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时效工艺

铝合金时效工艺
铝合金时效工艺

一、时效方法

铝合金和钢铁不同,淬火以后的变形铝合金不能立即强化。它得到的是一种过饱和固溶体组织。这种过饱和固溶体不稳定,它有自发分解的趋势。在一定的温度下,保持一定的时间,过饱和固溶体发生分解(称为脱溶),引起铝合金强度和硬度大幅度提高,这种热处理过程称之为时效。

在室温下自然停放一定的时间,铝合金强度及硬度提高的方法称为自然时效。入为的将铝合金制品在高于室温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以提高铝合金强度及硬度的方法称入工时效。

对于Al-Mg-Si系的6063合金而言,自然时效进行得非常缓慢,在室温下停留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达不到最佳的强化效果,比入工时效的强化效果要差30%~50%,所以一般都采用入工时效。含有主要强化相Mg

2

Si、MgZn和

Al

2Mg

3

Zn

3

的合金、都只有进行入工时效才能获得最高的强度。

含有主要强化相CuAl

2

和S(A1

2

CuMg) 等相的合金,采用自然时效和入工时

效两种方法都可以。如2A11和2A12合金采用自然时效和入工时效都可以获得最佳强化效果。究竟采用哪种时效方法,这需要根据合金的本性和用途来决定。一般在高温下工作的变形铝合金多采用入工时效,而在室温下工作的变形铝合金宜采用自然时效。

二、时效强化机理

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有很多种说法。如弥散硬化理论、滑移干扰理论、溶质原子富集成强化或硬化区理论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强化或硬化是原子富集形成强化区的结果。经科学实验证实,用X射线方法对铝合金过饱和固溶体分解动力学研究和通过电子显微镜对薄膜透射观察,看到中间过渡析出阶段(硬化区)的数量、大小、形状和分布特点,描绘了硬化区的形象,揭示了铝合金时效硬化现象的实质。但时效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合金的成分、时效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加工状态都有关系,目前对时效的认识还不十分彻底。下面仅介绍硬化区理论。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快速冷却时,形成过饱和固液体。过饱和固溶体有从不稳定状态向稳定平衡状态转变的趋势。而在过饱和固溶体快速冷却过程中,合金中的大量空位也被“固定”在晶体中,这些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促使溶质原子的富集。这些溶质原子富集区,开始形成时是无序的,这种无序的富集区称GPⅠ分区。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这些富集起来的溶质原子,逐渐有次序的排列起来,这种有序的富集区称之GPⅡ区。

GP区的大小、数量决定于淬火温度和冷却速度。淬火加热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GP区的数量增加,GP区的尺寸减小。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的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GP区的数量,减小GP区的尺寸。当时效温度继续升高,或时间延长时,那些大于临界尺寸的GPⅡ区发生长大,形成过渡相θ′(或β′ ),θ′相的化学成分与稳定相θ(CuAl2)相同,与母体保持有共格关系,有效阻碍了金属晶体的变形,因而大大提高了金属的强度。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或时间进一步延长时,过渡相θ′(或β′)变成了θ(CuAl

2

)相,这时的θ相完全脱离了母相,并有自己独立的晶格。这时合金的强度已超过最大值,开始下降,称为过时效。总之合金的时效过程是过饱和固溶体的分解脱溶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先形成GPⅠ区,GP区的有序化形成GPⅡ区,形成过渡相θ′(或β′),

最后形成平衡相。

脱溶时为什么不直接形成平衡相?这是由于平衡相一般与基体形成新的非共格界面,界面能大,而亚稳定的脱溶产物θ′相与基体完全或部分共格,界面能小。相变初期新相的比表面大,因而界面能起决定作用。界面能小的相,形功小,容易形成。所以首先形成形核功最小的过渡相,再演变成平衡稳定相。

不同合金系脱溶序列不一定相同。如Al—Cu系合金可能出现两种过渡相矿θ〞及θ′而大部分合金只存在一种过渡亚稳定相,表3—5—5为几种合金系的脱溶序列。

表3—5—5主要铝合金系的脱溶序列

图3—5—6表明Al—Cu合金在130℃时效硬度和结构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时效各阶段顺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前一阶段尚未结束时,后一阶段则已经开始。同时也可以看出时效硬化的主要结构是GPⅠ区和GPⅡ区,时效硬度最高峰在GPⅡ区末期和过滤相θ′的初期。当大量出现平衡相θ时,软化明显,说明过时效发生。

图3—5—6 A1—Cu合金在130℃时效硬度及结构变化图

三、6063合金的入工时效工艺

6063合金的时效工艺比较成熟,一般选择加热保温温度为170~220℃,保温l~8h。时效温度低则保温时间长,选择较高的时效温度,则保温时间相应缩短。对于不同企业来说,时效炉的加热方式、炉子的形状、大小、温差各不相同。因此选择最佳的时效工艺,最好通过实验来确定。例如切取一批6063合金挤压制品的时效试样,按温度不同分成若干组,在每一个温度下,又分为不同的保温时间,进行时效试验。然后将试样分别测定抗拉强度,不同温度、不同保温时间测得的抗拉强度值列于表3—5—6中。最后将表中数据绘成时效硬化曲线。如图3—5—7所示。

由图可知:时效温度为l80℃时,达到6063合金国家标准的抗拉强度的保温时间要4 h以上;时效温度为l90℃时,则需要2.5 h以上;时效温度为200℃时,则只需要l h就可以了。目前各个企业多数采用下面三个不同的时效工艺:

1)时效温度180±5℃,保温4~8 h;

2)时效温度l90±5℃,保温3~6 h;

3)时效温度200±5℃,保温l.5~3 h。

保温时间的选择应根据铝型材的壁厚和装料的紧密程度来决定。一般壁厚l.2 mm以下时取下限保温时间,壁厚在5.0 mm以上取上限保温时间。在其中间的壁厚选择上、下限保温时间的适当时间。如装炉量少,装料稀疏可以选偏下限的保温时间;装炉量多,且摆放致密应选偏上限的保温时间。

从表3—5—6和图3—5—7可知:时效温度相差10℃,同一保温时间下制品的强度相差较大,说明铝合金的时效效果对温度十分敏感,为保证制品性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对时效炉的温差要求较严。一般应在±5℃的范围内,最好能控制在±3℃。

表3—5—6不同温度、不同保温时间试样的强度值/MPa

图3—5—7时效硬化曲线

四、其他工业铝型材的时效工艺

其他工业铝材的挤压铝合金有一部分是可以自然时效的。根据不同合金的特点,自然时效的时间长短不同。一般自然时效的合金,淬火后在室温放置四昼夜均可以达到最大的力学性能,自然时效效果最明显是在24 h之内,通常在48 h 之内可以基本完成时效强化过程。图3—5—8和网3—5—9可以看出自然时效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图3—5—8 2A11合金机4 mm棒材自然时效

保温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图3—5—9 2A12合金ф15 mm棒材自然时效

保温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需要人工时效的合金,淬火后为防止“停放效应”引起时效后力学性能降低的现象,应尽快将挤压淬火制品进行人工时效。一般在室温下停放时间不应超过2~4 h。人工时效工艺最好按上节所介绍的方法,通过试验来确定人工时效工艺。其他工业铝合金的人工时效工艺可参考表3—5—7。

表3—5—7变形铝合金人工时效工艺

对于可以进行自然时效或者人工时效的铝合金,采用哪种方法时效应根据其使用要求而定。一般来说采用自然时效的铝合金,屈服强度稍低,而耐蚀性能较好;采用人工时效的铝合金,其屈服强度较高,而伸长率和耐腐蚀性能降低。但对Al-Zn-Mg-Cu系合金,如7A04合金则相反,采用人工时效时,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反而较自然时效的好些。

五、影晌时效效果的因素

1.合金的化学成分影响

时效强化效果取决于合金组元能否溶于固溶体以及固溶体随温度变化产生脱溶相的性质和脱溶程度。如锰、硅在铝中的固溶度较小,且随温度变化不大,镁、锌虽然在铝基中有较大的固溶度,但它们与铝形的化合物的结构与铝基体的差异较小,强化效果甚微。所以Al-Mn,Al-Si,Al-Mg,Al-Zn系合金通常都不采用时效强化处理。而Al-Cu,Al-Mg-Si和Al-Cu-Mg-Si系合金

中的(CuAl

2)相、Mg

2

Si相、S(Al

2

CuMg)相在高温下能溶于固溶体中,溶解度随温

度而变化,因而可以通过淬火、时效提高合金的强度。对于以θ(CuAl

2

)相、Mg:

Si相和S(A1

2CuMg)相为强化相的合金而言,随着CuAl

2

,Mg

2

Si和Al,CuMg的含

量增加,时效强化效果逐渐增加。

2.时效温度的影响

从图3—5—7可知,不同时效温度获得最大强度值的保温时间不同或在同一保温时间下的强度值不同。这是因为在不同温度时效,析出相的临界晶核大小、数量、成分以及富集区长大速度不同。如温度太低、扩散困难,GP区不易形成或数量很少,因而时效后的强度低,而时效温度过高时,扩散容易产生,过饱和固溶体析出相粗大,使强度降低,即产生过时效现象。因此每种合金都有在某一保温时间内最佳的时效温度。不同的时效温度对时效效果的影响不相同。

应当指出,一定的时效温度必须与一定的时效时间相结合,才能获得满意的强化效果。时效时间太短,将使合金时效不充分,降低强化效果。时效时间太长,将会产生过时效,同样降低强化效果,特别是时效温度较高时,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3.淬火到人工时效中间停放时间的影响

从淬火到人工时效中间停放时间,是指挤压制品经风冷或水冷到人工时效开始之间的时间,或挤压制品从淬火炉出来进行淬火后到人工时效开始之间的时间。

不同合金的中间停放时间,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时效后的强化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停放效应”。对于Al—Mg—Si系合金而言,中间停放时间,根据其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使合金的力学性能降低,也可以使合金的力学性能提高。如图3—5—10所示,当形成的Mg

2

Si含量在1.0%以下时,中间停放时间将引起人

工时效后强度增加,Mg

2

Si含量高于l%时,将引起人工时效后强度降低。6063

合金的Mg︰Si含量一般在0.8%~l.1%之间,因此室温停放时间对人工时效后的强度影响不大,甚至还稍有提高。

对于6061合金和硬铝、超硬铝合金如7A04,7075等合金,中间停放时间会使人工时效后的强度降低。实验证明在4~30 h的范围内影响最大。因此这类合金最好在淬火后立即进行人工时效。规定中间停放时间应在4 h之内。

有人对6A02合金的中间停放时间进行研究、对型材抗拉强度的影响如图3—5—11所示。由图可知:

1)停放时间很短(1 h以内),由于在停放时间内自然时效产生的小尺寸GP 区,在人工时效温度下不稳定而重新溶于固溶体,形核率降低,人工时效后的型材组织内存在粗大过渡相,因而使型材抗拉强度不高。

2)当停放时间在2~3 h之内,可获得最佳的时效效果。因为此时获得了尺寸适当的GP区,它在人工时效开始时稳定,形核率高。人工时效时,Mg和Si 的原子继续向硅偏聚团上迁移,大量的稳定晶核继续成长,形成弥散的Mg

Si强化

2

相也参加时效,型材性能达到峰值。

相,同时CuAl

2

3)如果停放时间过长,合金内产生大量的大尺寸偏聚团,使固溶体内溶质原子浓度降低,人工时效过程中,大于临界尺寸的GP区重新溶于固溶体而大量共

Si相粒子,使型材性能降低。

格析出产物粗大,形成了较大的Mg

2

图3—5—11停放时间对型材抗拉强度影响图 24 h引起抗拉强度的变化

图3—5—10 A1-Mg-Si合金淬火后存放

六、分级时效与形变时效

1.分级时效

近年来随着工业铝材的应用Et益广泛,20世纪70年代研究开发的一种新的时效方法,分级时效已越来越多被采用。分级时效又称阶段时效。它是把淬火后的制品放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两次以上加热保温的一种时效方法。在分级时效时,一般都是第一阶段采用较低的温度,促使过饱和固溶体内形成大量弥散的GP区作为向中间相过渡的核心,随着GP区密度的增加,也等于加大了中间相的弥散度。第二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时效,促使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GP区继续长大,得到密度较大的中间相,引起制品充分强化。

分级时效与单级时效相比,可以缩短时效时间,并且可以改善超硬铝合金Al—Zn—Mg和Al—Zn—Mg—Cu系合金的显微结构,可以保持力学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合金的耐应力腐蚀能力、疲劳强度和断裂韧度。

分级时效工艺一般都是第一阶段温度较低,要保证形成GP区在短时间内完成。第二阶段的时效温度较高,促使GP区向中间相转变,以获得较高的强度和其他良好的性能。几种超硬铝合金的分级时效工艺见表3—5—8。

表3—5—8几种铝合金的分级时效工艺

3.形变时效

形变时效是把时效硬化和加工硬化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热处理方法。也称低温形变热处理。通常的处理方式有:

1)淬火——冷变形——人工时效

2)淬火——自然时效——冷变形——人工时效

3)淬火——人工时效(短时)——冷变形——人工时效

形变时效由于把时效硬化与加工硬化结合起来,增加了合金中的位错与空位,在固溶体中形成了稳定的亚结构,因而提高了铝合金的强度和耐蚀性。

对于不同的合金可以试用不同的低温形变热处理工艺组合。低温形变使合金中形成较多的位错网络,使脱溶相形核更广泛和均匀,利于合金强度提高。合金淬火后,经过冷变形再加热到时效温度后,脱溶与回复过程同时发生,脱溶过程因冷变形而加速,脱溶相质点更加弥散。冷变形使合金产生大量的位错塞积与缠结,有利于溶质原子的聚集和强化相的形核和析出,使得时效过程加速。

形变时效由于淬火和人工时效之间要进行一次冷变形,对于铝型材来说是不

太适用的,因此主要用于板材、管材和棒材。如2A12合金板材淬火后采用小于30% 的冷变形,再人工时效,可以提高抗拉强度,在150℃的温度下抗拉强度可提高 13%~l8%。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铸件的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并以一定得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改善加工型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铝合金热处理特点 众所周知,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经淬火后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则很低。然而对铝合金并不然,铝合金刚淬火后,强度与硬度并不立即升高,至于塑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这种淬火后的合金,放置一段时间(如4~6昼夜后),强度和硬度会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降低。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硬度随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常温下发生,称自然时效,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如100~200℃)内发生,称人工时效。 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 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沉淀硬化合金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温度而变化的平衡固溶度,即随温度增加固溶度增加,大多数可热处理强化的的铝合金都符合这一条件。沉淀硬化所要求的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用铝铜系的Al-4Cu 合金说明合金时效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图3-1铝铜系富铝部分的二元相图,在548℃进行共晶转变L→α+θ(Al2Cu)。铜在α相中的极限溶解度5.65%(548℃),随着温度的下降,固溶度急剧减小,室温下约为0.05%。 在时效热处理过程中,该合金组织有以下几个变化过程: 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Ⅰ)区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Ⅰ)区。G·P(Ⅰ)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 G·P区有序化-形成G·P(Ⅱ)区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Ⅱ)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Ⅰ)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Ⅰ)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 形成过渡相θ′ 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Ⅱ)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体的共格畸变减弱,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亦减小,表现在合金性能上硬度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共格畸变的存在是造成合金时效强化的重要因素。 形成稳定的θ相 过渡相从铝基固溶体中完全脱溶,形成与基体有明显界面的独立的稳定相Al2Cu,称为θ相此时θ相与基体的共格关系完全破坏,并有自己独立的晶格,其畸变也随之消失,并随时效温度的提高或时间的

铝合金及热处理

铝合金的热处理 铸造铝合金的金相组织比变形铝合金的金相组织粗大,因而在热处理时也有所不同。前者保温时间长,一般都在2h以上,而后者保温时间短,只要几十分钟。因为金属型铸件、低压铸造件 铸造铝合金的金相组织比变形铝合金的金相组织粗大,因而在热处理时也有所不同。前者保温时间长,一般都在2h以上,而后者保温时间短,只要几十分钟。因为金属型铸件、低压铸造件、差压铸造件是在比较大的冷却速度和压力下结晶凝固的,其结晶组织比石膏型、砂型铸造的铸件细很多,故其在热处理时的保温也短很多。铸造铝合金与变形铝合金的另一不同点是壁厚不均匀,有异形面或内通道等复杂结构外形,为保证热处理时不变形或开裂,有时还要设计专用夹具予以保护,并且淬火介质的温度也比变形铝合金高,故一般多采用人工时效来缩短热处理周期和提高铸件的性能。 一、热处理的目的 铝合金铸件热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稳定尺寸,改善切削加工和焊接等加工性能。因为许多铸态铝合金的机械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除Al-Si系的ZL102,Al-Mg系的ZL302和Al-Zn系的ZL401合金外,其余的铸造铝合金都要通过热处理来进一步提高铸件的机械性能和其它使用性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由于铸件结构(如璧厚不均匀、转接处厚大)等原因使铸件在结晶凝固时因冷却速度不均匀所造成的内应力;2)提高合金的机械强度和硬度,改善金相组织,保证合金有一定的塑性和切削加工性能、焊接性能;3)稳定铸件的组织和尺寸,防止和消除高温相变而使体积发生变化;4)消除晶间和成分偏析,使组织均匀化。

二、热处理方法1、退火处理 退火处理的作用是消除铸件的铸造应力和机械加工引起的内应力,稳定加工件的外形和尺寸,并使Al-Si系合金的部分Si结晶球状化,改善合金的塑性。其工艺是:将铝合金铸件加热到280-300℃,保温2-3h,随炉冷却到室温,使固溶体慢慢发生分解,析出的第二质点聚集,从而消除铸件的内应力,达到稳定尺寸、提高塑性、减少变形、翘曲的目的。 2、淬火 淬火是把铝合金铸件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一般在接近于共晶体的熔点,多在500℃以上),保温2h以上,使合金内的可溶相充分溶解。然后,急速淬入60-100℃的水中,使铸件急冷,使强化组元在合金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溶解并固定保存到室温。这种过程叫做淬火,也叫固溶处理或冷处理。 3、时效处理 时效处理,又称低温回火,是把经过淬火的铝合金铸件加热到某个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出炉空冷直至室温,使过饱和的固溶体分解,让合金基体组织稳定的工艺过程。 合金在时效处理过程中,随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约经过过饱和固溶体点阵内原子的重新组合,生成溶质原子富集区(称为G-PⅠ区)和G-PⅠ区消失,第二相原子按一定规律偏聚并生成G-PⅡ区,之后生成亚稳定的第二相(过渡相),大量的G-PⅡ区和少量的亚稳定相结合以及亚稳定相转变为稳定相、第二相质点聚集几个阶段。 时效处理又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大类。自然时效是指时效强化在室温下进行的时效。人工时效又分为不完全人工时效、完全人工时效、过时效3

铝合金最佳固溶时效强化工艺参数的研究

实验十铝合金最佳固溶时效强化工艺参数的研究 —Al—Si-Cu-Mg-Mn系合金最佳固溶时效强化工艺参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Al—Si-Cu-Mg-Mn的成分配制—合金的熔炼—合金的固溶时效—显微组织分析—机械性能测定,最终测得最佳的铝合金固溶与时效温度及热处理时间的工艺参数。 二、原理概述: 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焦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的过程称为脱溶或沉淀,是一种扩散型相变。具有这种转变的最基本条件是,合金在平衡状态图上有固溶度的变化,并且固溶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如图1所示。如果将C0成分的合金自A单相α固溶体状态缓慢冷却到固溶度线(MN)以下温度(如T3)保温时,β相将从α相中脱溶析出,α相的成分将沿固溶度线变化为平衡浓度C1,这种变化可表示为:α(C0)→α(C1)+β。β为平衡相,可以是端际固溶体,也可以是中间相,反应产物为(α+β)双相组织,将这种双相组织加热到固溶度线以上某一温度,(如T1)保温足够时间,将获得均匀的单相固溶体α相,这种处理称为固溶处理。 图1固溶处理与时效处理的工艺过程示意图 若将经过固溶处理的C0成分合金急冷,抑制α相分解,则在室温下获得亚稳的过饱和α相固溶体。这种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或在较高温度下等温保持时,亦将发生脱溶,但脱溶往往不是状态图中的平衡相,而是亚稳相或溶质原子聚焦区。这种脱溶可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称为沉淀强化或时效强化,是强化合金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固溶加时效是提高合金强度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不同于钢材的强化,钢在淬火后可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和强度。铝合金淬火后,硬度和强度并不立即升高,但塑性较高,但把这种淬火后的铝合金放置一些时间(4~6天)后,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明显降低。人们把淬火后的铝合金性能随时间而发生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室温发生,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100~200℃)内发生。前者称自然时效,后者称人工时效。 本实验采用Al—Si-Cu-Mg-Mn进行温时效,在不同的温度下等温,然后测定合金的硬度,绘制时效硬化曲线。 Al—Si-Cu-Mg-Mn系合金经熔炼,金属模铸造,固溶时效处理后,合金强度为460~500MPa,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优良的铸造性能。本合金基本成分为9.5%Si、4%Cu、0.5%Mg、0.5%Mn,由于这种合金不像Al-Cu及Al—Zn-Cu高强度铸造铝合金那样受到热裂

变形铝合金时效热处理相关知识汇总精品

【关键字】台阶、方法、条件、机制、有效、深入、继续、尽快、平衡、良好、加深、发现、了解、研究、措施、稳定、基础、倾向、制度、作用、标准、结构、关系、形成、满足、强化、调整、改善、加快、取决于、提高、转变、减轻、有序化 变形铝合金时效热处理相关知识汇总(1)时效 aging 经固溶处理或冷变形后的合金,在室温或高于室温下,组织和性能随时间延续而变化,硬度、强度增高,塑性、韧性降低的现象。在室温下发生时效称自然时效。高于室温发生时效称人工时效。时效现象除铝铜合金外,在钢、铜合金,铁基、镍基、钴基高温合金中普遍存在,是提高合金强度的重要方法。低碳钢冷变形后在常温长时放置即出现屈服强度提高。硬铝合金经高温(520℃)淬火后在100~200℃时效,可获得最佳的强化效果。马氏体时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铁基、镍基、钴基高温合金均可在固溶处理后选择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可以从中获得最佳的组织和性能。 (2)时效处理 aging treatment 过饱和固溶体合金在室温或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温,使溶质组元富集或析出第二相的热处理工艺。常温下时效称自然时效。高于室温加热时效称人工时效。时效析出第二相获得强化的现象称时效强化。低于或高于强化峰值温度的时效分别称为亚时效与过时效处理。形变后时效称形变时效或直接时效。在应力下时效称应力时效。强化效果取决于析出第二相的类型、数量、尺寸、形态、稳定性等因素。广泛用于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沉淀硬化钢、马氏体时效钢等。铝合金时效硬化峰值出现在溶质组元的富集G-P区(Ⅱ)末期。时效处理是强化合金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调整时效温度、时间可使合金的组织、性能满足使用要求,获得高的屈服强度、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铸件的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以一定的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改善加工型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3.1.1铝合金热处理特点 众所周知,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经淬火后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则很低。然而对铝合金并不然,铝合金刚淬火后,强度与硬度并不立即升高,至于塑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这种淬火后的合金,放置一段时间(如4~6昼夜后),强度和硬度会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降低。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硬度随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常温下发生,称自然时效,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如100~200℃)内发生,称人工时效。 3.1.2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 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沉淀硬化合金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温度而变化的平衡固溶度,即随温度增加固溶度增加,大多数可热处理强化的的铝合金都符合这一条件。沉淀硬化所要求的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用铝铜系的Al-4Cu合金说明合金时效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图3-1铝铜系富铝部分的二元相图,在548℃进行共晶转变L→α+θ(Al2Cu)。铜在α相中的极限溶解度5.65%(548℃),随着温度的下降,固溶度急剧减小,室温下约为0.05%。 在时效热处理过程中,该合金组织有以下几个变化过程: 3.1.2.1 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Ⅰ)区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Ⅰ)区。G?P(Ⅰ)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 3.1.2.2 G?P区有序化-形成G?P(Ⅱ)区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Ⅱ)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Ⅰ)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Ⅰ)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 3.1.2.3形成过渡相θ′ 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Ⅱ)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体的共格畸变减弱,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亦减小,表现在合金性能上硬度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共格畸变的存在是造成合金时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1.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1.1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的作用 将铝及铝合金材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以获得预期的产品组织和性能。 1.2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的主要方法及其基本作用原理 1.2.1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的分类(见图1) 图1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分类 1.2.2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基本作用原理 (1) 退火:产品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到一定时间后以一定的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通过原子扩散、迁移,使之组织更加均匀、稳定、,内应力消除,可大大提高材料的塑性,但强度会降低。 ①铸锭均匀化退火:在高温下长期保温,然后以一定速度(高、中、低、慢)冷却,使铸锭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均匀化,可提高材料塑性20%左右,降低挤压力20%左右,提高挤压速度15%左右,同时使材料表面处理质量提高。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 回归 均匀化退火 退火 成品退火 中间退火 过时效 欠时效 自然时效 人工时效 多级时效 时效 固溶淬火 离线淬火 在线淬火 一次淬火 阶段淬火 立式淬火 卧式淬火

②中间退火:又称局部退火或工序间退火,是为了提高材料的塑性,消除材料 内部加工应力,在较低的温度下保温较短的时间,以利于续继加工或获得某种性能的组合。 ③完全退火:又称成品退火,是在较高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以获得完全再 结晶状态下的软化组织,具有最好的塑性和较低的强度。 (2)固溶淬火处理:将可热处理强化的铝合金材料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并保持一定 的时间,使材料中的第二相或其它可溶成分充分溶解到铝基体中,形成过饱和固溶体,然后以快冷的方法将这种过饱和固溶体保持到室温,它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处于高能位状态,溶质原子随时有析出的可能。但此时材料塑性较高,可进行冷加工或矫直工序。 ①在线淬火:对于一些淬火敏感性不高的合金材料,可利用挤压时高温进行固 溶,然后用空冷(T5)或用水雾冷却(T6)进行淬火以获得一定的组织和性能。 ②离线淬火:对于一些淬火敏感性高的合金材料必须在专门的热处理炉中重新 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不大于15秒的转移时间淬入水中或油中,以获得一定的组织和性能,根据设备不同可分为盐浴淬火、空气淬火、立式淬火、卧式淬火。 (3)时效:经固溶淬火后的材料,在室温或较高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不稳定的 过饱和固溶体会进行分解,第二相粒子会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或沉淀),分布在α(AL)铝晶粒周边,从而产生强化作用称之为析出(沉淀)强化。自然时效:有的合金(如2024等)可在室温下产生析出强化作用,叫做自然时效。人工时效:有些合金(如7075等)在室温下析出了强化不明显,而在较高温度下的析出强化效果明显,称为人工时效。 人工时效可分为欠时效和过时效。 ①欠时效:为了获得某种性能,控制较低的时效温度和保持较短的时效时间。 ②过时效:为了获得某些特殊性能和较好的综合性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或保温 较长的时间状态下进行的时效。 ③多级时效:为了获得某些特殊性能和良好的综合性能,将时效过程分为几个 阶段进行。

铝合金时效过程

铝合金时效过程85-3 顾景诚 一、前言 铝合金时效现象是在1906年由德国的Wilm发现的。他在九月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将Al-4%Cu-0.5%Mg合金于水中淬火后,下午进行硬度测定,过了星期天,星期一上午继续测定硬度,发现硬度显著增加,原以为硬度计失灵,但是,反复验证结果总是一样。Wilm将此结果于1911年以《含镁铝合金的物理冶金学研究》为题发表出来。从此以后,人们对铝合金时效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时效处理已成为铝合金强化的重要手段。今天,铝合金材料应用这样广泛,成为仅次于钢铁,而且正以它无与伦比的优点来代替木材、铜材、钢铁等,都应当归功于时效现象的应用。 经过半个多世纪,各国学者共同努力,对各种铝合金系的析出行为、析出理论、析出与合金性能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技术、电子微区分析、热差分析、X射线衍射技术的应用,对析出相的形核、成长、长大做出了定量研究,使我们对时效现象的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最近,日本高桥恒夫等用高能电子显微镜对铝铜合金的时效过程的晶格直接摄影,摄取了G P(1)区和G P(2)区的结构。但是,从各国开发新结构铝合金材料来看,利用时效现象来提高时效硬化型铝合金的性能也并非顺利,这说明对铝合金时效现象本质应做进一步探讨。 作者于1983年7月在沈阳听了日本高桥恒夫教授关于铝合金时效析出问题的讲座。高桥先生介绍了他们试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有关铝合金时效析出的现代理论。结合其他一些文献现将讲座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二、过饱和固溶体的结构

在变形铝合金范围内,合金成分基本上处在α-Al的固溶体范围内。对于时效型变形铝合金,它们的成分在室温和略高温度下都稍微超过它的固溶极限,而在高于某一温度却小于固溶极限,也就是说在这一温度之上呈固溶状态。将高温的固溶状态通过强制冷却,在常温下仍保持固溶状态,这种做法称之为固溶处理。所得到的固溶体称为过饱和固溶体。 过饱和固溶体是一种不稳定的组织,不仅溶质原子呈过饱和状态,而空位也呈过饱和状态。这些过饱和空位,有的同溶质原子结合形成科垂耳气团,有的向晶界逃逸,有的互相结合,塌陷后形成位错环。 以过饱和形式存在于铝基体中的溶质原子更容易发生偏聚。例如,在Al-Cu 合金中,Cu原子容易发生“Knot”偏聚,其形式有各种各样,同时,在热力学上也是不稳定的,时而形成,时而解散。但是,将在有利于形成CuAl 的位置上 2 出现“Knot”的几率高。 时效处理之前,由于溶质原子扩散,将在最易析出的晶面上沿某一晶体方向生成所谓“Knot”的原子集团,而在“Knot”周围发生晶格畸变,这就引起固溶硬化,也使电阻增加。这个“Knot”有时也称为原子群(group)或原子链(cluster),目前也有称之为集合体(complex)的[1]。浓度起伏所引起的这些溶质原子的集合体可能成为时效时GP区和析出粒子的核心。 过饱和固溶溶质原子的偏聚与空位浓度有关,而过饱和空位在铝基体中的分布也是遵循数理统计规律的。空位浓度也存在起伏。一般说来,在溶质原子周围的空位浓度高于其他地方,同时,在空位浓度大的地方也易于富集溶质原子,因为溶质原子的富集是通过扩散来实现的,扩散就是原子位移,而位移是通过同铝原子或空位交换位置来实现的,与空位交换位置是容易的。因此,淬火固定的过饱和空位的浓度以及它的分布状态对过饱和固溶体的稳定性和时效处理时GP区和析出相粒子的大小、弥散性和分布状态影响很大。 总之,过饱和固溶体的组织存在溶质原子的过饱和及空位的过饱和,由于溶

影响6系铝合金机械性能的重要因素

影响6系铝合金机械性能的重要因素 6063、6063A、6A02、6061铝合金多用于生产建筑材、工业材、家俱材、梯具材。多数客户对特殊用途的产品抗拉强度、延伸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常用的6系铝合金如何获得更好的机械性能做如下分析: 1)铝合金锭坯的化学成分:6063、6063A是以Mg2Si为强化相的合金,所以首先应确定强化相的含量,一般当Mg2Si的量在0.71%----1.03%范围内时,其抗拉强度随Mg2Si量的增加近似线性的提高,但变形抗力也跟着提高,加工变得困难,但Mg2Si量小于0.72%时,对于挤压系数偏小(小于或等于30)的制品,抗拉强度值有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危险,当Mg2Si量超过0.9%时,合金的塑性有下降趋势。确定了强化相的量后再确定Mg的含量,Mg是易燃金属,熔炼操作时会有烧损,在确定Mg的控制范围时要考虑烧损所带来的误差,但不能放得太宽,以免合金性能失控,Mg的波动范围应在0.04%之内,T5型材取0.47--0.53%,T6型材取0.57----0.60%。当Mg的范围确定后,可用Mg/Si比来确定硅,Si可与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如:AlFeSi,所以Si应在原基础上补约0.09---0.13%,Mg/Si应控制在1.18----1.32之间。6061、6A02合金其Mg2Si量应控制在1.4%左右,为加强其延伸率,Cu的含量约为0.2---0.4%。其维氏硬度大于或等于15 2)铝合金锭坯均匀化:均匀化处理可改善锭坯的塑性,提高其工艺性能,改善制品组织异向性能,消除金属内部的残余应力。(无条件公司可不进行均匀化处理) 3)铝型材挤压温度和速度:6063、6063A其淬火温度不得低于500度,所以挤压温度一般控制在470---490度,6061、6A02其交货状态一般为T6,淬火温度比6063略高约510----520度。具体挤压温度和挤压速度应根据型材壁厚、挤压特性和模具状况等因素来适当调整,坚持高温低速、低温高速的挤压原则。但其出口温度不得低于产品淬火温度。 4)铝型材淬火效果:淬火是为了将在高温下固溶于基体金属中的Mg2Si在出模后经快速冷却到室温而被保留下来,冷却速度常和强化相含量成正比,因其淬火敏感性增高,在Mg2Si 为0.8%的6063合金,从454度冷却至204度的临界冷却温度范围内,最小冷却速度为38度/分钟,而含Mg2Si为1.4%的6061合金在上述临界冷却温度范围的冷却速度不应小于65度/分钟,因此,6063可以用风冷淬火,6061必须用水冷淬火。均匀良好的淬火效果可有效的提高产品机械性能。 5)铝型材人工时效:6063、6061合金型材在刚挤出来的状态下的抗拉强度等于或大于140兆帕,在快速冷却到室温后8小时内加以人工时效可以使其抗拉强度增强至240兆帕以上,人工时效一般采用190---200度保温1--2小时。6061、6A02一般采用180---190度保温4---6时。

铝合金时效处理相关

铸造铝合金的金相组织比变形铝合金的金相组织粗大,因而在热处理时也有所不同。前者保温时间长,一般都在2h以上,而后者保温时间短,只要几十分钟。因为金属型铸件、低压铸造件、差压铸造件是在比较大的冷却速度和压力下结晶凝固的,其结晶组织比石膏型、砂型铸造的铸件细很多,故其在热处理时的保温也短很多。铸造铝合金与变形铝合金的另一不同点是壁厚不均匀,有异形面或内通道等复杂结构外形,为保证热处理时不变形或开裂,有时还要设计专用夹具予以保护,并且淬火介质的温度也比变形铝合金高,故一般多采用人工时效来缩短热处理周期和提高铸件的性能。 一、热处理的目的铝合金铸件热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稳定尺寸,改善切削加工和焊接等加工性能。因为许多铸态铝合金的机械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除Al-Si 系的ZL102,Al-Mg系的ZL302和Al-Zn系的ZL401合金外,其余的铸造铝合金都要通过热处理来进一步提高铸件的机械性能和其它使用性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由于铸件结构(如璧厚不均匀、转接处厚大)等原因使铸件在结晶凝固时因冷却速度不均匀所造成的内应力;2)提高合金的机械强度和硬度,改善金相组织,保证合金有一定的塑性和切削加工性能、焊接性能;3)稳定铸件的组织和尺寸,防止和消除高温相变而使体积发生变化;4)消除晶间和成分偏析,使组织均匀化。 二、热处理方法1、退火处理退火处理的作用是消除铸件的铸造应力和机械加工引起的内应力,稳定加工件的外形和尺寸,并使Al-Si系合金的部分Si结晶球状化,改善合金的塑性。其工艺是:将铝合金铸件加热到280-300℃,保温2-3h,随炉冷却到室温,使固溶体慢慢发生分解,析出的第二质点聚集,从而消除铸件的内应力,达到稳定尺寸、提高塑性、减少变形、翘曲的目的。 2、淬火淬火是把铝合金铸件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一般在接近于共晶体的熔点,多在500℃以上),保温2h以上,使合金内的可溶相充分溶解。然后,急速淬入60-100℃的水中,使铸件急冷,使强化组元在合金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溶解并固定保存到室温。这种过程叫做淬火,也叫固溶处理或冷处理。 3、时效处理时效处理,又称低温回火,是把经过淬火的铝合金铸件加热到某个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出炉空冷直至室温,使过饱和的固溶体分解,让合金基体组织稳定的工艺过程。合金在时效处理过程中,随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约经过过饱和固溶体点阵内原子的重新组合,生成溶质原子富集区(称为G-PⅠ区)和G-PⅠ区消失,第二相原子按一定规律偏聚并生成G-PⅡ区,之后生成亚稳定的第二相(过渡相),大量的G-PⅡ区和少量的亚稳定相结合以及亚稳定相转变为稳定相、第二相质点聚集几个阶段。 时效处理又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大类。自然时效是指时效强化在室温下进行的时效。人工时效又分为不完全人工时效、完全人工时效、过时效3种。1)不完全人工时效:把铸件加热到150-170℃,保温3-5h,以获得较好抗拉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但抗蚀性较低的热处理工艺;2)完全人工时效:把铸件加热到175-185℃,保温5-24h,以获得足够的抗拉强度(即最高的硬度)但延伸率较低的热处理工艺;3)过时效:把铸件加热到190-230℃,保温4-9h,使强度有所下降,塑性有所提高,以获得较好的抗应力、抗腐蚀能力的工艺,也称稳定化回火。

铝合金热处理状态定义

铝合金T状态含义如下: T1-----铝材从高温热加工冷却下来,经自然时效所处的充分稳定的状态。适用于热挤压的不进行冷加工的材料,或矫直等冷加工对其标定力学性能无影响的产品。 T2-----铝材从高温热加工冷却后冷加工,然后再进行自然时效的状态。如为了提高强度,对热挤压产品进行冷加工,在通过自然时效可达到充分稳定的状态,也适用于矫直加工会影响其标定力学性能的产品。 T3-----固溶处理后进行冷加工,然后通过自然时效所达到的一种状态。适用于固溶处理后通过冷加工能提高其自然时效状态的强度性能的产品,或矫直能影响其标定力学性能的产品; T31-----固溶热处理,冷加工月1%变形量,然后自然时效; T351-----固溶热处理,通过可控的拉伸量消除应力(薄板的永久变形量0.5%~3.0%,厚板的1.5%~3%,棒材的冷精轧量即冷精整变形量1%~3%,手锻件或环锻件及轧制环的永久变形量1%~5%),然后自然时效。拉伸后不再进行矫直;T3510-----固溶热处理,通过可控的拉伸量对挤压材消除应力(挤压管、棒、型材的永久变形量1%~3%,拉伸管的永久变形量0.5%~3%),然后自然时效。拉伸后不再进行矫直; T3511-----同T3510状态,但拉伸后作了镜面矫直,以达到标准规定的尺寸偏差精度; T352-----固溶热处理,压缩永久变形量1%~5%以消除应力,然后自然时效;T354-----固溶热处理,在精整模内冷整形以消除应力,然后自然时效,适用于模锻件; T36-----固溶热处理,冷加工约6%变形量,然后自然时效; T37-----固溶热处理,冷加工约7%变形量,然后自然时效; T39-----固溶热处理,适量的冷加工变形以满足既定的力学性能要求,冷加工可在自然时效前进行,也可在其后进行。 T4-----固溶热处理与自然时效。 T41-----在热水中淬火的状态,以防止变形与产生较大的热应力,此状态用于锻件; T42-----固溶热处理与自然时效,适用于自退火状态或F状态固溶热处理的实验材料,也适用于用户将任何状态的材料固溶热处理与自然时效; T451-----固溶热处理,通过一定量的拉伸以消除应力(薄板的永久变形量0.5%~3.0%,厚板的1.5%~3%,棒材轧制永久变形量或冷精整相等的变形量,自由锻件、环锻件和轧制环的1%~5%),然后自然时效。拉伸后不得作进一步的矫直; T4510-----固溶热处理,一定量的拉伸以消除应力(挤压管、棒、型材的永久变形量1%~3%,拉拔管的永久变形量0.5%~3%),然后自然时效,拉伸后不得作进一步的矫直; T4511-----同T4510状态,但拉伸后作了镜面矫直,以达到标准规定的尺寸偏差精度; T452-----固溶热处理,压缩永久变形量1%~5%以消除应力,然后自然时效;T454-----固溶热处理,在精整模内冷整形以消除应力,然后自然时效,适用于模锻件; T5-----从热加工温度冷却后再进行人工时效。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作者:中国铝板带箔信息中心日期:2006-12-16 点击数:284 3.1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铸件的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并以一定得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改善加工型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3.1.1铝合金热处理特点 众所周知,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经淬火后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则很低。然而对铝合金并不然,铝合金刚淬火后,强度与硬度并不立即升高,至于塑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这种淬火后的合金,放置一段时间(如4,6昼夜后),强度和硬度会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降低。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硬度随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常温下发生,称自然时效,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如100,200?)内发生,称人工时效。 3.1.2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

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沉淀硬化合金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温度而变化的平衡固溶度,即随温度增加固溶度增加,大多数可热处理强化的的铝合金都符合这一条件。沉淀硬化所要求的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用铝铜系的Al,4Cu合金说明合金时效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图3,1铝铜系富铝部分的二元相图,在548?进行共晶转变L?α,θ(Al2Cu)。铜在α相中的极限溶解度5.65,(548?),随着温度的下降,固溶度急剧减小,室温下约为0.05,。 在时效热处理过程中,该合金组织有以下几个变化过程: 3.1.2.1 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区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区。G?P(?)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 3.1.2.2 G?P区有序化,形成G?P(?)区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 3.1.2.3形成过渡相θ′ 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

各国铝合金牌号对照表及铝合金不同时效方法比较

各国铝合金牌号对照表及铝合金不同时效方法比较 1.各国铝合金牌号对照表 2.几种高性能铝合金简介 7075:锌是7075中主要合金元素,向含3%-7.5%锌的合金中添加镁,可形成强化效果显著的MgZn2,使该合金的热处理效果远远胜过于铝-锌二元合金。提高合金中的锌、镁含量,抗拉强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其抗应力腐蚀和抗剥落腐蚀的能力会随之下降。经受热处理,能到达非常高的强度特性。7075材料一般都加入少量铜、铬等合金,该系当中以7075-T651铝合金尤为上品,被誉为铝合金中最优良的产品,强度高、远胜任何软钢。此合金并具有良好机械性及阳极反应。代表用途有航空航天、模具加工、机械设备、工装夹具,特别用于制造飞机结构及其他要求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强的高应力结构体。 6061:该合金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镁与硅,并形成Mg2Si相。若含有一定量的锰与铬,可以中和铁的坏作用;有时还添加少量的铜或锌,以提高合金的强度,而又不使其抗蚀性有明显降低;导电材料中还有少量的铜,以抵销钛及铁对导电性的不良影响;锆或钛能细化晶粒与控制再结晶组织;为了改善可切削性能,可加入铅与铋。在Mg2Si固溶于铝中,

使合金有人工时效硬化功能。 6061-T651是6061合金的主要合金,是经热处理预拉伸工艺生产的高品质铝合金产品,其强度虽不能与2XXX系或7XXX系相比,但其镁、硅合金特性多,具有加工性能极佳、优良的焊接特点及电镀性、良好的抗腐蚀性、韧性高及加工后不变形、材料致密无缺陷及易于抛光、上色膜容易、氧化效果极佳等优良特点。 代表用途包括航天固定装置、电器固定装置、通讯领域,也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机械零件、精密加工、模具制造、电子及精密仪器、SMT、PC板焊锡载具等等。 2024铝合金属Al-Cu-Mg系铝合金,主要特征及应用范围:这是一种高强度硬铝,可进行热处理强化,在淬火和刚淬火状态下塑性中等,点焊焊接良好,用气焊时有形成晶间裂纹的倾向,合金在淬火和冷作硬化后其可切削性能尚好,退火后可切削性低:抗腐蚀性不高,常采用阳极氧化处理与涂漆方法或表面加包铝层以提高其抗腐蚀能力。用途主要用于制作各种高负荷的零件和构件(但不包括冲压件锻件)如飞机上的骨架零件,蒙皮,隔框,翼肋,翼梁,铆钉等150℃以下工作零件。 3.铝合金的基本状态 4.T细分状态代号说明与应用

变形铝合金时效热处理相关知识汇总

变形铝合金时效热处理相关知识汇总(1)时效 aging 经固溶处理或冷变形后的合金,在室温或高于室温下,组织和性能随时间延续而变化,硬度、强度增高,塑性、韧性降低的现象。在室温下发生时效称自然时效。高于室温发生时效称人工时效。时效现象除铝铜合金外,在钢、铜合金,铁基、镍基、钴基高温合金中普遍存在,是提高合金强度的重要方法。低碳钢冷变形后在常温长时放置即出现屈服强度提高。硬铝合金经高温(520℃)淬火后在100~200℃时效,可获得最佳的强化效果。马氏体时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铁基、镍基、钴基高温合金均可在固溶处理后选择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可以从中获得最佳的组织和性能。 (2)时效处理 aging treatment 过饱和固溶体合金在室温或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温,使溶质组元富集或析出第二相的热处理工艺。常温下时效称自然时效。高于室温加热时效称人工时效。时效析出第二相获得强化的现象称时效强化。低于或高于强化峰值温度的时效分别称为亚时效与过时效处理。形变后时效称形变时效或直接时效。在应力下时效称应力时效。强化效果取决于析出第二相的类型、数量、尺寸、形态、稳定性等因素。广泛用于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沉淀硬化钢、马氏体时效钢等。铝合金时效硬化峰值出现在溶质组元的富集G-P区(Ⅱ)末期。时效处理是强化合金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调整时效温度、时间可使合金的组织、性能满足使用要求,获得高的屈服强度、蠕变强度、疲劳性能等。含铜4%的铝合金经自然时效后强度为400MPa,比退火状态强度大一倍。时效硬化合金使用时,使用温度不应超过其时效温度。

(3)时效硬化 age hardening 经固溶处理的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或室温以上时效处理,硬度或强度显著增加的现象。原因是过饱和固溶体在时效过程中发生沉淀、偏聚、有序化等反应的产物,增加了位错运动的阻力形成的。位错与析出产物交互作用下硬化机制有位错剪切析出相粒子,基体与粒子间相界面积增加,使外力转变为界面能; 析出相与基体的层错能差异; 基体与析出粒子的切变模量不同。另外,析出相与基体共格应变场交互作用;参数不匹配;有序共格沉淀硬化作用;位错运动产生反相畴界,使位错不能通过析出相而弯曲绕过形成位错环也可产生硬化。控制时效温度、时间等条件可使合金获得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强化效果。 (4)自然时效 natural aging 过饱和固溶体(主要是某些铝合金) 在室温(10~40℃)停放一段时间的过程称为自然时效。在室温下停放时,强度随时间的延续缓慢上升,达到一定数值后趋于稳定; 与此同时,合金的塑性逐渐减小。在硬度及强度明显增大前的一段时间内,塑性也较高,可进行成型加工及矫正等工序,然后再自然时效一段时间,待硬度(强度) 达稳定值后即可投入安装使用。对明显硬化前的时间间隔较短的合金,还可采用冷冻方法延迟时效过程,以便进行加工及矫正。自然时效倾向较小的合金则需采用人工时效进行强化。 (5)人工时效 Artificial ageing 将经过固溶处理的合金加热到低于溶解度曲线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第二相在该温度下发生脱溶,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升高。人工时效所需时间较短,但强化效果较差。在工业上比自然时效应用更加广泛。

铝合金的时效强化是如何进行和完成的

铝合金的时效强化是如何进行和完成的 经淬火后的铝合金强度、硬度随时间延长而发生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之为时效,也称铝合金的时效硬化。这是铝合金强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定义可知,铝合金时效强化的前提,首先是进行淬火,获得饱和单相组织。在快冷淬火获得的固溶体,不仅溶质原子是过饱和的,而且空位(晶体点缺陷)也是过饱和的,即处于双重过饱和状态。以Al -4%Cu 合金为例,固溶处理后,过饱和α固溶体的化学成分就是合金的化学成分,即固溶体中钢含量为4%。由Al-Cu 相图可知,在室温平衡态下,α固溶体的含铜量仅为0.5%,故3.5%Cu过饱和固溶于α相中。当温度接近纯铝熔点时,空位浓度接近10-3数量级,而在常温下,空位浓度为10-11数量级,二者相差10-8级。经研究可知;铝合金固溶处理温度越高,处理后过饱和程度也越大,经时效后产生的时效强化效果也越大。因此固溶处理温度选择原则是:在保证合金不过烧的前提下,固溶处理温度尽可能提高。 固溶处理后的铝铜合金,在室温或某一温度下放置时,发生时效过程。此过程实质上是第二相Al2Cu 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沉淀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成型和长大进行的,是一种扩散型的固态相变。它依下列顺序进行:a过→G.P区→θ’’相→θ’相→θ相 G.P区就是指富溶质原子区,对Al-Cu合金而言,就是富铜区。铝钢合金的G.P区是铜原子在(100)晶面上偏聚或从聚而成的,呈圆片状。它没有完整的晶体结构,与母相共格。200℃不再生成G.P 区。室温时效的G.P区很小,直径约50A,密度为1014-1015/mm3,G.P区之间的距离为20-40 ?。130℃时效15h后,G.P 区直径长大到90 ?,厚为4-6 ?。温度再高,G.P区数目开始减少。它可以在晶面处引起弹性应变。θ’’相是随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G.P区直径急剧长大,且铜、铝原子逐渐形成规则排列,即正方有序结构。在θ’’过渡相附近造成的弹性共格应力场或点阵畸变区都大于G.P区产生的应力场,所以θ’’相产生的时效强化效果大于G.P区的强化作用。θ’相是指当继续增加时效时间或提高时效温度,θ’’相转变成为θ’相。θ’相属正方结构,θ’在(001)面上与基体铝共格,在z轴方向由于错配度过大,在(001)和(100)面上共格关系遭到部分破坏。θ相是平衡相,θ相的成分是Al2Cu,为正方有序结构。由于θ相完全脱离了母相,完全丧失了与基体的共格关系,引起应力场显著减弱。这也就意味着合金的硬度和强度显著下降。 影响时效强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时效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强化效果受以下因素影响: (1) 时效温度。固定时效时间,对同一成分的合金而言,时效温度与时效强化效果(硬度)之间关系。在某一时效温度时,能获得最大硬化效果,这个温度称为最佳时效温度。不同成分的合金获得最大时效强化效果的时效温度是不同的。统计表明,最佳时效温度与合金熔点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T0 = (0.5 – 0.6)T (2) 时效时间。硬度与强度峰值出现在θ’’相的末期和θ’过渡相的初期,θ’后期已过时效,开始软化。当大量出现θ相时,软化已非常严重。故在一定的时效温度内,为获得最大时效强化效果,应有一最佳时效时间,即在θ’’产生并向θ’转变时所需的时间。 (3) 淬火温度、淬火冷却速度和淬火转移时间。实践证明,淬火温度越高,淬火冷郄速度越快,淬火中间转移时间越短,所获得的固溶体过饱和程度越大,时效进行后强化效果越大。 (4) 时效工艺。时效可选单级或分级时效。单级时效指在室温或低于100℃温度下进行的时效过程。它工

铝合金的热处理及硬度

铝合金的硬度 一、分类:展伸材料分非热处理合金及热处理合金 1.1 非热处理合金:纯铝—1000系,铝锰系合金—3000系,铝矽系合金—4000系,铝镁系合金—5000系。 1.2 热处理合金:铝铜镁系合金—2000系,铝镁矽系合金—6000系,铝锌镁系合金—7000系。 二、合金编号:我国目前通用的是美国铝业协会〈Aluminium Association〉的编号。兹举 例说明如下:1070-H14(纯铝) 2017-T4(热处理合金) 3004-H32(非热处理合金) 2.1第一位数:表示主要添加合金元素。 1:纯铝 2: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铜 3: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锰或锰与镁 4: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矽 5: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镁 6: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矽与镁 7: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锌与镁 8:不属於上列合金系的新合金 2.2第二位数:表示原合金中主要添加合金元素含量或杂质成分含量经修改的合金。 0:表原合金 1:表原合金经第一次修改 2:表原合金经第二次修改 2.3第三及四位数: 纯铝:表示原合金 合金:表示个别合金的代号 "-″:后面的Hn或Tn表示加工硬化的状态或热处理状态的鍊度符号 -Hn :表示非热处理合金的鍊度符号 -Tn :表示热处理合金的鍊度符号

2 铝及铝合金的热处理 一、鍊度符号:若添加合金元素尚不足於完全符合要求,尚须藉冷加工、淬水、时效 处理及软烧等处理,以获取所需要的强度及性能。这些处理的过程称 之为调质,调质的结果便是鍊度。 鍊度符号定义 F 制造状态的鍊度 无特定鍊度下制造的成品,如挤压、热轧、锻造品等。 H112 未刻意控制加工硬化程度的制造状态成品,但须保证机械性质。 O 软烧鍊度 完全再结晶而且最软状态。如系热处理合金,则须从软烧温度缓慢冷却,完全防止淬水效果。 H 加工硬化的鍊度 H1n:施以冷加工而加工硬化者 H2n:经加工硬化后再施以适度的软烧处理 H3n:经加工硬化后再施以安定化处理 n以1~9的数字表示加工硬化的程度 n=2 表示1/4硬质 n=4 表示1/2硬质 n=6 表示3/4硬质 n=8 表示硬质 n=9 表示超硬质 T T1:高温加工冷却后自然时效。挤型从热加工后急速冷却,再经常温十效硬化处理。亦可施以不影响强度的矫正加工,这种调质适合於热加工后冷却便有淬水效果的合金如:6063。 T3:溶体化处理后经冷加工的目的在提高强度、平整度及尺寸精度。 T36:T3经6%冷加工者。 T361:冷加工度较T3大者。 T4:溶体化处理后经自然时效处理。 T5:热加工后急冷再施以人工时效处理。 人工时效处理的目的在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质及尺寸的安定性适用於热加工冷却便有淬水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