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的影响

从现代医学模式谈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展望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是医疗卫生事业在21世纪不断发展的产物,它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为模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国人越来越发现心理健康与社会医学的重要性。国人需要了解生物学因素,病人需要手术和药物治疗。国人也需要理解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病人也需要生活方式的治疗。我们只有全面掌握生物、心理、环境、社会方面以及个人生活方式改变等全面的健康信息,只有科学地确认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我们才能可持续地保障全体国民的健康,这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关注焦点医疗卫生事业

医学模式规范着医学的对象、内容、方式、方法、手段、范围和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医学模式表现为特定的理念,在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特定的卫生服务管理思路和模式,而在卫生服务管理思路和模式的引导下,呈现相应的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理念强烈撞击着原有的生物医学理念、管理思路和服务提供模式,同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卫生服务管理思路和服务管理模式。本文旨在分析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我国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等服务模式与该理念的关系,同时,明确进展中相应的不足和尚需进一步研究之处。

一、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管理的要求

现代医学模式给卫生服务管理思路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何通过更好的管理增进人群健康”构成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管理内涵。这种

理念下的卫生服务管理思路着重强调应该集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这也构成了我国所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依据。

然而,“如何通过更好的管理增进人群健康”尚需要长期的努力,因为,如何求得下列一系列观念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仍然是在我国卫生服务理论和实践中悬而未决的问题:社区与医院、人群和个体、城市和农村、健康和医学、防保和医疗、公平与效率、服务与管理、管理与网络、竞争与协调、政策与障碍、理论与实践,健康与发展等。

二、现代医学模式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理论定位总结国内文献所强调的观点发现:社区卫生服务能够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强调适宜技术,能够提供经济有效、灵活、方便、广泛、可及、综合的服务,因而适合我国国情。应该作为我国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主导。国内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探索虽然存在散在、经验等不足之处,但是汇集这些散在的理念,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管理的要求,可使得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如下理论定位:(1).服务目的和理念上,倡导以健康为中心,需要为导向需求为手段;(2)服务功能和内容上,提供三级预防、全科服务和终身动态服务;(3)服务范围和对象上,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人群为对象;(4)服务方式上,力争把握健康、主动拓展、做到低价快捷。然而,理论上的主流(定位)在现实操作中依旧是微不足道的支流。

三、我国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模式影响下,我国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虽然丰富广泛,但我认为尚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总体呈现以经验总体为基础的定性议论为主,“泛泛而谈”和“一般论述”的比重很大,缺乏深层次系统论述。(2)总结而得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理论定位尚缺乏围绕主题进行针对性总结与论证。(3)围绕现代医学模式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其理论定位在现有政策层面、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未形成实践中的主流。

所以,围绕现代医学模式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战略定位,尚需从以下方面进一步研究;(1)形成完善系统地表达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和战略定位。(2)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在社会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定位、卫生系统面临的功能和结构调整任务以及体系之间的协调、运作机制和潜在的管理体制变动等。(3)分析和论证实践探索与理论定位在目的、原理、管理思路和方法上的区别、联系和可借鉴之处,从实践角度完善理论框架和战略定位。(4)对形成的理论定位,从卫生服务组织方、提供方和需方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论证,以明确理论上和现实中的接受程度和可行性。

四、从现代医学模式看我国医院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生物医学模式时期,医生只注意到身体和疾病,而忽略了病人是一个具有心理活动的人,医生的思维仅局限于“病不治人”的阶段,只是用药物或手术来消除疾病,而不考虑病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里,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心理状态制约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充分地将人体与环境、人体与心理、人体与社会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考虑在内,必然在治疗疾病时会考虑到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如一个髙血压的病人,其起病既有遗传因素,又有环境因素,还有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及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治疗疾病,有时单纯药物治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除去社会、心理等因素免疾病复发。

社会心理因素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髙,一些不属于“治疗的治疗”也当仁不让地落在了医生的头上,为了满足一些人的“减肥”“除皱”“货形美容”,应运而生了美容专业,使得很多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髙。

1.以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污染的日益严重,不良的社会因素,不良的环境,不良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疾病谱,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等,越来越多的疾病成为威胁人终生的疾患,医生无法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从人体中将它们驱除出去,治疗只是尽力延长病人的生命,而不能彻底治愈,因为医生无法改变其生存环境、其生活方式。所以要科学的指导病人,改善人群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行为,纠正不良心态,加强健康教育,把生物预防或医学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和心理预防,从单纯的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化。根据现代医学模式,使预防贯穿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中。医院的服务也由传统式的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社会服

务—社区服务。一些地区已经走在了前头,为每一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培训社区卫生人员,群策群防,共同提高全民健康。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方向

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在原有高尚医德要求之外,对医务人员提出新的医德要求;高度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地位和自主权,平等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并维护医患之间的平衡、平等的关系。医患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1)主动—被动模式。(2)指导—合作模式。(3)相互参与—协商模式。随着病人的不同,病情的不同要及时转换,相互渗透。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以病人为中心,注意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重视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病人就诊时要求医生像病人自己一样重视其所患疾病,允许病人充分表述其认为重要的部分,体谅病人的疾苦。要求医生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让病人了解整个治疗经过,给病人选择治疗的权利。告知病人影响疾病的因素,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所以关注病人的心理,与病人相互沟通,让病人在沟通中认识自己的疾病,了解经治医生的能力,架起病人对医生信赖的桥梁,保持心理稳定会有益于病人的康复。

其实医生在诊断疾病时的望、触、叩、听本身就是医患近距离接触沟通的机会,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型先进仪器的应用,一些医生忽视了这一与病人沟通的机会,过于依赖大型仪器,使这一富有人情味的一环被过于简化。冰冷的仪器本身就带给病人莫名的紧张与恐惧,心

理的沟通与治疗就尤其显得至关重要。向病人问候,询问病情,认真倾听,富于同情心,体谅病人的疾苦,关心病人生存、生活的环境,指导病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环境,去除病因讲明治疗的必要性,征询病人的意见,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充分调动病人的主动性,实现最好的治疗目的。

总结医患纠纷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医生对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了解不够,治疗单纯以技术手段远远不够,时时适时地给予病人关怀,而且人文关怀是必不可少的,让患者感受到医学也充满着人性的关爱。纵观医学的发展,以病人为中心不再是一句空口号,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不重视病人的需求,不以病人为中心,谁就会在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就会被淘汰。因此而出现的病人选择医院、病人选择医生,就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人文关怀并不能取代医学技术,医院的建设,医院的管理当然是以技术为基础,以熟练掌握和正确应用技术为重点,但是要改变技术至上的观点。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使医院焕发勃勃生机。参考文献

1.韩伟,医学模式转变与现代医学的发展

2.任日宏,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思维方式变革

3.张光鹏,现代医学模式下我国卫生服务模式的研究进展

4.王振娟,现代医学模式与医院发展

5.任晓东,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看中国以防为主理论的正确性

现代医学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现代医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姓名:刘萧 班级:2016级博士班 学号:356529216012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各分支学科的技术日新月异。作为当代医学研究生,了解现代医学,从而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发展、创新,为现代医学进展的发展共同努力是不可推脱的责任。该课程不仅使我对课堂内容相关的各学科领域的进展有了根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我对现代医学包括现在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迫切的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使我对自己将要进行的科研活动有了更高的定义和认识。 一、现代医学是多学科整合之路 首先关于现代医学的相关历史我有了一定的了解,现代医学基本上是在近一二百年形成的,如果溯源求本,应该说它脱胎于古代医术。医术重在实践,它的分科反映技艺的分工,不同专业人员承袭不同的专业技艺。今日的内外科之分就是本着这种精神,熟悉使用药物的和精通手术操作的人分别处理不同的医学问题。在医学科学化的过程中,学科倾向于按研究对象来划分,内科下再分为心血管、呼吸和胃肠等科。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呈现重新组合的趋势,出现如性医学和肿瘤医学这样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科学史表明,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医学科学同样也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 医学科学包括西方医学和传统医学,我国传统医学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一直秉承了医学整体观的治疗理念,强调人体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西方医学是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其迅速发展是从15世纪人体解剖学的兴起对人体结构了解开始,最初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是综合性的,但仅仅是对所见解剖结构的描述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1.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只是理论概念上的改变,它涉及医学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如医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医学教育的变革,医疗卫生人员知识的更新,以及社会卫生保健网的结构和职能、政府医疗卫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等等。它促进了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的医学化,促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医生”与“病人”、“正常”与“异常”等一系列医学范畴和医学性质问题观念的改变,它要求医学从更为广阔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健康问题,加强心理社会因素的健康影响的研究。 医学模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医务人员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汲取营养。近百年来形成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已经深入医务人员的心中,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总是习惯于从人的生物特性上进行思考,而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成因中的重要性。要打破这样的僵局,必须增加人文社会医学知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实惠,忽视精神。现代医学模式主张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等诸多方面来考察人的健康与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能,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疾病不但是一种生物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判定人是否患病,不仅要考虑生物学状态,还要考虑心理和社会学的变量。既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医学科学发展使然。

医学模式的转变最本质的意义的是能促进医学更好的发展。过去,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无病就是健康,侧重于有病治病,认为健康取决于好的医疗,只有医生才能把握你的健康,治病总是要用药的。但是多年的事实证明,过去的医学模式不仅在精神病和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就是在病理变化明确的躯体疾病方面也是不够的。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况,要求医疗卫生服务的任务不仅是在身体上恢复健康,而且要在心理上、社会上改造人和完善人。医疗卫生服务必须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把预防和促进健康的服务放在卫生服务的首位。现代的医学模式对人的疾病和健康进行了完整的认识,要求人们全面地、立体地观察和分析疾病与健康的问题,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个体和群体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促进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统一,使医学更好地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学更好地履行了社会功能。由过去的“小卫生观”向“大卫生观”转变。现代医学卫生实践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它的社会支持系统日益扩大和完备,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已经具有国家、社会的规模。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而且是第三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健康投资思想观念必须从单一消费性投资向生产性投资转变。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存在的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存在的问题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 点,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观念与方法来看待、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总体观,是我们在医学实践中贯穿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迄今为止,医学模式大致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等四个时期的演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该模式认为,人体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三者总是相互影响的。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中,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和疾病是一种互相延续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此,要维持和促进健康,治疗疾病,除了注重生物因素外,决不可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就自然要求护理活动是整体护理,即对人体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其要求临床医师在了解病人疾病和病史时,应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曾经,我们围绕揭示“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积极促进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无疑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新的医学模式又不能被提出,医学模式的更新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迫切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包容性不强。通过抗击非典,人们不仅深切感受到新的传染病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而且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与制约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逐步暴露其局限性。特别是它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研究的新认识和新成果。今后,我们需要的很可能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 第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滞后性。最近半个世纪正是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该医学模式却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科学的最新成果,致使其审视健康、疾病和医学问题时缺乏时代的高度。通过非典的警示,人们感到该医学模式不能最充分地反映更深层、更广泛的疾病病因。 第三,该医学模式与包括生命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在内的现代伦理学发展缺乏内在的联系,因高度、视野方面的原因,它也限制了医学职能和医学目的的拓展。 第四,该医学模式的发展性不强。它无法体现“人类基因组研究”以来,对生物医学再认识的大趋势。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所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在医学模式转变的问题上,还有很多有待研究,我们应该好好掌握好已有知识,熟悉已有模式的具体情况,然后创新的、实事求是地去完善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模式的转变

科学技术、自然观与医学模式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由于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系统观点,因此,一个时代的自然观主要与两个关系有关: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自然观总是建立在当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的,有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一是人与科学技术演化的关系。人类的自然观也总是建立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上的,往往是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自然观。 医学模式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

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由于医学也是在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医学的发展深深受着不同时代人们自然观的影响。自然观的产生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发展阶段。因此,医学也大致相应地有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生态医学模式等发展阶段。

1、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科学技术十分低下,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只能作出超自然的解释: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谴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予。这种缺乏严密的科学基础的观点,很快为唯心的封建迷信所利用,以致中邪、着魔、灵魂被动等都成为了骗取病人钱财的护身符。 2、公元5世纪前后,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和医生开始对鬼神致病的观念产生了怀疑。阿尔克迈翁最早摆脱这种观念的制约,指出:疾病的产生与人的体质有关。他认为:健康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只不过是和谐遭到破坏的表现。恩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观念与方法来看待、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总体观,是我们在医学实践中贯穿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统医学模式——是指生物医学模式;新型医学模式——是指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传统医学模式自文艺复兴后兴起,很好的解决了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随着人类战胜一个又一个烈性传染病,人类的自然寿命大幅提高,同时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威胁人类的传染病,让位给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随着人类寿命的提高,许多国家步入老龄化国家,老年病成了突出问题。随着科学进步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工作节奏也明显增快,由此带来的心理疾病或身心疾病也明显增加。另外,环境污染、战争、饥饿、灾难、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也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医学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便应运而生。

新的医学模式,更好的反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反应了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个器官、组织、细胞。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研究问题更全面。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健康放在大环境、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考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 新的医学模式的诞生,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了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1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3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这一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 现代文明的快车已经开进21世纪,我们没有理由还停留在过时落后的20世纪生物医学模式的阴影中。多因多病的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新医学模式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国人追求健康的正确途径。国人

现代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一、现代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1.什么是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在保护人类健康以及对医学的迸一步发展中,曾发挥了重大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疾病的表现形式已由传统的单因果向多因果以及多因果的深层次表现,因此该模式对疾病的认识出现了片面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医务工作者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注重疾病的生物病因研究,而忽视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主导作用,而现代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 2.现代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1)随着医学模式发生的改变,预防医学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主要表现为:由生物预防到社会、心理预防,在生物医学模式思想指导下,预防医学所提出的良好环境,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忽视创造良好的精神和社会环境,病因分析主要强调生物病因,而没有认识到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现代医学模式则从生物病因为主的医学预防扩大到以生物、心理及社会综合因素为主的社会和心理医学预防,这样才能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医学预防效果;由三级预防到四级预防,国际上提出的“四级预防”,即在原三级预防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原始级预防。原始级预防是由于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认

识的不断提高而被公认。原始级预防的目标是要避免已知的、与增加发病危险性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的因素出现和形成;由群体预防到临床预防,传统的观点认为群体预防和公共卫生才是预防医学的主 体,只有医疗才是个体的活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慢性病预防工作的趋向深入,个体预防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 (2)由于我的专业是职业医学,具体到更加细化的预防专业学科,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视过去被忽视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职业人群的健康问题,由工业职业人群向非工业职业人群的研究发展;由单一对人体危害的物理因素、化李毒物研究已向多种联合毒性研究过度发展;由物理、化学危害因素的研究向社会影响心理损伤联合作用研究过度发展;由狭义的经典的职业病向广义的新的职业病及职业多发病过度发展;由对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研究向社会环境危害因素及家庭中危害因素研究发展;由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或国家)单独研究向多单位、多部门、多地区及国际性协作研究,由单学科向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同时重视信息收集、储存、分析、加工。

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教育及其实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教育及其实践的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带来的医学教育新思考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科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对健康、疾病、致病因素认识上的差异,存在着与医学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不同的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从历史上最初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到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再到现代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最终演变为现在所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根据系统论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在这个系统框架中,可以把健康或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到个体,以及由个体、家庭、社区、社会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自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疾病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模型,而是互为因果、协同制约的立体化网络模式。健康反映为系统内、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恢复健康不是回到病前状态,而是代表一种与病前不同的系统的新的协调。 医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发展及转变,不仅全面地改造了世界临床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对疾病和健康、诊断和防治等多层次综合认知、判断标准,同时对临床医学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现代医学模式提供了弥合裂痕,改革医学教育的理论依据。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在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上,重点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质、广适应”的医学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本身来说,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①医学教学的实践对象是人类本身,是以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作为代价的;②临床医学教学是必须需要实践的,医学理论的教学是不能取代医学实践教学的;③临床医学教学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应用于临床工作的。 然而,目前的临床医学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和卫生改革后的要求,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医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与教学资源的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此外,紧张的医患关系和患者维护自身权利意识在增强:以病人为“实践”对象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行不通;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制度,医院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优质服务,采取“病人选择医生”等措施,赢得医疗市场份额,获得最大效益。病人可以选择医院,可以选择医生,为满足病人需求,在过去由住院医师和实习医生操作的一般诊疗技术,现在部分病人可以指名要求由自己选择的医生亲自操作;在绝大多数手术中,病人也提出由经管资深医生亲自操作。医院为减轻病人负担,还采取“连台手术”等措施,缩短病人住院日数。以上如此种种措施,都使实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临床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降低。 面对以上种种矛盾,我认为,学校和社会应当果断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应包含如下几点。 1.适当拓展学习范围,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医学模式不仅仅要求治好病人的躯体病症,而且要求积极主动从多方面、多层次防治疾病,强调加强预防,减少患病率,以全面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的思维方式随之转变,除掌握医学知识外,还要涉及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卫生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医学实践总是在道德、伦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专业有什么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专业有什么影响 10护本范立卓101900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当提出了以“生理- 心理- 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模式后,它使医务人员改变了对“病人”和“疾病”的看法。 并随着这个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我国的护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而对我国护理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形成了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综合性高级护理人才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认真借鉴我国护理教育发展80多年的得与失,切实立足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放眼于未来。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服务对象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整体人,疾病和健康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等各种因素影响。新的医学模式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对护理学的渗透,使护理人员更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使护理更着重于实施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因此护理工作应以明确的服务思想、优质的护理手段、可信的护理质量来满足社会和病人的需求,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 护士不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家庭生活习惯等情况与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病人的健康问题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制定出完整的护理计划,采取有的放矢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病人疾病的护理,而且要重视其心理、精神、社会等高层次的需求。关心、尊重、爱护、理解他们,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护理也应针对医学模式的改变来改变其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应以病人和病人的需求为中心,满足病人的需求为前提。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根据临床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改计划,调整工作重点,使护理管理更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以往的护理课程就现代的医学模式而言,都已经有局限性。新的医学模式促使护理学范畴的拓展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护士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了解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 理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护理专业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加速发展我国的护理专业。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医学模式的转变,才能是我国的护理专业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现代医学模式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的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是向两极, 即向微观深入和向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宏观方向扩展。在向宏观方向扩展中, 必须从机体的完整性以及机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上去认识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医学对生命现象的视野扩大了。WHO宪章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 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 思维方式已适应不了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G.L.Engel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 即生物心理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并不否定疾病的本质是一个生物 学过程. 医学模式的转变, 是当代科学新潮流在医学领域中的反映, 它将对整个 医学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是改变人们医学观的一场革命。 目前, 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正向现代化发展, 主要特征是科学社会化 和社会科学化。现代化的形势要求医学社会化和医学现代化同步前进。许多国家把医学卫生事业纳入社会工程系统, 这样就扩大了医学的社会功能。随着医学社会作用日增, 医学工作者的视野扩大了, 他们应从研究疾病扩大到研究健康,从研究局部、个体扩大到研究群体、社会乃至生物圈。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把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新型的医学工作者既是社会生产力物 质文明) 的创造者, 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又是第三产业的服务者。不言而喻, 医 学模式转变中, 至关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医学教育的改革。我们知道今天的医学教育, 仍然是生物医学模式占统治地位, 人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还原论为主 导。 为此, 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并且能对新的模式产生决定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 有赖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成效。在国外, 许多医学院校对课程结构作了较大的变动,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与演变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123%,以青壮年为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影响甚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近年来,它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各国和临床医生们的极大关注。由于它是多基因遗传疾病,并受多种因素,诸如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感染等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尚无法解决该病的根治问题。而多年来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观点的影响下,只重视药物治疗,甚至采用急功近利的药物,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大部分患者停药后很快复发或引起了严重后果,不但花费巨大而且远期疗效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鉴于以往单纯药物治疗银屑病过程中的教训,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银屑病的研究与治疗必须摆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羁绊,顺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根据银屑病的发病是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制定新的银屑病治疗策略已经势在必行。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和解决某种问题的标准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可称之为法式、标准或规范。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的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是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它指导着人们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模医学式的确立和变化,不仅与医学科学的历史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宗教、道德等诸多因素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特色。这就使得医学在每一发展阶段上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集中和概括就构成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纵观医学模式的历史演进,医学大致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近代医学和目前的现代医学等不同阶段,医学模式也依次更替为:巫医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朴素整体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远古时代的医学模式,出现于约1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主宰,上帝创造万物,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乃是神灵的惩罚或者是妖魔鬼怪附身所致,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符咒祈祷,依赖巫术驱凶祛邪。虽然当时也使用一些植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但不能超越“神灵的主宰”。这种与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的的健康与疾病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及其与疾病作斗争的理念。其实,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下的神灵有不少现今也得到了科学的证实,但总的来说,由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中掺杂的巫术、灵气、魔鬼、信仰等的成分很大,虽然在医疗中对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人类作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必然影响着医学的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 化护理得以逐步推广,护理质量特别是服务质量 得以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患者对护理工作要求的 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传统的护患关系已不能 满足患者的要求,由于护患关系紧张而引起的护 患纠纷仍时有出现,如何正确处理护患关系,增加 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将是每位护理人员值 得思考的问题。 1 护患关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护患关系中发生一些问题,或是护理 人员对患者不满,或者是患者对护理人员有意见, 其中许多都源于对这种关系基础缺乏认识j 。出 现护患关系紧张,常表现为: 1 .1 患者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患者的需求是多 方面的,既有治疗、护理上的需求,又有饮食生活上的需求,还有休养环境、娱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患者的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对疾病的治愈和患者的康复都是有益的,我们应尽力满足。但是 鉴于目前医院的物质条件、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人意,出现护患关系紧张,严重时出现护患纠纷。 1 .3 患者期望值过高由于“白衣天使”的称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许多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 素质产生了较高的要求,容易用较高的标准来要 求那些客观上难以理想化的护理人员。同时随 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文化水平的提高及社会 上普遍开展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使患者牢 固树立了“患者至上”的意识,则护理人员没有及 时转变观念,在护理活动中护士的职业行为与患 者的期望值距离较大时就会产生不满和抱怨,并 与护理人员出现程度不同的护患冲突。 1 .4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随着现代护理越来越向 着专业化、专科化、人性化、整体化的改变,更加突出了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常常是几个护理人员除 了负责几十个患者的常规护理外,还要随时应付 一 些突发事情,当个别患者的急需与护理人员的 工作安排发生冲突时,患者就可能对护理人员产 生不满,指责护士不尽责,而护理人员可能在疲 惫、忙碌、劳累的状态下对患者失去耐心,造成护 患矛盾。 1 . 2 护士的服务意识不强医院服务质量的高 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服务态度是主要的影响 因素,护士的服务意识不强,是护患关系冲突的主 要原因。

第三节 现代医学与医学模式

第三节现代医学与医学模式 一、现代科技革命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二、医学革命 【一、二、是谈现代医学的发展,,他们又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基础。在此归纳如下。】 现代医学的发展为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先后兴起了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不仅使基础科学各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同时还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组新技术群,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它们的推动下,医学科学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化学治疗成为新的有效手段;以X-CT为代表的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带来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革命。同时,医学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命观和死亡观、健康观和疾病观、治疗观和预防观的转变,显示出辩证、整体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 (二)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1977年,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恩格尔根据新的形式变化,率先指出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及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要性,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形成一种共识。 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概括为以下4点,参见教材中(二)的内容,有修改】 1. 现代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和社会致病因素。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的劳动、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导致竞争加剧、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使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吸毒、酗酒、纵欲、饮食过度等不良生活方式则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这些来自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致病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论述什么是医学模式及其历史演变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社会的作用

6.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论述什么是医学模式及其历史演变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社会的作用?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model),原指依照原物或计划中的事物的规律和法则建立的关于结构形式与规范的描述。在这里可认为是科学研究中模型化原则的使用。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通过各种形式实行的模型化原则,通过建立对象系统的的简化模型来研究真实的对象系统,从而获得有关对象系统的知识。”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时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人们在与疾病抗争以及认识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医学模式可以认为是科学研究的模型化原则在医学中的应用,它既是人们对于医学认识的结果,又代表了一种医学研究方法。 二、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三)机械论医学模式(medchanistic medical model) (四)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三、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社会的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摸式 (一)现代医学模式增加了医学的人文内涵 (二)现代医学模式为医学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三)现代医学模式导致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四)现代医学模式将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 (五)现代医学模式将促进医学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现代医学模式有利于医学目的的重新审定 (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生物模式逐渐转化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当今医疗卫生服务亦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与社会因素,开始更加注重对人的深层次关怀,注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生命价值。表明加强医学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对当代医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当代医学教育必备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医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神经内科诊疗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提供必需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上,满足他们在精神、文化、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要关注病人的生活质量,维持病人的尊严和价值,促进病人身心健康,体现对人和人的生命的全面关注,人文关怀精神是现代医学发展中必须具备的要素。 神经内科病人病情重、病程长,病人或家属可能出现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甚至于无理取闹。这就要求与其沟通时要注意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动病人,提高其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与信任,杜绝各种纠纷。对病人的疾病和痛苦给予积极的关注,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努力营造善待生命,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现代医学模式导致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系统分析是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思维方法的客观要求: 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认识论的级成部分,它在主体认识客体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认识论原则为前提的,.是服从于一定的认识论原则的。医学观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标志着医学认识论的原则从形而上学的机械观变为辩证的系统观,因此,医学思维方法也要服从于这一新的原则,即按照系统观点,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综合健康与疾病。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思维方法至少提出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首先,医学思维对象从以人体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一自然系统,人一社会系统为中心。 其次,要求医学思维方法的逻辑本质由严格决定性转变为不确定性。 第三、强调从系统的各要素即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功能上去综合考察其相互联系。 第四、对模拟方法的基础从以机体结构相似转向以功能相似。比如,对人脑的探剖将严重破坏脑机制,所以目前脑科学主要根据“黑箱”方法的原理,用脑电波来揭示人脑活动规律。 第五、整个医学思维的向度由一维转变为多元互补。由于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医学不再拘泥于单向的理论追求,而是愈来愈多地借助多元的立体的思维方式。

医学模式演变

医学模式演变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数理逻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后引入到其他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模式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医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医学观。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医学模式是人类获取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由少数人头脑中臆造出来的。医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着。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4、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医学也在发展和演变。这种变化体现在不同时期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即医学模式的变化。从历史上看,医学模式经历了几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 原始社会的初民希望自己的生命世界可以永存不朽,形成了天命的观念,并形成了人类最早期的疾病观与健康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的体现。公元5~15世纪,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与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确立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如:“巫医”等。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在公元前数百年间,在西方的古希腊、东方的中国等地相继产生了朴素的辨证的整体医学观,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可以相生、相克,并且与人体相应部位对应,五行若生克适度则生命健康。在古希腊,人们依据当时自然哲学中流行的土、水、火、风4元素形成万物的学说来解释生命现象。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 从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起,随着牛顿的古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出现了“机械论医学模式”,认为“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把健康的机体比作协调运转加足了油的机械。这一机械论的思想,统治了医学近两个世纪,直到18世纪,机械论的医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出现双重性,一方面认为机体是纯机械的,从而排除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常常用物理、

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

#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医学# 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医学模式的转变 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 李宏宇梁斌李荣祝田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R202文献标识码A 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和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21世纪的医学不仅需要完成由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且需要更进一步地向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转变。 1医学模式的概念、作用及其基本特征和功能医学模式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时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以及认识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其核心是医学观。 111医学模式的作用 医学模式也可以认为是科学研究的模型化原则在医学中的应用。它既是人们对于医学认识的结果,又代表了一种医学研究方法。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中产生,以观念的形式高度抽象、高度概括地表现特定时期人们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同时也反映着特定时期医学的总体结构的关系和本质,反映着医学研究的领域、方法和目标。一切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及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也都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中进行的。医学模式在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以观念的形式影响人们的医学观,进而影响人们的医学思维与医学行动。 112医学模式来源于医学实践,是根据医学的实际状况绘制的思想模型 医学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医学模式在一事实上程度上具有独立性,即医学模式与医学水平在发展进化上不完全同步。o医学模式的客观性,即医疗卫生实践必然显示出一定的模式特征,医学模式广泛存在于医疗卫生实践中。?医学模式的稳定与发展并存。纵观历史上医学模式的更替,医学的重大突破是新的医学模式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医学的重大突破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一定的医学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对稳定;疾病谱及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改变,要求医学模式有相应的进步和转变。?医学模式的继承性。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新的医学模式的形成,并非对原来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医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113医学模式与医学是相互作用的 医学模式的功能以及对医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311构造功能。医学模式以高度概括的理论框架勾画出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的总体特征,使人们对医学有一定整体形象,为各种医学研究及卫生工作提供一个总体图像或思路路线。 11312解释功能。医学模式为人们对医学问题(诸如病因等)的解释或认识,提供了简洁明确的理论依据。 11313启发功能。医学模式使医学研究者及医务工作者重点关注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工作的核心环节,以避免轻重倒置。 11314导向功能。医学模式为医疗卫生实践及管理规划出总体原则和方向,使之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措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效益。值得指出的是,只有正确的医学模式,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维护健康需要的医学模式,才能发挥其功能的作用。落后的医学模式则阻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用自然辩证法中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待医学模式的转变 211医学模式不是永恒不变的 医学模式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和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要素的发展密切相关,又与医学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密切相关。伴随着社会其它要素的发 # 1 # 第18卷第7期2005年7月医学与社会 M edicin e and Society Vol118No17 Ju ly12005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_董为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董为,张甦,高松,范美,孙燕燕 (沈阳医学院教务处,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医学教育;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344(2004)01-0046-02 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求医学生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1 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模式是指对人的疾病和健康所持的观点。它不仅反映出医学科学总的特征,同时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处理医学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1]。从医学的产生到现在,每一时代都有一种起主要作用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得生物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等疾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它为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在当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类进入情绪重负的时代,另一类非传染性、机能性疾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此时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就越来越显现。它只承认人的生物属性而舍弃人的社会属性,只承认人的机体的生理活动对健康与疾病转化,而舍弃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对健康与疾病转化的意义,不利于对人的自然、社会属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医学分析和综合。现代医学正向着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显示出整个医学科学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人体与社会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辩证性质。要把握整个医学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要全面揭示健康和疾病的本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已不可能。因此,人们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这一医学模式中,医生不应只注意和理解疾病,同时还应注意和理解患者。近年来,社会医学、行为医学、身心医学、环境医学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2 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 几十年来,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医学教育,导 =收稿日期>2003-11-11 致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忽 视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造成学生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思维方式,获取医学科研和医学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部分医学生重利轻义,道德素质下降,普遍忽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社会人文课程的学习。因此,当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以后,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以及高科技与人的关系,缺乏奉献精神,不能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医学医疗/以人为本0的理念。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一直受生物医学模式的支配,以疾病为中心,将人的心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机械地分裂开来。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医学生看到的只是器官、组织的标本等,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肢解了。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医学生虽然面对的是具有生命的人,但又像一架有故障的机器被拆来拆去。在这种科学技术主义和明显的非人格化倾向的教育影响下,医学生致力于追求生物医学的科学知识、理论和技能,忽视生物医学的伦理、社会和审美价值。从进入医学院校的第一天起,医学生们就置身于针对生物人的教学模式中,没有过多考虑将来他们所要面对的是具有社会性和心理活动的人,所要防治的是既有一般规律更有个体差异的疾病。目前,各医院的带教老师本身就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物0,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就很难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和心理知识的贫乏,人们对由于心理、社会为主要作用因素造成的疾病认识不到位或误解,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也只是注意患者的具体疾病、数据,而忽视患者这个整体及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等制约因素,造成延治、误诊等悲剧的发生。一些毕业不久的年轻医生,对待患者往往显得比年长的医生更加冷漠和不负责任。不理解女性分娩、患者求医、老人临终等处在生命链条中最脆弱的时刻,承受着躯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最需要人性的温暖。医生必须是一个个性丰满的人,要学会善于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从精神上解除患者的恐怖和痛苦。教育体制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 #46#沈阳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M edical Colleg e 第6卷 第1期 2004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