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后训练2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239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239人民版PPT课件
• 二是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 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 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 势地位。
• 三是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 外贸易途径,导致了民间的走私的频繁, 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思 考 题:
• 朝贡贸易的心理是怎样的?
朝贡贸易
含义
海外诸国官方与中国政府的进 贡和回赐关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 成贸易。
典型:郑和下西洋
原则、目的、结果
• 原则:“薄来厚往” •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 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 产的需求,控制、笼络周边国家, 争取盟友、孤立敌人等。 • 结果:亏府 的补贴上,导致了政府财政的缩减。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2教学教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2教学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重点: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措施:1.框架梳理处理基础知识;
2.补充材料试题,分析材料;
3.试题补充。
教学准备体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视频、音频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导入
视频《辉煌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60秒)
利用视频让学生比较直观的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二.梳理教材基础知识
复习检测:
1. 师生共同梳理教材知识框架,落实基础知识;
2. 学生结合第二课,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3. 学生完成试题检测。
1.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目的是让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课堂活跃起来后,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作用,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知识提升
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等内容。
展示:
材料一:改革第一阶段(1978-1992)
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一,指出党的一系列决策的特点。
学生: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传统思想认为,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从1978年到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始终没有跨越计划为主的框架,改革陷入瓶颈。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
材料二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
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思考』 (1)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包含着怎样的基本思想。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的思想又有什么发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邓小平的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否一致。为什么?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
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让我们聆听着
《春天的故事》,一起走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本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确立。
1 2 3 4 5
知 识 梳 理 疑 难 探 究 拓 展 深 化 随 堂 演 练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1)内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意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86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86人民版PPT课件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
请回答:
1、歌词中“春天”的寓意是什么? 2、“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 3、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4、“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时间: 1992.1.18-2.21
2、内容: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1)奠定思想基础: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提出目标: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目标具体化: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理论深化: 中共十五大(阐述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5)初步建立: 21世纪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
50年代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80年代三大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大件:电话、电脑、空调 现代人三大件: 房子、车子、保险
3、意义: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共十四大
1、时间: 1992.10.12-18
2、内容: ①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阅读课本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以市场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是重要手段。
说一说:
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你或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 你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注的是什么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205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205人民版PPT课件
内容: (1)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
作用:对建设个中体国经特济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外资或中外合资)
社会主市义场市经场济经的济特的点特点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背景 1. 20C90S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 风云变幻 2.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
问题:世界在变,中国会不会变?!要不要变?! 我们能否独善其身。
一、背景
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推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 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 常常遇到一些思想障碍,甚至误认为寻找公有 制的实现形式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199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内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 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2)建立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 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1997·中共十五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3. 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计 划 经 济 的 特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1992·中共十四大
内容: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体制的转变
A. 从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56公有制 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B.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作后用公:有邓制小为平主南体方,谈多话种和所中有共制十经四济大成召分开并,存标的志经着济改 革C.开20放C进90入S以新来阶,段正式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试题(含解析)人民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试题(含解析)人民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下图是1992年3月26日《某某特区报》发表的南方谈话的纪实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

下面有关这一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南方谈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出现的B.南方谈话是在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发表的C.“风”是指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D.“春”的寓意是南方谈话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发表南方谈话的时间是1992年春,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所以B项说法错误。

答案:B2.1992年,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其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左”的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在1976年,排除A项;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南方谈话之后,排除D项;南方谈话的背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应选C项。

答案:C3.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

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D.评价了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众多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加速和外国接轨”。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随堂演练人民版必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随堂演练人民版必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随堂演练人民版必修2(1)1.“市场与计划二者就像鸟与笼子的关系一样,要让鸟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否则鸟就飞跑了。

如果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

搞活经济、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

”上述说法与我国哪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最为吻合( C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解析】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市场调节的作用,与材料中承认“市场调节”不符;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已经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中强调“市场调节只能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符,因此选C。

2.(2016·广东珠海模拟)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

新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C )A.着重发展重工业B.实行“一五”计划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解析】“苏联模式化”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属于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3.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D.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分析各个选项,B项所述是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而C项所述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以前坚持的政策。

D项是建国初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联系史实,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为A。

4.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A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下海经商,从事的是私营商业,下海潮体现了大家顺应改革潮流的一面;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强调的是所有制结构,和题干意思不符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两个: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不符合题干的意思;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从1978年后就开始了,故选A。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历史性的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①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内容: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1)时间: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①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全党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误区警示] 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十五大”报告,而不是中共“十四大”报告。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内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中共十五大(1997年)(1)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⑤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后训练2 人民版必修2
1.“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2.“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下列表述不能正确阐释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是()。

A.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主张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了无产阶级必须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
3.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精辟、透彻的论述所起的作用是()。

①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②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③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5.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思想的转变
B.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C.企业产权的转变
D.所有制结构的转变
6.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A.党的十二大报告 B.党的十三大报告
C.党的十四大报告 D.党的十五大报告
7.如下图所示,你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不同类型企业的比例中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9.仔细阅读下列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第一组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1)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从第一组图片到第二组图片的转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措施?
(3)根据两组图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答案:B
解析:1992年春天,邓小平开始了在南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视察,他的一系列谈话,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故D 项的说法错误。

3.答案:A
4.答案:B
解析:注意时间“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答案:B
解析:在计划经济时代,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行政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6.答案:D
7.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故选A项。

9.参考答案:(1)第一组图片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组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种经济体制最大的区别是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新思想。

(3)可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来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