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几点思考

?经营管理? 当 代 石 油 石 化PETROL EUM &PETROCH E M I CAL TODA Y V o l .9 N o.4A p r 2001

关于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几点思考

周若洪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 要:介绍了日、韩石油定价机制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在实现石油市场形成价格的过程中,政府在制订法律、

法规和实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指出我国以国际市场为基础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应考虑国内市场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最后建议我国石油税制中的消费税应改为价外税,消费税改为在消费环节征收,并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

关键词:石油 油品 定价 市场 法律 法规 税收

中图分类号:F 407.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6809(2001)04-0023-04

Som e Ref lection s on the Shap i ng -up M echan is m of O il Pr ice

Zhou R uohong

(S IN O P EC E cono m ics &D evelopm en t R esea rch Institu te ,B eij ing 100029,Ch ina )

Abstract :T he article gives an accoun t of the shap ing 2up p rocess of o il p ricing m echan is m in Japan and

Sou th Ko rea ,describes the functi on s of the governm en t in the m ak ing of law s and ru les as w ell as in m acro 2regu lati on in the cou rse of realizing p rice 2fo r m ati on on the o il m arket ;po in ts ou t that revisi on of the p roduct o il p ricing 2m echan is m based on in ternati onal m arket shou ld be m ade in con siderati on of the specific dom estic m arket .T he article finally suggests that con sum p ti on tax in Ch ina’s taxati on be changed to taxes no t included in the calcu lated p rices w h ile con sum p ti on tax be levied in con sum p ti on link s and p roducti on 2p attern tax on added value be tu rned to con sum p ti on 2p attern tax on added value .

Keywords :petro leum ,o il p roduct ,p ricing ,m arket ,law &ru le ,taxati on 1 市场化是石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但当前

更迫切的工作是建立、健全相应的石油法律、法规目前世界各国成品油价格的形成机制主要分为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和政府定价两种。一般来说,市场经济发达、竞争机制完善的国家多采用市场竞争的方式;而一些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国家则多采用政府定价的形式。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开放、竞争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靠拢。

111 邻近国家石油价格市场化的演变过程11111 日本

1962年7月,日本颁布“石油工业法”,通过该法来规范管理石油市场。1968年1月,日本施行“特定石油制品输入暂定措施法(简称特石法)”,该法是针对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市场、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压

力,而对日本本国石油工业采取的保护性法律。该法主要规定了只有石油公司有进口的权利。1989年3月到1992年1月,连续废除了汽油生产配额指导和原油生产指标,也就是取消了政府控制的汽油生产配额和对原油加工生产配额的限制。1996年1月,废除“特石法”。“特石法”废除后,任何只要有70天

销售量储备设施能力的公司都可以进口石油。1998年4月,开放对自助式加油站的限制。 收稿日期:2001-01-25

作者简介:周若洪(1958-),男,湖南长沙人,毕业于浙江大学

化工系,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曾荣获中国石化总公司首届十佳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长期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工作,两次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日本的石油价格和石油工业在1996年以前基本上由政府严格控制,1996年后随着“特石法”的废除,石油市场逐渐放开,目前成品油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日本政府不再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市场价格。

11112 韩国

韩国石油价格市场化进程和我国很类似,经历了政府定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和价格开放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以前政府定价时期。这个时期政府定价时通常循循以下4个原则:①根据成本定价;②要监管炼厂利润;③为控制消费指数,政府对工业和居民影响较大的油品实行低油价政策;④实行价格公告制度。

第二阶段,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时期。这一阶段又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是建立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联动机制(1994年1月)。政府根据上个月进口原油的价格情况来调整当月的国内成品油(包括汽油、煤油、柴油和重油)价格。定价公式为:本月销售价格=上月销售价格×(1+本月调整率),调整率主要反映原油价格和汇率的变化,以使每月的销售收入与生产成本相适应。第二步,于1994年11月建立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即根据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来确定价格结构,价格调整以前两个月的26日至前一个月的25日的数据为依据。

第三阶段,1997年1月以后,石油价格市场化。112 我国石油价格的演变过程

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成品油价格一直由政府统一制订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不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成品油价格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82年以前完全计划价格体制阶段。成品油价格由政府制定、调整,并严格执行。

1982-1994年双轨制阶段。在实行1×108t原油产量包干的基础上,超产原油按当时的国际油价出售,即开始原油价格的双轨制。与之相适应,成品油价格也出现了平价、计划内高价、计划外高价等多种价格形式。

1994-1998年并轨阶段。由于当时国内石油、成品油市场秩序混乱,并严重地妨碍了石油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对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成品油出厂价格实行计划内外价格“并轨”,全国统一实行政府定价。

1998至今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接轨阶段。由于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长期与国际市场价格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使得加工石油的上下游企业均不能按市场规律去组织生产、经营。实际上,早在1995年政府就曾经提出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改革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机制,使其与国际市场接轨。在第3年(1998年),国际原油价格跌至10年来的较低点时期,针对国内油市不振、成品油走私冲击国内市场的状况,政府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方案”最主要的特征是确定了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与国际价格水平相适应,同时决定国内原油价格从1998年6月1日起与国际油价接轨、成品油从该年6月5日起执行新价,并实行新的价格机制和流通体制。方案实施后原油立即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浮动,成品油则于2000年6月开始逐月与国际市场价格联动。

从邻近国家的石油价格演变进程看,大体经历了政府定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和市场化3个阶段,应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阶段。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日本有专门的“石油工业法”,并在不同的阶段为适应不同的经济环境颁布不同的法律,如“特石法”的颁布与废止。韩国通过制订“公平交易法”来规范市场行为,以防止不正当竞争。各国通过制定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以及针对石油经济的特殊法律、法规,再加上各种石油税法,有效地规范了石油贸易及经营,保证了石油市场的正当、有序地竞争。从我国石油价格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来看,由于长期处在计划价格体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相应的石油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还不很健全,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出台。因此,随着加入W TO日趋迫近,市场化应当是石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但是在这个进程中,更迫切的工作是建立、健全相应的石油法律、法规,以使未来的石油市场更为健康、有序。

2 政府在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上的作用应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宏观调控上

石油价格机制改革的总目标,无论是原油还是成品油,最终都要实现市场形成价格。上面已经说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首先着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其间政府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是体现在制订法律、法规上,二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宏观调控。

制订法律、法规无非是由政府来制订市场的游戏规则,在这个规则下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42 当 代 石 油 石 化 2001,9(4)

使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竞争。比如在石油法中可规定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除了有资金实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原油或成品油储存能力和设施等。

政府除了在制订法律、法规上起重要作用外,还可对石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则应当是:在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条件下,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行政手段控制石油价格水平,而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应主要体现在间接调控上。政府进行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a)库存与储备

这是最普遍的宏观调节手段。在市场供求与价格水平波动不是十分大时,库存与储备的调节是十分有效的。问题是我国目前石油企业只有维持正常生产两周的库存,在这种状况下用于调节市场供求的库存很少,而且没有用于特殊事件的国家战略储备,调控作用和能力都非常薄弱。无论从建立石油产品的宏观调控手段还是保障经济安全的目的出发,建立一定的石油库存与储备都是迫在眉睫。

b)税收调节机制

税收应当是消费者对石油产品支付中的一个有弹性的部分。由于我国是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为避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石油产业与相关下游行业的过大影响,应当建立石油税收调节机制。如可设置当油价高于某一价位时适当降低税收,低于某一价位时适当提高税收,以保持油价的相对稳定。税收调节的原则,一是考虑与国内石油价格波动相联系,二是考虑与国内石油供求波动相联系。

比如可根据我国的供求状况及消费特点适当提高柴油的消费税,降低汽油的消费税(美国的柴油消费税比汽油高),以缓解我国油品市场对柴油供不应求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是通过调节税收而不是通过价格来调整消费结构、引导消费的。

3 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在反映国际价格水平的同时也应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及需求结构

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可以说价格所反映的供求关系应当是国际油品市场的供求关系。这也是采用与国际接轨定价机制的必然结果,这样石油生产企业必须按国际成本控制水平组织生产。这一接轨方案对中石化股份公司上市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许多国家在完成市场化过程中是分步进行的,往往也经历了与国际市场价格挂钩的过程。如韩国在第二阶段时也曾采用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联动的机制,那时的做法几乎与我们目前的做法一致。

但是应该说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状况与国内市场是有一定差距的,且长期以来形成的需求结构也不一致,如柴汽比的差异。国际油品市场上由于消费结构不同,往往导致汽油价格高而柴油价格低。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则刚好相反,因此国际油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不能完全反映国内油品的供求关系。

在油品价格完全放开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油价也有各种计算办法,通常也是以国际市场价格为计算基础,但都只作为定价的参考,最终的价格还是由市场定,即真实的市场价格主要还是由供求关系形成。在市场形成价格时,一个石油公司在确定零售价格时除了参照国际价格水平计算外,通常还会做出如下考虑:首先研究市场和经济环境的改变,往往在市场供需平衡和经济环境没有大变化时,不会轻易改变价格;其次要认真关注用户对已执行价格的反馈意见;然后还要分析同业竞争者的状况,“枪打出头鸟”,往往率先调价的公司会遭受媒体和公众最多的议论,甚至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每家公司经营的产品都不仅仅是油品,因此在调价时也要考虑该产品在公司产品发展战略中所处的地位;最后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以及公司内部的核算成本。市场形成价格的这一过程表明,国际价格仅仅作为参照,主要考虑的还是国内供求关系的变化。

当然目前就按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定价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在目前的定价机制下,建议可根据国内市场的具体情况,对按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水平计算的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相应的修正。

4 完善石油税收制度,调整消费税的征收环节和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完善的石油税制是保证石油市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成品油的税收办法存在着某些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411 消费税作为价内税,以及课税环节的不合理,没能充分发挥其控制消费的作用

消费税除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以外,还应起到限制特殊消费品消费、调控国民经济产品消费结构的作用,其调节作用是通过由消费者承担消费税而发挥功效的,也只有在消费税负担完全转嫁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调节的作用。目前国内消费税由于受到现行的价格体制和税收征收办法的限制而在生产环节征收,消费税的完全转移是很难实现的,因而

52

2001,9(4) 周若洪1关于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几点思考

不能充分发挥其调节消费的作用。由于企业要在成品油出厂环节代缴消费税,导致大量资金积压,增大了企业流动资金,影响了资金周转,加大了资金成本;而且如果消费税不能完全转移时,企业还要承担本应由最终消费者承担的税收。这些都会对企业的生产、利润产生不利影响,降低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由于消费税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就自然成为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的计算税基,从而导致了多次重复征税,使转嫁到产品出厂价中的总税额远较法定的税额高,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负担。以汽油消费税为例,由于消费税作为价内税所导致的税负增加,达到80元 t,柴油达到34元 t。

此外,消费税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且在出厂环节征收,还容易引起油品走私等行为,扰乱国内油品的市场秩序。这也是走私猖獗,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传递到消费者的信息不完整,容易使消费者认为:成品油以目前价格出售的收入全部成为企业的收入,炼油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而很难意识到其中一大部分流转税将直接上缴国家。这也会对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价格及时波动、燃油税改革等政策的实施产生负面效应。

另外,多数国家对石油产品税收的征收办法的共同特征之一是石油产品所征收的各种流转税均在价外。这样做既有利于充分发挥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调节作用,培养消费者节约意识,又可避免税上加税,重复征收的问题,体现公平税负、量能负担的税收原则。因此,建议将消费税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同时把目前在出厂环节征收的消费税改为在消费环节征收。

412 我国生产型增值税使炼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先天不足的境地

国际上目前通用的增值税制度是覆盖全部商品销售和劳务的收入型或消费型增值税,而我国则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允许扣除购入的固定资产已提折旧部分所纳的税金,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一次性全额扣除固定资产价值所纳的税金。而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购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所纳税金。生产型增值税对于折旧投入系数(折旧额占产品收入的比重)大的行业是非常不利的。炼油行业的折旧投入系数约为4178%,远高于大多数加工行业4%的平均折旧投入系数。因此,我国目前的增值税制度使得炼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一开始就处在先天不足的境地。为此应尽快将我国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据称这项改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石油税收制度的经验,我国的石油税制应当在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有效的石油税收调节机制,这不但可以正确引导和调节消费,而且在国际油价变动幅度大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编辑 周溪华)

美国禁用M TBE后市场前景分析

欧洲M TBE生产商正在为2003年以后美国可能禁用M TBE作准备。2002年底汽油中禁止使用M TBE的法令将在美国加州生效。可是在美国其它州,M TBE的前途仍不明朗。史密斯议案提出如果环保局证明M TBE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威胁,那么就要立即停止生产和使用M TBE。该法案将在2001年提交新选出的国会批准。否则提交在4年内停止生产和使用M TBE的原议案。

欧洲工业界认为,美国各州可能禁用M TBE肯定会引起欧洲市场的供过于求。生产商必须给他们目前向美国出口的M TBE重找出路。预计在2003年之后价格也会受到压力,那时若干美国产品可能进入他们的出口市场。

欧洲委员会采取了不同于美国的态度。工业界预计欧洲委员会将在2001年初发布有关M TBE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将评审15个成员国使用M TBE的数量、排放量、对居民的危害毒性数据以及为防止泄漏和环境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工业界也指出了在M TBE贮运上美国和欧洲之间基本技术方面的差异。在欧洲,M TBE从贮罐泄漏进入地下水的数量比美国低得多。此外,欧洲各国官方不象美国那样受到乙醇业院外活动集团的压力。

据预测,欧洲M TBE将保持相当大的需求量,部分原因是到2005年汽油中的芳烃含量将从45%下降至35%。这预示着M TBE的消费量将有相当大的增长。虽然该地区的市场发展仍是易变的,但是亚洲的需求量仍将上升。对欧洲出口商来说,拉美地区是另一个机会。虽然业界人士强调拉美地区的各个国家正在致力于M TBE的自足,而被称为是发展中市场的墨西哥可能作出仿效其邻国禁用M TBE政策的决定。

(许德联 供稿)

62 当 代 石 油 石 化 2001,9(4)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方向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方向 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 方向 内容摘要:对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与探讨是新时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研究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从石油工业发展战略角度,探索了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措施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国家发改委先后几次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并表示这种上调试为了使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平稳接轨。这表示我国原有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改革刻不容缓。现实生活中,风起云涌的市场价格战常常令人应接不暇,防不胜防,是主动迎战,还是被动接受,其关键在于要知其来龙去脉、认识其发展趋势、懂其运行缘由、探其 可行对策。面临我国的石油与石化工业的发展现状,其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与探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 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与成因 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从政府控制下为主开始起步。1998年,我国价格改革由完全计划向市场经济接轨,由于没有经验,所以参照国际主要的、发展成熟的新家坡的市场作为国内石油定价的基础。后来,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

新家坡的石油价格已不能反映国际市场的价格。2001年底,我国又选择了当时最主要的石油市场——纽约、鹿特丹和新加坡作为参照基础,目前我国的油价包括原油和成品油都是依照国际油价而制定的。 从现在的状况看,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已经接轨但有些滞后。1998年6月,我国油品的定价机制由原来政府的直接定价转向政府反映式与预期式引导的定价机制。其中,石油是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最快的能源品种。1998年,国务院决定以月度为基础将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挂钩。2000年,我国通过连续七次调整油价,彻底改变了石油价格长期低于市场的状况,开始与国际市场基本同步。按照国家的规定,国产原油基准价格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格加上关税确定,贴水或升水由购销双方根据原油运杂费负担和国外油种的质量差价及市场供求等情况协商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则以纽约、

国内成品油价格管理知识

国内成品油价格管理知识 一、国际原油价格 ◆ WTI 指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所(NYMEX)交易的,美国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I (WEST TEXAS INTERMEDIUM),为所有美国生产或销往美国的原油作价基准油。 ◆布伦特指在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交易的,英国北海轻质原油BRENT,也是80%的世界原油贸易量的作价基准油,包括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东国家如也门等。 ◆迪拜指阿联酋含硫原油DUBAI,是中东产油国生产或中东销往亚洲原油的作价基准油,主要交易方式为场外交易或与其他标准油的价差交易。 ◆辛塔指印度尼西亚原油。 ◆米纳斯阿联酋含硫原油,从中东产油国生产或从中东销往亚洲的原油都是以它为作价机制。 ◆塔皮斯指马来西亚轻质原油TAPIS,是在东南亚代表轻质原油价格的典型原油,东南亚的轻质原油大部分以它为基准油作价,其主要交易方式是与其他标准油的价差交易。 二、国际成品油价格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成品油市场有三个:荷兰鹿特丹、美国纽约、新加坡,国际成品油贸易均以上述三地之一的市场价格为基准作价。其中新加坡的成品油价格是作为亚洲地区国家市场价格的基准价。 新加坡成品油价换算成国内成品油价公式: 新加坡完税价=(汽/柴油新加坡离岸价+国际运保费)*吨桶系数*汇率*关税+燃油消费税】*增值税+港口费用 三、我国原油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自1998年起,原油的作价机制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国内原油主要是国家计委按照国际同品质原油前一阶段的离岸均价来对国内原油价格进行相应调整。绝大部分原油的作价是与印尼的部分原油联动,少部分原油与马来西亚的塔皮斯联动,每月以相当于官价的形式调整一次,应该说,我国原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逐年攀升。近些年来,国家石油价格的紊乱不仅仅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还受到地缘政治、国际投机行为等随机因素的影响,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同基本的供求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得油价的变化扑朔迷离。 关键字:石油价格供给美元投机 正文:一、供给因素分析 (一石油储量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二OPEC影响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时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减弱了石油需求的增长势头,从而减少了对OPEC石油的依赖。 二、需求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经济活动的高涨一般伴随石油需求量的上升。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虽然在增长率上有差异,但同步上升的趋势仍然比较明显。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

(二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影响石油的需求外,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石油作为一种能源,虽然不存在一种完全替代品,但在它的各种用途上,都存在同其他能源的竞争。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三、短期因素分析 (一地缘政治事件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造成短期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加上人们的预期行为,更进一步加剧了油价的波动。地缘政治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而影响到世界石油的价格。影响油价变动的地缘政治因素,主要是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如爆发战争、兵变、革命、政变等。 (二美元汇率变动 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一直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会促使产油国提高其出口的石油产品的价格,直接导致世界油价上涨,再加上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短期油价波动更加剧烈。 (三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以美元汇率持续低迷为主,国际金融市场可供投机牟利的机会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各国都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严防国际游资炒作。 参考文献:

中国石油大学大学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将答案填入题后方括号内) 1、(本题3分) 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两滑块A 和B 通过一轻弹簧水平连结后置于水平桌面上,滑块与桌面间的摩擦系数均为μ,系统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匀速运动,如图所示.如突然撤消拉力,则刚撤消后瞬间,二者的加速度a A 和a B 分别为 (A) a A =0 , a B =0. (B) a A >0 , a B <0. (C) a A <0 , a B >0. (D) a A <0 , a B =0. [ ] 2、(本题3分) 一质量为m 的质点,在半径为R 的半球形容器中,由静止开始自边缘上的A 点滑下,到达最低点B 时,它对容器的正压力为N .则质 点自A 滑到B 的过程中,摩擦力对其作的功为 (A) )3(21 mg N R -. (B) )3(21 N mg R -. (C) )(2 1 mg N R -. (D) )2(2 1 mg N R -. [ ] 3、(本题3分) 一质量为M 的弹簧振子,水平放置且静止在平衡位置,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 射入振子中,并随之一起运动.如果水平面光滑,此后弹簧的最大势能为 (A) 2 2 1v m . (B) )(222m M m +v . (C) 22 22)(v M m m M +. (D) 2 22v M m . [ ] 4、(本题3分) 已知氢气与氧气的温度相同,请判断下列说法哪个正确? x A B

(A)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压强一定大于氢气的压强. (B)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密度一定大于氢气的密度. (C)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速率大. (D)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大. [ ] 5、(本题3分) 关于热功转换和热量传递过程,有下面一些叙述: (1) 功可以完全变为热量,而热量不能完全变为功; (2) 一切热机的效率都只能够小于1; (3) 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 (4) 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是不可逆的. 以上这些叙述 (A) 只有(2)、(4)正确. (B) 只有(2)、(3) 、(4)正确. (C) 只有(1)、(3) 、(4)正确. (D) 全部正确. [ ] 6、(本题3分) 已知某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位移的单位为厘米,时间单位为秒.则此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为: (A) )3 232cos(2π+π=t x . (B) )3 232cos(2π-π=t x . (C) )3 234cos(2π+π=t x . (D) )3234cos(2π-π=t x . (E) )4 134cos(2π-π=t x . [ ]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 今年6月份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下滑。分析人士认为,此轮国际油价下跌,供强需弱的基本面是核心因素。而美元走强等因素也助推国际油价持续走低。 供强需弱 国际能源署14日发布的月度石油市场报告显示,2014年和2015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将分别达9240万桶和9360万桶。今年10月,全球原油日均供应增至9420万桶。 国际能源署解释说,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中国经济对能源需求和亚太一些国家原油进口增长减弱,缓冲了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需求增长。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有可能跌至五年低点,明年有望加大。 供应方面,国际市场却出现超出预期的增长。得益于技术突破,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增加,导致2008年至2014年其总体原油产量增长80%。根据美国官方数据,2008年至2013年,全球原油供给增幅仅5%,美国占全球原油供给的比重从10%上升至13.7%。虽然美国并未解除实施40余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但其国内供给充裕导致的原油进口量不断下降,间接对全球供求格局产生影响。 目前,全球石油日均消费量在9000万桶左右。石油输出国组织自2011年将石油日均产量保持在3000万桶的水平。不过,欧佩克成员国的实际产量接近3100万桶。 欧佩克影响力减弱

目前,全球其他市场的原油生产也处于健康状态,包括利比亚、伊拉克等局势动荡国家的原油产量都在提升。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增长令欧佩克市场份额受到挤压。有分析人士认为,曾对市场“呼风唤雨”的欧佩克正在丧失对原油的定价能力。 欧佩克将在11月27日举行部长级会议。市场关注此轮油价大幅下挫后,欧佩克是否会下调产量上限。欧佩克成员国近期的表态显示减产的意愿不强。科威特石油大臣10日表示,他不认为欧佩克会在此次会议上决定减产。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产油国甚至祭出降价的“杀招”。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本月3日调低向美国出口原油的官方售价。市场人士将这条消息解读为“沙特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价格战”。 此外,美联储10月底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美元新一轮走强,美元指数已于近期刷新5年高位,以美元计价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受到打压。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文摘要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将产生影响。近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并呈现阶段性、次第攀升的上涨模式,突发事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剧烈波动,反季节变化现象增多,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距拉大等特点。石油价格虽然在近期有所回落,但从长期供需来看石油价格在未来仍将不断增长。石油价格上涨已给我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石油的过分依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在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以及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石油价格世界经济中国石油安全

Abstract Nowadays, petroleum, as the important fundamental resource, has seeped to many aspects of society, economy, production, and life. Therefore, the fluctuation of petroleum price will have an influence to each profession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istent rise of petroleum price took on a new rise pattern of phasing and grading climb. Some sudden events brought about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fierce fluctuation of the world oil market, the increase of counter-seasonal variation phenomenon, and the enlarged disparity between the nominal price and the actual price. In a long term, although the petroleum price has recently receded, it still seems to grow continuously judging from the long-term supply and demand. The rise of petroleum price has brought many disadvantageous effects to our country. Since we have become the second biggest petroleum impor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petroleum must arouse our concerns. The thesis will give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ong-term trend of petroleum price and the influence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petroleum price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Petroleum price International economy Safe of Chinese petroleum resources

关于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思考

一、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形成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不甚适应国内外油价变化的新形势而急需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石油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始于1998年的改革,即由原来的政府直接定价转向政府反映式与预期式引导的定价机制。起初,由于缺乏经验,所以主要参照国际主要的、发展成熟的新加坡的市场作为国内石油定价的基础。后来,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新加坡的石油价格已不能反映国际市场的价格,而以此为参照作为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依据,已不甚符合我国石油市场供求情况。2000年,我国通过连续7次调整油价,彻底改变了石油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的状况,开始与国际市场油价基本同步。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2001年11月份起形成的。那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幅度的调整改为以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成品油交易价格为基础,根据典型运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再由中石油与中石化在基准价上下浮动8%的范围内,制定出具体的零售价格。当三地市场前一个月成交价格加权平均后得出的价格波动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相应调整国内零售基准价。国内成品油汽、柴油价格并未与国际市场直接挂钩,其零售中间标准价格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公布,而出厂价格、批发价格和实际零售价格均由石油与石化两大集团根据市场交易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显然,这种以国际市场油价作为“基础”而有限制、有计划分次调价的所谓“挂钩”的价格形成机制,虽随“市场”而动,但其定价主体是政府和企业,仍属于政府指导价的价格管理形式。 根据我国国情,总体看来,前期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但要看到,前期的定价机制改革之所以运行得很不错,兼顾了各方利益,主要得益于改革期间面临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那就是国际国内石油供应相对宽松,油价相对保持平稳。现在的情况是,国际石油市场的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都清楚,长期以来,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多种:石油产量、石油需求、自然灾害以及为控制石油而进行的政治争夺等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产量增长幅度有限而需求增加势头不减,再加上政治因素,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新的特点:低油价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国际社会要适应进入一个高油价、高成本的年代。这个大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原先在石油价格平稳时期所形成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表现为: 其一、有悖随国际油价走势而动的定价机制,导致油价“只涨不落”问题突出。国际油价的高位运行以及波动的频繁性使得当前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刚性上涨。据统计,1999年至今国际油价涨幅已超过400%。国际原油价格从2002年每桶24美元左右,上涨到2005年的67美元,后来甚至一度飙升至70多美元。我国政府也不断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仅2005年以来,就对成品油零价格进行了5次调整,频率比较大,价格只见升未见降。只是在2004年上半年降了一次价,社会对降价反应并不理想。因为,从2004年10月份开始,国际油价曾有一段时间的下跌,但国内油价并没有随之下降。本来,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参考国际市场价格变化作相应调整,随市场变动而变动。但由于国际油价的高位运行以及波动的频繁性使得消费者对国内油价走势的判断更加固化:“只涨不落”。这与原先制定的随国际油价走势做出相应调整的定价机制相悖。 其二、国内油价调整低于国际油价原则,容易误导消费行为,不利于节约能源。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调整幅度要低于国际油价,并没有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虽然国内多次进行调价,但幅度有限,主要是考虑到高油价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和人们的承受能力,因而只能在价格调整问题上“小步快跑”。例如,从今年年初至今,国际油价上涨了逾60%,已达到每桶67美元,而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多次调整涨幅也才为22.5%。这种相对较低的成品油价格,容易误导消费行为,并不利于我国长期的能源供应。 其三、定价机制易于导致油价倒挂,特别是使得石油加工业亏损严重,产量上不去,石油零售企业可能会出现油源短缺或“油荒”现象。从上面的定价机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原油进口价格已与市场接轨,随之波动;而成品油零售价格却由于时滞原因,还不能适时进行调整。这个机制在油价大幅度波动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所谓的“油价倒挂”现象:国际原油价格攀升,炼油企业原油采购价格不断上升,而成品油的价格却并没有随之提高,造成成品油价格低于企业的炼油成本,企业“越炼越亏”。 其四、现行定价机制容易激发囤油欲望,助长石油流通体制中的投机现象。当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紧张时,根据国际油价的走势,国内销售者很容易就能够判断国内油价的基本走势:上调还是下调,在做出价格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标准化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油质〔2014〕396号 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修订后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 2014年10月20日(此件内部公开发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标准化能力,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依据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总部机关、专业分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直属企事业单位(以下统称所属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的控股公司通过法定程序实施本办法。 境外所属企业在遵照当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执行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标准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按其规范事项的性质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类。 本办法所称标准化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从而获得生产经营全过程最佳秩序,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出效益的活动。 第四条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第五条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标准先行、共性为主。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领域,首先确立科学有效的标准体系;在建设、生产、经营、管理中使用统一标准,促进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二)源头入手、面向国际。突出设计和采购源头的标准化管理,从产业链角度系统推进标准化作业与标准化产出;采用国际标准提高国际化起点,通过自有技术输出逐步主导国际标准。 (三)执行有力、注重实效。把标准的内容要求落实到岗位,对标准执行进行监督考核;以需求为导向制定标准,形成标准、规范性文件、管理体系相互协调的最佳秩序。 第六条集团公司通过健全标准化工作体系,建立统一、先进、国际同行认可的企业标准体系,制定企业标准,实施各级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价,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七条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应严格依据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及时提出和制修订生产经营所需标准。 第八条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制修订的标准应与制度、流程等文件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协同推进企业管理提升。 第九条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应在标准化的规划部署、人才发展、经费预算、科技研究、国际合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源保障。 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对在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08T16:13:55.89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8期下供稿作者:何颖[导读] 全球化的石油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造成了石油价格的复杂多变 何颖(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的石油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造成了石油价格的复杂多变。从供需入手,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分析石油的价格变动影响因素。 关键词:石油;价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004-01 2002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石油价格逐步攀升。2008年,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不断大幅波动,屡次更新历史最高纪录,一度突破了每桶147美元的天价。最近,石油价格又大幅下挫,在每桶40美元左右徘徊。影响油价的因素很多,几乎遍布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供给因素分析 (一)石油储量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二)OPEC影响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时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减弱了石油需求的增长势头,从而减少了对OPEC石油的依赖。 二、需求因素分析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一)经济因素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经济活动的高涨一般伴随石油需求量的上升。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虽然在增长率上有差异,但同步上升的趋势仍然比较明显。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 (二)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影响石油的需求外,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石油作为一种能源,虽然不存在一种完全替代品,但在它的各种用途上,都存在同其他能源的竞争。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三、短期因素分析 影响短期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较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库存影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战略外,主要还有地缘政治事件的突发、美元汇率波动以及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等因素。由于石油生产的特征,以下因素对短期石油供求关系的冲击往往会导致油价的大涨和大跌。 (一)地缘政治事件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造成短期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加上人们的预期行为,更进一步加剧了油价的波动。地缘政治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而影响到世界石油的价格。影响油价变动的地缘政治因素,主要是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如爆发战争、兵变、革命、政变等。 (二)美元汇率变动 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一直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会促使产油国提高其出口的石油产品的价格,直接导致世界油价上涨,再加上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短期油价波动更加剧烈。 (三)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以美元汇率持续低迷为主,国际金融市场可供投机牟利的机会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各国都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严防国际游资炒作。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成千上万家企业破产。这些现象加重了市场低迷气氛,导致了人们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悲观预期心理,从而加重了石油市场的低迷气氛,导致人为地减少了石油的现时需求,从而进一步导致油价回落。 参考文献: [1] 杨景民,等.现代石油市场——理论、实践、研究、创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刘希宋,韩冬炎,等.石油价格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哪些因素会影响原油价格

哪些因素会影响原油价格 时下,现货原油已经国内投资热门品种,现货原油是世界工业的血液,是缺一不可的消耗品,在日趋越用越少的产品和投资品种,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它的价格涨跌原因以达到短中线把握方向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对原油价格的影响的几大因素: 1、石油供需持续宽松 随着中国、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由新兴经济体拉动石油需求强劲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更多投资咨询见微信:jjby5117 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稳健,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其石油需求增长不旺。欧元区面临陷入金融危机以来第三轮衰退的风险,石油需求进一步回落。2015年,全球石油供需形势将连续第四年维持宽松态势。 2、美元进入升值周期 历史上,美元走势呈现升值、贬值交错的周期性特征。2002年以来,美元贬值已经历时12年。美国经济复苏强劲,预计2015年将开始升息,美元走强动力十足。欧洲经济问题的长期化和复杂化对欧元形成了极大压制,其日渐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促使投资者看空欧元、提振美元。美元进入升值长周期已经明确,对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构成打压。 3、国际油价低位调整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进入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一轮熊市,国际油价也将长期受到压制。随着美国页岩油气不断增产、俄罗斯产量继续提高、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不减产,供需基本面进一步宽松,加之美元升值、新兴经济体经济不振、投机因素减弱,预计2015年国际油价承受较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石油供需将在变动中寻找新的平衡,国际油价难以回到历史高位。 4、OPEC产量政策变化 OPEC是否出手救市将是2015年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不确定因素。若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不排除OPEC采取减产措施。历史经验显示,虽然OPEC“限产保价”的效果要通过多次减产来实现,并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但OPEC仍然占据全球石油产量的40%左右,最终的国际油价仍然很大程度上受OPEC产油国一致决议或部分行动的影响。 5、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美欧对俄制裁如果维持甚至提升现有强度,俄罗斯经济将继续下行,周边地缘格局碎片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西伯利亚的页岩油、重油和致密油项目都将面临不同程度放缓,北极项目很可能因技术受限无法达到原计划的规模和进度,石油公司新项目开发能力将明显下降,使俄罗斯油气工业中长期发展失去后备支持,同时也将使俄罗斯对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战略需求明显上升。 6、国际大公司的竞合态势

如何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的难点及对策

如何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的难点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日益增强,在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之间建立合理的价格协调机制,使国内油价既能够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动,又可以防止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形成大的冲击,是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深层次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国际油价国内油价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一、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核心内容

1.原油定价原则。现行原油定价机制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时确定的,并在之后做了进一步改进。目前,国内原油分为轻质油、中质油Ⅰ、中质油Ⅱ、重质油四类。与国际原油价格类似,原油购销双方结算价格的计算公式为:结算价格=原油基准价±贴水。其中,原油基准价现由中石油和中石化根据每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离岸价格加关税。 2.成品油定价原则。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坚持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目前,国内汽、柴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即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来确定。相比前次油价改革,国家在新的定价机制中将原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最高零售价格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并将出厂到零售之间的流通环节差价中允许上浮8%的

部分缩小为4%左右。下一步,国家仍将继续对成品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控,即根据国际市场原油移动平均价格变化的幅度,相应调整成品油价格。 3.燃油税费改革。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我国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逐步有序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元提高到元,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汽、柴油等成品油消费税价内征收,单位税额提高后,现行汽、柴油价格水平不提高。 二、现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的必要性与难点 在当前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的背景下,这种循序渐进式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状况较适应,但从未来发展看,改革并没有完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 来源:证券时报网2011-04-15 本文从影响油价长期走势的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以及对油价造成冲击的短期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油价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供参考。 一.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2007亿桶,20年间增加了4303亿桶,增长了55.8%。虽然产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已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但2005年底全球石油储量与产量之间的比例为40.6年,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opec 产量激增,原油剩余产能从2002年的560万桶/日急剧下降到2006年的140万桶/日左右,产能利用率高于90%,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美欧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纪之交通过资本运作发起的新一轮兼并联合使得世界石化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石化巨头对全球石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的进一步增强,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以及石油价格的波动带来了深刻影响。 此外,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时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二.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替代能源的成本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三.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短期影响因素是通过对供求关系造成冲击或短期内改变人们对供求关系的预期而对石油价格发挥作用的。 1. 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 2. 石油库存变化

油价的上涨对物流行业的影响

油价的上涨对物流行业的影响 物流快递全线跌入微利时代 油价上涨,不少消费者很关心快递费是否“跟风上涨”。昨日,记者咨询了顺丰速运、圆通等快递公司,多家快递公司均表示油价上调肯定会推高成本,但目前还未收到提价通知。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对记者表示,油价上涨会直接推高快递物流企业的成本,滞后性效应并不明显,但陷入价格战的快递企业正面临“谁先涨价谁先死”的局面,大多数快递企业仍会选择按兵不动。 昨日,一家快递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知晓油价上涨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去突击加油,而在调价后一辆快递车一个月要多支付200元左右。 有业内人士透露称,面对高企的人力和油价等成本,今年部分快递企业的利润率已经降到3%以下的历史低点,企业完全是依靠规模和订单数量在支撑生存。而此次油价上调必然带动相关行业价格上涨,快递企业也将面临生死大考。有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快递行业的利润率平均仅为5%到8%,在2005年这一数字最高可达到30%以上。相比之下,国外快递企业正常的利润率则是超过10%。 事实上,每次油价上调,快递物流行业都会跟着“痛苦挣扎”一番。近日,星晨急便倒闭,海航集团并购天天快递等也都预示着国内快递行业正在加速洗牌。 油价提高运输成本,物流运价普涨5% 成品油价格破8的影响正在被释放出来,自蚂蚁集团日前宣布蚂蚁搬家全国提价10%后,昨日省内多家物流公司表示有涨价计划。 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此番物流公司涨价幅度在5%—10%之间,除了油价上涨,人力租金成本增加也是涨价的重要因素。蔬菜水果受此影响亦将涨价。 此外,油价上涨对于省际物流公司是一个利好消息,多年来出省货运利润低甚至亏本,需要进省物流的高利润补贴,油价上涨有望提升出省货运的价格,进而提升总体利润。 “我们正在测算成本,与客户协商,一个星期左右就会提价。”四川远成物流相关负责人昨日告诉记者。采访中,大西南物流、老兵搬家、金桥物流、喜鹊物流等公司无一例外表示涨价。 金桥物流总经理刘显付说,油价只是涨价因素之一,还有人力成本、租金也在上涨,加之年初正是调价窗口,不出意外各大物流公司近期都将上调价格。 “我们涨价不会低于5%。”刘显付说,由于物流公司与客户都是一年一签,去年没有涨价的在今年可能会上调10%,“累积成本需要今年来消化。” 3月20日,蚂蚁集团董事长李浪声称,“明日起全国提价10%以应对油价上涨之成本攀高。”此举成为物流行业首吃螃蟹者。 相比物流涨声一遍,面向个人的快递公司纷纷表示淡定,申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快递员90%都是电瓶车送货,因此油价上涨对快递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石油价格波动及其风险防范对策复习课程

石油价格波动及其风险防范对策 2014-03-09能源情报 文/佟新宇中石化天津分公司 一、引言 石油是当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争夺和控制石油资源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焦点。石油价格的波动威胁着世界经济增长和我国能源安全,已不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政治和战略问题。进入2012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震荡,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以及中东动荡的政治形势更加剧了油价的波动,油价在实体经济疲软和地缘政治升温的相互作用下起伏震荡。国际油价总体呈现出大起大落走势,2012年1月到5月初,国际油价(WTI)还一直处于每桶98—110美元的高位,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大幅下挫,6月28日WTI原油期货达到77.69美元的全年最低点,9月份美联储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对国际油价又将产生新一轮冲击和深远影响。 二、油价波动的主要因素 石油是资源也是商品,同时还具有政治和金融属性。油价波动通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油价波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供给(或生产)因素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供给主要受到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原油储量、生产能力(包括石油勘探开采技术和水平、加工处理能力及生产效率等)、边际成本、剩余

产能、国内政治和能源政策的限制,同时也会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国际原油组织(如OPEC)和市场结构及竞争状况、石油库存量、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石油需求(或消费)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会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增长或衰退)、石油消费国的经济、能源和石油政策、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动、替代性能源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气候情况、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地缘政治局势及经济与市场前景预期 伊核问题、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以及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地的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持续动荡都会引起油价的剧烈波动,原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未来能源需求和供给的预期,而对于世界经济与市场前景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原油现货市场贸易商的行为和石油期货市场投资者对多空形势的判 断决策,进而严重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 4、经济政策和汇率因素 主要石油消费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及其汇率波动也会影响到油价的走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导致流动性过剩,汇率下降,引起油价上涨,尤其是作为石油主要结算货币美元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及其汇率发生改变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尤为剧烈。美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作为原油计价货币的美元走势和国际资金的流向,美元汇率与石油价格基本呈反向变动关系,美元贬值,油价上升;美元升值,油价下跌。由于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改善国际贸易和经常账户逆差,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和转嫁危机,因此美国政府对美元汇率下跌持纵容态度,这就进一步推高了油价。 5、石油类金融衍生品的投机炒作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石油类金融衍生品飞速发展,石油的金融属性不断加强,原油期货价格已成为原油现货价格的基准和风向标,期货价格波动会对现货价格产生联动作用。由于跨国石油公司和金融资本(主要是对冲基金)的投机炒作,往往会导致石油价格在短期内的暴涨暴跌。当前,对于石油类金融衍生品的投机炒作已完全超越供求关系成为影响油价波动的主要因素。

油价调整机制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完善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价格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石油包括原油以及由原油炼制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航空汽油等成品油。 第三条在我国从事石油生产、批发和零售的企业,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原油价格由企业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自主制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之间互供原油价格由购销双方按国产陆上原油运达炼厂的成本与国际市场进口原油到厂成本相当的原则协商确定。中石化、中石油供地方炼厂的原油价格参照两个集团公司之间互供价格制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油价格参照国际市场价格由企业自主制定。 第五条成品油价格区别情况,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 (一)汽、柴油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以及供应社会批发企业、铁路、交通等专项用户汽、柴油供应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 (二)国家储备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汽、柴油供应价格,以及航空汽油、航空煤油出厂价格实行政府定价。 第六条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第七条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第八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考虑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有关成本费用参数。已实行全省统一价格的地区,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全省统一最高零售价格。暂未实行全省统一价格的地区,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中心城市最高零售价格为基础,考虑运杂费增减因素合理安排省内非中心城市最高零售价格。省内划分的价区原则上不超过3个,价区之间的价差原则上每吨不大于100元。省际之间价差较大的应适当衔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将省内价区具体安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 第九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汽、柴油吨升折算原则。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家确定的折算原则制定当地汽、柴油吨升折算系数。在此基础上,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当地以升为单位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 第十条成品油批发企业销售给零售企业的汽、柴油最高批发价格,合同约定由供方配送到零售企业的,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按最高零售价格每吨扣减300元确定;合同未约定配送的,最高批发价格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在扣减300元的基础上,再考虑运杂费因素确定。成品油批发企业可在不超过汽、柴油最高批发价格的前提下,与零售企业协商确定具体批发价格。当市场零售价格降低时,批发价格也要相应降低,合同约定配送的,保持批零价差每吨不小于300元;合同未约定配送的,扣除运杂费后,保持批零价差每吨不小于300元。凡合同约定配送的,不得另外收取运杂费;未约定配送的,不得强制配送。 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供给符合国家规定资质的社会批发企业汽、柴油最高供应价格,按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