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改之我见

深化课改之我见
深化课改之我见

还课堂与学生

——深化课改之我见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

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

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课改之我见周晓燕

低年级如何实施课改之我见 各位领导和广大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很有幸在此向大家谈谈我的教学成长经历和体会。我想,其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直默默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今年我代一年级语文,有收获的快乐,也有失败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认为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此,我也想借此会和各位前辈进行交流、学习和探讨,希望各位领导和前辈能不吝赐教。 随着新课标的强力推进,对于在新课标、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了改革传统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宝。作为一位工作在第一线的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师,结合低年级儿童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求知欲强这一特点,我尝试着用一种“快乐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所谓“快乐的教学法”就是寓教于乐,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开发学生的能力与潜力,把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然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人物,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在语文的自由王国中快乐飞翔呢?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进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会失败。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不仅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还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导入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导入、创设情景导入、设置悬念导入……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就行。 例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的教学,我曾经设计过多种教学导入方案,一是谈话法导入;二是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导入;三是谜语与挂图导入等,但总觉得不能完美体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实践,我选择了“看手――画手――夸手”的导入方案,先让学生伸出小手感知“胖乎乎”,在画手的过程中板书“胖乎乎”,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在夸手中实现对教学的拓展,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很快就进入了自主、快乐的学习环境。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已经有过很多次课改,在上个世纪末,中央和国务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XX年9月,石阡县全面推进“生态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县之一。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改进、巩固、提升,其过程有困惑,有徘徊,也有不少收获和经验。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育人质量。那么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提升能力的程度”来评定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不再以教师讲得多精彩、多深刻为标准,而是学生学得怎样为标准。它强调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学生不仅要达成理解、记忆知识的目标,更应达成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还要提升学生对学科与社会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二、课堂教学改革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了什么,变了哪些? 1、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演)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点评者(裁判),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变配角。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主要是点评、点化、点拨,要学会“倾听”,要大胆“留白”,要围绕课堂目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散得开,收得拢。 2、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由“被动”吸收变成主动参与,快乐参与,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思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占时间和空间由少数变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训练思维,锤炼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3、学生学习活动形式的变化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学习形式更多地表现为被动“听”,各自“练”。新课改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的点评、点化、点拨穿插其中,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互结合。 4、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让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展示,培育学科思维能力,明

新课改之我见

新课改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0-09-10T13:22:13.20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08期供稿作者:胡蓉 [导读]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新课堂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胡蓉(达县亭子小学四川达县 635000)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可素质教育怎么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的教师都还在摸索中。最近几年,国家根据各级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实践总结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还得落实到课堂上。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建设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我想这都是我们大家值得思考的问题。记得一本教育杂志上提到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看中国的教育,他们本是想来看看中国孩子是如何学的,可课堂上看的最多的却是老师的行为,听的最多的是老师的声音,老师在课堂上成了主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中国教师上课往往重视的是基础的,系统的,规范的知识传授。用的最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少,更别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西方课程文化重视的是孩子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前沿知识的学习,他们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认为应该把没问题的孩子教成有问题的孩子。而中国恰恰相反,教师总是想办法解决掉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导致培养出来的孩子大相径庭,中国大部分孩子虽然知识丰富,但缺乏创新,缺乏实践能力,学到的知识单一,思维空间狭窄。而美国的孩子在这方面就强于我们中国孩子。但美国孩子在知识方面的掌握不如中国。于是专家们就提出,能否把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融合一下,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持续地发展,这就成了我们素质教育的核心。当然,国家不改革考试制度,不改革对教师的考评制度,一切素质教育都是空谈,我们就不能放开手来搞课程改革。但我们已经看到,国家正在改革考试制度,连高考都部分课程实行学分制,对教师的考核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视分数了。我认为这次改革迎来了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春天。我们不能说没考到第一名的就不是好老师,也不能说考了第一名就一定是好老师,这种评价是不科学的。我们是人民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为国家所用,怎样教才能为他们今后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我想这才是我们当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最具有奠基作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习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获得,自信心的建立等等都是在小学阶段基本形成的。记的很多的名人,伟人问及给他的人生帮助最大的是谁,很多人都回答是他的幼儿园或小学老师,可见我们小学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该有多大。 1.那么新课程到底对我们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新课程改革究竟该改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我们老师应该具备的理念 1.1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上课是一种动态生成,而不应照搬教案,教师备课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不能将教案当成剧本,让教师唱主角。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 1.2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必须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 1.3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学科,不再受课堂与教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处理教材。(比如,我们在教学语文《找春天》一课,我们完全可以把音乐课中的《嘀哩嘀哩》让学生唱出来,或通过录音放出来作为我们这堂课的导入部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语文中可以有音乐,有美术,有历史等,其他科也一样。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维空间打开了,知识面变的更宽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从生活中吸纳知识,能将已经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去,做到活学活用。 1.4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堂上要和谐统一与自然达成。 2.新课改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提高了,我们必须要做到 2.1首先,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应该变为我们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去体验,感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2.2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我们教学生知识,不仅仅是让他学到知识,我们还要使他参与到这种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与思考,去尝试自己习得知识的过程,这种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将对他终生受益。 2.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堂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堂。但是,是不是问题问的多就是成功的课堂呢?以往的课堂就是问的多问的细,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一同走,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觉的这种课堂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其实课堂上只需对那些主要的,关键的地方,学生的疑点,难点,需重点理解的地方提几个问题就够了,我们更多的是把思维的时间交给学生(比如,语文课堂上,针对一重点段,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你读了这段有什么体会,感想,有什么想问的问题等,当然,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而且一开始,学生不会自己去体会,感悟,教师可以引领他去感悟,去体会,教给他们一些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2.4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新课堂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问题的主动探索。我们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个性品质的培养等在教学中有所体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深入挖掘教材,转变自己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培养出真正适合国家需要的建设者,接班人。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已经有过很多次课改,在上个世纪末,中央和国务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XX年9月,石阡县全面推进“生态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县之一。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改进、巩固、提升,其过程有困惑,有徘徊,也有不少收获和经验。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是什么?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育人质量。那么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提升能力的程度”来评定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不再以教师讲得多精彩、多深刻为标准,而是学生学得怎样为标准。它强调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学生不仅要达成理解、记忆知识的目标,更应达成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还要提升学生对学科与社会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二、课堂教学改革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了什么,变了哪些?1、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

动的设计者(导演)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点评者(裁判),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变配角。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主要是点评、点化、点拨,要学会“倾听”,要大胆“留白”,要围绕课堂目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散得开,收得拢。2、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由“被动”吸收变成主动参与,快乐参与,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思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占时间和空间由少数变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训练思维,锤炼语言,提升表达能力。3、学生学习活动形式的变化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学习形式更多地表现为被动“听”,各自“练”。新课改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的点评、点化、点拨穿插其中,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互结合。4、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让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展示,培育学科思维能力,明确学习价值。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尤其是“思维”上的依赖性,最终形成善思善辩、能说善道的良好素质。5、教师工作重心的转变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的工作重心就放到了课前,即课前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策划。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与自主探索问题的设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课堂典型例题与变式题的选择,学生自主检测题的设计;预估需要点化、点拔的学生误区等

新课改下教学模式之我见

新课改下教学模式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367.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13-01新一轮课改下的教学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而新课改的思想可以概括“四新”即 新理论,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那么实施新课改思想就必须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改革和 创新,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才能使课堂有声有色,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课堂才更具效果。在优化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新教材设置的“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及“概括?整合”等活动栏目,为学生积极主动地 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活动?探究” 这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 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化学式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见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正式由于它的重要性,决定了在化学的诸多教学模式中,“活动?探究”这一模式更具它自身的 魅力性。在新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索程序:提出问题——猜想 与假设——实验并分析——交流研讨——实施评价,同时老师可以有条件有选择的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向一个正确的方向积极思考探索,从而更好的获取科学知识。 如在Na2O2与H2O反应的探究实验中: 1、提出问题。 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2、学生猜想与假设。 (1)可能会生成NaOH与H2 (2)可能会生成NaOH与O2 3、实验并分析。 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并滴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定量的Na2O2放入水中。 实验现象:Na2O2与水剧烈反应,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红色,过一会儿,红色有褪去,于是学生出现了极大地好奇心:为什么红色会褪去?于是学生产生了对新事物的渴求的心里。对于气体的成分,学生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对于红色的原因,学生也能得出答案,而对于红 色褪去的原因,学生之间产生了强烈反响。 4、交流研讨。 对于溶液红色退去的原因,学生之间进行了广泛交流,讨论,其中具有说服力的猜想有 两条: (1)可能存在有漂白性的物质 (2)可能生成的NaOH浓度过大导致的 在老师的协助下,学生做了探究性实验,分别用浓度较小的和浓度较大的NaOH溶液进 行实验,结果发现浓度较大的溶液滴加酚酞后先变红后又变浅甚至褪色,而浓度较小的溶液 红色不退色,从而得出NaOH浓度对酚酞变红的溶液由影响。对于(1)的猜想,通过老师的

新课改之我见 成倩

新课改之我见成倩 发表时间:2019-05-23T10:27:23.68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5期作者:成倩[导读]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河北省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成倩【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 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师生角色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等。【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首先,学习新课程,改革师生角色定位;“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其次、学习新课程,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第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以我们物理科为例,现在更强调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兴趣。 结语: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课改之我见

新课改之我见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可素质教育怎么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的教师都还在摸索中。最近几年,国家根据各级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实践总结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还得落实到课堂上。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建设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我想这都是我们大家值得思考的问题。记得一本教育杂志上提到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看中国的教育,他们本是想来看看中国孩子是如何学的,可课堂上看的最多的却是老师的行为,听的最多的是老师的声音,老师在课堂上成了主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中国教师上课往往重视的是基础的,系统的,规范的知识传授。用的最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少,更别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西方课程文化重视的是孩子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前沿知识的学习,他们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认为应该把没问题的孩子教成有问题的孩子。而中国恰恰相反,教师总是想办法解决掉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导致培养出来的孩子大相径庭,中国大部分孩子虽然知识丰富,但缺乏创新,缺乏实践能力,学到的知识单一,思维空间狭窄。而美国的孩子在这方面就强于我们中国孩子。但美国孩子在知识方面的掌握不如中国。于是专家们就提出,能否把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融合一下,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持续地发展,这就成了我们素质教育的核心。当然,国家不改革考试制度,不改革对教师的考评制度,一切素质教育都是空谈,我们就不能放开手来搞课程改革。但我们已经看到,国家正在改革考试制度,连高考都部分课程实行学分制,对教师的考核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视分数了。我认为这次改革迎来了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春天。我们不能说没考到第一名的就不是好老师,也不能说考了第一名就一定是好老师,这种评价是不科学的。我们是人民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为国家所用,怎样教才能为他们今后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我想这才是我们当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最具有奠基作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习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获得,自信心的建立等等都是在小学阶段基本形成的。记的很多的名人,伟人问及给他的人生帮助最大的是谁,很多人都回答是他的幼儿园或小学老师,可见我们小学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该有多大。 1.那么新课程到底对我们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新课程改革究竟该改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我们老师应该具备的理念 1.1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上课是一种动态生成,而不应照搬教案,教师备课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不能将教案当成剧本,让教师唱主角。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 1.2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必须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 1.3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学科,不再受课

新课改反思之我见

新课改反思之我见 日期:2009年07月10日 泽头中学曲航英新课改走进校园已有三年有余,但新课改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认为,新课改是在反思中前行。回首新课改的实施,我发现它灿烂的光辉已照亮了教育的每个角落,新课改给了广大教师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倡导了研究性的教与学的方法。它强调教育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它如一颗种子在每一位教师心中生根、发芽,它同样在我的心中萌发着,太多的感慨汇成一句话,新课改让我在反思与思考中提高。古人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知自强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改才把反思提到了重要位置.事实也是如此,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思考,才能达到超越的最终目的. 在新课改中教师们都认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完善了,从重视知识、能力发展到兼顾过程和方法,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也是老师们觉得困难的地方。“了解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行动,行动不等于到位”,广大老师很希望有切实的、具体的指导。 教师培养的确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么多实验教师如何培训?他们每天都有问题,如何指导?我想,集中培训仍然重要,但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方面,每一次的课改都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基础教育反思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全国推进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有着质的差异,其对以往基础教育的反思更为深刻,对未来社会人材素质要求的研究更加前瞻、透彻。本次课改除了在课程体系作了创造性调整外,更突出反映在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试图促使教育工作者的导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推

新建学校课改之我见

新建学校课改之我见 当前,政府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使各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 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比,新建学校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尤其是家长对新建学校认 可程度不高,区域内优秀学生流失较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如此困境,我们不能坐、等、靠,只有主动出击,以“拓荒者”锐意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坚定不移地走“先 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课改之路,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被动学习”的种种弊病,努 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教学特色之路。 一、集体备课,夯实课改基础 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 识共享,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个人初备是前提 每位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分工协作 设计优质课件,是提高集体备课的前提。复习引入要具有承前启下的作用;学习目标要简明 扼要、一目了然;自学指导要有明确的自学内容、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跟踪练习要有层次性、多样性、探究性,照顾到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后进生吃饱,优等生吃好。 2.充分讨论是关键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集体备课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抒己见,发挥集体 的智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既要凝聚集体智慧,又能 体现个人特色,实现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3.善于反思是保障 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 核心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 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 二、先学后教,引领课改方向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学后 施教。先学后教,即在课堂上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学与尝试, 暴露问题后,教师才给予点拨释疑,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当堂检测的过程。 1.自学要高效 出示学习目标后,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形成学生专心看书、认真思考的紧张氛围。教 师对自学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但教师的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 注意力。自学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时间也不 能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马观花。自学结束后,尽可能让后进生 回答或板演完成自学检测,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2.讲授要精当 “后教” 是课堂的关键,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方法的主阵地,“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是在学生通过先学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上进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检测情况确定讲与 不讲,少讲与多讲,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把 教学用在刀刃上,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

深化课改之我见

还课堂与学生 ——深化课改之我见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