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专家论坛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范建高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35(2002)05-0273-03

脂肪肝是遗传2环境2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病理上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临床上则有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 LD)之分,目前日益增多的脂肪肝主要为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的NAF LD。多数情况下,NAF LD为IR综合征Π肥胖综合征Π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之一,纠正代谢紊乱可能有助于NAF LD的防治。

1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的关系

1.1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NAF LD与肥胖、糖耐量异常(IG T)和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和IR以及高瘦素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伴随因素可单独或联合存在,其中肥胖与NAF LD流行及其严重性关系最为密切。肥胖者NAF LD的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4.6倍。内脏型肥胖比皮下脂肪型肥胖、2型糖尿病(T2DM)比1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TG)血症比高胆固醇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作者通过265例脂肪肝的病因分析发现,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相关的脂肪肝(NAF LD)占78.1%。

NAF LD可累及各种年龄和大多数种族的人群,性别与其关系尚有争论。James等总结14篇共583例肝活检证实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6~57岁(中位数50岁)。其中女性占42%~83%(中位数73%),肥胖占30%~100%(中位数84%),IG T或T2DM占2%~55%。尽管28%~100%(中位数80%)NASH患者并无肝病相关症状,但2.5%~58%(中位数37%)患者合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Angulo等发现在144例经肝活检确诊为NASH的病人中,29%为非肥胖、非糖尿病和血脂正常的患者。同样,Ballentani等发现16.4%的B超诊断的脂肪肝患者并不合并代谢综合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脂肪肝诊治中心,上海 200080征相关疾病。提示尽管NAF LD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但其也可见于体重指数(BMI)、血脂和血糖均正常的个体。

1.2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近10~15a来,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由于各年龄组人群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NAF LD和NASH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据报道,欧美及日本普通成人NAF LD的患病率为10%~24%,而肥胖者则高达57.5%~74%;普通儿童和肥胖儿童NAF LD的发生率分别为

2.6%和22.5%~52.8%。大约2Π3的肥胖症以及1Π3以上的T2DM患者合并NAF LD,19%的肥胖症患者可能合并NASH。

Bellentani等通过横断面调查意大利北部257例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67名)、嗜酒组(69名)、肥胖组(66名)以及嗜酒+肥胖组(55名)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16.4%, 46.4%,75.8%和94.5%。与对照组相比,嗜酒组、肥胖组、嗜酒+肥胖组脂肪肝的危险性分别增高2.8、4.6和5.8倍。在嗜酒者中,肥胖使脂肪肝的危险性增加2倍;而在肥胖者中,嗜酒仅使脂肪肝的危险性增加1.3倍。提示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比饮酒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

Marceau等对551例重度肥胖症在减肥手术时肝活检研究发现,86%并发脂肪肝,74%有肝纤维化,24%有NASH,2%发生肝硬化。男性发生脂肪肝的危险性为女性的2.6倍,代谢综合征指标(腰围Π臀围比值升高、IG T、高血压、血脂紊乱)每增加一项,脂肪肝的危险性增加1~99倍,肝纤维化与脂肪肝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伴糖尿病或IG T者肝纤维化的发生概率增加7倍。Luyckx等对528例重度肥胖症肝活检研究发现,74%有脂肪肝,其中轻、中、重度脂肪变分别为41%、32%和27%。男性、IG T或糖尿病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分别高于女性及糖代谢正常者。脂肪肝的严重度与体重指数(BMI)密切相关,但与肥胖的年限和病人的年龄无关。与无脂肪肝的病人相比,脂肪肝患者的空腹血糖和TG水平较高。

Silverman等对100例重度肥胖者研究亦发现,随着血糖增高,肝脂肪变程度显著加剧,而肝组织学完全正常(6%)主要见于血糖正常的肥胖者。提示T2DM 和高脂血症可增加肥胖者NAF LD的患病率及其严重程度。

1.3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的预后 最近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隐源性肝硬化患者肥胖和糖尿病比率显著高于酒精性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的平均年龄较NASH患者大10岁。并且,隐源性肝硬化失代偿进行肝移植术后极易复发NASH,提示NASH为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原因。另有研究显示40%的NASH患者存在进展性肝纤维化,其中10%~15%可发展为肝硬化。几项有关NASH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年龄>45岁,内脏型肥胖特别是体重反复波动,血糖控制不好的T2DM,血清谷丙转氨酶(A LT)大于2倍正常值上限或谷草转氨酶(AST)ΠA LT比值>1、以及TG>1.7mm olΠL等多项指标并存时,发生重度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危险性增加。T2DM、低白蛋白血症和肝纤维化程度与NASH发生肝硬化和肝病相关死亡有关。随着肥胖和NASH起病的低龄化,目前已有数例肥胖儿童发生脂肪性肝硬化的报道。Matteoni等前瞻性研究132例NAF LD,其中98例10a后再次肝活检,结果初次肝活检为单纯性脂肪肝者无1例并发肝硬化,而原先为NASH 及NASH伴纤维化者分别有21%和28%发生肝硬化。全组病例平均随访8.3a期间43例死亡,其中肿瘤11例、冠心病9例、肝病9例、糖尿病3例、感染3例。群体流行病学研究表明,NAF LD病例预期寿命和死亡率与其BMI和血糖水平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相关事件”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肝硬化和肝病相关死亡(3%)主要见于NASH病例。

2 IR与脂肪肝的关系

IR为代谢综合征的基础,而肥胖和T2DM不仅是NAF LD常见的两种伴随疾患,而且是其进展为严重肝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IR与脂肪肝的关系引人关注。

2.1 IR与脂肪肝 NAF LD患者血液胰岛素及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而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对于中、重度肥胖症患者而言,IR和高血压是NAF LD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少量饮酒通过减轻IR似可减慢NAF LD进展。重度肥胖症患者胃成形手术后,随着体重显著下降,IR和血脂血糖相继改善,伴脂肪肝程度显著减轻,提示高胰岛素血症和IR参与肥胖、糖尿病性脂肪肝的发病。

有研究将非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通过基础胰岛素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 TT)测定显示,高胰岛素血症以及OG TT异常率在两组间并无差异,提示高胰岛素血症及IG T在非肥胖个体脂肪肝发病中亦发挥重要作用。另有学者研究发现,46例血糖和BMI正常的NAF LD患者存在空腹及糖负荷后高胰岛素血症和高TG血症现象,而空腹TG水平和糖负荷后的高胰岛素血症均与脂肪肝独立相关。提示即使体重和OG TT均正常,高胰岛素血症和IR亦为NAF LD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与IR相关的遗传Π代谢性疾病,例如Bar2 det2Biedl综合征、Alstronm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质萎缩综合征以及黑色棘皮症儿童,NASH的发病率显著增高,提示高胰岛素血症和IR在儿童NASH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瘦素是脂肪细胞特异表达的核蛋白,若突变引起脂肪营养不良,表现为IR、脂肪组织丧失、高TG血症和脂肪肝,而补充瘦素或应用二甲双胍、曲格列酮改善IR则可减轻和逆转实验动物脂肪性肝病。

2.2 脂肪肝与IR 尽管IR及其所致糖代谢紊乱可能作为原发病因参与NAF LD发生和发展,但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细胞脂肪堆积本身也可诱发和加剧IR。

有研究发现,高脂饮食饲养大鼠,肝脏、肌肉TG 含量的增加与其IR程度密切相关。四环素诱导的Albino大鼠脂肪肝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低,经胰腺静脉采血证实高胰岛素血症系胰腺高分泌胰岛素所致,而非肝脏对胰岛素降解和清除减少。最近的几项临床研究亦证实,NASH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与胰岛素分泌增加有关,而非肝脏对胰岛素的摄取和降解发生改变。1例脂质萎缩性糖尿病患者因肝衰竭行肝移植术后18个月,由于并发NASH,其对胰岛素的需求明显增加,提示NASH本身可以导致或加剧IR。脂肪肝时血液和肝脏中显著增多的游离脂肪酸(FFA)、肿瘤坏死因子α(T NF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21、瘦素等可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和IR;此外,脂质从脂肪细胞向非脂肪细胞特别是肝细胞内转移可以通过脂肪毒性诱发和加剧IR,从而形成IRΠ葡萄糖毒性与脂肪肝Π脂肪毒性之间的恶性循环。

2.3 IR导致脂肪肝的机制 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病变几乎普遍存在IR,肝脏和外周脂肪、肌肉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生物反应低于最适度水平,出现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伴多元代

谢紊乱的应激反应。具体表现为外周脂肪动员增强,肝摄取FFA增加,肝细胞内脂氧化酶CY P2E1和CY P4A表达增高、FFA氧化或利用减少从而酯化形成TG增多,以及肝细胞脂肪转运出肝能力受损,结果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此外,IR尚可诱致活性氧形成增加和线粒体功能不全;IR相关激素如瘦素、雌激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升糖素等增高,以及T NFα等表达增加,可进一步介导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促进脂肪化的肝脏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脂肪肝的“多重打击学说”认为,初次打击主要是IR,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尽管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抗凋亡能力增强但其活力不足,并为进一步的脂质过氧化提供反应基质;二次打击主要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氧应激Π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其相关事件,引起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持续存在(炎症2坏死循环),或三次打击引起肝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大于降解,形成进展性肝纤维化。高瘦素血症和瘦素抵抗可能参与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发生。

3 纠正代谢紊乱在脂肪肝防治中的作用

NAF LD的防治贵在寻找并去除病因和诱因,积极控制原发基础疾病。对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脂肪肝如无肝功能损害或病理上仅为单纯性脂肪肝,控制代谢紊乱可能为唯一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病例随着代谢紊乱的控制单纯性脂肪肝可完全康复,但单纯依靠控制代谢紊乱很少能够使NASH逆转。因此,NAF LD的早期防治对于提高疗效和改善肝病预后十分重要。

3.1 控制体重 体重过重和肥胖是NAF L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且,肥胖可诱发IR和加重内毒素对肝脏的损伤。因此,减肥是肥胖性脂肪肝的常规治疗措施。节食、多动和修正不良行为是减肥的基本方法,也是防治NAF LD进展的重要措施。中、重度肥胖症患者常需联用奥司他丁等减肥药物甚至进行胃成形手术才能达到理想减肥效果。肥胖症患者半年内体重减轻10%后往往伴有血清A LT显著下降和肝内脂肪浸润程度减轻,但减肥速度过快(每月体重下降超过5kg),反而可诱发和加剧肝内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因此,快速减肥者血清转氨酶和影像学脂肪浸润程度的改善或恢复正常有时反是预示肝损伤恶化的指标。

3.2 改善IR和控制血糖 由于IR是代谢综合征并发脂肪肝的重要机制,通过应用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以及瘦素改善IR以减少肝细胞内脂质沉积,理论上应是防治NAF LD的重要措施,但具体效果及安全性尚待大宗正规临床试验证实。对合并IG T或T2DM患者通过各种措施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能有助于NAF LD的防治,但很少能使NASH逆转。

3.3 调整血脂紊乱 血脂紊乱与脂肪肝关系密切,许多学者尝试应用降血脂药物治疗NAF LD,但至今尚无该药物有效防治脂肪肝的足够证据,并且,脂肪化的肝脏比正常肝脏更不耐受降血脂药物。因此,目前认为不伴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原则上不用降血脂药物;伴有高脂血症的NAF LD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酌情应用降血脂药物,但需适当减量和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联用保肝药物。

总之,NAF LD是一种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常为进展性的慢性肝病,IR和代谢综合征与其高发密切相关,至今NAF LD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尽管肥胖是NAF LD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减肥对于改善脂肪肝并非绝对有效。同样,单纯依靠控制血脂和血糖等措施亦很难逆转脂肪肝。因此,对于合并血清A LT 升高的NAF LD病例(主要为NASH),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必须联用去脂保肝抗氧化类药物以阻止肝病进展。对于不能减重或不能长期维持体重减轻的大多数肥胖性脂肪肝以及缺乏相关危险因素的NAF LD病例,针对肝病的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收稿日期:2002-07-25)

下期重点文章介绍

“里斯本国际IG T论坛”:糖尿病的流行情况;社会经济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干预;阿卡波糖能够预防2型糖尿病;IG T患者对阿卡波糖耐受性良好;预防试验的影响;预测2型糖尿病的基因甲状腺专题:1.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G raves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3.亚临床甲状腺疾病 4.天然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5.AIT D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6.甲状腺球蛋白的测定和临床 7.甲状腺激素受体研究进展 8.抗甲状腺药物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9.生长抑素类似物在G raves眼病中的应用

脂肪肝的原因及其代谢_童钟杭

现代实用医学2010年10月第22卷第10期 ?1081? ?专家论坛? 脂肪肝的原因及其代谢 童钟杭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0.10.001【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1-0800(2010)10-1081-03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作者简介:童钟杭(1931—),男,主任医师,教授。主编或参编专著9本,发表论文140篇。 随着全球肥胖、代谢综合征(MS )、2型糖尿病(T 2DM )及动脉粥样硬化(AS )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很多学者已认识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 )在代谢领域内可能涉及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且NA-FLD 出现于代谢紊乱之前。在美国,30%的成人NA-FLD 是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并可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肝癌;而且NAFLD 也已成为儿童肝病的常见原因。1脂肪肝的流行及诊治 NAFLD 是指在无大量酒精摄取(<20g/d )及特殊原因所致的肝脂肪变性时,脂肪积聚在肝内。其中营养[如营养不良、体质量快速减轻、代谢障碍 (如 -谷氨酰胺转移酶水平也有 一定的关系,并独立于肥胖病。总之,肝酶增高仅能作为脂肪肝的粗略估计,肝酶增高时症状无特异性, 且不与疾病严重度明显相关。常见的症状为乏力、右上腹疼痛不适或胃饱满感,可能触及肝肿大。其他的发现为肥胖或MS 的临床表现,黑棘皮病仅见于儿童脂肪肝患者。 NAFLD 患者需避免摄用肝毒性药物,治疗目标是减少脂肪变性及发生肝纤维化。NAFLD 的严重程度度受肥胖、MS 及胰岛素抵抗(IR )的影响,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线治疗。临床有较多药物可用来治疗NAFLD ,但尚无结论;影响体内脂肪重新分布的药物有噻唑烷二酮(TZDs )及二甲双胍及护肝药物(结晶形脱氧胆酸、甜菜碱及维生素E 等)。其中TZDs 治疗NAFLD 及NASH 可减少肿瘤坏死因子(TNF )基因转录。2脂肪肝的病因 行为因素涉及脂肪肝的病理、生理,能量摄入增加是主要的原因,且与饮食组成有关。生活方式改变可改善这一危险因子,其他危险因子需要治疗。脂肪分布不成比例,内脏脂肪增加、释放体液因子与脂肪肝有关。肝脂质氧化受损及不能调控脂质新生受 遗传影响。脂肪肝与内脏脂肪组织(V AT )呈强关联,单因数及多因数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54及0.65。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代谢异常发生在同一个体为特点的综合征。如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等等。 二、诊断标准 (1)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男性腰围:欧洲≥94 cm,南美和中国≥90 cm;女性腰围:欧洲≥80 cm,南美和中国≥80 cm。 (2)血压升高(high blood pressure):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 (3)血糖增加(elevated blood sugar):空腹血糖≥100mg/dl(5.6 mmol/L) (4)低水平的HDL(low HDL):男性<40 mg/dL (1.03 mmol/L),女性<50 mg/dL (1.29 mmol/L) (5)甘油三酯增高(elevated triglycerides levels):甘油三酯> 150 mg/dL(1.7 mmol/L)。第二节代谢综合征的病因 一、年龄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40岁以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二、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引起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1)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异常沉积。(2)伴随着脂肪沉积在肝脏、肌肉和胰岛组织,脂肪组织分泌大量活性信号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游离脂肪酸以及脂肪组织的活性巨噬细胞。 三、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四、疾病因素 有糖尿病史(2型糖尿病史,孕期糖尿病史)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压既是代谢综合征的特征之一,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疾病均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五、遗传因素 代谢综合征各成分的遗传度显示,中心性肥胖为25%~40%,高血压为50%,甘油三酯为25%~40%,总胆固醇为50%~60%,HDL-C(高密度脂蛋白)为30%~55%。代谢综合征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目前,医学上将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多代谢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脂肪肝等称为“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的局部病变,而且是发生在肝脏的全身性疾病,是引发代谢综合症的根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高尿酸等“五高” 疾病均可由脂肪肝引起。甘油三酯增高、向心性肥胖和糖耐量减低,是构成“代谢综合症”的三大危险因素! 本世纪初,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就明确指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观点,2004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联合会议上,专家们提出,目前临床 上已经诊断的2型糖尿病,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隐患还在于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在内的代谢综合症。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代谢综合征所伴有的每个危险因子都具有独立的作用,然而合并在一起,则产生协同放大的效果。因此,对于上述提到的四种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超 越传统的单纯“降糖”、 “降脂”等手段,而应该 基于对代谢综合征的整体 预防和治疗。 肝脏是人体“物质代 谢中枢”,是人体内最大 的“化工厂”。肝脏物质 代谢发生障碍,是引发高 血脂、高血糖、高尿酸、 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根源。 临床表现在血脂升高或异 常、血糖升高、血压升高、 尿酸值超标、脂肪肝等。 因此,要想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预防和治疗肝脏代谢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无代谢综合征(MS)病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分型,现代医家大多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眩晕、湿阻、肥胖症、消渴等进行辨证论治。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MS是由于饮食不洁、过少活动、饮酒、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以及某些特殊药物等原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两大主因。多食肥甘,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失健运,物不归正化则为痰、湿、浊,进而变证从生。 代谢综合征的分型治疗 肝郁脾虚型:形体略肥胖,头晕或头胀痛,胁肋胀痛,神疲肢倦,腹胀,纳呆,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

家禽肝脏能够显示哪些疾病

家禽肝脏能够显示哪些疾病 1.禽出败(禽霍乱)急性病例肝有数量不一、但大小基本一致的针头大的灰白色坏死灶。坏死灶一般分布较密。 禽霍乱流行广泛,各种禽类均可感染发病。心血或肝、脾涂片可发现两极染色杆菌。 2.内脏型马立克氏病肝脏因布满弥漫性或结节性肿瘤而明显肿大。肿瘤组织呈浅灰色或灰白色,一般无坏死。镜检病理组织可见由大量成熟的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所组成。这种病变多见于脾和肾等脏器。 马立克氏病主要发生于20周龄以下的鸡,死亡率高。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脏因肿瘤样组织呈弥漫性或结节性增生而极度肿大,因被称为“大肝病”,病理组织质地较松脆,并常有出血与坏死。镜检病理组织主要是由大量淋巴母细胞所组成发病鸡只一般在18周龄以上。慢性病程,死亡率低。 4.白痢杆菌病雏鸡本病有些病例肝脏有小点出血和坏死结节。结节一般较小,灰黄色。此类结节可见于心肌、肺、肌胃和肠壁。 雏鸡在两周龄时本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临床上以排白色稀薄粪便为主要特征。 要做病原鉴定才能下肯定诊断。 5.肝破裂因热应激、猛烈追逐、公鸡间格斗及机械性损伤引起,仅个别发病,死亡极快。剖检时可见腹腔内有大量凝血块,肝组织有新鲜裂创,其他脏器未发现异常。 6.毛滴虫病肝有不规则坏死灶,凸出于肝表面,色灰黄。 急性病程,临床上排白色水样稀薄粪便。本病主要侵害鸡与火鸡。 7.结核病结核病病鸡的肝脏有结核结节者可达70%.结核结节外被结缔组织,比较致密,中心干酪样坏死,坏死物呈豆腐渣样。结节镜检显示结核结节的特殊结构,并可分离培养出结核杆菌。结核结节亦见于脾、肺和肠。 8.副伤寒禽副伤寒的急性与亚急性病例可见肝肿大,其边缘钝圆,肝包膜上常有纤维素性薄膜被覆;肝内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灶。带菌的成鸭常有肝硬变。 本病主要发生于雏禽。急性型尤多见于2周龄以内。 9.伤寒亚急性与慢性病例肝呈棕色或古铜色,肿大,肝有颗粒状坏死结节。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火鸡、鸭也可感染。 10.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大多见于蛋鸡或种鸡,不同品种的鸡敏感性不同,以肥胖的鸡、炎热的季节、饲料偏碱性、胆碱缺乏、生物素缺乏时较易发生,病鸡常突然死亡,在炎热季节大多死于下午或晚上。剖检见肝包膜下有出血点或血泡,严重时肝破裂,腹腔内充满血水或凝血块。少数耐过的病例,则冠苍白、萎缩、衰竭死亡,剖检见肝表面包裹一层灰白色透明的血浆,腹腔内有血水或凝血块。 11.其他曲霉菌病可能在肝脏有结节病变。 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多种败血症都可能在肝脏引起化脓性病灶。 大肠杆菌病可见肝脏肿大并有坏死灶,少数病例的肝脏为纤维素性渗出物所覆盖。

脂肪肝的形成和饮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染病在疾病谱中的排名逐渐下降,而一些因生活饮食不当所致的疾病的发生率却越来越多。脂肪肝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病。据资料显示,我国脂肪肝流行总体呈上升趋势,男性明显大于女性,平均人口发病率约10 %,肥胖者与n型糖尿病患者的 脂肪肝发病率为50%;嗜酒者的脂肪肝发生率57.7 %;50 岁以上者发生率为24.46 %。脂 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一、脂肪肝的病理机制 (1 )脂蛋白合成障碍,不能将脂肪运输出去,故造成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常由于合成脂蛋白的原料(如磷脂或组成磷脂的胆碱等物质)缺乏,或化学毒物(如酒精、四氯化碳等)、其他毒素(如真菌毒素)破坏内质网结构,或抑制某些酶的活性,使脂蛋白及组成脂蛋白的磷脂、蛋白质等的合成发生障碍所致。(2 )中性脂肪合成过多、多由于饥饿或某些疾病(如消化道疾病)造成饥俄状态,或糖尿病患者对糖的利用障碍时,从脂库动员出大量脂肪,其中大部分以脂肪酸的形式进入肝脏,致肝合成脂肪增多,超过了肝将其氧化利用和合成脂蛋白输送出去的能力,于是导致脂肪在 肝内蓄积。 (3)脂肪酸的氧化障碍,使细胞对脂肪的利用下降。如白喉外毒素等能千拢脂肪酸的氧化过程,而缺氧既影响脂蛋白的合成,又影响脂肪酸的氧化。 二、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1 )酒精: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最常见的病理学改变之一。脂肪肝发生率在饮酒者中明显高于不饮酒者,而且每天饮酒精160 克的人中,40%有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发生。 (2)肥胖: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最常见和较肯定的危险因素。中度肥胖者(超过标准体重10%以上)75%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加拿大一组351 例非酒精性人群的尸检资料提示,肥胖人中脂肪肝检出率(18.5%)为瘦子中检出率(2.7%)的7 倍。 (3)n型糖尿病: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尸检中有1/3发现脂肪肝,有脂肪肝的患者大多数 有糖耐量试验异常和胰岛素基础水平的升高,表明n型糖尿病也是引起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 素。脂肪肝的发生与慢性胰岛素水平升高有关,而不是与高血糖症有关。 (4)高脂血症:脂肪肝患者中甘油三酯升高者达60%?81%,杭州报道单项甘油三酯升高者伴有脂肪肝的病例显著高于甘油三酯水平正常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均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5)接触对肝脏有毒性的物质:接触对肝脏明确有毒的物质和可能有毒的物质作为引起脂 肪肝危险因素的比数比(OR)分别为8和4.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接触对肝有毒的物质是引起脂肪肝独立的危险因素。下列药物如抗心绞痛药物Perhexiline maleate 、抗疟药Amodiaquine 均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 (6 )长期静脉内营养(TPN):成人给予无脂肪的静脉内营养2周以上,肝活检显示脂肪变

脂肪肝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脂肪肝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脂肪肝系一种多病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质过多的病理状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肥胖、糖尿病、酒精中毒是脂肪肝的三大病因,并且无论单纯性脂肪肝的成因如何,总有一部分患者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脂肪性肝硬化及其相关疾病。 许多营养性疾病,如恶性营养不良病,饥饿,胰腺疾病,重度贫血,胃肠外营养,肥胖症均可导致脂肪肝。 众所周知,肥胖者患脂肪肝的几率很大。脂肪肝肥胖不仅是指体重的增加,而且还是指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蓄积状态。"肥胖性脂肪肝"所含脂类主要为三酸甘油脂,肝活检还证明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50%时,53%的患者有明显的肝脏脂肪性变。 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经过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对肝脏造成损害。早50岁以上肝功能损害中药物所致者高达40%;其中脂肪肝是其常见的类型之一。换句话说,很多药物可引起脂肪肝。 内分泌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许多内分泌疾病,均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 "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25%。主要由于贮脂组织中脂肪动用增加,大量释放游离脂肪酸,在肝脏大量合成并贮存三酸甘油脂,形成脂肪肝。糖尿病脂肪肝多见于成年型,且与肥胖有关。 慢性酗酒常引起酒精性脂肪肝、肝炎和肝硬化,嗜酒者患脂肪肝的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增多以成为不争的事实。所谓嗜酒系制女性饮酒量》40克/天或男性》80克/天。饮酒史持续5年以上。57。7%的嗜酒者并发脂肪肝。其机理是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醇对肝脏的直接毒性反应,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日饮烈酒80~120克持续10年以上时,10%~ 35%的病人患有酒精性肝炎与肝硬化,90%的人可能有脂肪肝。 此外,健康人短期内大量饮酒(每天100-120克,持续10-12天)也可诱发脂肪肝。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密切。关系最为密切的为高甘油三脂血症,常伴同于肥胖和糖尿病。高脂饮食,过分甜食均可诱发高脂血症。临床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约 69-100%伴有肥胖症,36-75%有糖尿病,20-81%有高脂血症,。中年肥胖女性,若同时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则极易发生脂肪肝和肝硬化。 脂肪肝有哪些方面的危害? :绝大多数慢性脂肪肝预后良好,如能早期诊治,可以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其逆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引起的脂肪肝,多为隐匿性起病,病程相对较长,即使已发生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如能有效控制体重和维持血脂、血糖于正常水平,肝脏病变仍有可能完全消退。 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时,其预后基本上取决于肝炎本身的进程。虽然长期的肝内脂肪蓄积可能促进肝纤维化,但因肝内脂肪本身不是主要致病因素,且经过治疗可吸收消散,故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酒精性脂肪肝如果能坚持戒酒则预后良好。但如果继续饮酒,可经肝纤维化或酒精性肝炎而发展为肝硬化。 脂肪肝的基本概念及如何分度 从理论上讲,脂肪肝是一大类以肝细胞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正常人每100克肝湿重约含4~5克脂类,其中磷脂占50%以上,甘油三酯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约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到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或者简单地说,"脂肪肝"是指脂肪含量在肝脏占有的比例超过正常。

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脂肪肝的病因学包括脂肪肝发生的条件(诱因)和导致脂肪肝的原因(致病因素)两个方面。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年龄和性别等均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为脂肪肝发病的条件因素。 脂肪肝的致病因素有化学因素、营养因素、内分泌代谢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遗传因素等。 1.化学性致病因素包括化学毒物(黄磷、砷、铅、苯、四氯化碳、氯仿等)、药物(甲氨蝶呤、四环素、胺碘酮、糖皮质激素等)、酒精等,嗜酒一直是欧美脂肪肝和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 2.营养因素饮食过多、体重超重造成的肥胖是近年来引起脂肪肝最常见的因素之一,蛋白质及热量缺乏是脂肪肝的另一重要原因。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原发性营养不良:主要因食物蛋白质和能量供给或摄入不足,长期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所致,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 (2)继发性营养不良:多由其他疾病所诱发,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年长儿童和成年人中发生的营养不良以继发性为多,常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感染与炎症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食物中缺乏蛋白质,即使热量足够也可引起脂肪肝。营养不良引起的脂肪肝主要见于儿童许多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高尿酸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和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中以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这些致病因素主要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近来研究发现部分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别引起大泡性和小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肺结核、败血症等一些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可因营养不良、缺氧以及细胞毒素损害等因素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此外各型病毒性肝炎恢复期以及慢性病毒感染均可诱发肥胖性脂肪肝。 4.遗传因素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的畸变直接致病的。在肝脏,它们主要引起先天性代谢性肝病,其中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果糖耐受不良等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大泡性脂肪肝,而尿素循环酶先天性缺陷、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遗传缺陷等则可引起小泡性脂肪肝。此外某些家庭中的人具有某种疾病的素质,如肥胖、Ⅰ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脂血症等,此种现象称其为遗传易感性。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食物中脂肪经酶水解并与胆盐结合,由肠黏膜吸收,再与蛋白质、胆固醇和磷脂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进入肝脏后在肝窦库普弗细胞分解成甘油和脂酸,脂酸进入肝细胞后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而释出能量;或酯化合成三酰甘油;或在内质网转化为磷脂及形成胆固醇酯。肝细胞内大部分的三酰甘油与载脂蛋白等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以此形式进入血液循环。VLDL在血中去脂成为脂酸提供给各种组织能量。脂类代谢障碍是产生脂肪肝的原因: (1)食物中脂肪过量、高脂血症及脂肪组织动员增加(饥饿、创伤及糖尿病),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增多,为肝内三酰甘油合成提供大量前体。 (2)食物中缺乏必需脂肪酸,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苏氨酸缺乏、摄入大剂量巴比妥盐等使肝细胞内三酰甘油及游离脂酸合成增加。 (3)热量摄入过高,从糖类转化为三酰甘油增多。 (4)肝细胞内游离脂酸清除减少,过量饮酒、胆碱缺乏、四氯化碳和乙硫氨酸中毒等均可抑制肝内游离脂酸的氧化。乙硫氨酸中毒及胆碱缺乏可阻断磷脂合成。 (5)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等一个或多个环节,破坏脂肪组织细胞、血液及肝细胞之间脂肪代谢的动态平衡,引起肝细胞三酰甘油的合成与分泌之间失去平衡,最终导致中性脂肪为主的脂质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形成脂肪肿。 近年来由于脂肪肝引起的肝炎日渐增多,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总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炎非常相似,提示它们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许多共同之

病理学考题 第七章 脂 类 代 谢

第七章脂类代谢 一、名词解释 1.脂肪动员 2.酮体 3.必需脂肪酸 4.血 脂 二、填空题 1.用电泳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四类。 用密度离心法分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类。 2.脂肪酸合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递氢体是______,它们都主要来源于 ______。 3.脂肪酰CoA的每一次β-氧化都需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步连续反应,产生1分子_________和1分子_______。 4.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 及多种________ 激素。 5.乙酰CoA的去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 血脂不包括: A. 甘油三酯 B. 磷脂 C. 胆固醇及其酯 D. 游离脂肪酸 E. 胆汁酸 2. 血浆脂蛋白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 A. CM B. VLDL C. VDL D. LDL E. HDL 3. 血浆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最多的是: A. CM B. VLDL C. VDL D. LDL E.HDL 4. 转运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的血浆脂蛋白主要是: A. CM B. VLDL C. VDL D. LDL E. HDL 5. 关于血脂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来自肝细胞 B. 都能够与清蛋白结合 C. 均不溶于水 D. 主要以脂蛋白形式存在 E. 都能够与载脂蛋白结合 6. 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 A. 脂蛋白脂肪酶 B. 甘油一脂脂肪酶 C. 甘 油二酯脂肪酶 D. 甘油三酯脂肪酶 E. 胰脂酶 7. 类脂的主要功用是: A. 氧化供能 B. 防止体温散失 C. 保护 体内各种脏器 D. 储存能量 E. 维持正常生 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8. 合成脂肪酸不需要的物质是: A. 乙酰CoA B. 丙二酸单酰CoA C.CO 2 D. H 2 O E. NADPH+H+ 10. 脂肪酸生物合成时所需的氢来自: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9-06-25T16:09:57.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作者:王磊[导读] 摘要:蛋鸡脂肪肝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笼养蛋鸡,它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对于蛋鸡养殖业而言,该病症是制约蛋鸡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阜阳市颍泉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36000摘要:蛋鸡脂肪肝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笼养蛋鸡,它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对于蛋鸡养殖业而言,该病症是制约蛋鸡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文章主要对该病症产生的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针对病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防治措施,以此来提升农户养殖蛋鸡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蛋鸡养殖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病因;防止措施前言: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简称FLS,全称为Fattyliversyndrome,它是蛋鸡养殖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它主要在7-9月份炎热夏季多发,并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龙养鸡,该病症主要的特点是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在中国各个地区均有发生,通常死亡率及发病率大约为5%,这将严重影响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1.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原因 1.1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营养因素 一般情况,养殖场使用的饲料配方都是蛋鸡日粮配方,但这种配方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营养不均衡不全面,而引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就是营养不均衡不全面。此外,饲料配方没有进行及时调整,日粮配方是开产期配方,能量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较大,蛋白饲料含量比较低,动物性蛋白饲料严重缺乏,能量蛋白比显著偏高。另外,场主为了减少饲料成本,以次充好,改变了日粮蛋白来源,这对饲料质量造成了间接的影响。 1.2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环境因素 通常情况下,鸡场发病的时间分别在每年的8月21日,或者8月3日,是一年中气温较高的季节,发病期间是持续的高温天气,而高温环境会增加发病率,其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下,不但会加重蛋鸡应激,还会对蛋鸡能量需求进行降低,减少蛋鸡脂肪分解,降低蛋鸡甲状腺机能,极容易合成脂肪酸,最终高温与蛋鸡肝脏脂肪沉积呈现正相关。 1.3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遗传因素 根据相关实验表明,家禽的品种不同,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性也是各不相同,与肉鸡相比,蛋鸡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为高产蛋强度会增强雌激素代谢,加快肝脂肪沉积,极容易引发脂肪肝综合征。与其他品种蛋鸡相比,海兰鸡发病率相对较高。 1.4肝脏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原因 现实生产中的病理因素非常多,这些病理因素会引起蛋鸡发病,与此同时倘若蛋鸡饮用的水和采食的饲料中具有一定的毒素、霉菌等,特别是毒素、霉菌对肝脏损害程度比较大,并对脂蛋白的合成有着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对肝脏脂肪的代谢起到阻碍的作用,最终引起脂肪肝综合征。在现实生产中,引发蛋鸡发病的因素都不是单一的,很多时候都是多种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并且过程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因此现实生产中蛋鸡发病很多时候都呈现出连续性零星。 1.5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 由于笼养鸡活动不足,运动受限,肌肉、胃等消化器官虚弱,导致脂肪合成代谢紊乱,能量消耗降低,加快脂肪沉积,导致鸡脂肪变性引起脂肪肝综合征。 1.6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应激因素 一些应激因素疫苗接种、饥饿、激素等都是引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因素。例如,根据相关报道在给伊莎蛋鸡接种IBD疫苗后,一些鸡引发了脂肪肝综合征,产蛋率下降百分之十,而导致脂肪代谢紊乱的主要因素是应激反应,最终导致脂肪沉积。在高温情况下,鸡需要的能量少,脂肪分解也比较少,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增加自由基,加重损伤干细胞的程度,而高温还极容易合成脂肪酸,很容易引发鸡脂肪肝综合征。 2蛋鸡脂肪肝综合征防治措施脂肪肝主要是因为脂肪代谢长时间障碍而导致的,它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病情发展速度呈现比较慢的趋势,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发病。因此,在现实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同时还要制定全面性的防治措施。 2.1蛋鸡脂肪肝综合征预防措施 2.1.1对品种进行合理选择 根据现阶段鸡场的发病实情,我们在对苗鸡进行选择时,必须要依据本地养殖场的现实生产情况合理进行,对那些新培育的优质品种,以及发病率低的苗鸡进行选择,尽可能防止因为遗传因素而引起的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2.1.2对饲养管理进行不断加强 对饲养密度进行不断降低,强化蛋鸡的运行,保持蛋鸡体制强健;定时定量饲喂,在对饲料进行更换时要注意有过渡期,严格避免突然间的转换,与此同时,严禁饲喂那些发霉低质量的饲料;为保持室内环境干净、清新,要加强通风,避免有害气体的危害;对环境要保持安静,温度拿捏得当、饮水要充裕、光照也要充足,对应激进行有效防止,降低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 2.1.3对饲养方法进行适当转变 传统的饲养方式是集约化饲养方式,而这一方式则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蛋鸡在育雏和育成阶段,一般采用的饲养方式都是笼养或者网上平养,产蛋阶段都采用笼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蛋鸡的运动,减少了蛋鸡疾病的抗御能力,导致鸡群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为了将这个问题有效解决,我们可以对生态资源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在对鸡场进行选址时,尽量选择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如果园、茶园等,在蛋鸡育雏结束后,饲养方式选择园下放羊,也就是现如今专家提出的“快乐鸡”,保证蛋鸡育成时期体质健康、抗御疾病能力强,为产蛋期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可以对适应性强的品种进行选择,并采用全部放养的方式在整个饲养周期。有效利用放养的生态饲养方式,不但可以降低蛋鸡发病率,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共同发展。 2.1.4营养物质要均衡

脂肪性肝病综述

脂肪性肝病综述 一、概要 过去脂肪肝被认为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代谢性疾病,现在看来脂肪肝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堆积和中性脂肪在干细胞内弥散性浸润所致的肝脏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一种病理学的概念。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约占肝脏湿重的3%~5%,其中以磷脂最多,还包括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大多未酯化)等。正常情况下,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转化以及分泌等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组织学上超过30%以上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且弥散分布于全肝时,就称之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肝含量可高达40%~50%。绝大多数的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堆积在肝细胞内所致,在此讨论的脂肪肝亦属此类。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则是一种临床概念,系指病变主要在肝小叶,以弥散性肝细胞大泡型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种类型。目前临床上根据患者是否有过量饮酒史将脂肪肝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LD,建成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随着疾病的发展依次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sis 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但为叙述方便,仍将两者合在一起。 脂肪肝的流行状况并不非常清楚,由于调查的时间、样本对象、年龄和性别图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一般来说青少年发病率低,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而机关干部、商人中男性发病率更高,这与职业饮酒有很大的关系。 二、关键词 脂肪性肝病病因病理病机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 三、脂肪肝的病因学 脂肪肝的病因学包括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和诱因两个方面。病因的种类很多,大体分为营养性、化学性、内分泌代谢性、生物性、遗传性、免疫性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性因素等几大类。 1、营养性因素 1.1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根据临床表现,营养不良分为消瘦性、水肿性和混合性三种。消瘦性主要是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因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加剧脂肪分解诱发脂肪肝。水肿型主要是蛋白质摄入不足所致,出现肝细胞纤维化。混合性肝病即两种均缺乏的患者,多为大泡性病变。 1.2肥胖病:肥胖是指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蓄积状态,是由于长期能量入超所致。不管是体重的超标,或是腹部内脏脂肪明显增加,还是肥胖者短期内体重波动过大,都易诱发脂肪性肝病 1.3全胃肠外营养:全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一系列肝胆系统并发症,如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等少见的慢性不可逆性肝病。在成人中以肝细胞脂肪变和脂肪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_范建高

述评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范建高,颜士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暨脂肪肝诊治中心,上海200092) 摘要:代谢综合征(MS )与慢性肝病特别是脂肪肝关系密切, 两者并存时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众多但结果仍有争论。介绍了MS 及其相关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和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困境,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MS 和脂肪肝的处理能力,更好地为此类患者服务。 关键词:脂肪肝;代谢综合征X ;述评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16)03-0407-04 Metabolic syndrome and fatty liver FAN Jiangao ,YAN Shiya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Center of Fatty Liver Disease ,Xinhua Hospita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of metabolic syndrome (M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especially fatty liver.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S with fatty liver ,but controversy still exist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progres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linical studies of MS and related fatty liver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nd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so as to help physician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MS and fatty liver. Key words :fatty liver ;metabolic syndrome X ;editorial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6.03.001 收稿日期:2016-02-03;修回日期:2016-02-03。作者简介:范建高(1966-),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 从事脂肪肝肝纤维化的研究。 脂肪肝是一种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病理 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包括酒精性肝病(A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及慢性丙型肝炎(CHC )等特 殊类型脂肪肝[1-6] 。21世纪以来全球肥胖、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 )及其相关NAFLD 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处于经济转型及快速发展中的我国同样面临这些疾病的流行 [7-8] 。NAFLD 现 已取代乙型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 普通成人NAFLD 患病率高达15% 30%以上,其中20% 30%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NAFLD 不但与肝细胞癌(HCC )、肝衰竭和移植肝NASH 复发密切相关,而且显著增加代谢和心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1-4] 。此外,愈来愈多的ALD 、慢性乙型肝炎 (CHB )、CHC 患者并存肥胖和MS [2,9] 。正确评估MS 在脂肪肝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重视肝外并发症的防治,可有望提高脂肪肝患者生活质量并改善远期预后。 1MS 与NAFLD MS 是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和系 统性炎症反应为病理生理特征的一组疾病的积聚,曾有“X 综合征、致命四重奏、IR综合征、肥胖综合征、多 元代谢综合征、代谢性炎症综合征”等名称 [7-8] 。我国MS 的工作定义主要基于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 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略加改良[2,7-8] ,具备以下3项或3 项以上条件者为MS :(1)内脏型肥胖,腰围≥90cm (女性≥80cm );(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 /L 和(或)糖负荷2小时血糖≥7.8mmol /L 或已确诊为糖尿病;(3)高血压,血压≥130/85mm Hg 和(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甘油三酯(TG )≥1.7mmol /L ;(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 -C )<1.04mmol /L 。NAFLD 患病率升高趋势与肥胖及代谢紊乱的流行趋势一致,基线BMI 和血清甘油三酯(TG )水平及随访变化值与NAFLD 的发病和缓解关系密切。然而,体质量超重和肥胖并不意味着肝脏脂肪肯定增多,反之亦然。我国非肥胖人群(6905例)NAFLD 患病率(7.3%)显著高于欧美人群;对6403例基线无NAFLD 非肥胖人群随访5年,NAFLD 累积发病率达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专家论坛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范建高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35(2002)05-0273-03 脂肪肝是遗传2环境2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病理上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临床上则有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 LD)之分,目前日益增多的脂肪肝主要为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的NAF LD。多数情况下,NAF LD为IR综合征Π肥胖综合征Π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之一,纠正代谢紊乱可能有助于NAF LD的防治。 1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的关系 1.1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NAF LD与肥胖、糖耐量异常(IG T)和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和IR以及高瘦素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伴随因素可单独或联合存在,其中肥胖与NAF LD流行及其严重性关系最为密切。肥胖者NAF LD的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4.6倍。内脏型肥胖比皮下脂肪型肥胖、2型糖尿病(T2DM)比1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TG)血症比高胆固醇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作者通过265例脂肪肝的病因分析发现,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相关的脂肪肝(NAF LD)占78.1%。 NAF LD可累及各种年龄和大多数种族的人群,性别与其关系尚有争论。James等总结14篇共583例肝活检证实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6~57岁(中位数50岁)。其中女性占42%~83%(中位数73%),肥胖占30%~100%(中位数84%),IG T或T2DM占2%~55%。尽管28%~100%(中位数80%)NASH患者并无肝病相关症状,但2.5%~58%(中位数37%)患者合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Angulo等发现在144例经肝活检确诊为NASH的病人中,29%为非肥胖、非糖尿病和血脂正常的患者。同样,Ballentani等发现16.4%的B超诊断的脂肪肝患者并不合并代谢综合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脂肪肝诊治中心,上海 200080征相关疾病。提示尽管NAF LD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但其也可见于体重指数(BMI)、血脂和血糖均正常的个体。 1.2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近10~15a来,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由于各年龄组人群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NAF LD和NASH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据报道,欧美及日本普通成人NAF LD的患病率为10%~24%,而肥胖者则高达57.5%~74%;普通儿童和肥胖儿童NAF LD的发生率分别为 2.6%和22.5%~52.8%。大约2Π3的肥胖症以及1Π3以上的T2DM患者合并NAF LD,19%的肥胖症患者可能合并NASH。 Bellentani等通过横断面调查意大利北部257例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67名)、嗜酒组(69名)、肥胖组(66名)以及嗜酒+肥胖组(55名)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16.4%, 46.4%,75.8%和94.5%。与对照组相比,嗜酒组、肥胖组、嗜酒+肥胖组脂肪肝的危险性分别增高2.8、4.6和5.8倍。在嗜酒者中,肥胖使脂肪肝的危险性增加2倍;而在肥胖者中,嗜酒仅使脂肪肝的危险性增加1.3倍。提示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比饮酒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 Marceau等对551例重度肥胖症在减肥手术时肝活检研究发现,86%并发脂肪肝,74%有肝纤维化,24%有NASH,2%发生肝硬化。男性发生脂肪肝的危险性为女性的2.6倍,代谢综合征指标(腰围Π臀围比值升高、IG T、高血压、血脂紊乱)每增加一项,脂肪肝的危险性增加1~99倍,肝纤维化与脂肪肝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伴糖尿病或IG T者肝纤维化的发生概率增加7倍。Luyckx等对528例重度肥胖症肝活检研究发现,74%有脂肪肝,其中轻、中、重度脂肪变分别为41%、32%和27%。男性、IG T或糖尿病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分别高于女性及糖代谢正常者。脂肪肝的严重度与体重指数(BMI)密切相关,但与肥胖的年限和病人的年龄无关。与无脂肪肝的病人相比,脂肪肝患者的空腹血糖和TG水平较高。

引起禽肝脏病变的几种疾病

引起禽肝脏病变的几种疾病 一、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多病型性的疾病,各个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引起肝脏病变的肝周炎型多发于育成鸡。其病理变化为肝脏稍肿大,表面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整个肝脏表面有一层黄白色的肝包膜。本病在临床上应与鸭传染性浆膜炎相鉴别。 二、沙门氏菌病 1.鸡白痢: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一种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脏出现大量的局限性坏死灶,呈现淡灰黄色的小点状,且大小不一。另外还可出现肝脏肿大,呈砖红色,有出血斑点及条 纹状出血。 2.禽伤寒:本病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鸡、鸭、鹅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的传染病。其病理变化可见到灰白色粟粒状的坏死点。亚急性病例肝脏多呈淡绿色或古铜色,质地脆弱,并散在着灰白色坏死灶。 3.禽的副伤寒:本病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各种家禽对本病均易感,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常呈古铜色,表面有大量的灰白色坏死灶及点状或条纹状的出血。另外本病还可见有盲肠内形成 干酪样“栓子”等其他病变。 三、禽霍乱 本病又称禽的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禽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为肝脏肿大,色泽变淡呈土黄色,质地脆弱,且肝脏表面散在着大量的“针尖样”的出血 点。十二指肠呈“红布样”出血等病变。 四、孤菌性肝炎 本病是由孤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剖检特征为肝脏肿大,由于充血常呈红木色,边缘饨圆,表面有出血点过出血斑,有时可出现星芒状的针尖样灰白色坏死灶。肝脏常发破裂出血等,同时也可见有心包 积液,脾肿大等其他病变。 五、葡萄球菌病(急性败血型) 本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以急性败血型、关节炎型、脐炎型、眼炎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肝脏病变常发生于急性败血型,可见肝脏肿大质地发硬,散在着淡绿色和淡黄色的坏死灶。同时也可见有皮下有大量黑黄色的胶冻样的渗出物等其他病变。 六、鸭传染性浆膜炎 本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浆膜表面纤维素性渗出为主要特点的传染性疾病。本病可引起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或淡黄色的纤维素膜,易剖离,还可见肝脏肿大,实质较脆,呈黄褐色。另外还可见有气囊、心脏、等器官的纤维素性渗出,在临床上应与大肠杆菌病相互鉴别。 七、马力克氏病 本病是由致瘤作用的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组织增生性肿瘤病。本病常见于1月龄以上的鸡只,2-7月龄为高发时期。本病可引起肝脏肿大,其表面可见灰白色班驳样的肿瘤病灶或弥漫性的肿瘤结节。另外还可见有心脏、肺脏、腺胃、脾脏等器官也可见有肿瘤,但是法氏囊一般没有肿瘤出现,常发生萎缩。 八、淋巴细胞白血病 本病是由肉瘤病毒群中的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性传染病。本病又名淋巴细胞大肝病,主要引起肝脏肿大,有时可达原来的2-3倍,肝脏表面、切面有大量的肿瘤性病灶或结节。其他组织器官也可出现,与马力克病及其相似,但是该病剖检时一般法氏囊也可见到肿瘤性结节。另外病鸡还 表现严重的消瘦等症状. 七、包涵体肝炎

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济南协和肝病医院专家在长期研究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六个,被称为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一:长期酗酒酒精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 二:营养过剩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高血脂和脂肪肝。 三:营养不良肥胖者容易得脂肪肝,但并不是说瘦人就不会得脂肪肝。临床上也常发现有的人很瘦但也患有脂肪肝,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样可引起营养缺乏性脂肪肝。如因患有慢性肠道疾病、长期厌食、节食、素食、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胃肠旁路手术等原因,造成低蛋白血症、缺乏胆碱、氨基酸或趋脂物质,从而使肝内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 四:糖尿病、肝炎、甲亢、重度贫血等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体内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些脂肪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就会使肝脏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60%肥胖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他们发生脂肪肝的比率较无糖尿病者要多2倍。 五: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占成人肝炎的1/10,脂肪肝是常见类型。有数十种药物与脂肪肝有关,如四环素、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地平、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脂药等,都可以导致脂肪在肝内积聚。 六: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其中以高TG(甘油三酯)血症关系最为密切,绝大多数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 此外,某些工业毒物,如黄磷、砷、铅、铜、汞、苯、四氯化碳等也可导致脂肪肝。妊娠、遗传或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如多坐、少活动,生活懒散等也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上述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