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自考分章练习 第一章 导论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自考分章练习  第一章  导论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自考分章练习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标准答案是涂黑部分)

1.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是指学前儿童的()

A.生理发展过程B.认知发展过程

C.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D.心理发展过程

2.在家庭教育指导实验的各变量中,家庭外机构怎样组织和指导家长的变量是()

A.有关变量B.无关变量

C.实验变量D.结果变量

3.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美国的()

A.17世纪30年代的后期

B.18世纪30年代的后期

C.19世纪30年代的后期

D.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由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_________等四个要素构成。()

A.自然环境

B.人文环境

C.社会大背景

D.政治经济制度

5.情报研究是()

A.一种研究方法 B.一种研究形式

C.一种研究手段 D.一种研究态度

6.学前儿童指()

A.0~3岁儿童 B.1~3岁儿童

C.0~6岁儿童 D.3~6岁儿童

7.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

A.美国20世纪30年代后期

B.美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

C.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

D.英国20世纪30年代后期

8.相关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

A.某一类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

B.某两类对象的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

C.某两类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

D.某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

9.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指( )

A.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程

B.家长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学前儿童的过程

C.家长与子女双向互动的过程

D.家长与社区教育机构教育学前儿童的过程

10.通过对家庭教育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称为( )

A.情报研究

B.调查研究

C.经验总结

D.行动研究

11.行动研究在美国开始进入教育领域的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后期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中期

D.20世纪80年代

12.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有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__________和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

者。()

A.学校教育机构

B.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

C.社会教育机构

D.大众传媒

1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由四类对象、四个过程、__________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A.学校环境

B.三种环境

C.两种环境

D.家庭环境

14.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但其主张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是在()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5.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有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

A.学校教育机构

B.社会教育机构

C.组织管理者

D.大众传媒

16.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由四类对象、_________、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A.两个过程

B.四个过程

C.三个过程

D.五个过程

17.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但其开始进入美国教育研究领域是在()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8.学前儿童家长指( )

A.0-6岁儿童的父母

B.0-6岁儿童的祖辈老人

C.0-6岁儿童的父母、祖辈老人、监护人

D.0-6岁儿童的监护人

19.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 )

A.美国 B.德国C.法国D.日本

20.直接对学前儿童家庭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等,这是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四类对象中的( )

A.学前儿童

B.学前儿童的家长

C.指导者

D.组织管理者

21.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某一种现象或具有某一种特征的对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研究类型是( )

A.发展研究

B.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

C.相关研究

D.现状研究

22.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是( )

A.质的研究

B.实验研究

C.行动研究

D.调查研究

23.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是指学前儿童的( )

A.生理发展过程

B.心理发展过程

C.认知发展过程

D.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

24.在家庭教育指导实验的各变量中,家庭外机构怎样组织和指导家长的变量是( )

A.有关变量

B.无关变量

C.实验变量

D.结果变量

25.现状研究属于一种( )

A.质的研究

B.调查研究

C.情报研究

D.经验总结

26. 学会尊重别人、相互了解、和平共处的精神,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这是学习社会强调的( )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

27.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学前儿童发展过程,是指( )

A.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

B.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C.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

D.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28.情报研究一般经过下述几个基本过程( )

A.确定情报研究的方案——判断研究的所属类型——着手收集情报——统计结果——撰写报告

B.具体情报总结——一般情报总结——科学情报总结

C.界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场地——进入现场并维持关系——资料搜集与检核——资料分析与整理——撰写并提出研究报告

D.专题情报的收集——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

29.作为一种调查研究的类型,发展研究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 )

A.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或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

B.某一类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

C.某一种现象或具有某一种特征的对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D.某一种现象或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延伸或年龄的增长

而发展变化的

30.家庭教育的指导实验一般只采用( )

A.单组实验与等组实验

B.单组实验与轮组实验

C.轮组实验与等组实验

D.多组实验与等组实验

31.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是( )

A.学前儿童

B.学前儿童家长

C.指导者

D.组织管理者

32.在家庭教育指导实验中,家庭外机构怎样组织和指导家长等是( )

A.有关变量

B.无关变量

C.实验变量

D.结果变量

33._________是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 )

A.质的研究

B.行动研究

C.调查研究

D.实验研究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_组织管理过程____,是指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2.质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指研究者对__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_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研究方法。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提出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以下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设计和组织,即_学会认知__、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4.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_家长的教育观念_、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教育子女的能力等要素。

5. 学习社会强调学会认知、__学会做事___、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等四种基本的学习。

三、名词解释

1.调查研究(2次)

2.学前儿童家长

3.情报研究

4.行动研究

5.实验研究

6.经验总结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1. 试论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二、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6. 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 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 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 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 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9.实证经济学( )。 A.关注应该是什么 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 A.失业 B.通货膨胀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11.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产品效用的不同 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 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 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模拟卷]

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模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模拟卷一 课程代码:004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 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发展研究属于一种() A. 调查研究 B. 情报研究 C. 质的研究 D. 经验总结 2.婚姻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凡属同一辈分的男女均可结为夫妻,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结为夫妻也是合乎道德的,这种同辈而婚组成的家庭形态是() A. 血缘家庭B. 普那路亚家庭C. 对偶家庭D. 团体婚姻家庭 3.对家庭功能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 A.社会制度 B.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法律 4. 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亲子关系 B. 婆媳关系 C. 祖孙关系 D. 夫妻关系 5.1989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为保护儿童而制定的全面国际法律称为() A. 《儿童权利公约》B . 《儿童权利宣言》C . 《儿童权利宪章》D . 《日内瓦宣言》 6.从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看,给予孩子很少的关 爱且给予最大的限制,这种教养方式称作________ 教养方式。() A. 溺爱型 B. 冷漠型 C. 严厉型 D. 理智型 7.马丁与麦考伯依据“接纳——拒绝”和“要求与控制——宽容”两个向度对 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得出理智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给予孩子() A. 中等的关爱与一定的允许或限制 B. 最多的关爱与一定的限制 C .较多的关爱与很少的限制 D. 最多的关爱与最大的限制 8.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有所不同,如果一个孩子独立性较差,往往不 能接纳自我,情绪不安定,极易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逃避或反抗、胆怯或粗暴。 这极可能是()教养方式培养的结果。

第一章 导论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参见教材P3)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参见教材P4)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参见教材P4)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参见教材P8)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 P11)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参见教材P16)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参见教材P16)

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历年试题详解汇总

(课程代码 0403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 , 每小题 1分 , 共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以下选项中属于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的是( A. 家长的年龄 B. 家长的品德修养 C. 家长的职业 D.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2. 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 " 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 " 或 " 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 " 。这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 A. 现状研究 B. 相关研究 C. 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 D. 发展研究 3. 家庭成员的多少构成了家庭的( A. 类型结构 B. 规模结构 C. 职业结构 D. 角色结构 4. 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联合家庭 B. 隔代家庭 C. 核心家庭 D. 主干家庭 5.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 A. 亲子关系 B. 夫妻关系 C. 婆媳关系 D. 翁婿关系 6. 《儿童权利宣言》通过于( A.1958年 B.1959年 C.1960年 D.1961年 7. 在进行家庭教育时 , 对孩子缺乏关心 , 采取不管不问 , 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态度 , 这种家长教养方式是(

A. 民主权威型 B. 绝对权威型 C. 娇惯溺爱型 D. 忽视冷漠型 8. 不论儿童来自何种文化背景 , 不论其社会出身、民族、语言、宗教、性别如何 , 都应当在不受任何歧视或忽视的情况下 , 享有他们的一切权利。这体现了《儿童权利公约》的( A. 元歧视原则 B. 儿童利益优先原则 C. 保障儿童生存、生命和发展的原则 D.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 9. 年轻时没有精力对子女施加足够的教育 , 而对孙辈却不辞辛劳 , 不吝投资 , 这是祖辈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 A. 义务心理 B. 慈幼心理 C. 补偿心理 D. 返童心理 10. 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包括评价幼儿的发展趋向和( A. 幼儿特殊发展水平 B. 幼儿各方面发展水平 C. 幼儿社会性发展 D. 幼儿身体发展 11. 长辈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年轻一代的过程被称为( A. 前喻文化 B. 后喻文化 C. 并喻文化 D. 中喻文化 1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学前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的( A. 重要指南 B. 科学规律 C. 基本要求 D. 基本条件 13. 胎儿体操的适宜时间为( A.5-10分钟 B.10-15分钟 C.15-20分钟 D.25-30分钟 14. 第一次心理断乳期的时间是( A.1岁 B.2-3岁 C.5-7岁 DM-16岁 15. 通过让孩子亲自体验由于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来纠正其行为的方法称为( A. 暗示法 B. 正面说理法 C. 榜样法 D. 自然后果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 “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3)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按规律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如何理解成语“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个成语说明主观能动性对制约它的条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三个和尚和三个凑皮匠 哲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皮匠们“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然勺柄太长,不好往自己嘴里喂,就往同伴嘴里喂,相互都吃得饱饱的。他们善于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而和尚们在现实条件面前束手待毙,无能为力。没有分析条件、利用条件,而最终导致了忍饥挨饿的结局。所以,不顾实际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但那种认为客观条件会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辨析:“心想事成” ⑴“心想”即认识世界的活动;“事成”是指成功地改造世界。对心想能否事成要作具体分析。⑵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使主观符合客观,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心想”才能“事成”。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如果光凭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盲目蛮干,“心想”就不能“事成”;如果只想不做,即使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心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⑷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说“心想事成”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新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新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 育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试题课程代码:00403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是A1 A.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 B.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教师、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 C.学前儿童教师、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 D.学前儿童教师、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组织管理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指导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 2.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研究方法是C5 A.调查研究 B.经验总结 C.情报研究 D.行动研究 3.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过程,其基本研究步骤是C6 A.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科学经验总结 B.界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场地———进入现场并维持关系———资料搜集与检核———资料分析与整理———撰写并提出研究报告 C.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判断研究类型———提出调查研究方案———安排并实施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D.专题情报的收集———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 4.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由低到高依次是B24-26 A.普那路亚家庭———血缘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B.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C.一夫一妻制家庭———对偶家庭———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D.一夫一妻制家庭———血缘家庭———对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5.在家庭教育指导实验中,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行为和儿童的身体、心理的变化是D10 A.有关变量 B.无关变量 C.实验变量 D.效果变量 6.以一个街道、一个乡或一个区为范围,将这个社区里的机关、企业、学校等组织起来,共同关心这个社会内的年轻一代的教育是C67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学校教育 7.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的组成内容是A9 A.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效果和教育体会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自学考试 家庭

第二章家庭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在家庭的发展史上,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为( ) A.普那路亚家庭、血缘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B.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血缘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C.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D.血缘家庭、对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2.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家庭关系的内部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B.法律和道德风俗 C.宗教 D.家庭传统及背景 3.不为家庭所必需,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家庭的附加功能是( ) A.生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娱乐功能 D.宗教和政治功能 4.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兄弟姐妹各自组成家庭后依然共同生活的家庭是( ) A.主干家庭 B.隔代家庭 C.核心家庭 D.联合家庭 5.判断是不是家庭的首要指标是( ) A.婚姻关系 B.经济交往关系 C.血缘关系 D.共同生活关系 6.下列各项中属于群婚制家庭的是( ) A.普那路亚家庭 B.对偶家庭 C.一夫一妻制家庭 D.一夫多妻制家庭 7.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主干家庭 B.隔代家庭 C.核心家庭 D.联合家庭 8.下列各项中属于家庭的历史功能的是( ) A.生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性生活功能 D.抚养赡养功能 9.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变化状况呈现出_________的发展趋势。( ) A.多样化和小型化 B.分散化和核心化 C.核心化和小型化 D.合作化和联合化 10.小红和小兰是同胞姐妹俩,她们的丈夫分别是张强和李明。在我国的家庭关系中,张强和李明最准确的关系表达是( ) A.兄弟关系 B.连襟关系 C.亲戚关系 D.宗法关系 11.下列说法中哪个对“核心家庭”的描述最准确?( ) A.核心家庭是指两代人的家庭 B.核心家庭是父母与子女组成的家庭 C.核心家庭是指三口之家 D.核心家庭是指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12.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叫( )

导论练习题答案.doc

第一章导论练习题 一、简释下列概念 1.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2.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二、判断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3.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然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4.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6.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7.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8.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 9.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 和规范经济学。() 10.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三、单选题: 1、经济学可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 D.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问题均正确 4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B.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5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利用 C.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D.价格理论 6.宏观经济学中心理论是()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C.价格理论 D.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7.经济学中,"一方是无限的需要,一方是有限的商品",这句话的含义是() A.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不愿与他人分享。 B.政府应当对产出进行再分配。 C.目前的生产方式是无效率的。 D.不存在简单的办法以解决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8.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A.需求 B.供给 C.价格 D.均衡价格 9.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10.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 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11 .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12.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13.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 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论点的思考过程 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 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

第一章(管理导论)习题 文档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1、管理的载体是。 A、管理职能 B、组织 C、管理对象 D、管理活动 ()2、管理活动尽管是动态的,但还是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二是活动。 A、功利性 B、科学性 C、非功利性 D、非程序性 ()3、“管理就是决策”是著名管理学家给管理所下的定义。 A、法约尔 B、孔茨 C、赫伯特.西蒙 D、泰勒 ()4、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均是管理的。 A、管理的功能 B、管理的职能 C、管理的特性 D、管理的基本段 ()5、是法约尔的代表作。 A、《动作研究》 B、《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C、《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D、《科学管理原理》 ()6、按照管理的定义,可以认为管理是。 A、一项工作 B、一项活动 C、一种艺术 D、一种资源 ()7、管理者在组织中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他这时扮演的角色是。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D、企业家角色 ()8、公司经理正在与要终止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经理这时所扮演的角色是。 A、企业家角色 B、干扰对付者角色 C、资源分配者角色 D、谈判者色

()9、公司老总在员工大会上宣布本公司一季度销售额突破一亿,望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此时公司老总扮演的角色是。 A、监督者 B、传播者 C、发言人 D、联络者 ()10、技术技能对于管理层最为重要。 A、高层 B、中层 C、基层 D、所有层次 ()11、概念技能对于管理层最为重要。 A、高层 B、中层 C、基层 D、所有层次 ()12、被后人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A、法约尔 B、韦伯 C、泰勒 D、巴纳德 ()13、的产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 A、传统管理 B、科学管理 C、行为科学 D、管理科学 ()14、泰勒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利用 C、提高劳动效率 D、追求利润最大化 ()15、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赫伯特.西蒙 ()16、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赫伯特.西蒙 ()17、是人群关系理论研究的开端。 A、工具试验 B、照明试验 C、霍桑试验 D、标准化试验

2007年10月浙江自考试卷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答案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4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有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__________和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 ) A.学校教育机构 B.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 C.社会教育机构 D.大众传媒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由四类对象、四个过程、__________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 A.学校环境 B.三种环境 C.两种环境 D.家庭环境 3.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但其主张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属于群婚制家庭,又称为团体婚姻的是( ) A.普那路亚家庭 B.对偶家庭 C.一夫一妻制家庭 D.血缘家庭 5.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变化状况呈现出__________的倾向。( ) A.多极化和小型化 B.大型化和核心化 C.核心化和小型化 D.联合化和大型化 6.在家庭关系中被称为家庭中第一关系的是( ) A.亲子关系 B.夫妻关系 C.祖孙关系 D.婆媳关系 7.以下属于家庭的历史的功能的是( ) A.教育功能 B.抚养赡养功能 C.生育功能 D.性生活功能 1

8.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系统思想、学习型组织”管理科学新技术中迁移过来,产生了__________的概念。( ) A.活动性组织 B.优化型组织 C.发展性组织 D.学习型家庭 9.近三十年,世界上发达国家把“推进__________、建立学习社会”作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问题的主要途径。( ) A.基础教育 B.终身教育 C.素质教育 D.英才教育 10.“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 A.生存的权利 B.安全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11.《儿童权利公约》是在__________年颁布的。( ) A.1959 B.1969 C.1979 D.1989 12.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称为( ) A.亲子关系 B.父子关系 C.母子关系 D.亲情关系 13.以家长人格特点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是( ) A.鲍尔特温 B.西蒙兹 C.鲍姆令特 D.施艾弗 14.日本心理学家广泛研究了双亲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双亲如果采取__________的教养方式,儿童就显得幼稚、神经质、依赖性等性格特征。( ) A.拒绝、干涉、支配、独裁、压迫 B.溺爱 C.非干涉性、合理、民主宽容 D.忽视型 15.学前儿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安全感需要、交往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创造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这些属于孩子的( ) A.自然需要 B.物质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需要 16.学前儿童家长在自然环境中测量孩子自然发生的社会行为的一种方法,称为( ) 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材料

【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p1 (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 1.学前儿童是指0~6岁儿童; 2.学前儿童的家长指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3.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 4.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p2 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

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p3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的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客观的环境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年龄、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等。主观的环境因素包括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 (一).情报研究的概念p5

第一章 导论 习题 以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市场市场营销交换需求交易关系营销 答:市场:最早是指买主和卖主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经济学家则将市场这一术语表述为卖主和买主的集合。而在市场营销者看来,卖主构成行业,买主则构成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在从事某项生产中趋向专业化,接受报偿,并以此来购买所需之物。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都是由各种市场组成的复杂体系,而这些市场之间则由交换过程来连结。市场包含三个主要因素,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个人或团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 交换: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的行为。 需求:需求等于购买欲望加购买力。对企业的产品而言,有购买能力的“欲望”才是有意义的,才真正能构成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交易:交换应看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只有当交换双方克服了各种交换障碍,达成了交换协议,我们才能称其为形成了“交易”。交易是交换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由双方之间的价值交换所构成的行为。 关系营销:企业与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灯相关组织或个人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 二、单选题(含多选题) 1、市场营销的核心是( B ) A.生产 B.交换 C.交易 D.促销 2、从营销理论的角度而言,企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 A ) A.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 B.获取利润 C.求得生存和发展 D.把商品推销给消费者 3、与顾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 A )的核心内容。 A.关系营销 B.绿色营销 C.公共关系 D.相互市场营销 4、市场营销学产生于( B ) A.十九世纪末 B.二十世纪 C.二战末期D.本世纪五十年代 5、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市场营销者可以通过市场营销活动创造需求 B.需要就是对某种产品的需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材料

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p1 (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 1. 学前儿童是指0~6 岁儿童; 2. 学前儿童的家长指0~6 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 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3. 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 4. 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p2 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 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p3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的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客观的环境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年龄、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等。主观的环境因素包括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 (一).情报研究的概念p5 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一章疾病概论习题

第一章疾病概论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B.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C.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态 D.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状态。2.下述哪项是属于病人的症状 A.体温升高 B.胸痛 C.肝大 D.白细胞升高 3.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A.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 B.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C.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D.疾病时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4.下述哪项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A.病毒 B.真菌 C.立克次体 D.四氯化碳 5.导致青霉素过敏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 B.先天性因素 C.免疫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6.血友病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

B.遗传学因素 C.先天性因素 D.理化性因素 7.关于损伤与抗损伤规律,说法错误的是 A.两者的斗争贯穿与疾病的始终,为疾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基础B.两者力量的对抗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C.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相互转化 D.往往抗损伤因素战胜损伤因素 8.进行复苏的关键时期是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期 C.生物学死亡期 D.脑死亡期 9.死亡的概念是指 A.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终止 B.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的永久性停止 D.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10.死亡的标志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脑死亡 D.神经反射消失 二、多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指患者的主观感觉 B.体征是患者临床检查出的客观表现 C.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和体征 D.相同的疾病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2.疾病发生发展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第一章习题(导论)

第一章市场和市场营销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1.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及劳务; B.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 C.消费者行为; D.企业经营管理 2. 构成市场的物质基础是() A.购买力; B.购买愿望; C.人口; D.商品及劳务 3. 把整个市场分为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政府市场,依据的标准是() A.经营的对象和用途; B.购买者的身份; C.商品销售的区域; D.市场营销的途 径 4. 市场营销的目的() A.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 B.利润最大化; C.获得产品价值; D.同他人交换 5.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美国,时间是() A.19 世纪初; B.19 世纪末;C .20世纪初;D.20 世纪末 6.1912 年,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市场营销学》,该书被认为是市场营销学产生的标志。该书的作者是() A.菲利普?科特勒; B.安德森; C.赫杰特齐; D.泰勒 7. 天气冷了,小张上街买了一件棉袄,他的行为应归属于() A.消费者市场; B.生产者市场; C.中间商市场; D.政府市场 8. 下列选项中,市场营销学侧重研究() A.卖方; B.买方; C.买卖双方; D.竞争者 9. 中国市场由卖方市场全面过渡到买方市场是在()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B.20世纪80年代末期; C.20世纪90年代中期; D.21 世纪初 10. 对营销管理做出突出贡献,被称为“现代营销管理之父” 的人物是() A.菲利普?科特勒; B.彼得?杜拉克; C.赫杰特齐; D.泰勒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少选、多选、

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最初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儿童的家庭教育教育,不仅仅一个家庭内的头等大事,更加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家庭给予儿童的教育是不可逆转的,儿童时期的教育基本决定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试图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儿童的起点和基点、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四个方面,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阐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学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重要性;教养方式;原则 引言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关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家庭教育是教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1]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2] 1.学前家庭教育是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从其涵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 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了亲情的教育和一种稳定的持久性教育。[1] 1.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有明显的三个特点: (1)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家庭既要负责儿童的衣食住行,又要担负起人格发展的重任,还要培养孩子的的生活能力、体格发育、学习习惯、品行修养等,家庭要承担起儿童全面成长的重大责任。 (2)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家庭教育没有特定的教育教学大纲、正式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教材,更没有行政部门的评估考核,一切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3)教育因素复杂多样。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诸多且互相交叉,并接受自然条件约束,不可人为选择,又缺乏严格的制度,因此家庭教育艰巨又复杂。 1.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1.2.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习题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一、选择题 1.在网络上只要有一个结点故障就可能会使整个网络瘫痪的网络结构是()。 A.星型B、总线型C、环型D、分布式网络 2.一般来说,用来组织广域网的拓扑方案是()。 A.总线型网 B.星型网 C.环型 D.分布式网 3.以下关于星型网说法正确的是(假定集中区所用设备是集线器)()。 A.一旦集线器出现故障,则整个网络就会崩溃 B.如果有一段网络介质断裂了,则整个网路不能正常工作 C.因为网络的唯一集中区位于集线器处,所以星型拓扑结构易于维护 D.星型网络消除了端用户对中心系统的依赖性 4.以下关于局域网叙述不正确的是()。 A.局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 B.局域具有较高的就数据传输速率和误码率 C.局域网的主要技术要素是: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D.局域网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5.最先出现的计算机网络是()。 A.ARPANET B.E thernet C.B ITNET D.Internet 6.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 A.数据通信B、资源共享C、远程登录D、分布式处理 7.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根本区别是使用了()。 A.通信控制处理机 B.调制解调器 C.网络操作系统软件 D.集中器 8.消息服务的典型应用是()。 A.天气预报 B.文件归档 C.电子邮件 D.数据移动 9.组件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相互共享资源,这里的计算机资源主要是指硬件、软 件与()。 A.大型机 B.通信系统 C.服务器 D.数据 10.下面哪一项不是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A.总线型

B.环型 C.星型 D.全互联性 11.一个拥有80个职员的公司,不久的将来将扩展到100多人,每个员工拥有一台计算机,现要求将这些计算机连网,实现资源共享,最能满足此公司要求的网络类型是()。 A.主机/终端 B.对等方式 C.客户/服务器方式 D.Internet 1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取决于它的()。 A.资源子网 B.F DDI网 C.通信子网 D.城域网 13.广域网通常比局域网慢的主要原因是()。 A.广域网要更多的中转,而每个中转需要花费时间 B.广域网为了覆盖大的范围,通常采用慢速的公众交换网络 C.广域网的硬件技术没有局域网的硬件技术先进 D.广域网的软件技术没有局域网的软件技术先进 14.局域网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类型主要有()。 A.总线型 B.总线型、环型、星型 C.总线型、环型 D.总线型、星型、网状型 15.()是连接网络基本模块的桥梁,提供各种连接技术的信息交换技术。 A.计算机系统 B.数据通信系统 C.网络操作系统 D.通信控制处理机 16.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 A.OCTOPUS B.Newhall C.DA TAPAC D.ARPANET 17.在计算机网络组成结构中,()负责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任务。 A.资源子网 B.局域网 C.通信子网 D.广域网 18.在计算机网络中完成通信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是()。 A.通信控制处理机 B.通信线路 C.主机算计 D.终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