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放飞蜻蜓》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蜻蜓的图片。

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情不自禁地朝前围拢过来。

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

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他们看着都忍不住想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

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以往五颜六色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的美丽情景。

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感受人物内心的体验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结合自己在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

课上,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说着蜻蜓的知识。

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放飞蜻蜓看图写话

放飞蜻蜓看图写话

放飞蜻蜓看图写话
时间:2019-04-23 09:55:10 | 作者:学霸
【放飞蜻蜓】
严铭谦
星期六早上,小红发现了小蜻蜓在她家窗户边上。

小红把它捧到家里,帮它包扎。

第二天,蜻蜓休息够了,小红就打开窗户把小蜻蜓放出去了。

蜻蜓扇动翅膀飞出去了,它看到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的高山,太阳公公和像棉花糖一般的白云。

她对着小红飞呀飞,似乎在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命。


【放飞蜻蜓】
宁镇韬
星期六,小花出门玩的时候来到了一个湖边,看见了一只蜻蜓躺在地上飞不起来了。

于是他把蜻蜓带回家,把它放在了窗子上休息。

第二天,蜻蜓好像好多了,小花打开了窗子,蜻蜓轻轻扇着翅膀飞走了。

它看见了绿绿的高山和软软的白云,太阳公公笑眯眯的,好像在对着小女孩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开心的蜻蜓】
邓鹿霖
有一天小红出去玩,突然有只蜻蜓掉进了她的面前。

她轻轻地把它抱起来带到屋子里面去了。

她看了一下,原来蜻蜓是受伤了,于是她用药帮蜻蜓包扎了。

第二天早上,小蜻蜓伤好了,小红把窗户推开,轻轻的放走了小蜻蜓。

小蜻蜓扇着翅膀对小红,好像在说:“谢谢你救了我一命,我好多了!”蜻蜓飞走了,它真可爱。

太阳公公面带微笑,好像也在夸奖小红。

小红真是一个好孩子。

(公众号:可乐小天才)。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展示蜻蜓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蜻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 观察法:观察蜻蜓图片,了解蜻蜓的特点。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蜻蜓的生活场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蜻蜓图片及相关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蜻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外形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蜻蜓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出课文主题。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疑问,教师解答。

(3)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蜻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掌握蜻蜓放飞的基本技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坚持到底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蜻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蜻蜓放飞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蜻蜓放飞时风向、力度的控制。

(2)如何在放飞过程中保护蜻蜓。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蜻蜓的相关资料,制作PPT。

(2)准备蜻蜓放飞器材。

2. 学生准备:(1)观察周围的蜻蜓,了解其生活习性。

(2)预习相关知识,准备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蜻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蜻蜓特点。

2. 的新课:(1)教师讲解蜻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学生通过PPT了解蜻蜓的生长过程。

3.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蜻蜓放飞技巧,学生跟随练习。

(2)学生分组进行放飞比赛,互相学习、交流。

4. 保护蜻蜓:(1)教师讲解蜻蜓放飞时的注意事项,如如何保护蜻蜓。

(2)学生分享自己的保护蜻蜓的经验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放飞蜻蜓过程中的表现。

(2)反思如何在保护蜻蜓的提高放飞技巧。

2. 同伴评价:(1)评价他人的放飞技巧及保护蜻蜓的行为。

(2)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1)总结学生在放飞蜻蜓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放飞蜻蜓的技巧。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1)学生回家后,观察周围的蜻蜓,记录其生活习性。

(2)家长参与,共同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2. 课外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或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范文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放飞蜻蜓教案范文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生词“蜻蜓”、“放飞”、“童年”等。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简单的句子仿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增强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学生能够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生词。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简单的句子仿写。

2. 学生能够体验到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增强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放飞蜻蜓》的课件或黑板。

2. 教师准备生词卡片,用于教学。

3. 教师准备与蜻蜓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于教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拼读。

二、学习课文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三、理解内容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课文内容相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二、深入学习课文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1. 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2.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简单的句子仿写。

四、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19放飞蜻蜓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19放飞蜻蜓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19放飞蜻蜓蜻蜓,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蜻蜓目,差翅亚目,分蜻科和蜓科。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明白。

视觉极为聪明,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品味式口器。

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

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

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

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

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音jié jué指蚊子的幼虫)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

成虫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捕食飞虫。

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等对人有害的昆虫,实为益虫,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

蜻蜓的已知种类超过5,000种。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

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有三个单眼,复眼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

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

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响,议决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

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

其品味式口器发达,强盛有力。

蜻蜓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明白,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忽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

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

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

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纪律性,并可防备因震颤而折伤。

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

足靠近头部(以便于捕食)。

腹部细长。

成虫的布局虽颇一致,但巨细差别悬殊,翅展一般为5公分。

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蜻蜓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

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

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和习性,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2. 生态环境对蜻蜓的影响3. 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蜻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难点:如何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蜻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2. 实践操作法:观察蜻蜓、放飞蜻蜓等活动。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蜻蜓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观察蜻蜓的工具,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3. 准备放飞蜻蜓的场所。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展示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蜻蜓。

2. 提问:你们对蜻蜓有什么了解?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蜻蜓的形态特征,如身体结构、翅膀特点等。

2. 讲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如捕食、繁殖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蜻蜓生活在生态环境中的视频。

2. 分析生态环境对蜻蜓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探讨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方法。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蜻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提问:如何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二、实践活动(15分钟)1. 组织学生观察蜻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进行放飞蜻蜓活动,体验与蜻蜓亲密接触的快乐。

三、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蜻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如观察蜻蜓、放飞蜻蜓等。

3. 学生对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实际行动。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学生家长参与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行动,如在家中种植绿化植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等。

放飞蜻蜓汇总6篇

放飞蜻蜓汇总6篇

放飞蜻蜓汇总6篇放飞蜻蜓作文篇1星期天的早上,我和妈妈来到公园。

只见这里处处飞着一只只大蜻蜓,就似乎一架架飞机在空中回旋。

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拿着网子处处捕获蜻蜓,一会儿跑东,一会儿跑西,追的蜻蜓处处乱飞。

一只蜻蜓被追的晕头转向,落到了地上,我立即把它网住。

这时,妈妈过来说:“蜻蜓是益虫,专吃蚊子和其它有害飞虫,是人类的好伴侣。

我们不要去损害它们,假如爱护了它,就像爱护了大自然。

”我听了妈妈的话惭愧地低下头。

我抓紧把手中的蜻蜓放了,我和妈妈望着自由自由的蜻蜓兴奋地笑了。

放飞蜻蜓作文篇2今年雨水特殊多,因此蜻蜓满天飞。

有时我在十二层楼的居室里,躺在床上便可以观察窗外的蜻蜓在飞。

久违了,蜻蜓!小时候,我们可玩的东西实在太少,便总和小动物过不去,想尽方法逮它们玩。

逮蜻蜓、捉蝴蝶、捉蜗牛、粘知了、捉蝈蝈、斗蟋蟀、逮蛤蟆、逮金壳郎……那时没有听说过“环保”、“生态”之类的词,只记住了“战斗”。

女儿也常常和蜻蜓打交道,照图片画蜻蜓,放大红蜻蜓风筝,玩带弹性的`塑料蜻蜓,但还未接触过真正的蜻蜓。

今年夏天,我带她到玉渊潭游泳。

回来时,她见有人在公园门口卖鸟、卖小鸭子和小兔子,便要买回家玩,我说不行,便一个人径直向前走去。

一会儿,女儿追过来说:“爸爸,有不用花钱的小动物,你让我要吧。

”我不解,便跟她一同走回去看。

原来一个大人带小孩玩,逮了一小笼子蜻蜓,容许送女儿两只。

女儿用塑料袋装了两只蜻蜓和我一同去逛商场。

由于她死死地攥住塑料袋口,一会儿功夫,其中一只蜻蜓便躺倒了。

我说:“你看,这是益虫,你给弄死了。

”女儿说:“爸爸,你再给我逮一只蜻蜓吧。

”我说:“刚说完是益虫,你怎么还要逮呀。

”女儿说:“逮一只蜻蜓妈妈,好带着受伤的小蜻蜓,飞回到天上去呀。

没有妈妈的蜻蜓,多孤独呀。

”走出商场,女儿观察了蓝蓝的天空,准备放飞手中的蜻蜓。

她高举双手,撒开塑料袋的口,蜻蜓一下就飞走了。

“爸爸,我回去再要两只蜻蜓吧!”“干什么?”“给放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理解重点语句,能
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2.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和循循善诱。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
和循循善诱。

教学准备
1.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

2.陶行知先生的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你们知道最像飞机的昆虫是什么吗?(蜻蜓)
2.板书课题:21、放飞蜻蜓。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可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复习并巩固上节
课所学的重点内容,指名回答。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全班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指名交代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学生边默读课文第二、三段,边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先生语言的句子。

(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2)名反馈,并逐处学习。

他停下脚步慈爱的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1.从“慈爱”、“抚摸”这两个词可以体会到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和蔼可亲。

○2.指名让学生演一演这动作神态,大家一起评价。

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珍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提问:蜻蜓吃什么?(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2.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苍蝇、蚊子、孑孓都是害虫,那么,消灭这些害虫的也正是蜻蜓。

所以,对于益虫——蜻蜓,我们就应该好好保护它,成为它的好朋友!
陶行知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1.这么漂亮的尾巴,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接下去学习吧。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的翻过身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

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飞行方向。

据说,它饿极了的时候,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不过,以后会还会长出来的。

”接着,他有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1指名朗读,其余思考: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结构特点以及功能分别是什么?
○2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适时指导。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了翠贞。

○1你们知道陶行知为什么要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说?而不直接叫孩子们把蜻蜓放飞呢?
○2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因为如果直接叫孩子把蜻蜓放飞,他们也不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不仅能让孩子懂得蜻蜓是吃害虫的有益昆虫,而且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3)全班同学齐读这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

注意要读出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感觉。

3.谈谈自己的看法: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看过蜻蜓吧!那么,谁有捉过蜻蜓呢?
(2)那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以后,你还会不会捉蜻蜓呢?为什么?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

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三、 扩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教育家,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2.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有安排了一个话题,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蜻蜓会说些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
四、 板书设计
捉蜻蜓
被陶行知看到
教育 吃:苍蝇、蚊子、孑孓
陶行知 孩子 谈蜻蜓 尾巴:一节一节、又细又长
眼睛:很大、结构和复杂
放蜻蜓 保护有益动物
五、 布置作业
1、 跟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 收集一些有关蜻蜓的图片和资料。

循循善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案
方镯娜
2011年 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