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全程原理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通过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的高亲和力结合特异性标记,可以准确地检测和定位分子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本文将对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介绍。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免疫组化技术基于生物体对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标记和检测感兴趣的分子。
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步骤包括:抗原的固定、抗原的暴露、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和信号检测等。
在免疫组化技术中,抗原通常需要进行固定,以保持其在组织中的形态和位置不变。
一般来说,抗原可通过形成固定化复合物或被共价结合到载玻片或膜上。
随后,我们需要将抗原从组织中溶出,以使其暴露于抗体。
这一步骤通常涉及脱水、脱脂和脱钙等处理。
暴露后的抗原可以与特异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为了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测系统。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荧光染色、酶学染色和放射性标记等。
其中,荧光染色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利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标记物的分布。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
在医学领域,它常用于研究肿瘤形成机制、诊断和预后判断。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我们可以检测和定位许多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和肿瘤相关抗原(CA)等,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在神经科学领域,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神经元发育、突触形成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通过标记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质,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纤维酸性蛋白(NF)等,可以清晰地观察和研究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细胞内蛋白质、DNA和RNA等分子的定位和检测,我们可以研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基因调控机制。
例如,通过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可以研究调节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
免疫组化一抗二抗原理

免疫组化一抗二抗原理一、免疫组化技术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通过使用一抗和二抗的相互作用,来检测目标物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定量。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抗原表达和固定:首先,需要提取或制备出待检测物质的抗原,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或微孔板上。
2. 样品处理:将待检测的细胞或组织样品处理,使其表达出目标物质。
3. 一抗处理:将经过特异性识别的一抗加入样品中,一抗能够与目标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 二抗处理:加入与一抗来源物种不同的二抗,二抗能够与一抗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进一步增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信号。
5. 检测信号放大:通过连接二抗的酶标记物或荧光标记物,可以进一步放大信号。
6. 显色或荧光检测:通过加入适当的显色剂或荧光探针,可以将特定信号转化为可见的颜色或荧光。
7.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样品中的标记信号分布情况,从而确定目标物质的位置和数量。
二、免疫组化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1. 细胞和组织定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或蛋白质,可以确定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定位,帮助研究者了解其功能和相互作用。
2. 疾病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疾病标志物,如癌症标志物、病毒抗原等,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3. 药物研发:免疫组化技术可用于评估药物在细胞或组织中的靶点表达和药效。
4. 免疫组织化学:通过标记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分子,可以帮助鉴定组织类型、识别病理变化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5. 免疫组化芯片:免疫组化芯片技术结合了高通量技术和多路复用的优势,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多个标志物,有望在个性化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 自动化和高通量: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流程,提高实验的标准化和效率,同时实现多个标志物的高通量检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原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利用染色反应显示出有关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位置与数量的技术。
简单来说,免疫组化是通过酶标法或荧光法等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蛋白质,从而在组织或细胞中检测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方法。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抗原修复:免疫组化一般需要在标本切片前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和增强抗原的免疫活性。
2.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免疫组化过程中,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的出现,需要使用非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进行阻断。
3.抗体结合:将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的目标抗原进行结合,可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
4.信号显示:对于直接法,特异性抗体上已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可直接显示信号;对于间接法,再添加与特异性抗体免疫结合的二抗,二抗上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用于显示信号。
5.结果观察与分析: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中信号的形态、分布和强度,进行结果判读和分析。
应用免疫组化在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一些主要的应用:1.细胞定位: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和荧光染料标记目标蛋白质,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2.组织检测:通过在组织切片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于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癌症诊断: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类型、分级和预后,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4.药物研发:免疫组化可以用于评估新药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筛选适合的治疗靶点。
5.神经科学研究:免疫组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观察和定位神经元、神经递质和突触相关蛋白质,帮助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为我们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机制、辅助临床诊断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反应来检测或定位特定分子的方法。
它主要基于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高亲和力,能够识别并结合到抗原上。
免疫组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固定组织、抗原还原、孵育抗体、洗涤、孵育二次抗体和检测。
具体步骤如下:
1. 固定组织: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固定在载玻片上,通常使用形式固定剂或冷冻剂进行固定。
2. 抗原还原:对固定组织进行抗原还原处理,以破坏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的形态学阻滞并使抗原更易于与抗体结合。
3. 孵育抗体: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抗体溶液加到载玻片上的组织切片上,允许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此时,如果组织中存在目标抗原,抗体就会与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4. 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减少干扰性信号的产生。
洗涤通常使用磷缓冲盐溶液或其他缓冲溶液进行多次冲洗。
5. 孵育二次抗体:加入标记有酶、荧光物质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的二抗溶液,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一抗复合物发生反应。
二次抗体通常是对多种一抗的特异性抗体。
6. 检测:使用相应的技术,如酶标记法、荧光标记法或放射性
探测等,检测二次抗体与抗原-一抗复合物的结合情况。
通过信号的产生和可视化,可以确定抗原的存在位置以及其表达程度。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利用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反应,实现对目标抗原的检测和定位的方法。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识别和鉴定。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色,从而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的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在免疫组化中,通常将目标抗原(如某种蛋白质或多肽)作为待检测物,通过特定的抗体与之结合,再利用标记技术使抗体可视化,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免疫组化的标记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将标记物(如荧光素、酶等)直接标记在抗体上,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后直接显色。
间接法则是利用未标记的抗体(一抗)先与目标抗原结合,然后再通过标记的二抗(与一抗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与一抗结合,最终实现显色。
间接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
二、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标本处理: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组织标本,并进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制备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
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防止抗原丢失;脱水则是为了去除组织中的水分,便于后续操作;包埋则是将组织块包裹在支持物(如石蜡)中,便于切片。
2. 抗原修复:由于固定和脱水等处理过程可能导致抗原表位的遮蔽或改变,因此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前,需要对抗原进行修复。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热修复、酶修复和酸修复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实验需求和抗原性质进行选择。
3. 阻断内源性酶活性:为了避免组织内源性酶对后续显色反应的干扰,需要使用相应的阻断剂(如过氧化氢)对内源性酶活性进行阻断。
免疫组化法原理

免疫组化法原理一、免疫组化法概述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将抗体与组织中的特定抗原结合并可视化的技术。
它是一种常用的诊断和研究工具,可用于检测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二、免疫组化法的基本原理1. 抗原-抗体反应IHC技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即将特异性的抗体与组织中的特定抗原结合。
在IHC技术中,主要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来源于同一B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多克隆抗体则由多个B 细胞产生,具有较广泛的特异性。
2. 报告物质为了可视化抗原-抗体反应结果,在IHC技术中需要使用报告物质。
常见的报告物质包括酶标记物和荧光标记物。
酶标记物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等,荧光标记物则包括荧光素、罗丹明和荧光素异硫氰酸酯等。
3. 反应步骤IHC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取材:首先需要取得组织样本,如肿瘤组织或正常组织。
(2)制片:将组织样本切片,并固定在载玻片上。
(3)抗体处理:将特异性抗体加入载玻片上的组织切片中,与目标抗原结合。
(4)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5)报告物质处理:加入报告物质,可视化抗原-抗体反应结果。
(6)染色:使用适当的染色剂对载玻片进行染色,以增强可视化效果。
(7)观察和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载玻片,并进行结果分析。
三、免疫组化法的优缺点1. 优点(1)高度特异性:IHC技术可使用特异性抗体对目标抗原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2)定量分析:通过计算染色强度或阳性细胞比例等参数,可进行定量分析。
(3)组织结构信息:IHC技术可同时检测抗原和组织结构信息,有助于了解病理过程。
(4)广泛应用:IHC技术可用于检测多种疾病,如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缺点(1)假阳性结果:IHC技术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即抗体与非目标抗原结合。
(2)标本制备困难:标本制备需要严格控制多个因素,如取材方式、切片厚度和固定时间等。
免疫组化原理及应用

象PAP法那样由抗酶血清制备而成,所以背景着色减少,
敏感性更高。
HRP HRP
ABC法:
HRP biotin
ABC复合物 马抗兔(二抗)
兔抗x(一抗)
⑥S-P法:是在ABC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第一、第二步
与ABC法相同,在第三步,将链酶卵白素直接与酶耦合在
一起,减少了操作步骤,进一步增加了灵敏度,现被广泛
应用。
HRP
HRP
S-P法:
SA
酶链卵白素
HRP
BT
羊抗鼠IgG(二抗)
BT 鼠抗x(一抗)
(三)具体操作步骤
以S-P法为例:
1. 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 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分钟,(如需采用抗原修复,可 在此步后进行);
3. 3活%性H;2O2室温孵育5-10分钟,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
4. 5-10%正常山羊血清(PBS稀释)封闭,室温孵育10分钟。 倾去血清勿洗,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或一抗工作液, 37℃孵育1-2小时或 4 ℃过夜;
HRP HRP
PAP法:
HRP
兔PAP复合物(三抗)
羊抗兔IgG (二抗)
兔抗 x
(一抗)
⑤ABC法: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给动物饲以大量的鸡蛋
白,会引起明显的“维生素H缺乏症”。经研究发现,在
鸡蛋白中含有一种碱性蛋白,分子量为68000,称卵白素
(avidin)。一个avidin分子上有4个biotin(生物素)结合
—HRP(FITC)
直接法:
②间接法:也称二步法。第一步用的是不标记的第一抗体, 第二步用标记有酶或荧光素的抗第一抗体同种动物IgG的 抗体。本方法的优点是在检测各种不同抗原时,只要第一 抗体是免疫同一类动物产物的抗体,均可应用相同的第二 抗体,不象直接法那样需对各种抗体逐个标记。此外由于 第一抗体的一个分子作为抗原可结合多个第二抗体分子, 故敏感性较直接法大为提高。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和定位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它结合了免疫学原理和组织学技术,通过使用特异性的抗体和染色剂来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检测和可视化。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抗原相结合,然后使用染色技术来显示抗原的位置。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可分为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放大和信号显示三个步骤。
第一步: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组化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抗体,通过与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结合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结合到特定的抗原上。
多克隆抗体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结合多个位点,从而实现信号放大。
通常,为了提高抗原的可检测性,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抗原修复处理。
这可以通过热处理(如蒸汽加热、微波加热)或酶切处理来实现。
修复可以解除组织样本中抗原与蛋白质结构之间的交联,增加抗体的渗透性和可结合性。
当抗原-抗体反应发生时,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例如,可以使用二抗来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然后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标记的二抗来与二抗结合。
该反应可形成稳定的抗体-酶复合物。
第二步:信号放大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信号很弱,通常需要进行信号放大以便更好地检测到目标蛋白质。
放大信号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酶免疫标记联合酶放大技术。
酶免疫标记是通过将抗体与酶结合,使其能够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来产生荧光、色素或光学信号。
常用的酶免疫标记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
这些酶能够催化荧光素、二苯基胺、硝基蓝等底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产生可视化的信号。
酶放大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酶化学法(如DAB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酶学荧光混合法等。
这些方法可通过将底物转化为可见的色素或荧光信号来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实现目标蛋白质的检测和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化技术全程原理一、概念和常用方法介绍1、定义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原理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分类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
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
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聚合物链接,如即用型二步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于内源性生物素含量高的组织抗原检测。
4、目前几种常用免疫组化方法简单介绍1)免疫荧光方法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较广。
2)免疫酶标方法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于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
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
免疫酶标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
本方法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的主要优点是: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
免疫酶标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标记方法,且随着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在不断提高,使用也越来越方便。
目前在病理诊断中广为使用的有ABC法、SP三步法、即用型二步法检测系统等。
3)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这样一种特殊的金属颗粒作为标记物。
胶体金是指金的水溶胶,它能迅速而稳定地吸附蛋白,对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能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就能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研究。
由于胶体金有不同大小的颗粒,且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所以免疫胶体金技术特别适合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定位研究。
由于胶体金本身呈淡至深红色,因此也适合进行光镜观察。
如应用银加强的免疫金银法则更便于光镜观察。
5、被检测的物质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6、特点1)特异性强。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化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2)敏感性高。
在应用免疫组化的起始阶段,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有直接法、间接法等敏感性不高的技术,那时的抗体只能稀释几倍、几十倍;现在由于ABC法或SP三步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这样高敏感性的抗体抗原反应,使免疫组化方法越来越方便地应用于常规病理诊断工作。
3)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该技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可在组织和细胞中进行抗原的准确定位,因而可同时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这样就可以进行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对病理学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7、从蛋白水平检测角度,免疫组化技术与Western blotting、ELISA的异同1)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免疫印迹,也是利用抗体抗原反应原理,结合化学发光等技术来检查组织或细胞样品内蛋白含量的检测方法。
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定量可能更加准确;当然Western blotting也可定性和定位(通过提取膜蛋白或核蛋白、胞浆蛋白分别检测其中抗原含量,进而间接反映它们的定位),但敏感性远远低于免疫组化技术。
2)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利用抗体-抗原-抗原结合反应原理来检查体液或组织匀浆中蛋白含量的检测。
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定量最准确,是分泌性蛋白检测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环节剖析1、酶免疫组化的关键环节1)标本固定:固定的目的是①防止标本从玻片上脱落;②除去防碍抗原-抗体结合的类脂,使抗原抗体结合物易于获得良好的染色结果;③固定的标本易于保存。
固定剂的选择一般用4%多聚甲醛,但睾丸组织、眼可能要选用Bouin’s液或mDF液效果较好。
2)脱水、石蜡包埋和制片:脱水用梯度乙醇(由低到高)充分脱水、对组织要完全浸蜡、切片时刀片要干净和锋利。
否则,容易裂片和脱片等。
3)脱蜡和水化:这是为了后面的抗体等试剂能够充分与组织中抗原等结合反应。
脱蜡可以先60度20min,然后立即二甲苯1-3分别10min(这个时间是由二甲苯新鲜程度和室温等综合决定的),但当天制好的切片一般先60度3-4h。
水化用梯度乙醇(由高到低)。
若脱蜡和水化不全易出现局灶性反应和浸洗不全,而产生非特异性背景着色。
4)抗原修复:由于组织中部分抗原在甲醛或多聚甲醛固定过程中,发生了蛋白之间交联及醛基的封闭作用,从而失去抗原性;通过抗原修复,使得细胞内抗原决定族重新暴露,提高抗原检测率。
常用的修复方法从强到弱一般分为三种,高压修复、微波修复、胰酶修复。
修复液也分为若干种(具体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量的:中性的、高pH的等)。
我们实验室一般用微波修复中火6min*4次,效果不错。
注意微波修复后自然冷却30min左右(只要你觉得修复液的温度达室温即可)。
5)细胞通透:目的是使抗体能够充分地进入胞内进行结合反应。
一般用Triton X-100、蛋白酶k 等通透液。
如Triton X-100可以溶解细胞膜、细胞核膜、细胞器膜上的脂质而使抗体及大分子结构的物质进入胞浆和胞核内,故在细胞免疫组化时尤为推荐使用,这样抗体就能顺利进入胞内与相应抗原结合。
在免疫组织化学(>10um厚切片)和免疫细胞化学中一般用Triton X-100 作为细胞通透剂,在膜上打孔。
同时也是一种去污剂,一般在PBS中加入后终浓度是0.05%即可,而前者终浓度是0.5%-1%。
石蜡切片4um左右可以不通透,因为细胞已经被切开了。
6)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和生物素:在传统的ABC法和SP法中,免疫组化反应结果容易收到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和生物素的干扰,必须用过氧化氢和卵白素等进行灭活。
灭活内源性POD一般3%过氧化氢灭活时间短点,可以10min左右,而0.3%过氧化氢则可以适当延长封闭时间,一般10~30min;用甲醇配置过氧化氢比双蒸水或PBS可能好在保护抗原和固定组织作用,过氧化氢孵育时间过长易引起脱片;现用现配,配好后4度避光保存。
不过,现在已有“第二代即用型免疫组化试剂盒”避免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推荐使用。
7)血清封闭:组织切片上有剩余的位点可以与一抗非特异性结合,造成后续结果的假阳性;封闭血清一般是和二抗同一来源的,血清中动物自身的抗体,预先能和组织中有交叉反应的位点发生结合;也可以用小牛血清、BSA、羊血清等,但不能与一抗来源一致。
一般室温10-30min。
但也要防止封闭过度8)一抗和二抗浓度和孵育时间:一抗孵育条件在免疫组化反应中最重要,包括孵育时间、温度和抗体浓度。
一抗孵育温度有几种:4度、室温、37度,其中4度效果最佳;孵育时间:这与温度、抗体浓度有关,一般37度1-2h,而4度过夜和从冰箱拿出后37度复温45min。
具体条件还要摸索。
二抗孵育条件:二抗一般室温或37度30min-1h,具体时间需要摸索,而浓度一般有工作液,若是浓缩液还要摸索浓度。
但在免疫组化中我们一般先把二抗浓度和孵育时间先定下,然后去摸索一抗浓度和孵育时间。
建议一抗反应在4度最佳,反应温和,但时间最好超过16~24h。
9)抗体稀释液:其实许多实验室抗体稀释液就用一般PBS即可,但专用的抗体稀释液中除PBS 成份外,还加了叠氮化钠防腐剂、BSA稳定剂等组份,对抗体的多次回收利用较好。
正因为这种原因,我一直用国产的专用抗体稀释液,一段时间在更换新抗体稀释液时实验结果出现了阴性结果(提示可能一抗没有结合),最后从抗体浓度和孵育时间、封闭时间等原因排除后,发现是新抗体稀释液的PH值偏酸,而使抗原抗体反应不佳,终而出现假阴性结果。
10)切片清洗(浸洗、冲洗和漂洗):为了防止一抗、二抗等试剂残留而引起非特异性染色,所以适当地加强清洗(延长时间和增多次数)尤为重要,我一般在一抗孵育前的清洗是3min*3次,而一抗孵育后的清洗均为5次*5min。
注意:①单独冲洗,防止交叉反应造成污染。
②温柔冲洗,防止切片的脱落。
我喜欢用浸洗方式;③冲洗的时间要足够,才能彻底洗去结合的物质。
④PBS 的PH和离子强度的使用和要求。
这方面我有惨痛教训,当时我买的抗体稀释液偏酸,结果背景一片黄(未见特异性染色),建议PH在7.4-7.6浓度是0.01M。
(中性及弱硷性条件(PH7-8)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酸性条件则有利于分解;低离子强度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高离子强度则有利于分解)11)DAB显色:背景的深浅和特异性染色的深浅均可以由DAB孵育条件决定。
DAB显色时间不是固定的,主要由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时间,到出现特异性染色较强而本底着色较浅时即可冲洗;DAB显色时间很短(如几秒或几十秒)就出现很深的棕褐色,这很可能说明你的抗体浓度过高或抗体孵育时间过长,需要下调抗体浓度或缩短你的抗体孵育时间;此外,若很短时间就出现背景很深,还有可能你前面的封闭非特异性蛋白不全,需要延长封闭时间;DAB显色时间很长(如超过十几分钟)才出现阳性染色,一方面可能说明你的抗体浓度过低或孵育时间过短(最好一抗4度过夜);另一方面就是封闭时间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