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院病理科免疫组化制片和结果判读规程
XX医院病理科免疫组化制片和结果判读规程

病理科免疫组化制片和结果判读规程
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现代病理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准确的免疫组化染色极大地帮助病理诊断,或提供准确的分子治疗靶标;而不准确的免疫组化染色反而产生误导,造成误诊。
因此必须对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控,对技术人员和进行培训,保证准确的染色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相关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授权。
2、每一批次的免疫组化染色必须设阳性和阴性对照,可利用组织中的内对照。
3、必须建立本实验室免疫组化染色的操作规程,并根据染色效果及时更新。
4、更换抗体或试剂后,需要用阳性和阴性组织对新试剂进行有效性验证,并有相应的文字记录和染色切片档案,相关档案保留2年。
5、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液体(如DAB)应专门回收,严禁随处倾倒。
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必须由病理医师结合形态学综合判断,并将染色结果写到病理报告中。
- 1 -。
免疫组化染色(石蜡切片)操作步骤及结果分析方法(精髓版)

免疫组化染色(石蜡切片)操作步骤及结果分析方法一、原理及应用免疫组化,简单说是用标记的抗体对组织中相应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部分定量的分析。
二、操作步骤:(1)将石蜡组织切片置于65°C恒温箱,烤片1h左右。
(2)脱蜡:二甲苯I 10min→二甲苯II 10min →梯度酒精(由高到低)各5min。
(3)1×PBS 洗涤3次,每次 5min。
(4)0.5% Triton X-100通透(PBS配制),目的是使抗体能够充分地进入胞内进行结合反应。
Triton X-100 可以溶解细胞膜、细胞核膜、细胞器膜上的脂质而使抗体及大分子结构的物质进入胞浆和胞核内,这样抗体就能顺利进入胞内与相应抗原结合。
当然了,如果检测的是膜抗原无需通透,忽略该步骤。
(4)抗原修复:使用柠檬酸盐缓冲液进行抗原修复,微波炉微波高火 3min,之后转成低火 15-30min。
注:福尔马林或多聚甲醛固定,会导致蛋白交联,而解交联的过程称为抗原修复。
所以冰冻切片不需要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方法有多种,一般包括两大类:酶抗原修复(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K) 热抗原修复(高压蒸汽法、微波法、水浴加热法)。
微波法最为常用。
(5)1×PBS 洗涤3次,每次5min。
(6)3% H2O2,室温孵育30min,目的是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7)1×PBS 洗涤3次,每次5min。
(8)使用1% BSA 进行室温封闭30min,用于封闭非特异性抗原表位。
(9)根据抗体说明书使用合适浓度的特异性一抗,4°C 湿盒中静置过夜孵育。
(10)次日取出切片,室温下复温30min。
(11)1×PBS 洗涤3次,每次5min。
(12)按照免疫组化二抗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DAB 显色:DAB 显色液按说明书配制,使用时滴加到血管组织上,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时,待目的蛋白显色呈棕黄色时结束显色。
(14)苏木素染细胞核:苏木素染液5-10min(根据苏木素染液使用时间的长短,来调整染色时间)→ 流水清洗1min→ 1%盐酸酒精分化瞬时→ 流水清洗1 min→1%氨水反蓝瞬时→流水清洗1min。
免疫组化判读标准

免疫组化判读标准
免疫组化判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染色结果的合格性:合格的染色结果应该是背景颜色浅淡或无着色,而阳性标志物清晰和定位明确。
2. 阳性信号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在判断染色结果时,不仅要看所检组织中是否存在阳性标记物,还要注意阳性信号的分布部位和形态特征。
一般来说,阳性信号应与被测抗原所在的部位一致,包括组织和细胞的不同区域。
3. 阴性结果的解读:阴性染色结果表示组织内预期特定区域中未见抗原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抗原不表达。
阴性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标本处理、方法学因素等。
因此,阴性结果不能立即视为否定意义。
4. 阳性标记的色度特征:阳性结果的显色程度取决于抗原含量、分布密度和标记方法及其敏感性。
根据阳性标记的显色程度,可分为淡黄色(弱阳性)和棕黑色(强阳性)。
在结果判断中,后两者较有意义,可作为判断依据。
5. 对照实验的设置:免疫组化染色实验必须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确保抗原表达的特异性和IHC技术操作的正确性。
如果对照组的结果出现问题,如阴性对照呈阳性反应或阳性对照呈阴性反应,则说明实验结果失去意义,需要重新进行实验或换用其他抗体。
6. 抗原表达的特定部位:抗原表达必须在特定部位进行判断。
如果抗原在非预期部位表达,则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综合以上标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判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染色结果的合格性、阳性信号的分布和形态特征、阴性结果的解读、阳性标记的色度特征、对照实验的设置以及抗原表达的特定部位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准确的判断。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在免疫组化实验中,结果分析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评估目标分子的表达情况。
通过对免疫组织染色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免疫反应的程度和位置,从而为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围绕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分析展开讨论。
1. 实验结果描述在开始分析之前,首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描述应当包括样本编号、实验日期、染色报告等基本信息,并对结果进行文字描述,如颜色的强度、分布情况、阳性细胞数量等。
此外,还可以结合图像或照片进行结果展示,以便更直观地表达实验结果。
2. 染色结果的分析根据染色结果的颜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免疫反应的程度和位置。
通常,颜色较深且阳性细胞较多的区域表示目标分子的高表达区域,而颜色较浅或无阳性细胞的区域则表示其低表达或无表达区域。
通过对颜色和阳性细胞数量的定量分析,可以量化目标分子的表达水平,并与其他样本进行比较和分类。
3. 阳性细胞计数和分布情况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阳性细胞的计数和分布情况是结果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染色结果图像的定量分析,可以计算出阳性细胞的数量,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验证。
此外,还可以通过细胞计数的分析,了解阳性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为目标分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4. 结果的统计学分析除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还可以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例如,可以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标准误等统计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检验,以评估不同样本之间的显著性差异。
此外,还可以使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规模的实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
5. 结果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最后,要将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到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上。
通过对目标分子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而为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靶点。
此外,还可以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其他实验数据进行综合,构建更完整和准确的分子机制模型。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免疫组化相关资料
• https:///PathIQ/ Home.do • /web/hist opathology_help.htm • /neq asicc.shtml
CD20
细胞质阳性
GFAP
Mammaglobin
PSMA
细胞质/细胞膜
CD8
CD30
CD21
细胞核/细胞质
p16
S-100
PGP9.5
细胞外基质
CollegenII
其他
HP Villin EBV
例1:患者女性,43岁,左颈部肿物2个月
CD30和CD15表达
CD30
CD15
CD30
CD15
058313
高分子CK(34β E12)
-
058314
AMACR/p504s(13H4)
+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
设置的各种对照实验染色正常,送检组织中见有多数的肿瘤性腺上皮细胞(细胞核大 且有明显核仁)细胞质中AMACP/p504s强阳性,肿瘤性腺体周围未见P63和高分子CK 表达,组织中残留的正常腺体周围见有明显的P63和高分子CK表达但腺上皮细胞未见 AMACP/p504s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符合前列腺癌的特征。 病理医师 何深震
表2
病理免疫组化报告单样本 XX病理科免疫组化报告单 患者姓名 王大山 性别 男 年龄 75 申请免疫组化日期 2005/12/7 申请医生 许如云 蜡块编号 0512117.12 免疫组化实验日期 2005/12/8 组织名称 前列腺 HE初步诊断 前列腺癌待排除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MaxVision法 显色剂 DAB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显色反应来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的方法。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分子靶向治疗策略制定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
而对于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标准,是保证免疫组化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
一、阳性判定标准。
1. 强阳性,细胞膜、细胞核或细胞质呈现明显的棕色沉积,且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浓烈的阳性信号。
2. 中度阳性,细胞膜、细胞核或细胞质呈现较浅的棕色沉积,且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中等强度的阳性信号。
3. 弱阳性,细胞膜、细胞核或细胞质呈现微弱的棕色沉积,且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轻微的阳性信号。
二、阴性判定标准。
1. 完全阴性,组织中无任何棕色沉积,仅呈现蓝色或无色。
2. 部分阴性,部分细胞呈现棕色沉积,但大部分细胞呈现蓝色或无色。
三、判定标准的影响因素。
1. 抗体质量,抗体的纯度、稀释度、保存条件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准确性。
2. 组织取材及处理,组织取材的新鲜度、固定方法、切片厚度等都会对免疫组化结果产生影响。
3. 染色条件,染色的时间、温度、染色试剂的配制等都是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关键因素。
四、结果判定的标准化。
为了保证免疫组化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临床病理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确保免疫组化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临床病理医师需要接受系统的免疫组化技术培训,熟悉不同抗体的特异性和染色条件,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判定。
总之,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标准是保证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准确应用的重要保障。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才能保证免疫组化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标准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标准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标准指的是在免疫组化检测中,根据染色结果和特定的标准对检测样本进行判断和解读的规则。
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组织切片或细胞中特定的蛋白质表达情况。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通常使用标记有特异性抗体的试剂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颜色沉积或荧光信号。
免疫组化结果根据检测物的染色程度、强度和分布模式来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标准:1. 阳性(Positive):表示目标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存在。
阳性结果通常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染色和强度,其分布模式可能是全细胞膜、核、细胞质等。
2. 阴性(Negative):表示目标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不存在。
阴性结果通常观察不到染色或染色非常弱,且不符合阳性的染色模式。
3. 弱阳性(Weak Positive):染色结果显示为弱的阳性信号,通常比阳性样本的染色强度要低。
4. 血管内内皮细胞阳性(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Positive):此结果表示目标抗原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存在。
5. 炎症细胞阳性(Inflammatory Cell Positive):表示目标抗原在炎症细胞中存在。
6. 异常强阳性(Aberrantly Strong Positive):表示目标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出现异常高的染色强度,超过了正常表达水平。
每种免疫组化实验都具有独特的结果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通常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或专业领域的专家制定和解读。
此外,合适的对照实验和质量控制也是确保免疫组化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总之,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标准对于准确解读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了解并遵循这些标准可以确保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对研究和临床诊断产生重要的参考价值。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标准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标准
免疫组化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特定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读标准会因所检测的蛋白质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免疫组化结果判读的一般原则:
1. 强阳性(Strong positive):细胞或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目标蛋白表达,通常显示为强烈的染色信号。
2. 中阳性(Moderate positive):细胞或组织中存在适度的目标蛋白表达,染色信号强度介于强阳性和弱阳性之间。
3. 弱阳性(Weak positive):细胞或组织中存在轻微的目标蛋白表达,染色信号强度较弱。
4. 阴性(Negative):细胞或组织中不存在目标蛋白的表达,通常显示为无或非特异性染色。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组化结果的判读可能还需要结合组织或细胞的生理背景、对照组样本以及其他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与实验室或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和解释结果也是非常
重要的。
此外,具体研究领域和目的可能会有特定的判读标准,因此建议参考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指南以确定适用的判读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科免疫组化制片和结果判读规程
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现代病理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准确的免疫组化染色极大地帮助病理诊断,或提供准确的分子治疗靶标;而不准确的免疫组化染色反而产生误导,造成误诊。
因此必须对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控,对技术人员和进行培训,保证准确的染色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相关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授权。
2、每一批次的免疫组化染色必须设阳性和阴性对照,可利用组织中的内对照。
3、必须建立本实验室免疫组化染色的操作规程,并根据染色效果及时更新。
4、更换抗体或试剂后,需要用阳性和阴性组织对新试剂进行有效性验证,并有相应的文字记录和染色切片档案,相关档案保留2年。
5、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液体(如DAB)应专门回收,严禁随处倾倒。
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必须由病理医师结合形态学综合判断,并将染色结果写到病理报告中。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