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森林生态学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

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

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

解:⑴森林是指由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

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

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④类型多样

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

3.举例说明森林三大效应?

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

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问答题

1.根据尺度大小环境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解:可分为4类: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和微环境。

2.生态因子有哪些类型?

解:共有6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和人为因子。

3.你对生态因子作用一般规律的理解?

解:⑴.各种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

⑵.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作用并非是等价的,总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

因子;

⑶.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⑷.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

⑸.生态因子的作用虽然并不相同,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一旦缺失就会造成

生物的死亡,这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4.如何理解耐受曲线幅?

解:⑴每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并因年龄、季节、栖息地等不同而有差异

⑵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⑶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⑷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第三章森林能量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同化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2.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在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照度就是光饱和点。

3.树种的耐荫性(必考):指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即在林冠庇荫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4.光斑:透过植被冠层的缝隙入射到冠层内和植被下层的短时间的直射太阳光称为光斑。

5.光周期:每天光照和黑夜交替称为一个光周期。

6.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映称为温周期现象。

7.地形逆温现象:在山地区域,夜间山地上部空气冷却速度比山地下部或谷地要快,于是山地上部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将谷底原来的暖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在山谷中便形成上温下冷的逆温层,这种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8.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的最小或最大黑夜长度称为临界夜长。

9.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二.问答题

1.光照强度随时空变化特征?

解:⑴.纬度:随着纬度增长,光强逐渐减弱;

⑵.海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⑶.坡向度:北半球南坡>平地>北坡。北坡上坡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大,南方的喜热

作物可以移植到北方的南坡生长;

⑷.时间与季节:夏强冬弱;中午最大,早晚最小;

⑸.从林冠上部到林地,光强呈负指数下降。

2.森林中光因子从林冠到林地一般变化规律、特征?

解:⑴由于林冠层吸收了大量日光能,光照度在森林内将会自上而下逐渐减弱

⑵当日光穿透森林生态系统时,大部分能量被树冠层截留,到达下层的日光不仅强度大

大减弱,而且红光和蓝光也所剩不多

3.温度有哪些变化规律?

解:⑴空间上:①纬度:一般纬度每增加一度,平均温度下降0.5—0.9℃

②海拔高度:一般每增加100米,平均气温下降0.4—0.7℃

③坡向:北半球南坡空气和土壤温度比北坡高

④逆温现象

4.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解:⑴.途径:①提高林木群体光能利用率;

②选育高光合效率和低呼吸的品种,提高个体光合效率

⑵.具体措施:①合理密植;

②营造混交林是提高光辐射利用的有效途径;

③开展林农复合经营;

④调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以提高光合效率;

⑤科学选种、育苗,选择和培育高光效的优良树种进行繁殖和推广。

5.森林群落内温度变化特点和产生原因?

解:①.变化特点:森林内部的温度白天或夏天比群落外低,夜间或冬天比群落外高,年温变与昼夜温变幅度小,变化缓和。

②.原因

a.温度在群落中主要受太阳光直射的影响,群落上层阻截了大部分太阳光,并且大量吸收和蒸腾,使林内温度下降

b.植物之间互相遮掩,阻滞了林内空气流通,时群落内部热量不易消失

c.植物吸收、散热缓慢,导热效果差,因而群落内温度变化缓慢

d.森林群落地面枯枝落叶层也能够缓和土壤表面温度变化的幅度,并调节内部气温的变化

6.树种耐荫性的鉴别方法?耐荫树种与喜光树种在森林形态上的差异?

解:⑴鉴别方法:①根据树种的更新特征进行鉴别;

②从外部形态特征和生长特征进行鉴别;

③根据生理特征进行鉴别;

⑵形态差异:

7.各写出3中耐阴树种和阳性树种?

解:耐阴树种:云杉、冷杉、杜英、红豆杉

阳性树种:落叶松、油松、马尾松、杨树、柳树、相思树

8.基点温度是什么?

解:温度是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生物对于温度的变化均有一定的适应幅度,通常可以分为最适点、最低点和最高点,在生态学上称为三基点,此时的温度称为三基点温度

9.注意:南种北移易受旱霜危害;在热带亚热带山地经济树种分布在山体中部

第四章森林物质环境

一.名词解释

1.森林蒸发散: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森林这种蒸腾作用总称蒸发散

2.酸雨:PH值<5.6的所有大气降水,也叫酸沉降。

3.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物产生并归还给林地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包括:立枯木、倒木、枯草、地表凋落物、地下枯死生物量和动物的残骸及代谢产物。

4.粗糙死地被物: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死地被物较多,C/N比较高,真菌多,细菌少,呈酸性

5.柔软死地被物:已分解凋落物比例大,C/N比低,真菌少,细菌多,呈弱酸或中性

二.问答题

1.水分的生态作用?

解:⑴水分是构成植物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⑵水分是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

⑶水分是植物对物质的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⑷水分可以保持的固有姿态

⑸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散失过程能降低植物的体温

2.降水通过那几个方面对植物起作用?

解:⑴区域性的气候特点是影响年降水量的重要因素,从而决定了植被类型的分布

⑵降雨一般不直接为植物所利用,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是来自土壤,土壤水分的补充则

主要靠降水

⑶降雨的季节分配对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有明显的影响

⑷降雨的年变率对植物有重要影响

3.什么是耐旱树种?它具有哪些特点?

解:⑴是指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

⑵特点:①根系发达,吸收面积大

②根系细胞渗透压高

③具有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和功能

4.什么是湿生树种?它具有哪些特点?

解:⑴是指生活在土壤含水率高、大气湿度大的环境下的植物

⑵特点:①根系不发达

②根系细胞渗透压低

5.森林对水分有哪些生态作用?

解:⑴参与水分的循环

⑵对降水进行再分配

⑶森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平降水

⑷森林可以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

⑸森林内的空气湿度较大

⑹能显著减少地表蒸发

⑺林地的蒸腾作用较强

6.为什么森林具有显著地减少地表径流作用?

解:⑴林冠对水分的截留,避免了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有利于水分的下渗

⑵林内的枯枝落叶层,能吸收大量的降水

⑶森林土壤疏松,孔隙多,富含有机质和腐蚀质,水分易被吸收和入渗

⑷森林植物纵横交错的庞大的根系网络,对土壤有固持作用,提高森林土壤抗冲刷能力

⑸森林的各种植物、地被物对降水的阻挡使水分流动缓慢,促进水分下渗

7.森林如何对降水进行再分配?

解:

8.森林土壤特有的成土因素是什么?

解:森林死地被物、林木的根系、依靠森林生存的特有生物

9.排水良好的土壤含氧量是多少?

解:10%

10.森林根系对土壤有哪些作用?影响根系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解:作用:①对营养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②不同类型的根系以相当大的幅度和深度固持土体起抗风、保水、固土作用

③根系生产过程的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营养物质来源并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

④残落在土壤中的死亡根系,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质来源,促进良好土壤结构的

形成

⑤根系死亡后留下的孔道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并有利于重力水的下排

因素(P128):①土壤板结、硬化层次接近地表等,根系分布较浅

②根系在干燥或缺氧土壤中即使细根能生长也难以长成大根

③土壤温度较低时也会限制根的生长,春季表土比下层土增温快,所以

新根都分布在土壤表层,永久冻土会限制根的生长

④根有趋肥性,肥沃土壤中根生长更快

11.环境因子怎样随海拔而变化?

解:

12.坡度有几个?按坡度大小分哪些类型?按坡向分哪些类型?南、北坡有哪些差异?

解:⑴坡度大小: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急坡、险坡

⑵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

第六章森林种群的结构与动态

一.名词解释

1.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指种群个体在生活空间内的位置状况或布局

3.动态生命表:是跟踪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的死亡或成活的动态过程而编制的表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限时的年龄结构调查,由此编制的表

5.生活史: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过程

6.竞争:指同种或异种的两个或更多个体间,由于它们的需求或多或少地超过了当时的空间或共同资源供应状况,从而发生了对于资源和空间的争夺,这种现象叫做竞争

7.密度效应: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8.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的播种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基本一致

9.森林自然稀疏现象:同龄纯林中,郁闭的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的林木株数减

少的现象

10.竞争排斥原理:指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生存,最终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种被淘汰

11.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二.问答题

1.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型有哪些?最常见的?

解:⑴随机分布:彼此独立的个体,各自在空间都是随机地定位,或者个体分布完全取决于机会

⑵均匀分布:种群个体呈等距的规则分布

⑶集群分布:种群个体呈成群、成簇或成斑块状的集聚(最常见)

2.种群年龄结构类型和基本特点?

解:⑴增长型种群:种群中有大量幼体,年幼个体除了替代死去的老年个体外还有剩余,因此种群将继续发展壮大

⑵稳定型种群: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⑶下降型种群:种群中幼体的比例减少而老体的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处于衰亡过程中

3.存活曲线有哪些基本类型?有什么基本特点?

解:⑴Ⅰ型:这些植物大多数能活到其平均的胜利寿命,早期死亡率很低,但在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某些耐荫的阔叶树种的存活曲线接近到这一类型

⑵Ⅱ型:这类植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死亡率基本是固定的,即各个年龄阶组的死亡率

基本相同。中性树种和一些阳性树种近似这种类型

⑶Ⅲ型:这类植物在幼龄期死亡率极高,但一旦达到成年以后的死亡率就低而稳定。一

些阳性树种和许多阳性灌木属于这一类型

4.逻辑斯蒂方程?

解:⑴刻画了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揭示了种群和其瞬时增长率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

⑵经常划分为五个时期:

①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⑶假设条件

①种群内所有个体的繁殖潜力是相等的

②种群的个体增殖率r只与当时的种群密度有关

③在特定的环境中种群的密度有其上限,即环境的最大承载量k

⑷对1-N/K的进一步分析:(1-N/K)代表种群可利用最大容纳量空间还剩余的可供种群

选择的继续增长利用的空间

①当N趋于0时,空间尚未被利用,指数增长

②当种群数量趋于K,空间几乎都被利用,指数不增长

③当种群数量从0增加到K时,剩余空间逐渐减少,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一个个体,这

种抑制效应就增加1/K

5.高斯假说对理解物种共存有何启发?

解: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是以某种方式彼此取代,

使每一物种具有食性或其他生活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生态位上发生分离。一种生物的消亡是由于其增长速度比另一种生物慢,因为竞争食物,增长快的种排挤了增长慢的种,这就是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生存资源时产生的竞争排斥现象。准确地说就是:完全的竞争者(具有相同的生态位)不能共存。

6.r、k对策种群各有什么特点?

解:①r对策种群个体小,寿命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

②k对策种群的特征是个体大,寿命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对每个

后代的巨大投资

第七章森林群落

一.名词解释

1.优势种:对群落组织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类

2.群落最小面积:包含群落大多数种类的最小空间,在该面积内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一般结构特征得以充分表现

3.生活型:植物对环境条件适应后在生理、结构尤其是外貌形态上的一种具体反应,是不同植物对当地综合生态系统条件长期趋同适应的结果

4.生活型谱: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种生活型种类的数量对比关系。

5.季相:指由于气候季节性的交替,森林群落外貌随着季节不同而变化的现象

6.森林群落:指在一定地段上,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位主体,并包括该地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

7.建群种:乔木层的优势种

二.问答题

1.森林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解:⑴具有一定的外貌

⑵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⑶具有一定的结构

⑷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⑸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⑹森林群落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2.什么是重要值?如何计算重要值?

解:⑴定义:是用来表示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指标

⑵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显著度))/3

相对多度:某一个种多度/所有种多度

相对频度:某一个种频度/所有种频度

相对优势度:某个种的胸高断面积/全部种的胸高断面积之和

3.瑙基尔分类有哪些类型?气候与其类型关系?

解:⑴高位芽植物:高大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高草等

⑵地上芽植物:灌木和半灌木、冻原植物和高寒植物

⑶地面芽植物:温带地区的多年生草本

⑷地下芽植物:根茎、块茎和其他水生植物等

⑸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生长在良好的季节中

4.群落的成层现象?形成成层现象的意义?

解:⑴定义:森林植物按空间高度或土壤深度的空间配置,形成群落的层次

⑵划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层间植物

⑶意义:一方面它缓和了植物之间争夺光、水分、矿物营养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植物

的层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资源环境的能力

5.物种多样性内涵?测定方法?

解:⑴内涵:①丰富度:种的数目

②均匀度: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在各个种间的分配状况,所反映

的是各个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⑵测定:①丰富度指数

②多样性指数,包括辛普森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

第八章森林群落演替

一.名词解释

1.森林群落演替:一个森林群落被另一个具有不同特性的森林群落所更替的现象

2.顶级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最后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

3.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植物群落的演替

二.问答题

1. 森林群落演替一般过程?

解:⑴浸移:从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定居地的过程

⑵定居:包括发芽、生长、繁殖三过程

⑶竞争: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生活力和生长

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林木分化”。林木分化反映出竞争能力的强弱,而剧烈的生存竞争必然加速分化的进程

⑷环境变化

⑸新群落的形成和稳定

2.旱生演替有哪些序列?

解:地衣群落→苔藓群落→旱生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3.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说明次生演替有哪些特点?

解:⑴是个可逆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森林群落的退化和复生两个相反的过程

⑵次生演替阶段经历的阶段取决于外力的作用方式,作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当干

扰和破坏程度越严重、频度大、持续时间长者,则群落退化得快,生境愈加恶化,则群落恢复得越慢,恢复的阶段也越多

⑶次生演替不必经历漫长的土壤积累过程,因此比原生原生演替快。其复生的速度取

决于退化的程度和当地土壤条件和种源状况,退化越严重则复生的速度越慢,恢复到原群落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4.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的差异?

解:⑴进展演替: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向所在区域内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高的群落发展的过程

⑵逆行演替:在外力的作用下,群落朝结构简单、稳定性下降的方向退化的过程

5.森林群落演替原因?

解:⑴物种特性的作用和表现:树种特性之间的差异是引起森林群落演替的内在原因

⑵生境变化在群落演替中的突出作用:森林群落与它所处的环境是个统一体,当生境条

件发生了变化,自然会使群落中的一些树种的适应性与竞争能力改变,从而引起群落演

替。

①生境渐变中的群落演替:生境在受到外力的突然而强烈的干扰时,总是处在一种缓

慢的渐变过程中

②生境条件突然改变中的群落演替:生境条件的突然改变,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干扰

所引起的

a.病虫害大发生时,迅速改变森林的演替趋向

b.植物入侵也对森林群落演替起着很大的作用

c.动物活动是逆行演替的原因之一

d.人类干扰、破坏作用

e.风害和火灾也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原因

第九章森林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

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2.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传递,生

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能量传递关系叫做食物链

3.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种和

4.生态金字塔:每个营养级有机体的数量或者是能量或者是生物量,按营养级的顺序依次排

列,描制成的图形称为生态金字塔

5.1/10定律:生态系统中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可利用的能量的比,大约为

10%

6.总地域生产力:也称为总初级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

以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

7.生物量:任意时间内某一地方某一种群,或营养级,或某一生物系统有机质总重量,一般

以干重表示

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养分从非生物部分流到生物部分,并在不

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供生物的再次利用,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循环传递过程,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问答题

1.生态系统三大结构?基本特征?

解:⑴结构:组成成分、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⑵特征:①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②是复杂、有序的大系统

③是一个基本的功能单位

④是开放系统,具有自动调控功能

⑤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基本特点?

解: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越流越细”,逐渐减少,所以生态系统营养级<5个

⑵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⑶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输入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学过程为开端

⑷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服从热力学定律

⑸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3.食物链有哪些类型?

解:⑴草牧食物链: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从草食动物开始的食物链

⑵腐生食物链:以死有机物质为基础从腐生生物开始的食物链

⑶寄生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生物构成,以大型生物为起点

4.生态金字塔有哪些基本类型?

解:⑴数量金字塔:以各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为基础构建的

⑵生物量金字塔:以各营养级生物量为基础构建的

⑶能量金字塔:以各营养级所包含的能量为基础构建的

5.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何进行?(重点)

解:⑴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地上和地下部分)

⑵植物体内养分的分配

⑶养分的释放

①呼吸释放:群落的呼吸和土壤呼吸释放

②物理损失和动物取食:a.雨水的淋失:叶部、根部、树皮;b.草食动物的取食;

c.生殖器官的消耗:花、种子;

d.凋落物损失的养分

⑷凋落物的分解: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是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重要的环节,

分解过快或分解过慢都不利。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因素:

①森林类型和立地条件;

②凋落物的化学成分;

③土壤生物的活动

⑸林下植被的作用

⑹养分元素的直接循环

6.碳库大小排列?

解:大气碳库<陆地生物圈碳库<海洋碳库<岩石碳库

7.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解: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CO2和水反应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氧气进入大气中,碳水化合物的一部分直接作为生产者的能量而被消耗,生产者固定的碳的净产量又被消费者所消耗,生产者、消费者进行呼吸而释放CO2,以及它们死亡后,最终全部被还原者所分解,它们组织内的碳被氧化成CO2,又回到大气中去,从而完成碳循环的全过程

第十章森林分布与分类

一.名词解释

1.植被分布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有规律的变化,植被类型存在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垂直分布上,我们称为植被分布三向地带性

2.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在地球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沿纬度、经度方向的有规律分布,我们称为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3.植被分布垂直地带性:高大山体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呈有规律的带性分布

4. 植被分布垂直地带谱: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现的植被带的具体顺序我们称之为

二.问答题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解:⑴相似:森林类型在山地垂直方向上的成带性分布与地球表面纬度水平分布顺序有相似

性,如果以赤道湿润区的高山森林地带和赤道到极地的水平分布顺序相比较,可以发现,自平地到山顶和自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排列顺序大致相似,即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

⑵不同:①纬度带的宽度(几百公里计)较垂直带的宽度(几千公里计)大得多,这与

形成纬度带和垂直带的气候等环境因子有关

②纬度带具有相对连续性,垂直带具有相对间断性

③纬度带和垂直带森林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指的是群落的有事生活型和外

貌,植物种类成分和和群落生态系统结构仍有较大差异

2.举例说明森林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解:⑴水平地带性:地球陆地表面由于热量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这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如我国的东南半部林区,自北向南随着气温的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显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赤道雨林

⑵垂直地带性:高大山体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称为森林

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如我国东北的长白山,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山地矮曲林、高山灌丛,再向上为天池

3.中国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如何?

解:⑴自东南向西北,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依次出现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表现出一定的海陆分布地带性

⑵从最南端的热带到最北部的寒温带,随着地理纬度的变化,森林植被可划分为热带雨

林和季雨林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落叶阔叶林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带和寒温带针叶林带,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11

森林生态学

一.单选题(共5题,14.0分)1 ? A 凸型曲线 ? ? B 凹型曲线 ? ? C 对角线型曲线 ? ? D S型曲线 ? 正确答案:A 2 ? A 直接光 ? ? B

强光 ? ? C 可见光 ? ? D 弱光 ? 正确答案:D 3 ? A 瞬时增长率 ? ? B 内禀增长率 ? ? C 环境阻力 ? ? D 最大环境容纳量?

正确答案:D 4 ? A CH4 ? B CO2 ? C SO2 ? D O3 正确答案:B 5 ? A K对策 ? B C对策 ? C r对策 ? D S对策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共6题,16.8分) 1 下列有关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论述正确的是( )。 ? A适当疏植

? B营造混交林 ? C营造复层林或林农复合经营; ? D选育低光效、高呼吸的树种 ? E提供最佳的光、温、水、肥等环境条件正确答案:BCE 2 以下属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的是( )。 ? A气候条件 ? B无机物质 ? C有机物质 ? D微生物 ? E消费者 正确答案:ABC 3 ( )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 A能量流动 ? B生态平衡 ? C信息传递 ? D物质循环

? E水源涵养正确答案:ACD 4 ? A丰富度 ? B密度 ? C重量(生物量) ? D频度 ? E盖度 正确答案:ABCDE 5 ? A红橙光 ? B蓝光 ? C红外线 ? D紫外线 ? E绿光 正确答案:AB 6

? A迁入率 ? B死亡率 ? C迁出率 ? D出生率 ? E净增长率 正确答案:AB 三.填空题(共7题,19.6分) 1 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等4层次。 正确答案: 第一空: 乔木层 第二空: 灌木层 第三空: 草本层 第四空: 地被层 2

森林生态学

森林:以多年生高大木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科学。 森林生态学:研究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的关键因子。Sheford耐性定律:美国生态学家V.E.Sheford指出,生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如果其中一个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该物种就会灭亡。生态幅: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 适应: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它是自然条件的结果。 适应性: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 三基点温度:最低、最高、最适温度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区,属于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出生率:单位时间种群出生的个体与初始个体数之比。 死亡率:单位时间种群死亡的个体与初始个体数之比。 空间格局:种群个体在空间的散布形式,受种群特性、种群关系、环境条件的影响。 年龄结构:种群内不同年龄个体的分布情况。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反映了种群在某一特定时刻特定时刻的数量剖面。 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表征同生群随时间进程,在其一生不同年龄阶段中的生死动态。 存活曲线:借助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 一种,年龄结构为横坐标,存活数量对数值为纵坐标。 年龄的平均生命期望的百分离差,存活数量对数值为纵坐标 生物入侵: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扩展到一个新地区,在新地区,其后代可繁殖,扩散开持续维持下去的现象。 生态位:一个个体或物种能够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 协同进化:捕食者或猎物的没一点进步都会作为一种选择压力促进对方发生变化。 它感作用(异株克生):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群落:某一特定空间或环境下,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组合。. 优势种:指那些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物种丰富度:组成群落的种类数,即一个群落内的物种度。 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重要值: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指标。 高位芽植物:植物的芽或高位嫩枝位于离地面25CM以上的较高枝条上。 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滤区域。 边缘效应:在交错区内,物种的树木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各种生态形式资源,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各种生态过程,地球上数以万计的物种水平上的多样化。 单顶极论:经过迁移、定殖、群聚、竞争、反应、稳定而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美.克列门茨。 多顶极论: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美.坦斯利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局部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构造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假设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营养构造,执行一定的功能。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局部流入生物局部,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展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局部,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外表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构造。 10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到达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生物量:任一时间*一地方*一种群、营养级或*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到达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原生演替:开场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7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9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缺乏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展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缺乏;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 生理干旱: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叶干枯和死亡。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如CO2、水蒸气、CH4、O3、N2O、CFC等。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CO2、CH4、O3、氟里昂(CFC)等气体的含量的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根瘤:是一种根瘤细菌,从根毛侵入后发育成瘤状物。它可固定气态氮,为寄主提供可利用的氮素(氨态氮)。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称菌根。 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植物能减弱风力。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植物的体型大小、枝叶繁茂程度。防风能力一般为:乔木>灌木>草,阔叶树>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土壤肥力系: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它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综合表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或状况),团粒结构最理想,可协调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关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对林木的生长影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使有机物质腐烂,释放出养分,促成养分的循环。 种群: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改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种群的重要群体特征: 1、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结构 3、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4、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5、生命表 6、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些类型: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共生的基本类型:偏利共生、互利共生(连体互利共生、非连体互利共生、防御性互利共生)树种的耐阴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更具树种耐阴的程度,可把树种分为:喜光树种、耐阴树种和中性树种。 影响耐阴性的因素:树种(或遗传性)、生理状态(或年龄)和生境条件有关。 低温危害:1、寒害2、冻害3、冻拔4、冻裂5、生理干旱 高温危害:1、皮烧2、根颈灼烧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分为: 1、水生植物(1)沉水植物(2)浮水植物(3)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1)湿生植物(2)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

(完整版)森林生态学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 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 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 解:⑴森林是指由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 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 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④类型多样 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 3.举例说明森林三大效应? 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 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问答题 1.根据尺度大小环境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解:可分为4类: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和微环境。 2.生态因子有哪些类型? 解:共有6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和人为因子。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环境中森林以及森林中生物的学科。它既关注森林的物理结构,也关注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种群结构,涉及林业、水文学、植物学、物等多科学领域。森林生态学框架是一个普遍的生态学理论,它涉及了多个生态学专业领域之间相互关联的课程,从而提供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森林的正常和受损状况。 森林是本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在空气清洁、水土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对全球气候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维持地表温度,调节湿度和降水量,以及空气质量,促进碳循环,有效分解大气中的污染物。时,森林也是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保护区,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及应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森林的健康状况,森林的健康状况又与森林的组成,森林结构,森林功能,森林表征特征(植物种类,植物群落,植物群体,植物群落),以及森林的植物群落演替等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森林生态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森林的健康状况,更准确的预测森林的发展趋势,并依据此制定更好的森林管理策略。 森林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森林结

构、功能和可持续利用性的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森林生态学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保护森林的生态系统,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森林的生态服务,提高森林的利用效果,并根据森林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更有效的管理策略。 总之,森林生态学是一门关于森林环境和生物的正在发展的学科,它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森林生态学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森林的正常和受损状况,更准确的预测森林未来发展趋势,提高森林生态服务的利用率,并制定出更有效的森林管理策略。因此,森林生态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意义,值得我们继续加以发展和研究。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森林在物种组成、构造和过程等方面的复杂关系的学科。它与野生动物保护、水土保持和森林资源规划及管理等都有较大的关系。森林生态学涉及到对森林群落、森林生态学系统到森林生态学过程的研究。森林生态学不仅关注森林的结构和功能,也关注森林的过程,如森林成长、养分循环等过程。 森林生态学是一种以研究森林植被和森林群落结构的复杂的的 生物、物理、化学和社会系统作为内容的学科。从宏观上讲,它主要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开发方式,也可以说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它从细节上讲,研究森林个体、植物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研究的森林复杂性是无序的、动态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森林生态学也是应用性学科,因为它能为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知识支持。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森林植被的分类、森林的分布及其动态过程、森林群落的某种功能、森林生态学系统到森林生态学过程的研究等方面。 从森林植被的分类来看,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分布和特征。比如森林植被的数量、组成、类型和演替等,以及风俗、昆虫植物、树种类、树种生长时期、乔木和灌木类型、冠幅和林分等特征。从森林的分布及其动态过程来看,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还包括森林的演替、林分的生态分类、森林的衰退、复热、林分的种群变化等。森林生态学还要研究不同林分的植被多样性结构、组成和

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分析林分中的植物、动物和其它生态系统组成。 从森林生态学系统到森林生态学过程的研究来看,森林生态学着重研究土壤、气候、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这四大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这些要素之间的景观生态学过程。森林生态学要研究的还有森林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养分的循环、物种的进化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资源的运用等。 森林生态学的课程设置覆盖从森林的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学、植物地理学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从森林植被的植物学、病理学、地理学到森林动物学、昆虫学、森林衰退等方面。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多面向的学科,它为我们研究森林群落、森林生态学系统以及森林生态学过程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林业管理和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有效的维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概述: 1、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森林是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 因此,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动态、分布等规律,研究森林如何改变环境和维护环境质量的一门科学。 森林生态学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 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研究树木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光、温度、水分、大气、地形、土壤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因子与森林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力大小;树木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耐性;森林对环境的反作用力;估价森林对人类的效益。 2.研究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类原则和方法;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 3.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把森林植物群落和它所在的周围环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研究系统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制约和因果关系,系统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系统内自动调节的机制和稳定性,介绍系统模型和方法 2、研究任务:森林生态学揭示森林的发生、发展、演替的原理和规律,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解决造林、营林和防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问题,这就是学习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3、森林生态学的发展 森林生态学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识别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这就要具备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我国在周朝的《诗经》里就记载了很多植物的种类。“山有枢、险有榆”。西周的禹贡,记载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管子—地员篇 ) ) ( 公元前约2 00年)把植物分布的垂直带写得很清楚。在欧洲19 世纪中期,德国人洪德堡( A`Humboldt)对世界植物的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始植物地理学。丹麦人瓦尔明(E.Warming )著有“植物生态学”(1895 ),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诞生。随后法国、德国的林学家相继论述林木耐阴性的理论。本世纪初,借助实验的方法,研究森林群落和立地条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随着林业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到了本世 2 0年代,便把营林学基础从森林学中分出来成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即森林生态学。60年代以后,才集中研究生物群落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环境所组成的功能单位,即生态系统( Ecosystem )的研究。70年代又逐步形成生态科学的一个新领域 - 系统生态学( System ecology),森林生态学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长期处于定性描述阶段。对群落结构、类型划分和地理分布都采用静态描述;对群落的演替变化,如群落的建立、发育、成熟、消失规律,加速、延缓或改变自然演替的途径等则采用动态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除借助于传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还借助于气象学、水文学的知识以及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精敏测算仪器,如自记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自记分光光度计、氧弹或热量计,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应用,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森林生态

森林生态学知识点

.Forest ecology: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Ecological factors:即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O2、CO2等。 冷害:又称寒害,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原因:0摄氏度以上,低温造成植物代谢紊乱,膜透性改变和根系吸收力降低等。 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原因: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 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存活曲线:指借助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地年龄死亡率,它通过把特定年龄组成的个体数量相对年龄作图得到。一般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lgnX)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 内禀增长率:rm,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不变的年龄结构的种群在环境无限(空间、食物量不受限制,天敌影响排除)时具有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及规律 五方面:(1)综合性,1.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必然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如光增加,引起大气和土壤湿度、温度的改变;2.同种强度的生态因子,由于与它相配合的其他因子的性质不一样,作用不同;3.不同生态因子的配合下,可产生相同生态效果,但由于生境的不同,对森林植物的作用仍旧是不一样的 (2)非等价性(或主导因子作用),诸多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并非是等价的,总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1.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主导因子;2.主导因子随空间和时间而发生变化的;3.控制环境条件的主导因子是调节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可补偿性),生态因子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子缺失会造成生物的死亡,这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或补偿,结果仍可以得到相似的生态效应,这叫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4)限定性(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是有阶段性的。 (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生态因子是直接作用于生物,如生物之间的寄生、共生、植物根系之间的接触,间接生态因子间接作用于生物体,如地形起伏程度。 .举例说明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P82 I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即几乎所有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藤壶、一些耐荫的阔叶树种的存活曲线接近这一类。II型:曲线呈对角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各年龄死亡数相等,死亡率基本是固定的。许多鸟类、中性树种和一些耐荫树种的存活曲线接近这一类型。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是对森林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它扮演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全球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森林生态学的相关内容。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 森林生态系统由森林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组成。生物群落是指一个森林区域内所包含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环境是指森林内的环境元素,包括非生物元素如土壤、水和光照等,以及生物元素如微生物、地衣、真菌等。 森林中的生物群落非常复杂,有很多层次,从地面上的草本植物到高大的树木和树冠,再到森林底层的土壤和岩石。不同层次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和共生现象相互影响。同样,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如气温、光照、土壤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复杂,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森林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态功能等。 二、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植物组成与结构、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生态位和生态分布、环境因子及其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森林碳循环和森林管理等方面。

1.植物组成与结构 森林中的植物群落是复杂的,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对生物群落的整体生态功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森林内的植物组成和结构,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植物的生理生态学 森林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是探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的生命状况。它涉及到植物生长、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对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生态位和生态分布 生态位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各个生物种群的存在空间和生存条件,它是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生态分布也是不同种群在生态位中的地位、影响力和竞争能力。森林生态学研究不同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和生态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森林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4.环境因子及其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因素非常多,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昆虫、病原体等。其中每一个因素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森林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十分重要。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中的森林群落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森林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森林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它的定义,历史发展,基本原理以及未来趋势。 首先,什么是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森林,可以将其定义为“研究自然环境中森林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涉及种类多样性、森林结构与功能、森林环境、森林植被与植物生物学等领域,并聚焦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恢复与维护。 其次,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的森林生态学研究是由法国科学家和生态学家唐马塞尔拉贝等人开展的,他们从植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中发现了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理。之后,拉贝的学生洛伦斯布朗将森林生态学引入了水文学和气象学领域,将森林的结构与功能引入了森林生态学的研究。20世纪早期,许多森林生态学家在德国发起了森林生态学的科学研究,推动了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并普及了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此外,关于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学者一致认为,森林生态学应该以物种多样性为基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并且涵盖森林结构、功能、维护、管理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森林生态学将研究森林个体、种群、群落三个层次,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为和动态变化,从而为森

林的可持续管理、恢复和维护提供参考。 最后,鉴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长、非法采伐等问题,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将涉及更多的领域,如森林生态学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森林研究将越来越深入,森林保护将越来越重要,森林管理也将更加精细化,应用森林生态学发展新技术和技术也将成为更为重要的课题,为森林管理及恢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本文对森林生态学的介绍,从定义、历史发展、基本原则和未来趋势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森林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中森林群落的学科,它的发展由法国和德国科学家发起,基本原理以物种多样性为基础,以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为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长、非法采伐等问题,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将涉及更多领域,为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恢复和维护提供宝贵的参考。

森林生态学精要

第一章生态系统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二、生态系统类型: (一)按基质划分: ?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二)根据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程度划分: ?(1)自然生态系统: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轻度影响的生态系统。 (2)半自然生态系统:系统营养结构、类型或比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3)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在系统中起导作用。 三、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一)结构特征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非生物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包括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1、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绿色植物利用日光作为能源,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水、CO2和无机盐类合成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可进一步合成脂肪和蛋白质。这些有机物成为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光能、绿色植物) 2、消费者:异养型生物,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动物和某些腐生或寄生生物,只能依赖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来获得能量。(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腐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3、分解者:异养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将复杂的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把养分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中,供植物的再次利用。 (二)功能特征 ?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产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运转。 (三)动态特征 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总是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向复杂结构状态发展,最后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四)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特征 生态系统内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稳定平衡的特征 自然界生态系统总是趋向于保持一定的内部平衡关系,使系统内各成分间完全处于相互协调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内的负反馈机制是达到和维持平衡或稳定的重要途径。 (六)对外开放的特征 生态系统之间都存在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思考题: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是什么? ? 从系统(或元件)输出端输出信号,经过变换后加到系统或元件的输入端,这就是反馈信号。当反馈结果有利于加强输入信号的作用时叫正反馈;反之,抵消输入信号作用时叫做负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的反过来又会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种过程就叫做反馈。如果是促进最初的那种变化,则称为正反馈;如果是抑制最初的变化,则称为负反馈(生态学上负反馈的概念)。正反馈导致系统的崩溃,负反馈导致系统的稳定。 思考题:一个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应该至少包括哪几部分?为什么? 考研试题:简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物能量的来源

森林生态学-李俊清

一、绪论 1.什么是生态学?什么是森林?什么是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2.森林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要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 可持续经营? 3.生态学的主要分支有哪些?森林生态学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有哪些? 生态学主要分支: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主要科学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格局问题、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问题、植被恢复问题、中性理论和宏观生态学问题、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问题。 探讨森林动态规律,森林对区域环境的屏障作用,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机理。 4.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 观察、试验、模拟 5.森林与人类、林业、生态学有什么关系?森林生态学在我国一些重要的生态林 业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森林环境 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因子?如何进行分类?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 分类:按环境的主体(人或生物)、人类的影响程度(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范围(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等进行分类。 2.什么是森林环境?它的特点有哪些? 森林环境:把森林中的林木及其他森林植物和动物作为研究主体,是指一个具体研究对象之外的森林生物与无机环境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性和发挥独特作用的地域空间。 特点: 3.什么是生态因子?如何分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特征及作用方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人为因子。 4.什么是生态环境?什么是生境?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环境。 5.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 a.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各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森 林是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 因此,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动态、分布等规律,研究森林如何 改变环境和维护环境质量的一门科学。 森林生态学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内容大致包 括三个方面。 1.研究树木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光、温度、水分、大气、地形、土壤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因子 与森林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力大小;树木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耐性;森林对环 境的反作用力;估价森林对人类的效益。 2.研究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类原则和方法;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 3.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把森林植物群落和它所在的周围环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 机整体,研究系统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制约和因果关系,系统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系统内自动调节的机制和稳定性,介绍系统模型和 方法 研究任务,森林生态学揭示森林的发生、发展、演替的原理和规律,运用这些原 理和规律去解决造林、营林和防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问题,这就是学习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三、森林生态学的发展 森林生态学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为了生存, 需要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识别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这就要具备生态学方 面的知识。我国在周朝的《诗经》里就记载了很多植物的种类。“山有枢、险

有榆”。西周的禹贡,记载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管子—地员篇 ) ) ( 公元前约2 00年)把植物分布的垂直带写得很清楚。在欧洲19 世纪中期,德国人洪德堡( A`Humboldt)对世界植物的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始植物地理学。丹麦人瓦尔明(E.Warming )著有“植物生态学”(1895 ),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诞生。随后法国、德国的林学家相继论述林木耐阴性的理论。本世纪初,借助实验的方法,研究森林群落和立地条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随着林业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到了本世2 0年代,便把营林学基础从森林学中分出来成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即森林生态学。60年代以后,才集中研究生物群落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 ( Ecosystem )的研究。70年代又逐及其与环境所组成的功能单位,即 步形成生态科学的一个新领域 - 系统生态学 ( System ecology),森林生态 学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长期处于定性描述阶段。对群落结构、类型划分和地理分布都采用静态描述,对群落的演替变化,如群落的建立、发育、成熟、消失规律,加速、延缓或改变自然演替的途径等则采用动态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除借助于传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还借助于气象学、水文学的知识以及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精敏测算仪器,如自记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自记分光光度计、氧弹或热量计,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应用,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近几年来提出的生态界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从存在于生物与环境间的界面层的性质、结构、功能和作用,直接探索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又使生态学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改变。定性描述阶段定量研究、数学建模

森林生态学

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2、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解释。 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进化和生态系统演替。生态系统进化是长期的地质、气候等外部变化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活动结果所引起的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生态系统应该是水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之分,也有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的区别。 3、生态规划的含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有哪些,具有哪些特点? 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生态规划的理论是:(1)整体优化理论;(2)趋适开拓原理;(3)协调共生原理;(4)区域分异理论;(5)生态平衡原理;(6)高效和谐原理;(7)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4)高效、和谐、可持续。 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干扰(1)自然干扰(2)人为干扰 3、空间异质性 4、岛屿效应 5.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6、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 (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 (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

森林生态学

名解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 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 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 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 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 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

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 18根瘤:在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特殊的瘤;因寄生组织中建成共生的而形成..用来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 19菌根: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真菌从高等植物根中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或利用其根系分泌物;而又供给高等植物氮素和矿物质.. 20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21:种群: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2群落: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3:生态系统: 狭义: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