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

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一.宋文:

(一)吸取唐古文经验教训,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

(二)散文文体的多样化趋势。

1.欧、苏等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的长处,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

2.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改造,创造出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3.出现独具一格的笔记文,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三)功能:

1.散文具议论、叙事、抒情3种主要功能。宋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完善,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

2.欧、苏为代表的作家更注意三种功能融合,加强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如欧阳修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

(四)风格丰富多采。

1.整体倾向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境界。

2.朝着更加自然、文从字顺、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二.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始自杜甫,中唐韩、白、孟、贾及晚唐皮、罗隐等有所发展。

(二)诗中发议论始自杜、韩,晚唐杜、李诗中屡见不鲜,宋后成为普遍风气。

(三)宋人对唐诗最初学习模仿。之后创新:

1.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料,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

2.抒情主人公更多是普通人。

3.平易近人但缺乏唐诗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四)宋诗创新以唐诗为参照对象。梅尧臣平淡,王安石精致,苏轼畅达,黄庭坚瘦硬,陈师道朴拙,杨万里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整体性风格—平淡为美。“平淡”是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

(五)唐宋诗差异。

1.严羽批评宋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

2.近代:“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

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或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3.宋诗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温和内敛,不如唐诗热烈、外扬;

4.宋诗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色泽丰美;

5.宋诗长处在于思理,是对生活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三.宋词。

(一)地位提高,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

(二)流派众多,名家辈出。

(三)总体成就:

1.完成了词体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建立了严格规范。

2.题材和风格。开拓表现领域:晚唐五代词多风格柔婉的艳词,宋词人继承并改造之,创作出大量抒情意味更浓的爱情词;经苏、辛等人努力,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

3.艺术风格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侯鲭录》取汉代娄护合制美食五侯鲭的故事作为书名,意即多方采取合制成的精品。全书8卷,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时人的交往、品评、佚事、趣闻及诗词之作。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侯鲭录》 宋代名物考据辩证类笔记,8卷。南宋赵令畤撰。赵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景贶,又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又号藏六居士。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后。哲宗元祐六年(1091)签书颍州公事。苏轼知颍州,与他共治颍州西湖,并荐之于朝;因此与苏轼、陈师道等来往甚密,日相唱和。后被人告发与苏轼交通,罚金,入党籍。不久依附内侍以求晋升,颇被清议所非。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亦赵令畤能文,但文集已佚。他所作的咏张生崔莺莺故事的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是研究宋元说唱文学与戏剧文学的重要资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块里程碑。 但所记故实,多为习见者,而且以讹传讹。有些条目,即采自唐宋人笔记,如《封氏闻见录》、《唐国史补》、《刊误》、《江邻几杂志》等。其考辨之语,亦无新异,唯谈诗文者,颇有可取。由于作者在元祐年间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游,故所记诸人轶事、议论,多得之见闻,较为可信,如卷七记王安石对当时填词的另一种见解:荆公云:

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此外,像卷四记苏轼在韩子华家即席赋诗,因韩子华的舞姬鲁生为游蜂所蛰,故有窗摇细浪鱼吹目,舞罢花枝蜂绕衣,上句用典故点破鲁姓,下句言蜂蛰事。虽是叙席间谈笑,则可为苏诗作注。卷中记黄庭坚父黄庶的《怪石》诗句: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碧苔就很怪诞恣肆,可见江西派的家学渊源。又如记苏轼长子苏迈少年时所作诗句:叶随流水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苏轼笑为村长官诗,这类零章断句当代辑录,亦有助于研究宋诗,考证宋人轶事。 《侯鲭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 今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侯鲭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1年版,;《侯鲭录》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曲洧旧闻》 追述北宋历史轶事以及诗文评的笔记,十卷。南宋朱弁撰。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高宗诏为忠义守节,有司提议论朱弁之功应晋升数级,因曾劝宋高宗恢复中原,得罪秦桧,仅授奉议郎。绍兴十四年四月病逝。其侄孙朱熹写有《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宋史》即据此立传。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元好问《中州集》收入38首。另有《曲洧旧闻》、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 概说 宋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 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士风的关系。 三、宋代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第一节宋初文坛 北宋开国不久,就有柳开等人提出文学复古理论,反对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但当时的诗文创作,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风格,只少数作家如王禹偁、杨亿等人的创作呈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1,宋初诗歌的“三体”。(1)“白体”。(2)“西昆体”。(3)“晚唐体”。 2,王禹偁。在宋初文坛上,最为优秀的作家当推王禹偁。他的诗文对宋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北宋诗文革新 1,诗文革新的政治、文化、学术背景 2,文风、诗风新变的历程和实绩。 3,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贡献。在欧阳修之前和同时,有穆修、苏舜钦、尹洙等人提倡古文;苏舜钦、梅尧臣等人致力于探索新的诗风。他们都对诗文革新的最终成功作出了贡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重要作家,都得到欧阳修的识拔和引荐而知名文坛。他们都被后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第三节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

1,欧阳修的生平和学术。 2,欧阳修的散文。欧文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他的创作实绩和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3,欧阳修的诗歌初步表现出了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已明显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较为宏大的创作格局、畅达健朗的风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时代新风。欧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第四节苏舜钦与梅尧臣 苏舜钦和梅尧臣是诗风和文风变革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1,苏舜钦生平经历。苏舜钦的诗歌以雄豪奔放为特色,政治色彩和议论色彩都十分浓厚。苏舜钦又擅长古文。 2,梅尧臣的生平经历。梅尧臣诗歌不论关怀民生还是抒情写景,都以平淡深远为特点。“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二人都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在宋诗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 第五节曾巩与王安石 1,曾巩以古文著名,其古文风格与欧阳修最为接近。曾巩亦 有诗歌传世,绝句轻快流利,较有特点。 2,王安石的生平思想学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大有作 为的政治家,他在文学上主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都 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晚年退居金陵钟山,多闲适遣兴之作, 诗风亦变得含蓄隽永,一般被称为“半山体”或“王荆公体”。 3,王安石的朋友王令和俞紫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一、先秦时期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来自不同国家的305篇 诗歌,以叙述周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为主题。 2.楚辞: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表达了爱国之情和个 人感情。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离骚》和《九章》。 3.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 作品主要是史书和编年体的文章。 二、汉代文学 1.《汉乐府》:乐府是指汉代时期的各院的乐章,包括了歌谣、民歌、舞曲等多种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作品《长门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辞章之一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曹操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 品《观沧海》等被收录在《曹操集》中。 四、唐代文学 1.《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代 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 2.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为特点,被誉为“诗史”。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形式,其风华绝代,以唯美、细腻、婉约的风格著称。 2.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被誉为“文学宗师”。 六、元明清文学 1.《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描写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2.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部长篇小说。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一部分知识点整理,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非常复杂和庞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 “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 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答: 1.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2.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论述: 1.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2.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3.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4.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5.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文学

选择填空: 1.辛派词人:张孝祥、陈亮、刘过(既是辛派词人,又是江湖诗人)。 2.元杂剧体制:一本四折一楔子。 3.说话四家:小说、讲史、说经、合声。 4.陆游诗歌风格:沉郁悲壮。 5.辞达:用言辞表达微妙的心灵,即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苏东坡 6.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 7.林逋:梅妻鹤子 8.白体诗:宋初模仿唐代白居易的一批诗人创作的诗歌体裁,代表诗人有李昉、徐铉等,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9.晚唐体: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批诗人创作的诗歌体裁,因贾岛、姚合晚唐诗人故名,代表“九僧”,潘阆、魏野、林逋。 10.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旺影响最大的一种诗歌体裁,因馆阁名臣编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寅。诗歌体裁,怀古咏史咏物,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等,其风格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11.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2.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 13.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4.张三影即张先。 15.柳永是宋初第一位专业词人。 16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7.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也称其为宋代文学之父。 18.王荆公体又称半仙体,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故人们称其为王荆公体。如《雪干》和书湖阴先生壁》。 19《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 20.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21. “活法”说是指吕本中所倡导的诗学理论。是在有意识地“以苏济黄”,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能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荚”的新途径。 22.秦观的诗称“女郎诗”,词称“感伤词”。 23.秦观《满庭芳》 24.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 25.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26.陆游《关山月》: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移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27辛弃疾《摸鱼儿》默写 28.“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后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由于他们四人的字号中均有一“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似,且都由叶适鼓吹而闻名于世,故谓之“永嘉四灵”。 29.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元好问。 30王实甫《西厢记》“天下夺魁”。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北宋初期的文学基本上处于沿袭唐五代文风的过渡阶段,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柳开等人倡导和写作的古文,王禹偁革新诗风和文风,杨亿等人的西昆体风靡一时,晏殊的令词创作等,都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起过作用,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作了铺垫。 第一节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 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丽声偶之辞,妍华而不免肤浅,未能自出新意。因此,柳开、穆修等人的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了。他们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开了头。在诗和文两个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创作实绩,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变革的作家,当推王禹偁。 柳开,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字仲涂,著有《河东先生集》。原名肩愈,字绍先。意为要继承韩愈、柳宗元的事业。他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穆修,字伯长,郓州(今山东东平)人。他是继柳开之后专力写作古文的作家,其文强调教化作用,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多用散行单句,不务雕琢堆砌,不求华靡艳丽,在宋代古文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王禹偁(954—1001),宋初有名的直臣,因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今存《小畜集》30卷。在宋初作家里,王禹偁是成就较大的一位,他在诗和文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 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有所谓白体、昆体和晚唐体三派。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主要诗人有李昉、徐铉和王禹偁等。王禹偁早年与一般文人一样喜爱白居易的诗,但侧重于学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贬官商州以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王禹偁兼擅各种文体,而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其近体诗、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在文的方面,王禹偁既能写古文,又是四六文的高手,但他尤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雕绘习气,始为古雅简淡之作。王禹偁的文章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如《唐河店妪传》,借歌颂一个机智勇敢的老妇人,揭露了宋代立国之初即不修边防的危险形势,文易而思深。王禹偁的散文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第二节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 一、杨亿和西昆体 西昆诗派: (1)西昆诗派是宋初影响很大的文学流派。 (2)西昆诗派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西昆诗派特点:重形式,轻内容。写法上仿效李商隐的同题之作。诗风典雅而华丽。以学问为诗。 (4)西昆诗派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宋代的江西诗派。 以杨亿《无题》一首为例: 巫阳归梦隔千峰,辟恶香销翠被空。桂魄渐亏愁晚月,蕉心不展怨春风。遥山黯黯眉长敛,一水盈盈语未通。谩托鹍弦传恨意,云鬟日夕似飞蓬。 讲究修辞的昆体功夫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特色,

宋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

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 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1、崇文抑武的国策 “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 2、城市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 3、民族矛盾的激化 4、理学的兴盛 5、高度成熟的文化 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王国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二、宋代文学成就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 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诗人众多,著作大盛。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 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 1、文体多样化。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宋代文学成就——词 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题材应有尽有。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 宋词的繁盛 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 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 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 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 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 宋词的发展 北宋前期词坛概况: 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其中,晏殊、欧阳修、张先承袭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词作多为小令,题材不外是花前樽下、儿女情长,风格旖旎柔婉,但他们在继承中也有局部拓新,主要是在抒情深度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发展。柳永则更多地继承了民间词的传统,多写长调慢词,题材以男女艳情、市民生活为主,为宋词的长足发展开辟了道路。 北宋中后期词坛概况: 北宋中后期是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并存、名家辈出的繁荣期、创造期。这期间最重要的词人是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 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 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

宋代文学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宋代文学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宋代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誉为“唐宋八大家”。在这个时期,文学迎来了全面的发展,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文学不仅在诗歌、散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而且在小说、戏剧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本文将从文学发展、文学主题以及文学风格等方面详细地探讨宋代文学的艺术特点。 一、文学发展 宋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是北宋时期和南宋时期。北宋时期的文 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代表作家有苏轼、黄庭坚、文天祥等;南宋时期则以小说和戏剧为主要发展方向,代表作家为辛弃疾、杨万里、关汉卿等。 在诗、散文创作方面,宋代文学注重了面向社会和生活,以及人性的描写。宋 代文人追求真实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以寓情于景、景以显情的方式表达内涵。在散文方面,宋代文学更是摆脱了唐代散文的陈旧形式,开始在形式语言上进行大胆创新。特别是自白体散文,完全走出了以往的繁琐书写,采用了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代表作家如朱熹、苏轼等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创作出了著名的表白体散文《赤壁赋》和自白体散文《东坡乐府》等。 在小说和戏剧方面,宋代文学的创新有目共睹。小说以其语言的流畅、描写的 真实和细节的生动深受喜爱,代表作品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其中《红楼梦》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在戏剧方面,南宋的越剧、梨园戏和二黄戏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对后来的中国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主题

宋代文学的主题主要围绕着人性、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展开。它不仅关注个体 的情感、生命的意义,也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变迁。宋代文学主题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不同的文学体裁揭示了不同的主题。 在诗歌方面,宋代诗歌主题更加多元化,特别是以山水为主题的诗歌,不仅反 映了自然界的美丽和恢弘,也表现了人对自然物象的心理体验。同时,也有许多的爱情诗歌、离别诗歌、中年人的自省与感慨等不同主题的诗歌。 散文以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为题材。宋代的散文以文人出游、游历、闲居、寓言等内容特点鲜明。著名赋《春日》、《赤壁赋》、《观鹰》等都是标志性的作品。 在小说方面,宋代文学更是关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在《红楼梦》中,以史为镜、反照社会生活,描绘出了封建末期富贵人家的生活,呈现了一种华丽而多姿的文化现象。在《水浒传》中,则表达了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和控诉。 三、文学风格 宋代文学的风格独具特色。它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而且在表达方式和表 现手法上也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在诗歌方面,宋代诗歌追求的是写实主义风格。它的表现手法侧重于写景抒情,通过写实来体现真实性和自然性。同时,它也运用了许多古体词汇和诗句,使得宋代诗歌更加的古朴优美,充满了古典的韵味。 在散文方面,宋代散文以自然、真实、流畅和贴近生活为主流。它的表现手法 丰富多彩,不但有笔墨精湛和深沉的文思,同时也有轻松生动的描述和描写。宋代散文充满了独特的个性,是中国散文中的经典时期。 在小说和戏剧方面,宋代文学注重情节的编排和描写。其中小说的文学创作更 加着重于对人文和社会现状的关注,通过小说来揭露悲剧性的现实。而戏剧则更加加强了舞台美的展现和表达手法,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

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

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宋诗与唐诗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2、宋代中期的欧阳修等人是如何改革宋初诗风的? 参考答案:宋仁宗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的诗人,对诗歌进行了改革,将诗歌引入了新的方向。他们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多写古体诗,拉近诗歌与政治与社会的距离,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话本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话本小说

一、基本知识 1、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2、话本: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1、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2、宋代小说话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宋代小说话本一般为短篇故事,多表现现实生活,其中爱情和公案题材比较多。作品人物多为下层百姓中的平凡人物,形象鲜明,颇具个性色彩,善于通过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女性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如《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情节安排曲折生动,脉络清晰,引人入胜。基本运用白话,通俗简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志诚张主管》、《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3、宋代话本的地位如何? 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

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宋代文学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宋代文学知识点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璀璨辉煌,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 版中册关于宋代文学的知识点: 1.宋代文学特点:宋代文学以唐代文学为基础,融合了五代文学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实际情感和社会意识。宋代文学追求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 感受,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2.宋人文学:宋代文学家以文人身份为主,比较重视士人道德修养和 文学修养的结合,表达了儒家思想的人文情怀。 3.早期诗歌:宋代早期的诗歌创作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形成 了句式简洁、词藻清新的特点。著名的诗人有柳宗元、杜牧、黄庭坚等。 4.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代表了政治 转型下文学的变革。江西诗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政治的批判,代 表作家有周密、唐婉等。 5.宋词:宋词是唐宋文学的重要流派,与唐诗相比,宋词在表达方式 和语言上有所创新,更加注重音乐性和抒发感情。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6.话本小说:宋代是我国话本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 的话本小说作品,如《西华山》、《浣纱令》等。 7.志怪小说:在宋代,志怪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话本小说一起 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两个主要流派。代表作家有香山居士等。

8.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他们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9.士人文化:宋代士人文化是士大夫阶层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表现,包括文学、书画、音乐、文房四宝等方面。这一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10.浮世绘: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绘画形式,受到宋代的画风影响。宋代的绘画品种丰富,作品有意境深远,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关于宋代文学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全面而丰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宋代文学概说

宋代文学概说 宋代包括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共320年的历史。这是一个长期与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元蒙相对峙的朝代。 宋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堪与辉煌的唐代文学争奇斗艳。诗文有所发展和创新,词达到辉煌的顶峰。话本、杂剧、诸宫调等通俗文艺也取得相当的成就,为后来的小说、戏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宋代社会背景 1、高度中央集权:宋代开国之君吸取了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这二百零五年间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历史经验,为彻底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牢牢控制统兵权和调兵权,采取了“崇文抑武”以及“守内虚外”的政策。此外,财政权、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独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的统治。 而采取上述措施带来的结果是:一,军事上的孱弱,国防力量的薄弱。不仅燕、云十六州未能收复,而且外患频仍,辽、西夏、金和蒙元相继骚扰、蚕食、吞并宋地,以致慨叹国耻国难、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不断涌现。二、经济逐渐繁荣。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政权的稳定,国内相对处于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都市更加繁华,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促进了歌词、话本、戏曲等文学样式的兴盛发展。三,冗兵、冗费、冗官等问题严重,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激起了农民的抗争,同时,也有不少从中下阶层诞生的不少官员对之忧心忡忡,同情人民疾苦,反映阶级矛盾的作品也就更为丰富和深刻。 2、优待知识分子,重视文教事业。这也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一个结果。统治者非常重视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一是大大增加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有时皇帝亲自参与录取工作,这对文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与鼓舞。宋初一如唐代,考试科目以诗赋为主,后来更重视策论,这也促进了政论散文的繁荣。二是给与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很高的政治待遇和优厚的俸禄。宋太祖曾立誓碑,内容之一就是誓不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人当政也是宋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色。至于俸禄之厚,赏赐之多,前代也无法比拟。这也使一些士大夫得以蓄养歌伎,享受声色之乐,于是最适宜反映他们流连光景、富贵绮靡生活的艳体歌词迅速发展。三是大量办学。既有政府兴办的国子学、太学、州学、县学,也有私人创办的讲学的书院,著名的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衡州石鼓书院、南京应天府书院、潭州岳麓书院)就是此时产生。这些学校或培养专门人才,或促进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四是著述繁荣。由于宋代印刷业的发达,促进了古籍的刊行,也拓展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刺激他们著述的兴趣。大部头的著作极为丰富,如《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宋代知识分子在学识上大大超过前代。 二、宋代文学概况 (一)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绪言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宋代的社会情况 1、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赵宋王朝远不能与汉、唐盛世相比,但在文化建设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方面,却呈现出承先启后、宏通广博的繁荣景象。论学术思想,宋学向来与汉学并称。宋明理学又是一脉相承。讲文学艺术,且不说入宋后大放异彩的宋词,就传统的诗文创作而言,诗有可与“唐音”媲美的“宋调”,文有“唐宋八大家”之说,而且宋代占了六家。言及书画艺术和话本戏曲等通俗市民文艺,则又是宋元同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宋代都是一个文化发达而文学昌盛的时代。 2、注重文治、文人议政、重文轻武。 赵匡胤在建国的第二年,就以“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解除了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宋王朝将全国精兵集中开封及其附近,隶属于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掌握,枢密使又多委派文人担任,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由于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重文轻武,边备不修,所以终宋之世积弱积贫,为历史版图最小的统一王朝。反映在文学上,也就没有了西汉赋家和盛唐诗人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更多的是痛切国事、沉郁悲愤的声音,这一点越到后来越为突出。 北宋有改革与保守的党争,南宋则是主战与主和争论不休。对外交涉中的辞令,政策争议中的辩论,均需要文章来表达。客观上对宋代散文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宋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也很发达,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几乎都是进士出身。文人当政是宋代政治的特色,与之伴随的文人论政风气的形成,则始于科举考试的科目导向,其影响所及,使宋文多论政文章,宋诗也有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 3、三教合流、理学形成。 理学的兴起是宋代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宋儒出入佛老而返归儒学,他们继承孔孟仁学的道统加以新的解说,又在受佛老思想影响下,兼吸道家学说的某些因素,发展成为新儒学的性理之学,或心性之学。理学家主张文以载道,但偏重道统心传,认为作文易流于玩物丧志,吟诗无益,会耽误心性修养功夫,由此形成了重道轻文的文学思想。其流弊所及,则文章不免说教,诗也趋向言理,缺少文学的情韵和意味,倒是词及小说戏曲等少受理学影响而自成面目,词更被称为宋代的一代之文学。 4、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艺兴起 宋统一中国后,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冶金、纺织、陶瓷、造纸、印刷等工业都相当发达,出现了开封、扬州、成都、杭州等繁华的都市,又有泉州、广州等对外贸易进出的港口。造纸、印刷术的普及,方便了作家诗文集的出版,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而商业繁荣、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扩大、歌乐盛行、文娱生活丰富多彩,给文学世俗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于是有市民文艺的兴起,如话本小说、鼓子词和诸宫调等,一时蔚为大观。 二、宋代文学的文体 1、宋词 词作为宋代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文体,其数量和质量都是很可观的。唐圭璋编的《全宋词》搜集了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作二万余首。词体有小令、中调、长调等各种样式,词体风格更呈现出不同流派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特点。宋词的发展可大概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可根据词体、词风的演进分不同的阶段。 北宋初期小令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继承了《花间》、南唐词的特点,又更加深化、美化,其个人抒情之作,致力于提高令词的品格。慢词在宋初出现,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 北宋词风至苏轼为一大变。 2、宋诗 宋诗的数量有千万之多,诗人三千八百余家,甚至超过了唐诗与唐代诗人。但历代却有不少人贬低宋诗,说宋诗“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据说这是宋诗的特色,宋诗能独具面目者在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