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资产阶级思想占主流地位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 俄国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军事 装备落后,物资不足,战斗力差 装备先进,物资充足,战斗力强 力量 俄国工业发展落后,蒸汽动力很少
造成俄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评价)■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进步性 1)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为什么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 巩固练习:“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 2)促使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 局限性 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落后性 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 1)内容上: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 进行残酷的掠夺” ,主要是因为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 1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资金。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无权) 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 2)影响上: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 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点。 4)落后性:形成以军事封建性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材料:1856年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明 确表示,要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从上面解决 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表达了他要自上而下地改革农奴 制的意图。 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 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 本主义吗? 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 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 走出误区 分钟也不能被破坏。 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再拖延下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资 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 本主义,而是在于挽救统治危机和维护贵族 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行中),工厂手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
大商人、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厂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它的实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本段改革背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的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
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
在农业中,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
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性,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
战争导致农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2亿5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5千万俄担,占产量的20%。
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粮的生产。
列宁指出:“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
”但是,俄国粮食的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的地主开始采用机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佣劳动。
不过,在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大部分地主是采用增加劳役租和提高代役租的办法,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
在土壤肥沃、工业不甚发达的黑土各省和白俄罗斯,地主主要是靠缩减农民份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收入。
在这里,十九世纪上半叶,地主的土地扩大了2~3倍,而农民的份地平均缩减了1/3和2/3,由每人7俄亩减至3.2俄亩。
随着地主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役租加强了,劳役日也由每星期3天增加到4天、5天,甚至6天。
在俄国工业较发达的非黑土地带省份,地主主要是把农民的劳役租转变为代役租,并且日益提高代役租的数目。
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9 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首先,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农奴制度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无法自由地从事工商业活动,这使得俄国的工业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其次,农奴的生活状况极度恶劣,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频繁的反抗和起义不断动摇着农奴制的基础。
再者,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朽和落后。
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促使统治者认识到必须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一)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居住地。
(二)土地分配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但份地的大小和质量由地主决定,农民需要支付高额的赎金。
(三)组织管理建立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和控制。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由沙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虽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2、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
(二)局限性1、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背负了沉重的债务,生活依旧贫困。
2、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五、相关例题例题 1:俄国 1861 年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B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 农民起义不断D 沙皇为巩固统治答案:B解析:俄国 1861 年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他选项都是推动改革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例题 2:俄国 1861 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A 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B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D 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答案:B解析:判断一场改革的性质主要看其结果和影响。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你知道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吗?想了解农奴制改革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一起来看看吧。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农奴制的基本简介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
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俄国农奴制度的确定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规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农民才能由一个主人转到另一个主人。
封建农奴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1581年,伊凡四世(雷帝)为保证地主拥有劳动力,实行禁年,剥夺农民在尤里节前后的出走权。
1592~1593年,沙皇政府在全国实行土地和户口登记。
凡记入地主名下的农民便成为农奴,自由人只要替他人做工达6个月以上便沦为奴仆。
1597年,沙皇下诏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期未满5年的农民,农民更加牢固地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当时,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3种。
地主农民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逐步失去了人身自由。
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
1607年颁布的法典规定,地主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从5年延长到15年,收容逃亡农民者要受罚款处分,窝藏逃亡农民者要被追究。
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以下是 6 条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的表述:
1. 嘿,你知道吗?俄国农奴制改革里有一条超重要的,就是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啦!就好比一只被关在笼子里好久的小鸟,突然被放出来能自由飞翔一样,农奴们从此可以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啦!例子嘛,原来农奴只能在主人的土地上干活,现在他们可以去城里找工作,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呢!
2. 告诉你哦,农奴能拥有自己的财产啦,这可不是小事情啊!就像一个一直穷得叮当响的人,突然有了自己的财富宝库。
比如说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种植自己喜欢的作物,不用再担心被剥夺走啦!
3. 哎呀呀,还有呢,农奴在法律上也和其他人平等啦!这可太重要啦!以前他们好像是二等公民,现在和大家一样啦!想象一下,就像原本被歧视的孩子,现在能和其他人公平竞争,这是多么大的改变呀!你说是不是得点赞?比如农奴可以去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益了。
4. 嘿嘿,改革后农奴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哦!这多棒呀!就如同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无数条光明大道摆在眼前。
他们不用再局限于种地啦,可以去当工匠、商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呀!
5. 瞧,政府还出钱帮农奴赎买份地呢,这是多好的事儿呀!就像有个慷慨的贵人来帮忙摆脱困境一样。
比如有的农奴家庭就能用比较轻松的方式拥有自己的土地,开始新的生活啦!
6. 哇塞,改革还推动了俄国工业的发展呢!这就好像给一辆停滞的车子加足了油,突然就飞奔起来啦!工厂能招到更多的劳动力,经济也活跃起来了。
那些原本生活困苦的农奴,有机会进入工厂工作,是不是很有意义呀!
我的观点结论:俄国农奴制改革真的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它让农奴们获得了新生,给俄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背景:政治: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亚历山大二世: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经济: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思想:“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赫尔芩,车尔尼雪夫斯基)变革思想的推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二、目的: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三.时间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四.性质封建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五.内容: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内容:①政治上: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②经济上:文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赎买土地)。
③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评价: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但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
臭名昭著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p80列宁)。
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简析“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A、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B、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过度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C、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并获得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A、改革不彻底:实质是地主对农民进行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前提下进行,当农民“解放”后,实际上已一贫如洗。
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运动的兴起,因为农奴获得自由 后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这推动了俄国社会变革和 进步。
04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对改革的积极评价
解放了农奴
改革彻底结束了农奴制,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 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促进了经济发展
改革为俄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后的农奴成为自由劳动 者,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
文化教育发展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因为农奴获得自由后需要接受教育来适应新的社 会环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
俄国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
02
农业现代化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现代化,因为农奴获得自由后可以拥有自
在农奴制改革之前,俄国社会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农奴的反抗 和斗争不断发生,这些斗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改革必须与斗争相结合
农奴制的废除并不是单纯的改革,而是需要与农奴的斗争相结合 ,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推动改革的深入和彻底。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俄国农奴制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强有力的领导,即亚 历山大二世的领导,他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推动了改革的顺 利进行。
政治体制变革
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体制的变革,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和民主化 奠定了基础。
对改革的争议及批评
不彻底的改革
改革并未完全废除农奴制,而是保留了农奴主的特权和 土地私有制,未能彻底解放农奴。
社会不公加剧
改革后,农奴主对农奴的剥削更为严重,社会贫富差距 进一步加剧。
政治体制问题
改革后的政治体制仍然存在专制和集权的问题,民主化 程度不高。
改革的现实意义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背景:1、俄国农奴制的建立:15、16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过程中,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17世纪中期正式建立。
2、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1)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2)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随便处理,生活悲惨;(3)自由农民耕种公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
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农奴制危机加剧;(2)俄国工业步履维艰;(3)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武装起义。
知识分子激进派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①扩大地在中海和西亚的势力;②转移国内矛盾。
二、改革内容:1、改革的酝酿:(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局势动荡。
国外:国际地位下降(2)特点:缓慢而谨慎(3)表现:通过舆论减轻阻力;先秘密后公开;成立委员会(4)原因: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教训(5)结果:通过了改革法案2、内容:“二一九法令”:(1)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2)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3)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4)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其他改革:(1)政治体制: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富裕资阶和贵族地主包办),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2)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农村照旧(3)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等。
三、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见下面“四”,局限性:(1)改革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地主土地所有制。
(2)改革具有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农奴制改革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的农奴制。
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的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
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
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
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
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原因
直接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根本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部
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
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评价编辑
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1.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俄国历史近代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3.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4.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5.俄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6.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