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隐喻研究
《《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_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范文

《《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_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篇一《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_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一、引言《黑焰》是一部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文学作品,其中隐喻的运用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对《黑焰》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探讨这些隐喻如何构建文本的意义,揭示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概念隐喻理论概述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想法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能够丰富文本的内涵,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黑焰》中的隐喻及其认知分析1. 自然与黑焰在《黑焰》中,黑焰常常被用来比喻自然的力量。
如火山的喷发、熊熊燃烧的火焰等,这些场景都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
通过这些隐喻,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这种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2. 人性与黑焰除了自然之外,《黑焰》中的人性也被赋予了黑焰的隐喻意义。
这种隐喻常常被用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例如,黑焰可以象征人的热情、激情和力量,也可以象征人的愤怒、狂暴和毁灭性。
通过这种隐喻的运用,作者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四、隐喻在《黑焰》中的认知功能1. 构建文本意义隐喻是构建文本意义的重要手段。
通过隐喻的运用,作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内涵。
在《黑焰》中,黑焰的隐喻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使读者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揭示作者思想情感隐喻是揭示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隐喻的运用,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色彩。
在《黑焰》中,黑焰的隐喻不仅揭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性的看法,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五、结论通过对《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隐喻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揭示隐喻在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隐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隐喻的本质,包括其认知功能、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探讨隐喻的语义特征,如隐喻的创造性、模糊性、多义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隐喻本质及语义特征的研究,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的本质隐喻,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远超过单纯的修辞手段。
在深层次上,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工具。
隐喻的本质在于其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本质体现在其认知功能上。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我们能够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以具体的概念来把握抽象的概念。
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是在将时间的价值映射到金钱上,以金钱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来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隐喻的本质也体现在其创造性上。
隐喻能够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新颖性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隐喻的创造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隐喻的本质还在于其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隐喻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思维方式,它在哲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隐喻是通过建立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来传递思想和观点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辨性。
本文旨在探讨哲学中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并分析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隐喻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的深层含义和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在哲学思维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随后,我们将探讨隐喻在哲学中的广泛应用,包括它在道德、政治、形而上学等方面的运用。
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隐喻案例,如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庄子的蝴蝶梦隐喻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中的深层观点和主张。
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探讨隐喻对哲学的贡献和意义,以及展望隐喻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和可能性。
隐喻作为一种丰富多样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哲学思想,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哲学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深入探讨隐喻这一重要的概念,揭示它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它在未来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探讨: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着,本文将进入正文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将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
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特点和形式的探讨,读者将对隐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理解为什么隐喻在哲学中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我们将探索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仔细研究隐喻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不同哲学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将展示隐喻在哲学思考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
这些案例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们代表了隐喻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中的鲜明特点。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隐喻在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类文学作品中。
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起源、发生机制以及建构过程,以期揭示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将回顾隐喻的历史和理论基础,阐述隐喻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将探讨隐喻的产生机制,包括其心理过程、认知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我们将分析隐喻的建构过程,包括隐喻的创造、理解和解释,以及隐喻在语言和文化中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以及隐喻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二、隐喻的起因隐喻,作为人类语言中一种普遍且富有深度的现象,其起因多种多样,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认知、情感、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与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
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倾向于将抽象、复杂的概念或情感通过具体的、已知的事物或情境进行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简化了理解的过程,也增强了沟通的效率。
因此,隐喻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工具,帮助我们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深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隐喻的产生也受到我们的情感影响。
情感是人类体验世界的重要方式,而隐喻则是一种将情感具体化的手段。
通过将情感投射到具体的物体或情境上,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和感受自己的情感状态,同时也能够增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隐喻也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产物。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等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因素也会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中,包括隐喻的使用。
一些隐喻可能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环境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而在其他地方则可能完全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体现了隐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隐喻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人类认知的工具,也是情感表达的手段,更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映。
对隐喻的起因进行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复杂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概述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种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这种理解和表达的方式通常是非字面的,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
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念隐喻理论尤其引人注目。
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系统地、连贯地理解和构建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我们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我们将重点分析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包括隐喻的层次结构、隐喻之间的关联以及隐喻如何构建我们的认知体系。
接着,我们将探讨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包括隐喻的内部逻辑、隐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隐喻如何帮助我们进行跨领域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认知活动的重要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和体验转化为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从而实现对这些概念和体验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系统性意味着隐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隐喻体系。
连贯性则是指隐喻在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时.,始终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使得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更加有条理和连贯。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更加生动地描述复杂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探析心理学中的隐喻

探析心理学中的隐喻通过对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总结,探讨了心理学研究与隐喻研究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的两种方式:一是对每种心理学形态的隐喻基础进行研究,二是将隐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最后分析了心理学中隐喻研究的意义所在,相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会让隐喻得到更多关注和发展。
标签:隐喻心理学一、隐喻研究概述自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开始对隐喻进行系统论述开始,到现今为止,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过了2300多年了。
英国著名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1936:98)提到,“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另有波里奥(Pollio,1977)等人曾做过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4个隐喻修辞”。
由此可见,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
虽然对隐喻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它都是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而被广泛研究的。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中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1]。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坚持的是“对比论”的观点,即将一种事物类比为另一种事物,从而进行修辞学中的隐喻。
公元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替代论”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即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修辞现象。
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在其《修辞哲学》一文中提出“隐喻互动论”,之后,布莱克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
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过程”[2]。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间,西方学者开始从逻辑、哲学及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语义学研究。
由于隐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隐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被认知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重视,并正在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摘要:《小王子》是法国人艾克须佩里创作的一部给大人看的蕴涵哲理的童话。
这是继《圣经》、《古兰经》之后,至今发行量最大的那本书。
法国作家莫洛娃说:诗意淡淡的悲伤包含了整个哲学思想,到处都有象征意义。
这些符号看起来清晰,特别美丽,这里的“符号”是形象、隐喻、甚至神话的代名词。
法国是象征主义的发源地,小王子在接受童话形式时应该使用这种策略,何况文学的意义和功能主要体现在隐喻和神话中。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王子》;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引言《小王子》是一部熟悉的儿童文学小说,由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deSaint-Exupéry)于1942年写。
国内的学者对这本书研究得非常好,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它的内涵和象征性研究上,并从爱情、儿童概念的角度对这本书进行研究或分析其重点。
此外,还有学者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作品。
本文作为李千钧《小王子》中的两个隐喻和西方传统文化,分析了李千钧“小王子”和“蛇”中的两个隐喻及其象征意义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李千钧,2005)。
龚北芳的“《小王子》爱情的凄美隐喻,以人物和个性的三层碰撞为指导,即人性的冲突、生命的冲突和感情的冲突,隐喻地解释了《小王子》对爱情的理解。
本文的研究视角也是以隐喻为基础的,本文主要从认知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理论等方面探讨了本书中出现的结构隐喻,分析了其隐喻的运行机制、映射过程及其意义。
一、概述隐喻认知隐喻认为思维是隐喻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概念隐喻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对源头概念域的认识来理解目标概念域的认方式,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
二、以隐喻视角解读《小王子》中经典意象的意义法国作家《小王子》自194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以来,被翻译成数百个版本,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随后被收录进一部仍深受观众喜爱和认可的电视剧中。
认知语义学对隐喻的研究概述

文 海 艺 苑
学 科
园 地
认 知 语义 学对 隐喻 的研 究概 述
郭
摘
欣
( 宁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宁 沈阳 10 3 ) 辽 辽 10 6
要: 隐喻的研 究 目前是认知语 义学研 究的热点之一。 认知语义学颠覆 了传统 的以真值为主的意义
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主要可分 为两 部分 : 一部分研究人 第
类 前 概念 经 验 中的 两 类 结 构 :基 本 类 结 构 和 图 像 一 图 式 结 构 ;
第二部分研 究从 以上两类 结构演化 出抽象 概念 的两 类方式 :
从 物 理 域 到抽 象 概 念域 的 隐 喻 性 扩 展 ;从 基 本 类 范 畴 向 上 级 和 下 级类 范 畴 的扩 展 。 ( ) 知 语 义 学的 主要 观 点 二 认
Lkf 和 Jh sn认 为认 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 的概念 ao ono 系统 。 语言意义是是概念结构 的外壳 ,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是概 念 内容 和 基 于 概念 内容 的语 言结 构 。 既然 认 知语 言 学 或 者认 知 科 学 研 究对 象 是 人 类 的概 念化 过程 ,显然 认 知语 义学 要 研 究 的 就 是人 类 大 脑 中理 解 , 构 概 念 的 过程 。 建 认 知 语 义学 指 导 原 则 有 四点 : 念 结 构 的 体 验 性 ; 义 结 概 语 构 即概 念结 构 ; 义 的 多维 表 征 的 ; 义 构 建 的概 念 化 。其 另 意 意 外 六 个 认 知 语 义 学 的 指 导 原 则 是 :意 义 是 认 知 中 的 概 念 化 过 程 , 义 存 在 于 人 脑 中; 知 模 式 主 要 由 人 类 感 官 决 定 , 类 可 意 认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 一方面探讨隐喻理论对翻译理 论及实 践的 影响和 价值。 三种隐喻研究涵盖了隐喻理论应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
继荣 , 0)成语的隐喻结构( 2 1、 0 王文斌和姚俊,04等。 20) 这些
研究多是基于英汉或其它语言语料的 实证性研究, 基本上都
支持了 Lkf的体验哲学和概念隐喻理论。此外 ,周榕 ao (03和白丽芳(0 ) 20) 20 分别研究-J童时间隐喻能力的发 4 ;l , 展趋势和儿童隐喻性 思维的特点。 笔者意在运用 Lkf的概 ao 念隐喻理论对国际商务文本进行分析。 三、运用隐喻理论分析具体语料
乔 娇
( 天津外国语 大学, 天津,0 47 30 5 )
摘 要: 隐喻研 究兴起于国外, 国从上世纪 8 我 0年代 中期开始引入隐喻研究 已有十 多年。 本文
对 隐喻研 究的重要 阶段 和基 本理 论 , 以及 隐喻 在我 国的研 究现状 进行 了详尽 的 阐述 ; 并对 运 用隐喻 理 论分析 具体 语料 的研 究方向 的 内容进 行梳 理 总结 , 出现 阶段 多数 学者在此 方 面研 究的方 向。 指
度到成熟的阶段。
2理论介绍和引进。 . 由于国外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历时已
者的 研究对象, 使那时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修辞角度, 即 我们
仍可以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 尤其是语言学界研究领域 中的一棵常青树。 从 2 世纪 7 年代后期起, 0 O 以欧美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为 首的学术界开始 以新的眼光审视传统上被视为一种辞格的 “ 隐喻” 这种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很快吸引了社会人文科学 。 乃至自然科学( 如医学和物理学 ) 等各学科专家学者们的兴 趣, 从而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股“ 隐喻热” 相对而言, 。 我国 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2 世纪 8 年代中期开始 0 0
21年 1 01 0月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u a o T ni Maae C lg or lf i j ngr o ee n a n l
Au u t201 g s 1
第 5期( 总第 3 ) 7期
N .( c o 7 o Ot . ) 5 N 3
概述 隐喻研究
关键 词 : 隐喻研 究 ; 综述 ; 语料 中图分 类号 : 6 20 G 4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3 7 ( 0 )5 3 — 2 10 — 872 1 0 — 8 0 1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早在 20 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 ,隐喻就是众多学 00
21 年 1 01 0月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unl f i j aae oee orao a i M ngr lg T nn Cl
Aug t2 1 us 01
第 S 总第 3 期) 期( 7
N .( c N . ) o O t o3 5 7
要涉及到语料分析, 觉运用理 自 论进 行语料分析可以 更进一 步 深化对理论的 探究, 在这方面研究隐喻主要有三种 情况: 1对特定语言中的 . 隐喻现象作概括分析, 要有汉 主 语、
世纪9 年代中 0 期, 着对国外隐喻 随 认知研究介绍的逐步增 加,我国学者从上世纪 9 年代中期开始的对隐喻研究的认 0
知转向也已有十多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学者从最初介绍
国 外理论、 编写文献综述开始, 提出自 到 己的观点, 把隐喻 研
究渗透到客观世界中的各个领域, 经历了一个从稚嫩逐步过
收 稿 日期 :0 10 — 2 2 1- 7 0
语言理论的 提出、 发展和完善都离不开对具体材料、 现 象的 分析, 尤其像隐喻的研究更需要通过分析大量的 语言材
料来不断印证理论。在现阶段评介、 探讨理论的论文中大多
作者简介 : 乔
3 8
娇 (9 3 )女 , 1 8 一 , 天津外国语 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英语 系教师 。
在隐喻研究的诸理论中,ao 的概念隐喻理论独 占鳌 Lkf 头, 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概念隐喻研究的主题极为广 泛, 包括空间隐喻 ( 如蓝纯,99吴云,02、 19 ; 20)时间隐喻( 周 榕 ,00 20;何向华 20) 02、情感隐喻 ( 林书武,98 19 ,张辉 ,
我国 众多学者也展开了对西方隐喻理论的 介绍和对隐喻的
研究工作。
一
20 ) 00、 爱情隐喻( 王勤玲, 0 ) 2 2、 0 人体隐喻( 范淑云, 0; 2 2齐 0
振海 , 0)动植物隐喻( 2 3、 0 任飞,03唐燕萍 , 0)战争隐 20 ; 2 2、 0
、
隐喻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1对隐喻研究的 . 逐步 转向。 上世纪8 年代初到9 年代 0 0 中期, 隐喻研究整体上属于传统修辞及文学赏析范畴, 直到
上世纪8 年代后期才 0 零星出现了一 些由 修辞向认知方 传统 向过渡的萌芽,他们尝试从修辞角度探讨隐喻与思维的关 系, 并从语言层面分析比喻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从认知角度
对拟人比喻等辞格进行分析, 试图探讨隐喻的心理基础。上
喻( 袁影, 0 ) 2 4、 0 政治经济隐喻( 孙厌舒 2 1、 0) 0 科技隐喻 ( 沈
久, 并提出一些重要理论, 对国外隐喻 研究的 经典著作和理 论的介绍和引进就显得十分必要。 所以在我国学者研究隐喻 的 初期, 大多是向国内 学界输人隐喻理论, 翻译国外著 如:
作、 对其进行评析等。 除了介绍国外隐喻著作, 还对国外隐喻 研究作了综述、 介绍和评述各种隐喻理论。
二、概念隐喻理论研究
象等; 应用到语言教学中, 尤其是第二语言教 主 学。 要探讨词
汇教学、 教学中的文化导人、 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应 到语言翻译中, 一方面分析不同语言中隐喻话语的翻译实
英语、 俄语等, 通过这一分析可以反映出 具体语言中隐喻现 象的总 体轮 廓。
2对具体某个词或某类词进行分析 , . 分析 “ 空间”“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