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再别康桥练习题

雨巷再别康桥练习题
雨巷再别康桥练习题

2诗两首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河畔./背叛.青荇./行.伍艳.影/沿.袭

B.软泥./拘泥.荡.漾/跌宕.榆.树/逾.越

C.粉碎./萃.取沉淀./碇.石竹篙./枯槁.

D.清潭./坦.荡浮藻./朝.霞柔.波/揉.碎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年轻时不擅长把握自己,做什么事都走极端显得过度。太急切地表

现,,,。太过于胆怯,,,。一审势,看准了再做,二适度,得体地表现。古语说:“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孤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①不太得体②就容易太夸张激昂③就害怕见人

④机会来了也显不出你⑤常滥情失控⑥连一句整话都说不出

A.③①②⑤⑥④

B.②①③⑤④⑥

C.③②①⑤④⑥

D.②⑤①③⑥④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一个善于借鉴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最明显的特征是留心古今中外诗坛,深文周纳

....。

B.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徐志摩的诗可谓独树一帜

....,他的诗富于想象,意境清新,风格柔美飘逸。

C.学习新诗,就不能不注意到新诗的流派现象,从史料上看,新诗的流派呈现异彩纷呈

....的局面。

D.看过反映徐志摩爱情生活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后,我对才子徐志摩有了捉襟见肘

....的感觉。4.以“希望”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不得不从昔日的旧梦中寻找希望,而虚幻无力的希望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第一节诗中,诗人选用了哪些描绘情感的词语来表达当时的心绪?

6.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描述了这位姑娘的形象:“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三行诗的顺序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7.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内容上几乎相同,这样写是不是重复多余?谈谈你的理解。

8.在第一节诗中诗人说“希望逢着”,而在最后一节诗中,诗人把“希望逢着”改成了“希望飘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惆.怅/筹.备寂寥./辽.阔彷徨./兵荒.马乱

B.凄.婉/祈.望颓圮./妃.嫔消散./散.兵游勇

C.青荇./猩.红浮藻./急躁.荡漾./怏.怏不乐

D.斑斓./阑.珊笙箫./咆哮.河畔./盘.根错节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才疏学浅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而当仁不让

....,还有慵懒、怯弱、自满自足、自以为是……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都必须加以克服。

B.一些重大玩忽职守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惨剧,其后果惊世骇俗

....,教训十分惨痛。

C.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

....错中错。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D.在一次“我最喜爱的诗歌”调查中,调查人预定的十首当代诗歌悉数落选。这一结果不仅出乎调查人

的意料,也令许多学者感到匪夷所思

....。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前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诗人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追及终点方恍然大悟。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①才感到喝茶有兴趣②才有兴趣去喝它③你若读不出味道来④读书的味道不浓烈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阅读鉴赏(17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7题。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借“秋”和“海”两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6.这首诗只由两节组成,第二节正好是第一节的回文。这种形式有什么作用?(6分)

7.诗人说“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表达交流(11分)

8.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两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4分) 例句:这桃花,开得满山遍野,开得热火朝天,开得惊天动地,把春天打扮得花枝招展。

9.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也脍炙人口。请给这首诗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7分)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答案:C

解析:A项,分别读pàn/pàn,xìng/háng,yàn/yán;B项,分别读ní/nì,dàng/dàng,yú/yú;C项,分别读

suì/cuì,diàn/dìng,gāo/gǎo;D项,分别读tán/tǎn,zǎo/zhāo,róu/róu。

2.答案:D

解析:“太急切地表现”和“太过于胆怯”分别引领着三句话,可以肯定,另外两个“就”字领起的句子应该放在相对应的位置。最后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缺陷导致的不良后果。

3.答案:B

解析:A项,“深文周纳”,指定罪名很苛刻,想尽方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泛指不根据事实而牵强附会

地妄加罪名。B项,“独树一帜”,指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使用正确。C项,“异彩纷呈”,与“呈现”重复。D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与语境不符。

4.答案:希望是虚幻无力的,而它又是诗人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从昔日的旧梦中寻找到的,因为它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这就使得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

解析:“以…希望?为开头”这一要求暗示在叙述时以“希望”为主语。另外还应灵活运用指示代词“他”“这”及关联词语,使语句在叙述转换时变得简明流畅。

二、阅读理解

5.答案:“独自”“彷徨”“寂寥”“希望逢着”“愁怨”。

解析:在这首诗的一开始,我们似乎就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诗中抒情性的词语,渲染了氛围,流露出了诗人的情感。

6.答案:不能互换。从内容的层次上看,由外在的表象到内在的情绪,逐层深入;从音韵上看,这首诗的每一诗节的第三、六行押韵,互换后,音韵不协调。

解析: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组排比句,句式一致,关系对等并列;实际上,它们有层次的不同。另外,从押韵的角度看,也不能互换。只要能从内容和音韵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7.答案:不多余。(1)在诗歌中,这种手法叫“反复”,或者叫“重章复唱”,能加强诗歌的抒情性。(2)第一节诗和最后一节诗的反复,使诗歌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解析:在诗歌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抒情手法,可以从抒情和结构上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8.答案:诗人把“希望逢着”改成了“希望飘过”,表达了诗人的理想的飘忽不定和心绪的迷惘茫然,也暗示了这种“丁香一样的”理想的可望而不可即。

解析:解答时,要在结合整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逢着”和“飘过”的含义,即一个表“追求”,一个表“幻灭”。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

1.答案:B

解析:A项,分别读chóu/chóu,liáo/liáo,huáng/huāng。B项,分别读qī/qí,pǐ/fēi,sàn/sǎn。C项,分别读xìng/xīng,zǎo/zào,yàng/yàng。D项,分别读lán/lán,xiāo/xiào,pàn/pán。

2.答案:D

解析:A项,“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褒义词,与语境不合。B项,“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与语境不合。C项,“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与语境不合。D项,“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符合句意。

3.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诗人魏尔伦”之后加“的诗”;B项,“担当”“文化精神”搭配不当;D项,表意不明。

4.答案:B

解析:第一个横线处选②,与下文的“才有兴趣去看它”句式一致;第二个横线处选③,与开头强调的“有”还是“没有”相吻合,而不是强调“浓烈”还是“不浓烈”。

二、阅读鉴赏

5.答案:诗人借“秋”和“海”两个意象营造了寂寞、辽远的意境。

解析:从“寂寞的秋”“辽远的海”中的两个意象可以看出。

6.答案:这种巧妙的回环形式使诗的旋律循环往复,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表现诗人不敢说出内心烦忧的真实处境。

解析:这首诗虽然只有八行,但音韵和谐,可以反复咏诵、欣赏,第二节通过句式的位移,诗意顺中有变,诗韵和诗情都在回环中得以深化、凸现。

7.答案: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爱上了一个女子,又不敢向她表白的一种矜持、矛盾,排遣不开的、缠绵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骨子里透出的忧伤、寂寞的心情。

解析:诗中的“你”正是这首诗的朦胧所在。有人说,政治和爱情一直是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戴望舒所苦苦追求的,根据戴望舒诗歌的特点,诗中的“你”可以理解为作者苦苦追求的姑娘,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

三、表达交流

8.答案:答案示例:这星斗,闪得璀璨耀眼,闪得晶莹剔透,闪得奥妙神秘,把宇宙装点得光辉灿烂;这大海,蓝得广阔无垠,蓝得心旷神怡,蓝得惊世骇俗,把地球装扮得楚楚动人。

解析:所给例句采用了“开得……,开得……,开得……”的排比句式,“打扮”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

9.答案: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短短五行,却包含了无限的离绪和柔情。以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

花状写日本女郎温柔的神态,贴切传神,既显得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一声“沙扬娜拉”,轻飘而不失深沉,随意而不失礼仪,简洁而又充满异国情调。这首诗充分显示出诗人善于勾勒,巧于传情,以及擅长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解析: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

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再别康桥 一、字音字形 青荇.()长篙.() 浮藻.()漫溯.() 笙.箫()荡漾() 二、重要词语 1.浮藻: 2.漫溯: 3.斑斓: : 三、作者简介 《再别康桥》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人。1931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__________,不幸遇难,时年34岁。 四、根据《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1.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2)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2.下列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3.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4.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5.古诗词中表达离别内容的有很多,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题目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题目《再别康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________(当时、昔日)的梦。 8.《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______________等复杂感情。 9.体会加点词表现的意境。 (1)油油 ..的在水底招摇。 (2)满载.一船星辉。 |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 主讲教师:李润霞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1927年、1928年,中国的社会正是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坛也正孕育着激流。 闻一多的《死水》,鲁迅的《野草》这种情感激烈的文字占据主流。在这众多文 学作品中,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 的焦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成诗于1927年的作品注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的 记忆——风云激荡的夏天,阴沉狭窄的雨巷,那踽踽独行的孤独者和那个像丁香 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灰白的墙壁,青石的小路,紫色的迷茫,这是诗人留给我 们的隽永的记忆。不管《雨巷》的文字中透露的是时代的感伤,还是个人情感的 抑郁,这首诗给我们的情感的体验都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色彩的含蓄之美。这种 美让我们整个人安静,沉浸在紫色的忧郁之中。 而1928年,另一位前去悄悄拜访老友的男子,也在那条寂静的康桥上回味 着自己的一幕幕往事。从马赛归国的途中,他展纸执笔,写下了“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经典的诗句。千般不舍,万般离愁正如康河的涟漪荡漾开 来,散发着儒雅的气息。 风云激荡的社会中,这两篇诗歌就像是两点星光,细小却明亮,他们在与整 个社会写作风格大潮流不相应的同时,却彼此相似。比如:文章结构、韵律上的 音乐性,语言文字上的运用风格,音节、节奏、句读、平仄、或轻重音等音乐元 素。反复,复沓重叠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的含蓄性,朦胧性,诗歌在陌生化的 表现上等等,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意象的运用,也就是他们意象运用 所体现的古典美。 首先,这两首诗从整体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就很符合中国诗歌的写作要求。 《尚书》有云:诗言志。《诗大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的说法。《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首诗都从诗人的个人体 验出发,写自己内心深处对情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 闻一多的《死水》还是鲁迅的《野草》,他们都于诗人本身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感。那条北京的普通臭水沟被诗人赋予了过多的情感,或者说,我们普通人无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但是戴望舒和徐志摩不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会对 雨巷中邂逅的姑娘有所挂牵,我们也会对生活过的学校,与爱人共度过的康河有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及答案 分享的《再别康桥》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对于同学们温故知新有所帮助。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4分)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 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 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2分) 3.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8分) 四、类文阅读题(10分)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再别康桥》课后练习[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此资料由高中语文学习助手(ID:gzywxxzs)和作文选刊(ID:zwxk66)联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请勿商用! 《再别康桥》语段阅读题 读《再别康桥》中的三节,完成1~2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A.“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 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 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操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 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2.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 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参考答案: 1.B(“永远记在心上”不对,应是作者对此感到激动陶醉) 2.D(“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及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

了解康桥及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及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及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及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及建筑美。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 ) A《短歌行》 B 《饮酒》C《蛇》 2、《采薇》一诗的艺术特点是(AB C ) A 反复咏叹 B 抒情和写景融为一体 C 起兴手法 3、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C ) A 韩愈 B 柳宗元 C 白居易 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中的“甘”“美”“乐”属(B ) A 使动词 B 意动词 C 名词 5、“功施到今”中“施”读作( A ) A yì B sī C shī 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A )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7、下列诗篇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C ) A 《短歌行》 B 《月夜》 C 《春江花月夜》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作者是( C ) A 陆游 B 唐琬 C 白居易 9、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 A ) A 赠别诗 B 七言古诗 C 山水诗 1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BC ) A 夸张 B 对比C借代 11、不是《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 C ) A 崔莺莺 B 张珙 C 红娘 12、《铸剑》属于(C ) A 散文 B 神话 C 小说 13、下列作品属于余秋雨的有( A ) A 《道士塔》 B 《蛇》 C 《乡愁》

1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作者是( B ) A 李白B曹操 C 杜甫 15、下列作品属于梁实秋的有( B ) A 《听听那冷雨》 B 《雅舍》C《神女峰》 1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出自( A ) A 《短歌行》 B 《邯郸记》 C 《还魂记》 1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出自(C ) A 《蜀道难》B《逍遥游》C《短歌行》 18、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论语》的有(ABC ) A 举一反三B当仁不让C君子成人之美 19、《诗经》中的“风”是(C ) A 人风B家风 C 国风 20、《采薇》是选自《诗经》的(B ) A 《大雅》 B 《小雅》 C 《国风》 21、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老子》的有(A ) A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当仁不让 C 君子成人之美 22、下列诗句属于《采薇》的有( A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是(ABC ) A 夸张B比喻 C 对比 24、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C ) A 韩愈B柳宗元 C 白居易 25、下列诗句属于《春江花月夜》的有(B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B白云一片去悠悠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A ) A柳永B苏轼C李清照 27、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B ) A 《短歌行》B《月夜》C《春江花月夜》

《再别康桥》教学学案以及课后习题

《再别康桥》教学学案以及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 》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 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 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 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 一首由 《再别康桥》 改成的歌曲, 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 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 《再别康桥》 有一定的感知。 )
1/8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 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 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 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 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 了美好的印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 千缕柔情、 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 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 有哪些诗词 ?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 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 的《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 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李白 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 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 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
2/8

《再别康桥》教案完美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1、—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 3、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1915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后拜见了哲学家卢梭,去剑桥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发起“新月社”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主动担任翻译,并随他访日,同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并与1926年结婚。他曾是北京《晨报》的副主编、《新月》诗刊的主编。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来到剑桥访友,可谁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静静地等着他。11朋乘船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 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1931年11月,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遇大雾,飞机出事遇难。年仅35岁。对于他的死,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余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康桥”是当时的译法。“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轮盘》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 ..(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 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 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 解析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 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 执笔,信手拈来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 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后练习指导

《诗两首》课后练习指导 一、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 设题意图: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诗篇。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一般都注意音乐性,讲究韵律。辨识诗歌韵脚对尝试写诗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如《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其实《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允许有不同的理解。

参考答案: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三、《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参考答案:一般说来,一首诗能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继而透过文词感知其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初读就能把握的。结构形式上,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向来为人所称道。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音乐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教学重点 鉴赏《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作为“新格律诗”的典范作品之一 ,在艺术上 ,《再别康桥》很好地实践了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 ,具有形体外观、章法句式规整匀称的建筑美;具有意象选择注重形象性与色彩感的绘画美;具有节奏旋律舒缓和谐、轻柔缠绵的音乐美。尤其是它的音乐美 ,让人即使还没有深入分析、理解、领会诗歌的内涵 ,只凭一味地吟咏和对声律的听觉感悟 ,便会获得一种特别美妙的艺术享受。 本讲请跟我一起来鉴赏《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二、鉴赏分析 1、欣赏演员黄磊的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3、分析鉴赏《再别康桥》的音乐美(PPT 展示) 归纳:(PPT展示)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三、教学小结 通过本讲,我们领悟到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四、教学反思

2,绘画美,所谓绘画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PPT展示)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PPT展示:)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歌有哪些优秀的公开课呢,下面请看出guo为大家的《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教学难点: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曾经历过别离,感受过离别之情。从小学升入初中,告别初中来到高中,你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二、读与赏(整体研习) 1、背景及作者,见多媒体。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感情,并学习有感情诵读。 3、问: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4、齐读课文,思考:这一首离别诗与以前学过的离别诗从对象上看,有何不同? 5、自读课文,讨论:临别之际,作者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 三、品与析(分层研习) 1、请学生读第二段,读完后,请其它学生品评,并说明原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改进)。 2、问:在作者的眼中,“柳”是怎样的?(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 3、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在我心头荡漾”。) 4、请学生读第三段,请其它学生品评。 5、问:作者眼中的“水草”是怎样的?(抓住意象的特点,把握表色彩的词。) 6、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7、请学生读第四段,请其它学生品评。 8、问:作者眼中的“潭”是怎样的?(抓住意像特点,把握表色彩的词。) 9、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分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0、齐读第五、六段,分析作者在这里的情感。 11、男女生分别读最后一段,品析文章最后一段的特点。(首尾呼应) 12、齐读全文,品析作者情感。

再别康桥练习题

《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60分钟80分)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4分)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8分) 四、类文阅读题(10分)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1.给加粗字注音。(2分)

雨巷和再别康桥

诗两首(教案) 雨巷戴望舒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二、诗人“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

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整体感知,正字音 (1)了解字词读音和意思。 (2)听朗读带,正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低沉、伤感、朦胧,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 四、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姑娘、“我”。 2、具体意象解读 1)雨巷(悠长寂寥)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颓圮)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3)油纸伞 大家见过油纸伞吗?当年《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在断桥上拿的那把伞就是油纸伞。在这首诗中,如果我们把油纸伞换为雨伞或阳伞好吗? 不好。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丁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暮春、寂寥的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了一个撑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销魂的形象。 4)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本诗中的丁香展现出其美丽、高洁、愁怨。那我们再来看看几首古典诗词,了解一下丁香在古人心

《再别康桥》习题1

再别康桥》习题 一、根据课文填空。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二、说说黑体词表现的意境。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满载一船星辉 三、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 .一个/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四、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 B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 “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 .“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五、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笔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派的“盟主”,著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等诗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______________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轻的我走了,__ ;________________ ,。 六、类文阅读题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解析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

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 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