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辅助呼吸术(便携式呼吸机使用技术)-院前急救技术操作

机械辅助呼吸术(便携式呼吸机使用技术)

-院前急救技术操作

应用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的目的是维持和改善氧合及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改善氧输送,减少患者消耗和呼吸作功,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适应证】

1.严重通气不足

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呼吸肌麻痹等。

2.严重换气功能障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的肺部感染或内科治疗无效的急性肺水肿。极度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呼吸频率35次/分以上或5次/分以下,节律异常,自主呼吸微弱者。

3.减少呼吸功耗

胸部和心脏外科手术后,严重胸部创伤等。

4.心肺复苏。

5.呼吸机支持的患者转院。

【应用呼吸机的指征】

1.临床指征

呼吸浅、慢,不规则,极度呼吸困难,呼吸欲停或停止,意识障碍,呼吸频数,呼吸频率>35次/min。

2.血气分析指征

pH<7.20~7.25;PaCO2>9.33~10.7kPa(70~80mmHg);PaO2在吸入FiO20.40,30min后仍<6.67kPa(50mmHg)。

【相对禁忌证】

1.未经减压及引流的张力性气胸,纵隔气肿。

2.中等量以上的咯血。

3.重度肺囊肿或肺大疱。

4.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充血容量之前。

5.急性心肌梗死。

【操作方法】

1.简易呼吸机的控制部件

(1)氧气总开关。

(2)氧化浓度选择控制一般分为50%及100%两种浓度。

(3)可调式呼吸频率控制。

(4)潮气量调节控制。

(5)气道阻力表(cmH2O)

2.简易呼吸机的应用

(1)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氧气浓度,如老年性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衰竭应采用持续低浓度给氧,故将氧气浓度选择在50%浓度位置上;心脏骤停复苏过程中或一氧化碳中毒时的抢救应给予高浓度的氧气,故将氧气浓度选择在100%浓度的位置上。

(2)按成人或儿童选调呼吸频率,成人一般为12~18次/分钟,儿童一般为20次/分。

(3)潮气量的控制,一般按6~10ml/kg设定潮气量。

(4)上述选调完毕后,将闭式面罩或气管内导管与简易呼吸机连接,并开启氧气总开关,进行人工通气。

(5)当简易呼吸机开始工作后,必须观察气道压力表的压力改变。一般维持在20cmH2

O以内。当气道阻力增加时,说明气道阻塞障碍增加。最常见的原因是痰液的增多或痰栓,需要立即采取减低气道阻力措施,如吸痰等。

3.呼吸机的调节

(1)通气量:潮气量一般为10~15ml/kg,慢性阻塞肺部疾患常设在8~10ml/kg;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水肿、肺不张等肺顺应性差者可设在12~15ml/kg。

(2)吸气/呼气时间:阻塞性通气障碍时吸∶呼为1∶2或1∶

2.5,并配合慢频率;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吸∶呼为1∶1.5,并配合较快频率。应用呼吸机时一般呼吸频率为16~20次/min。

(3)通气压力:肺内轻度病变时常15~20cmH2O压力,中度病变为20~25cmH2O压力,重度病变需25~30cmH2O压力。

(4)给氧浓度:低浓度氧(24%~28%)不超过40%,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中浓度氧(40%~60%)适用于缺O2而CO2潴留时;高浓度氧(>60%)适用于CO中毒、心源性休克,吸入高浓度氧不应超过1~2天。

4.通气方式

(1)控制呼吸:患者的呼吸频率、通气量、气道压力完全受呼吸机控制,适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具体方法包括①容量控制通气是最常用的呼吸方式,优点是可以保证通气量。②容量控制通气+长吸气,又称自动间歇肺泡过度充气,在容量控制的基础上,每100次呼吸中有一次相当于2倍潮气量的长叹气。③压力控制通气,优点是气道压力恒定,不易发生肺的气压伤。

(2)辅助呼吸:在自发呼吸的基础上,呼吸机补充自主呼吸通气量的不足,呼吸频率由患者控制,吸气的深度由呼吸机控制,适用于轻症或重症患者的恢复期。压力支持通气,是患者自主呼吸触发呼吸机后,呼吸机给予患者一定的压力支持,达到提高通气量的目的。

(3)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呼吸机在吸气时将气体压入肺脏,在呼气时仍保持气道内正压,至呼气终末仍处于预定正压水平。一般

主张终末正压在5~10cmH2O,适用于肺顺应性差的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肺水肿等。

(4)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在患者自主呼吸的基础上,呼吸机在吸、呼两相均给予一定正压,把呼吸基线从零提高到一定的正值,使肺泡张开,用于肺顺应性下降及肺不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5)间歇强制通气(IMV)和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IMV):在自主呼吸的过程中,呼吸机按照指令定时、间歇地向患者提供预定量的气体,称IMV;如呼吸机间歇提供的气体与患者呼吸同步,即称SIMV,呼吸机的频率一般为2~10次/min。优点是保证通气量,又有利于呼吸肌的锻炼,作为撤离呼吸机的过渡措施。

【停机条件】

患者的呼吸和咳嗽能力恢复,自主呼吸能产生足够的通气量;肺部感染控制;呼吸道分泌物不多;无严重的肺部或全身合并症;动脉血气分析PaO2>6.67kPa(50mmHg),PaCO2无明显升高,pH基本正常。

【停机时间】

1日内停机总时间超过开机总时间,或一次停机持续2~3小时而无呼吸困难、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表现,且血气分析正常。

【停机方法】

有条件可先进行间歇指令通气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然后逐步过渡到停机。无条件时可逐步增加停机次数,但每次停机时间不宜太长。当1日的停机累积总时间超过开机总时间时,即可停机。或初次停机时间不宜太久,以后逐步延长单次停机时间,当1次停机超过2~3小时时则可停机。

【注意事项】

1.通气治疗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胸部活动幅度及皮肤有无发绀,有条件查血气等。

2.观察呼吸机是否正常运转,注意通气指标及各种监护。

3、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注意吸痰。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 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见疾病诊疗 ―、心脏骤停 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排血量为零的状态,多见于心脏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窒息性哮喘、急性脑血管病、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创伤等患者。 诊断依据: 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 大动脉脉搏消失。 呼吸停止。 心电图表现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 救治原则: 一、心室颤动 1.室颤给予一次电击除颤,单向波除颤能量为360J,双向波能量为120-200J。 2?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Img/次,每3?5分钟I次。 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利多卡因1.0?1.5mg/ kg、硫酸镁1?2g。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二、无脉性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 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Img。 5.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点:

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无除颤器时,立即在心前区叩击复律,并随即开始心脏按压。 转送注意事项: 1?自主心跳恢复后,或现场急救已超过30分钟应立即转运。 2.在公共场合抢救心脏骤停时,不宜时间过长,可边抢救边运送。 3.及时通报拟送达医院急诊科。 二、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依据: 1.大多有心绞痛病史。 2.剧烈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不缓解。 3.心电图表现为相对应导联高尖T波、ST段抬高、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 救治原则: 1.吸氧。 2.生命体征监测(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开通静脉通道。 4.无低血压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5M/分钟。 5.盐酸吗啡3?5mg肌肉注射或加人到25%GS20m1缓慢静脉注射或地西泮5?10mg静脉注射。注意吗啡的毒副作用。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时给予相应救治。 转送注意事项: 1.及时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 2.持续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测。 3.向接收医院预报。 三、急性左心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原发的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脏超负荷或心脏舒张受限,从而在有足够静脉回流和血管舒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和组织灌流不足。左心功能受损而致肺静脉淤血,进而引起肺水肿,有时数分钟即达高峰。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或心脏慢

机械辅助呼吸术(便携式呼吸机使用技术)-院前急救技术操作

机械辅助呼吸术(便携式呼吸机使用技术) -院前急救技术操作 应用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的目的是维持和改善氧合及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改善氧输送,减少患者消耗和呼吸作功,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适应证】 1.严重通气不足 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呼吸肌麻痹等。 2.严重换气功能障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的肺部感染或内科治疗无效的急性肺水肿。极度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呼吸频率35次/分以上或5次/分以下,节律异常,自主呼吸微弱者。 3.减少呼吸功耗 胸部和心脏外科手术后,严重胸部创伤等。 4.心肺复苏。 5.呼吸机支持的患者转院。 【应用呼吸机的指征】 1.临床指征

呼吸浅、慢,不规则,极度呼吸困难,呼吸欲停或停止,意识障碍,呼吸频数,呼吸频率>35次/min。 2.血气分析指征 pH<7.20~7.25;PaCO2>9.33~10.7kPa(70~80mmHg);PaO2在吸入FiO20.40,30min后仍<6.67kPa(50mmHg)。 【相对禁忌证】 1.未经减压及引流的张力性气胸,纵隔气肿。 2.中等量以上的咯血。 3.重度肺囊肿或肺大疱。 4.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充血容量之前。 5.急性心肌梗死。 【操作方法】 1.简易呼吸机的控制部件 (1)氧气总开关。 (2)氧化浓度选择控制一般分为50%及100%两种浓度。 (3)可调式呼吸频率控制。 (4)潮气量调节控制。 (5)气道阻力表(cmH2O)

2.简易呼吸机的应用 (1)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氧气浓度,如老年性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衰竭应采用持续低浓度给氧,故将氧气浓度选择在50%浓度位置上;心脏骤停复苏过程中或一氧化碳中毒时的抢救应给予高浓度的氧气,故将氧气浓度选择在100%浓度的位置上。 (2)按成人或儿童选调呼吸频率,成人一般为12~18次/分钟,儿童一般为20次/分。 (3)潮气量的控制,一般按6~10ml/kg设定潮气量。 (4)上述选调完毕后,将闭式面罩或气管内导管与简易呼吸机连接,并开启氧气总开关,进行人工通气。 (5)当简易呼吸机开始工作后,必须观察气道压力表的压力改变。一般维持在20cmH2 O以内。当气道阻力增加时,说明气道阻塞障碍增加。最常见的原因是痰液的增多或痰栓,需要立即采取减低气道阻力措施,如吸痰等。 3.呼吸机的调节 (1)通气量:潮气量一般为10~15ml/kg,慢性阻塞肺部疾患常设在8~10ml/kg;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水肿、肺不张等肺顺应性差者可设在12~15ml/kg。 (2)吸气/呼气时间:阻塞性通气障碍时吸∶呼为1∶2或1∶

急危重症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上机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上机技术规范 【名词定义】 有创机械通气是指应用有创的方法(建立有创人工气道,如气 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套管),通过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的方法。 【适应证】 1.通气异常。 (1)呼吸肌功能障碍或衰竭。 (2)通气驱动降低。 (3)气道阻力增加和(或)阻塞。 2.氧合异常。 (1)顽固性低氧血症。 (2)需要呼气末气道正压。 (3)呼吸功明显增加。 3.需要使用镇静剂和(或)肌松剂。 4.需要降低全身或心肌氧耗。 5.需要适当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 6.需要肺复张,防止肺不张。 【禁忌证】 机械通气没有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

有一些特殊疾病,如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肺大疱 和肺囊肿,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充血容量,严重肺出血,气管食管疹等。 1.张力性气胸或气胸。 2.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 3.伴肺大疱的呼吸衰竭。 4.严重的心力衰竭。 【目的】 生理目标 1.改善或维持动脉氧合。 2.支持肺泡通气。 3.维持或增加肺容积。 4.减少呼吸功。 临床目标 1.纠正低氧血症。 2.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3.缓解呼吸窘迫。 4.防止或改善肺不张。 5.防止或改善呼吸肌疲劳。 6.保证镇静和肌松剂使用的安全性。 7•减少全身和心肌氧耗。

8,通过控制性的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 9.促进胸壁的稳定。 【制度与依据】 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杨毅、黄英姿主编,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ICU监测与治疗技术》。该书是ICU专科医师文库,由30余位常年在临床一线从事危重患者救治工作的医生共同编著。 2.本规范操作部分主要依据:唐维新主编,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临床护理三基》和哈美顿G5呼吸机使用说明书。《实用临床护理三基》于2004年3月出版第1版,由江苏省部分护理专家、骨干共同编著。 【准备】 1.用物准备:呼吸机、消毒好的管路或一次性呼吸回路、湿化罐、湿化灌温度表、灭菌蒸僮水、一次性可吸痰延长管、流量传感器、模拟肺、听诊器、简易呼吸器、护理记录单。 2.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有电源及插座。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患者准备:患者已经建立人工气道(维持气囊内压力25〜30CmH20)。 【操作流程】(以哈美顿G5呼吸机为例) 1.素质准备服装整洁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一、使用呼吸机的目的 人工呼吸器是应用以机械装置建立压力差,从而产生肺泡通气的动力原理制成,也可以用来代替、控制或改变人体的自主呼吸运动。 二、呼吸机的类型 ①简易呼吸器:由呼吸囊、呼吸活瓣、面罩、衔接器。 ②宝压型呼吸器:将预定压的气流压入病人呼吸道,使预定压转为零压或负压,转为呼气。 ③定容型呼吸器:将预定潮气量压入呼吸道,使其转为呼气。 ④定时型呼吸器:吸气与呼气、呼气与吸气的转换,按预定时间转。 三、呼吸机与病人的联接 ①面罩:适用于神志清醒、能合作并间断使用呼吸器的病人。 ②气管内插管:适用于神志不清的病人,应用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 ③气管套管:需较长期作加压人工呼吸治疗的病人,应作气管切开,放置气管套管。 四、呼吸机的调节 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出入呼吸道的气体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②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死腔)×呼吸频率:为每次通气量的2/3. ③死腔量=存在于呼吸道内不起气体交换作用的气量,为每次通气量的1/3. ④正负压调节:一般常用压力为+12~+24cmH2o,一般不使用负压,但在肺泡过度膨胀及呼吸频率太快时适当运用-2~-4cmH2o负压。 ⑤呼吸频率与呼吸时间比:呼吸频率成人一般为12-10次/分,小儿为25-30次/分,呼吸时间比为1: 1.5~3. 五、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协调:呼吸器与病人自主呼吸的节律合拍协调,这是治疗成功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之一。 ①对神志清醒的病人,在使用之前要解释,争取病人的合作。 ②呼吸急促、躁动不安的,不能合作的,可先使用简易呼吸器,作过渡慢慢适应。

③少数患者用简易呼吸器仍不能合拍者,可先用药物抑制自主呼吸,然后使用呼吸器,常用药物:安定、吗啡。 六、呼吸机的使用范围 ①呼吸突然停止或即将停止。 ②在吸入100%氧气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仍达不到50~60mmHg。 ③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意识和循环功能障碍。 七、加压人工呼吸法 ㈠简易呼吸器加压人工呼吸法 用物:简易呼吸器、吸引器、氧气治疗盘内盛治疗碗、镊子(两把)、压舌板、吸痰导管。 操作步骤: ①病人平卧,解开衣扣及裤腰,脸侧向操作者,操作时应先以导管吸尽病人口腔及呼吸道之分泌物、呕吐物及其它异物。 ②移枕至病人肩背下,操作者立于病人头顶侧,左手托起病人下颌,尽量使其头后仰。 ③右手握住呼吸活瓣处,将面罩置于病人口鼻部,以固定带固定或以衔接管与气管相接,左手仍托住病人下颌,使其头部维持后仰位。 ④右手挤压呼吸囊,继而放松,如此一挤、一松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每分钟14~16次。 ⑤如需给氧,将氧气接于呼吸囊入口处,以每分钟6升左右的流量给氧。 注意事项: ⑴辅助加压呼吸必须和病人自主呼吸同步。 ⑵加压握力适当,一般15cmH攬2攭o为宜。 ⑶挤压呼吸囊握力与节律要稳定,潮气量男性600ml,女性400ml. ㈡机械呼吸器加压人工呼吸法 用物:所需类型呼吸器,其它用物同简易呼吸法。 呼吸机的操作步骤: ①检查呼吸器各部件、衔接各部件及管道。 ②根据病情调节各使用参数。

简易呼吸机的使用及流程PPT

简易呼吸机的使用及流程PPT 1. 引言 •简易呼吸机是一种便携式呼吸设备,主要用于辅助患者呼吸,适用于病情较轻或需要短期辅助呼吸的患者。本文档将介绍简易呼吸机的使用及操作流程,以帮助使用者正确使用该设备。 2. 术语解释 •简易呼吸机:一种轻便的呼吸设备,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呼吸机面罩:覆盖在患者口鼻部位,用于输送氧气或空气。 •氧气袋:贮存氧气的袋状设备,通过面罩输送氧气。 •操作按钮:用于调节呼吸机各项功能的按钮,包括开关、氧气浓度、气流强度等。 3. 使用步骤 1.准备工作 –检查简易呼吸机是否正常工作,确认电源是否连接。 –检查氧气袋是否有足够的氧气。 –清洁呼吸机的面罩和相关部件,确保无异味和杂质。 2.穿戴设备 –戴上手套和口罩,以避免交叉感染。 –将面罩放在患者口鼻部位,确保紧密贴合。 3.连接氧气袋 –将氧气袋连接到适当的接口上,确保连接牢固。 –调节氧气浓度和气流强度,根据患者需求调整。 4.启动呼吸机 –按下开关按钮,启动呼吸机。 –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 5.调整参数 –根据患者需要,调节氧气浓度和气流强度。 –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氧气饱和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6.结束使用 –当患者不再需要呼吸机辅助时,按下关闭按钮,停止呼吸机工作。 –将面罩和相关部件进行清洁和消毒,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4. 注意事项 •在使用简易呼吸机之前,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使用过程中,保持设备干燥、清洁,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和氧气饱和度,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如有异常情况或问题,请及时联系医护人员。 5. 总结 •简易呼吸机是一种方便携带且易于使用的呼吸设备,适用于病情较轻或需要短期辅助呼吸的患者。 •正确使用简易呼吸机可以有效辅助患者呼吸,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使用者应在使用之前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如有任何操作问题或异常情况,请及时联系医护人员,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呼吸机是一种用于支持和维持患者呼吸的设备。它可以在许多医疗场合使用,如急诊、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使用呼吸机需要严格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呼吸机的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一、呼吸机的基本结构 呼吸机的基本结构包括主机、呼吸回路和呼吸面罩(或气管插管)。主机是呼吸机的核心部件,它通过管道将氧气和空气混合后送入呼吸回路。呼吸回路连接主机和患者的呼吸道,通过回路内的管道将氧气和空气送入患者的肺部。呼吸面罩是一种用于接触患者面部的设备,它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氧气和空气混合,以满足患者的呼吸需求。气管插管是一种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的设备,它可以更直接地向患者的肺部提供氧气和空气,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 二、呼吸机的操作步骤 (1)检查设备和连接部件的完整性和清洁度:在使用呼吸机前,必须检查主机、呼吸回路和呼吸面罩(或气管插管)是否完好无损,连接部件是否紧固、清洁。检查过程中,应注意检查呼吸回路和呼吸面罩(或气管插管)是否有裂纹、变形、污垢等问题。 (2)调整呼吸机的参数: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如呼吸频率、吸气压力、呼气压力等。调整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步调整,避免过度通气或低通气。 (3)连接呼吸回路和呼吸面罩(或气管插管):将呼吸回路和呼吸面罩(或气管插管)连接到主机上,并确保连接部件紧固可靠,避免漏气。 (4)调整呼吸面罩(或气管插管)的位置:如果使用呼吸面罩,应调整面罩的位置,使其紧贴患者的面部,并确保面罩和患者的面部之间没有空隙。如果使用气管插管,应确认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并通过监测呼吸道压力和气体流量等参数来确保通气效果。 (5)启动呼吸机:按照设备的操作手册启动呼吸机,并调整相应参数。启动呼吸机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和监测设备的显示屏,确保通气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6)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使用呼吸机期间,应不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如发现任何异常,应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或采取其他措施。 (7)定期清洗和更换呼吸回路和面罩(或气管插管):呼吸回路和面罩(或气管插管)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部件,应定期清洗和更换,以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三、呼吸机的使用方法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⒈呼吸机简介 呼吸机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提供机械通气支持,帮助病人呼吸。呼吸机通过一个连接管将氧气和空气输送到病人的肺部,并通 过控制气压和流量来提供合适的通气支持。 ⒉呼吸机的准备工作 在使用呼吸机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⑴检查呼吸机的电源和气源的连接是否正常。 ⑵确保呼吸机的氧气和空气供应足够,并检查气体压力是否正常。 ⑶准备好合适的面罩或气管插管,以便将氧气和空气输送到病 人的呼吸道中。 ⒊呼吸机的操作步骤 ⑴将呼吸机的电源连接到电源插座,并打开电源开关。 ⑵检查呼吸机的参数设定是否符合病人的需求,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气压力等。

⑶使用面罩或气管插管将呼吸机与病人连接起来,并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⑷在呼吸机上设定合适的氧浓度,通常根据病人的需要选择21%至100%的氧浓度。 ⑸打开呼吸机的开关,并观察呼吸机是否正常工作,包括气流是否畅通以及压力是否稳定。 ⑹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以确保适合病人的通气支持。 ⒋呼吸机使用的注意事项 ⑴使用呼吸机时,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呼吸情况,观察氧气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等指标,以确保通气支持的有效性。 ⑵需要经常检查呼吸机的气源和电源是否正常,避免供气中断或电源故障。 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清洁和消毒呼吸机及其配件,以防止交叉感染。 附件: ⒈呼吸机操作指南 ⒉呼吸机维护手册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医疗设备: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监测疾病或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器械、材料、器具、设备和其他类似或有类似功能的物品。 ⒉机械通气支持:通过机械设备提供的通气支持,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气压力等。 ⒊气管插管:将气管插入气管以确保气道通畅和呼吸支持的方式。

辅助呼吸的名词解释

辅助呼吸的名词解释 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呼吸,我们摄取氧气,将其输送 至身体各个器官,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然而,有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呼吸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这时,辅助呼吸技术就应运而生。 辅助呼吸是指通过外部方法或设备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以确保身 体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辅助呼吸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为呼吸受限的人提供急救、治疗和康复支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最常见的辅助呼吸技术之一——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 一种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将空气吹入患者肺部,以代替他们受损的呼吸机能。这项技术常见于急救现场,在遇到窒息、溺水或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时进行。通过人工呼吸,可以迅速提供氧气,保持患者的生命机能,并争取时间等待进一步的医疗救援。 除了人工呼吸,机械通气也是常见的辅助呼吸技术之一。机械通气是通过使用 呼吸机,将氧气输送至患者的肺部,并辅助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呼吸机通过气管插管或面罩与患者相连,根据患者的呼吸模式和病情情况,调节通气的压力和流量,以确保呼吸功能的维持。机械通气在重症监护、手术麻醉和慢性呼吸衰竭等情况下得到广泛应用。它不仅可以支持患者的生命,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休息,缓解呼吸肌肉的疲劳。 另一项辅助呼吸技术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简称CPAP)。CPAP是通过面罩或气管插管,提供稳定的正压气体,使患者的呼 吸道保持开放,并增加氧气的输送。CPAP常用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肺气 肿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通过维持气道通畅,CPA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并减少呼吸困难的发生。

急救呼吸机的使用及流程

急救呼吸机的使用及流程 概述 急救呼吸机是现代急救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它能够为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的患者提供机械辅助通气。本文将介绍急救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帮助急救人员正确操作呼吸机,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使用方法 下面是使用急救呼吸机的步骤: 1.确认患者状况 在开始使用急救呼吸机之前,需要先确认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意识状态来判断。如果患者无法正常呼吸,或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慢,或出现意识丧失等状况,应考虑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2.准备呼吸机 在使用呼吸机之前,需要先准备好呼吸机及相关的配件和耗材。确保呼吸机已经连接好电源,并检查氧气供应是否充足,确认各部件的连接是否牢固。 3.设定参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呼吸机的参数。通常需要设定潮气量、吸呼比、峰压和呼吸频率等参数。这些参数的设置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临床需要来确定,建议在有经验的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设置。 4.连接呼吸机 将呼吸机的导管与患者的气管插管或面罩连接,确保连接牢固,并检查气管插管或面罩的位置是否正确。接下来,将呼吸机的气管连接与潮气量、吸呼比和峰压调节出口连接。 5.开启呼吸机 确认连接正确后,按下呼吸机的开机按钮,启动呼吸机。根据设定的参数,呼吸机将开始提供机械通气。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调整参数以保持通气的效果。

流程 以下是急救呼吸机使用的常见流程: 1.急诊抢救室接诊患者,确认患者需要机械通气。 2.准备呼吸机和相关设备。 3.设定呼吸机的参数,根据患者的状况和临床需要进行设置。 4.连接呼吸机和患者的气管插管或面罩。 5.确认连接无误后,启动呼吸机。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状况,调整参数以保持通气效果。 7.定期检查呼吸机的状态和配件的使用情况。 8.在适当的时候停止机械通气,并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情况。 注意事项 在使用急救呼吸机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在操作呼吸机前,确保已经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在连接呼吸机和气管插管或面罩前,确保操作无误,避免引起二次伤害。 •在设定呼吸机参数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意识丧失的患者,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防止误吸或误咽物体。 •定期检查呼吸机的状态和配件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清洁和消毒。 总结 急救呼吸机是一项重要的急救设备,能够为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的患者提供机械辅助通气。使用急救呼吸机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包括确认患者状况、准备呼吸机、设定参数、连接呼吸机和开启呼吸机等步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和卫生,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呼吸机的状态。正确使用急救呼吸机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减轻急救人员的工作负担。

便携式呼吸机使用

便携式呼吸机使用 便携式呼吸机使用 引言 便携式呼吸机是一种用于医疗护理的设备,为患者提供人工呼 吸功能。它的便携性使得患者能够在不同场所使用,并能够随身携带。本文将介绍便携式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步骤1: 准备工作 在使用便携式呼吸机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 确保呼吸机的电源充足,如果是电池供电,需要检查电量是 否足够。 2. 确保呼吸机的管路清洁卫生,可以使用消毒液或清洗剂进行 清洁。 步骤2: 确定使用方式 便携式呼吸机有多种使用方式,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生的建议,可以选择以下方式之一: 1. 面罩:将面罩覆盖在患者的口鼻部位,呼吸机通过面罩提供 人工呼吸。

2. 鼻罩:将鼻罩安装在患者的鼻子上,呼吸机通过鼻罩提供人 工呼吸。 3. 胸外按压: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呼吸机与胸外按压操作结 合使用,提供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步骤3: 开启呼吸机 根据具体型号和品牌的不同,开启呼吸机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按下电源按钮,等待呼吸机启动。 2. 根据需要设置呼吸机的参数,如吸气压力、呼气压力、吸氧 浓度等。 3. 将管路连接到呼吸机和面罩/鼻罩,确保连接牢固。 步骤4: 适应过程 在开始正式使用便携式呼吸机之前,患者可能需要一段适应过程。在此过程中,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渐进地增加使用时间和 呼吸机的参数。适应过程的目的是让患者逐渐适应呼吸机的使用, 减少不适感。 步骤5: 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定期清洗和消毒呼吸机的管路和面罩/鼻罩,以保持卫生。 2. 注意观察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如有异常及时联系医生或维修 人员。 3.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按时更换呼吸机的滤网和其他部件。 4. 注意保持呼吸机的电量充足,如使用电池供电,及时充电或 更换电池。 5. 在呼吸机使用期间,保持通风良好,避免积热和潮湿的环境。 总结 便携式呼吸机是一种方便患者在不同场所使用的医疗设备。了 解如何正确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对于患者和护理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并注意使用注意事项,可以确保患者 得到有效的人工呼吸,并提高治疗效果。 > 注意:本文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请在 使用便携式呼吸机之前,咨询专业医疗人员并遵循其建议。

院前急救技术和技能

院前急救技术和技能 一、现场判断或评估 1、观察判断 第一观察:观察病人的意识、气道通畅性、呼吸循环和组织东灌流状况,以便识别病人是否需要急救复苏措施,如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或胸腔减压等。 第二观察:包括全面问病史(向知情人员)、查体,以便了解虽不危及生命但需现场处理或进一步观察的问题。 2、现场观察要点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情况下,最初接触伤员的急救要点是一致的: (1)闰人有无意识?若元意识,立即让病人头后仰或偏向一侧,防止舌桶后坠阻塞呼吸道。 (2)病人有无呼吸?若是呼吸已停,立即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维持有效的人工呼吸。 (3)病人有无脉搏?是否有心跳?若心跳已停止,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术。 (4)病人有无体表大出血?若有出血,应立即压迫止血或用加压包扎,尽可能少用止血带。对于肢体出血,太高患肢可以减少出血。 (5)是否存在脊椎损伤?若有,则搬动患者须采取良好保护性措施,防止脊椎的继发性损伤;

(6)四肢有骨折时,用夹板等物暂时固定。 二、现场查体要点 应该连续多次体检,以免遗漏重要伤情。 1、一般情况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体位、面色、气味、自主或被动动作等。 2、头部触摸头皮及颅骨,检查耳、鼻有无出血及脑脊液流出,触摸面部有无骨折征。 3、眼睛眼球及瞳孔情况,有无结膜出血及角膜异物。 4、口腔有无异物、出血及血块或牙齿脱落。 5、颈部颈动静脉情况,有无外出血,活动有无僵直及棘突压痛等。 6、胸部皮肤有无出血点或开口伤口,呼吸运动情况,有无反常呼吸及肋骨骨折。 7、腹部有无腹胀及穿通伤,腹式呼吸是否存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等。 8、泌尿系统有无尿外渗、尿道口血渍。 9、脊柱脊柱有无畸形、压痛,有无脊柱旁软组织挫伤、肿胀现象。 10、四肢有无畸形及颜色、温度和感觉异常情况,关节活动度及动脉搏动情况。 11、其他特殊检查如X线检查、腰椎穿刺及腹腔穿刺等。 三、急救处理 【原则】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稿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前言 第一章常见疾病诊疗 1、心脏骤停 2、急性心肌梗死 3、急性左心衰竭 4、高血压急症 5、心律失常 6、支气管哮喘 7、急性脑血管病 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9、过敏反应 10、电击 11、溺水 12、中暑 13、急性中毒 14、动物性伤害 15、创伤 16、颅脑损伤 17、胸部损伤 18、四肢损伤 19、烧(烫)伤 20、阴道出血 21、产后出血 22、胎膜早破 23、急产 第二章常见症状院前诊疗 1、休克 2、头痛 3、胸痛 4、腹痛 5、高热 6、呼吸困难 7、气道异物 8、眩晕 9、燥狂行为 10、呕血 11、咯血 12、昏迷 13、抽搐 14、小儿热性惊厥 15、腹泻 第三章急救技术操作

1、心肺复苏术 2、电除颤/电转复术 3、气管插管术 4、环甲膜穿刺术 5、临时体外无创起搏术 6、吸痰术 7、便携式呼吸机使用技术 8、胸腔穿刺术 9、股静脉穿刺术 10、气道异物阻塞清除术 11、创伤救护技术 12、搬运伤员的基本技术

第一章常见疾病诊疗 —、心脏骤停 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排血量为零的状态,多见于心脏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窒息性哮喘、急性脑血管病、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创伤等患者。 诊断依据: 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 大动脉脉搏消失。 呼吸停止。 心电图表现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 救治原则: 一、心室颤动 1.室颤持续则连续三次电击:单相波除颤器能量递增为200、200~300、360J,双向波除颤器能量200J,其间电极板不离开皮肤。若电击后心电图出现有组织电活动或呈直线则不必再电击。 2 .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lmg/次,每3~5分钟l次。 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或利多卡因1.0~1.5mg/kg、硫酸镁1~2g。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二、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 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lmg。 5.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点: 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无电除颤器时,立即在心前区叩击复律,并随即开始心脏按压。 转送注意事项: 1.自主心跳恢复后,或现场急救已超过30分钟应立即转运。 2.在公共场合抢救心脏骤停时,不宜时间过长,可边抢救边运送。 3.及时通报拟送达医院急诊科。 二、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依据: 1.大多有心绞痛病史。 2.剧烈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不缓解。 3.心电图表现为相对应导联高尖T波、ST段抬高、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 救治原则: 1.吸氧。

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转运危重患者的使用与护理

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转运危重患者的使用与护理 在便携式呼吸机使用结束之后,护理人员应及时的将相关的管路进行拔出,并将患者所使用过的呼吸装置放于消毒液体当中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在此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急救体系、运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正确的使用配套设备,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抢救以及治疗时间,降低患者出现意外的几率。 院前急救,其实质是指对病情较为严重且危及生命平安的患者进行现场急救、转运急救等环节急救的合称[1]。在此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急救体系、运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正确的使用配套设备,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抢救以及治疗时间,降低患者出现意外的几率。本院近年来共计对44例危重患者实施院前转运,通过正确使用便携式呼吸机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1一般资料自xx年9月~xx年8月本院共在44例患者的转运急救的过程中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41~82岁,平均年龄为(65±1.3)岁。本院的44例危重患者当中,心脏骤停患者1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例,颅内出血患者9例。 1.2方法在对危重患者运用便携式呼吸机之前,护理人员应首先对便携式呼吸机进行细致的检查,检验其管道的通畅程度。之后将便携式呼吸机的总阀门翻开,对其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当检查结果显示该台设备性能正常时,将其氧气的.供应浓度控制在50%左右。同时,根据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呼吸的频率控制在19次左右,而每千克体重的患者供以10ml左右的气体。之后,将通气的方

式进行合理确实定,对便携式呼吸机的各种管路进行正确的连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必要时采取其他合理的措施进行急救。 而在便携式呼吸机的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所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身体姿势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保持仰卧的体姿,并将其肩部进行适当程度的抬高,使得其气管能够成为一条直线,将其气管进行开放。在气管开放之后,应及时将其气管内存留的痰类物质进行及时的吸出。在此之后,将便携式呼吸机的各种管路进行合理的固定,从而防止途中管路发生脱离或者弯曲的情况。对于便携式呼吸机而言,其无气体加湿的配套设备。因此,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将适量的生理盐水缓慢的注入到患者的气管当中。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当其氧气的饱和浓度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时,应对气管的分泌物进行及时吸出[2]。 在便携式呼吸机使用结束之后,护理人员应及时的将相关的管路进行拔出,并将患者所使用过的呼吸装置放于消毒液体当中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之后将呼吸装置运用蒸馏水进行彻底的冲洗,烘干之后留至下次使用。同时,护理人员应将氧气储存装置当中的氧气进行补充。最后,护理人员应对便携式呼吸机的运行情况进行确认,对其性能进行检查,对管路的连接状态进行检验。 根据本院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危重患者院前转运的过程中,其各项生理指标根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院前转运的44例患者当中,成功抢救患者32例,抢救无效死亡患者12例,其急救的成功率为72.7%。而12例死亡患者当中,心脏骤停患者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3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例,颅内出血患者2例。

机械辅助呼吸技术的应用

机械辅助呼吸技术的应用 夏晶晶 机械通气的定义: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技术方法。 (一)适应症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COPD急性加重、哮喘急性发作等;2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胸廓畸形等;3肺本质病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炎、心源性肺水肿等。 (二)禁忌证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进步,现代机械通气已无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仅对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进展引流者。 (三)机械通气的方式 对轻中度呼吸衰竭、神志尚清、能配合的呼衰患者,可进展口鼻面罩机械通气。病情严重、神志虽清但不合作、昏迷或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的患者,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如经鼻〔或口〕气管插管进展机械通气。对于肺功能极差、反复呼衰、气道分泌物多、机体极度虚弱、营养不良或需长期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可做气管切开,长期留置气管套管进展机械通气治疗。 (四)常用通气形式及参数控制通气用于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极其微弱的患者,辅助通气形式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但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患者。 常用的通气形式包括 1)控制通气〔CMV〕 (1)间歇正压通气〔IPPV〕+叹气样呼吸〔SIGH〕 (2)呼气末负压通气〔NEEP〕 2)辅助通气〔AMV〕 (1)辅助/控制通气〔A/C〕 (2)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3)间歇指令通气〔IMV〕 (4)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5)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自主呼吸状态下 (6)压力支持通气〔PSV〕:自发吸气时给予压力支持 (7)SIMV+PSV:使SIMV中的自主呼吸变成PSV (8)双程度气道正压通气〔BIPAP〕:相当于PSV+CPAP,吸气支持压力与CPAP 程度都可调节,可与面罩连接。 3)叹气样呼吸〔SIGH〕:潮气量自动翻倍,即每隔50—100次通气中有1-2次深度通气。 4)手控呼吸〔MANUAL〕:手动呼吸一次,吸气时间由按住按钮的时间长短决定,最大4S,流量由指令通气量〔V〕决定。 5)自主呼吸〔SPONT〕:全部为自主呼吸 (1)潮气量〔VT〕: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成人400-500ML或8-12ML/KG (2)每分钟通气量〔VE〕: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正常为6-10L/MIM。 VE=潮气量×呼吸频率。 (3)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常用呼吸参数正常参考值 (1)每分钟通气量〔VE〕:6-10L/MIN

呼吸机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技术 一、目的 1.纠正低氧血症。 2.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3.缓解呼吸窘况。 4.防备和改良肺不张。 5.防备和改良呼吸机疲劳。 6.保证冷静剂与肌松剂使用的安全性。 7.减少浑身和心肌氧耗。 8.降低颅内压经过控制性的过分通气,降低颅内压。 9.促使胸壁的稳固。 、、适应症 1.因为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所致的急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气体 互换阻碍。 2.严重低氧血症。 3.临时过度通气,以降低颅内压,或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增添呼吸代偿。 4.在某些神经、肌肉疾病中,因为肺活量受限,没法产生有效 自觉呼吸,可应用机械呼吸,增添通气,以防止肺不张和分泌物滞留。 三、禁忌症 1.已发生气压伤,如气胸、血气胸、纵隔气肿的患者,应用正

压通气后,可致使张力性气胸而危及生命。可是,假如先赐予 安置胸腔引流管,则可照旧进行。 2.患肺大泡或多次发生自觉性气胸患者。 3.大咯血或重症播散性肺结核患者。 4.低血流量和休克的患者。 5.急性心梗时应增添心脏负荷不宜使用呼吸机。 、、操作准备 1.患者的准备 (1)针对有禁忌症的患者应赐予办理后,再进行呼吸机的应用,以 防发买卖外。 (2)成立合理和必需的人工气道。 (3)对意识清楚患者,必定做好解释工作,以减少心理负担,获得 较好配合。 2.使用前的准备 (1)呼吸机构成主要有 4 部分构成。①气源部分:中心压缩空气、 氧气;② 主机部分:由氧气管道、压缩空气管道、电源线、支架等构成;③ 湿化和雾化妆置:由加温加湿器、过滤纸、灭菌注射用水、雾化管道等构成;④ 外面管道:包含与患者连结的气管插管或面罩、螺纹管、集水瓶等。 (2)使用前:① 检查呼吸机能否处于备用状态;② 安装并检查 呼吸机各个零件:包含外管路、气源、湿化与雾化加水、调理温湿程度与支架的角度和长度;③ 接通电源并翻开空气压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一. 使用呼吹机的目的 人工呼吹器是应用以机械装董建立压力差,从而产生腰泡通气的动力尿理制成,也可以用来代替、控供或氐变人体的自主呼吸运动。 二. 呼哽机的类型 ①简易呼呎黑:由呼哽呼吹沼甜、面卑.衔接器。 ②宝压型呼哽囂:将预定圧的气流压入病人啄呎道,便预定压转为零压或费圧,转为呼气。 ③定容型呼呎器:将预定潮气量压入呼吹道,使其转为呼%。 ④建时型呼哽器:呎气与呼气、呼气与吹气的转换,按预定时问转。 三. 呼哽机与病人的联接 ①面毘:适用于神志•清糧.能合作弁问断使用呼呎器的病人。 ②乞管内插管:适用于神志不清的病人,应用时问不超过48—72小时。 ③气管套管:亲啟长期作加压人工呼呎治疗的病人,应作气管切开,放死气管套管。 四. 呼吹机的调节 ①每分通气量:(琴分钟出入呼呎道的气体量)=潮气量X呼吹额宰。 ②肺泡逋%量=(潮%量一死腔)x呼吹频孚:为琴次通气量的2/3・ ③死腔量=存左于呼呎道内不起气体交换作用的气量,为每次通气量的1/3. ④正费压调节:一般常用压力为+ 12〜+24onH2s —般不使用负压,但在肺泡过度膨胀尺呼天頻率太快时适当运用・2〜《4cmH2o负压。 ⑤呼叹删率与呼哽时问比:呼呎频串成人一玻为12・10次/分,小儿为25・30次/分,呼叹时问比为1: 1・5~3・ 五. 呼呎机与自主呼天的协调:呼吸鑒与病人旨主呼呎的节逵合拍协调,这是沟疗成功必须注電的关畫问題之一。 ①对神志淸程的病人,左便用之朮要解悔,爭軟病人的合作。 ②呼呎急便・诔动不安的,不能合作的,可先便用简易呼呎黔,作过:;更慢侵适应。 ③少歡电耆用简易呼天孱仍不能合拍耆,可売用药物抑釵自主呼呎,然后便用呼天孱,書用药物:安定、吗啡。

院前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 1、院前急救的概念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急诊医疗服务向社会大众的延伸。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上讲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救治。狭义的院前急救则专指由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2、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医疗角度、社会救灾角度 、院前急救护士的基本要求:(1)掌握基础和高级生命急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2)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原理,应用剂量和观察要点;(3)掌握院前急救中病人常见急症的病因、病理,症状和体征,能熟练配合医生完成现场救治工作;(4)掌握救护车内所有设备的使用技术,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等;(5)在执行抢救任务中必须服从统一命令,不得擅离岗位,随时解决病人问题; 3、护理体检:包括望、触、叩、听等基本物理检查,尤其侧重于生命体征变化的观察及发现可用护理方式解决的问题 4、院前急救的特点: (1)社会性强、随机性强(突发性) (2)时间紧急、流动性大(紧迫性) (3)病种多样复杂,涉及各个学科(多样性) (4)急救环境条件差(艰难性) 5、院前急救总任务: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

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具体:平时对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外急救;特殊任务时救护值班;急救知识的普及。 6、院前急救的原则 总原则:先重后轻,先排险后施救,先救活人后处置尸体,以抢救为主,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 先救命、后治病 先复苏、后固定 先止血、后包扎 先重伤、后轻伤 先救治、后运送 先排险、后施救 急救与呼救并重 1.抬起就跑→暂等并稳定伤情 2.10-20分钟白金时间 3.1小时黄金时间 4.6小时白银时间 5.>6小时白布单时间 7、转送原则:在伤病情允许前提下,必须在医护监护下迅速送到医院救治,途中密切观察伤病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认真做好现场记录及转送记录,并妥善保管。 8、内容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技术规范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有效的现场急救,要求医务人员须严格按预定的急救规范进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急救质量,对解决医疗纠纷、保险等也有重大意义。本规范倡导尽量使用最新的药物、器械诊治;各操作程序方案的设置力求符合最新理论,并注重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院前急救的医疗定位和内容 院前急救医疗定位为高级生命支持等级水平。内容是挽救和维持伤病员的基本生命,缓解伤病员的剧烈痛苦,防止搬送途中的继发损伤及安全转送。着重在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维持与监护,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进行解痉、镇痛、止血、止喘、止吐、抗晕、催吐等对症处理。 治疗原则 以生命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的原则。 一概述 一、制定规范的必要性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院前急救医疗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和致残率。目前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院前急救医疗规范,制定规范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总体水平。同时更规范的服务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规范的基本特性 诊断治疗标准的“院前急救医疗规范”必须具备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本规范尽量使用最新、最有效的药物和器械诊治,使其具备先进性,各操作程序方案设置力求符合最新理论和强调可操作性,使其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不能兼顾时,把实用的放在规范里,把先进的放在说明部分。在急诊医学和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的修订“规范”才能使其保持先进、科学和实用特性。 三、规范的定位 规范的定位是急救医疗的核心,定位过高达不到要求时就会形同虚设,定位过低时就会阻碍业务发展,当前国内外急救医疗大致有四个定位等级:即院前急救的BLS(基本生命支持)、ALS(进一步生命支持)、急诊科常规和急诊监护病房常规。本规范定位在BLS、ALS等级水平。 四、规范确定的救治目的 维持和挽救患者基本生命,减轻患者剧烈痛苦,预防继发损伤和安全转运,这样的目的是和ALS水平一致,也和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医疗体系第一环节的功能相一致,只有坚持这样的目的,才能在尽力院前抢救,不耽搁时间的基础上,为院内救治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利于伤病员的康复。 五、救治原则 以对症治疗为主,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院前急救的特点是时间短暂,环境不稳定,无更多辅助设备和技术援助,体力强度大等等,在现场很难明确诊断。因此在院前,以对症治疗为主既符合理论又符合实际,对症治疗为主的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作出大致的诊断,然后立即进行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或减轻剧烈痛苦。这样的救治原则也与ALS•水平的定位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