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测试题2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2.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一()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认识一()①它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③它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④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就其根源讲,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

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5八-7题。

5.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

7.上述事实说明()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C.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D.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据此回答题。

8.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鹜远”是指()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不切实际的幻想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9.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y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据此回答10A-12 题。

10.“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1.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因为()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12.要使子孙后代不再有今天之忧,就必须()

A.坚持以建设为中心

B.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C.正确地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D.按价值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3.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由于

‘()

A.作为规律的联系具有不稳定性

B.作为规律的联系具有偶然性

C.作为规律的联系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规律,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

14.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15.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回答16〜17题。

16.作者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表明()

A.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B.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

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17.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g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18.日本科学家发现,在零下273摄氏度的极低温和18特斯拉的强磁场下,复合晶体电阻为零,呈超导状态,这就是“磁场感应超导现象”,这一发现打破了迄今为止认为强磁场

会使超导物质的超导性消失的认识.这说明()

A.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先错误后正确

C.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据此回答19八-21题。

19.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神?有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有人说“鬼在心中”。这种观点()

A.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B.实际上否认了神鬼的存在

C.实际上是有神论

D.是一种不可知论

20.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三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C.神鬼概念是对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神鬼观念是人凭空想像出来的

21..近年来封建迷信有所抬头,有的地方甚至呈蔓延趋势。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与唯物主义和一切科学知识根本对立的②它是唯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③它的出现是思想解放的结果④它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以下所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学生听课做作业②教师给学生讲课③经济政治体制改革④中美进行钢铁贸易谈判⑤ 第五次人口普查⑥蜘蛛织网,蜜蜂采蜜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23.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4.高尔基说:“热爱书本吧,他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他会帮助你辨别形形

色色

的思想、感情、事情,他会叫你尊重别人和自己,他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感振作你的

头脑和心灵。”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读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

B.参加实践是不重要的

C.书本知识对我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

D.书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目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25八26题。

25.(2005年武汉模拟)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26.(2005年武汉模拟)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A 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C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27.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

。客观事物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28.党的十六大强调,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的复兴增添力量,其哲学依据是()

A.认识的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一致的

29.(2005年预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体现了

这样的哲学道理()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0.(2005年深圳模拟)“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非选择题

31.(2005年全国九校名模)辨析题: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获得正确认识,尽量避免任何错误。

32.某县地处内陆,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本地经济,县政府多次组织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经济理论,并到周边较为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参观考察,逐渐摆脱了“左”思想束搏和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确立了“主攻业,大力发展农业”的新思路。对发展经济过程中到的新问题,允许看,不争论,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提倡大胆试,要敢为天下先。兴办了全县史上第一个外资企业,对县里唯一的中型国有企实行股份制改造,对一些长期亏损、产品又无市场的小型国有企业或实行停产,或出售。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鼓励不同经济成份之间实行联合、兼并。依据县情,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梢业。目前,该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结合材料,谈一谈该县在发展经济中是如何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33.(2006年预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论;一个以这样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进了我们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面貌.

(1)说明我们党八十年来每一个理论成果产生的影响所包含的哲理。

(2)从哲学上说明“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因。

(3)在新世纪,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参考答案

一、1-5 CDBBC 6-10 DAABA 11-15 DBDAB 16-20 DBDDC, 21-25 DBACB 26-30 CCBCB

31.答案①“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认识反作用的二重性,是正确的。因此,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获得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②由于主客观的限制,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可能经过实践到认识的一个过程就获得,而是需要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错误总是难免的,只有经过不断纠正错误,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③我们应该树立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挫折,自觉纠正错误,获得正确的认识。

32.(1)破除旧观念、老框框,树立新思想、新观念。该县通过学习和到外地考察,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和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确立了发展经济的新思路。(2)发挥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该县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允许看,不争论,大胆试。如兴办外资,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破产或出售,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3)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客观规律办事。该县立足县情,提出发展经济新思路。依据经济规律,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对该破产的企业实行破产,鼓励企业之间实行联合、兼并。在农业方面,发展了特色农业。(4)加强学习,借鉴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公,对于所学的经济理论和外地经验,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立足县情•,确立发展的新思路。

33.(1)实践决定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我们党八十年来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进了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面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若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等角度回答亦可)。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理论只有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的旧观念,进行创造性思维。理论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创新。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创新。(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符合题意,且言之有理,也可。)

34.①尊重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教条主义。②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

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生活与哲学》定时训练(二)

《生活与哲学》定时训练(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据此回答1~4题。 1.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论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进。不同哲学派别辩论的焦点在于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C.思维和存在谁为世界的本原 D.是否辩证地认识世界 2.“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②是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是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辩论 ④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问题 4.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仿佛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两种观点 ①同属唯心主义观点②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世界的本原③同属唯物主义观点④都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①②B.③④C.②④ D.①③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据此回答5~8题。5.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6.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7.下列哲学思想与漫画中 公鸡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 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8.近代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据此,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片云于共远,永夜月同孤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据此回答9~12题。 9.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

《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8.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 C.存在就是被感知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B.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C.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12.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阶级性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的关系问题③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④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7.甲说:“我在故我思。”乙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8.“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句话表明( ) ①哲学不具有时代性②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③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④哲学是一定社会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8.下面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思维运动的主体是精神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9.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③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高二上学期思想政治期中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2.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的许多宇宙间的物质新形态,比如像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等,在地球上有的已经有局部的发现,有的并没有普遍的存在。这些发现表 明() A.现象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 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之所以强调要尊重劳动,从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力发展是客观的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7—8题。 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高级中学《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练习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之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题 1、诗人、画家往往是情感细密而丰富的。往往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出他们的旷味愁思,咏叹生与死的无常。这说明 A.存在离不开思维 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C.思维再现存在 D.存在决定思维 2、针对中国的发展,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威胁论”,而中国及大多数国家则坚持“机遇说”。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体现了: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②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④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2014北京卷26.)中国早起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这表明: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庄子》中惠子认为,“子(指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惠子的观点 A.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B.体现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C.表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5、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塞尔日·罗什和大卫·J·维因兰德。他们分别独立发明并拓展了在保持单个粒子量子力学特性的前提下,测量和操纵它们的方法,开辟了量子物理学的新时代,为制造新型超高速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这表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6、人为什么看了感觉发痒的东西后会真的发痒呢?日本某研究机构实验发现,脑内控制情感的“岛叶”与负责控制运动和欲求的“基底核”这两处存在相关关系,唤起“发痒”的不快感觉与“想挠痒”的欲求之联系在这两处被强化。这一发现表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③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来源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对于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观点哲理相一致的是: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②神存则形存,神谢则形灭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理生气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提出“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概念,即是持有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种思想。“半截子唯物主义”指的是 A.唯心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10、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德谟克利特“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近代唯物主义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上述观点①都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②都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③都认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④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1、“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所蕴含的哲理 A.两者共同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B.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前者揭示辩证发展观,后者揭示辩证联系观 D.前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12、柏拉图认为,一切感官所得都属于现象,宇宙的根本是绝对理念。王夫之却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柏拉图、王夫之两个人的观点分别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13、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设计》一书中提出:“宇宙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没有必要借助上帝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从世界观上看,与该观点一致的有:①康德:人是万物的尺度②赫拉克拉特:世界是由一团活火组成的③泰勒斯:世界由水构成④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4、唯心主义是把人类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碎片、小段片面地夸大了,以致陷入了错误。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①气者,理之依也②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④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写道:“一切现实的东西,唯有在它具有理念并表现理念的情况下才有。”在《美学》中他又说:“只有符合概念的实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因为在这种实在里,理念使它自己达到了存在。”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16、(2014山东卷3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 ,“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17、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借“还原历史”“重写历史”之名,全盘否定党史、歪曲国史,不仅对我国的历史学研究造成危害,而且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上对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造成困惑,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因为这种历史观属于 ①唯物主义②唯心主义③辩证法④形而上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联系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9、(2014江苏卷25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A. 胸有成竹一叶障目 B.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 C. 盲人摸唇亡齿寒 D. 拔苗助长刻舟求剑 20、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③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④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

生活与哲学单元练习二

生活与哲学单元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的科技成果显示:位于纽约长岛的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再获重大发现:中外科学家探测到了迄今人类所知最重的反物质—反氦-4。下列关于“反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反物质颠覆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②反物质的属性和运动规律能通过人的意识反映出来③反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反物质研究将彻底否定现有物理学理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偶然间想起老朋友,就习惯性地打开空间,然而上面显示:“抱歉,该空间仅对主人指定的人开放”,顿时我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之所以“顿时我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 ①世界上的事物是瞬息万变,无法捉摸的②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不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③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3.恩格斯曾说:“首先是由于达尔文所称的生长相关律。依据这一规律,一个有机生物的个别部分的特定形态,总是和其他部分的某些形态相联系的,虽然在表面上和这些形态似乎没有任何关联。”材料表明() ①生物的生长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外在联系③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联系④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所谓“克强指数”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该指数包括三种经济指标,即“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克强指数”的三个结构指标从不同角度显示经济运行状态,并且不同程度具有先行指标属性,集中提供了观察工业生产、能源消耗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组定量观察指标。舆论认为,“克强指数”能够精确反映经济现状,不仅体现在上述三个指标更切合中国经济特征,还体现在具体数据的易于核实上。上述材料表明() ①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可以揭示事物发展规律②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促进事物的发展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宇宙中星球的探索。某媒体报道,一位摄影师利用“好奇”号火星车所拍摄的407张照片合成了一张40亿像素的火星表面全景照片。借助这一照片,人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 B.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C.它是以看得见的物质具体形态反映出来的 D.它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 2.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应是()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讲的,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3. 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永恒运动,没有静止的 D.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4. 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人能制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6.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 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 D.②④⑥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回答7-8题。 7.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8.“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因为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 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 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 新的具体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生活与哲 山东曹县第三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 A .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B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 D 2.“物权法的立法过程很长,开过几百次研讨会,经 A .有量变就有发展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大脑中的反映 C .一个正确的认识总要经过多次错误的过程 D.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答案]D 3.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

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 4.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谐文化的支撑。这里的“支撑”作用从哲学唯物论上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C.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答案] D 5..上题材料从认识论上看,“支撑”作用体现的哲理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答案] B 2007年2月6日,温家宝总理邀请12位基层代表来到下题: 6.(2007高考全国卷31).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已经变化B.民生问题作为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C.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D.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答案] C 7.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 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②机器人是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06年7月15日,我国海洋发展史上规模最大,调我国这次海洋调查的最终目的是() A.认识和掌握海洋的本质和规律 B.收集大量 C.更好地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充分发挥 8.[答案]C 9.通过卫星资料和实地考察,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9.[答案] A

2012.10--周考哲学(2单元)-2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回答1—2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2、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3—5题: 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5—7题: 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 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8—10题: 8、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王子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图例1—14题: 1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1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回答15—17题: 15、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物质决定意识 16、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7、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回答18—19题 18、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

必修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李尚玉高霞 一、单项选择题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回答1—2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2、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3—5题: 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5—7题: 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生活与哲学》客观题定时训练(二)

《生活与哲学》客观题定时训练(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说 法正确体现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一切皆流,无物长住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源和关键。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是人们在生活和实 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③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④就是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2012·惠州一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问题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 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唯物 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 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④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 问题展开的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是围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A.②③④B.②④ C.②③⑤D.①③⑤ 4.庄子和惠施有一次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 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 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 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 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非鱼,固不知鱼之乐也。”惠施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D.可知论 5.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 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 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C.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D.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6.从哲学上看,“心想事成”与“天命难违”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是不可违抗的 C.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7.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B.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C.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9.下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理在事先 B.我在故我思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10.下列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凡是唯物主义一定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一 定是没有可取之处的②凡唯物主义一定认 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凡唯心主义一定认为世 界的本原是意识③唯物主义有不科学的地 方,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④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两者 共同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2011年5月,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成功一项可以快速、高效吸附过滤核污染废水的新技术。 1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2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2.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一()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认识一()①它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③它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④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就其根源讲,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 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5八-7题。 5.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 7.上述事实说明()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C.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D.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据此回答题。 8.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鹜远”是指()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不切实际的幻想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9.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y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据此回答10A-12 题。 10.“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1.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因为()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12.要使子孙后代不再有今天之忧,就必须() A.坚持以建设为中心 B.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C.正确地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D.按价值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020年《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训练题(有解析)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训练题2020.11 一、单选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英国物理学家、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以“黑洞理论”闻名,提出两大突出理论留下三大主要贡献,他为人类理解宇宙做出了革命性贡献。霍金的贡献说明() ①世界是客观的,其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反映存在 ③合理预测要敢于突破原有理论的适用条件 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 ①物质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②物质是指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物质以具体物质形态作为存在的部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2019年10月2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自主唤醒,进入第十一月昼工作期,继续开展包括月表形貌、物质组成和浅表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进一步揭开月球背面的奥秘。这佐证了()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观测设备是揭开月球奥秘的基础④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随意创造细胞生长的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保证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视和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邓李才研究员带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银河系恒星盘的翘曲结构。该项研究首先更新了人们对银河系形状的认识,同时也对外盘起源提供了决定性的观测证据,为我们最终理解像银河系这样的巨大盘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关键线索。这表明() ①意识是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银河系的存在与发展是有规律的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银河系规律的基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右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 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2.世界万物形态各异,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是() A.看得见、摸得着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多样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 B.发展 C.运动 D.规律 4.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5.30年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政府的政务由“不知”到“求知”,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6.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意识决定存在的变化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存在决定意识 7. 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C) 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8.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自居易的这—认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D.从主观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