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

山西的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
山西的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

区域视角下山西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旅游资源替代互补性分析原理,针对山西旅游资源的特点,将其替代互补性分析定位在山西与其周边省区组成的大旅游区域内。通过分析认为山西在宗教古建旅游资源、避暑旅游资源和华夏根祖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与周边省区相比具有替代优势;在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方面、文物古迹及部分自然景观和专项旅游资源方面具互补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具替代性的旅游资源要大力宣传和开发;对互补性的旅游资源要实现与周边市场的联合。

关键词替代性互补性山西旅游资源区域视角

山西,地处太行山之西,黄河之东,简称晋。

山西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上,东与河北相邻,西和南均隔黄河与陕西和河南相望,北踞古老的长城与内蒙古相连。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共同造就出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丰富绚丽的旅游资源。

1 旅游资源及其替代互补性

1.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在英文中又称作“旅游吸引力”(Tourism Attraction),其本身包括能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因素,它是旅游目的地藉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保继刚和楚义芳在《旅游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次印刷)中指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民情风俗。该定义指出,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现代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旅游资源。由此看出旅游资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1.2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

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是旅游资源空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分析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时,是定位在同一大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1.2.1旅游资源的替代性

替代性即干扰机会。旅游资源的替代性是指同类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同一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个体之间会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而使各自吸引力相互抑制,并表现为级别高、吸引力大的资源个体替代、抑制级别低、吸引力小的资源个体[1]。以下分长程旅游者(包括国际游客和区际距离长的游客)和短程旅游者(包括区际距离短的游客和区内游客)来阐述。

长程旅游者在作旅游决策时,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且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资源,之后,时间和资金允许的话,会迁移到其他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地方[2]。资源的级别取决于资源的知名度和能提供的游玩时间。所以长程旅游者在选择旅游资源时一般会选择知名度大和能提供游玩时间长的,而那些知名度小的和能提供游玩时间短的资源则被替代。例如,国际游客在选择北京及其附近的省市作旅游目的地时,肯定选择北京,到达北京后,一般只游玩颐和园、故宫、长城等国家级和国际级的资源,而对那些低级别旅游资源则不感兴趣,如紫竹院公园,之后会迁移到北京周边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省市,如山西、陕西。

中短程旅游者存在以下情况。当游客准备前往A地欣赏其I类旅游资源时,这时又收到B 地I 类旅游资源的信息,若两地 I类旅游资源的级别相当或相近,且 B地距游客所在地更近,结果游客就会前往B 地欣赏I 类旅游资源,从而产生替代作用,引起游客原定终点的替换。例如,青岛和大连都是海滨城市,到两地都可以欣赏海滨风光,还可以避暑和度假。当上海人夏季出外旅游时,青岛在上海和大连之间便产生了替代效应,结果上海人到青岛旅游的比例比到大连的多的多。从此种意义上看,旅游资源的替代性可以节省交通费用,导致地点上的置换,减少长距离的相互作用。

1.2.2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是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一般是指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内部共性大小不同。有些类型的旅游资源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或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属这些类型的资源个体之间共性小而独特性大,互补性强。如山地、海滩、古迹、溶洞等彼此间就存在资源互补作用;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也存在资源的互补性,如汉民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之间差异性很大,共性小,资源互补性大。属于不同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域出现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域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力增强,即是说,一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因其它类资源在其附近出现而加强。

另外,同类旅游资源其旅游功能不同时,也可以存在资源互补作用。以名山旅游资源为例。不同的名山功能不一样,如五台山以宗教旅游和避暑旅游见长,庐山以避暑为主要功能而又兼有观光特性,黄山主要以观光为其特点。名山旅游资源之间是一种非替代性竞争[3],因此功能不同的名山之间存在资源互补作用。由于旅游资源具有淡旺季之分,所以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地域或不同地域都可能存在季节上的互补性。

正是这种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构成了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成为人们旅游的一大动力,以致于一些游客可以从异国他乡,千里迢迢,甚至旅行半个地球,去了解与自己居住地有差异的环境。

2 山西的旅游资源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地处黄河之东,太行山之西中国大陆腹地的山西省,受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滋养,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迹遍布,山河秀丽,民风淳厚,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

2.1以古建筑为代表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山西是我国各类古代建筑现存最多的省,从唐迄清各个朝代、各种类型的建筑几乎

都可见到,而且其中不少是该时代,该类型的代表之作[4]。据统计,全国保存完好的地面建筑(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就占70%以上,有“中国地上历史博物馆”之称[5]。仅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旅游景点就有70多处,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文物古迹就有几十处[6]。其中又以宗教建筑最具典型,不仅数量多且不少为国内乃至世界同类资源的杰作。现介绍主要的宗教庙宇以管窥本区的宗教建筑旅游资源。著名的寺庙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殿堂大同华严寺;最完整的辽金建筑群大同善化寺;我国最早的寺院五台山显通寺;荟萃魏、齐、唐、宋、金、明、清各代多种建筑于一寺的孤例五台山佛光寺。古塔有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高的木质结构建筑应县木塔;还有著名的砖石木琉璃结构的五台山大白塔,永济莺莺塔等。石窟有以三大石窟之云冈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共51处。

山西的古建筑以其建筑艺术的造诣和各个历史时期存储量上的丰富,在全国同类资源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宝库,有望成为山西的拳头旅游产品[7]。2.2以黄河晋商文化为特征的民俗风情绚丽多彩

山西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特定地区文化类型之一。名特产品和风味小吃有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和面食等。最能表现山西风情的,是山西民歌。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且地方色彩、艺术风格十分鲜明。山西民间舞蹈也闻名遐迩,共保留着200余种民间舞蹈。山西民间音乐特色鲜明,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遗产和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发展土壤[7]。山西的民间戏曲种类众多,并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居除有表现黄河黄土文化的窑洞外,还有以中国金融鼻祖晋商文化为特色的大院,如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等都极富神秘传奇色彩。此外,山西民间剪纸,皮影,木偶和年画艺术方面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不胜枚举。

总之,山西省的民俗风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称得上是繁花似锦,异彩纷呈。不仅山西人引以为骄傲,对异乡人更具有吸引力。

2.3以观光避暑为功能的自然风光雄浑而独特

山西自然旅游资源遍及全省且独具特色,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据专家考证,山西的山、水、林、洞四项综合指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前列[8]。名山数量之多,林象之秀在华北地区占首位。水景资源首推黄河及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黄色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地热水、矿泉水分布相当广泛。省内共建有森林公园30个,其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数量分别名列全国第4,10位[9]。洞穴景观数量居北方第一位,其中宁武万年冰洞为全国最大的地下冰洞,被专家誉为“中华一绝”、“世界奇观”。

山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盛夏的各个山地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内,气温凉爽宜人,空气十分清新,昼夜温差大,多是天然避暑胜地。7月份,五台山、芦芽山等地的平均气温仅在10℃左右,白天温和舒畅,夜晚清新凉爽,且有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水,迷人的景色,确是理想的“清凉胜境”。大同市由于所处地区纬度、海拔均较高,盛夏昼夜气温凉爽,再加上有云冈石窟、恒山风景名胜区等旅游胜地,被称为中国北方盛夏避暑度假旅游的最佳城市之一。山西的可避暑地域均为森林覆盖率较好的标准山地,多与自然生态旅游区域相叠,大气循环质量很高,温度

适宜,非常适合避暑度假与观光旅游[8]。

2.4以华夏根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遗迹丰富而深厚

从原始人类采集狩猎、尧舜禹立国建都、后稷教民稼墙、螺祖养蚕缫丝起,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山西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的根祖文化层。有史前文化之“根”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中国早期传说之“根”的尧舜禹文化遗址,有中国历史之“根”的洪洞大槐树,关公圣地的关公故里及中国最大的关帝庙等,都在向世人展示着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形象。

山西是革命老区和抗日根据地,20世纪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留下的革命旧址、纪念建筑近1500处,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刘胡兰纪念馆,白求恩纪念馆等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3 山西旅游资源替代互补的实证研究

山西省独特的自然地貌格局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沿革,决定了其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它都以种类多、品位高而居全国各省市区之上游[7]。尽管现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但如果两地间的距离过长,即使两地间的旅游资源存在着替代互补关系,相互作用也不会发生。因此,笔者将山西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定位在一个大的旅游区内,即山西与其地理位置上毗邻的京畿地区(京、津、冀)、陕西、河南和内蒙古自治区共同构成的大旅游区域格局。

3.1山西周边省区旅游资源概况

京畿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位处华北平原北部,西依太行山地与山西相连,自然旅游资源多样,历史文化悠久,既有华夏历史文明遗产(特别是辽、金、元、明、清时代),又有社会主义中国现代风貌,古代建筑工程与现代化设施融为一体,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创汇基地之一[1],在我国旅游业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北京旅游业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典型代表[10]。陕西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文物古迹及革命史迹繁多且多属精华,是旅游资源大省。河南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是黄河孕育的中原沃土,素有“中原”,“中州”之称,丰富多彩的历史风貌及各个朝代的文物古迹最具特色。山西、陕西与河南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共同形成中华文明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的富矿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且价值高,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仿古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区域[11]。内蒙古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南踞古老的长城与山西相连,高原地貌与草原景观的组合极富旅游吸引力,浓郁的民族风情与草原文化极富传奇魅力,文物古迹历史久远与代表时代完整[12]。

如上所述,山西及其周边省市或是旅游资源大省(市),或是旅游产业大省(市)。为了分析各省区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现列以下表进行对比。

3.2

3.2.1山西旅游资源的替代性分析

纵观山西与周边各省区的旅游资源,发现山西的旅游资源以宗教、古建、历史等人文景观见长,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然而,在资源数量比较丰富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从规模结构上看,山西缺乏像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在国际上知名度高、垄断性强、吸引力大的名胜古迹;从空间结构上看,各人文景点集中度差,空间分布极为分散,优势在于多,而劣势在于散[14]。由于存在以上的“先天不足”,山西与周边省区在旅游资源的替代性竞争中仅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1)宗教古建旅游资源。该类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晋北,以四大佛教名山之五台山、五岳之北岳恒山和三大石窟之云冈石窟为龙头,辅之以应县木塔、大同九龙壁、上下华严寺等,集全国塔庙之大成,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古建文化的精华,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山西周边省区的宗教古建旅游资源也不失丰富,但无论是资源级别,还是知名度都弱于山西,因此山西在宗教和古建旅游资源方面具有替代性优势。(2)避暑旅游资源。山西自然风光秀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再加上适宜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整个山西高原90﹪地域的年平均气温均比京、津以南,郑州、开封以北数十个大中城市要普遍低出3-4℃左右[8]。山西山地的暑期气温与华北平原、江淮平原诸大中城市暑期气温相比,其差别更为显著,约为10℃左右。因此山西在避暑旅游资源方面比周边省区(除内蒙古)更具优势。吸引着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3)华夏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以华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包括古人类文化遗址、尧舜禹文化遗址、夏商周文化遗址、姓氏之“根”遗址及财神关公故居等,对国内市场(包括港澳台)和日本、韩国等汉文化圈国家有较强的亲和力。陕西与河南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两省的华夏文化内涵更多的表现在古都遗址方面,而如上所说的“根”文化表现欠佳。

山西在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方面与北京、天津、西安等大都市相比不具替代性;革命史迹与河北、陕西相比数量较少,知名度小,因此不具替代性;在自然景观之草原景观方面无论是对长程旅游者还是对短程旅游者都会舍山西而去内蒙古大草原;山西与陕西都位于黄土高原上,但黄土地貌之塬、梁、峁、沟等形态在陕西发育较好,景观极富

原始美感[13],所以在黄土地貌观光和地质考察方面山西不具替代性。

3.2.2山西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分析

一个地区旅游开发与周边区域存在的空间互动关系,使得区域之间的旅游开发既有激烈的替代竞争,又有紧密的互补合作[15]。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个省市的旅游资源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存在着替代性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山西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旅游资源。山西是黄河、黄土和晋商文化共同孕育的绚丽民俗风情;京畿地区是燕赵文化孕育的民俗风情;陕西是关东文化和黄河文化孕育的古朴风情;河南是黄河文化和华夏文化孕育的中原风情;内蒙古是游牧文化孕育的蒙古风情。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民俗风情,这具体表现在名特产品、风味小吃、民歌、民间戏曲及民居等方面。山西的名特产品有著名的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平遥的推光漆器等;风味小吃主要是面食,其做法有200多种,名扬四海;民歌历史悠久,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民间戏曲种类众多,并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居以窑洞和砖瓦四合院为特色。强烈的地方风情色彩,与其周边省市存在着互补性,不仅吸引着周边省区的游客,更吸引着国内其他省区和国外的游客。(2)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山西的文物古迹主要是以宗教和根祖文化为主题的建筑;京畿地区、陕西和河南的古都遗址、皇家建筑、帝王陵墓、名人陵寝以及革命史迹比比皆是;内蒙古的文化古迹以元明清时代为主,宗教建筑以喇嘛庙为主。因此可以看出山西的文物古迹与周边省区在主要类型上存在着互补性。尤其是与内蒙古地区互补性更大,山西是“华夏文化博物馆”,其建筑为汉民族风格,而内蒙古的古寺、古塔等文物古迹融合了汉、藏、蒙、的民族建筑风格,所以在考察建筑艺术、文物价值上,使两省文物古迹资源互补,有一定的客源市场。(3)自然旅游资源。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大川为主,兼有峡谷、瀑布、温泉、森林、冷泉、湖泊、溶洞、黄土地貌等;京畿地区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峡谷、湖泊、海滨等自然景观多样;陕西黄土地貌典型;河南平原山地各占一半,既不多山,也不多川,景观单调;内蒙古自然景观组合多样,草原风光与森林、河湖、沙漠风光等极富吸引力。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之间互补,山西与其周边省区在自然旅游资源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互补作用。(4)专项旅游资源。旅游是季节性变动很强的产业,是由于旅游资源因时因地而异所致。山西及其周边各省市推出的专项旅游,如山西的7月25日—8月25日“五台山国际旅游日”,4月1日—4月10日清明节期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游”;陕西的9月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河南的“国际少林武术节”,4月15日—25日“洛阳牡丹花会”;内蒙古的“草原观光游”等,既可以弥补省内的旅游淡季,又可以使省界间的旅游淡旺季实现资源互补,吸引大量的游客。

4 结论

山西灿烂的黄河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汇集的雄厚的旅游资源,为山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使山西成为当之无愧的旅游资源大省。通过对山西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得出山西在宗教古建旅游资源、避暑旅游资源和华夏根祖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与周边省区相比具有替代优势;在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及部分自然景观和专项旅游资源方面优势互补。

为了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山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其与周边省区

具替代优势的资源,让更多的人慕这些优势资源而来;另一方面在资源互补方面,实现与周边省区旅游市场的联合,将山西及其周边省区旅游业凝聚在一起,积极开发相邻地区旅游路线,使之联网成片,互相推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16,17],在某种意义上还要靠吃北京、西安等国际知名城市的“饭”,最终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 陈健昌,保继刚. 旅游者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1988,(3):44-51.

[3] 保继刚,彭华.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J].人文

地理,1994,(2):4-9.

[4] 景晶,胡洋子. 画说山西好风光. 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1.

[5] 窦文章,冯卫红. 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A].见: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

旅游开发与管理[A].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79-83.

[6] 张慧霞. 山西旅游开发战略研究[A]. 经济地理,2003,(6):849-852.

[7] 孙益力等. 山西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

[8] 安瑞生,李贵发. 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8.

[9] 王凯. 我国区域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71.

[10]丁疆辉,吴建民等. 旅游地资源特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A]. 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2,(2):208-212.

[11]李骊明. 关于陕西旅游重点区域景观布局及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构想[A]. 中

国地理,

1999,(3):33-36.

[12]金海龙等.中国旅游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13]董学旺. 旅游地空间关系的生态解释——以山西旅游业发展为例[A]. 经济地

理,2004,(1):110-114.

[14]李娟文,游长江. 中国旅游地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

[15]陈烈,孙海燕. 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比较研究——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

[A]. 经济地

理,2003,(1):126-130.

[16]郭康. 建成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J]. 地理学与

国土研究,1995,11(3):61-64.

[17]唐志刚,赵保河. 冀北地区环北京旅游带形成规模[N]. 中国旅游报,1995-03-04(2).

致谢:感谢王玉明院长对本文的指导,并对参考书目的作者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The substituting complementarity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xi

is analysed under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Department:College of Urbanism and Tourism Student:Zhang li-xia Guide the teacher:Wang

yu-ming)

Abstract In accorde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the paper applies the subsitute complementarity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to large travelling areas, which are made up of Shanxi and its peripheral provinces. By analyzing it, I think that Shanxi has subsitute superiority over other provinces in terms with ancient religions buildings, tourism resources for avoiding heat and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It also ha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n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 culture and arts , as well as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 some natural landscape and speci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paper, based on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propagate and develop the tourism resources with substitutability, also should realize the union of complementary tourism resources and around market.

Key words Substitutability Complementarity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xi Regional perspective

山西省旅游文化节大型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山西省旅游文化节大型系列活动策划方案策划公司:一方水土(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时间:2009年3月展三晋文明 现千年古韵促旅游文化迎四海嘉宾引言258亿美元——美国好莱坞电影每年的票房收入;3000亿日元——日本动漫产业每年的发行收入;11400亿人民币——200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2000亿人民币——2008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1600亿人民币——2008年河南省旅游总收入;在文化产业上,我们可以挖掘的更多,;在旅游产业上,我们可以走的更远……第一部分策划背景旅游业作为山西七大优势产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八大战略工程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山西省政府与省旅游局从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和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对山西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推出人文古建艺术、自然风光、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和自然科技游等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新格局。2008年山西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93.9万人次,同比增长27.3%;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9383.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21.3亿元,同比增长 26.96%;旅游总收入达到739.3亿元,同比增长27.1%。总体上看,2008年我省旅游业发展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能呈现稳步发展的势头,主要得益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机制,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在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旅景点吸引力度不断加大。数据显示,山西省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良好,但在全国同类行业相比之下,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2008年洛阳牡丹节旅游总收入突破49亿元,扬州烟花节旅游总收入34.2亿元,长春冰雪节旅游总收入更是达到79亿元,山东国庆黄金周旅游总收入达129.3亿元,而同样是文化大省的山西,国庆黄金周的总收入为42亿元。200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全国各地都会围绕“六十大庆”开展一系列活动,这将有助于增强国民消费信心、丰富旅游活动、吸引入境游客。加之2009年国庆期间连续8天的假日,将会有助于旅游产业需求的大幅提升。基于上述对山西旅游行业的分析,结合山西旅游市场现状、国内外旅游行业的开发经验与市场消费导向,特提出在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的良好契机下,对山西旅游市场及产品进行统一的整合、包装、提升,并推出“山西省旅游文化节”的整体形象推广活动。第二部分策划思路山西拥有国内最多的地上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声名远播。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丰富的旅游资源点缀在山西省内的各个角落,而分散的旅游资源,和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也成了制约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在纷杂的文化环境中寻找出一条主线,将是我们研究策划的重点。为整合山西分散的旅游景点资源,提炼山西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山西旅游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迅速的发展,本次推出的“山西省旅游文化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划:一、出发点以文化为基础出发点,以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为契机,提炼山西旅游产业和产品中的共有文化基础与独到文化特点,进行统一的整合,并进行跨越空间的串联,形成独特的山西旅游文化资源线,再扩展成为全面的旅游文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

项目背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具体来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项目必要性: 1.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动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民科技教育文化素质得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高中地理-旅游资源的评价 最新

2.3旅游资源的评价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基本内容 2.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重点与难点:旅游资源的评价内容与开发条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前面学习了许多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其地理成因,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些景区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游客,获取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为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巨大,各地纷纷开发旅游资源,往往是大量的设施建设起来了,但并未吸引大量旅游者,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例:长清的五峰山、莲台山) 究其原因: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即没有做好旅游资源的评份 ——资源资源的评价。 探索:天坛公园 如果让你来评价天坛公园,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换言之:评价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资源本身(独特性等) 资源环境(所在地的环境条件) 开发条件(交通、客源、其它服务设施等) 一、资源资源本身的评价: 资源特色 价值和功能 资源组合状况 结构和规模等 1、资源旅游的特色(独特性) 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的大小是由其特色所决定的。因此特色成为旅游地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例:中国的山地景观有很多,但各个山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没有特色,其景观差不多,那么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教材中的例子:颐和园与苏州园林。 2、价值和功能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是构成旅游资源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开发规模、等级、市场定位的决定因素。 旅游资源价值包括: 美学 艺术 文化 科学 等各个方面,不同的价值使旅游具有了娱乐、度假、休憩、健身、商务等不同功能。从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例:美学艺术价值高——观光(黄山) 文化和科学价值高——文化旅游、科考(雅鲁藏布江谷地) 根据某一地的功能,可确定其所在地的开发方面。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山西运城旅游业发展研究

[PageIndex=1] 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要轶丽1,郑国2(1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069;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01008)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2-04-04;[修订日期]:2002-07-30[作者简介]要轶丽(1977-),女,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郑国(1977-),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摘要]旅游区位非优区是由于其区位的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随着我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的改变,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基于对旅游区位非优区现状的剖析,以山西运城市为例,提出了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业发展动力机制,促进其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关键词]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规划;运城[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1)05-0058-041 旅游区位非优区内涵及研究意义旅游区的区位通过其与客源地和周围目的地的空间关系以及交通可达性来体现,因此旅游区的区位就主要包括了旅游资源区位、旅游市场区位和旅游交通区位。旅游区的区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宏观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序、水平、结构和组织等,具有良好区位条件的地区往往能够首先获得某一种或几种区位优势而得以

优先快速发展。那么旅游区位非优区就是由于其区位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这类地区在我国分布较广,一般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温点地区。过去我们对这类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不够重视,但随着当前旅游市场结构的改变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在空间尺度上,短线旅游将取代长线旅游而成为发展的主流;在空间位置上,旅游业发展的重心将由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向温点地区转移。这就意味着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机,因此加强对这类地区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2 旅游区位非优区透视2 1 资源区位旅游资源区位是指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位置上与临近区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关系。旅游地旅游业能否兴旺及兴旺的程度,不仅取决于资源的绝对价值,更取决于资源的相对价值,即该地在空间位置中与临近区域资源的组合关系。旅游资源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种,即互补增强作用和抑制替代作用。在同一等级旅游资源之间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在不同等级旅游地之间,其作用是单向的,表现为上一等级作用于下一等级(见表1)。表1 旅游资源空组合关系Tab.1 Spatialrelationoftourismresources类型性质相异性质相同等级相同互补关系替代关系等级不同单补关系(高级对低级)单代关系(高级对低级) 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补增强作用,无疑会互相促进其旅游事业的发展,而目的地之间的抑制替代作用则会影响到其间市场机会的重新分配。保继刚等在对海滨沙滩和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分

生态观光农产业市场分析调查报告

生态观光农产业市场分析调查报告

生态观光农业市场分析调查报告 一、市场分析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但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进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特别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能够肯定,生态观光农业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现代农业。 二、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1、建设上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 生态园的总体设计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使生态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因此生态园的建设上将尽量尊重原来的土地原生资源,使其与自然景观和周边乡村融为一体。 2、兼顾景观生态性与与娱乐性。 在对生态园进行实地规划时将经过合理布局,采取养殖区与

种植区和观光娱乐区分开、果树中间种农作物等措施,既丰富了植物景观群落,又增加观光采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3、开发“体验经济”。 经过生态园的建设,让观光者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生态园的生产、生活中,增强农耕、民俗体验。 4、服务设施规划具有现代性。 在办公区、服务接待区、展示区、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的规划上将采用现代化的材质和设计方案,特别是观光者关心的卫生和洗手池的布置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农家风格。 三、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主要运营模式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以下5种: 1.观光农业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葡萄园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当前大多数是综合性的,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_1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 摘要:对长江三峡资源的一般集中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开发性等方面,本文试从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着手,对区域性旅游资源进行共享多赢方面的进行基础性探索,为跨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旅游资源互补性长江三峡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毕业论文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

山西旅游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山西旅游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山西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早在山西省“九五”发展规划中,旅游业就被确定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山西旅游产业发展快速,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山西旅游产业进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山西旅游业在发展规模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山西旅游业由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的转变。因此,努力探索将山西文物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大省的对策,实现山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为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发展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新时期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本文在调查山西省旅游业现状的基础上,客观的评价了近年来山西省旅游发展的成绩。提出要以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的思路,强调旅游服务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山西旅游市场中存在的诸如管理体制、人力资源、不正当竞争和投融资方面的问题;并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探讨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职能转变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并对私营经济投融资进入旅游景区进行经营,从产权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将其作为政府投资的重要补充来对待,以此来解决制约山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关键词】:旅游市场法律问题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7;D922.29;F592.7 【目录】:摘要6-7Abstract7-8目录8-101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10-131.1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111.2旅游市场现状111.3旅游业对全省国民产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11-121.3.1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21.3.2旅游业拉动作用明显121.3.3缓解就业压力121.4旅游管理体系得到完善,管理机制创新12-131.5加强旅游法制建设,旅游业发展环境优化132山西旅游产业相关问题分析13-192.1山西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13-162.1.1景区规划不科学13-142.1.2旅游市场法制不完善142.1.3政府管理职能机制不健全14-152.1.4产业发展硬件落后15-162.2解决旅游产业相关问题的构想16-192.2.1强化管理、理顺体制16-172.2.2优化法制环境、安全机制17-182.2.3完善旅游安全和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18-193山西旅游市场中不正当竞争问题规制19-243.1旅游业不正当竞争表现形式19-223.1.1恶性削价19-203.1.2商业贿赂20-213.1.3虚假宣传213.1.4商业诋毁213.1.5市场混同21-223.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22-243.2.1立法措施223.2.2行业组织的自律22-233.2.3加强公众监督23-244山西旅游人力资源现存问题及对策24-274.1山西旅游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24-254.1.1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缺乏规划24-254.1.2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254.1.3旅游人力资源结构不

中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趋势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趋势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成长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总体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以下对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7 月18 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指出,发改委等14 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 年)》。该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即2017 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达到约5500 亿元,年接待人数超过25 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规模增至1.4 万亿元,带动约900 万户农民受益。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既融合三产,又连通城乡,更富含乡愁,适应城市群居民日益增长的周边短途休闲度假消费需求,因此呈现出超出通常旅游业态的蓬勃活力,在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行动方案从3 个方面提出13 条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一是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对自身欠缺营利性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周边餐饮住宿项目等优质资源捆绑方式吸引民间投资;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由第三方提供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等公共服务;推动民间投资新建自驾车旅居车营地100 个左右,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自驾路线,

山西旅游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山西旅游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Wuyuel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030051) 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 山西旅游业应审时度势,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SWOT分析法竞争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thorough analysis , by a scientific analytical method SWO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Shanxi tourism industry is expand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ituation be sized up and long-term strategies be formulated for promoting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anxi tourism business.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SWOT; Compete 旅游业具有促进开放、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改善环境、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发展等综 合功能和显著的产出效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 山西旅游业取得了很大发展。然而,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 与其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旅游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 度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一个旅游经济弱省。 面对今天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趋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我省经 济建设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 现山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运用经典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从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和 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中的机遇(O 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ens)四个方面对山西 旅游业经营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一、山西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 (一)主要优势 1.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 是文物资源大省,文物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如五台山、平遥古城、芮城 永乐宫、北魏的恒山悬空寺、解州关帝庙、云岗石窟、应县木塔、永济普救寺、祁县乔家 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等等,都各有特点,均是引人入胜的 人文历史景观。 山西的自然景物资源也是极为丰富而独特的。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 优美。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北 武当山、灵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点;黄河壶口瀑布是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还建有庞泉沟、芦芽山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有古树名木,珍稀动 物出没。 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山西旅 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 2.旅游景点建设初见成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很大改观 自1999年后,山西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投入并吸引了大量资金 改善景区道路、停车场、供水供电、通讯、垃圾处理、旅游厕所、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 并加强了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纪念品开发、旅游购物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山西省旅游资源分类图

表 1 山西省11个城市自然类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 资源类型指标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国家地质公W 1 2 0 4 0 0 2 2 4 0 3 园W1 7 4 0 1 0 0 4 4 1 0 3 W2 7 5 0 2 0 0 4 6 1 0 3 W3 3 6 0 1 0 0 7 5 2 0 4 国家森林公园W 0 1 0 2 1 0 0 0 2 2 0 W1 0 4 0 1 4 0 0 0 2 2 0 W2 0 5 0 2 4 0 0 0 1 3 0 W3 0 5 0 1 2 0 0 0 4 3 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W 0 0 0 1 2 0 0 0 0 0 3 W1 0 0 3 2 0 0 0 0 0 0 1 W2 0 0 0 3 1 0 0 0 0 0 2 W3 0 0 0 3 1 0 0 0 0 0 2 省级自然保护区W 5 3 1 3 3 3 7 4 3 3 5 W1 3 5 11 5 5 5 1 4 5 5 2 W2 5 7 10 8 4 2 1 9 6 11 3 W3 1 9 7 8 3 5 2 4 11 10 6 位序得分和竞争力等级46 58 8 106 82 24 53 40 76 39 82 一般一般较弱较强较强较弱一般一般较强一般较强 注:W为绝对数量;W1为绝对数量位序;W2为人均密度位序;W3为地均密度位序,下同。 表 2 山西省11个城市人文类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 资源类型指标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国家重点文W 33 27 8 66 65 5 65 91 23 43 26 物保护单位W1 6 7 10 2 3 11 3 1 9 5 8 W2 7 6 10 3 1 11 2 4 8 5 9 W3 4 7 8 3 1 11 5 2 10 6 9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 13 17 3 25 24 17 17 56 42 57 37 W1 10 7 11 5 6 7 7 2 3 1 4 W2 10 9 11 7 4 6 8 3 1 2 5 W3 4 9 11 5 3 8 10 1 7 2 6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W 5 3 3 7 9 2 9 10 3 7 4 W1 6 8 8 4 2 11 2 1 8 4 7 W2 7 11 3 4 1 8 2 5 10 6 9 W3 2 8 4 6 1 10 5 3 11 7 9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W 1 1 0 0 0 0 2 1 1 0 0 W1 2 2 0 0 0 0 1 2 2 0 0 W2 4 3 0 0 0 0 1 5 2 0 0 W3 1 4 0 0 0 0 2 3 5 0 0 位序得分和竞争力等级81 63 32 69 86 25 96 112 68 70 42 较强一般一般一般较强较弱较强最强一般较强一般

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导语:乡村旅游是跟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掀起一股时尚潮流,虽然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其发展的快速,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田园风光与农业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及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以及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与受开发条件所限,使得了解和来我们旅游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然而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就充分说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及潜在客源市场。由于我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没能够把知名度打出去,以至于旅游方面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就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当今的经济形式也强烈的呼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县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我认为,我县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县位于江

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功能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全县通行客家话,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与风情。县面积不大,只有15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但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与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空气质量也稳定在1级,江是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便捷的交通将为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治安指数高,百姓淳朴好客。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我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即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从资源看:休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我县发展休闲产业已具备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陡水湖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江上建成的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的“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

山西旅游资源

山 西 旅 游 资 源 姓名:韩笑 专业班级:自动化12-1 学号:2012101335

山西旅游资源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其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有的可游览观赏,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访古寻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这些名山大川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洞石雄关:山西境内太行、吕梁、中条山中有多处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玉华洞、太原天龙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

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山西省旅游文化节大型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山西省旅游文化节 大型系列活动 策划方案

展三晋文明现千年古韵 促旅游文化迎四海嘉宾 引言 258亿美元——美国好莱坞电影每年的票房收入; 3000亿日元——日本动漫产业每年的发行收入; 11400亿人民币——200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 2000亿人民币——2008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 1600亿人民币——2008年河南省旅游总收入; 在文化产业上,我们可以挖掘的更多,;在旅游产业上,我们可以走的更远…… 第一部分策划背景 旅游业作为山西七大优势产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八大战略工程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山西省政府与省旅游局从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和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对山西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推出人文古建艺术、自然风光、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和自然科技游等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新格局。 2008年山西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93.9万人次,同比增长27.3%;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9383.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21.3亿元,同比增长26.96%;旅游总收入达到739.3亿元,同比增长27.1%。总体上看,2008年我省旅游业发展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能呈现稳步发展的势头,主要得益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机制,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在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旅景点吸引力度不断加大。 数据显示,山西省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良好,但在全国同类行业相比之下,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2008年洛阳牡丹节旅游总收入突破49亿元,扬州烟花节旅游总收入34.2亿元,长春冰雪节旅游总收入更是达到79亿元,山东国庆黄金周旅游总收入达129.3亿元,而同样是文化大省的山西,国庆黄金周的总收入为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项目背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具体来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摘要:作为旅游活动三大要素之一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人文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挖掘长株潭人文旅游资源内涵,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将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资源整合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旅游业的中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齐全的基础设施。在长株潭城市群(以下简称长株潭)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是重要部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中,明确将休闲旅游产业和红色旅游工程列为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重点[1]。 一、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长株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集名城、名山、名水、名陵、名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种类多、品味高、综合性强,形成了可供观光游览、朝拜祭祀的旅游目的地。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集中地,有“楚汉名城”和“革命摇篮”之称。长沙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古物主要有:宋代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西汉马王堆古墓女尸,三国孙吴纪念简牍,湖南省博物馆等。还有刘少奇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和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等文化主题公园。株洲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的农耕文化。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炎帝陵、云阳山、醴陵李立三故居、醴陵红官窑等,还有株洲工业园等工业旅游资源。湘潭韶山是伟人毛主席的故乡,一直以其独特的政治特色成为世人关注和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湘潭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韶山景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隐山、彭德怀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等。从整体上看,长株潭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类型多样,内容齐全,同时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具有互补性。 二、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旅游观光。2008年,长株潭旅游景区的游客总量达到5081.92万人次,占湖南省游客总量的39.96%。同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93.65亿元,占湖南省旅游总收入的48.67%,其中长沙、株洲、湘潭的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3000.98亿元、909.5亿元、654.76亿元,各占其城市地方生产总值的10.00%、5.34%及6.85%,是名符其实的湖南旅游产业中心[2]。虽然株洲、湘潭近年来在接待游客人数以及旅游收入方面的增速增长较快,但是由于起点较低,与长沙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且长株潭区域旅游规划尚有欠缺,致使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时缺乏相应的合作与协调,从而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的局面。在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环境下,各种形态的资源因素正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化着,但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 摘 要:通过一些现状及数据对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山西旅游业应审时度势,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个下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困难,同时拉动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旅游资源;发展环境;旅游业;山西省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该省对于以煤炭为代表的重工业的过多政策性倾斜,使山西省的旅游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作为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并提出编制黄河中下游集中连片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该区域核心部分,这一战略将给山西省的黄河旅游精品线开发带来直接机遇。国务院将山西列为煤炭经济转型试点省,将太行山区和沿黄地区比照西部开发政策,也给山西旅游开发带来重大机遇。旅游业被列为该省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一步奠定产业地位,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本省的工作重点。但是伴随而来的如何解决山西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等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旅游业具有促进开放、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改善环境、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发展等综合功能和显著的产出效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山西旅游业取得了

很大发展。然而,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与其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旅游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度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弱项,对我省经济发展拉动效果不大. 而面对今天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趋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山西省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山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运用经典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从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ens)4个方面对山西旅游业经营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一、山西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 1.1 主要优势 (1)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里是晋国的领地,所以至今简称为晋。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是文物资源大省,文物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如五台山、平遥古城、芮城永乐宫、北岳的恒山悬空寺、解州关帝庙、云岗石窟、应县木塔、永济普救寺、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