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报告的题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这一课程结构上的调整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成为新课改的亮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为积累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我校申报的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的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除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对学生的发展带了多方面的变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它给学生带来的这些变化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同时,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实施模式单一化:传统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多是围绕“探究性学习”而来的,至于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极少涉及;教学模式单一:综合实践的教学模式日益趋向简单的模仿,呈现千篇一律的趋势。因此,对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从时机上看,我们具备了进行该项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2017年12月,我校作为陇县的首批实验校之一,开始全面铺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式进入我们的教改实践中。由于我校是以重视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

担提高教学质量出色的小学,我校依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坚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一年以上的长期实践基础,还有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向更大的范围推广,提供了条件。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在同级各类小学顺利开展、稳定并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三、通过研究课题,我们期望能达到这样的实验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即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方位关注为特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为切入点,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水平和课程建设。

4、通过课题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5、通过课题研究,进行综合时间课程的评价方式的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制定“学生评定手册”及“教师评定手册”,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式,使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相配套。

6、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习采集信息,资料等素材的方法,并学会整理和利用获取的素材,运用多学科知识撰写实践报告和制作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题研究实验的思路:

任务驱动——做中研;学科整合——综合研;主动探索——自

主研;互相帮助——合作研;教学评价——完善研。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陇县实验小学的学生。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即研究的主体——学校、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研究,在有意识地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教与

学,实践后的反思,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同时,在各个不同的研究阶段有所侧重地选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在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包括查阅、积累、整理相关资料,用于指导实践。

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在日常教学、有关活动中,努力整合信息技术、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结合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促进教师、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

在总结推广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根据原始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并进行提炼,写出有一定价值并值得推广的介绍、经验总结、论文等,汇编校本课程手册。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8年3月,我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题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正式启动。由于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尚浅,加上可资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少,我们的研究工作在一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大家普遍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之前的活动课混为一谈,或者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某门课程的附属课,或者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无序且无意识,基本整体处于摸石头过河状态中,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才渐渐好转。回顾我校该课题研究走过的路,我们可以把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8.3—2018.11):摸索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组,派出多人外出学习,对老师进行了课程认知的初步培训,部分老师开始了主题活动的实施。此时的课题研究基本是在“点”上进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实验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实施缺乏科学指导,没有明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老师的活动方案设计教案化,学生的实践过程程式化,各个活动之间没有联系,没有明确的具有内在发展规律的活动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无序,老师想到哪儿算哪儿,没有充分考虑课程资源与课程实施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一是活动主题选择不当,导致课程无法开展下去中途夭折或浮光掠影地走走形式;二是把某个活动主题像一节语文课一样去上,在一到两节课时间里学生坐在教室里,老师用传

统的方式主客分明地完成一个主题活动,完全忽略了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这种现象引起了课题组老师的深思,问题出在哪儿?我们请来了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李秀华同志参与研究指导,课题组多次开会学习研究,寻找问题的症结。并多次派人外出学习、听课,带着外面的先进经验,再次对老师进行培训。之后我们采用个案研究法,于2018年秋季由课题组老师集中参与指导完成一个活动主题《绿色行动,美化环境》,全程记录下整个活动过程,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些规律。针对这个主题活动,学校课题组老师多次集体探讨,从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到汇报交流,大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研究,从中我们达成以下共识:1、活动主题(或课程资源)的选择要尊重学生意愿,符合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2、学生是活动主体,学生的亲自实践是这门课程的关键性价值之一;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是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4、不能太注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与失败,即某个活动的失败不是课程的失败;

5、每次主题活动结束时,要有交流汇报,有评价,有小结;

6、活动实施的方式以小组分工合作为首选,在时间和空间上应突破传统学科的模式;

7、指导教师在确定了活动主题后,必须有较为完善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要注意搜集保存。

以上共识或许不够成熟,但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却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课题组的领导在反复研究后,对我校的课题研究思路进行了调整,课题研究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2018.11—2019.7):发展阶段。有了之前一年摸索后的经验教训,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进入了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也从“点”上扩展到“线”上,学校加大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力度,多次开展大型的培训学习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也从原来的一学期几个发展到十几个。在研究中,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一系列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果: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我们指出了:注重地方资源,开发学科资源,挖掘生活资源的基本方向;在资源选择上,我们提出了:依托地方特色、适合学生特色、形成自身特色的取

舍标准;在课程管理上,我们形成了以点带面的思路:用成功的主题活动带动学生、带动老师、带动管理;在主题实施上,我们小处着眼,小处着手,求实求趣,让学生亲历亲为,不以结果论英雄,让成功与失败一起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一部分。

在这一阶段,我校教师完成主题活动十几个,老师撰写的方案、案例、论文,学生的主题活动成果,多次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或发表。这门课程在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心目中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明显提高,课程本身的价值也得到多方的承认。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形成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坚实教师群,这对于后来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校全面推广实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老师在实施课程中,勇于探索尝试,无论是资源的开发、主题的选择,还是主题的实施,他们都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有力地推进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进程。

这一时期另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反思,许多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对这门课程实施从不角度开始反思。课题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为什么许多主题活动会夭折?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与课程资源选择有关系吗?与课程实施方式有关系吗?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瓶颈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突破?没有考试,该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评价等等,课题组就这些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和研究,也写出了许多有分量的论文。这些问题在课题研究伊始,并没有人注意,甚至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而现在问题的出现我们认为是好事,它标志着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面。

回顾这一年时间课题研究的历程,我们觉得成功之处在于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许多主题活动,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采用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反思研究法,让这门课程更广泛地为许多老师所认知,并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

第三阶段(2019.7—2019.10):总结推广阶段。课题的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研究层面,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搜集课题研究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方法。通过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为了更好地指导老师们开展这门课程,我校课

题组主持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作为老师的参考用书。我们为老师给出指导意见,对学生进行指导方法提示,列举可供选择的活动小主题,并提供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方案设计范本。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选择活动主题,制定方案然后开展活动。这一举措,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课程实施的成本与门槛,受到县教研室领导的肯定和老师们的欢迎。

因为有了科学的规划,有了切实的指导,全校老师参与这门课程的热情明显提高,主动申报开展活动的老师大大增加。课题组和学校教导处也加大了管理力度,主题活动完成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的改善与进步。我们的经验,也在陇县其他学校被采用推广。

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一年的努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已经步入正轨,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真正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我们承担的课题各阶段的研究已经结束,预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完成。从我们实验的效果及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学校、老师、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与发展。

(一)、我们开发并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我们的传统节日》;还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活动:开题课《来之不易的粮食》、《近视与我们的生活》,方案设计课《走进春节》、成果展示课《粽叶飘香话端午》、《走进我的家乡》、《爱在重阳》、《陕西面食》,辩论课《小学生该不该上课外辅导班》、《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炮竹》等;并根据活动成果编写了《绿色行动,美化环境》、《走进春节》、《我和蔬菜交朋友》等综合实践活动专著;我们汇编成果、案例,应该说,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确实付出了努力,并积累了一些课程资源和课型,为以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推广积累了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推动学校课改进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更是起到了不可替

代的作用。在开展课题研究的一年中,我校连续一年被评为陇县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为我校今后开展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科研模式。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改变了学习就是靠死记硬背的观点;在开发与应用校本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观察现实生活,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等的基本方法,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潜能生、学困生的兴趣得到了适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同时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增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通过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本知识,使学生对家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四)、积累了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些经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基本课型的探索实践,使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介入课程开发及学习过程,提高了教育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反省教育理念的机会。首先,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使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探索实践各种课型,提高了课程实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其次,基本课型的探索实践过程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过程。教师从以往的教材与教参的实践者成为教材的亲自编写者。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专业自主意识得意强化。同时,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尽管这门课程在我们学校日渐完善,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既存在于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于课程推广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出现,也时刻提醒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前路漫漫,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配置难以满足

目前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全是兼职教师,这个现象也束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按当前小学教师的配置,以及学校教师水平现状,我们很难抽出老师专门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更不要说抽出优秀教师来了,而实际上这门课程对老师的要求还高于其他学科,要求指导教师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这就更难了。在兼职的情况下,老师的临时心态是难免的。这个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整体的改善与调配。

(二)、教师指导不能到位

目前绝大多数老师对这门课程还是比较生疏的,虽然学校和教研室进行了多次指导和培训,但这还远远不够。老师在活动指导中,两种极端现象比较多:一是因担心学生搞不好或不知如何指导,索性自己代替学生完成大量工作;二是对课程认识不足,放任学生自己去做,完全淡化老师的指导角色。这两种现象都严重影响这门课程的长期开展,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准确给指导老师自己定位,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个人的专业化程度也远远不够。

(三)、时间空间协调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时间和空间要求相对开放,这是这门课程的一个特色,但也必须认识到,这个特色是具有侵犯性的,是需要学校整体协调和其他学科作出牺牲的。如果一次两次偶尔为之还好,但如果长期开展,这个时间与空间协调,就要牵扯指导老师很大的精力,对学校传统的课程安排也是个挑战。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在这个问题上妥协,就必须放弃这门课程很多的个性特色,而如果坚持,就要做许多课程之外的工作,其中尤其还涉及到经费、安全等敏感问题,也让指导老师不能不敢放手去做。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有问题才正常,我们会正视这些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在我们学校已经

告一段落,但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却是刚刚起步,我们还在路上。在这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饱受失败的打击,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一步步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感受着这门课程独特的魅力,我们期待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在课程体系中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它的影响力,将会伴随每个孩子一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8页。

2.张华安柱清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3.李臣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4.张华、仲建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2期。

5. 沈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

2006(3):56-57.

6、《综合实践指导纲要》

7、《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四、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立项前后,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现在该课题的研究

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对于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评价体系。本课题研究

的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实施模式

1、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层级管理,各级拥有不同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管理流程如下图:

其中,校长决定课程计划;管理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级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组长组成课程领导小组组织运转;级组长、各级教师负责实施管理。相应的课程资源由课程领导小组组织,由科组负责开发,由各个年级负责统筹安排各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又级组组织实施和管理。

2、我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同学兴趣、提高同学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隐性方面看,参与该课程活动的学生都感触很多,特别是学生参加后对自己的收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学生的总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兴趣得到了培养;其次,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第三,加深了对自然、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和增强自我责任感;第四,培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发展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第六,形成了合作分享和团结进取的良好品质。

3、学生和老师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后,参与各种活动的比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在每年的科技节中,同学们综合实践的作品大放异彩,如化学小组的制作、物理小组的电子制作以及生物科组的酿酒和生物技术展评都大大吸引前来参观的同学,历史科的古代服饰研究化为服装表演与再现获得全校师生的好评。

其他方面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标志。2003年,在佛山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何润青副主任代表我校就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在会议上进行了汇报,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2003年9月,广东江门一中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前来我校就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交流,并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表示赞赏;2004年5月,我校申报佛山市一级学校,教育督导组的专家对我

25 / 55

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陇县实验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形成了特色。

七、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参与课题研究的我们深深体会了研究的苦与乐。

感悟一:在研究中成长,是一种乐趣。

进行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教师成长必经的之路。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自然缺乏研究的经验,甚至对课题研究带有某种神秘感。研究可以促使老师去不断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感悟二:规范管理,强化过程。

研究不仅讲求结果,更重视经历研究的过程。为此,建立一个规范的课题研究管理档案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内容应该包含立项、开题、研究方案、过程资料、阶段成果、结题报告、课题汇报等。一个规范化的研究管理可以促使我们的研究事半功倍。

反思一:课题研究的时间不宜太长。时间是课题研究的保障之一,比如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时需要在一个教学循环中检验效果。如果不需要太长时间检验,尽量缩短研究的时间,因为太长的时间,会使研究者逐渐缺乏研究的激情。因而一般的课题,以一年的时间为好。

反思二:搞好课题研究,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由于我们对研究工作本身应该有哪些要素,不是很明确,只能边做边学。所以,可能会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缺乏一种整体的把握。研究是很重视过程的,尤其是总结的时候,经历过什么、做了哪些研究、积累了哪些资料,要把过程原原本本呈现出来,可由于缺乏经验,一些原始的过程资料,没有做有意识的积累。

反思三: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本身,感觉还有很多遗憾:由于经验不足,缺少研究前测和后测的对比;这项研究的对象只是针对陇县实验小学,欠缺与其他学校在效果上的对比;对于实施模式的研究,国内还有哪些模式,这个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欠缺在效果上的对比。

诚然,每个参与课题研究的人都能从研究中收获很多,我们仅希望在研究的感悟和反思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八、参考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人物事迹、学习资料、教学资源、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haracter stories, learn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双减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方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双减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方式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时代背景 “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要充分地维护学的正常教学秩序,纠正传统的“超负荷”现象。“双减”政策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规范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客观上说明了“双减”的重要性。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推进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从全面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来看,“双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外在表现方式的改变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宗旨观念的革新。这是因为“双减”政策在客观上需要学教师采取多种途径,以缓解少年儿童的学业负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使上述教育方针的目的达到,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改变传统的道德实践方式,并与学实行“双减”的方针相结合,善于运用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达到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应有之义。“双减”之后,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生自由时间相对增多了,课后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统筹整合了家校社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加关注减负增质和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开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广阔空间。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迫切要求。传统的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以分数衡量优劣,对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较大,导致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思想品德不合格,是危险品。因此,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对深化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契机,“双减”政策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培养学生,给小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有效减少品行不端情况的发生,为小学生成长积蓄前行的力量。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双减”政策立足于推动人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题报告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 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学习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 澳日等国和我国台湾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类的课程。而这类课程在西方发 达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名称各不相同,如,法国叫“综合学习”,日本叫“综合学习 时间”……其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大致包括三类: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生活学习等。我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 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开设的必修课,也是新 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它不在以知识的逻 辑序列呈现,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活动主题;它不在以告知的方式 进行活动,而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展开实践活动;不以掌握某种概念和方法为目的,而是通过 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这样一门课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教师来说,的确有点难,难在它的内容的不确定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较长学习时间的周期性,以及活动过 程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苛求性。 我校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直注重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探究实践新课程。承担了区 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把综合实践这一新领域作 为我校科研重点课题。探索如何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如何将国家、地方、学校三 级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操作问题,突 破制约基层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24农村小学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课程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的开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措施不到位,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严重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 (二)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的精神实质领会有差异,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内容、目标不明确,在实施过程中思路不开阔,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活动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和实效性; (三)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缺乏全面性、综合性,因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四)我校是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上述种种因素,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 我校提出开展《农村小学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农村小学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办法、实施策略及评价办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趋于系统化,提高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二、课题实施的总体目标 (一)学习理论,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认识,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 (二)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性质、目标、内容,为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建立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和评价办法; (四)通过有计划的在各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办法、途径以及实际操作方法;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形成新形势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模式; (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进入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主学习、互相协作、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八)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德;

小学语文五步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五步教学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邓李乡中心校课题组 2012年8月 《小学语文五步教学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邓李乡中心校课题组 2012年8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而我乡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融入到学习新课改的氛围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成了新课改的旁观者。主要表现在:想穿新鞋穿不上,穿上新鞋走老路。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

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因为它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也因此而得到广泛传播,扎根于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其结果是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置学生于消极、被动状态;教师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讲授,轻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因此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更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开发,所获取的知识不全面,整体素质无法提高,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特别强调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何改、怎么改,还一直有着很多困惑。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抓科研、促教改是当前学校的首要任务,因此抓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改革。基于我乡的实际状况,在本学期中心校根据洋思和杜郎口的教学模式,结合中心校多年的探索,从学情、校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为彻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教师以提高课堂效益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报告的题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这一课程结构上的调整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成为新课改的亮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为积累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我校申报的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的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除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对学生的发展带了多方面的变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它给学生带来的这些变化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同时,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实施模式单一化:传统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多是围绕“探究性学习”而来的,至于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极少涉及;教学模式单一:综合实践的教学模式日益趋向简单的模仿,呈现千篇一律的趋势。因此,对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从时机上看,我们具备了进行该项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2017年12月,我校作为陇县的首批实验校之一,开始全面铺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式进入我们的教改实践中。由于我校是以重视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策略研究结题 报告.doc 1.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 学的实用价值。 2.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如何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系统化课 例成果,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和成果。 4.如何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策略,形成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我们组织了教师小组讨论、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验等活动,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学生参与的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四)用科学的管理规范研究 研究需要有规范的管理,才能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流程,明确了每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标准化流程,保证数据的准确

性和一致性。这样的规范化管理,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和科学。(五)用评价激励研究 评价是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的动力源泉。我们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还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科学、实践性强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和反思,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升综合实践课的课堂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积极推行教学研讨和网络教研活动。 我们学校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包括观摩研讨、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行网络教研活动,建立了QQ群和教师博客,通过网站发布研讨话题,让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讨论和交流。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教师们相互研究和交流经验,还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课程的创新发展。 四)以评价激励教师的科研工作。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指把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活动:是指学生立足于校本、教本和学生实际的,脑、口、眼、耳、手、脚等多个器官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能套用或模仿去解决。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的一种活动。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 1、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运用知识有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同时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2、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受到老师广泛关注。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不少老师反映,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难教,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不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人意。平常的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所以要让综合与实践课焕发生机,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 3、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身生活中或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清晰地表述问题,具体地分解问题,运用基本的逻辑方法分析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是研究活动始终应把握的基本要素。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尝试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体验研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并不一定强调得出某些正确的、科学的研究结论,但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过程的完整亲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三,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无论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科学研究活动,都强调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都十分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它的意义在于: 1. 课程代表了新的课程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注重传授给学生规范的,系统的书本知识,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掌握和运用生活知识、实践知识。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要解决实际问题,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生活知识、实践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与书本知识同等的价值。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也区别于学科教学,它完全摒弃了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主张让学生自由、 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多次的尝试甚至是多次的失败当中自己“学”到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使之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那就是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我们对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课程内容于实施方式的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该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推行以来,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门活动性、实践性课程,主题性活动是它的主体内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课程领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走过场,无实效。针对这些问题,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到有效实施策略探讨,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论教学研究等艰辛的历程。这些研究对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课程实施的主体还是学生,没有成熟评价体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像是一份没有正确批改的试卷,老师稀里糊涂,学生也不知所措,这样的课堂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低效的,甚至也有可能误导学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性研究工程。 2。很多老师只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成果。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特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数学综合实践上的培养责任非常多。但是,现实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后并没有实际性的收效,很多老师还是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何种方式真正转变老师的这种评价观念,如何催生健康有效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在课程研究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3。课程理念的落实,学生的需要。课标强调:“正确有效的评价要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对于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唤起学生新的认知需要和成就需要,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正确有效的评价要有较强的指导性,它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自动力,帮助他们开启思维的闸门,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鼓舞他们积极向上的勇气;正确的评价,能够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将内在的需求外化为积极的行动。” 基于上述愿景,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思考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课堂评价作为研究重点,拟定课题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有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转变评价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但以往的教学评价功能比较

“小学数学活动课实践活动设计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活动课实践活动设计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活动课实践活动设计与研究》课题是第三届全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过程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逐步推进,2012年12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真正使课题研究用到教学第一线,真正使课题研究在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作用,课题实施进展顺利,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从数学基本理念的发展来看 注重实践活动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强调让学生做数学、用数学比让学生知道数学事实更重要。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就是“做数学”、“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了具体化的实践。不仅有实践要求,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即强调学生能将知识应运到生活中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12册都配备了相关的内容。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每个内容的编写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形式也不拘一格。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案例;五年级有一道题“一种桌布每米9.85元,买3.18米桌布应付多少元?”正确的算式是9.85×3.18≈31.32元,有几位学生错的并不是没有保留两位小数,他们的算式是9.85+3.18=13.03元,改到这一题时,老师们感到很困惑,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在这些孩子的脑中究竟是怎么贮存的(这几位学生绝对不是弱智生,也不是一时粗心),像有5.3个人,一个人的体重是45克,一个人的身高是145米,这样的错误更是数不胜数。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缺失,忽视了学生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的形成。 3、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 我校曾组织过数学活动课展评,纵观整个活动课教学我们发现许多时候流于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形式,以书本为主要学习途径。从而形成了形式单一、内容固定,方法枯燥的现状。这种现状,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进行创造性借鉴,探索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领域。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中,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体系。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型正式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新课标对每个学段的综合性学习做出了明确要求。按照新课标要求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都专门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大部分都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的。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与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从而导致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就算有些老师已经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也大都处于形式上的落实,要么将课堂当成简单的游戏,师生热热闹闹的秀一场;要么当成传统的字词教学,索然无趣;有的上成了真正的活动课,缺乏语文味;有的只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而没有师生前期对活动内容和要求的探究,也没有活动中老师的点拨、师生的

评价和总结。 纵观我市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我市没有开展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相关比赛。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长期处于无人牵头、教师意识淡、个别人自我摸索的尴尬境地。如何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已成为现在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结合教育现状,我们把“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突破口,进行课改研究,力求探索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开放,语文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等多种语文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 1、“语文综合性学习”:它是语文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重在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综合性学习一般具备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统整性、生存性。 2、活动:专指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开展动手制作、社会调查、古诗词背诵、名人故事会、文艺

小学数学《三步教学法》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三步教学法》实践研究结题 报告 摘要:课题组基于自治区教研室倡导的符合民族教育、符合孩子们认知规律的三步教学模式推广并实施的大背景下,研究《小学数学三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取得显著成绩。各基地学校校长不定期的诚邀专家(自治区教研室斯日古愣老师)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勇于探索、实践、验证。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本文将针对其对小学数学《三步教学法》实践研究做了结题报告。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步教学实践研 究结题报告 2017年9月,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小学数学课题基地学校开展了小学数学《三步教学法》实践研究,2020年9月份课题研究完成。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三步教学法》即“行动思维——形象思维——符号思维”这三步。其中“行动思维”是基础。学生只有充分地进行实践探究,数学知识随之在脑海里形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中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研究目的 1.探索出适合小学生的三步教学模式和策略。 2.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达到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目标。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真正回归到真实、有效、互动、 快乐的理性的层面,有机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发现生活 中的数学,增强应用性,达到课改的目标。 (三)研究意义 这一课题研究内容正与《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这一理论相吻合。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经验体系之上的建构过程,这 一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身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要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在课 堂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学习过程作为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动手操作是小学数 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思路即:课题理论学习、分析——对比借鉴——专家引领——案 例剖析、数据分析——总结归纳,提出建议——现实应用,实践检验——成果汇报——成果推广 二、基本过程 (一)准备阶段 1.选定研究课题:小学数学《三步教学法》实践研究 2.召开课题立项会议。于2017年十一月七日、八日召开小学数学《三步教 学法》实践研究课题立项会议。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鲁山县琴台第一小学 主持人:王媛媛 课题组成员:吴书霞;段文锋;张红杰;黄平;李晓利 【摘要】家庭作业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我们课题小组在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本校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我校的“校本作业”为载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完成校本作业的态度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构筑数学学科的新型作业模式和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策略,探索形成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模式,帮助我校师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观、作业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校本作业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突破口”和“生长点”。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堂与校园、课外与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针对本校学生作业习惯不良,书写态度不端正,解题思路不活跃,自主作业意识不强,课外知识面窄,家长无心更无力在作业上给孩子关注与帮扶,设计了校本作业。这是一套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校情,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作业。我们主要从作业形式的设计及其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使校本作业的使用真正成为促进和深化有效教学的载体。可见,对作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泰安六中刘建国 摘要:“教学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我校课题组以模式构建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做什么”和“怎样做”,在整合中有效构建和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系列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在实施中提炼出以“情境激趣、明确主题——参与指导、自主实践——全程评价、激励创新——交流反思、生成主题”为基本环节的“主题探究式”基本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使用。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并列入各中小学中一个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此课程如何才能顺利地进入中小学教学,真正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板块,这几乎是我国当前教育战线各部门所关心的问题。如何通过有效地途径,多渠道(包括课程操作规范、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组织学习模式、学习评价、教育资源开发等)进行课程的实施,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变为中小学学校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这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基本要素中,“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做什么、怎样做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学模式是操作层面上的情境、程序与方法的集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思路不仅包容了教学模式,它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概括的眼光审视教学模式。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时,必然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并以它来体现其思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思路更强调教育思想、教育价值与教学理念对具体操作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因此,我校选择了此课题,想以模式构建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做什么”和“怎样做”,实践和探索可以操作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和方法。在自我实践、探索、反思以及与同行的相互交流探讨中,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从##年11月课题立项后,学校语文课题组便组织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核心理念,从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课内外结合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课题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一.课改提出的背景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过去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宏观的位置上来预设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 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但如果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我们教学的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将是浮光掠影。 2.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但大多数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某些学习环节中拥有小小的自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学习自主权。因为教师存在一个普遍的心向:学生年龄小,不会自主;课堂时间有限,经不起耗散。教师从内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教学行为缺乏联系,缺乏整体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的困惑里,尝试通过整体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 二、单元整体教学概念定义: “单元整体教学”,即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孩子通过与大量的语文材料直接接触,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必将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基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立足于教材本身,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的主要特点 (一)整合教学资源。表现在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从单元整体出发,制定整体方案;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繁荣整合以外,还应该注重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集中思维突破重点;方法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整合以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在学习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十堰市东风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外活动课程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系统的提出并实践了以“做中学”为核心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及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及经验的不断改组”。他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目的、中心,教育的作用就是传递、交流和发展经验,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去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是做出来的。这在当时影响很大,在美国历时五十多年,全世界也议论纷纷效仿。 当代,心理学和哲学为活动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活动在儿童认识发展总的根本作用,他认为,人对客观的认识是从客观的活动开始的,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儿童思维的发展完全是儿童一系列不同水平活动内化的结果。以原苏联维果茨基为代表的教育心理学家将马列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引入到教学理论中,把人的发展基础建立在主体对客体活动上,认为人的发展是在他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欧美各国纷纷提出:“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 2、国内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变革 1992年根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计划中规定必须有活动课程的精神,许多小学开展了数学活动课程和数学课外小组活动,同年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的有关论述有:“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编成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或做一些简单的统计,逐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和参加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学生的特长,自愿参加”。可见当时提倡的数学活动课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课外活动小组是以培养数学方面的兴趣、特长、拓展数学知识面为目的的少数人参加的课外活动。大纲对如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课外活动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数学活动只是包含于科技文体活动之中的,可供自由选择的一项内容。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的要求,并明确了每个年级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开题、中期、结题报告《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审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教师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另一方面,我们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性的,依赖性的、输入性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与当今社会的人才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方面弄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意义,从实践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能增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经。”因此,我们要打破“学科中心”和“分科中心”的定势,倡导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在这种背景下,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各国不断更新课程的综合性、恰当处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强调以学习者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设计综合课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