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_回顾_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_回顾_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_回顾_现状与前瞻

2005年第6期 外 国 语 总第160期 No.6, November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60 62

文章编号:1004-5139(2005)06-0062-09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

戴炜栋1,周大军2

(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基础部,山东 烟台 264001)

摘 要:本文对20余年来中国二语习得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分两个阶段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从学科与研究队伍建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内容等几方面概述了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现状,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二语习得;国内研究;综述

SLA Research in China: A Survey

DAI Wei-dong 1, ZHOU Da-jun 2

(1.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2.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Naval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Yantai 26400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SLA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It reviews the two-staged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 presents the status quo by highlighting the researcher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chievements, contents as well as problems in China’s SLA research, and predicts the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SLA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 SLA; research in China; survey

一、 引 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特征为主要目标的。30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开始起步,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学者此间在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中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二、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回顾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学界接触二语习得

理论和开展相关研究要比国外晚10多年。此前,国内长期以来对如何教授语言研究较多,而对语言学习理论作专门的、深入的研究较少。二语习得理论引入我国,给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者们以极大启发。应该看到,西方现有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是以印欧语言为基础,虽然这些假说、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汉语是离印欧语言谱系较远的一种语言,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以及文化内容负载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必然给以汉语为母语的二语/外语学习者和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带来不少特殊的问题,所以在中国的环境下研究二语习得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按前10年和后11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1第一阶段(1984-1993):理论的介

绍、探讨和初步应用

胡文仲在《外国语》1984年第1期发表的“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评价Stephen D.Krashen 关于外语教学的原则和设想”一文,是国内学者发表的介绍二语习得理论的第一篇文章,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在我国的正式起步。接着,鲁健骥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说明汉语界的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界几乎是同时起步的。此后,相关文献陆续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这一时期,国内外语类和语言学/汉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译文、论文和书评等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理论和研究综述,如二语习得理论的译介、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和发展述评等;中介语研究,主要涉及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和中介语发展过程、中介语语用学等;二语习得的外部因素研究,如影响习得的因素、语言输入等;二语学习者认知机制研究,如母语的作用、对语言的认知等;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如学习者的年龄问题、学习者策略等;课堂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如二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策略、二语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等。虽然外语界的研究是以引进和评介为主,但有些学者已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国外的理论进行探讨;而汉语界的应用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早,并初步取得了一些建设性成果。在此阶段,国内语言教学方面的学术会议极少涉及二语习得研究,直至1992年5月,《世界汉语教学》等三家刊物编辑部联合在京召开的首次“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上,中介语理论的研究才成为中心议题之一。此间国家社科“八五”规划项目中已有1项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课题立项,但尚未有相关研究的专著和论文集出版。

2.2 第二阶段(1994-2004):研究深入发展并走向成熟

这一阶段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二语习得研究论文数量较前一阶段有了数倍的增长。根据论文数量的分布统计分析,第二阶段的研究无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层面上都比第一阶段有了很大飞跃。研究内容已全面涵盖了二语习得理论基本框架中的主要方面,包括了第一阶段尚未涉及的研究内容,如中介语的僵化和可变性、二语习得的社会环境、学习者内部机制中的语言迁移和普遍语法的作用、个人差异中的学能、情感、动机和认知风格等对习得的影响以及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研究等。总体分析,从研究类别看,涉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从研究层面看,已从语音、语素、语法层面发展到话语和语用层面,这和国外的研究趋势是一致的;从研究方法看,有思辨式、逻辑式和经验型的文献性研究和基于第一手资料来源、手段趋向科学化的实证性研究;从研究面向的对象来看,分为英语为第二语言/外语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这两大应用领域里,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在此期间,国外二语习得研究原著得到较系统的引进,国内学者还以论文或书评的形式将一些国外该领域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的新作介绍进来。同时,一批国内学者撰写的二语习得研究专著和论文集也相继出版;有关二语习得研究的国家级科研立项数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仅国家社科“九五”和“十五”规划项目中就共有12项相关课题立项;一些汉语和英语中介语语料库也相继建立;国内许多高校开始了二语习得研究方向的人材培养。

此间与二语习得研究相关并较有影响的主要学术活动有:1996年的第五届和1999年的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2001年和2004年分别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2004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2003年在南京大学举办

63

的首届“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和研究”国际研讨班等。2004年1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了“全国首届第二语言习得研讨会”[18],这是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开展了20年之后召开的首次主题研讨会。会上成立了“全国二语习得研究学术交流协作组”。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该领域学者积极交流、团结共进的共识,是二语习得研究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1994年-2004年这11年是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逐步进入成熟的阶段,此间不但涌现出大批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层次深入发展,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充分显示出国内该学科研究的生机活力。

三、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现状

3.1 研究队伍与学科建设

国内二语习得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国内高等院校和语言研究机构。高校外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是研究队伍中的主力。随着二语习得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二语习得已纳入高校语言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而且以二语习得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也纷纷建立,成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和教学人材的重要基地。已建立起二语习得研究方向博士点的高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以这些学校为中心,国内逐渐形成了多个有特色的二语习得学科研究群体。

3.2 研究成果

3.2.1 学术期刊文献目前比较公认的集中反映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成果的外语类和语言学/汉语类的核心期刊主要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1998年以前为《国外语言学》)、《外语学刊》、《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等。其中有些刊物还专门开辟了“二语习得研究”专栏。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在上述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二语习得研究的论文共近450篇①。

3.2.2 专著我国学者撰写的研究专著主要有:由蒋祖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出版)、林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和肖德法(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分别编著的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书名的专著3部,《语言获得理论研究》(靳洪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王魁京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英语学习策略论》(文秋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出版),《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文秋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丁言仁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二语言习得入门》(黄冰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出版),《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俞理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

3.2.3论文集二语习得研究的论文集主要有:《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三家编辑部联合编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出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王建勤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文秋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此外,包含二语习得研究的论文集还有《中国学生外语学习心理》(桂诗春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董燕

①统计范围是从上述核心期刊1984年第1期到2004年最

后1期,采用在中国期刊网、《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上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但难免有个别遗漏。

64

萍、王初明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当代语言学探索》(陈国华、戴曼纯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

3.3 研究方法

根据对论文研究方法的分类统计,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前10年,非实证研究方法占主流地位;而近10年来,文献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的使用接近平衡。但实证研究量从第一阶段的13%跃升到第二阶段的51%,说明实证研究方法进入了应用普及阶段,已成为目前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特点。定向于理论(theory-led)的实验研究范式,在外语界渐成主流,但在汉语界主要是海外的学者进行的。国内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借助语料库进行中介语研究,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国内目前已先后建成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和“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等较有影响的大型二语/外语学习者语料库,还有若干不同层次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正在建设中。近年来我国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迅速发展,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34]。

3.4 研究内容

3.4.1 理论反思和理论建设国内学者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进行了反思,并从哲学角度对语言习得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理论和学科建设问题。贾冠杰[14]分析了外在论、内在论以及情感论三大类二语习得理论之间矛盾统一性的关系,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全面理解二语习得理论流派和有助于语言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蔡金亭[1]认为,语言习得与多种学科联系密切,但它与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忽视,因此当前亟需从哲学角度对语言习得进行解释。宁春岩[25]在对二语习得主流理论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Chomsky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出发,从理论语言学的高度对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具有全程意义的理论问题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批评,对我们重新审视二语习得研究颇具启发。戴曼纯[6]从构建理论的出发点和目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以及理论的评估等制约理论发展的关键方面,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建设进行了论述。余理明等[40]提出,教育语言学比应用语言学更能准确表述二语习得的学科属性,因此在学科建设上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认清本学科的教育属性,摆脱以语言学为中心这一思路的羁绊,这样才会有利于二语习得学科的健康发展。

3.4.2 中介语研究国内汉语界较早对中介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地介绍,系统地探讨了中介语的定义、性质和特点、研究方法、研究的意义和策略,阐述了中介语和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23][24],澄清了汉语中介语研究中的某些误解[31]。外语界的研究范围则要更广泛一些,如从认知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探讨(见3.4.4)、对语言僵化的起因的探讨、对中介语可变性的探讨等。还有学者从语义研究、学习者评价标准、语言变异、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方法论等方面指出了中介语研究的局限性[10][32]。

3.4.3 对“监察模型”的质疑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学者就开始对于Krashen“监察模型”中的几个假说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对于“语言习得-学习假说”理论基础的质疑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该假说建立在句法学语言观的基础之上,而这种语言观是不能用来建立语言学习理论的 [15];二是Krashen以Chomsky的“语言的习得机制”论和儿童习得母语的普遍原理作为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习得-学习区分论存在着不少矛盾与误区[36];三是该假说理论的先天不足在于只区分了习得与学习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而对这两种过程本身几乎未作实质性的探讨[43]。“输入假说”的定义、论据和推论看来都存在着

65

漏洞和局限性,其语言规则习得即语言习得的观点不正确,输入假说中的两个主要论据“简化语言”和“沉默期”不能成立[16]。“自然习得假说”也存在着若干问题,它只不过是一个假设,证据还不充足,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5]。“情感过滤假说”只讨论了情感与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量的关系,对于输入–摄入–输出这一认知过程毫未涉及。事实上,输入并不等于摄入,摄入也不能自动转化为输出[43]。总之,Krashen的“监察模型”理论对二语习得这样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而言,其理论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存在不少值得商榷和有待完善之处。

3.4.4 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国内学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二语习得过程,提出了以大脑的注意和工作记忆为中心的模式,认为认知心理分析可能在教材设计、语言材料输入等方面对我们有所启发,同时还为二语习得认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实验证据。他们从同一角度对中介语现象进行了认知阐释:中介语现象产生于学习者构建目的语心理句法系统时,其语言习得机制的自主创造力[19];中介语认知的发生受到语言的、心理的、社会的认知和中介语认知系统发生本身的制约,因此,中介语一定遵循它自身的构建规律[7]。同时还分析了语言僵化的起因,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些避免语言僵化现象产生的策略[41]。有学者依据连通主义(connectionism)②所反映的网络工作的特性,建立了二语习得认知过程的连通主义网络模型,对若干二语习得理论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28]。还有人将隐喻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建立了研究的理论框架[2]。

3.4.5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研究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生成语法框架下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国内的研究显示,普遍语法的可

②国内文献还有的将其译为连接主义或联结主义。及性三假说反映的是二语习得中三种不同的习得现象而不是全部的习得事实,因为尚未发展完善的普遍语法理论直接制约了二语习得中普遍语法可及性的研究,研究方法的局限也影响了论证和分析的结果[21][38]。因此,不宜从单一的理论角度审视二语习得,从多视角多途径研究这个复杂现象也许会得到更全面、更客观、互补的结果[4]。比如有人认为,连通主义能够合理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29]。在普遍语法可及性的框架内,对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进行研究,已经汇入国外二语习得的主流,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而在我国,这一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学者指出,目前当利用普遍语法,在可及性假说的框架里寻求解决“逻辑问题”时,从逻辑前提到研究方法上都陷入了困境,研究结果也自相矛盾[21] [56]。因此认为,要对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过程解释力的优势和缺陷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需要寻找解决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新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要拓宽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研究的范围,这样才能走出困境,使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得到圆满解决[56 ]。

3.4.6 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这里仅略述对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中年龄(临界期)和学习者策略这两个因素的研究。针对第一语言习得提出的语言习得临界期的概念,引发了许多有关二语学习年龄的研究和争论。国内有人认为把临界期看作只在第一语言习得中才有意义,而忽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理论上的偏颇[25]。但也有人否定语言习得临界期的存在,认为迄今缺乏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3][22]。有人提出“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认为学习外语的临界期在小学。然而与之相左的观点认为,没有发现哪一年龄阶段在语言学习上占有绝对优势,在较严格控制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少年和成

66

人的习得情况应优于儿童[3];有调查表明,“外语要从小学起”目前在我国多数地区缺乏现实性,主要涉及到师资状况、教学效果及小学生的外语接触量等问题[11]。我国学者在学习者策略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其中文秋芳在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针对国外几个策略分类中存在着的不足,文秋芳首次提出了我国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理论。该理论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层级性和整个系统运行的可调控性,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培训已产生积极影响,标志着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经越过了“借鉴、模仿”阶段,进入了“融合、创新”阶段[35]。

3.4.7 二语习得与二语/外语教学研究国内学者从宏观上探讨了二语习得主流理论对我国语言教学的启示、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以及理论与应用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从微观上具体探讨了二语习得理论和模式对各语言技能层面教学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戴炜栋和束定芳[8][9][10]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启发,系统探讨了影响外语学习的若干主要因素、对比分析、误差分析、中介语和交际策略等几个重要方面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王初明[30]在若干有影响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式启发下,根据我国外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环境,尝试设计了一个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理论模式。我国学者还认识到,“第二语言”与“外语”学习无论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还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情感因素、认知基础、掌握程度和学习目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混淆这两个不同概念就会混淆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完全不同的特点[27]。关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刘润清[20]认为,正规授课间接提供的一种语言环境,对达到更高的语言水平是有利的,因为只有注意到语言形式才能开始加工和习得语言;胡壮麟等[13]认为,就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情况下,英语习得应持灵活态度,即可分为完全习得、指导性习得和自学性习得。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自学性习得,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对于二语习得研究和语言教学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二语习得研究虽然不能为教学提供直接可资借鉴的、便于操作的成果,但是能加深我们对学习活动及教学活动的理解[39];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实践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原则和理论,后者为前者提供实践园地、进行行动研究并提供实证,从而得出更为科学的研究结果[64]。

3.4.8 方法研究在宏观上,高一虹等[12]观察对比了中国和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发现国内研究以非材料性为主,但正向材料性特别是向量化方向发展;西方的材料性研究相对很强,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定性方法向定量方法的挑战;文秋芳等[34]介绍了二语习得研究方法上的最新进展。一是在进入21世纪后,微变化法被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其优势在于能够揭示二语习得发展的轨迹和机制;二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方法。微观上的方法研究主要涉及针对语言习得研究的习得标准[42]、学习策略研究的有效性方法[34]、二语习得实证研究的评估方法和评价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及原则[37]等。

四、国内二语习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4.1 国内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总体看来进展乏力。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理论建设方面,涉及具体方面的微观研究较多,缺乏宏观理论建构的研究;理论的独创性不强,很多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某些理论原则的阐释评述层面上,在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中国的语言教学理论方面,没有形成自成

67

一体的理论体系。

4.2 国内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依然存在问题。首先,以访谈、观察等材料为基础的质化研究远落后于以数据材料为基础的量化研究,量化研究中问卷调查远多于实验法,将定量法和定性法有机结合的研究还是少数;其次,验证性研究缺乏,已发表研究报告对研究步骤描述不够详细,难以重复[34];再次,目前研究大多是静态共时研究。国外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重视二语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态研究,对仍处于静态研究阶段的国内研究者提出了有力挑战。

4.3 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定位模糊。作为一门多学科、跨学科性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似乎还停留在国外二语习得界以语言学中心论为其特征的发展早期阶段,对该学科属性的认识并没有与时俱进,而是落后于该学科的发展。学界对其学科定位也并未达成共识,这势必会影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4.4 国内学界有人对于二语习得的应用研究存在着功利思想,机械应用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结论”。对于接触到的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成果首先热衷于实现其实用价值,而不考虑外语与第二语言教学完全不同的特点,不考虑所用理论是否适合中国语言教学的实际,没有认识到课堂二语习得研究成果中的某些观点只有学术价值而无应用价值,这种盲目照搬套用的结果对教学必然有百害而无一益。

4.5 二语习得研究在我国开展20余年间,虽然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多论文,也有专著和文集问世,但几乎没有召开过专题学术会议,这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有效交流;没有成立专门的学术团体来组织和协调国内的研究活动,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

五、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景展望

5.1 二语习得多学科性的前景使得二语习得研究和其它学科合作的领域得到扩大。目前二语习得研究已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进行交叉融合,今后存在着和神经系统科学、神经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将得到进一步扩大。随着多学科的介入,学者们应更加敏锐地捕捉二语习得研究跨学科的融合方向,将各学科中有价值的成分借鉴吸收,纳入体系,理论研究必将有所突破、创新和发展。同时,二语习得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除了对二语/外语教学及其改革继续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外,对人类在语言普遍性规则、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生理发展、社会语言问题及文化普遍性等问题正在产生积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此,二语习得应用研究的范围也将得到拓展。

5.2 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将得到更加重视并得以完善。哲学、数理统计、统计分析、认知科学、计算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都将被广泛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中,使得研究方法必将更加科学和丰富。要全面、深入认识二语习得的本质,必须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要进一步普及和提高研究方法意识,最根本的方法是在高校加强现有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

5.3 二语习得研究问题逐渐深入发展。从二语习得过程来看,研究的重点已侧重到学习者接受的输入语的话语分析,研究问题深入到语言迁移、输入语、语言变异等。从二语学习者来看,由对学习者诸因素与学习成绩的简单的相关研究,向这些因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如何起作用方向发展;[17] 由从研究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向研究学习者语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方向发展。同时研究模式将突破原有的以普遍语法为主的状况,功能主义和其它跨学科的模式,如“连通主义”模式等将共同参与二语习得研究,使用的语料将突破句子的层面,更多

68

地使用话语或语篇层面上的语料[26]。这种发展趋势将使国内研究者明确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5.4 汉语界和外语界在二语习得研究上将会出现沟通、融合的趋向,这些为二语习得共性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和人力方面的基础。未来我们可望看到国内汉语界和外语界二语习得研究相互兼容,交叉互补,团结协作,携手共进的可喜局面,可望看到两界学者联合召开的学术会议和携手合作的研究成果。

5.5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将逐步融合到国际性研究当中,在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上进一步和国际接轨,从而在整体上接近国际研究水平,与全球范围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潮流同步,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许多重要研究课题上站到本学科的前沿,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六、结束语

中国二语习得学者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检验、修正、补充和丰富了二语习得的理论与实践,有力推动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并越来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调整和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国内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必将为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创一个硕果累累、充满希望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蔡金亭. 对语言习得的语言哲学解释[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

[2] 蔡龙权. 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

外国语, 2003, (6).

[3] 戴曼纯.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差异[J].

外语界, 1994, (2).

[4] 戴曼纯. UG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2). [5] 戴曼纯. “自然习得顺序”质疑[J]. 外语教学

与研究, 1996, (4).

[6] 戴曼纯.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理论建设

问题[J]. 国外语言学, 1997, (4).

[7] 戴炜栋, 蔡龙权. 论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

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9).

[8] 戴炜栋, 束定芳. 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

干重要因素──外语教学理论系列文章之

一[J]. 外国语, 1994, (4).

[9] 戴炜栋, 束定芳. 对比分析、误差分析和中

介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二[J]. 外国语, 1994, (5).

[10] 戴炜栋, 束定芳. 外语交际中的交际策略研

究及其理论意义──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三[J]. 外国语, 1994c, (6).

[11] 董燕萍. 从广东省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看“外

语要从小学起”的问题[J]. 现代外语, 2003,

(1).

[12] 高一虹、李莉春、吕珺. 中西应用语言学研

究方法发展趋势[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2).

[13] 胡壮麟, 封宗信, 罗郁.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

习得[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4).

[14] 贾冠杰.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之间的矛盾统

一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2). [15] 荆增林. 对克拉申习得与学得说的异议[J].

现代外语, 1991a, (1).

[16] 荆增林. 对克拉申输入说的异议[J]. 外语

教学与研究, 1991b, (1).

[17] 乐眉云. 二语习得研究的多学科前景[J].

外语研究, 2001, (4).

[18] 刘宏刚. 全国首届第二语言习得研讨会在

广外召开[J]. 现代外语, 2004, (1).

[19] 刘利民, 刘爽. 中介语产生的语言心理原

因[J]. 外语教学, 2003, (1).

[20] 刘润清. 第二语言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

[J]. 语言教学语研究, 1993, (1).

[21] 刘绍龙. 第二语言习得及其逻辑问题探析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

69

[22] 刘振前.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

述[J]. 当代语言学, 2003, (2).

[23] 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 语

言教学与研究, 1993, (1).

[24] 吕必松.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J]. 语言文字应

用, 1993, (2).

[25] 宁春岩. 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某些全

程性问题的理论语言学批评[J]. 外语与外

语教学, 2001, (6).

[26] 曲 政, 俞东明. 世纪之交的第二语言习

得研究: 回顾与前瞻[J]. 山东师大外国语

学院学报, 2001, (2).

[27] 束定芳, 庄智象. 外语、第二外语、母语及

其它[J]. 外语教学, 1994, (2).

[28] 王 薇. 一个基于连通主义的二语习得认

知过程模型[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 (5).

[29] 王初明. 解释二语习得, 连接论优于普遍

语法[J]. 外国语, 2001, (5).

[30] 王初明. 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模式[J]. 外

语教学与研究, 1989, (1).

[31] 王建勤. 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 (4).

[32] 王建勤. 历史回眸: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

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 (2).

[33] 文秋芳, 王立非.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

回顾与思考[J]. 外国语, 2004, (4).

[34] 文秋芳, 王立非. 对外语学习策略有效性

研究的质疑[J]. 外语界, 2004, (2).

[35]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C].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36] 吴丁娥. 习得与学知是相互独立还是相互

融合? [J] ──评Krashen的习得—学知区

分论. 外语界, 2001, (1).

[37] 吴旭东. 二语习得实证研究评估方法[J].

现代外语, 2002, (1).

[38] 武和平. 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逻辑与

普遍语法可及性假说[J]. 外语学刊, 2004,

(3).

[39] 肖云南, 戴曼纯. 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在课

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J]. 外语界, 2004, (3).

[40] 余理明, 袁平华. 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语

言学──对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的思考

[J]. 现代外语, 2004, (3).

[41] 张雪梅. 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 外

国语, 2000, (4).

[42] 张燕吟. 准确率标准和初现率标准略谈[J].

世界汉语教学, 2003, (3).

[43] 张伊娜. 学习与习得殊途而同归──从认

知学习理论看“学习、习得”对外语教学的

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4, (3).

收稿日期:2005-05-20

作者简介:戴炜栋,男,上海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

语言习得、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社会语

言学等。

周大军,男,天津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基础部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

生。当前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国语》编辑部紧急通知

近来,有学校反映有公司借《外国语》编辑部的名义,向一些高校外语学院联系广告宣传事宜。《外国语》编辑部在此声明,《外国语》编辑部从未授权任何单位进行此类收费性的组稿。敬请广大高校单位和个人在收到此类收费组稿通知后,务必向本编辑部进行核实,以防上当受骗。

70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其对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本人是新任兼职档案员,通过培训和接触,对档案工作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和感悟,现就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档案管理同行们参考。 一、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档案包括文件资料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履历管理、优秀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记录、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学籍管理、招生与毕业就业工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声像、电子资料,广大教职工在从事教育活动、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凝聚而成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 它记载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汇集着最原始、最可靠的大量信息,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客观地记录,是学校宝贵的信息资源,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对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1、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客观原因,各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固定,经常换人,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不精,管理不够规范。 2、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利用率不高 长期以来, 由于学校重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广大教职工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利用率不高。 2、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

现在学校没有设定专职档案管理岗位,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或是临时配备的,比如说我校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从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更换了三位老师管理档案,而我这位档案管理员,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还不敢确定。我们这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简单地经过培训就上岗,缺乏系统培训,档案管理业务不熟练,严重制约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3,档案不规范,设施简陋 学校档案是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留下真实记录,学校应该配齐档案柜、档案柜当工具及通风、防潮、防霉、防盗、防火等各种防护设施,但目前普通存在的是档案归档材料不规范,归档材料不齐全,归档材料装订不标准,档案的错归错放现象严重,档案室内的设备简陋,达不到档案室的各项要求,使得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大难度。 三、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健全机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 在建立学校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档案管理定期自查自纠机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广大教职工到档案室查阅资料,提高档案的使用率,用制度推进积极推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 2、专员管理,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基础 优秀的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还必须做到业务精通。学校将档案员作为以岗位固定下来,一方面积极进行档案业务培训,促进档案员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每学年

SLA 二语习得重要问题总结

S L A期末考试提纲 Week 9 Chapter 1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pter 2 Found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ART ONE: Definition: 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a term that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2.Formal L2 learning: instructed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3230825.html,rmal L2 learning: SLA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s. 4.First language/native language/mother tongue (L1): A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naturally in early childhood, usually because it i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a child’s family. A child who grows up in a multilingual setting may have more than one “first” language. 5.Second language (L2): In its general sense, this term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after the first language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its specific sense, this term typically refers to an additional language which is learned within a context where it is societally dominant and needed for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other basic purposes. The more specific sense contrasts with foreign language, library language, auxiliary (帮助的,辅助的) language, and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 6.Target language: The language that is the aim or goal of learning. 7.Foreign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is not widely used in the learners’ immediate social context, but rather one that might be used for future travel or oth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or one that might be studied as a curricular requirement or elective in school with no immediate or necessary practical application. 8.Libr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functions as a tool for further learning, especially when books and journals in a desired field of study are not commonly published in the learner’s L1. 9.Auxili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learners need to know for some official functions in their immediate sociopolitical setting. Or that they will need for purposes of wider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ir first language serves most other needs in their lives. 10.L inguistic competence: The underlying knowledge that speakers/hearers have of a language. Chomsky distinguishes this from linguistic performance. 11.L inguistic performance: The use of language knowledge in actual production.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原因及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现状分析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瓶颈,保护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的环境现状,对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实证分析了我国的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外部性,科斯定理 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随着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它们所带来的城市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直接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怎样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许多研究人员都对城市环境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崔斌、佟仁城(2004)通过对北京城市环境管理模式及北京市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环境管理转变的原因,提出了新的适应北京环境的环境管理模式。渠涛、杨永春(2005)以重庆为例,运用市场价值法、疾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计算了重庆2002年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张远、李芬等(2005)在海岸带城市的环境—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支蓉蓉(2006)对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响应的对策措施。林涛、陈卫(2006)中国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50个城市为对象,分析了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各状态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了结论。刘炳江、张轶玲(2006)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矛盾的对策。王芳(2006)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社会行动者的环境行为,通过对政府、企业、和公共等各类相关行动者之间环境行为博弈过程的分析,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及前景(四千字)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及前景 方霄 车辆一班 222012322220045 引言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 又称气冰或固体瓦斯,是一种白色或浅灰色结晶。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会形成水合物。作为燃料能源,可燃冰清洁无污染,燃烧放热量大, 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天然气,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可燃冰分布广储量大,可作为石油及天然气等的替代能源。可燃冰分子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间通过范德瓦耳斯力形成稳定结构在点燃条件下甲烷分子被释放。它是甲烷和水在海底高压低温下形成的白色固体燃料,可以被直接点燃。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又未能建立而在交通运输、金融业、工商业等方面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统称能源危机。根据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遍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也即2050年左右,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其价格升到很高,不适于大众化普及应用的时候,如果新的能源体系尚未建立,能源危机将席卷全球,尤以欧美极大依赖于石油资源的发达国家受害为重。最严重的状态,莫过于工业大幅度萎缩,或甚至因为抢占剩余的石油资源而引发战争。比如经常爆发战争的中东国家,大多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战争不断。而可燃冰是二十一世纪公认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逐渐枯竭,全世界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将提高30%。按今天的估测看,世界煤炭能源将在155年内全部枯竭。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煤的探明储量在2008年已接近16000亿吨。但如果以人均占有量来计算,却只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煤炭资源中等的国家。沙特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朱马表明,全球可开采原油储量约为5.7万亿桶,目前只开采了1万亿桶,不到总储量的18%,以目前开采速度,全球的原油储量还可以开采100多年。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的年限,分别是石油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要展望一个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恐怕是做不到的,展望几十年都很难,这里只能就目前研究中感到的几个问题谈点想法。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

学校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学校教学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我校成立于1999年9月,座落在抚顺市东洲区万新南街49-13号,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学校从成立至今,在历任优秀校长的精心管理和优良的教师队伍持之以恒、扎实工作、刻苦专研的努力下,教育质量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东洲区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重点中学,颇受地区百姓的认可和家长们的信赖。我校坚持以打造品牌化学校为目标,以“立人至善,博学致能”为办学理念,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学校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顺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需求及地区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下,2011年对校舍进行了全新改造,翻建后的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学校占地面积1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64平方米。近9000平方米的待建项目,含盖塑胶操场、两个篮球场以及2500平方米的校园硬化绿化项目。目前学校已拥有教学楼、食堂、体育馆等。如图书馆、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科技活动室、电脑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专业教室也已基本装备完成并开始投入使用。2012年9月,区教育局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将原虎台中学、三十五中学及我进修附中进行整合,三校合一。整合后的进修附中现有教职工107人,教师9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2人,中学一级教师

66人;在校生591人,18个教学班。为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实现学校向素质化、规范化、多元化、自动化的科学发展,不断探索新型学校建设方略,学校于今年九月开始,全面强化学校科学管理,以“内要团结,外求发展,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内抓提质,外造品牌,内创特色,外做贡献”的管理工作方针,围绕“一年稳步提高,二年长足发展,三年办出特色。”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学校新的建设规划、发展定位、办学要求和全校的奋斗志向,在探索现代化教育发展、办学特色等方面正拓步前进。 一、学校教学现状的分析 1、“三校合一”之后,人员相对富足,但学科差异依然存在,这极大的阻碍了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更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进步提升 我校现有教师95名,但师资配备上,有的学科富足,有的学科却仍然存在力量不足的现象,甚至连保障基本上课需求都很难做到。这就不得不导致有一些教师要改科上课,有的教师要跨学年授课。有些主要的,关系升学的学科,虽然表面上看授课教师人数并不少,但大多年龄偏大,有的教师还体弱多病,刚刚委以重任便抱病回家休息。虽然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教材,常有画龙点睛的精妙之笔,但接受新鲜事物慢,不熟悉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观念守旧,团队意识薄弱,不善钻研也是这部分教师的一大弱点。

第二语言习得教学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通识课□学科(专业) 基础课专业发展 必修课□选修课课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汉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并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汉语作为第二

语言的教学的实践中,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2.中介语研究 3.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二)难点: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2.中介语研究:中介语产生的过程、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3.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年龄、性格、认知方式以及语言学能等因素。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一)教学目的 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理论提出产生的意义,熟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三)基本内容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与“目的语” (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3)“习得”与“学习” (4)“第二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5)“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6)“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及历史回顾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4.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习得因素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分析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分析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城市空气质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常用的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 1.3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现状分析 1.4 主要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的分类 2.1聚类分析简介 2.1.1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2.2对各城市聚类的结果及分析 2.2.1衡量指标 2.2.2数据运算 2.2.3聚类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 3.1 模型的构建 3.2 数据的运算 3.3 结果分析及综合评价 第四章结论与对策建议 4.1主要结论 4.2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章绪论 1.1城市空气质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和全球人口急剧增多的因素的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很多地区相继出现了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市众多,人口密集。但由于工业的发展,我们的很多城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空气的污染,直接对我们造成伤害,人们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 二、研究意义: 洁净大气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人在五个星期内不吃饭或五天内不喝水,尚能维持生命,但超过5分钟不呼吸空气,便会死亡。人体每天需要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因此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评价空气的质量才能反映空气的好坏,才能开展治理等工作,才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可燃冰的研究和发展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应用化学研究方法论文 2013 年 12 月

可燃冰的研究与发展 【摘要】可燃冰是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发现的一大新型能源。因其优越的燃烧性能和清洁燃烧产物,所以被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现在阐述可燃冰形成过程并分析总结目前对可燃冰的研究现状、分析可燃冰的应用对环境产生的利与弊,及对可燃冰的研究开发对未来能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可燃冰;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可燃冰 可燃冰又叫做“天然气水合物”也称作气体水合物(Natural Gas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它是由天然气水在高压(大于l~atm,或大于10MPa)和低温(O—l0℃)条件下合成的一种固态类冰状结晶物质。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因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为甲烷.所以可燃冰又称为固态甲烷。其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可以生成甲烷和水:其资源量充足,据初步统计,可达全球已知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占地球全部有机碳总量的1/2以上,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以上,能大大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所以被认为是继石油之后的一种新型燃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可燃冰”这种固态物质是在低温、高压环境下水和天然气混合而成的,外表貌似冰雪;只有在温度(℃)、压力(Mpa)、气源都具备的前

提下,才会在海底、冻土带地层介质的间隙中生成天然气水合物晶体。所以“可燃冰”的形成必须满足3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研究表示可燃冰的形成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第二压力要足够大.O℃时压力在30arm 以上就可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气源。因此,可燃冰受其性质、形成条件的种种限制,只会在诸如大陆、岛屿的斜坡地带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单元内形成。 可燃冰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 目前,有关天然气水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的研究虽然开展的较多,但是都不完善,学者们提出的计算模型也是众说纷纭,不能准确描述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层特性,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研究还很不完善。天然气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孔介质的类型、润湿性和初始压力对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影响。Makogon进行的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克服多孔介质中的表面张力以及水在介质表面吸附作用的影响,与气液体系相比,气体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生成需要更低的温度或者更高的压力。Yousif和Bondarev在岩心及多种介质上对气体水合物生成及分解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近似的结论。研究证明,天然气水合物的导热系数:(W/m·K)主要与其密度有关。斯托尔和布拉依安用探测法测量了丙烷和甲烷水合物的导热系数。斯托尔测得的丙烷和甲烷水合物导热系数值与切尔斯基在密度为680kg/m3时的测得值一致。随着压力的升高天然气水合物导热系数增加。目前,国内外有关气体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力学研究还很有限。水合物动力学包括生成动力学与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学校管理自查报告

天生炕分场学校 校务管理和制度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关于开展校务管理和制度执行情况专项督导检查工作的通知》(金区督教发﹝2017﹞4号)文件精神,现将我校开展校务管理和制度执行工作进行认真自查,报告如下: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学校管理体现“人性化”。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推崇人性化管理,做到“宽严有致,恩威并重”,既有规范化的制度,又有人性化的关怀。学校采取“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全程管理,分级赋职”的措施,强化内部管理,相继制定了《天生炕分场学校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考评办法》、《班主任工作考评细则》等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时刻对照,规范遵守,逐步实现了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的跨越。 另外,我们还不断完善民主建设,如:最近我们在制定和修改学校制度时,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都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初稿,让教师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全面权衡,出台定稿。为了让大家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同时,实行了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制度,建立了“校务公开栏”,把学校的财务情况、奖惩情况、业务考评等重大决策都予以公开,阳光操作,使每个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关心学校的每一件事,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师资队伍,德才兼备,教师管理力求做到一个“实”

字。 学校工作最为重要的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学校常规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教师自身常规首先要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我校特制定了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一系列常规要求。就教师而言,确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至关重要,鉴于此,每周一次业务学习形成了制度,正常进行。同时,我们还注意做好师训工作,主要采取送培、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工作中,严格课程管理,严格按课程计划制定、执行“三表”,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尤其是品德与生活、生命安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切实按学科教学计划上好课,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在对学生教育上,首先让教师做好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和师德修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成长。我们经常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行为准则,努力打造新时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楷模。 (三)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管理始终坚持一个“严”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领导切实加强教学工作的流程管理,从备课、上课、辅导、考试等各个常规环节抓紧抓好,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推动学校发展。学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课堂教学常规制度》,《质量分析制度》等,

中国近代史学术的研究新观点介绍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活跃史学思维,这是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的理论等引入史学研究,导致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历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城市史、人口史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区域、社区、阶层、群体、基层组织、乡村社会、民众信仰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史学研究的深入,促使很多问题的认识发生新的变化。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为对照,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理论、开拓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研究的学术园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大量涌现。 1、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并不排斥‘革命’,但‘革命’显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全过程。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与史学研究领域,并且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融入史学,进一步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的多,也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更有学者分析到:“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正确国家独立、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从“范式”的角度看,“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定位。”“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理论的主要基点是:把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转变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心内容是从前现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从这个新视角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

山东省日照市环境状况的调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

山东省日照市环境状况的调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 ——辅导教师:日照市五莲县洪凝镇初中胡宗波 日照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处我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西靠沂蒙,北连青岛、潍坊,南接江苏连云港。全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海岸线100公里。现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有54个乡镇、街道,2981个村居,总人口280万。 日照拥有独具魅力的生态环境优势。这里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被誉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 ,是长江以北最大的绿茶产区和毛竹生长带。境内百公里海岸线上,有绵延64公里的优质沙滩,“蓝天、碧海、金沙滩”的优美风光令人陶醉。从总体上讲,空气污染指数A P I在60以下,日均值属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天数较多,空气中含的SO2、 NO2、 PM10、O3主要污染物浓度都在0.2以下,CO的浓度在10以下,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在优。是山东省地级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即使这样,空气污染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地区经济速度的加快和世界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目前日照市环境污染的情况 从前一阶段日照市召开的市区大气污染限期治理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目前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原因主要存在有:小锅炉、小 的发电厂排出的废气,市区近120个供 热烟囱, 153台燃煤炉、灶造成冬季取 暖期“家家小锅炉、户户冒黑烟”的现 象。市区的森博浆纸厂产生的废气、五 莲县石材业产生的粉尘污染、莒县华泰 纸业、山东晨曦集团有限公司这些大型 企业产生的废气也是目前影响我市空气 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些地区还比较严 重,2003年3月12日,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环保局、电视台等有关部门组成调查小组,对我市东港区、五莲县石材加工业进行了现场调查,检查发现,部分石材加工户办理了环境手续,按要求设置了沉淀池,污水进行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但从总体看,多数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