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

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
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

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

姜晓萍

[摘 要]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共服务发展的成就,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体制、机制障碍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体系,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绩效;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0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8)12-0028-05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以及部分私营组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依法进行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既需要梳理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成就,更需要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尤其要深刻认识制约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借鉴与建议。

一、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阶段与特色

公共服务体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1]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公共服务体制的恢复阶段(1978—1984年)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公共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公共服务严重短缺的社会现实,国家首先把教育与卫生体制作为重点,在恢复大学全国统一录取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开始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普及中小学教育等方面尝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开始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以缓解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的现实困难,从而为社会力量参与卫生服务的有限供给打开了缺口。

然而,此阶段的重点是恢复和整顿已有的公共事业,建立相关制度,维护正常运转;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包揽、分级承担。对于跨地区的公用事业项目,一般都是由中央各部委立项、出资建设并以中央计划单列的形式统一管理和运营。对于地区内或者省内项目,一般都是由地方立项、报批,然后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和管理及运营。

(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启动阶段(1985—1992年)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仍然保留计划经济惯性的公共服务体制根本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1985年开始,中央和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卫生工作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关于认真执行改革劳动制度几个规定的通知》、《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等,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改革作政策性指导,标志着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此阶段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特点:11开始尝试打破公共品供给的政府包揽,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品生产和供给;21公共服务责任下移,实现地方负责、分级管理;31推进事业单位承包制、责任制,引入竞争机制;41放松对事业单位的管制,扩大经营自主权,激活内部运行机制。

(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3年)

随着我国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体制进程中国营企业下岗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居民生活保障问题、分税制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问题、市场化进程中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等问题凸现,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障碍。1993—1999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中央文件全面提出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举措。1994—2000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推进了社会保障的多元化供给模式,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199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1997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卫生

机构运行机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等作了部署。这一

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

此阶段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特点:11重点解决建立市

场经济体制与现代企业体制进程中凸现的城镇公共服务短

缺问题,但忽视了农村公共服务短缺问题;21推进公共服务

供给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尝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

分担机制;31伴随着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开始进行

事业单位的转制改组。

(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完善阶段(2003—2008年)

从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作为教

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

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

意见》,要求优先解决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

通知》和《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200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的通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

动合同法》,推动了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全面深

入。2006年9月,国务院出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

展规划》、《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开始

将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革的重

点。

此阶段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特点:11重点解决城乡基

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矛盾,促进公共服务从效率走向公

平;21针对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政府缺位,强

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责任;31加大了对农村公

共服务的投入,着力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

服务的均衡化。

二、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30年来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总体趋势是破除计划经

济色彩的政府包揽,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公共服务供给

主体多元参与,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

成效。

(一)明确了新世纪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之初,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目标服从于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重在恢复和提高公共

服务的效率,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出现

的城市公共服务短缺问题。2003年以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决定了新时期我国公共服务的发展目

标是:实现基本人权,建立人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改善公共服务绩效,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

共需求;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

城乡差距与贫富分化问题。

(二)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探索公共服务供给的市

场化与社会化

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教育、文化、卫生

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与管

理体制,以打破政府垄断,激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产

品生产。其一是制定了一些推进公共品市场化和社会化的

公共政策;其二是通过国企与事业单位的改制,合理区分政

府、市场、社会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促进了政企分开、政事

分开,既有利于政府将核心职能转向基本公共服务,也有利

于激励民间资本投资公共服务领域,参与准公共品的生产,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其三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

交通、城市环境卫生等准公共品生产中推行特许经营,合同

外包等市场化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准公共品的生产;其

四是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推行责任分担。如高等

教育与民办教育的收费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企业、

个人强制性分担制度,社区服务中的公办与民办结合等;其

五是在供气、燃气、供水等领域围绕价格调整推行使用者付

费的改革。[2]

(三)逐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基本形成中国特色

的公共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对公共服务投入逐年增长,尤

其是十六大以来,社会矛盾的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促使

政府更加重视改变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

如图1所示,我国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在2000年以前呈

稳步增长趋势,2003年以后则呈快速增长态势。政府对公

共服务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覆盖面的

扩大,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

基础教育体系进入全面普及新阶段。2007年底占全国

总县数的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以健全农

村卫生与社区卫生体系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初

步成效,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也初步形成,新型城市医疗卫

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07年,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也逐步

由单一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迈向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

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全民医疗保险体

系;城乡养老保险与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也逐步推广,全国参

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137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人数为5171万人

图1 1978-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的

支出趋势(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

政部《2006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表》的数据整理。

三、中国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然而,面对公众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我国目前的公共

服务水平仍显不够,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也远远不能适应当

前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较弱,公共服务体制障碍仍然存在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就是指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职责,包括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质量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

目前我国重视经济建设,忽略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观念依然存在,导致政府、市场、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功能与定位不明,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上普遍存在缺位或越位现象,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纯公共品供给领域,由于政府采取了“卸包袱”的方式推向市场,导致政府缺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众利益受损。如教育与公共卫生领域出现的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农村义务教育与卫生服务的投入不足、资源匮乏等造成了弱势群体获得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本来可以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准公共品供给领域,由于政府垄断或行业垄断,与民争利,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导致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公共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社会公众丧失“用脚投票”的权利。

(二)基本公共服务供求失衡,公共服务的公平问题严重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求失衡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在社会保险方面,2005年,我国三项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重,东部地区达到41.9%,中部地区为27.6%,西部地区为22.7%。

在教育方面,城乡义务教育投资水平差距更加突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等现象仍然存在(参见表1)。至2005年,上海市普通初中生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8934.52元,北京为5706.57元,而四川为947.43元,安徽为953.33元,河南为932.28元,其中,上海与河南的差距为9.67倍。[3]

表1 2000年与2004年城乡生均义务教育投入比较 单位:元

年份

普通小学普通中学

城镇农村农村低于城镇城镇农村农村低于城镇

生均教育经费2000148479846.2%1955101448.1% 20041980132633.0%2288148716.9%

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200095355841.5%112066740.5% 20041379103525.0%1457110124.4%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000952870.5%1464569.2% 20041549538.3%16412623.2%

数据来源:根据2001和200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

在卫生服务方面,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受70%的卫生资源,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却只享有30%的卫生资源。从2001———2005年,全国城市医院增长率为13. 8%,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却分别下降14.94%和16. 56%,从2000年至2006年全国城乡卫生费用测算可以看出(参见表2),农村卫生费用远远低于城市,其中人均卫生费用城市比农村多3-4倍。

表2 全国城乡卫生总费用测算数(当年价格)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城乡卫生

费用(亿元)

城市2621.72793.03448.24150.34939.26285.46581.3

农村1964.92233.02341.82433.82651.12374.53262.0城乡卫生

费用比例(%)

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城市57.255.659.663.065.172.666.9

农村42.844.440.437.034.927.433.1人均卫生

费用(元)

361.9393.8450.7509.5583.9662.3749.0城市812.9841.2987.11108.91261.91122.81145.1

农村214.9244.8259.3274.7301.6318.5442.4城市/农村(倍)3.83.43.84.04.23.52.6 数据来源: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0—2007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

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之间实行不同的建构理念与体制模式,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在待遇模式与待遇水平上都呈现不均等特征。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缴费,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个人缴费,前者体现风险共担和社会公平,后者突出个人责任。在失业保险中,农民工很难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失业保险待遇,处于被边缘或歧视的地位。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差距也很明显,2005年,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相差2.71倍,户数相差2.45倍,平均标准相差2.08倍,补差水平相差

1.91倍。[4]

(三)对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服务绩效总体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公共服务的投入在逐年上涨,但相对于公共需求的增长速度,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较低。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2006———2007年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的调查,24.8%的公众认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比较高,41.5%认为一般,25.9%认为比较低或很低。另据陈昌盛、蔡跃洲等对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综合绩效评估,认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整体处于偏低水平”。[5]这两项调查表明,无论是从公共服务主体的投入、产出绩效角度评估,还是从公共服务对象的公众满意度方面评估,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都不容乐观。尤其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共服务水平比较,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参见表3)。

表3 中国公共服务水平国际比较

公共服务指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菲律宾中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 DP百分

比(2004)

5.865.48

6.024.773.653.263.222.79

政府医疗保健支出占G DP

百分比(2003)

6.786.86

7.71

8.686.41.191.42.03

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 DP百

分比(1996)

-22.830.129.7---3.6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四、中国公共服务的改革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国公共服务30年的成就为进一步探索公共服务的

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使我

们更加明确了今后的改进目标和任务。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就是要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

中的定位与责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职责

体系。当前的重点是从纵向上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

公共服务供给分工与责权,从横向上整合部门职能,强化公

共服务部门建设,努力形成适合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政

府组织构架。

大量的研究表明: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正当角色主要

体现为:11制定公共服务规划与政策,营造公共服务的制度

环境,保障公共服务均衡发展;21监管公共服务的行业生产

与供给,保障公共服务质量;31通过付费购买公共产品,保

障公共品的有效供给;41直接生产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

护基本人道生活的公共需求。

根据这四方面的职能,中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主要

是:制定有关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据国民经

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专项国家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和公共

服务质量标准,提供国家层面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服务进行宏观统筹管理和监督检

查;运用财政转移支付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公共

服务的公平公正。省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主要是:保证

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划、质量的执行,根据本地区情况

制定地方公共服务的规章、政策与规划;提供本区域内的公

共产品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对各市县的

公共服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对基本公共服务提供

必要的财政保障。市、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主要是:贯彻

落实国家和省级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提供

区域内各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实

现度与满意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乡镇政府的

公共服务职责主要是:管理乡镇公共事务,落实各级政府的

公共服务政策到村到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直接

的基本公共服务;及时化解基层纠纷,维护基层稳定与社会

和谐;逐步由基层行政组织向直接为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

中心”转变。

在明确纵向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基础上,还应该

注重横向的政府公共部门建设,按照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

大部门体制的思路,可在进一步整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

基础上,尝试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进行模块式整合,

并适度调整和充实编制,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在政府机构中

的地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成立公

共服务委员会,负责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全国公共服务

工作,负责对各主要负责公共服务提供的政府部门、事业单

位和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等。

(二)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

等化

公共财政体制是直接影响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公

共服务绩效的关键因素。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公

共财政体制,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前提。

11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

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

针对我国地方政府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事权、财权不

匹配导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均衡的现实困境,要在宪法

和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基

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据此调整

各级政府间财力分配,以推进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均等化。

尤其要以增强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

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镇财政管

理体制改革,减少财政管理层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

投入机制

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基础上,

应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努力把新增财政收

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逐步使公共服务支出成为财政支出

的主体。尤其要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农

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优先保障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基本

公共服务,鼓励城乡之间建立公共服务资源的良性互动机

制,切实解决农村基本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破解城乡二

元公共服务体系的障碍,确保农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

质化的公共服务。

3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应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调节作

用,逐步缩小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范围,不断提高一般性

转移支付比例,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促

进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降低专项转

移支付的比重,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估,提高中央财政

转移支付的效果。要推进转移支付制度的透明化与规范

化,杜绝权力寻租空间,确保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具有提供基

本公共服务所必需的财政能力,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

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6]

(三)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绩效

提升公共服务绩效,必须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

问题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破

解“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公共需求增

长和公共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局。

11制定和实施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又

是一个需求不断更新与完善的动态进程。要确保我国基本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全

面建设小康的要求相适应,就需要从国家层面集中各方面

的智慧,根据我国国情和公共需求的发展变化,制定总体的

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明确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

标、基本原则与实施步骤。要坚持“政府主导、扩大覆盖、注

重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则,在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就业、基

本医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弱势群体为重点,努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公

共服务绩效。

21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公共服务涉及的服务对象、供给主体和政府层次较多,在服务程序、支出标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不一,从而影响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和公平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分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明确服务的目标、内容、对象、基本程序、资金来源、质量控制、公众参与以及绩效评估等内容,为全国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推进建立一个基本参照体系。[7]

一是制定公共服务范围与责任分工的技术标准,即确定各级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和分类与责任分工,并明确哪些应该政府承担、哪些可以市场提供、哪些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哪些应该市场提供而政府提供相应补贴、哪些应该政府特许等等,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二是制定公共服务质量的技术标准,即根据各类公共服务的特性,分类制定服务质量标准。如:制定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质量标准,也可在充分考虑了当地价格和消费指数的前提下,分类制定社会福利标准和养老保障标准;三是制定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技术标准,通过制定《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条例》等,规范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原则、主体、程序、指标和应用途径,用以检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程度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为实行“公共服务问责制”提供依据,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现实问题,要应用“治理”理论指导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适度引进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运作方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公共服务治理格局。

一是要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功能与定位。优化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制度环境,形成公共服务的职责体系;二是要建立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的有效机制,灵活采取授权、特许、合同外包、购买服务、公私协作、凭单制、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模式提供公共服务;三是拓展公共服务中公民参与的渠道和范围,大力培育社会组织,降低准入门槛,健全制度化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

服务体制[J].中国改革论坛,2006(8).

[1]China(Hainan)I nstitute of Refor m and Devel opment.A c2

celerate the Establishm ent of Socialist Public Service Syste m.

China’s Foru m on Ref or m,2006(8).

[2]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法与技术[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3.

[2]Ju Hua1M arket M echanis m In Public Service:Theory,M eth2

od and Technology.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p193.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教

育经费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China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S tatistics Yearbook.Bei2

jing:Chinese Statistics Publishing House,2006.

[4][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

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66,116,385.

[4][6]China(Hainan)I nstitute of Ref or m and Devel opment.

B asic Public Service and Chinese Hum an D evelop m ent.Bei2

jing:Chinese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2008.p66, p116,p385.

[5]陈昌盛,蔡跃洲: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5]Chen Changsheng,Cai Yuezhou.Chinese Governm ent Public

Service: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local O verall A ssess m ent.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2007.p12.

[7]陈昌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行动与政策建议

[J].财会研究,2008(2).

[7]Chen Changsheng.Advance the Equalizati on of Basic Pub2

lic Services:Strategic Acti on and Policy Sugges2 ti on1Finance and A ccounting R esearch,2008(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成都 610064)

(责任编辑 文 硕)

The Refor m of Ch i n ese Publi c Serv i ce Syste m i n Recen t30Y ears

J iang Xiaop ing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 ws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public service devel opment in the past30years,analyzes the instituti onal and mechanis m obstacles,and points out s o me counter measures such as deepening the ref or m of public service syste m thr ough constructing the structure of govern mental res ponsibilities in public service,p r omoting the equalizati 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r ough s peeding up the ref or m of public finance,i m p r oving public service perf or mance thr ough consu m2 mating public service syste m in urban and rural,innovating the supp ly of public service thr ough constructing multi-col2 laborative governance structure.

[Key words]public service,service-oriented govern ment,instituti onal refor m

[Author]J iang xiaop ing is Pr ofess or at the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浅析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浅析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中的官僚制理性精神 事例: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朝代众多。有着很长的官僚制历史渊源。历朝历代都对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特别重视。但是在众多的朝代中,无一例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传统权力和超凡权利比法定权利更具有影响力。即使到了近代中国的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管理的官僚制也依旧如此。虽然中华民国时期提倡三权分利,依法统治,依法办事。但是在实际地行政管理现实中依旧是人性大于法制,人情管理的成分远远多于理性管理。这违背了现代官僚制最基本的理性特征。现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越来越加快,行政法制化改革的深度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微。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公共行政法制化越来越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组织模式是一种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模式,和现在人们对“官僚”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同。【1】它是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位特征,以社会管理为目标的组织形式。韦伯通过区分三种权威模式,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合理合法型权威来论证自己的官僚制理论中具有相当的理性因素。 官僚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实行集权制,组织的权威和权力来自与法律和各种明确的规定。(2)要求组织功能和办事程序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减少摩擦,降低人和物的成本。(3)在组织内部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等级制。(4)个人呢职责和所得到授权只取决于其所占据的职位。(5)采取测验考试等形式,以技术资格为根据选择任职者。官职是被任命的,官员的职位通常是终身性质的。(6)非人格化的管理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7)组织运行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流程和指挥链条,纵横交错、按部就班的进行。【2】 官僚制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就是理性,概括地说,官僚制拥有的理性精神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对组织效率的追求。第二,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第三法制精神。 在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充分的吸收了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越来越理性化和高效率。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行政组织是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缺乏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而先天拥有的各种理性精神。如自由契约精神、法制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行政体制显然早已不适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于是中国共产党充分的吸收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理性精神,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制度,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发展。 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中国的行政组织的发展出现了止步不前的状况。新的世纪面临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但中国的行政组织改革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90年代的行政体制缺乏合理的职类分类和职能分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比较低,讲门第、拉关系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重人治,轻法治、重身份,轻契约的感性精神占据了官僚制中理性精神成长的空间;行政管理“以身份取向”凌驾于“成绩取向”之上,官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摘要:21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必然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的 理论研究,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 导是必然选择。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内涵,进而阐释了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稳定运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 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 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 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 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 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 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 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 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 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 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 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 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 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 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 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中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分析

中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分析 摘要 政府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行政改革中的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径作了理性思考,指出政府制度创新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指明效率、民主与公正的价值诉求是政府制度创新的价值诉求、政府制度创新为我国公共行政的未来发展显示出光明的前景。 关键字:行政改革,制度创新,政府制度创新

中国政府如何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政府改革的发展路向,关键在于创新。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行政改革,是一个政府管理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在政府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较人进展。当前,在我国政府加人WTO后,进一步从制度创新视角对政府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无疑刘一深化当前的公共行政改革其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行政改革的战略定位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战略系统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上下两个结构,但由于既有的改革基本上循于经济主导模式,形成了经济体制改革先导,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发展序列,这就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时间落差和进度落差,这两大落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拉大,政治体制的不适应性也日渐积累,从而引发了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重困境,并且相互激化。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就在政治体制改革进退维谷而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而当“行政体制改革的诉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时承担起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某些弊端,巩固新的经济基础”,由此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实际启动的共同要求,处于中国体制改革逻辑发展全程的结合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根据政治——行政“两分法”的基本理论假设,政治体制改革导向权力利益分配和公平与民主诉求,而行政改革导向责任和效率,可以改善政府成本——效益关系(紧缩编制、转换职能、澄清吏治、提高效率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同时避免政治体制改革可能造成的超前政治参与等“转型问题”,从而保证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两个方面兼顾。而且,虽然从法理上讲,中国“议行合一”的国家政权体制决定

浅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录 摘要 (1) 导论 (2)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2)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本国政府职能 (3)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变迁 (3)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3) (二)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主要弊端 (3) 三、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5)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5) (二)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6) (三)科学设置政府机构 (7) (四)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课题。 文章以政府管理职能入手,简要阐述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以及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及其转变。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弊端。随着中国的入世,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此文章提出了可行性较好的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导论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客观需要,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直接面临竞争的是企业,承受最大挑战的却是政府。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一,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迎接这一严峻挑战,中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努力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廉洁、高效、法治、有权威、有能力的政府。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政治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但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弊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文章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为立足点,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视角,对现阶段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作了一些思考,并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政府职能即公共行政职能,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角度,不同国家的政府职能各具特色。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西方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历史,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它大体经历了“守夜人”、“全面干预”到“混合经济”阶段,即从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调节经济运行到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混合型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职能既不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也不放弃间接影响和干预经济运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与经济关系的模式也非一致的,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和北欧模式。 尽管因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国政府职能上的不同特色。但综观各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职能作用大致表现为: 一是具有市场开拓的导航职能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使其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经济的发展必将付出昂贵的时间和社会成本,此时通过政府的导向力量,有利于促使市场经济系统整体抓住机遇,快速升级。 二是对市场运行的调控职能作用。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并逐渐使之成为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消除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公,通过政府的积极作用,可以大大缓解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 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 (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 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 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 (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 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 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 (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 (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 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 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 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2、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3、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4、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在大幅精简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体制和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 198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问题。 199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96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 1.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 分)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A.0.47 B.0.48 C.0.49 D.0.5 2. (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 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 B.2, C.3, D.3, 3.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4. D.十六大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 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5.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 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T|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 江泽民理论 7.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 河 A. 四 * B.五 "O c.六 D.七 8.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 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 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 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个。 A.51 ;27

B. 51 ;28 C. 61; 27 D. 61; 28 10.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 1928 * B.1929 C. 1930 D. 1931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 建立大能源部 C. 建立国土建设部 “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 B.建设责任政府 “ C.建设法制政府 |7 D. 建设廉洁政府 13.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当代中国行政专题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展望 沈亚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一、改革目标的回溯分析 按目标设定,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到1992年, 以精简机构为主要目标; 1993年到2002年, 以转变职能为主要目标; 2003年至今, 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 (一) 机构改革为主要目标阶段 1978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为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随之推行。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阶段, 主要以机构改革为重点。 (二)转变职能为主要目标阶段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 机构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 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阶段 2002年, 中共十六大提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等, 对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上分析说明了机构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 中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机构改革还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同时受到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所以机构改革成效受到一定局限。1992年以后,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围绕市场经济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组织体系, 需要经由实践与理论研究两方面的努力。此外, 机构改革成效受限还与人们的认识局限、官本位意识、人员分流困难、缺乏相应配套改革等有关。 二、改革目标实施的成效分析 (一)机构改革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成效1982年的机构改革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 的第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新确立, 向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转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二)转变职能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成效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对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问题的重大突破, 也标志着在新的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开端。 (三)公共服务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成效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也不断得到改善。从2002年开始, 各级地方政府开始进行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建设创新。 三、改革目标的发展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的发展阶段, 触及深层次的关键性改革目标也日趋明显合理。中共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二中全会

行政管理学设计方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 专业:行政管理 主考学校:__兰州大学___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讲师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8年4月8日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ownship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

目录 内容摘要.....................................................................I 正文目录...........................................................................II 一、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3) <一)现行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4) <二)压力型行政体制下乡镇的行政表现 (4) 二、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 (5) 三、当前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乡镇行政区划不合理 (6) <二)乡镇行政管理方式落后 (6) <三)政府职能庞杂、错位 (7) <四)党政不分、政事不分 (7) 四、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 (8)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8) <二)培育农村自治组织 (8) <三)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9) <四)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9) 参考文献 (Ⅲ)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1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政府放权和退却的程度以(答案:B)的高低为限度 A.市场质量 B.社会质量 C.体制质量 D.组织质量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A.依法行政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依法办事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答案:D)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制定(答案:B)是规范审批程序、审批方式最有效的手段。 A.行政审批法 B.行政程序法 C.行政法 D.行政裁决制度 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政府结构更加扁平,由一个中心向多个中心转移,政府的权力配置呈现(答案:D)趋势。 A.集群化 B.统一 C.集中化 D.分散化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下列说法关于地方政府在政治透明方面不正确的是(答案:D )。 A.政务公开 B.警务公开 C.司法公开 D.干部竞争上岗 E.任前公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在动因都有所不同,使其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在:⑴变革的深刻性。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的革命性变革,对政府职能的简化、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行为方式的改革乃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⑵改革与发展相互依存度高;⑶内外部制约因素的相互交织。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能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2、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 4、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消除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和谐的发展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使得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啦。同时加上外因的作用,即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环境的变化和WTO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其改革的原因。 三、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和看法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进程应稳中求进。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政管理改革战略。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做到: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是合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更明确,政府机构设置更科学,政府权力划分更细化,政府行为准则更规范,政府运行成本更合理,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能明晰的、管理科学的、廉洁高效的、依法运行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1、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所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并且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特定的要求,根据这一实际来决定“放松政府管制”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幅度、力度和方式,力求稳中求进,同时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 2、建立和健全政府行政机制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对于关系到全局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进行专家论证、咨询以及社会公示,由社会组织、公民自主决策;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的 1

关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关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01-17T09:53:06.76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下期供稿作者:刘敏[导读] 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注重改革和完善日常机制 刘敏 (上海华汽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1)09-0000-01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骤 1.1982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一次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以前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权力依然集中,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当时的行政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所以进行了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经济权限、人事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和人事管理权限,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精简干部队伍,但是很不彻底。 2.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1988年开始推行的。这次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党政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等等。这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要转变政府职能。 3.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1993年开始的。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掌握政策、统筹规划、信息引导、提供服务、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上,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队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我国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1998年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为中心的而进行的改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宏观调控、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是政府转变后的主要职能,真正把生产经营交给企业。调整政府机构,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加强行政体系法制建设。 5.2003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五次改革。这次改革是对1998年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按照推进刑侦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统一、精简、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分析 (1)我国的政府职能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和改善。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制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完善,政府的管理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府干预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市场的作用凸显;加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了惠及全体国民的基础服务体系。首先是推行行政责问制,积极完善发展创新决策机制;其次,促进政务公开;再次就是改善行政审批制度,促进审批制度的规划性和合理性。 (3)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了政府组织领导机构。在此情况之下,我国逐步建立起来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想适应的框架结构,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制度建设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规范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资料显示,社会舆论对政府刑侦管理体制的普遍评价不高,包括对政府的行政道德评价、政府的行政效率评价等。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不强,甚至发生了与政府有关的冲突事件。当前的国内理论界都认为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都在政府领域,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三、国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压力,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行政管理改革,在控制机构规模、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转变政府职能。1988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行政管理部门改革,通过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开始“卸载”自身事务。改革措施的最大特色就是执行与决策分离。在政府内部设置独立的执行机构,实行经理责任制,这样就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英国政府在2002年设置的执行机构负担了75%的公共服务任务。美国也开展了历时八年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重塑政府运动。德国政府采取了非连续性渐进改革模式,转变公共组织机构。 2.借鉴经验,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美国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首先是注重选民的意向和利益,决策目标明确。其次是决策程序规范,注重民主讨论、辩论以及对结果进行绩效评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做出决策。最后决策是公开透明的,制定了《政府公开法》《信息自由法》等法律,决策受民众和法律监督。 3.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在国外,政府间的关系改革,主要就是中央向地方分权倾向,地方的自主程度高。1982年,美国政府推行“还钱于州与地方”,这就是政府在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各州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分担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分享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 4.政府认真贯彻绩效管理。英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服务承诺制。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建立现代绩效管理和现代公共支出以来,全国推行服务承诺制,向社会公布了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的工作绩效标准。 5.权利制约机制的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政府十分注重对权利的约束,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比较严密完善,美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是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实施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模式。 四、深化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1.科学合理地定义政府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