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敬畏自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 敬畏自然》课件

敬畏自然
严春友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
主旨。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 然。
作者简介
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 论》、《大自然的智慧》等。
鲲鹏
kūn
字词过关检测 yàn hāo
斥鴳 相形见绌 蓬蒿
敬畏自然 (11)
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本段第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 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从字面上说就是又敬重又畏惧。
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
重自然界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 畏惧是因敬而畏,就是要爱护自然,况 且破坏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这是令人畏惧的。
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因为人们常常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 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走到极端往 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大自 然的惩罚。 只有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 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就高科技而言,人类航天事业所了解的宇宙空 间还非常狭小。 2、人类自身的认识史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 3、人类挖掘矿物所留下的矿坑可能成为人类自掘 的陷阱 4、宇宙中应该存在着比人类更智慧的生物 5、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 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 的生物。 6、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杰作。 7、大自然也很懂的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 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原则
11敬畏自然

联系现实
你知道人们干了哪些“征服自然”的蠢事吗?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开山造田; 过量捕鱼及其他野生动物; 超采水资源; 不合理开采矿产; ……一切破坏自然生态和向自然过量索取 的行为。
1. 2. 3. 4. 5. 6.
名人寄语
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 就而喜形于色,然而, 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 陷井呢? (理解:比喻,人类开采煤碳、石油,天然气以 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 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 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 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 “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 不可分割的。)
一(第1段)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 。 二(2—10段) 比较人类智慧与自然的智慧。
1层(2—4) 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相比显得渺小。
2层(5)
宇宙创造了一切,这是人类不能及的。
3层(6—7) 人类的智慧是宇宙的智慧,人是自然的 一部分。 4层(8—10) 宇宙的一切都具有生命。
三(11段) 人应当敬畏自然。
具体比较人类的智 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大自然的智慧 无与伦比
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的高级生命 是物质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人类与 大自然的其他事物应是兄弟关系。
结论:敬畏自然
行文思路总结
征 服 自 然 ( 否 定 ) 人 类 智 慧
自 然 智 慧 ( 对 比 )
二 者 关 系
宇宇 宙宙 是中 有一 生切 命生 的命 都 是 兄 弟
2、如何看待那些死气沉沉的物质,他们和人
类有着怎样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敬畏自然》研讨课教案_10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深度理解《敬畏自然》一文中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2、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和段落,通过讲读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为什么要敬畏自然”的内涵。
2、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对于“敬畏”两字的思考。
四、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录播教室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议论性散文——《敬畏自然》。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屏幕上的这些句子就像是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人人都会吟诵。
请同学们齐读!读的很整齐。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像不像口号?我们读口号的时候声音要洪亮,请再读一遍。
这一遍读出了气势。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两遍的朗读,我们来尝试的说一说这些句子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怎样的关系。
【设计理念】旨在引导学生从教师所罗列出的句子中明确新中国初期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片面化解读,认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真理。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在那个年代,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被认为是真理,人们相信自然可以被改造、被征服。
自此,新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屏显: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建设的组图。
)面对此情此景,有一位学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就是严春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去听一听他说了些什么?二、读课文、明观点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人类想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这一想法,作者是如何看待的?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词语:天真幼稚、不自量力。
在作者看来,人类想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这些想法都是天真幼稚的、不自量力的。
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呢?明确作者观点:敬畏自然。
11《敬畏自然》

题) 二 (2—10段) 比较人类智慧与自然的智慧:相形见绌
1层 (2—5) 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相比显得渺小, 不值一提。 2层 (6—7) 人类的智慧是宇宙的智慧,人的智慧是 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自我认识的工具。
3层 (8—10)
宇宙的一切都具有生命, 人与其他生物是同等的,是兄弟姐妹。 (分析问题)
反馈检测
人 自然 2.本文谈论的是__和__的关系,作者认为人 征服自然 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要____的理念,应该 敬畏自然 ____ 爱护自然 ,____。表现了作者具有一种
忧患 ___意识。
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 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
三
(11段)
人应当敬畏自然。(解决问题)
阅读第5自然段,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 “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 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 “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包含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4 又是使用什么事实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论点的? (即:理清思路) 3 “敬畏” 是又敬重又畏惧 。人不要宣称 什么“征服自然”, 应该“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 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一
(第1段)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 (提出问
1 拟人手法
“自然智慧”、“宇宙 生命”用拟人手法,在表 达上有生动形象、亲切的 效果。
2 反问句
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 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 表达的是肯定意思;用肯定句来反 问,表达否定的意思。 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 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 的印象。
11 敬畏自然 严春友

11 敬畏自然严春友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1、识记、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敬畏自然》。
你是怎么理解“自然”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她的庇护,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
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追问:自然的现状如何?然而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
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
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
你是怎样理解“敬畏”的?敬重,畏惧。
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
二、整体感知。
1、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弄清生字词鲲(kun1)鹏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每段关键句,概括每段内容。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11.敬畏自然设计2节

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
小组讨论
给予学生适当的自读时间后,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尽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投影的思考题。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能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层次对课文进行分析。
学以致用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重
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难
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学生作业本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学生分组讨论
激趣导入
引入历史情境
了
解文学常识
正音,为朗读扫清障碍
朗读训练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小结
(3分钟)
作业布置
(2分钟)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含义: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⑵、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含义: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⑶、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第11课 敬畏自然

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
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人类智慧为什么不值得骄傲? •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空间非常狭小 • 人类的认识很幼稚
• 开采自然可能成为人类的陷阱
• 存在着比我们智慧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智慧优于人类智慧
• 大自然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不能
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
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掉入危机。
人类采矿破坏地貌和地层
结构,很可酿成严重后 果,危及自身。
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
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宇宙有目 的的创造。宇宙创造了人类等于长出了大脑,有了自
我认识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
多恶果,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对自然过度开发等等。
人与自然到底应该如何相处呢?这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敬畏自然》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诞生的。
蓬蒿( hāo )咫尺( zhǐ )呐喊( nà )
挖掘( jué )深邃( suì )混淆( xiáo )
kūn ( 鲲 )鹏 斥yàn ( ) 狼jí ( 藉 )
“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 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 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 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整体感知
2.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
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
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 (与王存臻合著)等。
11《敬畏自然》

第二讲 作者简介
严春友, 严春友,男,1959年5月生于山东 1959年 省莒(jǔ) 省莒(jǔ)县。分别毕业于山东师 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 范大学历史系、 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 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师 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工作。 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工作。主 要论著有: 宇宙全息统一论》 要论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 《精神之谜》等。 精神之谜》
第四讲 解读课文
看视频, 初步了解课文!
全文结构
第一段:提出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不自量力。 第一段:提出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不自量力。
第二段: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二段: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三段:论述宇宙的生命。 第三段:论述宇宙的生命。 第四段:解决问题: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第四段 解决问题: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解决问题
主旨
该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 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 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Fra bibliotek教师寄语
环境与人类共存, 环境与人类共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 调。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是一叶扁舟,人需要同舟共济。 地球是一叶扁舟,人需要同舟共济。 手拉手整治母亲河, 手拉手整治母亲河,心连心保护大地球 。 存一分敬畏,留一分安全。 存一分敬畏,留一分安全。
道理论证(事理论证) 道理论证(事理论证)
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 1. 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 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一万年以后 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一万年以后 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 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 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 40多亿年的历史 2. 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 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 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 200亿年的历史了 亿年的历史了……一定早就演化出 有200亿年的历史了 一定早就演化出 了更高级的生物。 了更高级的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 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 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 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 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 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 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仿写: 谁能断言
,然而, ?
人类利用各种手段猎杀藏羚羊, 扒了它们的皮制成轻柔的围巾。 当人们带上它们来炫耀自己的美 丽时,谁能断言这些华丽无比的 围巾,不会是最终把人类送上黄 泉路的血迹斑斑的“血”绳呢?
⑤美味佳肴( yáo ): 指味道鲜美的食品 。
寻读课文: 你能找出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观 点的关键性语句吗?
试用下列句式回答:
人类之所以要敬畏自然,是因为( )。
●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相形见绌。 ●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 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谁说宇宙没有生命?宇宙是个大生命, 而人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宇宙中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 ●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为文章增色,试 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 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有何不同。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 散文
征服自然 的关系,否定了“
,论述了人与自然
”的思想,提出了
“敬畏自然
”的观点。
说说文中反问句的作用。
答: ①加强语气的作用;
领 略自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和反问等把 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 言的含义。 3、提高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浩瀚宇宙 浩瀚的得 精 彩
衔 花 求 侣
依偎相生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相 处
1. 毁林开荒; 2. 围湖造田; 3. 开山造田; 4. 过量捕鱼及其他野生动物; 5. 超采水资源; 6. 不合理开采矿产; ……一切破坏自然生态和向自然过量索取 的行为。
名人寄语
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 都要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
——恩格斯
仿写: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 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 一提的灰尘, 都是大自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展 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阅读课文,参考同步练 习,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达 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 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
一(第1段) 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人类的无知 和虚妄,也表明了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
二(2—5段)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比较。 三(6—7段) 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 关系。 四(8—10段) 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行文思路总结
征 服 自 然 ( 否 定 ) 人 类 智 慧 自 然 智 慧 ( 对 比 ) 二 者 关 系 宇宇 宙宙 是中 有一 生切 命生 的命 都 是 兄 弟 敬 畏 自 然
层 层 递 进
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答:人们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 服自然。结果往往导致自然被破坏,导致大
敬畏自然,就是认识 到自然的伟大,就是爱护 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
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
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 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 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
五(11段)
得出结论:人应当敬畏自然。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 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 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 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 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 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 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②加重语言的力量; ③激发读者的感情; ④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请说说人与自然是一种怎 样的关系,并就“敬畏自然” 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 人们发出呼吁。
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蝇的复眼
包含4000个 可独立成像 的单眼,能 看清几乎360 度范围内的 物体。
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 畏我们自己”?
答:“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 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
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
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
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联系现实
你知道人们干了哪些“征服自然”的蠢事吗?
议论性散文:
它不同于抒情性 散文 ,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 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 内容是议论的 ,通篇有论述的理路 , 有论点 、论据、论证,但是它有 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 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 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 色彩。就是用文学的、抒情的语 言写的议论文。
◆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péng hāo
①敬畏
②蓬 蒿
③精巧绝伦
chù zhǐ
④不自量力
suì
⑤相形见绌 ⑧狼藉斑斑
⑥咫尺
xiáo
⑦深邃
⑨混淆
朗读课文后,积累下列词语
①蓬蒿(péng hāo ): ②狼藉( jí ): ③咫尺( zhǐ ): 指野草 。
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 形容距离很近 。
④相形见绌( chù ):与别物相比,显得远远不如 。
看看人类是怎样对待自然 的呢 ?
⑴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 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 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
⑵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 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⑶ 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 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4)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 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孩 子 心 中 的 花
相 依 相 伴
等 待 伙 伴
最后的孤独
大 自 然 的 愤 怒
海 啸
地 震
愤怒的海啸
海啸过后
疯狂的龙卷风
地震(地球抖动身子)之后
饥渴的大地
砍伐森林之后 令人反思的人与自然
大海还给人类的垃圾
飘零的生命
导语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 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 中成长壮大。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 忽略了自然的感受,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 生态问题。人类一度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 受到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 是什么关系? 学习本文后,相信我们会多一些思考。
1、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 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 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 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 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 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 的的创造。 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 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 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种东 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 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 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 德法则!
——德国哲学家 康德
作业:
阅读本单元其他课 文,课外查阅资料,进 一步思考“人与自然” 的关系。
我们一起浏览一下本单元 的课文。
⑴、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 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 般。 ⑵ 它们(旅鼠)虽然只是哺乳动物,但 在所有动物当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 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 裂才能和他们相媲美。 ⑶ 它们(大雁)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 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 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 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