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2021-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那么,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阔地区。绝大局部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局部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局部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局部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那么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和岸壁可发生崩塌。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局部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在该区域内,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可分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这

一类型区又可分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

〔1〕低山丘陵

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南部的汤旺河、完达山西侧的倭肯河上游、牡丹江、张广才岭西部的蚂蚁河、阿什河、拉林河等流域,吉林东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也属于本区范围。垦植指数在20%左右,大于10度的坡地也有开垦。加之降雨量较大,有很大的侵蚀危险性,但这些地区天然次生林较多,植被覆盖率也较高,就当前的土壤侵蚀情况来看,尚属于轻度和中度的面蚀和沟蚀。

〔2〕漫岗丘陵

为小兴安岭山前冲积洪积台地,具有较缓的波状起伏地形。这一带原来有繁茂的草甸草原,近五六十年来进行开垦,垦植指数达70%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大,分布于20多个县,是我国东北黑土侵蚀代表类型。坡度一般在7度以下,并以2—4度面积居多,但坡面较长,多为1000—2000米,最长的可达4000米,汇水面积很大,往往使流量和流速增大,从而增加了径流的冲刷能力。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有面蚀、沟蚀和风蚀,由于长期的面蚀、沟蚀和风蚀的影响,黑土层逐渐变薄,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心土,出现了黑黄土、黄黑土、“破皮黄〞等肥力较低的土壤。

3.北方山地丘陵区

本类型区是指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范围内有土壤侵蚀现象的山地、丘陵。

从地形上讲,这一类型区的特点是〔1〕山地丘陵都以居高临下之势环抱平原。〔2〕从高山到低山到丘陵到谷地到平原呈梯级状分布。

这两个特点说明山区土壤侵蚀和平原的水患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安排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治理措施的配置,这种地形特点要作为关键因子加以考虑。

本区一些浅山的下部和丘陵的上部也广泛覆盖着黄土,但土层没有黄土高原那么厚,凡覆盖有黄土的低山、丘陵,棉蚀、沟蚀的情况与黄土高原地区很类似。

4.南方的山地丘陵

本区的范围大致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东南直抵海域,并包括台湾、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中游,以及东南沿海的各河流的中、上游山地丘陵。

南方山地、丘陵区温暖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植被恢复较容易,一般地面植被覆盖好。但雨量充分,年雨量通常达1000-2000mm,且多暴雨,最大日雨量超过150mm。因地面径流较大,年径流深在500mm以上,最大打1800mm,加之高温炎热,风化作用强烈,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方,土壤侵蚀相当严重。

5.四川盆地及周围的山地丘陵区

四川盆地,大致在北以广元,南以叙永、西以雅安,东以奉节为四个顶点连成的一个菱形地区内,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其余局部为

丘陵。

整个四川盆地,平坝仅为7%,丘陵约占52%,低山约占41%。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大局部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 左右,但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雨集中,径流充分,径流系数为40%—50%,因此侵蚀强烈。

6.云贵高原区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西部的高原、山地和丘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山和峡谷相间,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和由此造成的自然地带的错综配置和垂直分布。幽谷底部是热带,山岭顶部是寒温带以至寒带。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量一般在1000mm上下,最多达2000mm,雨量集中,5—10月份降于占到全年的80%,径流量大,径流系数为40%-50%。

水土流失形式:滑坡、泥石流。

云南东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最发育、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例如:流经东川市的小江流域,泥石流沟成群分布,其中的蒋家沟流域面积为47.1km2,是东川地区最大的一条泥石流沟,这条泥石流沟活动十分频繁,1965年爆发28次,1966年爆发17次,根据观测,这条沟每年排出的泥石流总量为300——500万m3,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云贵高原山区滑坡也很发育。贵州西部的水城、六枝、盘县等地是滑坡较多,危害较大的一个地区,云南的滑坡分布是和泥石流的分

布交错在一起的,而前者又为后者提供了大量的土沙石块。

二、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的沙漠及沙漠周边地区。总面积为109.5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4%。

我国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大局部年降水量在200MM 以下,最少有在10MM以下的。热量丰富,气温变化剧烈,蒸发量大,一般在1400—3000MM。气候异常枯燥,风力强劲。风速经常到达5—6级以上。再加上植被稀疏低矮,绝大局部为系草本和灌木,河流冲积或湖积的沙质沉积物质深厚广泛,就使得沙漠地区风沙频繁而强烈,风沙日一般每年为20—100天左右,最多可达150天,造成强烈的风蚀和风沙迁移、堆积,并形成多种风蚀地貌和广泛分布的沙丘,沙丘高度一般为10-25M,高大者可达100-300M

三、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等一些高山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等一些高寒地区。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 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 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 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 带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 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 石灰反应或表层有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 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一)棕壤 性土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 色随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 是山地丘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 米的草根层(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 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2012-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与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与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与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就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就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分为新黄土与老黄土两种。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与渗透性都较大。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与土石山地。总的来瞧,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就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与干旱草原四个带。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与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与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则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与岸壁可发生崩塌。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与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所围绕。在该区域内,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可分为低山丘陵与漫岗丘陵。这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石漠化程度评价表

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 注: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值的年平均值表示。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铀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H年均值。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注:Xi为影响因子i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 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

临界水位深度 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

注:1、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的反应程度,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本标准选用周修萍建立的等权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特点,对我国酸雨区基本适用。 2、P为降水量,PE为最大可蒸发量。 3、A 组岩石:花岗岩、正长岩、花岗片麻岩(及其变质岩)和其他硅质岩、粗砂岩、正石英砾岩、去钙砂岩、某些第四纪砂/漂积物;B组岩石:砂岩、页岩、碎屑岩、高度变质长英岩到中性火成岩、不含游离碳酸盐的钙硅片麻岩、含游离碳酸盐的沉积岩、煤系、弱钙质岩、轻度中性盐到超基性火山岩、玻璃体火山岩、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石灰砂岩、多数湖相漂积沉积物、泥石岩、灰泥岩、含大量化石的沉积物(及其同质变质地层)、石灰岩、白云石。 4、A 组土壤:砖红壤、褐色砖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暗棕壤、暗色草甸土、红壤、黄壤、黄红壤、褐红壤、棕红壤;B组土壤:褐土、棕壤、草甸土、灰色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土、白浆土、黑钙土、黑色土灰土、栗钙土、淡栗钙土、暗栗钙土、草甸碱土、棕钙土、灰钙土、淡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干旱盐土、砂姜黑土、草甸黑土。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根据重要保护物种地分布,即评价地区国家与省级保护对象的数量来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表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2012-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颗粒粒径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则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和岸壁可发生崩塌。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在该区域内,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可分为低山丘陵和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通常以土壤发生层被蚀去的厚度或残留的厚度为标准进行划分,bai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程度。各等级对应的特征分别为: 无明显侵蚀是指土壤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轻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保留完整。中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小于1/2,B、C层保留完整。强度侵蚀是指A层无保留,B层开始侵蚀裸露,C层保留完整。剧烈侵蚀是指A、B层无保留,C层开始侵蚀裸露。 扩展资料: 土壤侵蚀分布 就全球范围而言,50°N?40°S之间为水蚀的主要分布区。中国水蚀区主要分布于20°?50°N之间。风蚀主要发生在草原和荒漠地带。美国、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分布国家,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中国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及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四川盆地及周围的山地丘陵区。中国的风蚀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干早和半干旱地区以及沿海沙地。

中国是世界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土壤侵蚀的成因复杂,危害严重,主要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等。 根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重力侵蚀则不同程度地分别分布在以上3类土壤侵蚀分布范围内。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面组成物质疏松深厚,降雨强度大,垦殖历史久,植被覆盖率低等,都是引起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着土壤侵蚀的类型、程度、区域分布以及潜在危险的大小等。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我们应该都知道土壤的重要性,而生活中我们的一些行为往往会导致土壤侵蚀会严重的影响土壤自身的碳含量,对于大气环境会产生潜在的影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是目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护目标。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根据国家水利部2002年水利技术修改规定,按照《水利技术标准规定》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包括五方面: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等。 1)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土壤侵蚀分区要反映不同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和其差异性,要求同一区自然条件、土壤侵蚀类型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而不同类型区之间则有较大差别。因此分区原则主要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侵蚀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2)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土壤侵蚀强度,是指评价单元或地块上发生的土壤侵蚀模数的高低程度。我国水蚀地区通常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分为六级: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这个分级是根据水利部2008年1月4日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而

制定的。 3)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以土壤原生剖面被侵蚀的状态为指标划分的土壤侵蚀等级。反映了土壤侵蚀的结果和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是区分侵蚀土壤等级的标准之一。通常以土壤发生层被蚀去的厚度或残留的厚度为标准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程度。 各等级对应的特征分别为:无明显侵蚀是指土壤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轻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保留完整;中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小于1/2,B、C层保留完整;强度侵蚀是指A层无保留,B层开始侵蚀裸露,C层保留完整;剧烈侵蚀是指A、B层无保留,C层开始侵蚀裸露。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年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2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前言 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订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 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 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

秦百顺郭索彦张长印 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 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 张大全丛佩娟李琦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 3.1 一级类型区 (3) 3.2 二级类型区 (3) 3.3 范围及特点 (3) 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8) 4.1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8) 4.2 风力侵蚀及混合侵蚀(泥石流)强度分级 (9) 5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11) 附录A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 (12) 附录B 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 (13) 标准用词说明 (16) 条文说明 (17) 1 总则 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1.0.3 本标准主要引用标准: 《水土保持术语》(GB/T 20465—2006)。 1.0.4 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GB/T 20465—2006定义的有关土壤侵蚀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2.0.2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The potential hazard degree of soil erosion

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sl190-2007 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界中,由于水、风、冰、浪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土壤表层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科学评价土壤侵蚀的程度和分类,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07年发布了《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SL190-2007》。该标准主要根据土壤侵蚀的程度和影响,将土壤侵蚀分为不同等级,并提供了相应的分类标准。 《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SL190-2007》总共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轻度侵蚀区、中度侵蚀区、重度侵蚀区、特重度侵蚀区和极重度侵蚀区。下面将对每个等级进行详细介绍。 1. 轻度侵蚀区: 轻度侵蚀区是指土壤表层被剥蚀程度较轻的地区。具体标准如下: (1)土壤表层剥蚀深度小于5厘米; (2)土壤剥蚀速率小于0.5吨/公顷/年; (3)土壤流失量小于500吨/公顷/年。 2. 中度侵蚀区:

中度侵蚀区是指土壤表层被剥蚀程度适中的地区。具体标准如下: (1)土壤表层剥蚀深度在5-10厘米之间; (2)土壤剥蚀速率在0.5-1吨/公顷/年之间; (3)土壤流失量在500-1000吨/公顷/年之间。 3. 重度侵蚀区: 重度侵蚀区是指土壤表层被剥蚀程度较重的地区。具体标准如下: (1)土壤表层剥蚀深度在10-20厘米之间; (2)土壤剥蚀速率在1-2吨/公顷/年之间; (3)土壤流失量在1000-2000吨/公顷/年之间。 4. 特重度侵蚀区: 特重度侵蚀区是指土壤表层被剥蚀程度非常严重的地区。具体标准如下: (1)土壤表层剥蚀深度在20-40厘米之间; (2)土壤剥蚀速率在2-4吨/公顷/年之间; (3)土壤流失量在2000-4000吨/公顷/年之间。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片面、不准确和不严肃的,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该体现同时含有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分级标准,缺一不可。 我国一些人习惯上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把二者等同起来,混淆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为准确理解和认识水土流失的含义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水土流失的定义笔者在前面已阐述过了,那么什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它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如岩屑、松散岩层等,被破坏、剥蚀、运转、沉积的过程。很显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是完垒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字面含义上的不同,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侵蚀或流失的主体不同。水土流失的流失主体包括“水”和“土”两个主体,而土壤侵蚀仅指“土” 一个主体。同样水土流失同土壤侵蚀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壤侵蚀是一种特定的水土流失形式,也可以说土壤侵蚀是狭义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做为相对独立的概念来使用,但决不可以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 许多词汇和术语,随着时时的推移,人类文明程度、文化和科学

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内涵在不断地外延、扩大、深化和演变,即广义化。广义化的词汇和术语与最初的本意已有了较大变化,甚至大相径庭。水土流失这个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术语,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迅猛发展也广义化。因此,我们应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它的内涵,如果仅从字面上咬文嚼字,或狭隘地理解它的含义,就会使人们误人死胡同而不能自拔,使本来非常明晰的概念变得复杂化。比如,对土壤侵蚀中“侵蚀” 的理解,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侵蚀破坏、侵蚀腐蚀,而应广义地理解为侵蚀破坏、剥离、转移、流失等,也就是说土壤侵蚀就是土壤流失。比如,对水土流失一词中的“土”不能仅仅指生长植物的土壤,还应包括土壤母质、岩屑等地面其它组成物质和各种养分物质。再比如,对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除了水力、风力、重力、温度等自然力外,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修路、毁林开荒等行为,改变原地形地貌,损坏了地表植被,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或加剧了水土流失,也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还有许多用广义论来认识水土流失内涵的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分类分级标准,实际上是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来代替的,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土壤侵蚀的因素:190—96),对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土壤侵蚀强度、侵蚀土壤程度分级等做了规定。 2.1.1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 按土壤侵蚀的外营力不同种类将全国土壤侵蚀区划分为三个一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第九章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主要教学目标: 阐述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原则,明确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分布范围以及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的特点。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第二节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三节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四节以冻融及冰川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一节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一、目的意义与任务 土壤侵蚀分区是根据土壤侵蚀类型、成因以及影响侵蚀发育的主导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区划单元进行分区。分区的目的意义是为不同区域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土壤侵蚀提供主要依据,并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它是研究各分区内土壤侵蚀特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基础工作。 分区的任务是在详细了解土壤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并考虑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根据土壤侵蚀和治理的区域差异性,提出分区方案,划分不同的侵蚀类型区。 二、分区原则 土壤侵蚀分区要反映不同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和其差异性,要求同一区自然条件、土壤侵蚀类型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而不同类型区之间则有较大差别。因此分区原则主要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侵蚀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三、土壤侵蚀分区 我国地质地貌及气候特点,构成了各种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条件。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不同,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域。根据我国的地貌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如水力、风力等)在较大区域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辛树帜等(1982)将全国分为3大土壤侵蚀类型区,即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宁夏、陕北、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沙区,是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其中风力侵蚀的沙漠及沙地面积达187.6万km2。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分布有现代冰川、高原、高山,是冻融侵蚀为主的另一侵蚀区,其中冻融和冰川侵蚀面积约有125.4万km2(施雅风等,1988)。其余所有山地丘陵地区,则是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第三类型区,其中水力侵蚀面积约有179.4万km2。水力侵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和云贵高原6个2级类型区。 第二节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一、西北黄土高原(Ⅲ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广泛分布,在黄河中游近60万km2范围内,土壤侵蚀面积43万km2,严重的土壤侵蚀面积达28万km2以上,最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面积为15.6万km2。

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的依据

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的依据 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的依据 一、绪论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而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中 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侵蚀作为一种自然地质灾害, 对土地资源的损害程度十分严重,并且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 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对中国土壤侵蚀类型的区划分和研究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二、土壤侵蚀类型的依据 1.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土地利 用类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和抵抗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来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区域。(1)农田 农田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对象,农田的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直接影响土 壤侵蚀的程度。在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时,需要根据农田的类型、坡度、耕作方式等因素进行详细研究。 (2)林地 林地对土壤侵蚀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不同类型的林地对土壤侵蚀

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区域时,需要充分考虑林地 的类型、植被覆盖度等因素。 (3)草地 草地是土壤的重要保护层,对土壤侵蚀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是,不 同类型的草地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需要根据草地的类型、植被密度等因素进行区划分。 2. 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是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不同类型的 地形地貌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地形地貌特 征来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区域。 (1)山地 山地地形的起伏和坡度较大,土壤侵蚀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划分土壤 侵蚀类型区域时,需要充分考虑山地地形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2)平原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侵蚀的程度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平原地区 的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也较为复杂,因此需要根据 平原地区不同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详细区划分。 (3)丘陵 丘陵地形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处于中等水平。在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区域时,需要综合考虑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土 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doc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doc 1. 研究背景 土壤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环境之一,也是最容易遭受破坏的地质物质之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因各种因素(如风、水、地形等)的作用而被侵蚀、移动和沉积的现象。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质量的下降,影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价值。 因此,对土壤侵蚀进行分类和区划,有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内容 (1)分类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标准包括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造成土壤侵蚀的因素、土壤侵蚀的程度等。本文采用的分类标准主要是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和造成土壤侵蚀的因素。 (2)区划方法 本文采用分类区划法,将全国土壤侵蚀的类型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区划的依据主要是土壤侵蚀的区域差异、类型特征、土地利用形态和生态环境特征等。 (3)区划结果 根据土壤侵蚀的类型和造成土壤侵蚀的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区: 1. 水土流失型土壤侵蚀区。这个区域受到雨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流失的非常严重。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山地、丘陵和盆地。 2. 风沙侵蚀型土壤侵蚀区。这个区域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风沙侵扰很大。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的荒漠、沙地和半沙地。 3. 冰蚀型土壤侵蚀区。这个区域是高山地区,受到冰川和冻土的侵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的冰川遗迹区。 4. 人为活动型土壤侵蚀区。这个区域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引起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工业区、农业区及开发区。 3. 结论和建议

该区域化的土壤侵蚀分类和区划可以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建议建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关注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土壤侵蚀的防治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