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动物学教学大纲

资源动物学教学大纲
资源动物学教学大纲

《资源动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资源动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时

学分: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开课学期:第3学期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动物资源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在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在学生学习化学、数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动物资源学》课程主要介绍动物资源学的基本概念、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途径与动物资源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动物资源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动物资源的概况、特性、分布、资源价值、资源量;掌握我国动物资源的种类、价值及开发利用途径。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经济意识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

1.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结合视频

2.课程考核方法:考查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五、大纲正文

第一讲绪论生物资源与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使学生了解生物资源的利用现状;明确生物资源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评价、乃至解决如何

利用生物资源以及怎么合理的为我所用;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2.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评价、乃至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自己的智慧合理的开发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

【教学内容】

1. 自然资源:

2. 生物资源:

(1)生物资源的价值

(2)生物资源的特性:系统再生、地域有限、周期增殖

3. 动物资源:目前人类可以利用的动物,是优良蛋白质的来源,在人类生活、工业、农业和医药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4. 动物资源分类

(1)珍贵特产动物

(2)食用动物资源

(3)药用动物资源

(4)工业用动物资源

(5)实验用动物资源

(6)观赏性动物资源

(7)害虫害兽的天敌动物资源

(8)其他作用的动物资源。

第二讲原生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掌握原生动物门中常见种类、重要代表种类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教学重点】

1. 了解原生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2. 掌握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 原生动物的的主要特征

2. 原生动物分类概述

(1)鞭毛虫纲

(2)肉足虫纲

(3)孢子虫纲

(4)纤毛虫纲

3. 原生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1)鱼的天然饵料

(2)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3)生命科学研究的材料

(4)在石油勘测中的作用

第三讲腔肠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掌握腔肠动物门中常见种类、重要代表种类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教学重点】

1.了解腔肠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2.掌握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 腔肠动物门的一般特征

2. 腔肠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1)水螅纲

(2)钵水母纲

(3)珊瑚纲

3. 腔肠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1)食用

(2)仿生学应用

(3)药用价值

(4)科研价值

第四讲扁形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掌握扁形动物门中常见种类、重要代表种类及有重要寄生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教学重点】

1. 通过对该门主要特征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的演化意义。

2. 通过对吸虫纲、绦虫纲动物结构和生活史的学习,理解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重要寄生虫的生活史

【教学内容】

1.扁形动物门的一般特征

2.扁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1)涡虫纲

(2)吸虫纲

(3)绦虫纲

3. 重要寄生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五讲线虫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线形动物门的特征

2.掌握人蛔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3. 了解钩虫、丝虫及其它寄生线虫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危害

【教学重点】

1.掌握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2. 掌握重要寄生虫的生活史

【教学内容】

1. 线虫动物的一般特征

(1)外部形态

(2)内部结构

2. 线虫动物的分类概述

(1)无尾感器纲

(2)尾感器纲

3. 线虫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1)害虫的生物防治

(2)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

第六讲环节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重点掌握体节和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3. 掌握环毛蚓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特征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环毛蚓形态结构的学习,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身体分节、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2. 掌握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 环节动物的一般特征

2. 环节动物分类概述

(1)多毛纲

(2)寡毛纲

(3)蛭纲

3. 环节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1)鱼类的饵料

(2)食用

(3)饲料

(4)改良土壤

(5)药用价值

第七讲软体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掌握河蚌、乌贼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特征

3. 掌握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特征,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的特征

【教学重点】

1. 掌握门及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等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殊结构对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 掌握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软体动物分类概述

(1)无板纲

(2)单板纲

(3)多板纲

(4)掘足纲

(5)腹足纲

(6)瓣鳃纲

(7)头足纲

3. 软体动物的经济价值

(1)食用贝类资源

(2)饵料贝类资源

(3)药用贝类资源

(4)观赏贝类资源

(5)工业贝类资源

第八讲节肢动物资源(一)(2学时)

第九讲节肢动物资源(二)(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掌握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的特征

3. 掌握昆虫分目的依据,重要目的特征及其代表种类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昆虫纲动物的学习,掌握本纲乃至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昆虫纲的分类(重要目)

【教学内容】

1.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节肢动物分类概述

(1)有鳃亚门

(2)有螯亚门

(3)有气管亚门

3. 节肢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1)甲壳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2)蛛形动物资源

(3)昆虫资源

第十讲棘皮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棘皮动物门的特征

2.掌握海盘车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生殖发育特性

3.了解棘皮动物的分类

4. 掌握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棘皮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2. 掌握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 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棘皮动物分类概述

(1)游移亚门

(2)有柄亚门

3. 棘皮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1)食用棘皮动物资源

(2)药用棘皮动物资源

第十一讲鱼类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鱼纲的特征,不同亚纲和主要目的特征,重点掌握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外

形和各器官系统的结构特征;

2. 掌握洄游的概念、类型。

【教学重点】

1.掌握鱼类上下颌和偶鳍出现进步性特征,形态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2. 掌握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 鱼类的主要特征

2. 我国鱼类资源

(1)软骨鱼系

(2)硬骨鱼系

3. 鱼类资源的经济价值

(1)珍稀鱼类

(2)药用鱼类

(3)食用鱼类

(4)观赏鱼类

(5)其他用途

第十二讲两栖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 重点掌握两栖类从水生到陆生,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及其不完善性

【教学重点】

1.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和不完善性特征及主要目、科的主要特征。

2. 掌握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我国两栖动物资源

(1)无足目

(2)有尾目

(3)无尾目

3. 两栖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1)珍稀种类

(2)生态-环境资源

(3)药用资源

(4)食用资源

(5)实验和观赏资源

(6)其他用途

第十三讲爬行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和爬行动物适

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2. 掌握爬行纲各目的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以及纲和目的主要特征。

2. 掌握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我国爬行动物资源

(1)龟鳖目

(2)有鳞目

蜥蜴亚目

蛇亚目

(3)鳄目

3. 爬行动物的经济价值

(1)珍稀种类

(2)生态-环境价值

(3)药用价值

(4)肉用价值

(5)工艺用资源

(6)科学研究价值

第十四讲鸟类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鸟纲的特征,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2. 掌握鸟类三个总目及突胸总目中常见目的特征以及鸟类的迁徙。

【教学重点】

1. 掌握鸟类各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2. 掌握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 鸟类的主要特征

2. 我国鸟类资源

(1)鸟类分类的依据

(2)鸟类的主要生态类群

(3)我国鸟类资源

3. 鸟类资源经济价值

(1)我国鸟类资源特点

(2)狩猎鸟类

(3)文化资源

(4)生态-环境资源

(5)仿生资源

(6)药用资源

第十五讲哺乳动物资源(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哺乳纲动物的特征

2.重点掌握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和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3. 掌握哺乳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并识别一些常见的种类。

【教学重点】

1. 通过兽类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其特征的学习,掌握哺乳类各亚纲和主要目的特征及代表动物的识别。

2. 掌握哺乳动物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

【教学内容】

1.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我国哺乳动物资源

(1)食虫目

(2)树鼩目

(3)翼手目

(4)灵长目

(5)鳞甲目

(6)兔形目

(7)啮齿目

(8)鲸目

(9)食肉目

(10)鳍足目

(11)海牛目

(12)长鼻目

(13)奇蹄目

(14)偶蹄目

3. 哺乳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1)珍稀种类

(2)毛皮动物资源

(3)药用动物资源

(4)食用动物资源

(5)科学研究用资源

(6)文化用资源

(7)驯化用资源

(8)装饰、工艺用资源

第十六讲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学时)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动物资源的概况、特性、分布、

资源价值、资源量;

2. 掌握我国动物资源的种类、价值及开发利用途径,尤其是保护。

【教学重点】

1.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

2.在开发利用动物资源的同时,培养其对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热爱。

【教学内容】

1. 中国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中国动物资源现状分析

(2)生物资源的保护对策

2. 中国动物资源的利用原则

3. 保护生物学和自然保护区

(1)保护生物学

(2)自然保护区

六、参考文献

1.《普通动物学》

2.《中国药用动物志》

3.《普通生物学》

4.《动物生物学》

5.《资源生物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矿产资源教学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17、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 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常见矿物、刻刀、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 附板书: 18、金属的来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辨别出常见的金属制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3.能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金属矿石的共同特性。 4.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 5.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 学时数48 学分3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工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结合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及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重点讲述了表面活性剂、合成材料助剂等系列产品的合成原理、原料消耗、工艺过程、主要操作技术和产品的性能用途,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新品种的开发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学时3)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精细化工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和动向。 难点:精细化工定义及其应用 第一章精细化工工艺学基础知识(学时3)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精细化工工艺学基础。2、精细化工工艺计算内容:物料、热量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精细化工的技术开发和发展策略。 难点:精细化工工艺学基础及物料衡算。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学时18)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表面活性与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其物化性质。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概况,羧酸盐型、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路线及工艺路线;磺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及工艺路线。4、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种类之胺盐型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路线和工艺路线;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6、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2、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介绍。5、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7、磷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及工艺路线。 难点:表面活性剂结构特点及其物化性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路线及工艺路线。 第三章合成材料助剂(学时12)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合成材料助剂的定义、类别。3、增塑剂的定义、分类、增塑机理、增塑剂的性能要求、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生产工艺路线。4、阻燃剂、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类别及生产工艺介绍。5、热稳定剂、发泡剂、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及合成生产工艺路线。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2、合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及发展概况。6、增塑剂的主要品种特点。7、阻燃剂、抗氧化剂的应用。8、热稳定剂、发泡剂、抗静电剂的分类、应用。 难点:增塑剂的增塑机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生产工艺路线。阻燃剂、抗氧化剂、

工商管理专业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632725 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信息及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的人才却仍然比较匮乏。基于此,我们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这门课程。 信息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够根据组织的特征确定信息资源,分析组织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组织的信息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组织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信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资源过程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和网站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等。 3.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学会综合应用。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的重点是对信息、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概括了解,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案例分析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信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等信息资源管理基

新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2课《保护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第12课《保护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最后一课。在前面4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几种常见岩石和矿物的表面特征,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了岩石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课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矿产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知道矿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矿物的用途”、活动2“其他矿产资源”三个教学环节。情景图导入以一张记录矿车正在运输矿物的图片,激起学生探究矿物用途的热情。活动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矿物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活动2先引导学生了解“煤、石油、天然气也是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矿产资源,且它们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数亿年”。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其认识到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从而树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矿石、矿物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涵盖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工农业。虽然在前面第9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石材,了解到岩石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材料、家庭用品等领域,但他们对矿物的用途关注很少,对矿产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并不多。因为许多矿物不能直接供人们使用,需要经过冶炼和加工才能变成人类需要的物品。例如,铁矿需要通过高温冶炼才能成为钢铁,然后再进行多个步骤的加工才能制成各种钢铁制品。学生对便利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例如,各种琳琅满目的物品可随时满足他们

生活、学习需要,按一下开关就有电,就可以启动各种生活设备等。他们大多并不知道便利生活的背后是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广泛应用和日益消耗。他们也许听说过要保护矿产资源,但不知道保护矿产资源的原因,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以及自己也可以通过一些日常小事参与到保护矿产资源的行动中。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思辨能力,通过查找矿产资源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例子,学生可以深刻地体验到矿产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财富,但如何更加有效地收集、整理资料及通过讨论树立保护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则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矿物、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 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矿产资源的例子。 3.认识到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愿意节约资源。 4.乐于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享与交流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各种矿产资源的例子。教学难点:理解矿产资源不能无限地开采下去。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课前收集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利用矿物的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砼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砼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41023 课程英文名称: Concrete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砼工艺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述水泥与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水泥与混凝土的性能检测,水泥与混凝土的生产工艺,以及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防范。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硅酸盐水泥的组成以及特性; 2.掌握工程中水泥选用的方法; 3.掌握普通混凝土的组成及组成材料选用方法; 4. 具备配置普通混凝土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水泥与混凝土的组成,生产工艺和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初步进行生产工艺和施工工艺的设计,并能根据水泥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产品问题,进行弊病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硅酸盐水泥的基本组成,基本生产配方设计,掌握硅酸盐水泥的基本性能检测与后期性能调配;掌握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组成,组成材料的性能要求及特点,新拌混凝土的基本工作性能,硬化后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和混凝土耐久性的指标,以及如何通过施工工艺进行三方面性能的调整;掌握普通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设计和施工现场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并能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掌握普通混凝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3.基本技能:具备初步进行水泥生产工艺设计和混凝土生产工艺设计的能力;具有利用本课程基本知识进行工程应用初步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水泥基本性能检测、混凝土配制。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以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应用及结果分析为主线,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由于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测试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和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等。本课程将为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附件1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生物学(A nimal bioloy)课程编码:***-*****14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60 课内实验时数:24 学分:2.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动物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科基础课。其目的和任务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分类、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等,并通过对其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学习态度。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生物学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表示“了解”;表示“理解”或“熟悉”;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概论的发展简史 动物学概论的有关概念;研究动物学概论的意义;动物学的分支学科;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动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动物学概论的前沿内容。 重点:学习动物学概论的意义及动物学概论的前沿内容难点:

分支学科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作业:简述动物学的发展简史?思考题:如何才能学好动物学概论?第二节动物分类系统 动物体的组成及结构;生物界的划分△;动物分类系统;动物进化路线○;动物学领域主要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重点:动物分类系统 难点:动物体的组成及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启发式作业:主要的动物分类系统有哪些?思考题: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元素组成;动物细胞的细胞器功能;动物细胞的类型;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胞凋亡△;细胞修复△;细胞再生○。 重点:动物细胞的结构难点:动物细胞的元素组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演示法作业: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哪些?第二节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化 动物细胞的周期;动物细胞的分化;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G 1期的特点○;S 期的特点○;G 2的特点○;动物细胞分化的特点。 重点:动物细胞的周期难点:动物细胞的分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作业:动物细胞的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第三节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动物的组织;动物的器官;动物的系统;动物细胞的连接方式;动物体的结缔组织类型○;动物体的肌肉组织类型○;动物体的神经组织传导方式和传导原理△。 重点: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组成难点: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开课院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任课教师:冯玉强,马维忠,路杨,刘鲁宁,邵真 先修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 适用学科范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开课形式:中文授课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Kroenke, David, Deborah Bunker, and David Nigel Wilson. Experiencing MIS.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8. [2].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和案例讨论两个主要环节,以帮助学生理解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变革、企业变革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新的信息系统实现新的管理理念、支持新的管理手段等实践性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型管理人才或继续从事信息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采用由美国学者David M. Kroenke 教授所编写的《Experiencing MIS》,以及国内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黄梯云所编写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参考教材。课程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包括引言、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组织战略三个章节),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数据通讯三个章节),第三部分对信息系统在企业内、外

矿产资源(地理教学设计)

矿产资源(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 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 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

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 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 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 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

《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人:门勇教学团队审核人:门勇开课学院审核人:饶品华 课程名称:化工专业英语/ Special English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代码:040341 适用层次(本/专科):本科 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实验等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 教材:胡鸣刘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董坚,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选修课,是在本科生公共外语学习基础上,围绕化学工业、化工工艺、化学工程以及化工前沿领域等专业知识,着重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的表达、写作和翻译技巧。在学习中,特别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表达方式的掌握和理解。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化工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化工专业科学研究所需信息。能阅读本专业的英语科技资料,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分为“化学工业”、“化工工艺简介”、“化学工程”和“化工前沿领域”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一)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stry)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化学工业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包含的内容。通过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现象,一些常用术语的英语表述方法,初步熟悉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了解化学工业发展历程。 重点和难点:英语专业词汇,相近词义的辨析,英译汉方法,长句的分析和理解。 工业催化剂概述 (二)化工工艺简介(Chemical Technology)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化工工艺概论,结合典型化工工艺过程,介绍有机和无化学品的原料来源及生产工艺方法,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现象及一些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述方法,。 重点和难点:英语专业词汇,特殊的句子和语法现象,英译汉方法。 (三)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化学工程的定义、历史,化工单元操作,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 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095023B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扩展选修课 课程总学时:16 课程周学时:3 课程总学分:0.5 开设实验项目数:5 适用专业:生物检测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和生化实验中心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一)实验目的 《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是本科专业拓展课程《动物生理学》的实验部分,是本科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生理现象或效应,可加深对动物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任务 通过课堂教学等环节培养学生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与意识,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三)实验要求 主要以活体动物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材料为研究对象,采取急性离体和在体实验的实验方法,主要利用急性分离、离体灌流等实验技术设计动物生理学的实验内容,用以验证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大部分实验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动手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计算机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统计以

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方 法。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 一、目的要求 联系机能了解被覆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观察并了解结缔组织的共同特征,并联系机能了解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比较观察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肌纤维的结构特点;观察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及尼氏体的形态与分布;观察有髓神经纤维的的形态结构;识别并比较观察各种血细胞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 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各种血涂片; 三、观察内容 1.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的切片 2.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切片 3. 变移上皮切片 4. 复层扁平上皮切片 5.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的切片

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doc

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1 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网络管理员) 第一部分综述 简介 NTC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内容及其对应的考试是专门设计来认证一个网络管理员的综 合技能。这些技能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网络参考模型,路由器的基本操作知识,局域网交换技术和交换机的高级配置管理,虚拟局域网的原理与在交换机上的配置,TCP/IP 协议、路由技术与路由协议,访问控制列表,,广域网协议与技术,主干网技术,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管理。 培训与教学目的 1.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与管理方法; 2.掌握虚拟局域网的规划、配置与管理方法; 3.掌握多种常见路由协议的配置、管理与维护方法; 4.掌握广域网配置与管理技术; 5.熟悉多层交换配置、维护与管理技术;

6.理解基本网络安全概念,能够使用路由器和防火墙维护网络安全。 教学重点 交换技术,路由协议,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安装、配置与管理,广域网的配置与管理。 教学难点 路由协议,多层交换技术和常见网络故障的解决方法。 培养目标 使学员具备设计、安装、配置、维护和管理包含多种网络设备的,大规模、跨地域的复杂网络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 培训对象 网络技术培训学员。 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广大网络技术爱好者。 大、中型网络系统管理人员 前备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中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的方法;2.理解TCP/IP协议族,能够配置与管理各种常用中小型局域网;3.了解路由协议,熟悉基本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模块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述课程1.1 计算机网络概念 课程1.2网络通信相关概念 课程1.3网络协议 课程1.4通信子网 课程1.5网络连入设备 课程1.6 Internet 工作原理 模块2 网络管理概述课程2.1 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功能课程2.2网络管理的标准化和协议 课程2.3配置管理 课程2.4性能管理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207313 学时:34 学分:1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系本科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BasicalbiologyexperimentA2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高校生物类壹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壹个科学、合理的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动物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以动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壹个既和理论课有壹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突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先导的基础上,以进化上有重要地位门

类的代表动物(实验动物)为材料,贯穿生物学原理,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性到提高层次的实验,构成包括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自选性和设计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本课程总共34学时,1学分。 实验壹动物细胞、组织的制片和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能够规范和较熟练地使用和维护。 2、学习掌握涂片法制作动物细胞显微玻片标本,动物组织平铺片等临时装片和涂片的制 作方法。 3、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掌握动物的4类基本组织结构特点及其结构和机能的关系。 实验内容 1、双筒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和维护方法。 2、制备口腔粘膜细胞标本,观察细胞形态结构。 3、制备和观察蛙的肠系膜平铺片、蝗虫的肌肉组织分离片、血涂片。 4、利用显微镜观察动物4类组织玻片标本。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双筒光学显微镜,无菌牙签,解剖器材,玻片,注射器,染色缸,蛙,蝗虫 7%生理盐水,0.9%生理盐水,0.1M碘液或0.1%亚甲基蓝,1%硝酸银,甲醇,姬母萨染液。 实验二原生动物系列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在显微镜下对运动活泼的原生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学分:理论48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一、课程教学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机制,建立信息思维,掌握以资源管理的方式对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全面了解信息化带来的影响; 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了解信息、信息资源、知识、情报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课程背景。 1、学习《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2、明确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 3、介绍信息资源管理含义 4、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认识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与特征 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内涵; 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了解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 1、介绍西方学者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 2、介绍中国学者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 3、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内涵 4、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三)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了解相关的信息基础技术、信息主体技术; 了解IT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基本掌握企业IT战略规划的含义和过程。 1、IT介绍 2、IT与企业竞争优势 3、IT管理 (四)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了解企业内部、外部信息流;

掌握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掌握信息需求的含义、信息需求分类、企业信息需求的复杂性和层次性。理解信息源的集中与分散的分布规律; 掌握信息收集的基本方法。 掌握信息组织含义; 掌握分类组织法和主题组织法; 掌握信息存储应该注意的问题。 掌握信息开发的含义; 掌握信息开发的原则; 了解信息开发的步骤; 了解信息开发的方法类别。 1、信息资源流 2、介绍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3、信息需求分析 4、信息源分析 5、信息收集 6、信息组织 7、信息存储 8、信息开发 9、信息传播和利用 (五)信息资源集成管理 掌握集成的含义和本质; 了解信息资源集成; 认识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掌握SCM的集成管理思想; 了解SCM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供应链的类型。 1、IT投资风险与回报问题 2、集成管理概述 3、信息资源集成 4、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 (六)信息资源管理与组织结构 掌握组织相关知识; 了解当前的组织环境; 了解适应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特性。 1、组织的相关知识回顾 2、信息资源管理融入组织 3、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设计是工程技术的起点,设计是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只有运用先进设计工具的工程师才能实施先进的工程设计,从而孕育出先进的工程技术成果。 本课程是学科工程技能训练课程,学生通过面向设计项目的实践学习过程,学习现代(化工专业)设计方法与工具,了解化工设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设计文档编制方法,从整体上实践学习化工设计的全过程,并初步掌握一种通用和一种化工专业CAD工具软件,以及基本的化工CAD方法,培养综合运用化学、热力学、单元操作、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机与设备、仪表与自控等化工专业基础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 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面向模拟设计项目,以围绕完成项目进行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学习手段; 2、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对同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宏观指导; 3、通过分组和个别辅导对同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微观指导; 4、举行阶段性设计成果报告会,培养交流能力,督导教学过程有序进行; 5、采取项目组合作承担项目的工作方式,培养团队工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 6、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在校网范围内实行网上无纸教学过程; 7、考试采用上机实作的方式进行。 三、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平均每周课堂讲授2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主要内容: 绪论(课堂讲授学时:1) –课程的意义、内容、性质、任务、目标 –教学模式与方法、考核、实施计划 第1章化工设计概论 (课堂讲授学时:4,实践教学学时:8) 1.1化工设计的类别和任务 1.1.1化工过程设计与化工厂设计 1.1.2化工设计阶段的划分 1.2化工设计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1.2.1项目可行性研究 1.2.2化工过程概念设计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湖州师范学院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生物科技行业)湖州师范学院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壹、课程说明: 课程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践课27学时。总学分:4学分。 1、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客观认识动物的结构生物学特征,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过程,认识动物和环境的协调、统壹关系,且了解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而认识主要经济动物类群、珍稀保护动物类群的生物学地位和作用,理解人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 3、参考教材和参考书目: (1)参考教材: 《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程红.(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参考书目: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动物生物学教程》左仰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动物学》张雨奇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上、下册)1991.6 (3)实验教材: 《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黄诗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详见“教学内容”中。 5、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分理论讲授和实践俩部分。理论课中,采取教师讲授、互动讨论、提问及解答、

学生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实践课中,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参观、观见教学录象等内容。 6、课程考核方法和要求: 课程考核方法: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60%。 7、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实验内容安排27课时,详见《动物生物学实验大纲》。 8、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属于先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第壹节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壹、生物的分界 二、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动物生物学的主要分科 第二节学习动物生物学的目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壹、学习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二、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动物生物学发展简史 壹、国外动物生物学简史 二、我国动物生物学的发展 第四节动物的分类 壹、动物生物的分类 二、动物生物分类的意义和依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修读学期5学分3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专业方向课,属于管理类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它面向管理,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技术平台,利用系统的观念,数学的方法,以信息化管理为重心,研究信息化对现代管理模式的影响,以提高管理的效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指导学生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企事业等社会组织中的业务管理和决策信息进行收集、存储、组织、检索、分析、设计、处理和应用,培养学生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本课程侧重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习,是一门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本课程阶段并不要求去编写复杂的应用程序,通过上机实验和教学软件的演示拓宽视野,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生产实际,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操作和使用方法,提高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门课的教与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具有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设计小型的MIS系统; 3.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并初步学会评价其优劣。 2.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煤炭、石油、金属矿产地的分布。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初步学会就其问题寻求对策。 4.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媒体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挂图,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投影片,中国政区底图(学生每人一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导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二、我国的能源矿产 1.主要大型煤矿的分布 2.主要油田的分布 【讲述】我国能源矿产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煤储产量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指导学习】请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煤、石油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指导读图】读我国主要煤矿、油田的分布图。 【指导作业】把我国主要煤矿、油田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讲述】我国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煤、石油、电力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使学生形成紧迫感、责任感)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不足问题。 学生讨论。 【归纳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我国金属矿产情况如何? 【板书】三、金属矿产 【讲述】金属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通常指铁(有时也包括铬和锰)和铁基合金。有色金属是除黑色金属外的其它金属。铁矿是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铁矿资源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大家说说我们生活中的钢铁工业产品有什么?)

化工工艺学课程简介

化工工艺学课程简介 《化工工艺学》是化工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化工工艺学》课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化工工艺为主线,突出“宽、精、新、用”思想,即强调口径宽阔、简明精练、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型实用化,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教学容更加合理化,便于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生产技术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煤化工、石油加工、生物化工等各方面理论和知识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大化工系统知识体系,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完整性、充实性,奠定现代化工工艺技术基础,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个人简介 景崮,男,1949年7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师大学化学系,82年起在师学院化学系工作至今,一直致力于从事化学教育和教学研究,主讲课程有:《化工基础》、《化工原理》、《绿色化学与化学工业》、《化工工艺学》。研究方向:化学工程及化学工艺。近年来撰写论文20余篇,并从事了化工生产的科技实践。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Chemical Technology) 课程编号: 学时数:32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专业课。本课程从化工生产的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典型产品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当今化学工业概貌极其发展方向;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工艺过程的方法、原理、流程及工艺条件;了解化工生产中的设备材质、安全生产、三废治理等问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生产与开发研究工作中开拓思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重点放在分析和讨论生产工艺中反应、分离部分的工艺原理、影响因素、确定工艺条件的依据、反应设备的结构特点、流程的组织等。同时,对工艺路线、流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能量回收利用、副产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废物处理作一定的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

《动物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动物学》的课程性质: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本课程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主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原生、多孔、半索、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棘皮、腔肠动物门)及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的结构和演化。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三)《动物学》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脊椎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四)《动物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紧紧结合各类微生物结构功能、生命活动及应用等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对抽象理论过程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进行,加深学生的理解。由于专业需要对于动物形态解剖部分应详细讲解。 (六)考核要求: 采用期中、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占1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 Chapter1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动物学的概念 2、掌握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重点: 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