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喷与气举

§1. 自喷和气举采油

油井完成之后,投入生产,用什么方法进行采油,是依据油层能量的大小和合理的经济效果决定的。

所谓采油方法,通常是指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上所采用的方法。按其能量供给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自喷采油法:依靠油层自身的能量使原油喷到地面的方法。

机械采油法:依靠人工供给的能量使原油流到地面的方法。

因地层能量低而采用的注水采油和气举采油,从广义上讲也属于机械采油法,这是因为它们的能量是依靠人工供给的。但从原油自地层流到井底再流到地面的过程来看,它们又类似自喷采油。因此,我们注水采油和气举采油放在第一章中讲述。

自喷采油具有设备简单、管理方便、也最经济的优点。

任何油井的生产都可以分三个基本流动过程:

(1). 油层渗流——从油层到井底的流动;

(2). 垂直管流——从井底到井口的流动;

(3) 水平或倾斜管流——从井口到分离器的流动。

对自喷井来说,原油流到井口后还有

通过油咀的流动——咀流。因此自喷井生

产要经过四个流动过程,即自喷采油、垂

直管流、咀流和水平或倾斜管流。

第一个流动过程——地层(油层)渗

流属“地下地质”和“渗流力学”范畴,

第三个流动——水平或倾斜管流属“油气

集输”范畴,此处从略。

§1.1 油井流入动态

油井流入动态是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压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油井供油的能力。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Inflow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curve),简称IPR 曲线,也称指示曲线

(Index Curve)

图1.1-1 典型的油井流入动态曲线

一. 单相液流的流入动态

根据达西定律,油井的流动方程为:

)(wf r o P P J q -= (1.1-1)

J 称为采油指数。它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等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指标。其数值等于单位压差下的油井产量。因而可用J 的数值来评价和分析油井的生产能力。一般都是用系统试井资料来求得采油指数,只要测得3~5个稳定工作制度下的产量及其流压,便可绘制该井的IPR 曲线。单相流动时的IPR 曲线为直线,其斜率的负倒数便是采油指数,在纵座标(压力座标)上的截距即为油层压力。有了采油指数就可以在对油井进行系统分析时利用(1.1-1)式来预测不同流压下的产量。

1. 稳态条件下

在供给边缘压力不变的圆形单层油藏中心一口井的产量公式中,采油指数为: ⎪⎪⎭⎫ ⎝⎛+-=S r r B h

k a J w e o o o 21ln 2μπ (1.1-2)

2. 拟稳态条件下

对于圆形封闭油藏,即泄油边缘上没有液体流过,拟稳态条件下的产量公式中,采油指数的表达式为:

⎪⎪⎭⎫ ⎝⎛+-=S r r B h

k a J w e o o o 43ln 2μπ (1.1-3)

上面三式中:

q o ——油井产量(地面),m 3

/s ;

k o ——油层有效渗透率,m 2;

B o ——原油体积系数,m 3/m 3;

h ——油层有效厚度,m ;

μo ——地层油的粘度,Pa ·s ; r p ——井区平均油藏压力,Pa ;

p wf ——井底流动压力,Pa ;

r e ——油井供油(泄油)边缘半径,m ;

r w ——井眼半径,m ;

S ——表皮系数,与油井完成方式、井底污染或增产措施等有关,可由压力恢复曲线求得;

a ——采用不同单位制的换算系数。采用流体力学达西单位及法定(S1)单位时a =1;采用法定实用单位,即q(m 3/d),k(μm 2),μ(mPa ·s),h(m),p(MPa)时a =86.4;若压力的实用单位中用kPa ,则a =0.0864。

对于非圆形封闭泄油面积油井在拟稳态条件下的产量公式,可根据泄油面积和油井位置进行校正。其方法是令公式中的

X r r w

e ,根据泄油面积形状和井的位置可确定相应的X 值(见图1.1-2)。

3. 非达西渗流

当油井产量很高时,在井底附近将出现非达西渗流,根据渗流力学中的非达西渗流二项式,油井产量和生产压差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的二项式表示: 2Dq Cq p p wf r +=- (1.1-4)

其中 w

o o o o r h B D ha

k s X B C 222134103396.1243ln πρ

βπμ-⨯=⎪⎭⎫ ⎝⎛+-

= (1.1-4a ) 式中:r p ——井区平均油藏压力,kPa ;

p wf ——井底流动压力,kPa ;

q ——油井产量(地面),m 3

/s ;

k o ——油层有效渗透率,μm 2

h ——油层有效厚度,m

μo ——地层油的粘度,Pa ·s ;

B o ——原油体积系数,m 3/m 3;

r w ——井眼半径,m ;

X ——由图1.1-2查得;

ρ——原油密度,kg /m 3;

C ——系数,kPa /(m 3/d);

D ——紊流系数,kPa /(m 3/d)2;

β——紊流速度系数,m -1。

根据实验,胶结地层的紊流速度系数为: 201

.16

10906.1k ⨯=β (1.1-4b ) 式中 k ——地层渗透率,μm 2

非胶结砾石充填层的紊流速度系数为: 55

.06

1008.1k ⨯=β (1.1-4c ) 在系统试井时,如果在单相流动条件下出现非达西渗流,则可直接利用试井所得的产量和压力资料用图解法求得式(1.1-4)中的C 和D 值。

二. 油气两相渗流时流入动态

油气两相渗流发生在溶解气驱油藏中,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和相渗透率将明显地随压力而改变。因而,溶解气驱油藏油井产量与流压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要研究这种井的流入动态,就必须从油气两相渗流的基本规律入手。

1. 油气两相渗流流入动态的一般公式

dr

dp B h rk q o o o o μπ2= 令k k k o ro /=——相对渗透率,并积分,可得:

⎰⎰μ=πe wf e w P P o

o ro r r o dp B k r dr kh q 2 dp B k r r kh q e wf P P o o ro w

e o ⎰μπ=ln 2 (1.1-5) 式中ro k ,及o o B μ都是压力的函数,只要找到它们与压力的关系,就可求得积分,从而找到产量和流压的关系。o μ及Bo 不难由高压物性资料或经验相关式得到,而ro k 与压力的关系则必须利用生产油气比、相渗透率曲线来寻找。

对油和气分别利用达西定律就可得到油气两相渗流时,任一时间的当前生产油气比:

s g

o g o o g R B B k k R +μμ= (1.1-6) 式中R 为溶解油气比;渗透率、粘度及体积系数的下角“O ”为油,“g ”为气。 由已知的压力、温度和流体性质,就可确定(1.1-6)式中的g o g o B B ,,,μμ和s R 。 给定油气比R 后,就可求得不同压力下的kg /ko 比值。然后,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图

1.1-3)作出kg /ko 与饱和度关系曲线(图1.1-4),就可求得相应压力下的含油饱和度,并可绘出给定生产油气比时的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图 1.1-5)。利用图 1.1-5和图

1.1-3就可求得不同压力下的相对渗透率ro k 。这样就不难绘出o o ro B k μ/与压力的关系曲线(图1.1-6)。

利用图1.1-6可求得公式(1.1-5)中的积分。取不同的积分下限就可得到不同流压下的产量,并绘出IPR 曲线。

溶解气驱油藏在油井关井后所能测得的是泄油面积内的平均压力r P ,而不是泄油面积边缘压力e P 。用r P 代替e P 后,(1.1-5)式将变为:

⎰μ⋅⋅-π=r wf P P o o ro w e o dp B k a r r kh q 4

3ln 2 (1.1-5a ) 则采油指数:

图1.1-5 含油饱和度与压力的关系 图1.1-6 P B K o

o ro ~μ曲线 图1.1-3 相对渗透率与饱和度关系曲线 图1.1-4 S k k o g ~/曲线

)43)(ln (2--μπ=-=⎰w e wf r P P o o ro wf r o

r r P P dp B k kha P P q PI r

wf (1.1-7) 为了分析采油指数与压力的关系,在图1.1-7中表示了同一生产压差不同地层压力时的积分面积。由图1.1-8和公式(1.1-7)可看出:

(1)当生产压差成倍增大时,由于积分限内曲线所包面积不能成倍增加,因而,PI 与生产压差是非线性关系。同一油藏压力了,采油指数将随生产压差的增大而减小。

(2)在相同生产压差下,油藏压力高时的曲线面积大于油藏压力低的曲线面积。因而,溶解气驱油藏,其采油指数将随油藏压力的降低而减小。

(3)采油指数与生产油气比R 有关。因为不同的R 值有不同的So%~P 和o

o ro B k μ~P 曲线。 为了预测未来采油指数的变化,必须知道未来的油藏压力及饱和度。显然,利用上述方法来绘制当前的和预测未来的IPR 曲线是十分繁琐的。因而,在油井动态分析和预测中都采用简便的近似方法来绘制IPR 曲线。

2. 无因次IPR 曲线及Vogel 方程

1968年Vogel 发表了适用于溶解气驱油藏的无因次IPR 曲线及描述该曲线的方程。它原始压力=14686.4kPa

泡点压力=14686.4kPa

图1.1-7 油藏平均压力r P 对dP B k r

wf P P o

o ro ⎰μ 图1.1-8 计算机计算的溶解气驱油藏 的影响 油井流入动态曲线

们是根据用计算机对若干典型的溶解气驱油藏的流入动态曲线的计算结果提出的。

计算时假设:

a .圆形封闭单层油藏,油井位于中心:

b .单层均质油层,含水饱和度恒定;

c .忽略重力影响;

d .忽略岩石和水的压缩性;

e .油、气组成及平衡不变;

f .油、气两相的压力相同;

g .拟稳态下流动,各点的脱气原油在给定的某一瞬间流量相同。

计算结果表明,产量与流压的关系随采出程度Np/N 而变。如果以流压与油藏平均压力的比值r wf p p /为纵坐标,以相应流压下的产量与流压为零时的最大产量之比max /o o q q 为横坐标,则不同采出程度下的IPR 曲线很

接近。

Vogel 对不同流体性质、气油比、相

对渗透率、井距及压裂过的井和油层受损

害的井等各种情况下的21个溶解气驱油

藏进行了计算。其结果表明:IPR 曲线都

有类似的形状,只是高粘度油藏及油层损

害严重时差别较大。Vogel 在排除了这些

特殊情况之后,绘制了一条如图1.1-9所

示的参考曲线(常称为Vogel 曲线)。这条

曲线可看作是溶解气驱油藏渗流方程通解

的近似解曲线。

图1.1-9的曲线可用下面的方程(Vogel 方程)来表示; 2

max 8.02.01⎪⎪⎭⎫ ⎝⎛--=r wf wf o o

p p pr p q q (1.1-8) 参考曲线与各种情况下的计算机计算曲线的比较结果表明:除高粘度及油层损害严重的油井外,参考曲线更适合于溶解气驱早期(即采出程度较低时)的情况。

应用Vogel 方程可以在不涉及油藏参数及流体性质资料的情况下绘制油井的IPR 曲线和预测不同流压下的油井产量,使用很方便。但是,必须给出该井的某些测试数据。

§1.2 气—液混合物在垂直管中的流动规律

气举井和绝大多数自喷井的油管中流动的都是油-气-水三相混合物。对采油来讲,油、气、水混合物在油管中流动规律---多相垂直管流理论是研究自喷井、气举井生产规律的基本理论。为了掌握油井生产规律及合理地控制和调节油井工作方式,必然熟悉气—液混合物在油管中的流动规律。

多相垂直管流,由于其流体的非均质性和流动形态的多变性,目前还没有切实可用的严格的数学解。对这一类问题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基本方程出发,利用实验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因次分析等来求得各参变量的近似关系。半个多世纪来已经提出了许多多相垂直管流的方法,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差异,以及研究过程中对某些因素的不同考虑,使得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计算工作的繁简程度及计算结果各有不同。下面多相垂直管流的基本概念及应用较多、计算比较简便的方法作些介绍。

一. 气-液混合物在垂直管流中的流动特征:

1. 与单相液流的比较:

根据普通水力学的概念,液体在垂直管中流动时,油管中的压力平衡等式应为: wh fr H wf P P P P ++= (1.2-1)

式中:P wf ——井底流动压力,它是原油从油层流到井底后的剩余压力,简称流压; P H ——井内静液柱压力;

P fr ——摩擦阻力;

P wh ——井口油管压力 ,它是原油从油层流到井口的剩余压力,简称油压。 当P t > P b (饱和压力)时,油管中为单相液流(原油)流动;P wf < P b 时,油管内为气-液两相流动;当P b > P b > P t 时,油管内便由单相液流变为气-液两相流动,即由单相流变为多相流。

单相垂直管流的能量来自液体的压力(井底流压),其能量消耗于克服重力及摩擦阻力。在单相水平管流中没有克服液柱重力的消耗;而有垂直管中,井底压力大部分消耗在克服液柱重力上。

多相垂直管流中,因液流中增加了气相之后,其流动形态(流态)与单相管流有很大差别,流动过程中的能量供给与消耗关系要复杂的多。油气流上升过程中,从油中不断分离出的溶解气参与膨胀和举升液体。因此多相垂直管流的能量来源除压能外,气体的膨胀能是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些溶解气驱油藏的自喷井,井底流压很低,主要就是依靠气体膨胀能来维持油井自喷。

实践表明,并非所有气体膨胀能量都可以有效地举油,这要看气体在举升系统中作功的条件,如油气在油管中的流动结构。油气在流动过程中分布状态不同,气体膨胀举油的条件不同,其流动规律也不同。

在单相垂直管流中,由于液体压缩性很小,各个断面的体积流量和流速相同。在多相垂直管流中,沿井筒自下而上随着压力不

断降低,气体不断从油中分出和膨胀,使

混合物的体积流量和流速不断增大,而重

度则不断减小。

多相垂直管流的压力损失除重力和摩

擦阻力外,还有由于气体流速增加所引起

的动能变化造成的损失。另外,在流动过

程中,混合物密度和摩擦阻力沿程随气-

液体积比、流速及混合物流动结构而变化。 2. 油气混合物在垂直管中的流动结构—流动形态的变化:

油气混合物的流动结构是指流动过程中油、气的分布状态(如图1.2-1所示),与油、气体积比、流速及油、气界面性质有关。不同流动结构的混合物有各自的流动规律,因此可按其流动结构把混合物的流动分为不同的流动类型(简称为流型或流态)。通常把流动结构直接称为流型或流态。

在油井中,自下而上随着压力的降低,可能出现的流态

依次为纯油流、泡流、段塞流、环流和雾流(如图1.2-2

所示)。

(1) 纯油流:

在井筒中的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没有气体分离出来,

只有纯油在流动,为纯油流。

(2) 泡流:

在井筒中,从低于饱和压力的深度起,溶解起开始从油

中分离出来,此时由于气量少,压力高,气体都以小泡分散

在液相中,气泡直径相对油管直径要小得多。这种结构的混

合物的流动称为泡流。由于油、气密度的差异和泡流的混合

物平均流速小,因此,在混合物向上流动的同时,气泡上升

速度大于液体流速,气泡将从油中超越而过,这种气体超越

液体的现象称为滑脱。

泡流的特点是:气体是分散相,液体是连续相;气体主

要影响混合物密度,对摩擦阻力的影响不大;滑脱现象比较

严重。 (3) 段塞流:

当混合物继续向上流动,压力逐渐降低,气体不断膨胀,小气泡合并成大气泡,直到图1.2-1 油气混合物的流动结构示意图

图1.2-2 油气沿井筒喷

出时的流型变化示意图

能够占据整个油管断面时,在井筒内将形成一段油一段气的结构(如图1.2-1b所示)。这种结构的混合物的流动称为段塞流。出现段塞流后,气泡托着油柱向上流动,气体的膨胀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和利用。但这种气泡举升液体的作用很象一个破漏的活塞向上推油,在段塞向上运动的同时,沿管壁还有油相对气泡向下运动。虽然如此,在油气段塞结构情况下,油、气间的相对运动要比泡流小,滑脱也小。一般自喷井内,段塞流是主要的。(4)环流:

随着混合物继续向上流动,压力不断下降,气体体积不断增大,炮弹状的气泡不断加长,逐渐由油管中间突破,形成油管中心是连续的气流而管壁为油环的流动结构,这种流动结构称为环流(如图1.2-1c所示)。在环流结构中,气液两相都是连续的,气体举油作用主要依靠摩擦携带。

(5)雾流:

在油气混合物上升过程中,如果压力的下降使气体的体积流量增加到足够大时,油管中央流动的气流芯子将变得很粗,沿管壁流动的油环变得很薄,此时绝大部分油都以小油滴分散在气流中,这种流动结构称为雾流。

雾流的特点是:气体是连续相,液体是分散相;气体以极高的速度携带油滴喷出井口;油、气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很小;气相是整个流动的控制因素。

图1.2-2只是为了说明油井生产时各种流型在井筒中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的示意图。实际上在同一口井内,不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完整的流型变化。特别是在一口自喷井内不可能同时出现纯油流和雾流的情况。环流和雾流只是出现在混合物流速和气液比很高的情况下。因此,除某些高产凝析气井和含水气井外,一般油井都不会出现环流和雾流。

区分不同的流型并研究其流动规律,对于气—液两相垂直管流计算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其流动的复杂性,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在计算中对流型的描述和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

3. 滑脱损失:

多相垂直管流中,通常用来克服混

合物液柱重力所消耗的能量远比其它

能量消耗大。重力消耗的大小直接取决

于井深和混合物的密度。而混合物的密

度又与滑脱现象有关。

在气-液两相垂直管流中,由于气

图1.2-3 气液混合物流动时流过断面简化图

体和液体间的密度差而产生气体超越

液体上升的现象称为滑脱。出现滑脱之后将增大气液混合物的密度,从而增大混合物的静水压头(即重力消耗)。因滑脱而产生的附加损失称为滑脱损失。

二. 多相垂直管流压力分布的计算

流体在管内流动规律的研究都是从能量平衡入手,建立能量平能方程。其中最关心的是沿程的压力分布,也就是沿程的压力梯度。因为,知道压力梯度就可以知道系统各处的压差,从而据此计算流量,或者据流量来计算压差及各处压力。

由能量平衡方程可导出多相垂直管流沿程的压力梯度公式为:

2

2

D V f dh dv v g dh dp ρ+ρ+ρ= (1.2-2)

式中:P ——压力,帕;

h ——由油层中部算的混合物的高度;

ρ——流体密度(混合物密度),3/m K g ;

g ——重力加速度,2

/s m ;

V ——混合物流速,s m /;

f ——混合物流动时的摩阻系数;

D ——油管直径,m 。

利用式(1.2-2)便可以计算出多相垂直管流沿程的压力梯度。但由于多相垂直管流中每相流体的流动都受混合物物理参数(如密度、粘度等)的影响,且混合物密度和流速都随压力和温度而改变,故沿程压力梯度并不是常数。因此,多相垂直管流需要分段计算,并要预先求得相应的流体性质参数。然而,这些参数又是压力和梯度的函数,压力却又是计算中所要求的未知数。所以,多相垂直管流通常采用迭代法进行计算。有两种不同的迭代途径: 1. 按深度增量迭代的步骤(深度迭代法):

(1)、已知任一点(井口或井底)的压力o P 作为起点,任选一个合适的压力降P ∆作为计算压力的间隔。一般选P ∆=500~1000千帕,具体要根据流体量(井内油、气产量)、管长(井深)及流体性质来决定。

(2)、估计一个对应于P ∆的深度增量估h ∆,以便根据温度梯度估算该段下端的温度T 1。

(3)、计算出该管段的平均温度T 及平均压力P ,并确定该T 和P 下全部流体性质参数(溶解油气比R ,原油体积系数Bo ,油、气、混合物粘度,气体密度ρg ,及表面张力σ等)。

(4)、计算该管段的压力梯度dh dP /。

(5)、计算对应于P ∆的该管段管长(即深度差()

dh dp p h /∆=∆)。 (6)、将第(5)步得到计h ∆与第(2)步估计的估h ∆进行比较,两者之差超过允许范围,则以h ∆作为新的估算值,重复(2)~(5)计算,使计算值与估计值之差在允许范围0ε内为止。

(7)、计算该管段下端对应的深度L 1,压力P 1;

∑∆=i i

h L 11 p i p p o ∆+=1 I=1,2,3,……,n

(8)、以L i 处的压力为起点,重复(2)~(7)步,计算下一段的深度L i+1 和压力P i+1,直到各段的累加深度等于或大于管长(Ln ≥L )时为止。

图1.2-3为按上述步骤绘制的多相垂直管流压力分布计算框图。

2. 按压力增量迭代的步骤(压力迭代法)

(1)、已知任一点(井口或井底)的压力P 0,选一个合适的深度间隔h ∆(一般可选h ∆=50~100米)。

(2)、估算一个对应于h ∆的压力增量

。 (3)、计算该管段的平均温度

和平均压力 以及 、 下的流体性质参数。 (4)、计算该管段压力梯度(dP/dh)i 。

(5)、计算对应于 的压力增量i

dh dp h p ⎪⎭⎫ ⎝⎛∆=∆估 (6)、比较压力增量的估算值 与计算值

,若二者之差不在允许范围之内,则以 作为新的估算值,从复(2)~(5)步,使两者之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为止。

(7)、计算该管段下端对应的深度

和压力 : h i L i ∆= ∑∆+=i i o i p

p p 1 I=1,2,3,……,n

(8)、以L i 处的压力P i 为起点压力,重复(2)~(7)步,计算下一段的深度1+i L 和压力1+i P ,直到各段累加深度等于或大于管长是为止。

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同样也可以绘出类似于图1.2-4的按压力增量计算压力分布的程序流程图。(可作为习题自行完成)

在已知井口压力求井底压力或已知井底压力求井口压力时,虽然可以用最后一段的计p ∆T p p T h ∆估p ∆计p ∆计p ∆i L i p

算值进行内插来确定压力值,但为了能得到较准确的压力值,可先采用深度迭代法,而最后一段用压力迭代法。另外,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对各段选相同的增量间隔。而在有些情况下,各段的增量间隔可以不同,这样既能节约计算时间,而又能较好地反映出压力分布。

图1.2-4

三.计算气—液两相垂直管流压力梯度的方法介绍

1. 摩擦损失系数法

1952年F.H.Poettmann(波特曼)和P.G.Carpenter(卡蓬特)根据多相垂直管流能量方程提出了计算气—液两相垂直管流压力梯度的摩擦损失系数(或称能量损失系数)法。该方法的特点是:

(1)建立的压力梯度方程中,忽略了加速度项;

(2)没有规定具体的流动型态;

(3)按没有滑脱的情况计算混合物密度;

(4)根据矿场资料获得的ρλDv ~'相关曲线计算摩擦损失系数'λ(D —管径,ρ—混合物密度,v —混合物流速)。

由于'λ曲线是由矿场实测资料相关得到的,所以,实际上它包括了摩擦、滑脱及加速度的全部影响,只不过把这些因素所造成的损失采用了与计算摩擦阻力损失相类似的形式来进行计算。显然ρλDv ~'曲线中没有反映出流体粘度及气、液质量比的影响。因此,1961年M.R.Tek (特克)在波特曼和卡蓬特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两相雷诺数(N Re )2和气、液质量比K 的概念,也用矿场资料获得了一组计算两相摩擦系数'λ的相关曲线——2Re )(~'N λ,从而考虑了流体粘度和气、液质量比的影响。其它方面则与波特曼方法相同。我国大庆石油学院陈家琅也应用两相雷诺数的概念利用大庆油田自喷井的资料,建立了2Re )(~'N λ曲线。

2. Orkiszewski (奥尔基捷维斯基)方法

Orkiszewski 方法是对已经发表了的几种主要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之后于1967年提出的。 Orkiszewski 对几种主要方法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发现其中Griffith 和Wallis 的方法及Duns 和Ros 的方法比较精确。而Griffith 和Wallis 方法对段塞流在低流速范围内比较可靠,但在高流速下不够准确。Duns 和Ros 的方法亦有类似问题,这种方法是把Griffith 计算段塞流的相关式加以改进后推广到了高流速区,从而扩大了应用范围。在处理过渡性流型时,采用了与Ros 方法相同的办法(内插法)。Orkiszewski 强调要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来确定存容比(多相流动的某一管段中某相流体体积与管段容积之比,也称滞留率),在计算段塞流压力梯度时要考虑气相与液相的分布关系。因此,针对每种流动型态提出了存容比及摩擦损失的计算方法。他提出的四种流动型态是泡流、段塞流、过渡流及雾流。

按不同流动型态计算压力梯度的步骤与前面介绍的用摩擦损失系数法基本相同,只是在计算混合物密度及摩擦梯度之前需要根据流动型态界限确定其流动型态。如图1.2-5为Orkiszewski 方法的计算流程框图。

§1.3 自喷井的协调及系统分析

自喷井的协调就是指前面所述自喷井四个流程的衔接关系。油井稳定生产时,整个流动系统必然满足混合物的质量和能量守恒原理。要使油井连续稳定自喷,就必须使这四个不同流动过程既互相衔接又互相协调起来。其中任何一个流动过程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其他过程,从而改变自喷井的整个生产情况。

自喷井的协调条件是:

(1)、每个过程衔接处的质量流量相等;

(2)、前一过程的剩余压力足以克服下一过程的压力消耗,或者说前一过程的剩余压力应该等于下一过程所需的起点压力。

只有满足协调条件,油井才能稳定自喷。下面就来讨论个流动过程之间的协调关系。

一. 地层与油管流动协调:

地层与油管流动协调是指从地层中流到井底的产量及其剩余压力(流压)恰好等于该产量从井底流到井口(尚有一定的剩余压力—油压)所需的管鞋压力。假设把油管下入油层中部,即管鞋压力等于流压。因此可以概括为:

(1)、地层产量等于油管排量;

(2)、井底流动压力等于油管排出地层产量所需要的管鞋压力。凡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就可以说地层工作与油管工作协调了。

下面用图解法来说明协调的条件

和过程。

图(1.3-1)是在油管直径、生产油

气比及井口油压都为常量的条件下绘

制出来的。图中的IPR 曲线A 是用稳定

试井法得到的试井资料绘制的,也可以

用油井流入动态公式(产量公式)计算

值的到。在曲线上每一个流压都对应着一个地层产量。在同一个图形上也可以用多相垂直管流公式或压降公式在给定的参数下,求得每一管鞋压力(即流压)相对应的油管产量,他们的连线就是B 。A 、B 两条曲线的交点b 就是在给定条件下的协调点,在次条件下,从地层中流出的产量等于油管的排量,井底流压等于在次排量下油管所需要的管鞋压力。

在图1.3-1上,a 及c 点都不是协调点,因为在a 、c 点上,虽然地层与油管的产量都是Qa 或Qc ,但在Qa 与Qc 时,井底流压与管鞋压力都不相等。从图上看的很清楚,a 点条件下,流压大于管鞋压力;在c 点条件下,井底流压小于管鞋压力。当油管下到油层中部图1.3-1 油管工作中管鞋压力与产量关系曲线

图1.3-2 油管工作中的油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图1.3-4 )/(12P P f G 关系

时,在生产中流压没有达到油管生产时管鞋所需要的压力,生产是不协调的。

以上说的协调过程与条件是在给定油压下讨论的,因为没有一定的油压,就不能保证将原油送到计量站,但有时也不一定要求保持固定的油压,这时在多相垂直管流中的△P 中的油压看成变量,同样可得到另外一种条件下的地层与油管协调,如图1.3-2所示。

图1.3-2纵坐标是压力(静压、流压、

油压),横坐标是产量,曲线B 是多相垂直

管流公式计算出来的油压与产量曲线,计算

产量时管鞋压力与产量均对应于IPR 曲线

上各点,因此实际上是在给定的管鞋压力与

油管排量条件下计算油压,从而得出油压—

产量曲线B 。这种情况下,地层工作与油管

工作显然是协调的,因为它符合协调的两条

原则。

在图1.3-2上,当产量Q 时,地层与油管产量都是Q 井底流压与管鞋压力都为Pa ,油压为Pb , Pa- Pb 为油管中的消耗压力。

在这里要说明曲线B 的形状,油管的上下压差(Pa- Pb )并不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加大,而是Qc 时有一个较低的值。这种现象符合前面所讲的自喷原理。产量低,管内流速低,滑脱损失大;产量高,摩擦损失大。这两种情况均可造成管内损耗大。而只有某一产量范围,滑脱与摩擦都不是很高的时候,得到较低的

管内损耗。因此,油压随着产量的增加也有高有低。

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任意产量下的井口油压的大

小。 二. 咀流

如图1.3-3所示,油、气混合物从井底到井口时,

在油咀前的压力Pt 和油咀后的回压Pb 作用下通过油

嘴,由于油压较小,气体在井口要膨胀,气体体积流

量很大,而油咀直径又很小,因此混合物流经油咀时

流速极高,可能达到临界流动。

临界流动—即流体流速达到压力波在流体界质

中的传播速度时的流动状态。

此时,我们可以把混气液体在油咀的流动看成热

图1.3-3 嘴流示意图

工学中的流体在临界条件的喷管流动。在临界流动条件下,气体或液体经喷管的质量流量与咀前后的压力比关系如图1.3-4所示。

图中,G 为气体或液体的质量流量,P1为咀前压力,P2为咀后压力。

从图中看出,当P1=P2时,G=0。在ab 段上,当压力比P2/P1逐渐减小时,流量G 逐渐增大。但当流量增加到某一定值(最大值)时,继续减小压力比,流量G 并不增加,而保持定值如直线bc 所示。

对应于最大流量时的压力比Pc/P1称为临界压力比,根据热力学的计算,临界压力比为:

111-⎪⎭⎫ ⎝⎛+=k k

c k k p p (1.3-1)

式中: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

在临界压力比条件下的最大流量就是在声速下的流量。

空气流过喷管是的临界压力比为:

528.01≈p p c (天然气为0.546)

油气混合物在油咀中的流动近似于单相气体的流动,从上式可以看出,当压力比等于或小于0.528时,大体上在咀内产生等于声速的流动速度。在临界流动条件下,即:528.01

12≤=P P P P c 时,流量的变化只与咀前压力P 1有关,此时, m n t d

q cR p = (1.3-2) 式中:Pt —— 油压(即P 1);

R —— 油气比;

Q —— 油产量;

D —— 油咀直径;

N ,M ,C —— 常数

式(1.3-2)是咀流参数之间的关系式,由于流体性质的差别及油气混合方式的不同使得咀流复杂化。常数N ,M ,C 因地而异。例如在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油区,咀流的计算公式为

88.165.00887.0d

q R p t = (1.3-3) 上式可改写成:

65.088

.129.11R

ptd p t (1.3-4) 从上式看出,当油气比、油咀直径一定时,成线性关系,如图1.3-5所示。

油田地区条件有关。所以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油田具体条件,收集及分析油咀和有关的资料,对上式加以校正,得出适合于本地区的计算公式。

三. 地层-油管-油咀的生产衔接与协调

还是用图解法来说明三种流动的协调,如图

1.3-6所示。图1.3-6的作法如下:

(1).根据已知产量Q ,在IPR 曲线的横轴上取Q

值,找出相对应的流压值P f ;

(2).由Q 及P wf 值按垂直管流计算出与之对应的油

压值Pt ,得出Q ~Pt 曲线B ;

(3).当油管直径D 一定时,利用油咀的Q ~Pt 的

线性关系,每一个油咀产量Q (横坐标)对应着

一个油压(纵坐标),将这些点连起来即为直线G ,

即咀流曲线。直线G 与油管曲线B 相交于C 。从C

点引一垂线交横轴Q ,交曲线A 于E ,产量Q 即为

在此油咀直径下的油井产量。对应于E 的井底流

压即为举升此产量所需的管鞋压力,对应于C 点的油压即为举升到油咀前的剩余压力。油井在此条件下生产是稳定的,三种流动是相互衔接而又协调的。改变咀子的大小,则将在新的条件下生产。

图1.3-6中,

Ps ~Pwf 表示在油层流动中所消耗的压力,Pwf ~Pt 表示在油管垂直流动中所消耗的压力,Pt 表示井口油压。

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口具体油井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井底压力都能恰好将油层流入井底的产量举到地面。当地层能量(压力)衰减后,从地层流入井底的混合物所具有能量不能满足油管举升所需要的能量时,油井便停喷了。 图1.3-6 自喷井三个流动过程关系

四. 从地层到计量站四种流动的协调

原油离开井口沿出油管线一直流到计量站的分离器内,这一段的流动与油井的生产仍然密切相关。这种关系不限于在出油管线内的流动以及流入有一定的油气计量分离器是依靠油压来维持的,更重要的是根据咀流的特点。倘若油咀后的压力(回压)即出油管线的起点压力高于油咀前油压的一半,那么油咀后的压力变化将影响到油井的产量,亦即上述图形中咀流曲线就单纯的是油压—产量的直线关系。

在油井生产中,应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以保持油井产量的稳定。从这个角度出发,应当使油井在预定的产量下,流经出油管线及进入分离器内所需的总压力低于油井在该产量下油咀前油压的一半,亦即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咀子内处于临界流动状态。

咀流与出油管线中的这两种流动与前面讲的几种流动在流动衔接与协调上有共同之处,即产量是连续的,重量流量是相等的,设计时要求井口回压低于油压的一半以下。 出油管线中的流动是多相水平(或倾斜)流动,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流动,情况也是十分复杂的。

根据上述分析,井口以外的地面流动设计应当是油井整个流动设计的组成部分,不应当分割开来,否则可能影响油井的生产。

五. 协调在自喷井管理中的应用

1. 预测不同油咀下的产量

对一口井根据生产上的要求的产量Q 选择合适的

油咀直径d 时,在该地层条件和设备情况下,分别作

出如图1.3-7的地层工作曲线A 和油管工作曲线B ,

再根据可供选用的油咀直径分别作出相应的油咀曲

线,如4、6、8、10、15分别与曲线B 相交,其交点

所对应的产量分别为Q 6、Q 8、Q 10、Q 15 ,然后根据要

求的产量Q 确定与之对应的(或较接近的)油咀直径。

从图上可以看出,油咀4与曲线B 无交点,说明选用油咀4在油管中的油流速度很低,造成生产不正常。在更换油咀预测产量的时候,应当注意油咀的更换应不引起绘制曲线B 时各给定参数的变化。例如因更换油咀使参数油气比改变,那么三条曲线的位置将发生变化,图1.3-7就是在更换油咀时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得到的。 2. 油管直径的选择

在相同的参数下,将不同直径油管的工作曲线画在P ~Q 图上,以比较在某种范围内选用何种油管直径更为有利。

图1.3-7 不同油嘴直径时的产量

气举采油原理

气举采油原理 一、气举采油基本原理 当地层能量不能将液体举升到地面或满足不了产量要求时,人为地把高压气体(天然气、N2、CO2)注入井内,依靠气体降低举升管中的流压梯度(气液混合物密度),并利用其能量举升液体的人工举升方法。 气举采油是基于“U”型管原理,通过地面向油套环空(反举)或油管(正举)注入高压气体,使之与地层流体混合,降低液柱密度和对井底的回压(井底流压),从而提高油井产量。 气举分为连续气举和间歇气举。连续气举是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排出井筒中液体。适应于供液能力较好、产量较高的油井。间歇气举是向井筒周期性地注入气体,推动停注期间在井筒内聚集的油层流体段塞升至地面,从而排出井中液体。主要用于油层供给能力差,产量低的油井。 气举采油产的井口和井下设备比较简单,管理比较方便,液量变化范围大,对于深井、油气比较高,出砂严重的井、斜井等较泵举方式更具优势。但气举采油方式要求有充足的高压气源,气举井的井底回压较高,而且注入气的温度较低,会引起井筒结蜡。 二、气举启动 气举采油的工作情况可以用环形进气的单层管方式加以说明。 停产时环空液面下降到油管鞋气体进入油管油井停产时,油管与套管的液面处于同一高度,当开始注气时,环形空间内的液面被挤压向下,环空中的液体进入油管,油管内液面上升。在此过程中,注气压力不断升高,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下降到油管鞋时,注气压力达到最大,称为启动压力。当压缩气体从油管鞋进入油管时,使油管内的油气混合,密度降低,液面不断上升,直至喷出地面。环形空间继续进气,混合气液的密度越来越低,油管鞋处的压力急剧下降,此时井底压力和注气压力也急剧下降。当井底压力低于地层压力

采油复习题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IPR 曲线 :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Inflow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Curve ),简称IPR 曲线,也称指示曲线(Index Curve )。 2表皮系数:描述油从地层向井筒流动渗流情况的参数,与油井完成方式、井底污染或增产措施等有关 。 3流压:原油从油层流到井底后具有的压力。 (P24) 4流型:油气混合物的流动结构是指流动过程中油、气的分布状态,也称为流动型态,简称流型。( P25) 5采油指数: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指标。其数值等于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 6油井流入动态: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7气液滑脱:在气液两相流中,由于气体和液体间的密度差而产生气体超越液体流动的现象叫气液滑脱现象。 8流动效率:所谓油井的流动效率是指该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2填空题: 1.完善井:S=0, FE=1,增产措施后的超完善井,S<0, FE>1,油层受污染的或不完善井,S>0, FE<1。就其油井完成方式而言:射孔完成的井为打开性质上的不完善井;为防止底水锥进而未全部钻穿油层的井为打开程度上的不善井;打开程度和打开性质都不完善的井称为双重不完善井。 2在计算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的Orkiszewski 方法中将气液混合物的流动型态划分为泡流、段塞流、过渡流和雾流。 3在气液两相垂直管流中,流体的压力梯度主要由重力梯度、摩擦梯度和加速度梯度 三部分组成。 4 Beggs-Brill 方法将水平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归为三类,即 分离流 、间歇流和分散流 。 3简述题 1.论述Petrobras 计算三相流动IPR 曲线的方法 2. 已知地层压力r P 和一个工作点,Vogel 方程为 写出利用Vogel 方程绘制IPR 曲线的步骤 答: a. 计算 b.给定不同流压,计算相应的产量: c .根据给定的流压及计算的相应产量绘制IPR 曲线。 3自喷井中可能出现的流动形态有哪些?各自有何主要特点? 答:油井中可能出现的流型自下而上依次为:纯油流、泡流、段塞流、环流和雾流。 (1)原油从油层流入井底后,当井底流压大于饱和压力时,单液相从井底流压为起始压力向上流动——纯液流; (2)在井筒中从低于饱和压力的深度起,溶解气开始从油中分离出来,这时,由于气量少,压力高,气体都以小气泡分散在液相中,气泡直径相对于油管直径要小很多。这种结构的混合物的流动称为泡流。 (3)当混合物继续向上流动,压力逐渐降低,气体不断膨胀,小气泡将合并成大气泡,直到能够占据整个油管断面时,在井筒内将形成一段油一段气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混合物的流动称为段塞流。 (4)随着混合物继续向上流动,压力不断下降,气相体积继续增大,泡弹状的气泡不断加长,逐渐由油管中间突破,形成油管中心是连续的气流而管壁为油环的流动结构,这种流动称为环流。 (5)如果压力下降使气体的体积流量增加到足够大时,油管中内流动的气流芯子将变得很粗,沿管壁流动的油环变得很薄,此时,绝大部分油都以小油滴分散在气流中,这种流动结构称为雾流。 第二章 自喷与气举采油习题课 1名词解释 自喷采油法:油层能量充足时,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就能将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式。 气举采油法:气举采油是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中混合,利用气体的密2max 8.02.01??? ? ??--=r wf r wf o o P P P P q q ()()()]8.02.01[2 max ???? ??--=r test wf r test wf test o o P P P P q q max 28.02.01o r wf r wf o q P P P P q ??? ????????? ??--=

山东科瑞石油:油气开采工艺之气举

山东科瑞石油:油气开采工艺之气举 开采石油天然气过程中,为保证地层中的流体流入井筒,需要大幅降低井底的回压。在此环节,山东科瑞石油会利用高压气体压缩机向井内打入高压气体,并用其置换井筒内的液体,这一施工方法叫做气举。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气举作业? 一般情况下,如果试油施工需要诱喷和求产、酸化施工排酸时、气井压井施工后进行诱喷、低压井压裂后需要返排等,山东科瑞石油会进行气举施工。 二、气举方式有哪些? 气举分正举和反举两种方式。所谓正举,就是用压风机从油管打入高压压缩空气,使井筒内的液体及气液混合物从套管返出的气举方式。而反举则是用压风机从油套环空打入高压压缩空气,使井筒内的液体及气液混合物从油管返出的气举方法。 正举时,压力变化比较缓慢。反举时,当井内的压缩气体达到井内管柱底部上返时,压力下降十分剧烈,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地层出砂或套管损坏。山东科瑞石油扬长避短,将正举与反举相结合,采用更高效的连续油管气举法。 三、山东科瑞石油擅长的气举方式——连续油管气举 进行连续油管气举作业时,山东科瑞石油技术员会根据实地工况,选择全液压驱动的车载式连续油管作业车、拖车式连续油管作业车或撬装式连续油管设备,通过自动化操作完成注氮气举,提升油气增产率。 具体作业时,山东科瑞石油连续油管车操作员把连续油管下入井内的生产管柱内,然后把液氮泵车与连续油管车相连。液氮泵车把低压液氮升至高压,再使高压液氮蒸发,使其从连续油管注入到生产管柱中。蒸发的高压氮气通过连续油管的底部,从连续油管和生产管柱的环形空间返到地面。同时连续油管可以逐步加深下入深度,逐步降低井底回压,从而减少

回压突降对地层造成的伤害。 新疆塔河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等油服项目中,山东科瑞石油就运用自主研发的连续油管作业设备,完成连续油管气举诱喷、气举排液、复杂稠油井连续油管解堵等作业,创造的产值达数百万。

采油工程——自喷井流动过程及能量分析

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第二节自喷井流动过程及能量分析

一、自喷井的四种流动过程 三个基本流动过程: 1)从油层到井底的流动—油层中的渗流; 2)从井底到井口的流动—井筒中的流动; 3)从井口到分离器—在地面管线中的水平或倾斜管流。 对于自喷井,原油到井口后,还有通过油嘴的流动—嘴流。 (一)四个流动过程之间的关系 从油层流到井底的剩余压力称为井底压力(或井底流动压力,简称流压)把油气推举到井口后剩余的压力称为井口油管压力(简称油压)。 (二)四种流动过程存在的能量供给与消耗 能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压力的高低,能量的消耗主要表现为压力的损失。 1、地层渗流 能量来源于原始地层压力和气体的膨胀,压力损失是由油、气、水三相流体在地层渗流过程中渗流阻力所产生的压力损失。 2、油井垂直管流 压力损失(含重力损失、摩擦损失和气流速度变化引起的动能损失) 3、嘴流 通过油嘴节流后的压力损失 4、出油管线流动 主要是摩擦损失和气流速度变化引起的动能损失 这四个流动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水利学系统。一般来说,上流程的末端压力,即上流程始端压力的剩余压力,也就是下流程的始端压力。 流体从地层流到地面分离器的总压力损失等于各个流动过程所产生的压力损失之和,即: ?=p?地层+ p?井筒+ p?油嘴+ p?地面管线 p 二、油井流入动态 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称为油井流入动态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简称为IPR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IPR 曲线的基本形状与油藏的驱动类型有关,在同一驱动方式下P f —q 关系的具体数值将取决于油层压力、渗透率及流体物性。 (一)单相流体的流入动态 )()(2w e o o f r o o r r In B p p h k q μπ-= 在单相流动条件下,油层物性及流体性质基本不随压力变化。 )(f r o p p J q -= 采油指数:即每增加单位生产压差时油井的产量。 非达西渗流:2 o o f r Dq Cq p p +=- (一) 油气两相渗流时的流入动态 1、垂直井油气两相渗流时的流入动态 计算时假设:圆形封闭油藏;油井位于中心;油层均质;含水饱和度恒定;忽略重力影响;忽略岩石和水的压缩性;油、气组成及平衡不变;油、气两相的压力相同;拟稳态下流动,在给定某一瞬间,各点的脱气原油流量相同。 该曲线的横坐标为油井产量与最大产能的比值(o q /o q max ),纵坐标为井底压力与目前地层压力的比值

工艺学重点

1 石油化工工艺学重点 1. 按一般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和作用划分,化工工艺流程可概括为哪几个过程? 按一般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划分和它们在流程中所担负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生产准备过程——原料工序 包括反应所需的主要原料、氧化剂、氮化剂、溶剂、水等各种辅助原料的贮存、净化、干燥以及配制等等。 为了使原料符合进行化学反应所要求的状态和规格,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原料需要经过净化、提浓、混合、乳 化或粉碎(对固体原料)等多种不同的预处理。 (2)催化剂准备过程——催化剂工序 包括反应使用的催化剂和各种助剂的制备、溶解、贮存、配制等。 (3)反应过程——反应工序 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全流程的核心。经过预处理的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反应,以达 到所要求的反应转化率和收率。反应类型是多样的,可以是氧化、还原、复分解、磺化、异构化、聚合、焙烧等。 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目的产物或其混合物。以反应过程为主,还要附设必要的加热、冷却、反应产物输送以及反 应控制等。 (4)分离过程——分离工序 将反应生成的产物从反应系统分离出来,进行精制、提纯、得到目的产品。并将未反应的原料、溶剂以及随 反应物带出的催化剂、副反应产物等分离出来,尽可能实现原料、溶剂等物料的循环使用。分离精制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冷凝、吸收、吸附、冷冻、蒸馏、精馏、萃取、膜分离、结晶、过滤和干燥等,对于不同生产过程可以 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分离精制方法。 (5)回收过程——回收工序 对反应过程生成的一些副产物,或不循环的一些少量的未反应原料、溶剂,以及催化剂等物料均应有必要的 精制处理以回收使用,因此要设置一系列分离、提纯操作,如精馏、吸收等。 (6)后加工过程——后处理工序 将分离过程获得的目的产物按成品质量要求的规格、形状进行必要的加工制作,以及贮存和包装出厂。 (7)辅助过程 除了上述六个主要生产过程外,在流程中还有为回收能量而设的过程(如废热利用),为稳定生产而设的过程 (如缓冲、稳压、中间贮存),为治理三废而设的过程(如废气焚烧)以及产品贮运过程等。这些虽属于辅助过程, 但也不可忽视。 化工过程通常包括多步反应转化过程,因此除了起始原料和最终产品外,尚有多种中间产物生成,原料和产 品也可能是多个;因此化工过程通常由上述步骤交替组成,以化学反应为中心,将反应与分离有机地组织起来。 4.催化剂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催化剂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催化剂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催化剂是参与了反应的,但反应终了时,催化剂本身未发生化学性质和数量的变化。因此催化剂在生产过程 中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使用。 (2)催化剂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即加速作用),但不能改变平衡。即当反应体系的始末状态相同时, 无论有无催化剂存在,该反应的自由能变化、热效应、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均相同。因此催化剂不能使热力学 上不可能进行的反应发生;催化剂是以同样的倍率提高正、逆反应速率的,能加速正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必然也

不同采油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各自优缺点

不同采油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各自优缺点 摘要:采油工程中的采油方法有多种,从客观的地下能量来看,可分为自喷采油和人工举升两种。自喷采油就是原油从井底举升到井口,从井口流到集油站,全部都是依靠油层自身的能量来完成的,而由于地层的地质特点,有的油井不能自喷,人工举升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利用人工举升将原油从井底举升到地面的方法可分为气举法和抽油法两大类,而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和其劣势,在采油的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关键词:自喷采油人工举升气举抽油有杆泵采油无杆泵采油 一、自喷采油 自喷采油就是原油从井底举升到集油站,全部都是依靠油层自身的能量来完成的。自喷采油的能量来源是:第一、井底油流所具有的压力;第二、随同原油一起进入井底的溶解气所具有的弹性膨胀能量。油井自喷生产,一般要经过四种流动过程: (1)原油从油层流到井底; (2)从井底沿着井筒上升到井口; (3)原油到井口之后通过油嘴; (4)沿着地面管线流到分离器、计量站。 不论哪种流动过程,都是一个损耗地层能量的过程,四种流动过程压力损耗的情况因油藏而异,大致如下: 1.油层渗流 当油井井底压力高于油藏饱和压力时,流体为单相流动。当井底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流体在油井井底附近形成多相流动。井底流动压力可通过更换地面油嘴而改变,油嘴放大,井底压力下降,生产压差加大,油井产量增加。多数情况下,油层渗流压力损耗约占油层至井口分离器总压力损耗的10%~40%左右。 2.井筒流动 自喷井井筒油管中的流动,一般都是油、气两相或油、气、水混合物,必须克服三相混合物在油管中流动的重力和摩擦力,才能把原油举升到井口,并继续沿地面管线流动。井筒的压力损耗最大,约占总压力损耗的40%~60%左右。 3.油嘴节流

《采油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油井流入动态 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1.吸水指数表示(每米厚度油层)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它的大小表示油层吸水能力的好坏。 2.蜡的初始结晶温度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原油中溶解的蜡便开始析出,蜡开始析出的温度称为蜡的初始结晶温度。 3.气举采油法气举采油是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中混合,利用气体的密度小以及气体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入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一种采油方式。 4.等值扭矩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使其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那么此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的等值扭矩。 5.气液滑脱现象在气液两相流中,由于气体和液体间的密度差而产生气体超越液体流动的现象叫气液滑脱现象。 6,扭矩因数悬点载荷在曲柄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7.配注误差指配注量与实际注入量的差值与配注量比值的百分数。 8.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在油层条件下,裂缝宽度与填砂裂缝渗透率的乘积,常用FRCD表示。 35 .目前常用的井筒降粘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降粘技术和热力降粘技术。 36.现场上常用的压井方法有圆程、灌注法和触法三种。 37.目前作为注水用的水源主要有地面水源、地下水源和油层采出水等。 38.目前常用的防砂方法有机械防砂、化学防砂、焦化防砂、套管外膨胀式封隔器防砂和复合技术防砂。 39.目前油井常用的清蜡方法,根据原理可分为幽清蜡和幽清蜡两种。 40.修井设备按性能和用途分为动力设备、起下设备、旋转设备循环设备等。 L采油指数: 产油量与生产压差之比;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每增加单位生产压差时,油井产

第二章 自喷与气举采油

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通过油井从油层中开采原油的方法按油层能量是否充足,可分为自喷和机械采油两大类。当油层能量充足时,完全依靠油层本身能量将原油举升到地面的方法称为自喷(natural flowing);当油层能量不足时,人为地利用机械设备给井内液体补充能量的方法将原油举升到地面,称为机械采油方法也称人工举升(artifical lift)方法。 人工举升方法按其人工补充能量的方式分为气举和深井泵抽油(泵举)两大类。气举采油是人为地将高压气体从地面注入到油井中,依靠气体的能量将井中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一类人工举升方法。气举采油与自喷采油具有基本相同的流动规律,即气液两相上升流动。本章重点阐述自喷井的协调原理和节点分析方法,以及气举采油原理和设计方法。 第一节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节点系统分析(nodal systems analysis)方法简称节点分析。最初用于分析和优化电路和供水管网系统,1954年Gilbert提出把该方法用于油气井生产系统,后来Brown等人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该方法在油气井生产系统设计及生产动态预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节点分析的对象是油藏至地面分离器的整个油气井生产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在某部位设置节点,将油气井系统隔离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以压力和流量的变化关系为主要线索,把由节点隔离的各流动过程的数学模型有序地联系起来,以确定系统的流量。 节点分析的实质是计算机程序化的单井动态模型。借助于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油气井生产系统中各个可控制参数与环境因素对整个生产系统产量的影响和变化关系,从而寻求优化油气井生产系统特性的途径。 本节以自喷井为例,讲述节点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一、基本概念和分析步骤 1.油井生产系统 油井生产系统是指从油层到地面油气分离器这一整个水力学系统。由于各油田的地层特性、完井方式、举升工艺及地面集输工艺的差异较大,使得油井生产系统因井而异,互不相同。图2-1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自喷井生产系统及各流动过程的压力损失。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压力损失是节点分析的一个核心内容。 2.节点 在油井生产系统中,节点(node)是一个位置的概念。对于图2-1所示的自喷井系统,至少可以确定图示中的8个节点,对其它举升方式还会有不同的节点位置。节点可分为普通节点和函数节点两类。 1) 普通节点 一般指两段不同流动过程的衔接点,如图2-1所示的井口3,井底6以及系统的起、止点(地层边界8、分离器1)均属普通节点。在这类节点处不产生与流量有关的压降。 2)函数节点 具有限流作用的装置也可作为节点,如图2-1所示,地面油嘴2、井下安全阀4、井下油嘴5和完井段7。由于这类装置在局部会产生一定压降,其压降的大小为流量的函数?,故称为函数节点(function node)。函数节点所产生的压降可用适当的公式计算。p= )q(f 3)解节点 应用节点分析方法时,通常要选定一个节点,将整个系统划分为流入节点和流出节点两个部分进行求解。所选用的这个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称为求解节点(solution node),简称解节点或求解点。

《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复习思考题与习题修改稿

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 复习思考题与习题集 编写:陈德春张红玲 审核:张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2012年9月

第一章油井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流动计算 (2) 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5) 第三章有杆泵采油 (7) 第四章无杆泵采油........................................... .1 0第五章注水 (10) 第六章水力压裂技术........................................ .11 第七章酸处理技术.......................................... .1 5第八章复杂条件下的开采技术................................ .17 第九章完井方案设计与试油 (17) 第十章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概要 (18)

第一章油井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流动计算 复习思考题 1.1 何谓油井流入动态?试分析其影响因素。 1.2 何谓采油(液)指数?试比较单相液体和油气两相渗流采油(液)指数计算方法。 1.3 试分析Vogel方法、Standing方法、Harrison 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4 试推导油气水三相流入动态曲线Iqomax , q tmax 1段近似为直线时的斜率。 1.5 试述多层合采井流入动态曲线的特征及转渗动态线的意义。 1.6 试比较气液两相流动与单相液流特征。 1.7 何谓流动型态?试分析油井生产中各种流型在井筒中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1.8 何谓滑脱现象和滑脱损失?试述滑脱损失对油井井筒能量损失的影响。 1.9 试推导井筒气液多相混合物流动的管流通用的压力梯度方程。 1.10综述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井筒多相流动计算方法。 习题 1.1某井位于面积45000m2的矩形泄油面积中心,矩形的长宽比为2: 1,井径匚=0.1m,原油体积系数B o =1.2,原油粘度=4mPa s,地面原油 密度= 860kg/m,油井表皮系数s=2。试根据表1 - 1中的测试资料绘制IPR 曲线,并计算采油指数J和油层参数k o h,推算油藏平均压力R。 1.2某井位于面积的正方形泄油面积中心,井径口二, 2 原油体积系数B o =1.4,原油粘度丄。=2mPa s,地面原油密度= 850kg/m , 油井表皮系数s =「3,油层为胶结砂岩。试根据表1-2中的测试资料用非达西渗

海上油气生产工艺

海上采油生产工艺 目录 第一章井身结构 (1) 一、井身结构 (1) 二、下套管、注水泥 (2) 第二章自喷采油 (3) 一、井口装置 (3) 二、采油树 (4) 三、井口安全控制设备 (5) 四、井下流动控制工具 (7) 五、自喷采油原理 (9) 六、嘴流规律 (12) 七、自喷井的分层开采 (13) 八、自喷井的管理与分析 (17) 第三章气举采油 (22) 一、气举采油原理 (22) 二、气举启动压力 (23) 三、气举阀 (24) 四、气举井的技术管理 (26) 第四章电潜泵采油 (31) 一、地面配套流程 (31) 二、电潜泵系统组成及作用 (31) 三、电潜泵采油测压装置 (37) 四、电潜泵管柱及测试 (40) 五、电潜泵采油的发展趋势 (44)

914.4毫米(36")井眼x119米660.4毫米(26")井眼x335米 444.5毫米(17-1/2")井眼 D S T 2:2433.0-2448.0m D S T 1:2521.0-2532.0m 212.7毫米(8-1/2")井眼 311.2毫米(12-1/4")井眼 井井身结构图 第一章 井身结构 一、井身结构 1、各层套管的功用 1)隔水套管(导管) 用于隔离海水以及为下一层钻井提供导向作用.下入深度取决于第一层较坚硬岩层所在的位置,通常为2~40m 2)表层套管 为了能控制溢流、井喷等紧急情况,需要安装井口防喷装置。这些装置就安在表层套管上。井喷关井 时的巨大向上裁荷就由表层套管承担了。它是一段较长的无缝管。它的功用是: A )安装井口,承担井喷关井时的向上载荷; B )承担以后几层套管的部分重量; C )加固地表松软土层、流砂层等,保证钻井工作顺利进行; D )封隔地层破裂压力小的地层,防止井喷压井时压裂地层, 3)技术套管 亦称中间套管,是为了保证钻井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下的。其功用是:

自喷井讲解

001、间歇生产井气举操作 原理 气举采油原理: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中的混合,利用气体的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从而将井筒内流体举出[1]。 2方式 (1)气举按注气方式可分为连续气举和间歇气举。 连续气举就是从油套环空(或油管)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排出井筒中的液体。连续气举适用于供液能力较好、产量较高的油井。间歇气举就是向油套环空内周期性地注入气体,气体迅速进入油管内形成气塞,推动停注期间在井筒内聚集的油层流体段塞升至地面,从而排出井中液体的一种举升方式。间歇气举主要用于井底流压低,采液指数小,产量低的油井。 (2)气举方式根据压缩气体进入的通道分为环形空间进气系统和中心进气方式系统 环形空间进气是指压缩气体从环形空间注入,原油从油管中举出;中心进气方式与环形空间进气方式相反[1] 3分类 002自喷井替喷操作 诱喷遵循的基本原则 1、缓慢而均匀的降低井底压了,防止油层出砂及油、气层坍塌; 2、要排出井底和井底周围的脏物,解除近井地带污染,以利于排液; 3、最大掏空深度,应小于套管的抗外挤强度; 4、能建立起足够大的井底压差。 诱喷的方法 诱喷的方法:替喷法、抽汲法、提捞法、气举法、井口驱动单螺杆泵排液法。 替喷法 替喷法概念 替喷法是用密度较轻的液体将井内密度较大的液体替出,从而降低井中液柱压力,打到使井内液柱压力小于油藏压力目的。 替喷法分类 替喷法分为一次替喷法,二次替喷法。 一次替喷法是把油管下到人工井底,用替喷液把压井液替出,然后上提油管到油层中部或上部完井。只限于自喷能力不强、替完替喷液到

油井喷油之间有一段间歇,来得及上提油管的油井,如图所示。二次替喷法是把油管下到人工井底, 替入一段替喷液,再用压井液把替喷液替到油层部位以下,之后上提油管至油层中部,最后用替喷液替出油层顶部以上的全部压井液,这样既替出井内的全部压井液又把油管提到了预定的位置,适合地层压力高,自喷能力强的井。 替喷注意事项 1、替喷法只能应用于油层压力高、产量大、堵塞不严重的油层; 2、在替喷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记录压力、溢流量、返出液性质等; 3、替通时出口管线易飞起,因此,进出口必须连接硬管线并固定牢靠; 4、替通显示:出口压力逐渐升高,出口排量逐渐增大,返出液伴有气泡、油花,停泵后仍有溢流,喷势逐渐增大等。 使用范围和要求 1、油质不太稠,能使抽子顺利起下井; 2、动液面应在1600-1700m以上,供液较充足; 3、抽汲时要适当控制井底回压,既要解除底层堵塞,又不能使油层大量出砂; 4、对于疏松、易出砂的油层,应避免猛烈抽汲,防止造成底层大量出砂。 应录取的各项资料 工作方式、替喷液性能及用量、管柱结构及深度、时间、泵压、排量、漏失情况、注入氮温度、连续油管下入深度、井内油管尺寸、抽深、抽次、动液面、静液面、排出液的液性液量并定产 举排液 用气水混合物替出井中的压井液。由于混合物密度小于压井液的密度,因此可降低井里液柱对油层的回压。 该方法适用于那些既不能用替喷法排液,也不宜于直接用气举法排液的油井。对于油套环空截面积较大的井混气水排液时存在水的滑脱问题。 。 009自喷井的生产管理与分析 为了实现在较高产量条件下,在井筒中消耗最小的能量,使油井维持较长时间的自喷自采,必须做好油井的管理与分析工作。

采油工程——教学大纲

《采油工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性质:必修 2、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80,实训学时48 5、先修课程:工程流体力学、油层物理、油气渗流力学、油藏工程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门课程是从油层出发,阐述石油开采方法的一门综合性专门技术。该课程主要保证学生掌握各项采油工艺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熟练掌握采油工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采油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从事油气开采生产技术等技能操作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程的讲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对目前矿场上常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介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油井生产系统流动过程的动态规律、各种采油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采油工艺的基础理论和采油工程施工技能学会采油各基本技能项目的操作。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以模块化教学为主。 绪论(1学时) 主要介绍:采油工程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地位、作用、方法;目前国内外采油工程工艺的发展概况以及油田对采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 第一章油井完成与试油(理论:实践=4:6) 本部分主要介绍井身结构及完井方法,常用的完井方法及其优缺点,完井方法的选择,试油。其中: 井身结构(1学时):主要介绍油水井井身结构,钻进和固井基础知识; 完井方法及完井方法选择(1学时):主要介绍各种完井方法,重点是射孔完井方法; 试油(1学时):主要介绍试油知识,详细试油知识放到修井模块中去学。 教学基本要求:在相应的章节中,讲授完井方法时到现场去见习。其中试油主要是井下作业的工作内容,作为采油工只需了解就可以了。讲射孔完井时需到现场观摩。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讲内容“够用、必需和实用”。 实训项目一采油工程认识实习及安全教育。(2学时) 实训目的: 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本课程所涉及到的采油、注水、修井等生产环节及工具、设备、仪器有一个概括认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以便更好的学习专业课。 实训内容:介绍油、水井、站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仪表的名称,作用原理及生产管理的一般操作技术。 实训项目二常用工具、管阀、配件的识别及使用、保养(2学时) 实训目的: 1、掌握常用工具:管钳、板手、起子、钢锯、液压千斤顶等的识别及正确使用方法; 2、学会识别与保养:常用工具、管阀、配件。 实训内容:

气举采油原理及装置

气举采油原理及装置 一气举采油的特点及工作方式 (一)气举采油的特点 气举采油是人工举升法的一种,它是通过向油套环空(或油管)注入高压气体,用以降低井筒液体的密度,在井底流动压力的作用下,将液体排出井口。同时,注入气在井筒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气体的膨胀功对液体也产生携带作用。因此,气举采油是油井停喷后用人工方法使其恢复自喷的一种机械采油方式,亦可作为油井自喷生产的能量补充。 气举采油具有以下特点: (1)举升度高,举升深度可达3600m 以上。 (2)产液量适应范围广,可适应不同产液量的油井。 (3)适用于斜井、定向井。 (4)特别适用于高气油比井。 (5)适应于液体中有腐蚀介质的井和出砂井。 (6)操作管理简单,改变工作制度灵活。 (7)一次性投资高,主要是建压缩机站费用,但由于气举井的维护费用少,其综合生产成本相对其他机械采油方式较低。 (8)必须有充足的气源,主要是天然气,注氮气成本高。 (9)适用于一个油田或一个区块集中生产,不适宜分散开采。

(10)安全性较其他采油方式差。 气举采油虽然具有上述特点,但由于我国油田缺乏充足的气源,加上建设费用高,因此,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仅在中原、吐哈、塔里木等高气池比、油藏深 的油田上使用。 (二)气举采油方式 气举采油主要有连续气举和间歇气举两种方式,其中间歇气举又包括常规式 间 歇气举、柱塞气举、腔室气举等。 1.连续气举 连续气举是气举采油最常用的方式,连续气举的举升原理和自喷井相似,它是通过油套环空(或油管)将高压气注入到井筒,并通过油管上的气举阀进入油管(或油套环空),用以降低液柱作用在井底的压力,当油管流动压力低于井底流动压力时,液体就被举升到井口。连续气举适用于油井供液能力强、地层渗 透率较高的油井。 2.间歇气举 间歇气举是通过在地面周期性地向井筒内注入高压气体,注入气通过大孔径气举阀迅速进入油管,在油管内形成气塞将液体推到地面。间歇气举主要应用于井底压力低、产液指数低,或产液指数高、井底压力低的井,对于这类油井,采

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

采油工程(张琪) 第一章:油井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流动计算 油井流入动态是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能力。 动态曲线: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简称IPR曲线。 三种流动状态:地层渗流(地层到井底) 井口多相管流(井底到井口) 地面水平或倾斜管流(井口到分离器) 采油指数: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单相流动时的IPR曲线为直线,其斜率的负倒 数便是采油指数) 流动效率FE :该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油井的不完善:打开性质不完善井;打开程度不完善井;双重不完善井 S=0,FE=1完善井 S<0,FE>1超完善井 S>0,FE<1不完善井 单相液流:当油井的井口压力高于原油的饱和压力时井筒内的液流 气液两相流动:当自喷井的井底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 泡流:在井筒中从低于饱和压力的深度起,溶解气开始从油中分离出来,这时,由于气量少,压力高,气体都以小气泡分散在液相中,气泡直径相对于油管直径要小很多,这种结构混合物的流动称为泡流。 滑脱:由于油、气密度的差异和泡流的混合物的平均流速小,因此,在混合物向上流动的同时,气泡上升速度大于液体流速,气泡将从油中超越而过,这种气体超越液体上升的现象称为滑脱。 泡流的特点:气体是分散相,液体是连续相;气体主要影响混合物密度,对摩擦阻力的影响 不大;滑脱现象比较严重。 段塞流:当混合物继续向上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气体不断膨胀,小气泡将合成大气泡, 直到能过占据整个油管断面时,在井筒内将形成一段油一段气的结构,这种混合物的流动称 为段塞流。 环流:随着混合物继续向上流动,压力不断下降,气相体积继续增大,泡弹状的气泡不断加长,并逐渐由油管中间突破,形成油管中心是连续的气流而管壁为油环的流动结构。 雾流:在油气混合物继续上升过程中,当压力下降使气体的体积流量增加到足够大时,油管中流动的气流芯子将变得很粗,沿管壁流动的油环变得很薄,此时,绝大部分油都以小油滴 分散在气流中,这种流动结构称为雾流。 雾流特点:气体是连续相,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以很高的速度携带液滴喷出井口;气、液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很小;气相是整个流动的控制因素。 自下而上:纯液流、泡流、段塞流、环流、雾流 滑脱损失的实质:液相的流动断面增大将引起混合物密度的增加。 滞留率:多相流动的某一管段中某相流体体积与管段容积之比(存容比) 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自喷:油层能量充足时,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就将油举升到地面的方式(P54) 自喷井生产系统的组成:地层到井底一地层渗流 井底到井口一井口多相管流 井口到分离器一地面水平或倾斜管流嘴流:生产流体通过油嘴的流动 自喷井节点分析:以油井生产系统为对象把从油藏到地面分离器所构成的整个油井生产系统

气举阀

气举阀 气举阀Gas Lift Valve 安装在气举井下的气举管柱上的阀门。气举阀是实施气举工艺的重要工具,气举阀的作用有: (1)气举作业时的注气通道(主要作用); (2)举升管柱上注气孔的开关; (3)用较低的启动注气压力把井内的液面降至注气点深度,并在此深度上以正常工作所需的注气压力按预期的产量进行生产; (4)可以灵活地改变注气深度,以适应油井/气井供液能力的变化; (5)利用气举阀改变举升深度,增大油井生产压差,以清洁油层解除污染。 气举与其他人工举升方式一样,能够建立所需的井底流压,达到预期的排液量。 技术参数:技术性能: 1、工作温度:可耐30℃-120℃ 2、波纹管内充气压力:8.0-10.0MPa 3、波纹管外承受最大工作压力:45-50MPa 1、QJF-250C气举阀(1/2×425),是我国根据美国OTIS波纹管阀的结构,为适合我国国内油田而设计的固定式气举阀。 2、QJF-250D气举阀(1/2×470),是根据国外波纹管阀,为适合国内油田而设计的投捞式气举阀,亦称封隔式气举阀。以上产品均已获得广大用户的好评。用户如需其它规格的气举阀,我厂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另行设计和制造。 详细说明:采用气压举升,是现代采油过程中经济效益最好的采油方法,气举可以不受油井深度的限制,注入气可以自上而下逐次通过各级气举阀深入液体内,使油管底部以上的液体重量变轻,并降低对油层的回压,从而保证油井顺利连续生产。我厂生产的波纹式气举阀是靠气压操作控制的,采用优质不锈钢制造,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及安全可靠的密封性 首先,气举阀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气举气的进出开关(很土的口语啊)!以套压操作阀(最常用)为例,套管压力作用在封包面上,再加上油管内压力作用在球阀上,这两个力大于封包内的压力时,将封包(nnd,还得解释下,就是气室,那里注的一般是氮气,照着图自己琢磨下)压缩,球阀提起,气举气开始进入油管。气体高速进入油管后,将与管内流体混合,使混合物密度降低,进而降低压力梯度,使油水能够高速上升,如同自喷。如何进行气举设计就不说了。 其次,气举阀的类型主要有2种:套压操作阀,油压操作阀,当然还有一堆其他的叫法的操作阀,大同小异。套压操作阀由套压来操作开启和关闭,油压操作阀由油压控制。比较常用的是套压操作阀,因为操作相对简单,可控性要好。

常压页岩气井自生气气举技术

常压页岩气井自生气气举技术 张宏录;谭均龙;李艺玲;王海燕 【摘要】After fracturing stimulation, atmospheric shale gas reservoirs cannot realize flowing production and electric submers-ible pumps are frequently stuck and stopped at the early stag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gas lift technology based on authigenic gas of atmospheric shale gas well was investigated. The authigenic gas of one well is taken as the gas source. Atmospheric shale gas wells are produced continuously by decreasing the density of liquid in pipe strings by means of gas lift. Wellhead process and technological string of authigenic gas lift were introduced. Then,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gas injection pressure of gas lift wells, and drainage gas recovery technology of gas lift was designed. This technology was tested on site in Well PYHF-3. It is shown that after its application, daily liquid production is 51.37 m3 and daily gas production is 17424.65 m3. This gas lift technology based on authigenic gas of atmospheric shale gas well can provide new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atmospheric shale gas wells.%针对常压页岩气藏压后初期不具备自喷生产条件及电潜泵频繁卡泵停机问题,研究了常压页岩气井自生气气举技术.利用本井自生气作为气源,通过气举降低管柱内液体密度的原理,实现了常压页岩气井连续性排采.介绍了自生气气举井口流程和气举工艺管柱,进行了气举井注气压力敏感性分析和气举排液采气工艺设计.PYHF-3井现场试验表明,该井措施后日产液51.37 m3,日产气17424.65 m3.常压页岩气井自生气气举技术将为常压页岩气井的连续性排采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知识点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知识点 (一)系统选择 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17要求: 4.2.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选型应根据设置场所的建筑特征、环境条件和火灾特点等选择相应的开式或闭式系统。露天场所不宜采用闭式系统。 4.2.2 环境温度不低于4℃且不高于70℃的场所,应采用湿式系统。 4.2.3 环境温度低于4℃或高于70℃的场所,应采用干式系统。 4.2.4 具有下列要求之一的场所,应采用预作用系统: 1 系统处于准工作状态时严禁误喷的场所; 2 系统处于准工作状态时严禁管道充水的场所; 3 用于替代干式系统的场所。 2.地方性要求: 如:青岛要求一类汽车库采用泡沫-水喷淋系统(泡沫-水预作用系统与泡沫-水干式系统的管道充水时间不宜大于1min,湿式系统自系统启动至喷泡沫的时间不应大于2min) (一)自喷干式系统和预作用有什么具体区别 1.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干式报警阀后充满有空气或氮气的管道系统上安装有自动喷水闭式喷头,当 喷头受到来自火灾释放的热量驱动打开后,喷头首先喷射管道中的气体,排除气体后,有压水通过管道到达喷头喷水灭火。 2.预作用自动喷水系统是指在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不充水,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开启雨淋报警阀 后,转换为湿式系统的闭式系统。 3.干式是和湿式相对的,湿式的管道里面是水,干式的管道里面是有压空气。干式系统和预作用系统的 最大区别是,预作用系统有报警系统,烟感温感报警后打开预作用阀转换成湿式系统,喷头爆掉就喷水,而干式,没有报警系统,直接喷头爆掉排气喷水。 4.干式通常用在不能用湿式系统的场所,比如北方低温水结冰、高温水蒸气。 5.预作用通常是用在不能漏水的地方,只有真的发生火灾了才能喷水,所以有报警系统先确认火灾,防 止误喷! 6.预作用系统的空压机不是必须的。自喷规范5.0.12提到,有压气体只是检测预作用系统的严密的一 种手段,有需求才要加。 7.干式系统、预作用系统应采用直立型洒水喷头或干式下垂型洒水喷头。 (二)关于预作用系统的几点总结: 1.条件允许建议采用预作用系统替代干式、部分湿式系统(规范规定预作用系统必须设设置火灾自动报 警,前提是本建筑本身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免由于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产生额外投资)。 1.1预作用系统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反应时间快于干式系统。干式系统需要喷头破裂后,管路 内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报警,系统才充水。预作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后联动电动排气阀排气充 水,转换为湿式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