加上朝鲜战场只是停战协定,新的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这种情况下,有备才能无患,我们只有加快现代化工业建设,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工业力量,才能确保我们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进行三大改造,改变原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阵营开展外交活动和经济交流,寻求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帮助与援助。 三大改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对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事实证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进一步解放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基本上解决了以前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某些环节之间越来越突出的矛盾,进一步解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没有产生较大社会震荡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顺应时代的需要,完成了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但与此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三大改造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一、轻“主体”重“两翼”的实践导致重社会主义而轻现代化的失误。 事实证明,轻“主体”而重“两翼”的实践,使人们在长期的现代化进程中迈入了重社会主义而轻现代化的误区。毛泽东在解释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一再强调“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这种解释使工业化的主体地位名不符实,从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严重脱节。 毛泽东在1959—1960年重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普遍规律”。由此发展到后来的“抓革命,促生产”,用抓阶级斗争来促进生产,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它实际上左右着许多年现实运动的进程,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史料1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史料2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 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的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教材分析: 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缺点等。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国家对资本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4、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其主要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教学难点: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合作化 背景: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但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使得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式: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即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成就: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手工业合作化 时间: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 方式: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似,主要采取合作社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即手工业合作化。 成就:到里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时间:1954—1956年 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政策:赎买 特点: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摘要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帮工组等互助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散、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关系有了重大变革。农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 手工业改造: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组,走集体经济道路改变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不足、产销不畅等困难 工商业:实际上就是实行公私合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变革 第一章三大改造的背景 1.1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1.2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第二章具体措施 2.1 农业改造: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帮工组等互助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散、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关系有了重大变革。农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 2.2 手工业改造: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组,走集体经济道路改变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不足、产销不畅等困难

2020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 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 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第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史

①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实质:生产资料从私→公 ③改造方式: A、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 B、资本主义工商业: 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形式: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 高形式是公私合营。 ④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特点: ①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计划体制; (三)“左”倾失误(1958—1960年) 1、原因:(1)错误估计形势;(2)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2、1958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19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 a.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b.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大跃进的主要标志: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大二公” 主要标志 ③后果: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环境严重破坏;出现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四)调整前进 1、从1960 结果: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2、成就:工业、原子能、石油、运输、 ①建成大中型项目500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②建立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③建设了大庆、胜利、大港三大油田,到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 ④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新修铁路八千多公里。 ⑤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2.5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教案

第十二单元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实。 2. 认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意义。 3. 体会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智慧。 二、新课导入 1956年1月北京各界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代表北京工商界在天安门城楼向毛主席递交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 本课主要讲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乐松生的同仁堂为例,重点讲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总路线 何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要讲三大改造,先来看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毛主席用一个比喻说明:“一化”如鸟的主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同鸟的两翼。 在党的总路线号召下,全国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全国有10万多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509万人,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乐松生与同仁堂的大事记 1.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始创同仁堂。 2.1953年,同仁堂作为“利用、限制、改造”政策试点。 3.1954年,同仁堂是第一批公私合营单位,成立工作委员会。 4.1956年,同仁堂影响下,北京市药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5.1955—1966年,乐松生任北京市副市长。 6.1956—1968年,乐松生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与荣毅仁齐名。 以同仁堂为例,说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政策和阶段。 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和平赎买政策,既不采取剥夺的方式,也不采取由国家付出一大笔赎金的购买方式,而是创造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让资本家继续从企业分得一部分红利和股息的赎买办法,逐步将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和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主要阶段:从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公私合营中,乐松生等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如何? 对接受改造的工商界人士给予政治上、工作上的妥善安排。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族资本家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和疑虑,促使绝大多数人对改造工作采取较积极配合的态度。 改造之后的同仁堂发展的怎么样呢? 1948年和1959年同仁堂生产经营状况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展示图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纪念邮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