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和组织学检测方法,通过利用免疫学原理,使用特异性抗体对目标分子进行检测,主要应用于分析蛋白质分子的表达,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原理:免疫组化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原理来进行的。

主要包括两种反应:免疫定位反应和信号测定反应。

-免疫定位反应:通过组织抗原表面与抗体的结合,将目标分子定位于细胞或组织的特定位置。

-信号测定反应:将已定位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颜色或荧光标记,发出可见信号,用于检测和记录。

步骤: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包括标本制备、抗原修复、非特异性反应阻断、一抗染色、二抗染色和显微镜观察。

1.标本制备:选择合适的组织样本,常用的样本有组织切片、细胞涂片和细胞悬液。

样本制备主要包括取材、固定、包埋等步骤,其中固定是关键步骤,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乙酸乙酯和交联剂等。

2.抗原修复:组织样本在固定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抗原的空间结构改变和蛋白质交联,使其成为免疫组化的目标结构。

为了恢复抗原的免疫反应性,常常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包括酶解法、消化法、热解法等。

3.非特异性反应阻断:为了减少非特异性结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阻断非特异性背景信号。

常用的方法包括用蛋白质阻断剂进行封闭、用牛血清白蛋白或BSA预处理等。

4.一抗染色:在经过上述步骤之后,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构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为了增强抗原-抗体的结合力,常采用多种放大手段,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或二级抗体等。

5.二抗染色:一抗与抗原结合后,用特异性二级抗体进行检测,二级抗体上带有标记物(如荧光素、酶等),对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定位。

6.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检测特定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同时进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抗体:免疫组化的关键在于合适的抗体选择,需要选择高度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抗体。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 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免疫组化步骤1, 切片,烤片60C, 1h;2, 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75 %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 ;3,1份30%H2O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 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E -100C)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 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 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 滴加一抗,37C, 1h,或者4C过夜;8, PBS洗涤3次,每次3min;9, 滴加二抗,37°C, 15-30min ;10, 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 滴加SABC 37C, 30min ;12, 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 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 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 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 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 脱水30%乙醇3min, 50%乙醇3min, 70%乙醇3min, 80%乙醇3min, 90%乙醇3min, 95%乙醇3min, 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 ;18, 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色,从而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的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在免疫组化中,通常将目标抗原(如某种蛋白质或多肽)作为待检测物,通过特定的抗体与之结合,再利用标记技术使抗体可视化,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免疫组化的标记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将标记物(如荧光素、酶等)直接标记在抗体上,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后直接显色。

间接法则是利用未标记的抗体(一抗)先与目标抗原结合,然后再通过标记的二抗(与一抗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与一抗结合,最终实现显色。

间接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

二、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标本处理: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组织标本,并进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制备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

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防止抗原丢失;脱水则是为了去除组织中的水分,便于后续操作;包埋则是将组织块包裹在支持物(如石蜡)中,便于切片。

2. 抗原修复:由于固定和脱水等处理过程可能导致抗原表位的遮蔽或改变,因此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前,需要对抗原进行修复。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热修复、酶修复和酸修复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实验需求和抗原性质进行选择。

3. 阻断内源性酶活性:为了避免组织内源性酶对后续显色反应的干扰,需要使用相应的阻断剂(如过氧化氢)对内源性酶活性进行阻断。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切片,烤片60℃,1h;2,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 75%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3,1份30%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100℃)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一抗,37℃,1h,或者4℃过夜;8,PBS洗涤3次,每次3min;9,滴加二抗,37℃,15-30min;10,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滴加SABC,37℃, 30min;12,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脱水30%乙醇3min,50%乙醇3min,70%乙醇3min,80%乙醇3min,90%乙醇3min,95%乙醇3min,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1. 引言免疫组化,听起来就像科学家们的秘密武器,其实它在病理学和生物医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简单来说,这个方法能帮助我们在组织切片中找出特定的蛋白质,就像在侦探故事中找线索一样。

你可能会想:“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急,今天就带你深入了解免疫组化的每一步,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2. 准备工作2.1 组织样本的获取首先,我们得有个“样本”。

这就像做菜,得有食材。

我们通常会从病人那儿获取组织切片,可能是肿瘤、炎症等地方。

切片越薄,越能让我们看的清楚,像是把面包切得薄薄的,涂上黄油才好吃。

2.2 切片处理接下来,把这些切片用固定剂处理,最常用的是福尔马林。

这个步骤就像给切片穿上“保护衣”,确保里面的蛋白质不会在过程中跑掉。

然后,我们还得用乙醇脱水,把水分抽走,这样才不会稀释我们要找的“宝贝”。

最后,用二甲苯清洗,让切片变得干净透亮,准备好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3. 免疫反应3.1 抗体的选择免疫组化的核心就是抗体。

选择抗体就像选队友,得找对的!我们得确保这个抗体是专门针对我们想要检测的那个蛋白质的。

想象一下,你在寻找某个特定的明星,当然得找那个最熟悉的粉丝来帮忙。

3.2 抗体结合一旦选择好抗体,就把它涂在切片上,等待它和目标蛋白质结合。

这个过程就像约会,抗体和蛋白质在切片上“相遇”,彼此结合。

结合得越紧密,后面的结果就越清晰!4. 显色反应4.1 连接二级抗体接下来,我们要用二级抗体来“加油”。

这一步是让我们能看到“结合”的效果。

二级抗体会识别一级抗体,并且带上标记,像给你的队伍加上标志,显得更亮眼。

4.2 显色剂的使用然后,加入显色剂,这一步就像给你的作品上色,瞬间让切片变得活灵活现。

显色剂和标记结合后,就会产生颜色反应,形成我们最终需要的信号。

这时候,你能看到那些特定蛋白质的位置,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灯塔。

5. 观察与分析5.1 显微镜观察当颜色形成后,我们就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结果了。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和定位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它结合了免疫学原理和组织学技术,通过使用特异性的抗体和染色剂来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检测和可视化。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抗原相结合,然后使用染色技术来显示抗原的位置。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可分为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放大和信号显示三个步骤。

第一步: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组化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抗体,通过与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结合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结合到特定的抗原上。

多克隆抗体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结合多个位点,从而实现信号放大。

通常,为了提高抗原的可检测性,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抗原修复处理。

这可以通过热处理(如蒸汽加热、微波加热)或酶切处理来实现。

修复可以解除组织样本中抗原与蛋白质结构之间的交联,增加抗体的渗透性和可结合性。

当抗原-抗体反应发生时,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例如,可以使用二抗来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然后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标记的二抗来与二抗结合。

该反应可形成稳定的抗体-酶复合物。

第二步:信号放大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信号很弱,通常需要进行信号放大以便更好地检测到目标蛋白质。

放大信号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酶免疫标记联合酶放大技术。

酶免疫标记是通过将抗体与酶结合,使其能够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来产生荧光、色素或光学信号。

常用的酶免疫标记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

这些酶能够催化荧光素、二苯基胺、硝基蓝等底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产生可视化的信号。

酶放大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酶化学法(如DAB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酶学荧光混合法等。

这些方法可通过将底物转化为可见的色素或荧光信号来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实现目标蛋白质的检测和定位。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试验步骤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试验步骤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二免疫组化的实验步骤固定1.浸入式:将组织样本直接放入固定液(4%的多聚甲醛等固定液)内,4℃浸泡2小时,不超过12小时2. 灌注式:主要适用于脑部组织,用从心室灌注生理盐水排空血管中血液后灌注固定液切片1.石蜡切片:(1) 使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乙醇使组织脱水;(2)将组织浸入二甲苯中透明;(3)在溶蜡箱中,组织被石蜡包埋;(4)将包埋好的蜡块冷却后固定于切片机上,切成薄片,并将薄片贴于玻片上;(5)用二甲苯脱蜡并重新从高到底浸泡乙醇;注意:石蜡切片制备好后还需要进行抗原修复以解开被甲醛交联的抗原决定簇上的氨基或羧基,常用方法有微波热修复,煮沸热修复,酶消化方法2. 冰冻切片:将固定的组织放入液氮或干冰-丙酮中迅速冷却,然后切片机切片,并将片贴于玻片上封固1.防止脱片,可以使用树脂胶或多聚赖氨酸进行黏附。

2.避免内源性过氧化酶的影响,可以用3%双氧水处理15min,(针对用过氧化酶标记的抗体)3.避免内源生物素的影响,可以鸡蛋清或卵白素进行封闭;4.避免非特异性染色,可以用二抗来源的血清进行封闭染色1.滴加稀释后的一抗,4℃过夜,PBS或者脱脂牛奶洗5min 3次;2.滴加稀释后的二抗,37℃孵育30min,PBS或者脱脂牛奶洗5min 3次;显色:选择与二抗配套的显色系统,进行反应,PBS终止反应后,用苏木素村然胞核,乙醇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37℃干燥48小时,显微镜下观察。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

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

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

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

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失败往往促进你去思考试验原理和过程,成功有时也加快你自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切片,烤片60℃,1h;2,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 75%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3,1份30%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100℃)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一抗,37℃,1h,或者4℃过夜;8,PBS洗涤3次,每次3min;9,滴加二抗,37℃,15-30min;10,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滴加SABC,37℃, 30min;12,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脱水30%乙醇3min,50%乙醇3min,70%乙醇3min,80%乙醇3min,90%乙醇3min,95%乙醇3min,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树胶封片,镜检。

四,免疫组化常见问题分析1,石蜡切片在染色过程中出现脱片现象1)烤片时间不够,或温度不够,可以延长烤片时间和提高烤片温度;2)用含有多聚赖氨酸的玻片,可以购买到或这自己做;3)有些组织本身就容易掉片,如骨组织等,操作时冲PBS不要直接冲到组织上,冲到组织上方,让它流下冲洗组织;4)用高温修复时,温度骤冷也可能引起。

2,边缘效应1)组织边缘与玻片粘贴不牢,边缘组织松脱漂浮在液体中,每次清洗不易将组织下面试剂洗尽所致. 解决办法:制备优质的胶片(APES或多聚赖氨酸),切出尽量薄的组织切片,不厚于4微米,组织的前期处理应规范,尽量避免选用坏死较多的组织;2)切片上滴加的试剂未充分覆盖组织,边缘的试剂容易首先变干,浓度较中心组织高而致染色深。

解决办法:试剂要充分覆盖组织,应超出组织边缘2mm。

用组化笔画圈时,为了避免油剂的影响,画圈应距组织边缘3-4mm。

3,产生组织切片非特异性染色1)抗体孵育时间过长、抗体浓度高易增加背景着色。

这可通过缩短一抗/二抗孵育时间、稀释抗体来控制。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2)一抗用多克隆抗体易出现非特异性着色,建议试用单克隆抗体看看;3)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和生物素在肝脏、肾脏等组织含量很高(含血细胞多的组织),需要通过延长灭活时间和增加灭活剂浓度来降低背景染色;4)非特异性组分与抗体结合,这需要通过延长二抗来源的动物免疫血清封闭时间和适当增加浓度来加强封闭效果;5)DAB孵育时间过长或浓度过高;6)PBS冲洗不充分,残留抗体结果增强着色,在一抗、二抗或SP孵育之后的浸洗尤为重要;7)标本染色过程中经常出现干片,这容易增强非特异性着色。

4,免疫组化染色呈阴性结果1)抗体浓度和质量问题以及抗体来源选择错误;2)抗原修复不全,对于甲醛固定的组织必须用充分抗原修复来打开抗原表位,以利于与抗体结合;建议微波修复用高火4次*6min试试。

有人做过实验,这是最佳的时间和次数。

若不行,还可高压修复;3)组织切片本身这种抗原含量低;4)血清封闭时间过长;5)DAB孵育时间过短;6)细胞通透不全,抗体未能充分进入胞内参与反应;7)开始做免疫组化,我建议你一定要首先做个阳性对照片,排除抗体等外的方法问题。

5,背景1,考虑一抗浓度高;2,然后调整DAB孵育时间;3,也要考虑血清封闭时间是否过短;4,适当增加抗体孵育后的浸洗次数和延长浸洗时间等。

免疫组化的经验总结(1)-常见问题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1、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2、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所以要求在进行IHC 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 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3、免疫组化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些?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4、抗体的保存:抗体储存容器应由不吸附蛋白质的材料制成,常用的有聚丙烯,聚碳酸酯和硼硅酸玻璃。

如储存的抗体中蛋白浓度很低(10-100mg/L),就应另加隔离蛋白以减少容器对抗体蛋白的吸附,隔离蛋白常用0.1%-1.0%的牛血清白蛋白。

绝大多数已稀释的抗体应存在4℃-8℃条件下,以免冻融对抗体蛋白产生有害效应。

抗体原液和已分离的免疫球蛋白组分应保存于-20℃条件下,并避免反复冻融。

冷冻的抗体溶液应置于室温中缓慢地解冻,应绝对避免用高温快速解冻。

被细菌污染的抗体常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应将污染的抗体溶液及其他试剂弃之。

为防止细菌污染,可于抗体溶液中加入0.01%叠氮钠。

抗体经真空冷冻干燥后置-20℃以下可保存3-5年。

保存稀释后的单抗应加入0.1%叠氮钠浓度。

大多数稀释抗体可进行冷冻保存,少数抗体可能会丢失抗原活性。

大多数单抗,只要蛋白浓度适当,可在4℃下保存数月。

多聚赖氨酸溶液(Poly-L-Lysine Solution)多聚赖氨酸溶液是广泛应用的组织切片与玻片黏合剂,该多聚阳离子分子与组织切片上的阴离子相互作用会产生较强的黏合力。

适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冰冻切片,细胞涂片,原位杂交等使用的玻片的防脱片处理,以防实验操作过程中组织掉片。

也可用于细胞培养,增加细胞贴壁能力。

操作步骤(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1.灭菌的ddH2O 1:10稀释该多聚赖氨酸溶液。

2.用之前将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放在室内,使其温度到室温18-26℃3.将玻片浸在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5分钟。

注意增加时间不会提高包被效果。

4.在60℃烘箱1小时干燥,或室温18-26℃过夜干燥待用。

[注意]1.每100mL已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要包被的玻片40-90张,超过90张片子将影响其黏合力。

2.用之前的玻片必须保持清洁。

必要时用含1% HCl的70%乙醇溶液来清洗。

4.释过的多聚赖氨酸溶液要放在2-8℃,至少在3个月内是稳定的。

5.用过的稀释液要过滤,若出现浑浊或长菌要丢弃。

免疫组化的经验总结(2)-操作规程(一)、仪器设备 1)18cm不锈钢高压锅或电炉或医用微波炉; 2)水浴锅(二)、试剂1)PBS缓冲液(pH7.2~7.4):NaCl 137mmol/L,KCl 2.7mmol/L,Na2HPO4 4.3mmol/L, KH2PO4 1.4mmol/L。

2)0.01mol/L柠檬酸盐缓冲液(CB,pH6.0,1000ml):柠檬酸三钠 3g,柠檬酸 0.4g。

3)0.5mol/L EDTA缓冲液(pH8.0):700ml水中溶解186.1gEDTA·2H2O,用10 mmol/L NaOH调至pH8.0,加水至1000ml。

4)1mol/L的TBS缓冲液(pH8.0):在800ml水中溶解121gTris碱,用1N 的HCl调至pH8.0,加水至1000ml。

5)酶消化液: a、0.1%胰蛋白酶液:用0.1%CaCl2(pH7.8) 配制。

b、0.4%胃蛋白酶液:用0.1N的HCl配制。

6)3%甲醇-H2O2溶液:用30%H2O2和80%甲醇溶液配制。

7)封裱剂:a、甘油和0.5m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0~9.5)等量混合;b、油和TBS(或PBS)配制。

8)TBS/PBS pH9.0~9.5,适用于荧光显微镜标本;pH7.0~7.4适合于光学显微镜标本。

(三)、操作流程1、脱蜡和水化脱蜡前,应将组织芯片在室温中放置60分钟或60℃恒温箱中烘烤20分钟。

1)组织芯片置于二甲苯中浸泡10分钟,更换二甲苯后再浸泡10分钟;2)无水乙醇中浸泡5分钟;3)95%乙醇中浸泡5分钟;4)70%乙醇中浸泡5分钟;2、抗原修复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芯片。

1)抗原热修复(1)高压热修复在沸水中加入EDTA(pH8.0)或0.01M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6.0)。

盖上不锈钢高压锅的盖子,但不进行锁定。

将玻片置于金属染色架上,缓慢加压,使玻片在缓冲液中浸泡5分钟,然后将盖子锁定,小阀门将会升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