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英国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它打破了教皇对英国的控制,加强了英国王权的统治,又重新确立了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使英国国王成为教会的主脑,为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使其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出现在欧洲。

Abstract: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is a top-down reformation, it broke the Papal control of the UK, to strengthen the British monarchy's rule, and re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the king of England became the church leader,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provides political guarantee, which appeared in Europe as a modern sovereign state.

关键词:宗教改革影响

Key words: religious reform influence

从欧洲进入15世纪之后,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辐射蔓延至欧洲各地的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各地人民重新发现了自我,并唤起了他们对人性﹑真理和美的崇高追求。然而教会腐朽的统治和桎梏死板的神学教条,使人们难以达到他们的最求,最终人们开始了对教皇教会的反抗运动。英国都铎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开始在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寻求王权的加强,英国首位君王亨利七世凭借其强硬的手段,打败了国内外各路敌人,将英国带入了一

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在教会的剥夺统治下,英国想进一步发展和加强自身的统治的愿望难以实现。到了亨利八世时,王权和教会的矛盾日益严重,1533年,亨利八世以教皇迟迟不批准他和西班牙公主凯撒琳的离婚请求为借口,与罗马教皇决裂,从而引起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开端。

1534年,国王在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教皇无权支配英国教会,国王才是教会的主脑,英国有决定教会的教义﹑崇拜礼仪等权利。接下来亨利便开始没收教会在英国的财产,并将它们廉价的卖给新来的贵族和绅士,并取消罗马教会在英国的一切权利和收益。到了1553年,王权落入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的女儿玛丽手中,她出于对她母亲命运的悲怜,她废除了亨利的所有改革措施,下令恢复信仰天主教,导致原有的改革成就功亏于溃。天主教的复辟招致国内外的强裂反对,人们以各种方法意图推翻玛丽的统治。到1558年,玛丽因病去世,伊丽莎白在贵族的支持下登上了王位。她精于政治,努力使王权更加集中。一方面,她恢复从前的改革措施,重新确立新教为英国国教,打击死灰复燃的天主教的势力,另一方面,她又想防止新教的发展前途,选择中间路线,以免在王位未稳之前引起国家的内部矛盾和国际反感。最终加强王权的得以实现,保卫了国王在英国的统治地位。

英国的宗教改革的历程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更为和平,它是由国王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其他国家大多数是自下而上的方

式,通过革命来完成的。这也就决定了英国以后的发展方向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以及它的影响和意义又和别的国家不同。

英国的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在于:

一﹑它打破了教皇对世俗国家的控制,建立了国家的主权。使英国以一个独立王权国家在当时得以成形。为后来的其他受教皇压迫的国家解放出来,提供了途径与经验。

二﹑重新确立了王权与宗教的关系。国家通过对宗教的控制,掌控了经济来源,为资本累计提供了政治保障,也为以后的改革打下了经济基础。

三﹑激发了英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国家政权若缺少民族意识,那么那个国家便丢失了灵魂。这也为其它民族国家形成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杨超.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J]

[2]周强.英国的宗教改革

[3]张岚.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之我见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 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 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代意义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摘要: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虽曾经历三武一宗的法难,但直至今日,佛教依然相当兴盛。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关键词:佛教中国影响现实意义 正文: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中国所发生的影响,对中国是深远而广泛的,一直到今天还在发生作用。本文就文化艺术以及道德这两方面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解析,并结合自身观点谈谈佛教对中国的现代意义。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 佛教的一大影响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带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般若,意识,禅那,摩诃,三摩地,丰富了我国汉字词汇。唐代诗人中如王维深受大乘维摩诘经的影响,田园诗富有禅意。宋朝的三苏他们的词赋洋溢着禅的味道。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对社会风尚习惯亦有潜移默化之功。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 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均由各自负责;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除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之深,实在无法估量。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佛教孝道之提倡,确可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可待。所以说,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 三、佛教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意义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入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如贫富悬殊、道德堕落、信仰缺失、局部战争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宗教的功能和作用,倾听宗教界得声音。那么接下来我要论述一下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从其产生直至消亡,需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曲折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宗教的社会功能侧重指宗教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能力。而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指宗教以其自身的功能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其源于宗教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其功能有1、宗教的世界观功能: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生产力还没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还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和改变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其需要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试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上的庇护和寄托。故有世界观的功能。2、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如基督教、佛教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教条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如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等等。3、宗教的协调稳定功能:其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人们不能够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简单的说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时,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时,通过宗教的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4、宗教的道德规范功能: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它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5、宗教的历史文化功能:历史上,每个阶段都会需要宗教来缓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故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伴有宗教的身影,同时宗教对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都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 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不同。就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宗教的社会作用为例。宗教的社会作用:1、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通过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合作,加强团结,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2、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宗教中包含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不杀人、不偷盗、不淫邪等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3、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可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4、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宗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和民族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民族的信教情况各不相同。宗教对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道德、艺术乃至政治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故宗教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英国宗教概况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诚如宗教学创始人Max Mueller 所说:宗教信徒可谓对宗教非常熟悉,“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 一.从自然崇拜到宗教的起源 自然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着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宗教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宗教形式。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Totemism),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由于认识能力有限,人类对自然界中,无法认识的事物,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所产生的原因。这可以说是原始的宗教崇拜。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自然直接地崇拜,慢慢抽象化,最后也就产生了神。可以说,对自然崇拜是宗教起源的一部分原因。 二.罗马帝国时期早期信基督教的传入(约BC5世纪—10世纪)(Early Christianity Preach into Great Britain During Roman Empire)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在2世纪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3世纪迅猛发展,4世纪末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Roman Catholic Church)。 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从它处在的罗马帝国中得益不少。罗马帝国提供安定的环境,基督教传教士可以从海,陆路漫游整个罗马帝国,在整个帝国境内都流行希腊语,都为传教士传播教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罗马帝国的许多居民都是罗马公民,它的世界主义使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凯撒大帝时期(Gaius-Julius-Caesar),他征服了高卢,然后继续往北,渡海到了大不列颠,也抑或直接,抑或间接地把罗马文明传播到了大不列颠。 伴随着基督教国教地位在罗马帝国的确立,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早期基督教传入大不列颠。不列颠的基督教化,是通过几条途径完成的。罗马公教的帕特里克(Patrick 约389—461)和奥古斯丁(?—604),在5世纪中叶和6世纪晚期先后在英国传教,为罗马教会打下基础。帕特里克有“爱尔兰使徒”之称,他于432—461年期间,使爱尔兰人基督教化,并建立爱尔兰教会,他将主教制传入爱尔兰时,把它与爱尔兰的传统氏族制结合,从而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651年,基督教在英格兰牢固的建立起来。

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

2012年11月刊 改革与开放 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 赵晓达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亦不例外,呈现出了世俗化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世俗化的词源入手,运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并分析了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形式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世俗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现代化大趋势的影响下,宗教为了寻求发展,也在通过世俗化的方式,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现在宗教世俗化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社会密不可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深入考察宗教世俗化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宗教世俗化的定义 关于世俗化一词的词源问题,著名学者汪维钧认为:“世俗化(secularization)概念源于拉丁文词根saeculum,原意表示一段漫长的时间跨度,又表示魔鬼撒旦统治下的此世。就其本义来说,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指在宗教战争结束后,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地、财产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1]。“世俗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为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而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在这个和平条约里,secularization(世俗化)一词被用来表示教会财产被国家没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化的内涵逐渐被泛化,指宗教神圣性、神秘感逐渐减退的趋势。即宗教观念、情感逐渐淡化,宗教活动领域逐渐缩小,宗教的社会功能逐渐减弱等趋势。 关于宗教的世俗化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著名当代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认为宗教世俗化是“神圣性质的匮乏”[2];而大多数学者如戴康生、彭耀等则认为“世俗化是由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3]。在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主编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宗教世俗化的含义也做出了大致相同的界定:“世俗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4]在学术界,虽然学者们在宗教世俗化定义的界定问题上各有侧重,但其中也有一些共性,即宗教的世俗化是和宗教的神圣化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对传统宗教的某些内容和形式的摒弃,是神圣社会对世俗社会的调整与适应,是宗教受世俗社会影响而向世俗化演变的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 二、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宗教的世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使得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宗教教义的解释社会化。 世界各大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需要都会对其教义进行社会化的解释,放弃或修改某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教义,使之 更适应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这一点在基督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基督教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对其教义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解释,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例如基督教以前强调“原罪说”,而现在牧师传道时基本不再提“原罪说”。再如基督教的“爱人如己”,以前就只是爱主内的兄弟姐妹,而现在扩大到爱全国各族人民,这不能不说是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的一个进步。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异常迅猛,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学对宇宙和生命的起源问题,以及生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结果与宗教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相悖的,有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已经可以颠覆宗教的核心教义,威胁到宗教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不得不对其教义进行世俗化的阐释,为宗教在现代社会争取生存空间。 其次,宗教礼仪形式的简化。 所谓宗教礼仪,是指宗教信仰者为了表示对其崇拜对象的崇拜和敬畏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宗教礼仪是宗教意识的外在表现。通过礼仪,不但可以加强信仰者与其崇拜对象之间的联系,巩固和强化信仰,而且能够满足信徒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获得信心、希望和安全感。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往宗教那种繁琐冗长的宗教仪式已不适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因而宗教仪式也趋向世俗化,变得更加简便易行。如佛教的“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这种宗教仪式比以前的要简便得多。还有僧尼守戒的方式以及丧葬事务的操办,也都简化了很多。基督教的礼仪较为简易,例如安徽省全椒县的基督教徒的礼拜活动,布道者结合当地特色的说唱形式,先念几句经文,然后讲一段教义,再唱两首圣歌就结束了。他们在唱圣歌时模仿当地流行的安徽大鼓的曲调,有时独唱,有时合唱,娱乐成分比较多,不像正式教堂里的礼拜那样庄重。宗教礼仪的简化反映了它与世俗世界的距离在不断拉近,说明宗教在向世俗化的道路迈进。 再次,宗教组织管理松散化和活动场所功能多样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信徒忙于各类的社会生活,与宗教组织的联系逐渐减弱。例如现在年轻的伊斯兰教徒经常忙于做生意而不会准时准点地去清真寺做礼拜。一些宗教的基层组织与上级组织的联系也日益松散,如现代天主教的许多基层教会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都是自己做决策,实际上已经摆脱了教皇的绝对控制。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宗教组织也被世俗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观念所侵蚀,宗教活动场所的的功能也逐步多样化。例如基督教以“自养”为名,利用教会的房产开设老人俱乐部、旅游观光团、外语补习班等,以此来增加教会收入。再如伊斯兰教,凭借本民族清真寺的特色建筑,发展旅游业,将一些清真寺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70 --

中西宗教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论中西宗教思想 对 现代生活的影响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thought impact on modern life 学号:1422110215 姓名:万学远 专业班级:国际学院能源与动力二班

摘要:通过中西方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宗教形态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对人的影响及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态度,运用描述、对比、举例等方法,研究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发展、信仰等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以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了解宗教信仰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宗教精神;中西文化;现代生活;影响 Summary:Through the impa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form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form of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 on the people and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god and other different attitud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scription, comparis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belief, such as impact on modern life,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ligion for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religious spiri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modern life; impacts. 1:前言:1.1研究的原因及意义:原始宗教是文化的根系,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因此,宗教是第一文化。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有其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传播与影响等诸多因素,每个文化内部都形成了其不同的宗教体系。因为其历史悠久,且在文化生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对现代生活亦有很大的影响,其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1.2研究方法:从“宗教性”强弱到“神性”强弱分析各个思想对人行为的影响,

英国概况

英国概况 I. 地理概况 英国是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又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 一、地理特征 面积:243000 sq km 南北长度:600 miles 本土南面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北靠北海【the North Sea】。英国与欧洲大陆依靠英法海底隧道【the Chunnel】连接,隧道于1994年5月建成通车。 英法之间的是英吉利海峡,海峡最窄处叫做多佛海峡【the Strait of Dover】 英国在政治区划上可分为四个独立的部分 1.英格兰【England】 首府:伦敦【London】 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南部,西靠威尔士,北邻苏格兰。 英格兰是地理面积最大的区域,占据全岛面积的将近60%

英格兰主要山脉是奔宁山脉【The Pennies】 2. 苏格兰【Scotland】 首府:爱丁堡【Edinburgh】 位于不列颠北部,整个区域可分为四个自然区域 a. 北部丘陵【the Highlands】区域内有不列颠最高的(1343m)本尼维斯山【Ben Nevis】, b. 中部低地【the Lowlands】苏格兰工业和人口的主要所在地 c. 南部高地【the Uplands】 苏格兰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在丘陵地区以及岛屿西部兼有盖尔语【Gaelic】 3.威尔士【Wales】 首府:加迪夫【Cardiff】 处于不列颠西部,是多山的地区,首府加迪夫是其最大城市,位于威尔士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海峡【Bristol Channel】 4.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 首府:贝尔法斯特【Belfast】 二、河流和湖泊 塞文河【the Severn River】英国最长的河流 泰晤士河【the Thames River】英国最重要的河流,英国第二长的河流,重要的熟路运输要道,牛津【Oxford】坐落于河岸 克莱德【River Clyde】苏格兰最重要的河流 湖区【The Lake District】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最流行的旅游景区,湖畔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故乡。 内伊湖【Lough Neagh】英国最大的湖泊,位于北爱尔兰 三、气候 英国地处岛屿,位于北纬50~60度之间,与同纬度国家相比,其气候更加温和。 英国的气候一般温和宜人,天气虽然多变但是极少出现极端天气。 英国的气候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气候温和,夏季气候凉爽,常年降雨量平均且适中。 海洋性气候类型决定了英国的气候特点:气温凉爽,与多云天气为主,常有暴风雨侵袭。英国气候十分多变,有时一天之内就可以体会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 英国特殊的气候特点的成因: 1. 岛屿周围的海洋对于温度的调节作用 2. 全岛常年盛行东南风, 3. 北大西洋暖流【the North Atlantic Drift】经过不列颠群岛的西海岸 II. 人口 人口数量:60million 主要人口居住地:英格兰【England】 人口构成: 英格兰人—安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 苏格兰人—热情且慷慨 威尔士人—情绪化和欢快的人群,音乐爱好者,以他们的历史为荣 爱尔兰人—将爱尔兰语视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渴望保持文化独立的民主主义者们与爱尔兰语为荣。 北爱尔兰人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试卷 (7)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试卷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到德国兜售赎罪劵,而路德反对他对德国的经济搜刮。由题中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富有的教皇用贫穷信徒的钱去修建圣彼得堂,应该用教皇自己的钱。 答案:D 2.德国电视台曾举办过“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C.他主张灵魂能否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A、B、C三项都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与思想。 答案:D 3.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 C.“先定论”D.“进化论” 解析:卡尔文所宣传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答案:C 4.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③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④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的领导者不是国王,英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国王亨利八世,所以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 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类、组合复合选择的能力。依据教材辨析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 6.天主教实行的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B.加强天主教会的专制 C.缓和阶级矛盾D.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从天主教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和网罗狂热分子看其实质一目了然。 答案:B 7.“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世纪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C项更为贴切。A项与此相反;B、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C 8.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现代生活中,不知是因为节奏太快了,人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因为人们物质生活丰裕,开始追求有质量的精神生活了,反正信教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全世界有51.4亿人信各种宗教。宗教一词,译自西文,英文是“Religion”。它出自拉丁文,意思是“人同神的联系”或“敬神”。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并无“宗教”一词,但事实上,古代汉语中的“宗”与“教”两个字均与对神道的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宗”字有“祖先”、“宗庙”和“尊崇”的含义,原义中包含有对先祖神灵的崇拜;“教”字为“政教”、“教化”之意。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文化现象,如佛教僧侣的托钵行脚、基督教神父的布道传教、道士的深山修炼等等,在这些现象中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所谓宗教的本质?若无,宗教如何区别于其他事物?若有,但人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关于宗教的本质的得到普世认同的定义。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宗教的本质,和它的对社会的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质的含义。 一、本质的释义 “本质”二字在古代便有连用的情况。古代单音节词很多,“本质”并不是一个词,而是“本”与“质”这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其意义不同今天作为一个词用的“本质”,而是由“本”与“质”两个词义组成。如《史通·言语》中说:“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姆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其中“本质”即是指“本来的事实”。从字源上看,《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从下。”“本”的本义就是指草木的根或茎干。“质”亦有“本”的意思,《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可见当时,“本质”二字在中国古代通常指事物之本来面目,并没有西方哲学意义上与“现象”所对立的意味。 而在西方,本质是指事物的本质,指物体在具体形态上的多样性与本质唯一性之间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现象与本质的划分在柏拉图那里便出现了,他将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亚里士多德最先使用“本质”一词,其希腊原文是“to ti en einai”,按苗力田等人的理解,其中文意思为“是其所是”,表明了本质先于事物存在的先在性。在康德那里,事物本质与现象是对立起来的,二者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黑格尔反对这种划分,他把“本质”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确立下来,认为:“某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说某物是自身同一或异于对方……而在于表明一物的存在即在他物之内,这个他物即是与它自身同一的,即是它的本质。”“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黑格尔认为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它自身同一又包含着有差别的规定。现代西方哲学对本质的讨论,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现象学认为本质并非是超越现象的东西,而就是现象,本质就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的方面,现象学意在说明本质概念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另一个方向是本质主义者的讨论,他们从区分事物本质特性和偶有特性分析角度分析。 谈了这么多有关本质的含义,我们再来了解宗教的本质。 二、宗教的本质 历史上,每一个研究宗教的学者都很关心宗教的本质问题。对宗教的本质问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作为社会实体的特殊性:不仅有其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并发挥着特有的社会经济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在宗教经济中运转,而且对世俗社会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宗教政治和宗教文化等功能性作用的发挥,都要以宗教实体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宗教组织体系的构建、宗教意识的传播、宗教设施建设、宗教事务活动等都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宗教实体经济力量的大小是衡量宗教实体社会势力大小的主要标志。 宗教经济是宗教活动的基础。一切宗教都会因其经济的兴旺而发展,因其经济实力的衰退而削弱,因其经济力量的丧失而消亡。宗教发展的历史本身就证实了这一点。世界三大宗教所具有的国际性社会实力与它们所具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分不开。宗教的经济基础通过宗教的经济集资和积累来实现。它以崇尚上帝和神明的神圣事业作为集资的动力标记,从而与一般社会集资方式完全不同。宗教经济的集资方式多种多样: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资助和捐赠、教徒的布施和奉献、宗教的课税和募捐、宗教服务集资和宗教投资经营等。其中,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经济资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政治性。政权机构的资助主要着眼于运用宗教的认同功能和整合功能来维持和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社会集团的资助主要着眼于扩大和增强其集团的社会影响和实力。这两种资助是宗教实体最为稳定和可靠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在神权制、国教制和政教合一的国家中最为突出。 宗教经济的消费功能。宗教经济的集资和积累只是宗教社会实力的静态量度标记;其动态实力通过宗教经济的消费来实现。宗教经济的消费包括:宗教机构开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宗教社会服务开支。 宗教机构开支。宗教机构是宗教群体及其一切宗教活动有序化的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其完备性必然带来巨大的消费面,与经济消费功能的发挥有密切关系。天主教罗马教廷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完备的宗教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就在于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付其庞大的消费开支以组建自身。 包括宗教器物设施在内的宗教文物与具有宗教艺术的活动场所是宗教实体化的重要一环。宗教器物设施的壮观、宏伟和完备与否是宗教社会实力体现的外观标记,是扩大宗教影响所必要的宗教经济消费。这不仅是一笔十分庞大的消费性开支,而且也是固定资产的积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其中包括教内管理的日常事务、宗教神职人员的修持费用、教徒的宗教活动、教外的社交活动和宗教的发展活动等。如果说,宗教机构消费和宗教器物消费使宗教机体得以组建,那么,宗教事务活动的消费是起动宗教机体的活力。 宗教社会服务开支。其中包括慈善事业的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事业的社会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宗教的社会服务是宗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树立宗教的“博爱”、“慈悲”、“仁慈”的良好形象十分重要。宗教社会服务的消费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纯粹的宗教经济消费,但实际上它与其它因素相辅相成。这种消费反过来就是一种社会经济资助的反馈力量,宗教系统可以从各种社会集团和个人的捐赠中得到大量的经济资助。 宗教经济的行业功能。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对社会经济有两个主要影响:行业性的、政治性的社会经济影响。宗教行业经济是一种以侍奉上帝、神明和鬼神为核心的行业性经营活动。它包括神像圣像、圣书经书、神具圣具、宗教服饰、宗教装饰、宗教用具等的生产和销售的经营活动。这为人类社会的经营活动增添了一个特殊领域。与此同时,根据宗教经济积累和消费的需要也会抑制某些行业性经营活动,这主要是由宗教的禁忌习俗所引起的。 当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超过了社会总体经济所能承受的量度后,就会产生政治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财富大量积集于宗教教团而不能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甚至会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贫困化。因此,宗教实体的经济积累不能超过社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对他进行学习了解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吃斋念佛的层面,但自从这个学期意外选修了佛教课程之后,发觉了佛教更深入的涵义,虽然我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可佛教却成了我这学期最中意的一门选修课.原来佛教并不是我一直以来认为的"迷信思想",佛教的思想可以拓展到各个层面,例如心理学,哲学和世界观价值观,佛教逐渐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续2500多年,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与恒久价值。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佛教在未来社会如何重建价值,发挥作用,既是一个艰巨而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实践问题。 由于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不断完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当今世界,物质财富和人们物欲同步快速增长,有人在追求外在物质财富时往往忽略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精神生活,甚至在富裕、舒适的生活中丧失了人性和价值。物质生活提升,精神生活下降;科学知识增多,道德素养欠缺。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与匮乏的精神生活的反差现象将普遍而长期地存在。精神的空虚,心灵的贫困,是一种人文精神危机,一种价值危机。它成为了当今人类进步的重大障碍,也成为了人类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人们的欲望、需要是受一定的价值观念支配的,如果人们的欲望、需要长期停留在物质享受的层面上,就会形成恶性消费,同时又带来恶性开发,从而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带来精神生活的低迷,国民素质的下降,从

而影响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就像上课时老师提到的很多大学生因为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或者心理承受能力不高而导致的惨剧,这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智慧,而是价值观不正.如果用佛学的思想来说,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都是虚无的,一切皆为梦,用佛教解脱观来说,需要做到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对超越和提升的追求,使人能以长远的终极的眼光客观而冷静地反思人生的历程、审视自身的缺陷,并不断地努力规范自己,提高境界;也有助于在个人心理上产生安顿、抚慰、调节、支撑、激励等诸多功能,从而缓解甚至消弭人的种种无奈、焦虑、烦躁、悲伤和痛苦。从心理学上来说,佛教这种观念对人的情绪安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个人若能遵循因果法则,就会确立向上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克服反道德的心理因素,使自己人心向善,除恶为善,从而有助于净化人心,完美人生,扩而大之,也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完善社会秩序。虽然我不赞成佛说以德报怨,但是乐善好施我还是十分赞同的,即使没有佛祖割肉喂鹰这么大的勇气,也没有这一生立志成为菩萨这么大的目标,可是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是可以的. 课程学习心得 这门课为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佛教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经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文化的传承使得佛教与中国哲学思想融会贯通.记得期中时也写过一篇学习心得,那时的自己还搞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 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一)宗教改革前的状况 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人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人侵, 人民饱受战争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在来世会得到善报, 死后能升入“天堂”。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而统治阶级也想利用宗教的精神鸦片麻醉人民, 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很快成为基督教国家在封建割据、王权微弱的西欧, 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会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罗马天主教会建立了从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直到神甫的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系统。在英国, 除了少数犹太人之外, 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会向劳动群众灌输放弃物质享受, 克制情欲, 忍受人世间一切痛苦, 服服帖帖地服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思想。同时又制定非常繁杂的宗教仪式:婴儿要受洗礼;成人要每周去教堂祈祷, 参加弥撒仪式;婚礼要在教堂举行;有了过错要单独向神甫“告解”, 坦白自己的罪过, 表示忏悔;教徒临终之时还要接受“终敷礼”, 由神甫给其敷“圣油”, 赦免一生的罪孽。教会从思想、行动和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 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和精神警察。 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 允许修道院占有大量土地, 并免除一切税收;允许教会向教徒征收“什一税”;允许教会设立宗教法庭, 同时吸收高级神职人员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英国, 高级教士是国会上院的重要成员, 而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