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常用检查方法

第二章 推拿常用检查方法
<2.1脊柱部检查>
一、望诊
脊柱部望诊时患者可以正立位、正坐位或俯卧位,暴露脊柱部,观察脊柱部的生理曲度改变,有无曲度的加大或减少,生理曲度的改变多见于脊柱的退行性病变,强直性脊柱炎病等椎体的病变。观察姿势有无异常,如脊柱侧弯、倾斜、驼背、骨盆歪斜等,脊柱前突畸形,多由于姿势不良或小儿麻痹症,脊柱后突畸形,表现为成角如驼峰状,多见于小儿佝偻病和脊柱结核。观察颈部有无侧向歪斜,胸锁乳突肌有无挛缩,有无先天性斜颈。腰椎异常弯曲,角状厚突畸形,则多见于单个椎体或2~3个椎体病变所致, 如椎体的压缩性骨折、脱位、椎体结核或肿瘤而致椎体骨质破坏。弧形后凸畸形,则由多个椎体病变所致,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脊柱侧弯畸形多由姿势性或结构性引起,腰椎生理前凸加大,可见于水平骶椎、下腰椎滑脱、小儿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观察脊柱部皮肤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肿块、瘀斑。如直接外伤时,可见损伤部局部肿胀,并有青紫瘀斑,局部皮肤发红伴有肿胀,多由感染引起,腰背部有毛发斑,皮肤色浓,表明可能有脊椎裂存在,皮肤若见散在的咖啡色斑,可能是属于神经纤维瘤病继发的皮肤改变。
观察有无疮疹、瘢痕、脓肿、窦口。腰椎骨髓炎、结核时可形成脓肿及窦口,以腰背筋膜,腹外斜肌,髂嵴所构成的腰三角处为好发部位。腰部中线软组织肿胀,多为硬脊膜膨出。
二、触诊
触摸脊柱部的体表标志,以颅骨后面的枕骨开始,枕外隆凸成半圆形隆起,位于枕部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第一胸椎棘突比其余颈椎棘突长,能摸时,以一手掌轻按连续的三个长的突起,另一手转动患者头部,在手掌后感觉滑动与不滑的分别为第七颈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亦有患者在低头时很明显地有一长的突起,这就是第七颈椎棘突。
检查脊柱的棘突的情况,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立于一旁,以一手的食、中二指挟压于脊柱的棘突两旁,另一手加压叠于食、中二指上,从上向下拖动食、中二指,如两指运动为一直线,则棘突无偏歪为正常,反之,棘突则偏向一侧,说明脊柱有侧弯或棘突有偏歪。另外医者以食指和无名指挟压于棘突两侧,中指指面压于棘突上,从上往下运动,如中指在两棘突之间有阶梯状感觉,可能有椎体的滑脱,最常见的是第五腰椎在第一骶椎上方向前滑脱或第四腰椎在第五腰椎上方向前滑脱。若在胸椎部,感觉到棘突有明显的滑脱,多表明胸椎体有压缩性骨折或胸椎结核、肿瘤等使椎体受到破坏。
两侧对照用手触摸各部

肌肉的张力,大小、形状等。肌张力减低,多见于劳损性的损伤,肌张力增高,多见于急性损伤,炎症刺激等。如落枕时,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张力增高。在胸锁乳突肌上触摸到结节状的硬块多为肌性斜颈。压痛点的检查在脊柱部有重要意义,为了全面地确认压痛点的存在,因此在检查压痛点时,分为浅压痛,深压痛,间接压痛,轻轻按压时,患者即感疼痛为轻压痛,多表明病变部位比较表浅,如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的损伤等,其压痛点多位于棘突上或棘突与棘突之间。在一些部位,用力重按压时,患者感觉疼痛,且感疼痛位置较深称为重压痛。用力重压时,在所压部位无疼痛,而在与所压点相关的部位出现疼痛称为间接压痛。有时推拿临床检查时用相关的叩击痛来表示,医者一手掌轻置于检查部位,另一手握拳,轻叩其手背,如患者在叩击部或与叩击相关的部位出现疼痛,说明叩击痛存在,深压痛,间接压痛,叩击痛均表明深部的组织,如椎体、小关节、椎间盘等组织病变。在用拳叩击腰部时,部分患者反觉舒适。多表明有子宫后倾、肾下垂、神经衰弱等症状性腰痛。压痛检查时在部位上的要求常常是先上后下,先健侧后患侧,先脊柱两旁,后脊柱中央。
背部的压痛点,应注意区分是否是由于内脏疾病在腰背部的反射性疼痛点,如心脏疾患可以在右侧心俞处有压痛。各反射部位列表如下:
内脏体表反应区
内脏 体表反应部位 脊髓节段 俞穴所在节段

肺支气管

胆囊



食管
肾 颈、胸肩部、上背部、左前臂尺侧
上胸部、中背部
上腹部、下背上腰部(右侧)
右下胸、上腹部、右肩背
上腹部、下背部

腰部、中下腹部
胸及下胸部、中背部
下腹部、下腰部、或腹股沟区上下及上臀部 C3-5T1-5
T1-7(多见于T2-5)
T8-10
T8-9或T5-7
T7-9

T9-12
主要T5或T6-8
多在T10也可在T11-12和L1 心俞T5
肺俞T3
肝俞T9
胆俞T10
胃俞T12脾俞T11
大肠俞L4

脊柱部触诊还须注意各部有无肌痉挛或肌萎缩,是否有肿物存在等。
三、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1.颈椎:
颈部的活动有屈伸、 旋转、侧弯。虽然整个颈椎都参与了颈部的活动,但50%的前屈,后伸活动发生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其余则分布在其它各颈椎之间,50%的旋转活动发生在第一颈椎(环椎)和第二颈椎(枢椎)之间,其余的旋转活动则分布在其它颈椎之间。侧弯时往往伴有了颈椎的旋转,因此,它是整个颈椎的联合活动。
屈伸运动:正常时颈椎可以前屈35°~45°。检查时让患者头部尽量前屈,下额部可以触及胸部。
旋转运动:正常时颈椎的左旋和右旋可分别达到30°~40°,活

动弧线流畅,检查时让患者尽量向一侧转动头部,其下颌可以接近肩部。
侧弯运动:正常时头部能向每侧的肩部倾斜45°。检查时嘱患者将耳朵向肩部靠近,防止抬高肩部靠近耳朵以代偿颈部的运动。
2.腰椎:
腰部因没有肋骨的制限,其活动范围较大,主要的运动有屈伸、旋转、侧弯等。
屈伸运动:正常时腰部的前屈可达80°~90°,后伸可达30°。检查时,患者取站立位,医者站立于患者的一侧,一手扶住胸前部,另一手扶胸背部,嘱患者向前弯腰,观察患者的棘突运动,是否有节律地逐渐形成均匀弧形。亦可嘱患者站立位时前屈弯腰,正常时,手指尖可触及足趾。检查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止患者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屈曲。后伸检查时,患者取站立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扶住其肩背部,嘱患者向后作腰部后伸。
旋转运动:正常时腰部的左旋、右旋运动可分别达到30°,检查时一般两侧对比。嘱患者取站立位,医者立于其前,以两手固定住患者两侧髂峭,保持骨盆平衡,患者转动躯干。
侧弯运动:正常时腰部的左侧弯,右侧弯可分别达到20°~30°,临床检查时两侧进行对比,嘱患者取站立位,医者站立于其后,以双手固定住患者髂嵴部,防止骨盆向一侧倾斜,患者尽量向一侧侧弯,然后再向另一侧作侧弯运动。
四、特殊检查
1.椎间孔挤压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方,双手手指互相嵌夹相扣,以手掌面下置于患者头顶,两前臂掌侧夹于患者头两侧保护,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挤压。
阳性体征:当挤压时,颈部或上肢出现疼痛加重。
临床意义:检查时让患者能准确地讲出疼痛部位,以便定位。挤压试验的机理是使椎间孔变窄,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本试验阳性多见于颈椎有病变。
2.叩顶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立于其后方,以一手掌面置于患者头顶,另一手握拳轻叩垫手掌背。
阳性特征,叩出时患者颈部或上肢部出现疼痛或麻木。
临床意义:叩顶试验的机理是通过改变椎间孔对颈神经根的刺激,而出现疼痛。放射痛,麻木等症状。叩顶时尽量避免患者张口,对疑有颈椎肿痛,结核等骨质破坏患者慎用。本试验阳性多见于颈椎有病变。
3.屈颈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者位于一侧,患者作主动或被动的屈颈1~2分钟。
阳性体征: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痛。
临床意义:屈颈时,增加了椎管内的压力,加重了对腰神经根的刺激,因此,本试验阳性,提示腰神经根受压。
4.臂从神经牵拉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坐位,头微屈。医者立于患者被检

查侧头部,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作相对牵引,臂丛神经受牵拉。
阳性体征: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
临床意义:颈椎综合征患者臂丛神经受压时多出现试验阳性。
5.直腿抬高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两侧下肢伸直靠拢。医者位于其一侧,嘱患者先将一侧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然后放回检查床面,再将另一侧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两侧作对比,正常时,腿和检查床面之间的角度在60°以上,两侧对等。
阳性体征:两侧抬高不等小于60°,一侧腿抬高过程中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是通过直腿抬高,使坐骨神经受到牵拉,若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椎管内肿瘤等病变,坐骨神经有压迫或粘连,通过坐骨神经受牵拉,即引起腰背部疼痛和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髂胫来挛缩围绳肌紧张等抬高时两腿高度不等,小于60°。
6.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位于其一侧,一手握患者踝部,在直腿抬高中如患者出现腰部,下肢的疼痛,将患腿放低5~10°,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突然将足背屈起。
阳性体征:患者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再度出现。
临床意义:本试验对单纯性坐骨神经受压更有临床意义。
7.挺腹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立于一侧,嘱患者以足及肩着力,挺起腹部,使腰部、骨盆部离开床面,同时作一声咳嗽。
阳性体征: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提示腰部神经根受压。
8.仰卧屈膝屈髋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两腿靠拢,医者位于一侧,嘱其尽量屈髋、屈膝。医者双手按压患者双膝,使大腿尽量靠近腹壁。
阳性体征:腰骶部出现疼痛。
临床意义:作本试验时,腰骶部呈被动屈曲状态,出现疼痛。表明腰骶韧带有损伤或腰骶关节有病变。
9.骨盆挤压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于一侧,两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
阳性体征:骨盆发生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提示有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10.骨盆分离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两手分别置于两侧髂前上棘前面,两手同时向外下方推压。
阳性体征:出现疼痛。
临床意义:骨盆分离试验阳性,表明有内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的病变。
11.床边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医者将患者移至检查床边,一侧臀部放在床外,让该侧的腿在床边下垂,另一腿屈曲,固定骨盆,医者以身体保护患者,同时以一手按压下垂之大腿,使髋后伸。
阳性体征:骶髂关节发生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盖斯兰(Gaenslen)试验

,在患者髋后伸时,骶髂关节受到牵拉和移动,本试验阳性。本试验阳性多见于骶髂关节有病变。
12.“4”字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被检查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 外展、外旋,将足架在另一侧的膝关节上,双下脚呈“4”字形,医者一手放在屈曲的膝关节内侧,另一手放在侧髂前上棘前面,然后两手向下压。
阳性体征:骶髂关节处出现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帕切高(Patrick) 试验,阳性时表明骶髂关节有病变。
13.跟臀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俯卧位,两下肢伸直,医者站于一侧,一手握患者踝部,使其屈膝跟部触及到臀部。
阳性体征:腰骶部出现疼痛,甚至骨盆,腰部随着抬起。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提示腰骶关节有病变。
5
※<2.2四肢部检查>
2.2.1上肢部
一、肩部
1望诊
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充分暴露肩部,对各个部位作两侧对比,双侧是否对称,高低是否一致,锁骨骨折患者,为了缓解肩部肌肉牵拉所引起的疼痛,其肩部常向患侧倾斜, 两侧不对称。骨折、脱位、肩部的先天性疾病等,都可引起肩部的畸形,肩锁关节脱位时可在肩上部出现高凸畸形,肩关节脱位时,肩峰突出, 肩峰下空虚而出现“高肩” 畸形。继发性肩关节半脱位日久也会出现类似“高肩”畸形。臂丛神经损伤引起肩部肌肉麻痹,可出现“垂肩”畸形,肩胛高耸多见于先天性高肩胛症,若双侧病变,颈部可呈现短缩畸形,“翼状肩胛”是由于前锯肌麻痹致肩胛胸壁关节松驰,肩胛骨向后突起而成。
观察肩关节有无肿胀擦伤、水泡、瘢痕、窦道,皮肤颜色改变等,局部肿胀,且皮肤青紫瘀斑,多见于骨折、脱位。肩关节肿胀,皮肤发红,多见于肩关节急性化脓性炎症,皮肤紫暗,窦道多见于肩关节慢性化脓性炎症。
肩关节肌肉的萎缩,多见于肩部疾病的晚期,如肩关节周围炎,疼痛日久、活动受限,则出现肩部肌肉的萎缩,肩部骨折,长期固定,则肩部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肩部神经损伤,肌肉麻痹,失去运动功能,则肩部肌肉出现神经性萎缩。
2.触诊
触摸时,医者用手指沿锁骨关面滑动触摸,先触摸锁骨内侧2/3的凸面,再触摸其外侧1/3有凹面, 注意有无骨突出,骨擦音或骨折而引起的骨中断。胸锁关节位置较表浅,锁骨脱位时出现向内上方移位,可移位到胸骨柄顶部之上,检查时可两侧进行对比。在锁骨凹面的最深处,离锁骨前缘约2.5厘米,医者手指向下,往后外侧斜向压迫,可以触摸到喙突,注意喙突处有无压痛或异常的活动,在锁骨向外约2.5厘米处,可触摸到肩锁关节,让患者伸屈活动肩关节数次,即可

触到肩锁关节的活动,注意有无压痛、摩擦音和锁骨外端的弹性活动。在肩外侧的最高点的骨性突起为肩峰,检查有无压痛、异常活动。肩峰下方的骨性高突处为肱骨大结节,检查有无压痛、异常活动,上肩峰向后、向内触摸,肩峰和肩胛冈形成一个连续的弓形,依次检查肩胛骨的脊柱缘、外缘、内上角、下角的骨轮廓,两侧进行对比,注意有无压痛。肩肱关节脱位时,在肩峰的外侧向下可触及明显的凹陷和空虚感,在腋窝部或肩前方能触摸到球形的肱骨头。肌腱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四块肌肉组成。前三块肌肉止于肱骨大结节,可以触及,检查肌腱袖时医者以一手固定肩部上方,另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向后抬高肘部,使肩关节被动后伸,肌腱袖滑向肩峰前下方,此时肩峰前下方即可触摸到半圆形肌腱袖,肌腱袖撕裂或在止点处撕脱,触摸时有压痛,以冈上肌最易发生撕裂,尤其易发生在靠近其止点处。肩峰下滑液囊在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检查时,使患者肩关节被动后伸,滑液囊从肩峰下旋向前面,以利于触摸,注意滑液囊有无肥厚、肿块。在发生肩峰下滑囊炎时,可以有触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腋窝中有血管和神经通向上肢,医者站于患者患侧前方,将其上肢外展,用食指与中指轻柔地触摸腋窝部,然后将患者上肢放在体侧以使周围软组织松驰,手指向腋窝的内侧壁移动,手指尖压在肋骨上,可触及前锯肌,注意压痛和两侧对比,触诊外侧的肱骨结节间沟,在腋窝外侧壁的喙肱肌和三角肌之间,用手指对着肱骨干向下扪压,可触及一博动,此为肱动脉博动。使患者上肢外展,可触及腋窝的胸大肌、背阔肌,注意有无压痛,及肌肉的张力、形状、大小。触摸胸大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等肩胛带肌肉,两侧对比,了解肌肉的张力、形状及发现不正常的形态,结节或肿块等。外旋患者肩关节,检查肱骨近端的结节间沟及穿过该沟的肱二头肌长头腱,如触及到明显压痛,多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如触摸到异位的长头肌腱,多为肱二头肌肌腱的滑脱,长头肌腱撕裂时,在上臂前中部可触及到隆起的球形,三角肌构成了肩部明显的外观形状,肩部外伤或腋神经的损伤,均可使三角肌萎缩。
3.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肩部的运动以上臂自由下垂时作为中立位,其运动有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前屈、后伸等。
外展运动:肩部正常外展可达9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站立于其后方,嘱患者屈肘90°,然后作肩关节的外展,主要由三角肌、冈上肌、前锯肌参与了运动。
内收运动:肩部正常内收可达40°,检查

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站立于其被检查的一侧,嘱患者屈时,上臂于胸前部向内移动。主要参与肌肉有胸大肌、背阔肌、三角肌前部、大圆肌等。
外旋运动:正常时肩部的外旋运动可达3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站于其前方,嘱患者屈肘90°,肘部帖紧躯干侧方,以固定肢体,前臂于中立位开始作外展动作,前臂外展活动范围,即肩部外旋运动幅度。主要参与肌肉为冈下肌、小圆肌、三角肌后部。
内旋运动:正常时肩部的内旋运动可达80°,与外旋运动相同,使患者的前臂于中立位开始作内收动作,其前臂内收活动范围,即为肩关节内旋范围。主要参与肌肉为胸大肌、小圆肌、三角肌前部等。
前屈运动:正常时肩部的前屈可达9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站立于其被检查的一侧,一手固定其肩部,嘱其屈肘90°,再前屈肩关节,主要参与肌肉为三角肌,前肱肌、胸大肌、肱二头肌。
后伸运动:正常时肩部的后伸可达45°,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站立于其被检查的一侧,一手固定其肩部,嘱患者屈肘关节,再后伸上臂,主要参与肌肉为: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部、小圆肌等。
此外,肩部还有提肩、缩肩、伸肩等运动。
4.特殊检查
(1)搭肩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先嘱患者屈肘,将手搭于对侧肩上,正常时手能搭到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
阳性体征:手能搭到对侧肩部,肘部不能靠近胸壁;或肘部能靠近胸壁,手不能搭到对侧肩部。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杜加(Dugas)试验,出现阳性,多提示有肩关节脱位。
(2)落臂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者取立体,将患肢被外展90°,然后令其缓慢地放下。
阳性体征:不能慢慢放下,出现突然直落到体侧。
临床意义:肩部肌键袖有破裂。
(3)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屈肘90°,医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给予阻力嘱患者用力屈肘。
阳性体征:出现肱二头肌键滑出,或肱骨结节间沟处产生疼痛。
临床意义:出现肱二头肌键滑出,多提示有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出现疼痛,多提示为肱二头肌头肌键炎。
(4)直尺试验
检查方法:医者用直尺贴于患者上壁外侧,一端接触肱骨外上髁,另一端接触肱骨大结节。
阳性体征:出现肩峰位于肱骨外上踝与肱骨大结节的连线上。
临床意义:正常时肩峰位于肱骨外上踝与肱骨大结节连线的内侧,试验阳性,多提示有肩关节脱位或有肩胛骨颈部明显移位骨折。
(5)肩关节外展活动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

者位于一侧,观察患者肩关节的外展活动,对肩部疾病作大致鉴别。
体征和临床意义:
肩关节功能丧失,并伴有剧痛时,多提示有肩关节的脱位或骨折。
肩关节从外展到上举过程中皆有疼痛,多提示有肩关节炎。
外展开始时不痛,越近水平位时,肩越痛,多提示有肩关节粘连。
当肩外展30~60°时,可以看到患侧三角肌明显收缩,但不能外展上举上肢,越用力越耸肩。若被动外展患肢越过60°,则患者又能主动上举上肢,多提示有冈肌肌键的断裂或撕裂。
外展过展中疼痛,上举时反而不痛,多提示有三角矶下滑囊炎。
外展开始时不痛,在60~120°范围出现疼痛,越过此范围后,反面不疼痛,多提示有冈上肌肌键炎。
外展动作小心翼翼,并有突然疼痛者,多提示有锁骨骨折。
二、肘部
1.望诊
正常的肘关节上臂的纵轴与前臂的纵轴在肘部形成一个外翻的携带角,男性为5°~10°, 女性为10°~15°。因肘部骨骼先天性发育异常,肱骨远端骨折复位不良,或损伤了肱骨远端骨骺,在生长中形成肘外翻畸形,携带角增大超过15°。因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不良形成发育型畸形,或创伤中损伤了肱骨远端骨骺造成生长发育障碍,可引起肘内翻畸形,携带变小、消失甚至出现内翻的角度。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不良,使肱骨远端前倾角消失甚至骨折远端过伸,造成肘部后突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时,肘部可形成梭形畸形。肘关节的某一个局部出现肿胀,多见于外伤造成的撕脱性骨折,如肱骨内上髁撕脱性骨折,肿胀多发生在肘内侧,肱骨外上髁骨折、桡骨头骨折,肿胀多发生在肘外侧,尺骨鹰嘴骨折时,肿胀多出出在肘后方。因肘关节炎症,引起关节内积液时,在早期表现为肘后尺骨鹰嘴两侧正常的凹陷消失,变得饱满,积液较多时,则肱挠关节也出现肿胀,当大量积液时,肘关节呈现半屈位,肿胀严重。肘关节出现弥漫性肿胀,超出关节界线部位,多见于肘部骨折或严重的挤压伤。
2.触诊
肘部触摸时,医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的外侧,另一手握住上臂,使上臂成一定角度的外展,肘关节屈曲近90°,尺骨鹰嘴突起明显可见,触摸尺骨鹰嘴,如鹰嘴骨折,大多数可触及连续性中断,局部有明显压痛。尺骨鹰嘴的内侧可触及肱骨内上髁,尺骨鹰嘴的外侧可触及肱骨外上髁,如触及压痛,多见于肱骨内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远端约2.5厘米处,有一凹陷,桡骨尖头位于该凹陷深部,医者触摸桡骨头,嘱患者慢慢转动前臂,先旋后,然后再旋前,医者可感觉到桡骨头的转动,了解有无位置的异常及压痛。肘关节屈曲成90°时,尺骨鹰嘴,肱骨

内上髁肱骨外上髁构成一等腰三角形,临床称为肘后三角,当肘关节位于伸直位时,则以上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肱后三角关系的破坏,多见于肘关节脱位,尺骨鹰嘴、肱骨内上髁或肱骨外上髁骨折移位。但当肱骨髁上发生骨折时,以上三点间的关系不发生改变。在肘后部如触摸到软而肥厚的囊性包块,多见于尺骨鹰嘴滑囊炎,如在尺骨鹰嘴的两侧触摸到可移动的结节或硬块,多见于关节内的游离体。
肩关节后伸并外展,肘关节屈曲90°,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突之间可触摸到圆索状,推之能滚动的尺神经,当肱骨髁上骨折或内上髁骨折时,有可能会伤及尺神经,或引起迟发性尺神经炎,无名指与小指有刺痛感。肱动脉、正中神经通过肘关节前面的肘窝中,触摸肱动脉的博动是否正常。
3.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肘部的运动主要有屈肘、伸肘、前臂旋前、前臂旋后等四种。
屈肘运动:肘关节以伸直位为0°,正常时屈曲可达14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伸直肘关节后屈肘,其手指可摸到同侧肩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如肱二头肌、肱肌、肱桡机、旋后肌等。
伸肘运动:正常时肘关节有0°~5°的伸肘运动,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作最大限度的屈肘,然后伸直。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肱三头肌、肘肌。
旋前运动:以前臂中立位为0°,正常时肘关节有约80°的旋前范围,临床上两侧进行对比,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屈肘90°,两上臂紧贴胸壁侧面,两手半握拳,拇指向上,嘱患者前臂作旋前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的旋前圆肌,旋前方肌等。
旋后运动:以前臂中立位为0°,正常时肘部的旋后运动可达90°,应用时两侧进行对比检查体位与旋前运动相同,嘱患者前臂作旋后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为旋后肌、肱二头肌等。
4、特殊检查
(1)网球肘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前后,嘱患者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将前臂完全旋前,再将肘伸直。
阳性体征:在肘伸直时,肱桡关节的外侧发生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密耳(Mill)试验,其阳性多提示有肱骨外上髁炎,即网球肘。
(2)肘三角检查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在患者的伸时位和屈时分别检查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与尺骨鹰嘴的关系。
体征和临床意义:正常时,伸直位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呈一直线,在屈时90°时,三者构成一等腰三角形,称为肘三角,肘关节后脱位时,肘三角即失去正常关系。
三、腕掌部
1.望诊
正常的

腕关节有轻度尺偏,10°~15°的背伸。腕和手指的畸形,对推拿临床有较大的诊断意义,餐叉样畸形,多发生于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骨折后远端向背侧移位,从侧面观察形如餐叉。爪形手,可见于前臂缺血性肌痉挛而引起的损伤,掌指关节过伸,近端指间关节屈曲,形似鸟爪,当臂丛神经或尺神经损伤时,则掌指关节过伸,无名指、小指不能向中间靠拢,且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猿形手见于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合并损伤,表现为大鱼际肌,小鱼际肌萎缩,掌部的两个横弓消失,掌心变的扁平。亦称铲形手,扁平手。
桡神经损伤时,前臂伸肌麻痹,不能主动伸腕称为“正垂腕”。锤状指,多由于手指伸肌腱止点及止点附近断裂,或手指伸肌腱止点处发生撕脱骨折。短指畸形,并指畸形,巨指畸形、缺指畸形、多指畸形则多与先天性遗传有关。匙状指甲多是霉菌严重感染的结果,杵状指甲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或先天性心脏病。
腕部出现肿胀,多由于关节内损伤或病变。如:腕部挫伤,关节囊或韧带撕裂,腕骨骨折或月骨脱位。腕部呈梭形肿胀,不红不热,多见于腕关节结核,双腕对称性肿胀,时肿时消,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而腕舟骨的骨折多可引起鼻烟窝的饱满肿胀。
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可通过望指纹,即观察食指掌面桡侧的浅表静脉的颜色,辨别病情,检查时让家长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拇指、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面桡侧从指尖向指根部轻轻推擦几次,指纹即可显见,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正常时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如指纹浮显者为病邪在表,指纹沉隐者为病邪在里。热证多紫红,实证多色深暗滞,虚证多色淡不泽。色青者多见于惊风证和痛证,现于气关者病邪重,达到命光者则病危,延伸至指甲,“透关射甲”者则更为凶险。
2.触诊
在腕关节触压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以判断其骨轮廓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压痛。如桡骨茎突处压痛明显,多见于拇短伸股,拇长展肌腱鞘炎,嘱患者伸开拇指,于鼻烟窝处触诊,如有压痛,应考虑腕丹骨的骨折,在手腕背侧中央触摸,如有空虚感,并在腕掌侧中央能触摸到向前移动的骨块,多提示为月骨脱位,尺骨茎突高凸且有松驰感,下尺桡关节处压痛,多为下尺桡关节分离。腕部背侧触摸到局限性肿块,且肿块可顺肌腱的垂直方向轻微移动,但不能平行移动者,多为腱鞘囊肿。指间关节侧方压痛或伴有侧向活动,多为侧副韧带损伤。腕掌部的骨折时,多在其骨折断端有明显的肿胀、压痛、畸形、轴心叩击痛等,其发生

率最高的第五掌骨,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也较常见。
正中神经通过腕管,嘱患者屈腕,医者用拇指按压腕管近侧缘,如患者正中神经分布区皮肤麻木加重,并有疼痛放射至中指、食指,多见于腕管综合征。尺神经通过豌豆骨与钩骨钩部之间的骨性纤维鞘管,尺神经综合征时,患者多有小鱼际肌及骨间肌的萎缩,小指及无名指尺侧半皮肤感觉退钝。
3.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腕关节以掌骨与前臂成一直线为中立位0°, 有伸腕、屈腕、桡偏、尺偏等运动。掌指关节与远、近端指间关节以掌骨、指骨是一直线为中立位0°,有屈指、伸指、外展、内收等运动。
伸腕运动:正常时腕关节可伸腕6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屈肘90°,前臂位于旋前位,掌心向下,作伸腕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为桡侧腕长、短伸肌、尺侧腕伸肌。
屈腕运动:正常时腕关节可屈腕6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屈肘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作屈腕运动,主要参与运动肌肉有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
桡偏运动:正常时桡偏运动幅度可达30°,检查时同前体位,嘱患者手向桡侧作桡偏。主要参与运动肌肉有桡侧腕屈肌,桡侧腕伸肌。
尺偏运动:正常时尺偏运动幅度可达40°,检查时同前体位,嘱患者手向尺侧作尺偏,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有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
屈指运动:正常时掌指关节可屈曲80°~9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60°~90°。检查时体位同前,嘱患者屈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掌指关节为蚓状肌,近端指间关节为指浅屈肌,远端指间关节为指深屈肌。
伸指运动:正常时掌指关节伸直位为0°时,可过伸15°~25°,近端指间关节, 远端指间关节伸直时为0°,无过伸运动。检查时同前体位,嘱患者作掌指关节的过伸运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指总伸肌,食指固有伸肌、小指固有伸肌等。
手指外展、内收运动:正常时小指、无名指、食指有20°的外展运动,检查时体位同前,嘱患者将手指伸直,分别以中指为轴线,作小指、无名指、食指的外展或内收(内收运动为0°)。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为骨间背侧肌、小指外展肌、骨间掌侧肌等。
拇指背伸、屈曲运动:正常时拇指背伸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夹角可达50°,拇指掌指关节屈曲可达50°,指间关节屈曲可达9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前方,患者肘关节屈曲紧贴胸部,掌心向上,检查拇指背伸,即患者拇指向桡侧外展。检查拇指屈曲,即患者拇指运动,横过手掌,拇指端可触及小指基底。拇指背伸主要由拇短伸

肌和拇长伸肌完成,拇指屈曲主要由拇短屈肌和拇长屈肌完成。
拇指掌侧外展、背侧内收运动:正常时拇指掌侧外展,拇指与掌平面构成的角度约为70°,背侧内收为0°。检查时体位同前,嘱患者手伸直,拇指离开手掌平面向掌前方作掌侧外展运动。然后拇指在充分掌侧外展位回到解剖位置,作背侧内收。掌侧外展主要由拇长展肌和拇短长肌完成,背侧内收主要由拇内收肌完成。
拇指对掌运动;正常时拇指端可触及其他各手指指端。检查时体位同前,嘱患者先将拇指置于掌侧外展位,然后向各指端作对掌运动。
4.特殊检查
(1)握拳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屈时90°前臂中立位握拳,并将拇指握在掌心中,医者位于其前方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患者手部使腕关节向尺侧屈腕。
阳性体征:桡骨茎突部出现剧烈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芬格斯坦(Finket-stein)试验,其阳性提示有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2)屈腕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会坐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将腕关节极度屈曲。
阳性体征:出现手指部的麻木,疼痛。
临床意义:正中神经由腕管中通过,在屈腕时,正中神经受到挤压而出现麻木,疼痛,本试验阳性多提示有腕管综合征。
2.2.2下肢部
一、髋部
1.望诊
望诊时,患者应取站立位,观察两侧髂前上棘、髂后上棘是否等高,如髂前上棘不等高,多由两侧下肢不等长继发骨盆倾斜所致。髂后上棘不等高,一侧向上移位或向后突出,表明有骶髂关节错位。观察骨盆区皮肤有无青紫瘀斑,肿胀等,尤其需要注意坐骨部和股骨大转子部。从侧面观察腰臀部,正常的腰椎部分有一个前凸弧度,如果弧度消失,可能是由于椎旁肌肉痉挛所引起,如果弧度明显加大,可能是由于腹壁肌肉无力,髋部屈曲畸形或先天椎体滑脱引起。如弧度明显加大,臀部明显后突,髋部呈现屈曲位,则可能为髋关节结核等病变。在臀部上方,髂后上棘之上有两个凹陷的小窝,正常时应在同一水平,如骨盆倾斜,则两侧不在同一水平上。
臀部后面有臀横纹,婴幼儿时期,臀横纹不对称,多由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肌肉萎缩,下肢不等长,骨盆倾斜等原因引起。髋关节的慢性疾病,使髋关节长期负重减少或运动障碍导致废用性肌萎缩。小儿麻痹后遗症可引起臀部神经性肌萎缩。
髋部的前面,注意观察腹股沟是否对称,如一侧饱满肿胀,多提示髋关节肿胀,如一侧出现凹陷空虚,多提示股骨头脱位或有严重的破坏。髋内翻畸形时,可引起患侧下肢短缩,髋外翻外旋畸形时,则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受限并较健侧下肢为长。
2.触诊

患者取仰卧位,触摸髂前上棘,沿髂嵴检查,是否有压痛,了解骨轮廓,注意两侧是否等高,有无骨盆倾斜。医者沿腹股沟内侧斜向下方移动,如触及腹股沟间的肿胀,多见于腰大肌脓肿流注。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厘米处,两拇指用同样的压力按压,如引起患者髋关节疼痛,多提示髋关节有病变,在股三角区有压痛,肿块饱满,多提示为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髋关节结核,股骨颈骨折。触摸两侧股骨大转子,如浅表压痛,并有柔软的波动感,多提示有大转子滑囊炎,如局部有深压痛,多提示大转子骨折、结核或肿瘤等。触摸大转子有增厚感,髋关节屈伸活动时,大转子处有弹响声,多提示大转子处 胫束增厚,轻叩大转子,髋关节产生疼痛,多见于股骨颈,股骨头、髋臼骨折。在股骨颈骨折有移位或髋关节脱位时,大转子的位置可上移。患者取俯卧位,触摸髂后上棘,如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骶髂关节处有压痛,多提示有骶髂关节的半脱位。若外伤引起尾骨部疼痛,直肠指诊检查尾骨位置有改变,多提示有尾骨的骨折或脱位。按压臀大肌区,如压痛明显,多见于臀大肌筋膜炎,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连线中点用力下压,如产生深压痛或压痛沿坐骨神经走向放射,多见于犁状肌综合征,患者取侧卧位,尽量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可触摸到坐骨结节表面,如该处有明显压痛,则提示有坐骨滑囊炎,如该处触摸到囊性肿物,多提示有坐骨结节囊肿。
如发现两下肢不等长,肌肉有萎缩时须进行测量,下肢长度的测量从髋前棘至股骨内髁或内踢的距离,下肢周径的测量应取两下肢相应的部位,写明该部距髋骨上缘或下缘的长度,并须两侧对比。
3.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髋部的运动有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运动等。
前屈运动:正常髋关节前屈可达145°。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中立位、放平骨盆,使两 前上棘之间的连线与身体长轴垂直,医者站立于其一侧,一手放于患者腰椎下面,并固定骨盆,嘱患者作屈髋运动,当屈髋到一定程度时,患者背部紧贴医者固定骨盆的手。此时患者腰椎前凸消失,骨盆亦被固定,患者再进一步尽可能屈曲髋关节。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的髂腰肌、股直肌。
前屈运动亦可进一步检查患者髋关节有无屈曲畸形,嘱患者一侧髋关节作前屈运动,即将一侧大腿屈在胸前,而另一条腿伸直,正常时伸直的腿可平放于检查床上。如伸直的腿不能平放于检查床上,或伸直的腿虽能平放于检查床上,但身体向前移动,胸背部从检查床上抬起或腰部弓起,均提示髋关节有屈曲畸形。
后伸运动:正常时髋关节可

后伸30°~40°。检查时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医者位于其一侧,以一手按于患者的髂嵴和下部腰椎上,固定骨盆,嘱患者尽量主动后伸大腿。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臀大肌、国绳肌。后伸运动亦可检查患者髋关节有无屈曲挛缩。医者一手位于患者的大腿跟部,抬起患腿,若大腿不能后伸,或骨盆随之抬起离开检查床面,提示髋关节有屈曲挛缩畸形。
外展运动:正常时髋关节外展可达45°,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置于中立位,医者位于其一侧,一手按住髂骨,固定骨盆,另一手握膝部缓缓地向外移动,当移动到一定角度或达到最大限度时,医者一手可感到骨盆开始移动,此时外展运动的度数即为髋关节外展运动度。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臀中肌、臀小肌。
内收运动:正常时髋关节的内收可达30°,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置于中立位,医者位于其一侧,一手按住髂骨,固定骨盆,嘱患者下肢内收,从另一侧下肢前方越过中线继续内收,至骨盆开始运动为止,此时的角度即为髋关节内收运动角度。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大腿内收肌样。
外旋运动:正常时髋关节的外旋可达30°。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下肢置于中立位,医者位于其一侧,嘱患者作下肢的外旋运动,当外旋至最大限度时,足底与检查床面垂直的纵轴的夹角即为外旋角度。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髋部外旋肌群。外旋运动的检查,亦可让患者取同前体位,然后屈髋,屈膝分别为90°,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使小腿内收,大腿沿纵轴外旋,此时小腿内收的角度即为髋关节的外旋角度。
内旋运动:正常时髋关节的内旋可达35°。检查时患者取同前体位,下肢作内旋运动,当旋至最大限度时,足底纵轴与床面垂相纵轴的夹角即为内旋角度。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臀中肌、臀小肌。内旋运动的检查亦可让患者取同前位体,然后屈膝、屈髋分别为90°,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使小腿外展,大腿沿纵轴内旋,此时小腿外展的角度即为髋关节的内旋角度。
4.特殊检查
(1)髋关节承重机能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后,嘱患者单腿站立,并保持身体直立,当一腿离开地面时,负重侧的臀中肌立即收缩,将对侧的骨盆抬起,表明负重侧的臀中肌功能正常。
阳性体征:不负重一侧的骨盆不抬高,甚至下降。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站立位屈髋屈膝试验,还称存德林伯(TRENDELENBURG)试验,本试验阳性提示负重侧臀中肌无力或功能不全。此试验须两侧对比检查,常用于诊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陈旧

性髋关节脱位、髋内翻、股骨头坏死骨骺滑脱等疾病的检查。
(2)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医者位于检查床一侧,一手握住患者的踝关节,另一手扶住膝部,嘱患者一侧屈髋屈膝,使大腿贴近腹壁,腰部贴近床面。
阳性体征:伸直一侧的腿自动离开床面,大腿与床面之间形成夹角。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托马(Thormas)试验,试验阳性,提示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多由于髋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所引起。本检查亦可使患者取仰卧位,腰部放平,分别伸直两腿,医者观察腿伸直过程中,腰部是否离开床面向上挺起,如某一腿伸直过程中,腰部挺起,说明本试验阳性。
(3)髋关节过伸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屈膝90°,医者位一则一手握踝部,将下肢提起,使髋关节过伸。
阳性体征:骨盆亦随之抬起。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腰大肌挛缩试验,在髋关节不能过伸时出现阳性,多见于腰大肌脓肿、髋关节早期结核、髋关节强直。
(4)髂坐连线检查
检查方法:患者侧卧位,从髂前上棘到坐骨结节的连线,正常时股骨大转子的顶点恰在该连线上。
阳性体征:大转子超过此线以上。
临床意义: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的连线又称奈拿通(Nelaton) 线,阳性时,提示股骨大转子上移多见于髋关节脱位,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髋内等疾病。
(5)掌跟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抑卧位,下肢伸直。医者位于一侧,嘱患者将足跟放在医者的掌面上,正常情况下,下肢呈中立位直竖在掌面上。
阳性体征:足侧向一侧,呈外旋位。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临床多提示有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或截瘫。
(6)足跟叩击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者位于一侧,一手将患者患肢稍作抬起,另一手以拳其足跟。
阳性体征:击足跟时髋关节处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多提示髋关节有病变。
(7)屈膝屈髋分腿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者仰卧位,医者位于一侧,嘱患者两下肢屈外旋,两足底相对,两下肢外展外旋。
阳性体征:两下肢不易完全分开,被动分开时即产生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多提示有股份内收肌综合征。
二、膝部
1.望诊
正常的膝关节有5°~10°的生理外翻角, 伸直时,可以有0°~5°的过伸,佝偻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骨折畸形愈合、骨骺发育异常等可使膝关节的外翻角改变, 超过15°时, 形成外翻畸形,单侧外翻时为“K”型腿,双侧外翻,称为“X”型腿,外翻角消失,形成小腿内翻畸形,两侧对称为“O”型腿。膝关节滑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膝关节结核、肿瘤等病变均可引起全膝关节的肿胀,如肿胀时伴有局部皮肤发红,灼热而剧痛,多见于膝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在 上囊部位出现局限性包块,多为 上滑囊炎,在胫骨结节处出现明显的肿块,多为胫骨结节骨骺炎。膝关节后侧的囊性肿块多为国窝囊肿,股骨下端或胫骨上端的内、外侧有局部隆突时,要注意是否为骨软骨瘤。在膝关节检查时,尤其要注意股四头肌的萎缩,任何引起下肢活动障碍的病变,如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膝关节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骨折的长期固定等,均可引起股四头肌的萎缩。
2.触诊
检查膝关节的前面,在屈膝位时,髌骨位于膝关节前面,位置固定,不能移动,在伸膝位时,骨可以移动,髌骨下面的内侧与外侧的一部分可以摸清,如触摸到髌骨边缘凹凸不平时,多见于继发性骨关节炎。按压髌骨,如髌骨下脂肪垫出现触痛,多提示有脂肪垫肥厚或挫伤。股四头肌腱膜越过髌骨上缘和内缘,形成髌韧带,当髌韧带撕裂时,可触摸到缺损,并在其附着点有明显压痛。
膝关节的内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囊的一部分,经常在膝关节受到外翻力量时发生撕裂,检查时从起点向止点依次触摸,是否有连续中断或触痛,若内侧副韧带从内上髁处撕裂,常附带有撕裂的小骨片,若内侧副韧带从中点处断裂,则可触摸到局部缺损。
检查膝关节外侧,患者膝关节屈曲,医者用拇指插入外侧关节间隙,触摸外侧半月板。髂胫束位于膝关节外侧的稍前方,触摸髂胫束的紧张度及有无挛缩。
检查膝关节后面,对腘窝深部进行触摸,如摸及囊性肿块,多为腘窝囊肿。
膝关节的压痛点说明如下:
髌骨边缘--髌骨软化症
关节间隙--半月板损伤
侧副韧带附着点--侧副韧带损伤
髌骨下报--髌下韧带病
髌韧带两侧--髌下脂肪垫病变
胫骨结节--胫骨结节骨骺炎
3.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膝关节的运动主要有屈曲,伸直、外旋、内旋等。
屈曲运动:正常时膝关节,屈曲可达145°。检查时,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医者位于其一侧,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另一手按住其大腿下端,嘱患者作屈膝运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的国绳肌。
伸直运动:正常时膝关节的伸直角度为0°,青少年及女性有5°~10°的过伸。检查时,患者坐于检查床边,两小腿自然下垂,医者立于一侧,嘱患者主动伸膝。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股四头肌。
外旋、内旋运动:正常时膝关节在伸直位时无外旋、内旋运动,但在屈曲90°时,有10°~20°的内、外旋运动。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屈膝90°,医者位于一侧,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另

一手扶住其膝部,作外旋、内旋运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
4.特殊检查
(1)研磨提拉试验
又称阿普莱(Apley)试验。
挤压或研磨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90°,医者一手固定国窝部,另一手握住患者足部,向下压足,使膝关节面靠紧,然后作小腿旋转动作。
阳性体征:膝关节有疼痛。
临床意义:阳性提示有半月板破裂或关节软骨损伤。
提拉试验:
检查方法:本试验有助于鉴别损伤发生在半月板还是在侧副韧带。患者俯卧,膝关节屈曲90°,医者一手按住大腿下端,另一手握住患肢足踝部,提起小腿,使膝离开检查床面,作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
阳性体征:出现膝外侧或内侧疼痛。
临床意义:阳性表明有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
(2)膝侧副韧带损伤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医者一手扶膝侧面,另一手握住踝部,然后使小腿作被动的内收或外展动作。如检查内侧副韧带,则一手置患者膝外侧推膝部向内,另一手拉小腿外展。若检查外侧副韧带,则一手置膝内侧推膝部向外,另一手拉小腿内收。
阳性体征:膝关节产生松动感,内侧(外侧)有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表明膝关节内侧(外侧)副韧带损伤或断裂。
(3)抽屉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90°,医者坐在床边,用大腿压住患者的足背,双手握住小腿近端用力前后推拉。
阳性体征:如果小腿近端向前移动,表明前交叉韧带断裂;反之,有向后过多的移动,表明后交叉韧带断裂。
临床意义:本试验用于检查膝关节交叉韧带有无断裂。
(4)浮髌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者腿伸直,医者一手压在髌上囊部,向下挤压使积液局限于关节腔。然后用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髌骨内、外缘,食指按压髌骨。
阳性体征:可感觉髌骨有漂浮感,重压时下沉,松指时浮起。
临床意义:本试验用于检查膝关节腔内积液。
(5)回旋挤压试验(膝关节旋转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医者位于一侧一手握足,一手固定膝关节,使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尽力使胫骨长轴内旋,医者固定膝关节的手放在膝外侧推挤膝关节使其外翻,小腿外展,慢慢伸直膝关节。按上述原理作相反方面动作,使膝关节外旋内翻,小腿内收,然后伸直膝关节。
阳性体征:膝关节有弹响和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麦克马丽(Mc Murray)试验,是利用膝关节面的旋转和研磨的动作来检查半月板有无损伤的。做本试验时,外侧有弹响和疼痛,提示外侧半月板损伤反之内侧有弹响和疼痛,提示内侧半月板损伤

。在临床上很有实用价值,但损伤早期,至少三周内没有意义。
三、踝部
1.望诊
踝关节常见的畸形有内翻足:足底向内翻转,行走时足背外侧缘着地,外翻足:足底向外翻转,行走时足内侧缘着地;马蹄足:行走时足前部着地负重,足跟悬起,踝关节跖屈位,仰趾足:行走时足跟着地负重,前足仰起,踝关节保持背伸位;高弓足:足的纵弓异常升高,行走时足跟和跖骨头着地;扁平足:足纵弓塌陷变平,足跟外翻前足外展。
踝关节的肿胀,多由踝部的外伤所引起,肿胀明显,早期以踝部前方为主,进而发展为全关节的肿胀,多见于内、外踝骨折或胫骨下端骨折。若肿胀形成缓慢,多见于踝关节结核或骨性关节炎。
2.触诊
踝关节触摸时,为便于检查姿势的变换,一般让患者坐于检查床边,两小腿自然下垂,医者一手握住足跟,固定住足部。先在足底前部触摸第一跖骨头和第一跖趾关节,注意跖骨头周围是否有骨疣。跖趾关节是否肿、变型、局部发红,有无滑囊增厚,此处为痛风和滑囊炎好发部位。足舟骨结节位于足内缘,如儿童局部有触痛时,必须注意有无足舟骨的无菌性坏死,但足舟骨结节太突出,与鞋面摩擦也会产生触痛。紧靠足舟骨的近端是距骨头的内侧,扁平足患者在足内侧距骨头明显突出,触摸足内踝,注意压痛,异常活动等。紧靠内踝远端的后面可摸到距骨内侧结节,是踝关节内侧副韧带后侧部的附着点,注意该处有无压痛。在足外侧面触摸第五跖骨粗隆,该部位易发生骨折。沿骨外侧缘向近端摸,可摸到跟骨,注意压痛点,在跟骨周围的压痛点往往就是病灶的位置,如压痛位于跟腱上,可能是腱本身或腱 膜的病变,在跟腱的止点处,可能是跟腱后滑囊炎,如果8-12岁的小孩,跟部后下方压痛,可能是跟骨骨骺炎(塞渥病),压痛点在跟骨的跖面正中偏后,可能是跟骨棘或脂肪垫的病症,靠前部可能是跖腱膜的疼痛,压痛点在跟骨的内外侧,可能是跟骨本身的病变,压痛点在跟骨两侧靠内、外踝的直下方,则可能是距下关节病变。下胫腓关节在距骨的近端,前下胫腓韧带横过关节,在关节处可摸到一个轻微的凹陷,构成关节的胫、腓两骨端,可因踝部外伤而发生分离,注意检查外踝的轮廓及压痛,外伤极易造成外踝骨折。患者放松跟腱,医者用拇指及其余手指分别放在跟腱两侧,触摸跟骨后侧,跟骨发生压缩性骨折时,此处明显增宽。跟骨发生骨刺时,在跟骨内侧结节明显突出且有触痛。
3.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踝及足部的主要运动有踝背伸、踝跖屈、踝内、外翻及足趾的运动。踝关节检查时以足长轴与小腿

纵轴成90°角为中立位。
踝背伸运动:正常时踝关节的背伸可达30°。
检查时患者坐于检查床边,两小腿自然下垂,医者站于其前方,一手托住足跟,踝关节置于中立位,嘱患者作踝关节的背伸运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胫骨前肌,趾长伸肌等。
踝跖屈运动:正常时踝跖屈运动可达45°。检查时,医患体位同前,嘱患者作踝关节的跖屈运动,两侧对比检查。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小腿三头肌。
踝内翻运动:踝内翻运动主要发生在跟距关节,正常时可达30°。检查时,医患体位同前,嘱患者作内翻运动,两侧对比检查。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胫骨后肌。
踝外翻运动:正常时踝外翻可达30°,检查时医患体位同前,嘱患者作外翻运动,两侧对比检查,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足趾运动:足距的屈曲主要发生在远端和近端趾间关节,背伸主要发生在跖趾关节。如第一跖趾关节屈曲可达30°,背伸可达45°。
4.特殊检查
足内、外翻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一手固定小腿,另一手握足,将踝关节极度内翻或外翻。
阳性体征:出现同侧或对侧疼痛。
临床意义:如同侧疼痛,提示有内踝或外踝的骨折。如对侧疼痛,提示内侧或外侧副韧带的损伤。
5
※<2.3头面、胸腹部检查>
2.3.1头面部
一、望诊
观察头颅的大小形状是否与其年龄相称,如头形过大者常见于脑积水,亦可见于呆小病。头形过小者见于大脑发育不良。额骨及颞骨双侧凸出,顶部扁平,呈方形为方头畸形,多见于何偻病患儿,头发多稀疏不华。正常时眼睑裂两侧对称,大小相宜,睑裂变小多见于动眼神经麻痹,颈交感神经损害以及面肌痉挛,眼睑裂变大多见于面神经麻痹。眼球单侧突出多见于眶内肿瘤,双侧突出多见于颅内压增高等,眼球震颤多见于脑部病变,头轻度前倾、姿势牵强,多为颈椎病、落枕。小儿头倾向患侧,额面转向健侧,呈倾斜状态,多见于小儿肌性斜颈。一侧不能闭眼,额部皱纹消失,作露齿动作时,口角斜向健侧,鼻唇沟消失,多为面神经麻痹,头部不自主震颤,可见于老年人或震颤麻痹患者。下颌关节强直,发生于单侧时,则见颏部偏斜于患侧,患侧丰满,健侧扁平,发生于双侧时,则见整个下颏骨发育不良,颏部后缩。
二、触诊
婴儿的前囟门一般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检查时两手掌分别放在左右颞部,拇指按在额部,用中指和食指检查囟门,正常未闭时,囟门与颅骨平齐,稍有紧张感,前囟门可触及与脉博一样的跳动,小儿哭闹时,高起或颅内出血等颅内压增高可使前囟隆起。落枕,颈椎病患者常可

摸到肌肉的强硬痉挛。
头部触诊时尚需注意压痛,如:额窦、筛窦或上颌窦等压痛多见于鼻窦炎等。
三、特殊检查
张口度测定:张口时,上下颌牙齿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自己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时末节的宽度,如下颌关节强直时,则可见宽度减小,或牙关紧闭。
2.3.2胸腹部
一、望诊
充分暴露胸腹部,观察胸廓前面两侧是否对称,若一侧隆起,另一侧变平,而胸廓后面亦一侧隆起,另一侧变平,胸椎棘突连线变成弯曲弧线,往往是由胸椎侧弯而成畸形。正常胸廓横径长,前后经短,上部窄,下部宽近似圆锥形。如胸廓高度扩大,尤其是前后径扩大,外形似桶状,俗称“桶状胸”,多见于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如胸骨,尤其是胸骨下部显著前突,胸廓的前后径扩大,横径缩小,形似鸡胸,多见于佝偻病患者。胸椎的畸形,亦可使胸廓发生改变,如脊柱结核,老年驼背,造成脊柱后凸,使胸部变短,肋骨互相接近或重叠,胸廓牵向脊柱,如发育畸形,脊柱的某些疾患或者脊柱旁一侧肌肉麻痹,使脊柱侧凸,脊柱突起的一侧胸廓膨隆,肋间隙加宽,而另一侧胸廓下陷,肋骨互相接近或重叠,两肩不等高,观察胸腹部有无照显凹陷或膨隆,如站立时,见患者上腹凹陷,而脐部及下腹部隆起,多为胃下垂患者。若胸部发生多发生肋骨骨折,伤侧胸部可明显塌陷,并出现反常呼吸,胸部严重损伤时,患者为减轻疼痛而采用腹式呼吸。腹部膨隆并见静脉曲张时,多见于肝硬化腹水。
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若胸部外伤,皮肤可见青紫瘀斑。
二、触诊
先在胸部沿肋骨走行方向进行触摸,如有明显压痛点,提示有肋骨骨折,在触摸肋软骨部时,有如高凸、压痛、多提示有肋软骨炎。在沿肋间隙触摸时,如找到疼痛点,多因肋间神经痛引起。胸壁有皮下气肿时,用手按压可有捻发或握雪感,多由于胸部外伤后,使肺或气管破裂,气体逸至皮下所致。腹部内脏病变按照该脏器的解剖位置,在相应的体表有疼痛反应及压痛,如阑尾炎发作时,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有压痛,此点在临床上叫麦克伯尼 (McBurney)点。 在足三里直下2寸的阑尾穴常有压痛或酸胀感,以右侧较为明显;胆囊炎时在右季肋缘与腹直肌右缘的交角处有压痛,胃溃疡时在上腹部正中和偏左有范围较广的压痛,十二指肠溃疡时在上腹部偏右有明显的局限压痛点。若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损伤出血时,腹部有广泛压痛,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消失。肝、脾包膜下破裂或系膜、网膜内出血,可触摸到腹部包块。
胃肠道、胆道等空腔脏器破裂,因漏出的胃液或胆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