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靠叙述者

不可靠叙述者
不可靠叙述者

转载]再论“不可靠叙述”

(2011-04-02 11:29:43)

转载▼

标签:

分类:爱学习

转载

再来学习叙事学方面的文章。

原文地址:再论“不可靠叙述”作者:海上夜行人

再论“不可靠叙述”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

摘要:“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中的不同学派之间争论的一个焦点。国内外学者在对

布思给出的经典定义的解读和“不可靠叙述”产生的机制等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强

调作者的修辞学派和强调读者的认知学派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不可靠叙述”实际上是叙

述者的感知和表达、(隐含)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参与和识别这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叙事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非叙事文本领域为不可靠叙述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作者意图;叙述者感知;读者参与

Abstract: Contemporary narrative studies have witnessed many controversies between different theoretical schools caused by the term “unreliable narration.” There is little consensus has been achieved so far among scholars both abroad and at home o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Wayne C. Booth’s de finition and the mechanisms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Both author-oriented rhetorical approach and reader-oriented cognitive approach suffer from obvious negligence of the other side. Actually, unreliable narration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of the narr ator’s perception, (implied) author’s intension, and reader’s participation. As the domain of narrative studies expanded, unreliable narration in various forms other than literary texts has become an inviting and promising field.

Key Words: unreliable narr ation; author’s intension; narrator’s perception; reader’s participation

一、概念的提出

在《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 1961)中,韦恩·布思(Wayne C. Booth,1921—2005)提出了一系列对后来叙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术语,如“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不可靠叙述”(unreliable narration)、“非人格化叙述”(impersonal narr ation)等等。自“隐含作

者”这一概念诞生起,叙事理论领域的学者们就对其有无存在的必要和作用展开激烈交锋、争议不断。而与这一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学者们对“不可靠叙述”似乎没有提出什么怀疑和挑战(抑或是兴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逐渐受到应

有的重视。

实际上,“不可靠叙述”与“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布思在《小说修辞学》第六章“叙述的种类”(“Types of Narration”)中提出了“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这一

对概念:在这类叙述者之间的距离上,我们的术语显得近乎绝望的不足。由于找不到更好

的术语,因此当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准则(norms)(即隐含作者的准则)相一致时,我把

他称为可靠的叙述者,反之则称之为不可靠叙述者。(Booth, 1961: 158-159)(笔者自译)

布思进一步指出,各“不可靠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准则的偏差在程度上和方向上存在

差别,这也导致了“不可靠叙述者”之间也存在的显著差异(Booth, 1961:159)。不难看出,布思是以叙述者的所说所为与作品中隐含作者的准则之间的异同为标准来判断叙述者是否

可靠的。在实际考察中,布思往往是从文本中两个声音(叙述者和隐含作者)在故事情节

上的事实/虚构,价值观念上的赞成/反对这两个纬度来加以判定的。此外,“不可靠叙述者” 往往出现在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情况,尽管第三人称叙述者中也可能“不可靠”。产生“不可靠

叙述”的原因很复杂,包括心理上的不稳定、根深蒂固的偏见、智力上的缺陷、无知,以及故意欺骗等等。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隐含作者”到底是指写作的真实作者在文本中创造的、在一部作品中只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二自我”呢,还是由读者从文本中推导出来的、一部作

品中可能存在无数个不同的“作者形象”?对于布思来说,答案是前者。因为布思深受亚里

士多德及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在文本研究中是从修辞的角度出发的,强调的是作者,而非

读者。“隐含作者”这个概念之所以能被当时包括严守内部研究的新批评派的学术界所接受,也是因为它意味着一个文本只存在唯一的一个“隐含作者”,与新批评所主张的文本只有一

种(位于它内部的)唯一的意义和解读这一观点不谋而合。对此阿格萨·纽宁(Ansgar F

Nünning)曾一语道破:“对许多批评家来说,‘隐含作者’为在谈论文本现象的表象下来谈

论作者及其意图提供了一个在术语上能被接受的方式”(Nünning, 2005: 92) 。因此,“隐含作者”应是由真实作者创造的。当然,在今天看来,布思只强调了作者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忽略了读者对于文本的创造性。但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不假思索对他进行猛烈批判,毕

竟读者反应理论是在布思《小说修辞学》出版后十年左右才逐渐形成气候的。

根据布思的逻辑,既然“可靠/不可靠叙述者”是以其言行与“隐含作者”的准则来判别的,而“隐含作者”又是以真实作者在文本中创造的那个相对稳定的形象,那么采用和安排“不/可

靠叙述者”这一技巧,体现的当然是作者的意图和想法。

二、影响与挑战

布思1961年提出“不可靠叙述”这一概念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叙事理论界的普

遍接受和认可。除了阿格萨·纽宁和塔马·雅克比(Tamar Yacobi)为代表的当代认知派叙事理

论家们对他进行了批判外,后来的理论家大都赞同布思的界定,只是在细枝末节上做了修订,正如纽宁所指出的:“布思的界定[……]已成为该术语的经典定义,只是最近才受到挑战”(Nünning, 2005: 89)。

1983年以色列学者里蒙—凯南(Shlomith Rimmon-Kenan)在她出版的《叙事性虚构作品:当代诗学》(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一书中对可靠/不可靠叙述者的定义基

本上源自布思:“不可靠的叙述者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他所讲述的故事和对其的评论,读者有理由怀疑”,造成不可靠的原因包括“叙述者知识有限、他个人的卷入以及他那有问题的

价值观念体系”①。在1987年普林斯(Gerald Prince)所编的《叙事学辞典》(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中,对“不可靠叙述者”的定义更是直接采用了布思的定义:“指这样一个叙述者,他的准则和行为与隐含作者的准则不一致;他的价值观(品味、判断、道德感)与隐

含作者的相异”(Prince,1988:101)。 1999年英国著名文论家、剑桥大学教授马克·柯里(Mark Currie)出版了《后现代叙事理论》(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一书。在书的第六章:“真实的谎言:化身博士中的不可靠身份”中,作者分析了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罗伯特·路

易斯·史蒂文森的小说《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1886)中的叙述内容、方式,

并对其做出了道德判断。柯里仍然是通过叙事视角控制距离的叙事原则以控制道德判断。

显然布思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2002年出版的、由美国加尼弗尼亚大学阿波特(H. Porter Abbott)著的《剑桥叙事学导论》(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中②,也论及

了“不可靠叙述”。作者先抛出了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作者首先会将他们的故事

委托给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Abbott, 2007:159)。接着,指出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在论述

过程中其定义仍是沿用布思的经典定义。

2005年出版的《叙事理论指南》(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代表了叙事理论的最

新进展和前沿动态。正文的第一部分“顽题新解”(“New Light on Stubborn Problem”)以布思的

论文开场,他对自己时过多年的概念“隐含作者”仍顽强加以辩护(此乃生前最后一次)。

随后的两篇论文讨论的话题均为“不可靠叙述”,分别出自纽宁和雅克比之手。都对布思及

修辞性叙事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认知叙事学家倾向于过度强调接受语境”③,作为该派代表人物纽宁和雅克比都反对布思以隐含作者的准则作为判定“不可靠叙述”的基础,

二人长期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探讨不可靠叙述问题。雅克比自认受到斯坦伯格(Meir Sternberg)关于将“虚构话语当做一中复杂的交际行为”的影响,长久以来将“不可靠性”定

义为一种“阅读假设”,用来解释一些难以解释的文本问题(如无法讲述的细节,自我矛盾等),而不需要那个起着某种仲裁、观察或交流的中介—尤其是那个与作者相矛盾的无处

不在的言说者。她认为在文本的不一致和叙述的不可靠性上不存在自动的联系(automatic linkage)(Yacobi, 2005: 109-110)。在布思的理论的挑战者中间,雅克比最为持久,对纽

宁的影响也很大。纽宁在对现有的关于“不可靠叙述”的理论作了一番详尽的回顾。针对以

布思为代表的修辞派理论,纽宁首先从理论上发难,认为布思的定义含糊不清,并且前后

矛盾;其次从方法论上指出修辞派理论的缺陷——即“无法解释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在阅读过程中是如何被理解的”(Nünning, 2005: 92)。然后,纽宁指出“事实上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由读者决定的”(Nünning, 2005:93)。

在不同种类的“不可靠叙述”如何区分这个问题上,兰瑟(Lanser)进行了“不可靠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和“不可信赖叙述者”(untrustworthy narrator)的区分,奥尔森(Olson)则提出“事实性不可靠性”(factual unreliability和“规范性不可靠性”(normative unreliability)之分,纽宁坦言:“费伦和马丁对不同不可靠叙述性的区分是迄今最系统、最

有用的分类”(Nünning, 2005: 94)。费伦(James Phelan)是布思的学生、当代美国著名修辞

性叙事理论家,他一直以来是布思的理论的坚定的支持者。他在继承布思的理论的基础上,对判定“不可靠叙述”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他根据叙述者发挥的三个功能(报道、评

价和解读)提出了以交流中的“事实/事件”、“道德/判断”、“知识/感知”三个轴来区分。应该说前两个轴,布思的定义里已经包含了,费伦增加了“认知/感知”这一新的类型。④费伦进

一步指出由于每一个轴上都存在两种导致不可靠叙述的方式:不足和歪曲,因此他认为一

共有六种不同的不可靠性:不充分报道、错误报道、不充分判断、错误判断、不充分解读

和错误解读(Nünning,2005: 94)。尽管沿着布思开创的修辞派道路、费伦的理论已经大大

地向前迈进了一步,纽宁认为以费伦为代表的修辞派,仍然没能回答读者遇到不可靠叙述

者时是如何辨别的这个问题。

至此,纽宁亮出认知派和建构派叙事理论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在不可靠叙者和隐含作者之

间建立起的关联,会使叙事理论无法解释不可靠性的语用效果。纽宁和雅克比都将不可靠

性视为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纽宁进而提出:“与其说不可靠性是叙述者的一种性格特征,还不如说它是读者的一种阐释策略”,不可靠叙述应视为一种“综合的阐释技巧”(Nünning, 2005: 95)。

与此同时,以费伦为代表的修辞学派理论家对认知学派也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过分强调

读者,忽略作者的中介(隐含作者)和不可靠叙述的文本信号,就如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

起泼出去一样。针对布思确有忽视读者的缺陷,费伦提出不同种类的不可靠叙述实际上都

有三方结构:人格化叙述者的感知和表达、隐含作者(或文本信号)的感知和表达以及辨

别出这二者处于对立状态的读者(Nünning, 2005:100)。纽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费伦的模式,因此提出综合认知和修辞派的理论,形成一个新的模式。但他也意识到这种综合是具有局

限的,如仍不能回答判定不可靠叙述三个因素各自的角色及其重要性。在论文的最后,他

指出关于不可靠叙述这个问题上还有六个方面有待深入探讨。

在国内,赵毅衡先生是较早地谈到“隐含作者”(赵译为“隐指作者”)和“不可靠叙述”,并

将它们运用到中国作家的作品分析中去的。在《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

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和《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这两部书中,赵先生都承认中外文学作品中都存在“所

言非所指”、“言不由衷”这一现象。他对布思将其界定为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价值观、道德

观不一致基本认可。但对如何判断叙述是否可靠上,赵先生对布思提出了质疑。在《苦恼

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赵先生认为“不可靠性是在叙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判定叙述是否可靠的“唯一的参照标准是从述本回溯底本,看底本变成述

本的过程中加入了多少扭曲”(赵毅衡,1994:70)。而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

学导论》一书中,赵认为布思“将隐含作者的价值集合总结出来,看叙述者是否与其一致”

是一种“循环论证”(赵毅衡,1998: 44)。赵先生进而提出从“叙述语调、叙述的文体特征”

和是否“叙述者与其他主体意识发生冲突”这两个标准来判定叙述是否“可靠”(赵毅衡,1998: 44)。赵先生前后两个标准似乎不尽相同,在本质上他还是赞同认知派的观点,非常强调读者的接受。⑤程锡麟教授对布思和美国小说理论有系统研究,著有《当代美国小说

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但在该书中只是概略地介绍了“不/可靠叙述”这对概念,未做深入的分析和讨论。⑥申丹教授长期从事西方经典和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

和译介,对“不可靠叙述”这个问题也一直很关注。2006年她在《外国文学评论》第四期上

发表了“何为‘不可靠叙述’?”的长文,系统阐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西方在这一问题

上的“修辞方法”和“认知(建构)方法”之争,同时指出这两种方法不可能相互调和的深层

次原因,最后还提出一个迄今为学界忽略的问题:“人物的眼光”和叙述者一样,也存在“不

可靠”问题。申丹教授认为修辞派和认知派在“不可靠叙述”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是“难以调和”、“互为冲突”的两种“阅读位置”,“任何综合两者的努力也注定徒劳无功”的。(申丹,2006:133)在笔者看来,这一结论未免过于绝对。事实上,申丹教授在论文的后面也写到“在分

析作品时,若能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就能对不可靠叙述这一作者创造的叙事策略和七产

生的各种语用效果达到较为全面的了解”(申丹,2006:141)。笔者认为,纽宁提出的修

辞如认知方法的综合倒是值得努力的一个方向。

其实,对“不可靠叙述”问题的研究到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深入的阶段,修辞派和认知

派各把握住了问题的某些重要的方面。布思的定义固然有其缺陷,但总体上在今天看来仍

不无借鉴意义。纽宁以前那种片面强调读者的作用,无疑是矫枉过正。读者千差万别,他/

她们的个性经历、知识背景、感知能力、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迥然有别。所以会出现一个

读者看来是不可靠的叙述,而另一个读者认为是可靠的叙述。纽宁提到的“凭直觉”同样站

不住脚,且将阅读过程神秘化。不可靠叙述着个“貌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复杂的叙事学概念”,归根结底,还是叙述者的感知和表达、(隐含)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暗示和线索)以及读

者的参与和识别这三方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直观起见,笔者试用下图来表达“不可靠叙述”这一复杂的过程:(略)

三、从理论到文本

也许我们对“不可靠叙述”的定义仍未达成完成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暂且将目光从理论

移到具体的叙事文本中来。事实上,尽管叙事理论家们对其具体细节的看法上存在巨大差异,但他们从来都没有怀疑“不可靠叙述”的存在,这一点和“隐含作者”的情况不一样。对“不可靠叙述”的理论研究的历史比较短暂,但文学作品中存在“不可靠叙述”的历史却很长。

较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英国十五世纪的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在“商人的故事”(the Merchant’s Tale)和“巴斯妇”(the Wife of Bath’s )的故事中间就出现了不可靠叙述。在乔叟笔下,那为对自己婚姻不满、满怀厌女偏

见的叙述者的叙述绝大部分纯属歪曲;而那位妇人经常误引原文、记错故事,很明显是作

者有意安排。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的诗歌《我已逝的伯爵夫人》(“My Last Duchess”)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位自私、贪婪、虚伪的伯爵,在戏剧性独白中也将其叙

述的不可靠性表露无遗。十九世纪的小说家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847)中南尼(Nelly)有时明显对凯瑟琳(Catherine)太严厉而对赫斯

克里夫太宽容,这也跟隐含作者的观念以及读者的理解相异。

在美国文学中,不可靠叙述同样普遍存在。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884)中,马克·吐温(Mark Twain)用缺乏生活经验的儿童作为叙述者,以

哈克的目光来观察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世态人情。显然,他对成人世界缺乏热情和了解,这

种不可靠叙述正好反衬出哈克的纯真、善良和人性的光辉。再如,在塞林格(J. D. Salinger)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Catcher in the Rye, 1951) 中的主人公霍尔登·考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是一位对成人世界充满怨恨,甚至敌意的叙述者。他脏话连篇、愤世嫉俗,读

者能立刻判断出他的叙述大都是不可靠的。作者以此来表现一位失意的中产阶级少年,对

现实不满又无力改变的彷徨的内心世界。在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Fury, 1928)中,小说的第一部分以汤普辛家中三十三岁的白痴儿子——班吉(Benji)作为叙述者,与下文的三个其它叙述者(Quentin, Jason, Dilsey)的所说所述形成鲜

明对比,这是不可靠叙述的又一个典型例子。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为何众多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不可靠叙述”如此青睐?究竟“不

可靠叙述”有何作用?这个问题理论界还没有定论,笔者不揣浅陋,以求抛砖引玉。“不可

靠叙述”究其根本应属于一种方法,它在认识论上和本体论上有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来,认知论上,“不可靠叙述”能有力塑造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作品主题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传

统和现代叙事作品中,如上文所举出的例子。而在本体论上,这种“不可靠性”,如叙述本

身的困难、虚假、不确定性等等,本身就成为了作品的主题,或主题的一部分。其目的是

要模糊事实与虚构的界限,混淆生活与艺术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叙事作品中,这里仅举一例。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是美国最重要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被认为

是“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杨仁敬,2004: 80)。收入短篇小说集《城市生活》(City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完美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 【习作目标】 ⒈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⒉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⒊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一、话题探讨 1、导入(多媒体) 卢刚枪杀案。 1991年11月1日,一名刚刚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1位副校长和1位同样来自北京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 惨剧发生之后,当地的许多人开始对中国留学生产生了排斥心理。然而,就在副校长安·柯莱瑞女士遇难之后的第三天,她的兄弟们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信件: 我们刚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 我们一家人从远方来到爱荷华这里,不但和姐姐的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起分享了姐姐在世时所留下的美好回忆。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也十分悲痛和震惊。 安生前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要分担你们的哀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时刻,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我们知道,在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会希望是这样的。 安·柯莱瑞出生在中国上海,父母是美国传教士。这段经历使她尤其喜爱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她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会丧生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枪口之下。然而,安的惨死并没有动摇亲人们的信仰,并没有让他们以仇恨来取代爱。他们向杀害亲人的凶手的家人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此后,一项以“安·柯莱瑞”命名的奖学金在爱荷华大学建立起来了,前后三名获奖者都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安·柯莱瑞的兄弟们的这封信件,应当被收入我们的中学课本中。它启示我们,爱的力量是何等的伟大,爱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2004年1月15日《南方周末》) 2、讨论:什么是爱? ①阅读教材第82页“话题探讨”部分的文字。 ②讨论以上问题。 3、老师总结: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爱心就是将心比心。 二、写作指导 1、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不同。 ①不同之处。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它强调以理服人,通过分析事物的性质,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来提高人们的认识。文体的这一特定目的决定了议论成为议论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记叙在议论文中无足轻重,相反,对议论文来说,记叙也是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之一。 记叙在议论文中必不可少,这是由议论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议论文要“有感而发”、“持之有据”,这就要求议论文写作必须立足于社会、人生的具体现象、事实、问题,这是议论文的生命源泉所在;因而,记叙便成了议论文中的必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祝福》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祝福》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许多可靠和不可靠的叙述。在作品中,这种叙述方式在小说中是很常见的,而且会使小说增加更多的生气,也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要区别叙述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首先得明白的是叙述者和隐藏叙述者,即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在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对旧中国女性的迫害与摧残。小说始终以第一人称“我”贯穿全文,“我”也就是小说的线索,也是“我”见证着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我”也就是小说的叙述者,让读者在“我”的叙述中,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在这背后,还有一个隐藏叙述者,那也就是作者本人。鲁迅创造了一个叙述者,即文中的“我”,而鲁迅自己却不参与直接的情感表现,而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见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在布斯的《小说修辞学》有提到,可靠的叙述者在叙述时,与作品的思路相吻合。在小说中,“我”在此看到祥林嫂的时候这样写道,“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从“我”看到的祥林嫂的现状,这是第一叙述者的所见,而且能与小说的思路发展像吻合,这个叙述就是可靠的......在“我”得知祥林嫂死了的消息后,“我”静想后,把祥林嫂的生平事迹都疏通了一遍,将祥林嫂一生坎坷的命运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时,叙述者的叙述也是吻合了作品的思路,所以这时的叙述也是可靠的。 而在小说中少有的对话中,“我”被问到说死了的人有没有灵魂,是否会下地狱,能和家人再见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时,“我”反应是惶恐的,最后却用一句“说不清”来打发祥林嫂。对于一个一生命运悲惨,行将就木的人,“我”却给予她含糊不清的回答,显然在这里,“我”有所退缩,有所隐瞒,不愿说出“我”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我”不敢说出来的东西,恰恰就是隐藏作者鲁迅所极力想表达的东西,这里叙述者“我”和作者鲁迅出现了碰撞。在这,叙述者“我”的叙述与作者鲁迅的信仰发生了冲突,那很显然,这儿的叙述不可靠。

《呼啸山庄》中的不可靠叙述-精选文档

《呼啸山庄》中的不可靠叙述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英国北部的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她短暂的一生只留下一部为后世争议的《呼啸山庄》。在刚出版时,读者对这本书褒贬不一,甚至认为其是最难理解的作品之一。但是进入20世纪之后,对艾米莉的研究开始变得如火如荼,这位天才的女作家和这部充满着爱恨纠葛的激情的作品也在文学界 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为纪念《呼啸山庄》出版一百周年,英国学者特拉维西写了一篇论文,第一句话就是:“在所有被公认为19世纪英国古典小说中,也许哪一部也比不上《呼啸山庄》那样能引起这么多分歧的意见吧。”的确,《呼啸山庄》中最能引起分歧的除了在文中呈现的两代之间动人心弦的爱情外,还有它多变复杂的艺术结构和叙事策略。读者必须通过层层的叙事分析才能到达故事的核心,领略作者展示给我们的关于人性的内涵。《呼啸山庄》采取第一人称叙述策略,耐莉在文中被认为是可靠的仆人,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关键人物。然而,在叙事学中,不可靠叙述一般发生在第一人称叙述的情况下,因此,耐莉的话语是否可靠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进行叙述?我们又由什么来判断?本文试图在《呼啸山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耐莉话语模式的不可靠性,揭开隐藏在迷雾背后的真相。 一、何为不可靠的叙述者

不可靠的叙述者在西方叙事学的发展中一直是被高度关注 的话题之一。自韦恩?布斯提出不可靠叙述者的概念之后,叙事学界对这个概念就众说纷纭,争论不休,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在此讨论的不可靠叙述者的标准是什么? 韦恩?布斯是这样定义不可靠叙述者的:当叙述者为作品的思想规范(亦即隐含的作者的思想规范)辩护或接近者以准则行动时,我们把这样的叙述者成为可信的;反之,我称之为不可信的。这种思想规范的核心具体是指作品中的风格、基调和技巧。布思对于不可靠叙述的核心是在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上。杰拉德?普林斯在《叙述学词典》中是这样收入“不可靠叙述者”这个词条的:其准则和行为与隐含作者的准则不一致的叙述者;其价值观(品味、判断、道德观)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相偏离的叙述者;叙述者的叙述的可靠性被其各种不同的叙述特点所破坏。里门?凯南在《叙事性的虚构作品》中明确提出,不可靠的叙述者的标志是他对故事所做的描述和评论使读者有理由怀疑。针对不可靠叙述者的标准,她提出了三点:第一是叙述者的知识有限,第二是他亲身卷入了事件,第三是他的价值体系有问题。詹姆斯?费伦发展了韦恩?布斯的观点,他认为不可靠叙述者通常会在过程中做出三种相应的行为:报道、解释和判断。不可靠叙述者对隐含作者的偏离主要表现在事实/时间轴上的不可靠报道,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解读,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判断。费伦归纳出不可靠叙述的六种类型:错误的报道、错误的解读、

议论文中事例的引用_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中事例的引用_议论文写作指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材料作文沉寂一段时间之后重返考场,虽说文体自选,但还是偏重于写议论性的文章。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除了要有深刻的主题、清晰的结构、飞扬的文采外,还需要对事例进行引用以及分析的艺术。只要我们这些“巧妇”巧运用、妙分析事例,就一定能烹制出诱人的佳肴,谱写成优秀的华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和阅卷感受谈一点对事例巧引妙析的技巧,以使我们的文章从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熠熠闪光。 一、引用事例 引用事例以证明、阐析道理,这固然很重要。如果我们在陈述事例时改变一下常规的叙述思路,就能够迎来一片新天地。古人讲“文质彬彬”,那么我们就从“文”和“质”的角度谈一点巧妙引用事例的技巧。 (一)文采引例 有的作者在陈述事例时语言枯燥乏味,让文章因之减色,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我们在叙述事例时,巧妙地扮靓所用事例,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闪烁出熠熠光

彩,给人清风拂面之感,何乐而不为呢? 1、参差句式 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能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引例,文章既摇曳多姿,又琅琅上口。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例举了唐山十三兄弟。他这样写道: 苍鹰自在地翱翔,因为它有适合自己飞翔的双翅去搏击天空;骏马奋力奔驰,因为它有适合腾奔的双腿来驰骋草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唐山十三兄弟,千里奔波,不是归途;雪中送炭,不是亲戚;出手救援,不是邻居;迅速行动,不是命令。在他们心中只有适合灾区才是最好的。 2、设问句式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地凸显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 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锋、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纪录;是

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试论鲁迅小说叙述者的不可靠性

试论鲁迅小说叙述者的不可靠性 刘彬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鲁迅小说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往往会给读者带来很多层的理解,在小说中,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有三种形式:发生在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报道、发生在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评价和发生在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读解。叙述者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讲述,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功能。 关键词:鲁迅;小说;叙述者;不可靠性 在西方叙事学中,叙述者的不可靠性(unreliability)[1]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种不可靠性是说叙述人在讲述事情时与事实可能不一样。读者已经接受了这种叙述,来分析叙事性的作品。正是这种不一样的叙述,使读者对文本的叙述者的阐释具有了不同的意义,也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鲁迅的小说叙述者有很多不可靠的叙述,读者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进行多重阐释。当叙述者的行为与言语不一致时,叙述者是不可靠的。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与玛丽·帕特里夏·马汀在他们的《威茅斯经验:同故事叙述、不可靠、伦理与<人约黄昏后>》

一文认为,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好似有一条可以移动的轴线,他们于是从不可靠性的轴线出发,区分了不可靠性的三种类型,即“发生在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报道,发生在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评价,发生在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读解。”【2】这种不可靠的叙述会在叙述者的言说中表现出来,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加强文本的表现力,使主题意蕴更有丰富性。 一在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报道 简要地说,在事实或事件轴上的不可靠报道,是指叙述者要在叙述这些事实或事件时大多进行错误的报道或者是不充分的报道,让人们感到难以置信,尽管是叙述者叙述的事实可能有出入,但是却又有一定存在的可能性。读者也会根据叙述者的话语来解读,判断事件的真实性。 小说《阿Q正传》里的阿Q的叙述就具有很多的不可靠性,他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比如在对待革命党这件事上,他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党,认为革命党就是杀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于是自己就去做小偷,偷了一点东西就回到未庄。辛亥革命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的大事件,但是在阿Q看来,也只不过是杀人放火的草寇而已,与其他的改朝换代没有什么区别。再比如阿Q自己被杀头也不知是这么回事,他只是痛恨那个假洋鬼子不让他革命,做什么事情也不去跟他说一声,假洋鬼子投机革

议论文中事例的引用与分析(整理精校版)

议论文中事例的引用与分析 作文辅导 0529 0618 材料作文沉寂一段时间之后重返考场,并且短期内不会“烟消云散”,虽说文体自选,但还是偏重于写议论性的文章。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除了要有深刻的主题、清晰的结构、飞扬的文采外,还需要对事例进行引用以及分析的艺术。只要我们这些“巧妇”巧运用、妙分析事例,就一定能烹制出诱人的佳肴,谱写成优秀的华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和阅卷感受谈一点对事例巧引妙析的技巧,以使我们的文章从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熠熠闪光。 一、引用事例 引用事例以证明、阐析道理,这固然很重要。如果我们在陈述事例时改变一下常规的叙述思路,就能够迎来一片新天地。古人讲“文质彬彬”,那么我们就从“文”和“质”的角度谈一点巧妙引用事例的技巧。 (一)文采引例 有的在陈述事例时语言枯燥乏味,让文章因之减色,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我们在叙述事例时,巧妙地扮靓所用事例,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闪烁出熠熠光彩,给人清风拂面之感,何乐而不为呢? 1.参差句式 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能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引例,文章既摇曳多姿,又琅琅上口。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例举了唐山十三兄弟。他这样写道: 苍鹰自在地翱翔,因为它有适合自己飞翔的双翅去搏击天空;骏马奋力奔驰,因为它有适合腾奔的双腿来驰骋草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唐山十三兄弟,千里奔波,不是归途;雪中送炭,不是亲戚;出手救援,不是邻居;迅速行动,不是命令。在他们心中只有适合灾区才是最好的。 2.设问句式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地凸显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 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锋、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纪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3.排比例举 我们别出心裁地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不但会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的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的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

考试中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的选择

考试中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的选择 导读:(一)选择命题作文 有些命题作文,虽然没有限定文体,但事实上已经限定。例如:成长的故事——只能写成广义的记叙文;由“雷锋三月五日到三月六日走”所想到的,就必须写成议论性的文章。考生一旦选择了命题作文,通常情况下,已经失去了文体的选择权,你必须根据题目的无形限定来写,想把一个议论性的题目,写成记叙文,基本上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当考生选择命题作文时,一定要根据命题,判定这个题目是否适合自己擅长的文体,如果不适合,尽量放弃。 (二)选择话题作文 如果考生选择的是话题作文,就完全掌握了文体的选择权——自己擅长什么文体,就选择什么文体。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拟定的标题,要适合自己选定的文体,不要自己给自己设定障碍——想写记叙文,却拟了一个议论性的题目,想写议论文,却拟了一个记叙文的标题。 (三)初中和高中考生的文体选择差别 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评价一篇议论文,就论点而言,要力求正确、全面、深刻、新颖。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阅历单薄,看问题表面化、程式化、片面化,往往观点肤浅、片面、人云亦云。就论据而言,要求论据典型,新颖有力。初中学生缺乏社会关注意识、积累意识、深入分析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手中掌握的事实论据,都是从有限的几张阅读练习上无意识

记忆下来的老掉牙的事件,道理论据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写论文,论据材料老化短缺,写论文纯属“新妇”想做“无米之炊”。从论证上看,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记叙文,缺乏写议论文的剖析、推理、归纳、概括、总结能力,连基本的逻辑推理都不懂,即便写出了议论文,也常常是材料堆砌。因此从这三方面评价标准确定,初中学生一般不适合选择议论文,高中学生能达到这三个指标的同学适合写议论文,如果感觉这三方面自己都无法达到,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 仍是最佳选择。 话题作文,是一种非常适合我们写作的一种命题形式。之所以很多同学拒绝写话题作文,是因为大家对话题作文缺乏理解,产生了恐惧心理。实际上话题作文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命题作文。 【考试中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的选择】 1.写作方法:记叙文和议论文过渡 2.写作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过渡方法 3.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4.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5.议论文文体知识 6.智者的选择议论文 7.议论文:心灵的选择 8.语文记叙文和议论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论《洛丽塔》中的不可靠叙述者

论《洛丽塔》中的不可靠叙述者 在文学理论中,叙述者有可靠地叙述者和不可靠的叙述者,那么二者如何区分呢?简言之,就是当人物说谎时,观众一清二楚,这样的情况下是可靠地叙述者,反之,当人物说谎时,观众上当,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靠的叙述者。《洛丽塔》中的叙述者是亨伯特,这个叙述者是不可靠的。当我读完了整部作品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亨伯特的不伦之情其实是合理的,但显然,我上当了,为什么呢? 《洛丽塔》是亨伯特在监狱中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利用各种叙述手段和内容,为自己的不伦之情辩护,来博得陪审团的理解和同情,使自己的不伦之情合理化,减少罪责。因此有些读者会觉得亨伯特可怜,值得同情,但事实是这样吗?作为一个“明白”的读者,要深入作者动因,细察文本现象,品味逻辑真实,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像《洛丽塔》这样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如影随形的“隐含作者”即纳博科夫的创作意图,则在亨伯特背后隐秘的与之为敌,削弱其叙述的可靠性的同时暴露他罪恶的本质。 文章开篇写道:“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这就隐含着一个信息:洛丽塔是亨伯特犯罪的根源,恋童癖与不伦之恋都可以理解,杀人也是可被原谅的,一切只因他太爱洛丽塔了。其实,这是亨伯特在以爱情的名义干扰陪审团和读者的视线,竭力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洛丽塔身上,而忽略亨伯特本身的罪恶。 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是个普通的法国人,对华而不实的女人有鉴赏力的话,我就能在众多如痴如醉的美人中很容易找出比瓦莱里亚更有媚力的生命体。但是驱使我做出选择的是犹疑不定和盲目的怪悯,而我对此发现的太晚了。所有的这一切都将证明可怜的亨伯特在性问题上市多么的不幸和愚蠢”。这其实就是亨伯特在为自己的恋童癖辩护,用自己的怜悯取得陪审团和读者的同情。其实,关于两性的方面,亨伯特更关注的是对方的肉体,希望有着青春朝气,精灵

不可靠叙述者

转载]再论“不可靠叙述” (2011-04-02 11:29:43) 转载▼ 标签: 分类:爱学习 转载 再来学习叙事学方面的文章。 原文地址:再论“不可靠叙述”作者:海上夜行人 再论“不可靠叙述”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 摘要:“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中的不同学派之间争论的一个焦点。国内外学者在对 布思给出的经典定义的解读和“不可靠叙述”产生的机制等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强 调作者的修辞学派和强调读者的认知学派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不可靠叙述”实际上是叙 述者的感知和表达、(隐含)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参与和识别这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叙事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非叙事文本领域为不可靠叙述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作者意图;叙述者感知;读者参与 Abstract: Contemporary narrative studies have witnessed many controversies between different theoretical schools caused by the term “unreliable narration.” There is little consensus has been achieved so far among scholars both abroad and at home o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Wayne C. Booth?s definiti on and the mechanisms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Both author-oriented rhetorical approach and reader-oriented cognitive approach suffer from obvious negligence of the other side. Actually, unreliable narration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of the narrator?s perception, (implied) author?s intension, and reader?s participation. As the domain of narrative studies expanded, unreliable narration in various forms other than literary texts has become an inviting and promising field. Key Words: unreliable narration; author?s intension; narrator?s perception; reader?s participation 一、概念的提出 在《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 1961)中,韦恩·布思(Wayne C. Booth,1921—2005)提出了一系列对后来叙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术语,如“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不可靠叙述”(unreliable narration)、“非人格化叙述”(impersonal narration)等等。自“隐含作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 记叙文本来就好写,如果能再有些素材那就更完美了,那么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有哪些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供大家参阅!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金鱼和乌龟鱼快乐地生活在大大的鱼缸里,它有一个乌龟做邻居。别看乌龟长得不帅,但金鱼比较喜欢乌龟,因为乌龟特别会说话。每当乌龟远远地看见金鱼,它都扯着嗓子大喊:“金鱼,我是因为你的美丽而存在,让我吻你吧。”“乌龟真是可爱,竟能当着其他动物的面向我表白爱慕之情,可我不能那么就答应它,还是淑女一点好。”金鱼未等乌龟靠近,就摆着自己漂亮的尾巴远远的游开了。如此多日,金鱼已经完全陶醉在乌龟的慕的漩涡里了。“金鱼,我是因为你的美丽而存在,让我吻你吧。”乌龟边游边喊。金鱼慢了下来,它想给乌龟一个机会。但它觉得自己脸红了,不敢直视乌龟的绿豆小眼睛,便转过身来,把头扭向一边,等待美好时刻的到来。猛然间,一阵剧痛几乎让金鱼昏过去,扭头一看自己的尾巴已经被乌龟咬在口中了。“你不是说你是因为我的美丽而存在的吗?”金鱼愤怒地质问乌龟。“是的,我也一直都这么想,并对所有的金鱼都这么讲。”乌龟吞下金鱼的尾巴,又向金鱼靠近。“你,你还要干什么?”金鱼极度恐慌地挣扎着,但没有了尾巴,一切努力都是无济于事。“我是因为你的美丽而存在的,让我吻你吧。”乌龟在与金

鱼保持零距离时,又一次温柔的对金鱼说,然后死死的咬住了金鱼的头。金鱼猛然间想起了,曾经有伙伴告诉它:乌龟是喜欢吃金鱼的。 我们世俗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群无知的金鱼呢,我们喜欢别人的恭维,我们也会为别人对自己的奉承而陶醉,但我们很少去思考别人的恭维背后有什么,但愿我们都别失去自己美丽的尾巴。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135岁的爱迪生充分利用就是对生命的延长 爱迪生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人类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从12岁当报童开始,就一直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学习和不懈的实验,从16岁发明电话自动拨号机起,一生中竟有1000多项发明创造。在工作中,爱迪生相信的是“勤奋加恒心”。他常常废寝忘食,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天一夜。他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8个小时以上,若用平常人一生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早就成倍地增长了。因此,在79岁生日那天,他风趣地说:“我已经是135岁了。”即使在80高龄的时候,他白天仍在实验室一工作就是一整天,晚上还要在书房里读3~5小时的书。正如他所言:“停止就意味着生锈。必须经常收获,而不能一生只收一次。”有时,采访者会问他准备何时退休,爱迪生回答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葬礼之前”;其二是“当医生搬来氧气瓶时”,这样的回答正好解释了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

高中写人叙事的作文800字【三篇】

高中写人叙事的作文800字【三篇】 的确,也许是该得到爱的时候却没有得到,该享受亲情的时候却错过了,于是我和父亲之间历来有一层深深的隔膜。大街上没有父亲和女儿手牵手的亲呢,饭桌上没有交谈时的欢声笑语。我总记得做作业时农民母亲的教导,却比知识分子父亲的建议的采纳率要多出好儿倍,我总是对父亲的言语不屑一顾,总是对父亲的教导虎视耽沈。我常想,也许,这份父爱是永远也不会来了;也许,我们之间那层深深的隔膜永远也穿不透了,父爱只是一纸空文。 高中的生活,我在外地度过,这样,我和父亲之间又不仅仅是那层深不可没的隔膜,又加上了几千米的距离,也许注定我要缺少这份爱了。 那是一个无月的中秋之夜,它是我平生中在离家数千里的外地度过的第一个没有亲人的传统节日,我望着静溢的天空,想着亲人,浮现脑海里的只有母亲的面容,她就是我的家庭,我的幸福,我的一切。 一纸信笺飘然而至,我看到的是陌生的字迹和有点熟悉的地址,我轻轻地拆开。里面有一行字:"孩子,申秋快乐,爸爸很忙,不能来看你。父亲,X年X月X盯对此,我根本没有任何反应,依旧是不屑一顾,直到母亲打来电话才让我无助地哭了起来。 又是一个夜,成绩不理想的我在电话里诉说了苦闷。第二天,我又收到了父亲的信:"别灰心,鼓起勇气,我相信我的孩子一定行!"我

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一滴滴的眼泪掉在那浅蓝的字迹上,是感动、激动7我突然感觉父亲这沉默的关怀是那么的无微不至。 生日那天,虽有友人们的欢声笑语,我心中总不免生出别愁,我想母亲也想父亲,想母亲和蔼的面庞、父亲深情的字迹,我翻出父亲寄给我的贺卡,默默地流泪。 那一夜,无眠,我脑申被什么东西充满了,是父爱,我终于明白了,爱有多种方式,但它不需要被说出来,父爱是默默的关怀,悄悄的呵护,原来我拥有世界上最美的父爱。【篇二】 小时候,望着父亲,他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地高大;小时候,望着父亲,他的肩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地安全;小时候,望着父亲,他的面孔似乎永远都是那么慈祥;小时候,望着父亲……不知从何时起,仰望父亲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小时候,小手紧紧地拉着父亲那双宽大又温暖的手,感受着父亲手心的温度温暖着我,不愿放开。两只圆溜溜的眼珠子不时地瞧着父亲的后背。仰望着父亲的背影,总是那么的挺拔,充满着自信,我一直觉得即使天蹋下来了,也有父亲能够为我扛着。心中不觉涌起一股自信,连头也不自觉地抬高了一下。 时间转眼即逝,在父亲身后充满自信的我,也上了高中,结交了一批属于自己的朋友,自然而然的,朋友取代了父亲,我的时间也一点点地花在朋友的身上,却忘了父亲。 抬眼一看,发现了父亲。我学着小时的样子,父亲已不再如从前了,――父亲老了!父亲那时在记忆中永远都挺得直直的身子,早已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做题。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1)如果运用上面的材料来充当论点“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的事实论据,应怎样记叙和分析? 答: 示例春秋时期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如何作战的看法。 (2)如果运用上面的材料来充当论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的事实论据,应怎样记叙和分析? 答: 示例“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普通百姓允许参政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3)如果运用上面的材料来充当论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事实论据,应怎样记叙和分析? 答: 示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期那个曹刿的同乡,面对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名给市长写信求助的中年妇女最近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她曾经是一位爱心妈妈,如今为何开口向社会求助?她付出的爱心能得到回报吗?

《狂人日记》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狂人日记》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作品开头就讲此日记是“我”中学校时的良友发病时写的。描绘的是一个“迫害犯”眼中的社会。这篇文章虽然说是狂人的日记,但思路清晰,不像一个精神病患者所能写出来的。所以这“迫害狂”的症状有是实在的。“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三十多年都没有见过月亮?这很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狂人”所叙的这段话不符合事实,是不可靠叙述。不仅如此,“狂人”自身并未发现这个漏洞,还把没见到月亮的原因归结为“全是发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是不可靠叙述。然而,我们平时是不会有机会和一个精神病患者交谈的,有也不会认真分析他的话语。但小说中“迫害狂”也是疯言呓语吗? 当然不是。小说第三部分:“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精神病患者不会静心思考,也不会出这样的“名句”。这正如费伦所认为,不可靠叙述“拉近”作者的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尽管叙述不可靠。但反映了某种真实,具有隐含作者赞同的某种伦理判断。我们都知道《狂人日记》是在谴责四千年中国文化吃人。但是怎样通过不可靠叙述来反映“作者赞同的某种伦理判断”呢?狂人觉得每一个出门看见的活物都想吃他。先是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又是赵贵翁的眼色怪,再是七八个议论的人,甚至有小孩。不过狂人当时是没有明白原因的。事实上他所遇到的那些人并没有真正想吃人肉,只是由于他自身受病痛困扰才看到另一幅场景。例如他看到一伙小孩子大声说“你告诉我!”,小孩就跑了。这是小孩很正常的反应,他却认为“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很快他发现最积极的吃人者不是外人,而是大哥和母亲,甚至他自己都有吃人的嫌疑。但是他对吃人者并不仇恨:“至于我家大哥,也毫不冤枉他。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这“吃人”正是封建礼教,“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封建礼教借助家族长辈让被吃的晚辈不知不觉或者觉醒了也无力反抗。因为这些封建礼教的支持者正是父亲、

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

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 一、明白记叙文中记叙和议论文中叙述的区别 (一)比较下面两段话 1、以“名人往往具有宽容的美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匈牙利著名钢琴家)碰巧来到了这个城市,姑娘听说后惊恐万状,跑到李斯特的住处,抽泣着请求李斯特的宽恕。并说冒称他的学生,是为了生计。李斯特要姑娘把演奏的曲子谈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的说:“大胆的上台演奏,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第二天,李斯特在音乐会上为她弹奏了一曲。 2、以“名人往往具有宽容的美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有个姑娘迫于生计,冒称李斯特的学生开音乐会。李斯特得知真相后,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收她为徒,对她的演奏悉心加以指点,并为她的音乐会演奏了最后一曲。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李斯特的宽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技艺精湛的钢琴大师的大度,一个名人的涵养。 (二)概括记叙文中记叙和议论文中记叙的区别 1、记叙文中记叙是再现人、事、物形态画面,讲究具体生

动,以形象动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观点服务,讲究概括性,定向性(叙述事例时要着力突出论点需要的侧面)。 2、议论文中的叙例基本结构:“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议论文中的记叙不能直接证明观点,需要在例后加以分析(议论)。 (三)牛刀小试 事例: ⑴李时珍在行医和阅读医书的时候,发现古代药物学著作有不少错误。⑵他深知庸医害人,错书更害人,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新的药物学著作。⑶他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亲尝百草,并参阅古书八百多种。⑷经过27年的努力,最后编成“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⑸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 要求:1、以“真知来源于实践”为观点叙例 。 2、以“求知要敢于怀疑”为观点叙例 。 二、议论文叙例

处理好记叙文中记叙、议论、抒情

处理好记叙文中记叙、议论、抒情 作者:吴智勇文章来源:本站资料点击数:14407 更新时间:12/1/2008 教学目标: 理解表达方式与文体特征的关系;掌握记叙文的一般文体要求,学会处理记叙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 不少同学写的作文常常是“四不像”,文体杂糅,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就其原因,在于不清楚文体的基本特征,没有掌握好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表达方式与文体特征】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之分。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表志,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文章体裁。也就是说,作者写作一篇文章,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为叙述事件过程,或为描写事物状貌,或为抒发感情,或为阐述道理,或为解说性状。尽管在一篇文章中,五种表达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总有一种为主体,那一种为主体,就形成那一种文体。 (1)记叙性文章以叙述为主,夹杂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分写人与记事两大类; (2)抒情性文章以抒情为主,夹杂记叙、议论、说明,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重在抒发情感; (3)议论性文章以议论说理为主,辅之以叙述、说明、抒情,重在阐述道理,表明立场、观点。 (4)说明性文章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要求科学准确、客观明晰。 【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写好记叙文要注意恰当选取有关人物、事件或场景。选材注意有三:真实、典型、新颖。具体写作时的操作要领:

1、明确记叙六要素:时、地、人、事,起因、经过、结果。 2、有条有理、线索分明,中心明确、详略得当,用恰当的议论抒情点题。 3、叙事要简洁,情节要集中,情感要真挚,结构要紧凑,人物不宜过多过杂,善用修辞。 【记叙文中的抒情与议论】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 1、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例1: 《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又说: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例2: 当我一次次的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地看见你时,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就连我自己也一样无法谅解自己。忏悔在我心中已积得太多了,我这样表达出来,也许你根本就无从知道,但我也真心的希望你能够谅解我。你使我备受谴责的同时,也让我

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

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 谭君强 2013-3-27 16:28:27 来源:《创作评谭》(南昌)2005年02期第4~8页 【作者简介】谭君强,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一 在叙事作品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故事讲述出来。而在叙述的过程中,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point of view),也就是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一特定的观察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在这里,叙述者的“说”,与其所置身的某一观察点的“看”,既可统一,也可加以区分。原则上,一个人既可说出他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同时做两件事:看与说;但是,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一个人可以说出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所看到的东西,以另一个特定人物的“视点”来进行讲述。热奈特据此区分了叙述(说)与聚焦(看)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视点的“看”或“聚焦”,并不仅属于一个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层面的视觉问题。“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眼光,而这只是就强调观看的角度而言。“视点”所展现的是“感知或观念上的位置,按照这一位置,叙述的状况与事件被表现出来”(注:Gerald Prince,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p.73、p.66.)。因而,它并不只含有纯粹视觉的意义。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感知、思考、体味、看或可能看到的东西,而这当中自然包含着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观念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含义。换句话说,在它所涉及到的视觉的意义之外,视点还包含着思想的意义,或者说具有思想的功能。这种思想的功能,在视点及其对象之间能动

高中叙事作文范文

高中叙事作文范文 第1篇: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绿叶·情意 (801字)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 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