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误诊分析

合集下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分析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于儿意及青少年,老人及婴幼儿亦偶有发生,是由EB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由鼻咽腔通过飞沫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误诊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近年来虽未发生流行情况,但仍有散在发病,现就我院近期收治的一例患者报告如下。

患者:女 6岁学生,因发热、畏冷、咽喉痛半月,于2010年9月20日入院,入院前曾在外院用多种抗生素、激素治疗,但体温仍常在39℃-40℃之间,且较规则的每日午后至凌晨发热,无盗汗。

入院时体检,急性发热面容,两侧颌下可触及四枚肿大的淋巴结,如蚕豆大小,活动,压痛,口腔粘膜有3个溃汤面,两侧扁桃体肿大Ⅱ°咽充血,咽后壁可见多个滤泡,左肺呼吸音粗糙。

实验室检查: 9月20日,红细胞440万,白细胞8400,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7%,异常淋巴细胞15%,中性54%,淋巴细胞24%,9月22日,白细胞7200,传染性单核细胞18%,异常淋巴细胞9%,中性52%,淋巴细胞20%。

9月25日,白细胞9700,中性74%,淋巴20%,单核2%,异常淋巴细胞 1%,酸性3%,咽拭子培养(一),血培养(一),肥达氏反应(一),尿常规:蛋白(士),白细胞少许,尿抗酸杆菌培养(-)。

肝功能:谷内转:氮酶79.1 u ,谷草转氨酶80.3 U。

胸片:心肺无异常B超:示肝脏体积增大(左、右叶),肝右叶斜径126mm,肝实质回声稍增强增粗,分布欠均匀,牌厚29mm,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患儿入院后给予抗病毒及保护肝细胞治疗3天后体温开始下降,但在住院第5天时,休温又升至39℃ (午后),以后逐渐降低至正常。

患儿体温虽高,但精神好,偶而体温达最高时感头痛,于治疗第5天时,咽部充血渐好,扁桃体肿大I°,淋巴结缩小,无明显压痛,咽部滤泡渐退,于治疗第10天后痊愈出院。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

【 关键词 】 小儿 ; 传染 性单 核细胞增 多症 ; 临床特点 ; 误诊分析
C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i s d i a g n o s i s a n a l y s i s o f c h i l d r e n i n f e c t i o u s mo n o n u c l e o s i s L /S a i—y u a n .
C h i l d r e n , s H o s p i t a l o fF u z h o u .T e a c h i n g h o s p i t a l fF o u j i a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F u z h o u , F u j i a n , 3 5 0 0 0 5 , C h i n a .

6 7 2・
齐齐 哈尔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1 4年 第 3 5卷第 5期
J o u r n a l o f O i q i h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c i n e , 2 0 1 4, V o 1 . 3 5。 N o . 5
1 A受体和拮抗 五羟 色胺 2 A受体 来实 现 的 J 。而 在副 反应 方面, 相较于奋乃 静 , 阿立 哌唑 可提 高黑质 纹状 体通 路稳 定 性, 从而大大减少锥体外 系反应 的发生率 , 上述研究 表明其引
起锥体外 系反应 的可能性低于奋乃静 , 差异 带有显著性 ( P< 0 . 0 5 ) 。阿立哌唑的副反应 主要为失 眠、 头痛 和心 动过速 , 较
济负担 , 易于长期 服用 。 参 Nhomakorabea考 文 献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案例解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案例解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案例解析一、简要病史患者,男,18岁,发热,T 39.5℃,胸前、双上肢见多形性皮疹,红色斑丘疹,皮肤、巩膜黄染,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区疼痛一周入住我院感染科。

二、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2.8×109/L、中性粒细胞 3.61×109/L、淋巴细胞17.25×109/L、单核细胞1.89×109/L,分类淋巴细胞75.6%、中性粒细胞15.8%、单核细胞8.3%,见异型淋巴细胞和不典型单核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36%,可见少量幼稚细胞,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116×109/L,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90umol/L,直接胆红素44umol/L,ALT400U/L,AST280U/L;EB病毒抗体IgA阳性,EBV-DNA阳性;肝炎标志物检测均阴性。

巨细胞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抗体等均阴性。

图a 血细胞分析散点图,D1FF散点图上亮绿色的Lym范围扩大,与紫色Mon界限重叠,DIFF、BASO散点图上异淋特征区域出现大量散点。

图b 外周血幼稚型异型淋巴细胞、核仁明显可见;图cd外周血单核细胞型(不规则型)异型淋巴细胞,细胞核周胞质浅染,婉如薄纱,胞质边缘不规则深染,呈棱角样,瘤状突出,卷裙样。

图e~f浆细胞型(泡沫型)异型淋巴细胞:胞核圆形或类圆形,多偏位,核周浅染带明显,胞质呈混浊蓝色。

三、诊断及依据1.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诊断依据(1) 发热,皮疹,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损伤。

(2)血细胞分析:白细胞明显增高,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外周血三种类型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单核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像基本正常,EB病毒抗体IgA阳性,EBV-DNA阳性;肝炎标志物检测均阴性。

巨细胞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抗体等均阴性。

(3)对症治疗有效,排除了其它血液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四、简析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痛、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极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红色斑丘疹,早期白细胞可正常,发病10至12天后白细胞明显增高,可高达30~60×109/L,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少量幼稚细胞,该病临床症状、体征与急性白血病相类似,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往往缺乏对本病的认识,特别是基层医院,极易误诊为急性白血病,其它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

4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原因分析[1]

4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原因分析[1]
型,即泡沫型、大淋巴细胞型及幼稚型,前二者较易辩认,第三
型极易被误认为幼稚淋巴细胞,如再加之全身浅表淋巴结肿
大、肝脾肿大,就很容易误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本组例1 是
在误诊后再行骨穿及血清学检查才被纠正。如遇可疑病例应
多次复查血常规,不能经1 次~2 次检验因异淋巴细胞数达不
到诊断标准就放弃对本病的考虑。血常规检查是早期诊断传
确诊本病的经验。
1 临床资料
例1, 患儿,男,7 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鼻塞、淋巴结
肿大,初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后确诊为传单。
依据是:骨髓象正常,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为23 %, 血清嗜异
体阳性。
例2, 患儿,男,2 岁,主要临床表现:发热、黄疸、肝功异常、
初步诊断为传染性肝炎,最后确诊为传单。依据是:外周血异
4 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原因分析
张风英
(太原市小店区妇幼保健院,山西太原 030032)
【摘 要】 目的:分析4 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原因,以总结早期确诊本病的经验。方法:对1990 年至
2000 年间收治的4 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临床症状各异,但掌握
细胞为30 %, 血清EBV 阳性。
2 结 果
在4 例传单患者中,误诊时间最短者8 d, 最长达1 个月;
误诊疾病类型涉及血液、消化、神经等系统,且本病临床表现有
较大差异。但只要注意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变化,结合血清学
的检查,一般在早期即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3 讨 论
EB 病毒是常见病原体,据报告在流行期本病的误诊率可
结果,对嗜异凝集反应阴性病例并不能排除传单诊断,应做特

易被误诊的“传单”

易被误诊的“传单”

易被误诊的“传单”作者:贾源隆来源:《家庭医学》2021年第10期彤彤今年5岁,上幼儿园大班。

1周前发热、咽痛,体温37.8摄氏度。

其邻座艳艳也发热,达38摄氏度。

老师担心是新冠病毒感染,通知家长去医院发热门诊,查核酸及肺部等有关检查,排除新冠病毒感染,诊断为扁桃体炎。

给口服红霉素两天后,彤彤和艳艳热不退,彤彤体温达38.9摄氏度,艳艳达39摄氏度。

两人颈部淋巴结肿大。

医生又改服头孢克肟胶囊,热仍不退。

彤彤復查血常规,白细胞19.7,淋巴细胞细胞55%,异型淋巴细胞19.7%。

噬异凝集试验,IgM嗜异性抗体阳性。

艳艳血常规正常,异型淋巴细胞12.2%。

两人皆诊断为“传单”。

“传单”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简称。

它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急性传染病。

小儿期多见,春秋季是其高发期。

“传单”有一定传染性,传染源主要是病毒携带者和患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而感染,也可通过飞沫传染。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炎三联征是“传单”的典型临床表现。

临床容易诊断。

但由于“传单”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容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

尤其是不典型病例,比如发热、扁桃体有白色分泌物,易被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发热、咽痛、皮疹,易被误诊为猩红热;发热、肝脏肿大者,易被误诊为肝炎;颈部淋巴结肿大,易被误诊为淋巴结炎。

尤其是当前新冠肺炎防控形势依旧严峻,患者发热、乏力、咽痛时,也可能被怀疑为新冠病毒感染。

“传单”为自限性疾病,若无并发症,大多预后良好。

但若不及时治疗,出现并发症,可能出现全身多器官受损或发生嗜血细胞综合征,危及生命。

“传单”患者发热期要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氧耗量,避免心肌受累。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佳。

保证充分水分的摄入。

注意皮肤清洁,衣服质地柔软、干燥。

少食干硬、辛辣食物。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

早期给予更昔洛韦、干扰素;患者发热38.5摄氏度以上者可给予布洛芬、对已氨基酚等;咽炎、扁桃体合并细菌感染者可给予青霉素、红霉素;咽喉水肿严重,可给予激素以缓解症状;若肝脾肿大,转氨酶升高,可给予维生素C、葡醛内酯。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及误诊分析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及误诊分析
0 - 3岁 、3 - 6岁、 1 4岁 3组 ,进 行 临床 资料 分析 。结 果 0 - 3岁组 2 1 例 ,3  ̄ 6岁 组 3 8 例 ,6  ̄ 1 4岁组 3 5例 。 发热 8 7例 , 发热在 各 组 间
无统 计 学差 异 ( P > 0 . 0 5 ) 。0 - 3岁组、3 - 6岁组 白细 胞总 数升 高 明显 ,与 6 - 1 4岁组比较 有 统计 学差 异 ( P < O . O 1 ) ;但 0 - 3岁组异 型淋 巴细胞 比例 偏低 。咽 峡 炎在 3 - 6岁、6 - 1 4岁组较 明显 ,较 0  ̄ 3岁组有 统计 学意 义 ( P < 0 . 0 5 ) 。肝肿 大 6 1 例 ,脾 肿 大 4 7 例 ,各 组 间无差 异 。颈淋
临床研究发现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息几的病理 基础没有完全的相关性 j ,在临床上也不能只根据单一的症状来制定
治疗方 法 ,需要进一步 检测才能找到相 关病 因。在某些基 层医院 中对 此病 的认识不足 ,导致 治疗方案 没有 针对 性 ,也可 能会使疾病恶化 。 复方 嗜酸乳杆菌片 ( 益君康 )是一种新 型微生态制剂 ,它的配方主要 有 中国株嗜 酸乳杆菌 ,杆 菌 。每克 制剂含有 的粪链球菌 , 枯 草杆菌 等 ,每克制 剂含有 嗜酸乳杆 菌 1 0 7 。在本文 的研究 中用复方嗜 酸乳杆 菌片 ( 益君康 )治疗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 良取得 了一定 的疗效 。 通过本文 的研究 ,患儿服 用益君康 ( 复 方嗜酸乳杆 菌片)来治疗
无效I 例 ,对照组,显效,3 例,有效4 例,无效6 例。两组结果比较有
统计学差异 ( P <O . 0 5 )。见表 l 。
表 1 两组 患 儿治 疗效 果比较

50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特征及误诊分析

50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特征及误诊分析
昔 洛 韦) 射 剂 5m / g 次) 更 注 g( ・ k 每 日 1 2次 静 点 , 酌 情 同 时 加 用 头 孢 菌 素 或 阿 奇 霉 素 、复  ̄ 合 辅 酶 或 复 方 氨 基 酸 静 点 ,总疗 程 12周 。本 组 50例 中治 ~ 0 愈 3 6例 (3 %) 1 6 . ,平 均 住 院 日 1 2 2天 ;好 转 13例 ( . , 7 36 4 %) 平 均 住 院 日 6天 ; 未 愈 9例 ( .%) 住 院 日 2天 ; 死 亡 2 1 8 , 例。
检 查 出 E V 特 异 性 IM 抗 体 的 有 2 2例 , 其 中 阳 性 B g 3 者 2 5例 ( 8 3 ;E V— N 2 4例 , 其 中 阳 性 者 1 4例 0 8 . %) B D A 7 6
(O 。 6 %) 23 其 他 检 查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 20 o 2年 1月 一 2 O 0 9年 1月 我 院 收 治 5 0例 I 患 儿 , 0 M 其 中男 2 1 。女 2 9例 :年 龄 < 8 例 1 2岁 的 有 1 2例 ,~ 0 5岁 的
下:
例 ;镜 检 异 淋 细 胞 < 0 l %的有 2 5例 ; 1 %~ 0 0 2 %的 有 1 4例 , 2 2 %~ O 的 有 1 1 .> 1 1 4% 6 例 4 %的 有 6 5例 ,最 高 者 异 形 淋 巴
细 胞 为 8 %。 2
22 E . B病 毒 抗 体 检 查
肿大 8 6例 。 13 I 诊 断标 准 . M 5 0例 I 患 儿 诊 断 标 准 参 考 张 之 南 1 9 0 M 9 0年 《 液 病 诊 血 断及 疗 效 标 准 》 制 定 。 1 热 ( 持 续 数 天 ) () ̄ 炎 ; 3 而 () 发 可 ;2n 峡 f () 颈淋 巴结 肿 大 ;() 肿 大 (5岁 > m、> 4肝 < 2a 5岁 可 触 及 ) 肿 大 脾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误诊分析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误诊分析

2 1 I 的 病 因及 临 床 特 点 I 是 由 E V . M M B 感染 引起 的 B淋 巴 细胞 携 带 E V 基 因 , 表 达 相 B 并 应抗 原 , 刺激 杀 伤性 T 细胞 增 殖 , 而 引起 全 身 淋 进 巴结 肿 大及 内脏 器 官病 变 的一 种 自限性 疾 病。 E V 在 I 时多 为增殖 状 态 , 也 有 部分 处 于潜 伏 B M 但 状态 , 此病 之所 以有 自限 性 , 由于 E V 感 染 的 B 是 B 淋 巴细胞 在不 断增 殖 的 同时 , 过 释放 完 整 的病 毒 通 颗粒 , 引起 了一 系列 免 疫 反应 , 括 NK 细 胞 、 NF 包 T 等 。E V 可 以诱 导 I一 、I 8 MI- B L 1 I 一 、 P 1和 L 4的 TB 分 泌并通 过某种 未 知途 径 激 活 单核 细 胞 , 者可 以 后 产生 I 一2 I 一5和 GM— S 其 MI一 L 1 、L 1 C F, P 1可 以募 集 B细胞 和 T 细胞 到炎 症 部 位 , 因此 有 利 于 E V 特 B 异性 免疫 的产生 , T 4 中性 粒 细胞 的趋化 因子 , L B 是 I 一2和 I『 5可 以激活 NK细 胞 , L1 I1 GM— S C F可使 中 性粒 细胞产 生 I 一 过 氧 化 物 , 生抗 感 染 效 应 , I 1和 产 其连 同 I 一 能够 诱 导 特 异性 细胞 免 疫 。研 究 表 L 2还 明 , 体免 疫功 能正 常 情 况 下 , B 进 行 增 殖 性 感 机 EV 染 时表达 的 相 关 基 因 及 蛋 白使 病 毒感 染 细 胞 成 为 C L攻 击 的主 要 目标 而被 杀 伤 。这 可 能 是 此 病 具 T 有 自限 性 的 主要 原 因 。经 过 46周 , 疫反 应 可 使 - 免 E V 细胞显 著 减 少 ,M 自愈_ 。其 f 上 表 现 为 B I 3 ] 临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误诊分析
病历资料
例1:患儿,女,8岁,以主因双眼睑水肿2天入院。

体温正常,无寒战及抽搐。

不流涕,无咳嗽、咳痰、气喘。

食纳差,未见呕吐、腹痛、腹胀、腹泻。

入院查体:乏力状,双眼睑肿胀,颜面轻微浮肿,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口唇皲裂、指趾末端硬性红肿、脱屑。

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无肿大,无脓膜。

心、肺、腹、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0×109/l、n 0.78、l 0.15、plt 156×109/l。

尿常规:未提示异常。

入院诊断: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给与利巴韦林抗病毒,营养支持治疗,利尿,低盐饮食。

治疗5天,双眼睑肿胀无明显消退,出现发热,咳嗽,频繁剧烈,无痰,不喘。

食纳差,未见呕吐、腹痛、腹胀、腹泻。

未述胸闷、心悸、头痛、头晕。

查体:热病容,乏力状态,无皮疹,颈部浅表淋巴结约绿豆大小、可触及3枚,质软,活动度好,无压痛,无口唇皲裂,指趾末端硬性红肿,脱屑。

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无肿大,未见散在脓膜。

心、肺、腹、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8×109/l、n 0.18、l 0.85、plt 256×109/l。

异常白细胞检查:异常淋巴细胞0.26。

胸部正位片:双肺纹理粗乱、模糊。

心脏:未提示异常。

腹部b超:巨脾,肝脏明显增大。

转院检查:eb病毒抗体:阳性。

嗜异凝集反应:阳性。

确诊:传单,临床治疗20余天,长期随诊3个月。

预后良好。

例2:患儿,女,13岁,以主因间断低热、乏力6个月入院。

热程不规则,自述乏力时,测体温37.3~37.5℃。

查体: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咽部轻微充血,扁桃体不大,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啰音,心腹、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无异常。

aso\esr\crp\风湿\类风湿因子\支原体\衣原体抗体\ppd皮试,胸部正侧位平片,心脏,腹部b超均正常。

初步诊断:青春期综合征。

给予多种维生素,谷维素等调节治疗1个月,无明显缓解。

转院辅助检查:eb病毒抗体:阳性。

嗜异凝集反应:阳性。

确诊:传单。

临床治疗半月,随诊半年,预后良好。

临床误诊原因:⑴热待查:儿童或青年多见于:①感染因素:细菌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病毒感染,结核感染。

②非感染因素:幼年性类风湿,川崎病,传单,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等。

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依据不清楚。

多数临床医生认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必须具备条件。

以至于每天查房,有无皮疹,肝脾是否肿大为查体及诊断重点。

其实不然。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或青年。

在集体机构中可造成流行。

潜伏期30~50天。

儿童潜伏期较短。

前驱期症状隐匿,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周。

腺肿期主要表现淋巴结肿大,发热,咽炎,肝脾肿大。

所有患者均有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不对称,无粘连,无压痛,大小
不等。

肿大的淋巴结在热退后数周消退,偶见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85%有发热,热型不规则,一般持续1~4周。

80%~85%有咽痛,扁桃体肿大,充血和厚霜样渗出物。

50%病例有脾肿大,少数可有巨脾。

30%有肝肿大。

少数病例有红色斑丘疹、眼睑水肿、肺炎、神经系统损害,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确诊依据:①嗜异凝集反应:阳性。

②eb病毒抗体:阳性。

③骨髓涂片:原始淋巴细胞不增多。

④外周淋巴细胞:增多。

异常淋巴细胞≥10%。

本文案例提示不明原因眼睑肿胀,乏力,初期尿常规正常,虽然传单眼睑水肿发病率属少数,但不排除传单诊断。

长期发热:儿科患者发热>1周围即属于热待查,热程>1个月,甚至半年,辅助检查无明显提示异常,患儿无进行性消瘦,衰竭症状,传单诊断不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