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调研报告

杏林湾绿地调研报告

目录

一、海绵城市综述

1.海绵城市的含义 (3)

2.理念 (3)

3.案例 (3)

4.国内现状 (4)

5.国外经验 (4)

二、杏林湾滨水绿地调研概况

1.杏林湾滨水绿地区位 (4)

2.杏林湾现状勘察 (5)

三、杏林湾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技术方面的实际应用

(一)杏林湾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技术方面的实际应用

1.储存技术 (7)

2.渗透技术 (7)

3.截污净化技术 (10)

4.屋顶排水技术 (12)

(二)杏林湾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设计方面的实际应用

1.驳岸设计 (13)

2.植物设计 (13)

3.生态廊道设计 (14)

4.雨水花园设计 (14)

5.滨水景观设计 (15)

6.竖向台地设计 (16)

四、杏林湾绿地系统的问题与改进 (17)

五、总结 (18)

城市绿地调研报告

——以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为例调研目的:了解海绵城市理念在试点城市的实际应用,以及完成绿地系统景观设计、海绵城市技术、绿地现状等调查。

调研对象:厦门市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

调研方式:实地观察法

调研时间:2017.11——2017.12

一、海绵城市综述

1.海绵城市的含义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而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原本土地是会“呼吸”的,雨水被土地“吸入”

地下,经过生态循坏后,再“呼出”降雨。“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给城市土地留出呼吸的空间。

2.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传统地表径流处理方式海绵城市地表径流处理方式

3.案例成都杉板桥公园

杉板桥公园有观景、休闲、活动等一般景观性休闲公园具有的功能区域。而在海绵型公园设计理念下,公园内加入了多个水调节功能模块,借助湿地调节池、绿色屋顶、绿地和透水铺装等方式调节。经过测算,建成后的公园可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即全年内85%的降雨可以就地消纳和利用,对设计在公园两处旱溪地下的PP模块(共计189m3)储存的雨水进行循环利用,基本满足公园内植物灌溉、路面清洗、卫生间等用水需求。

杉板桥公园的全年降雨的消纳与利用比例图示

4.国内现状

五年来,作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缓解城市内涝的一项重大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铺开,城市发展方式迎来重大转变。查阅资料可知,《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

次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4年12月,习近平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中,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15年4月,厦门市也作为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名单,同年十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16年4月,中央财政又公布了一批试点名单,海绵城市也在更多的城市推广。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统筹地上建设和地下建设,在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接下来在我国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也可以设想得到,海绵城市将来会在更多的城市的理念得到推广,将来也会得到跟多的支持。

5.国外经验

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以下是各国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现状

英国:源头入手一举两用;法国:形态不一提升循环;韩国首尔:提高渗透性重塑水环境。日本东京:建设储水池增强再利用;德国:高效集水平衡生态;瑞士:雨水工程民众参与。新加坡:疏导有方标准严格;美国洛杉矶:强化设计加快改建。

二、杏林湾滨水绿地调研概况

1.杏林湾滨水绿地区位

杏林湾滨水绿地区位示意图

集美新城的杏林湾水域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水量主要来自后溪流域,上游及周边总汇水面积超过209.3平方公里。这一湾碧水,是厦门尤其是集美新城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周边是大量居住用地和新城的办公、商务、文化教育和科研用地,另外,园博苑岛屿和厦门市水上运动中心也“栖息”于此。可以说,杏林湾周围聚集着集美新城最重要的城市功能,沿湾的居住、办公人口每年都在增加,因此,湾区的生态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杏林湾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前期已经进行的杏林湾截污整治及上游溪流的流域整治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上游生活污染源、养殖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皆汇入杏林湾,而杏林湾自身是个较封闭水域,自净能力有限,一度造成杏林湾的水质恶化。所以海绵城市理念在杏林湾应用,改善水质,就尤为重要。

调研区域图示

2.杏林湾现状勘察

杏林湾绿地系统的地势:

因为西南方向临靠杏林湾水库,整体地势东北方向高,西南低。所以在该方向上设计有很多的台地、坡地等丰富竖向空间。

地势走向分析

杏林湾滨水绿地现状勘察分析

杏林湾滨水绿地实地感受:

总体来说,基地现状给人感觉较为舒适,能够吸引人们停留于此,且绿化建设较为完备,植被丰富,硬质景观相对齐全。但是整个滨水绿地为弧形带状,东南方向显然各方面的景观更好,西北方向则给人感觉尚未完全建设好,管线裸露在外,植物修建维护粗糙。但是作为滨水绿地,杏林湾绿地系统的水体保护却做得不尽如人意,水质很差。

杏林湾绿地系统的使用人群:

杏林湾东面为居住小区,使用人群大部分是居住区的居民且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活动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9:00~11:00,下午的4:00~6:00,晚上的7:00~9:00三个时间段。

对面即为华侨大学,还有少部分来此锻炼骑行写生等人群。

交通流线分析

三、杏林湾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

(一)杏林湾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技术方面的实际应用

1.储存技术

1)蓄水池

蓄水池的概念:

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

蓄水池的适用性:

蓄水池适用于有雨水回用需求的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根据雨水回用需求的不同,需要配置相应的雨水净化设施;不适用于无雨水回用需求的地区以及径流严重污染的区域。杏林湾绿地系统内的蓄水池:

开敞式矩形蓄水池开敞式不规则蓄水池矩形蓄水池和圆形蓄水池相结合非严格意义蓄水池

杏林湾绿地系统内蓄水池有四类:

A.开敞式矩形蓄水池

开敞式蓄水池由池底和池墙两部分组成。它多是季节性蓄水池,不具备防冻、防蒸发的能力。矩形蓄水池由于结构受力的限制,拐角处是薄弱环节,需采取防范加固措施。B.开敞式圆形蓄水池

和矩形蓄水池的池体组成、附属设施、墙体结构基本相同。圆形池结构受力条件好,在相同蓄水量条件下所用建筑材料较省,投资较少。

C.开敞式不规则蓄水池

这一类的蓄水池造型趋于丰富,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储存雨水,作为该小区的硬质景观作用也相当重要,别致的样式更能吸引人群尤其是小孩子来此休息。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颇具人文内涵的较为特殊的蓄水池更多承载的是类似于雕塑小品的作用。

D.兼具蓄水功能的其他非严格意义蓄水池

在整个绿地系统中,许多设施在满足了自己本身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其自身功能被使用的同时兼具了蓄水储水的功能。如图4所示,树池的外圈砌墙适当加高后,雨水被很好的收集在树池之内,通过树池土壤的渗透进入到地下被循环利用。

杏林湾绿地系统内蓄水池使用的优缺点

A.优点:杏林湾绿地系统中可以见到较多的有意识的设置专门蓄水池,采用相对集中

的方式,控制径流总量,集蓄利用雨水。蓄水池具有节省占地,雨水管渠易接入、避免阳光直射、避免蚊虫滋生、储存水量大等优点。

B.缺点:初期建设投入较大,虽有设置蓄水池,但是在该绿地内蓄水池的功能却没有

发挥出来,池内卫生条件差,基本无水,可见后期维护管理水平跟不上。

2.渗透技术

1)透水铺装

概念:

透水铺装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铺装形式,通过采用大空隙结构层或者排水渗透设施就地下渗,从而达到减少地表径流,雨水还原地下等目的。透水性路面是一种解决洪峰流量过大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瘫痪,城市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杏林湾滨水绿地中透水铺装的应用:

道路景观和广场景观都是杏林湾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的滨水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解决道路和广场海绵体的设计的问题。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的道路采用大量的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有较大缝隙,在降雨时雨水能迅速透过面层沥青,从下面层防水结构表面汇入道路两侧排水系统,防止路面积水。道路和广场的透水铺装主要是下面这两种种形式。

A.块状透水铺装

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的透水铺装主要以下几种,可以看出园中的铺装由小块的或者是长条形的石块拼成,彼此之间缝隙较大,能够在降雨的时候加快水流的下渗速度,补充地下水源,可有效防止内涝,维护土壤生态环境的平衡。

杏林湾滨水绿地主要的透水铺装形式

B,整体透水铺装

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整体透水铺装的主要形式是彩色透水混凝土路

面,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注意到彩色透水混凝土的路面相较于块状的

透水铺装更适用于有些坡度的路面。由于其整体性高,不会出现缝

隙,也不会有块状透水性铺装经常出现的起翘状况,因此不会造成

行人被绊倒等危险情况,可想而知,其安全性也相应变高。因此这

类铺装更适合坡路,也更适合居民跑步骑行。

这种路面的优点很多。

杏林

湾滨水绿地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

a.高透水性:透水混凝土拥有15%-25%的孔隙,能够使透水速度远远高于最有效的降雨在最优秀的排水配置下的排出速度。

b.高承载力:透水混凝土的承载力高于一般透水砖的承载力

c.易维护性:人们所担心的孔隙堵塞问题是没有必要的,特有的透水性铺装系统使其只需通过高压水洗的方式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

d.抗冻融性:透水混凝土比一般混凝土路面拥有更强的抗冻融能力,不会受冻融影响面断裂因为它的结构本身有较大的孔隙。

e.耐用性:透水混凝土的耐用耐磨性能优于沥清,接近于普通的地坪,避免了一般透水砖存在的用年限短,不经济等缺点。

2)生物滞留设施

概念: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工程设施,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系统渗带和净化径流雨水,是对雨水进行节流并储存净化的结构型用地。生物滞留设施主要是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填料渗滤径流雨水,使净化后的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或通过系统底部的穿孔收集管将之输送到市政系统或后续处理设施。

杏林湾滨水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

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的生物滞留设施主要是类渗透型或者半渗透型。装置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还能使径流雨水渗入地下,或者部分用来收集。适合地下水位低,土壤渗透能力强的区域,是海绵城市理念在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具体应用的表现之一。

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主要应用的生物滞留技术是滞留带和生态树池两种

A.滞留带

滞留带一般呈长条形长宽比大于3:1,外表类似一般的绿化隔离带,主要用于处置一般的路面径流,可替代停车场,道路及告诉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达到净化,输送道路径流和营造景观的多重目的。

B.生态树池

与一般的树池类似,植物主要以大型木本植物为主,因此对种植土深要求比较高,至少为一米,灵活性强,适应范围广,主要用于处置路面径流,在街道,公园,广场及人行道两旁都能使用。建在临近道路或建筑物的区域应设置防渗膜,溢流及出流雨水流入附近的排水系统中。

生态树池示意图

3)下沉式绿地

概念:

下沉式绿地是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派的作用,下沉式绿地能够承接更多的雨水,其内部植物多以草本为主。

杏林湾绿地系统中的下沉式绿地应用:

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应用的的下沉式绿地主要形式是路边隔离带,广场公共绿地中未见使用。

景观廊道旁下沉式绿地广场旁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的优缺点:

A.优点:

a. 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增加土壤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绿地的浇灌用水。

b. 净化污水,避免雨水堆积。

c. 减少路面积水,更有效的收集尘土,避免二次扬尘,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d. 减少雨水井盖,增加市民安全感。

B.缺点:

a.需要派专人定期清理维护并检查设施状况,增加了费用。

b.大雨过后,下沉式公共绿地不能迅速启动为市民服务的功能。

c.对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下沉式绿地会减少一些不耐水植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3.截污净化技术

1)植草沟

植草沟的概念:植草沟(植被浅沟)是指种植植物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一般通过重力流收集处理径流雨水。当雨水流经浅沟时,在沉淀、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等共同作用下,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达到收集利用径流和控制径流污染的目的。

植草沟的适用性:植草沟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道路的两侧,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的周边,城市道路及绿地等区域,可作为生物滞留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也可以与雨水灌渠联合使用。场地竖向允许且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雨水管道使用。

杏林湾绿地系统植草沟类型:

道路和草地交界处灌木和草地的交界处不同种类草本植物交界处

杏林湾绿地植草沟意向图

植草沟主要分为:标准型的传输型植草沟、干植草沟、湿植草沟。在杏林湾的调研中,一般植草沟位于道路和草地交界处、灌木(黄金榕等)和草地的交界处、不同种类草本植物交界处。发现的均属于最简单的传输型植草沟。传输型植草沟最为简单,属于开阔的、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的植被型水渠,主要用于径流雨水的传导和预处理。

杏林湾绿地系统植草沟植物种类

植草沟植被宜多选择当地植物。靠地下根茎繁殖的禾草科类植物对浅沟的运行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当优先选择。

杏林湾绿地系统植草沟优点:

A.较好的输送了雨水,建设维护费用低,易与景观结合;

B.可以有效减少悬浮固体颗粒和净化有机污染物;

C.浅沟中植被截留作用以及土壤的渗透作用,能降低雨水径流的速度,削减径流峰流量,

从而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间接补充地下水的目的。

2)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的概念: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利用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的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m。

植被缓冲带适用性:植被缓冲带适用于居民区、公园、商业区或厂区、湖滨带,也可以设于城市道路两侧等不透水面周边,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也可作为城市水系的滨水绿化带,但坡度较大(大于6%)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

杏林湾绿地系统植被缓冲带类型:

A.坡地等高缓冲带:大致相当于我国的等高植物篱,应用于缓坡耕地的农作物与林草间,

但设计上强调对面污染源污染的控制。在杏林湾绿地系统中,坡地通常覆盖以植被,多处作为了雨水花园,设计了层层的台地,每层都种植有植物,且植物种类一般在三种以上。

B.水体周边缓冲带:一般沿河道、湖泊水库周边设置强调对水质的保护功能。杏林湾绿地

系统本就是沿杏林湾水库的滨水绿地,沿岸坡地种植着大量的植物用以滞留污染物,净化地表径流。水边通常以芦苇、鸢尾、美人蕉等为主,尤以芦苇占大多数。

C.风蚀区缓冲带:有点像我国的防风、防沙林带。在厦门的多台风气候下,防风植被带的

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在杏林湾滨水绿地中,通常在绿地边界处种植高大的根系发达的棕榈科乔木,如图所示,刺葵是较为常见的树种,可以有效的缓冲台风侵袭,保护绿地内其他植被

坡地等高缓冲带坡地等高缓冲带

水体周边缓冲带风蚀区缓冲带

杏林湾绿地系统植被缓冲带的优缺点

A.优点:建设维护费用低;可以有效拦截和减少悬浮固体颗粒和有机物污染;厦门气候湿

热多雨,植被能保护土壤在大暴雨时不被冲刷,减少水土流失;能保持杏林湾滨水区域的水文特征,减少河道侵蚀;易与不透水区域或其他处置措施自然连接,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B.缺点:要求场地要有一定的坡度雨水能够顺地势流下,对空间、坡度条件要求较高,且

径流控制效果有限;需要及时清除堆积的沉淀物。

水体周边缓冲带较为薄弱,没有很好的打理岸边植被,导致岸边植物并没有起到缓冲净化的作用。

4.屋顶排水技术

屋顶排水方式

A.无组织排水:是指屋面雨水直接从檐口落至室外地面的一种排水方式。具有构造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但屋面雨水自由落下会溅湿墙面,外墙墙脚常被飞溅的雨水侵蚀,影响到外墙的坚固耐久性,并可能影响人行道的交通。无组织排水方式主要适用于少雨地区或一般低层建筑,不宜用于临街建筑和高度较高的建筑。

B.有组织排水:屋面雨水通过排水系统,有组织地排至室外地面或地下管沟的一种排水方式。具有不妨碍人行交通、不易溅湿墙面的优点,因而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但与无组织排水相比,其构造较复杂,造价相对较高。

外排水:常用外排水方式有女儿墙外排水、檐沟外排水、女儿墙檐沟外排水三种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外排水方案,因为有组织排水构造较复杂,极易造成渗漏。

内排水:水落管位于外墙内侧。多跨房屋的中间跨为简化构造,以及考虑高层建筑的外立面美观和寒冷地区防止水落管冰冻堵塞等情况时,可采用内排水方式。

杏林湾绿地系统中的屋顶排水应用:

杏林湾滨水绿地内的建筑主要是厕所,相对的,屋顶排水的方式也比较一致,主要是依靠与屋顶相连的排水沟进行排水,即有组织排水。降雨时屋顶的大量雨水汇集到排水沟之后,会经由排水沟流入地下,进入地下雨水处理系统进行下一步处理。这种雨水排放方式在杏林大桥也有应用。但是这种排水方式有可能会造成渗漏,影响其效果。

杏林湾滨水绿地中的屋顶排水管道

(二)杏林湾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设计方面的实际应用

1.驳岸设计

概念:

驳岸是园林中保护水体的设施,是园林工程中的组成部分,必须在符合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具有造型美,并同周围景色相协调。驳岸建于水

体边缘和陆地交界处,用工程措施加工岸而使其稳

固,以免遭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保

护风景园林中水体的设施。并且,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水景的效果是否独到或者是否人性化。驳岸的处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中驳岸的主要形式:

A.砌石驳岸

砌石驳岸是园林工程中的主要护案形式,就是用园林石块对水景岸坡的处理。这也是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最主要的驳岸形式。这种驳岸形式应用不适合人群靠近,进行亲水活动,可能会产生危险。所以杏林湾这种类型的驳岸简单起一个保护水体的作用。

B.自然式驳岸

适当运用块石,鹅卵石,木桩等营造一个岸线曲折,岸坡起伏的状态,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景观呆板,僵硬,使其趋于自然,实现生物多样性。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大量使用自然式的驳岸形式。

砖砌驳岸自然式驳岸

2.植物设计

概念:

海绵城市的植物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植物能够吸收及净化雨水,是解决雨水面污染源和水体存储循环的关键一环,海绵城市植物是景观和功能保证有效途径。选择原则:

A. 优先选择本土植物,搭配外来物种

B.选用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C.选用即可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

D.选择可以相互搭配种植的植物,提高去污性和观赏性。

乔灌草搭配大面积花卉

杏林湾滨水绿地内的植物种植示意图

杏林湾滨水绿地中的植物配置方式

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在植物设计上多是乔灌草搭配种植,有比较明显的分层,且选用的植物根系比较发达,雨水进入之后能够被快速吸收,加快了园中雨水下渗的速度。园中还有另外一种的植物种植方式,即在花坛内大面积种植草本花卉,这些草本花卉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吸收降雨,且具有非常好的景观效果,大面积花卉在场地内同时开放

的场景相当赏心悦目,这些都是海绵城市理念在植物设计上的具体应用

3.生态廊道设计

概念: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

生态廊道的作用:

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

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

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

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

型。

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生态廊道应用

杏林湾滨水绿地系统的生态廊道地面使用防腐木铺成,木条与木条

之间缝隙间隙较大,可以有效的将地表雨水排入湖中,不会造成雨水在地面的滞留,引发路面积水,所以即使在下雨天也能顺利通行。

杏林湾生态廊道不仅仅起到通行的作用,更多的起到一个观景作用。行人可以在廊道上将整个杏林湾的景色尽收眼底。

4.雨水花园设计

概念: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者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自屋顶或底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开发最常见的手段,已经延展出多种形式。

杏林湾绿地系统内的雨水花园应用:

A.较为常见的是在坡地上建造种植池,池内种植有植物,池下是砂砾或者石头形成的雨水收集池,大量的石头在这里起到了初步过滤雨水中的杂质的净化作用。被石头过滤过的雨水渗透到地下,进入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B.在屋顶或者桥梁下方设计了雨水花园,通过排水管道把建筑物上方的雨水排放到下方直接排入雨水花园进行灌溉,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积水排放问题,又有效对雨水进行利用,解决了一些种植于建筑物周围因被建筑物遮挡而得不到灌溉的问题。

杏林湾绿地系统雨水花园的弊端:

A.数量太少,缺少更完整的雨水花园系统,调研小组历经多天的反复实地调研,发现的只

有规模有限、结构简单的狭义的雨水花园。

B.即使是结构简单的雨水花园,其内部植物搭配、净化设施等等也相对简陋,可见设计时

并没有特意着重这方面的设计。

5.滨水景观设计

概念: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基地背景:杏林湾绿地系统本身是一个滨水绿地系统,所以滨水绿地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杏林湾绿地是沿杏林湾水库的一块环形滨水绿地,其使用人群包括附近小区的居民,对面学校的学生,旁边的公路上的行人。

杏林湾绿地系统中的滨水景观设计:

A.架空在水面上的木栈桥

架空于水面上的木栈桥不仅是通行的道路,也是亲水的平台。木栈桥两旁岸边种植了大量的芦苇,木栈桥似乎是镶嵌在芦苇荡之中。周围的居民经常在此散步,骑车爱好者也可以骑车穿行。第三次调研时,主路道路施工无法通行,该木栈道成为了无法或缺的临时道路。

B.和滨水道路相连的观景亭

水岸边适当设计观景建筑,让游人在此观赏水景并休憩,类似的亭子在杏林湾绿地内并不少见,解决了绿地内正午时分的遮阴问题。中午会经常看见园内的园丁工人在这里午休遮阴。

C.从开阔的滨水广场延伸出去的长条形亲水平台

该平台应该是杏林湾绿地系统内较为标志性的一处景观,下沉的广场给人们提供了聚集休息的场所,延伸的平台使人们观赏水景,悬挑出的平台较为深远,景观效果很棒。D.岸边的景观植物

相比建造一些景观平台、栈道,在岸边种植大量的植物已达到相应的景观效果的方法更加经济,在杏林湾绿地之中,岸边最为常见的处理就是种植植物,既可以美化水岸,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植被滞留带的作用,净化过滤雨水径流。如图,杏林湾某处岸边大片大片的芦苇随风摇摆,景观效果出人意料。

E.水岸边的硬质设施退让远处形成大面积广阔的滨水大草坪

景观设计讲究布景详略得当,开合有度,在杏林湾滨水绿地中,东边植被、景观设施较为精细完备,西边相对种植较粗糙,硬质景观较为粗犷。所以西边有很大面积的滨水大草坪的设计,我认为这广大的草坪是有必要的,给了人不一样的滨水景观体验,视觉上也更加开阔,该绿地系统需要这样的场所。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子在这里野餐,游玩。

架空在水面上的木栈桥景观亭

延伸的亲水长条平台芦苇带滨水大草坪

6.竖向台地设计

概念:竖向设计亦称竖向规划是规划场地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规划设计、总平面布置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当地域范围大、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场地,功能分区、路网及其设施位置的总体布局安排上,除须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平面布局关系外,还受到竖向高程关系的影响。

基地背景:杏林湾绿地系统地形高差较大,北高南低,基地需要在竖向设计上,最大程度的减小土方,同时要解决排水问题,由于属于滨水绿地,水域为水库,所以更要通过竖向设计达到净化雨水径流,完备污水处理系统的目的。

杏林湾绿地系统中的竖向设计:

A.超长跨度、少级数台阶连接道路和广场。通常道路处于较高的位置,道路上的部分雨水

可以沿台阶流到广场,广场通常设有渗水装置,例如渗井等。但是杏林湾滨水绿地中的这个最大的广场的排水系统显然没有做到位,在下雨天,这里经常会有积水。

B.普通跨度、多级台阶连接高差较大两层台地

这样的台阶最为常见,通常这个类型的两层台地高差较大,两层各有其各自的道路,联系较少。连接处通常为坡地,坡地上种植有各种植物,形成坡地等高缓冲带

C.应用雨水花园的概念,通过多层的种植池连接两层台地。这样的设计理念是目前国内较

为先进的思想,符合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层层台地种植池,雨水经过层层植物净化过滤,进入最低级台地,最终汇入杏林湾水库。

长跨度台阶多级标准台阶多层种植池

四、杏林湾绿地系统的问题与改进

1.水体污染严重

水体污染现状:

杏林湾水体污染相当严重,岸边随处可以看待死去的鱼,黑黄发臭的水,甚至可以看见正在源源不断正在向水库中排放的污水。岸边的植物长势很差,枯黄无生机。

岸边黑黄的污水正在排放的污水负责排水的多个管道

杏林湾水污染现状

杏林湾水体污染可能的原因:

A,今年厦门降雨极少,水库水量下降,加上蒸发导致污染物的浓缩,水体自净能力变差,水体污染严重。

B.水库自身水体流动性差,杏林湾水库毕竟是相对封闭性的水体,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缺乏流动的水体往往水质交换少,水体自净能力差,水质很容易变差。

C.大气沉降污染,大气中含有颗粒态和溶解态的污染物质,这些物质经过自然沉降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恶化。

D.雨水径流污染,,雨水径流可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地表富集的重金属、土壤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等污染物汇集到水体中,从而使水体恶化。

E.水体周围植物的腐烂的叶子、枯枝等进入水体,在分解腐烂的过程中会释放有毒物质。

F.杏林湾水库中有很多水生动物鱼等,经常有人在水库中捕鱼,投入过量的鱼饵后,这些鱼饵溶解后就会污染水体。

为改变水质应采取的应对方法:

A.适当通过人工降雨,补充干涸的水库,稀释水中的有毒物质。

B.在杏林湾绿地系统中,实行海绵城市的理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如图所示,科学净化雨水径流

C.加强对鱼类养殖的监管力度,禁止非法捕鱼、垂钓。

D.加强杏林湾绿地系统的后期维护,及时清除枯枝烂叶等。

E.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关部门要完备污水管网、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坚决杜绝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污染。

2.亲水空间仍缺乏利用和激活

A.驳岸形式较单一

B.西边景观过于荒凉,不适宜做停留活动

C.绿化空间缺乏高大的的乔木,可能是由于地形的原因整个杏林湾绿地系统中缺乏行道树来解决遮阴问题。

D.滨水景观相对单调,景观设施不够完备。

3.缺乏下沉式绿地

A.道路两旁的绿地绝大多数均高于路面,且坡度不小,不利于绿地土壤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导致路面的水无法进去两边的绿地。

B.缺少隔离带类型的下沉式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