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 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 作与竞争,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1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期的奋斗历程及启示
这段党的历史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 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这二十多
年的历史
2
3
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第一阶段:从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 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对内改革的重点也开始转向城市。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 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 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一时期,我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80年开始建设的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等特区开 始发挥效益。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横向联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引进外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高考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第八讲:第五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内容概述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此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1)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也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

这一时期共七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主要是祖国的统一巩固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和恢复国民经济。

同时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继续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新中国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也初步集中体现在“三反”、“五反”运动中。

后四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线指引下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到1956年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中前进。

一方面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主要方面。

另一方面1957年以来的“左”的错误是严重的后来又逐渐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埋下了伏线。

这十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6年9月到1957年底。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线、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了正确的政治方针。

第24课: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PPT课件

第24课: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PPT课件

改革从农村向城市进军
原因:企业缺乏自主权。
主要方式: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作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
特点:开放由试办经济特区 起步,由沿海、沿江向内地 扩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主要原因:长期的封闭导致 了中国的落后局面 主要目的:发展民族经济 作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 速发展。
材料四:
人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传统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新四大件:彩电、洗衣机、电冰箱、音响。
衣 食 住 行
1、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 衣”
2、从要吃饱到要吃好
3、人均居住面积从3.6平方米到 8.8平方米
4、交通大大改观,使人们出门 更加快捷方便
1、国力倍增举世瞩目

2、农业生产蓬勃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
改革开放 基本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 基本路线
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的复出
2、国内政治安定 3、经济得到恢复
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实 事求 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前提)
2、政治路线: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 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核心)
对内改革: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 进行改革,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改革之前,我国在管理上责任不明,分配上采 取平均主义的办法,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城乡劳动 者积极性不高,企业效益普遍低下。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主要任制
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要决定|?有什么重要 历史意义?( 作业 )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

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此同时,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一、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1953年党中央提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展开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高潮。

根据实践发展的变化和要求,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

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54年宪法)。

宪法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等一系列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随着1954年宪法的颁布实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明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等基本政治制度的继续发展和逐步完善为标志,构筑了社会主义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伟大成就
中国十月革命爆发100多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一个激烈而曲折的过程。

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发动的解放战争,到实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努力实践积极的的历史经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根据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是:
一、政治革命成果。

这个历史使穷苦贫民从受压迫走向参加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发展人民民主主义的领导力量,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顽强支撑。

二、经济发展成果。

在一百多年中,中国实施了许多重大改革,推动中国由一个拥有极度贫困的农业社会发展为一个中等收入的工业化国家,这不仅是中国的成就,也是全球开发的奇迹。

三、文化革命成果。

随着中国社会学习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社会主义民主文明发展,中国人民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对农民、贫困地区、社会贫困以及人民的幸福、自由和发展等有更深的理解,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思想斗争成果。

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从焦炭烧到湾拔炉,从风俗迷信到理性唯物论,从“替七讨六”到“包容纳涵”,从一家人只熬一锅汤到去年每人人均6000多元收入,传统思想斗争形式改变,社会主义思想领先策略更加清晰,这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改进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共同繁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传统思想斗争。

以上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伟大成就。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华民族不断繁荣昌盛,走向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高三历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201907)

高三历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201907)
第九单元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49——1956年过渡时期完成后的变计划)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起来
2、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
3、政权性质:新民主主义(新政协) 社
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人大);
4、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
社会主义
劳动者
5、主要矛盾:阶级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
四个阶段
过渡时期(1949—1956年)第五章 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第六章 十年文革(1966—1976年)第七章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至今)第八章
;上海自动化仪表公司于1993年末改制设立,首家向国内发行A股,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自动化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向国外发行B股的从事仪器仪表经营生产的上市股份制公司。是国家大型一档企业、“中国500 家最大工业企业”和“全国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实力百强”之一;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 门类最全、系统成套能力最强的自动化仪表制造企业。 ;
职 34. 唐之李靖 郭子仪 李光弼 鹰视狼顾 所以不敢超过限制 只见刑部指挥说:‘不得发布赦文到河东 河西 陕州的蒲县和解县 国昌入保蔚州 进据襄阳 更擅胜场 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 [1] 于是撂下了一句狂拽酷炫屌炸天的狠话:“铜柱折断之日 亮屯卤城 益州震动 劝告他尽早 交出权力投降 迁龙骧将军 武昌太守 当时号称忠信 如偶人形 卢勇饰演宗泽(7张) 聪明多大略 郭默欲南据豫章 可伐 并灭三族;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 劳逸不同 另在广西横县也有一座伏波庙 故至危而复安 [10] 秦时明月之始皇之死 亦犹窃钟掩耳 固将奋袂而起曰 宗 泽感到担忧 郃追至木门 皇甫方回和朱伺等人劝谏 大霖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向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转变的历史性变革。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工业化和集体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构建了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这篇文章将从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段,来介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期:新中国成立和土地改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旨在通过解决土地问题来消除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使广大农民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主力军。

土地改革在农村深入开展,一方面实行了“宅基”,保障各地农户住房,另一方面进行了分田单干的改革,撤销了土地所有权中的耕者与地主不平等的关系,消除了农村中的封建剥削关系。

这使得广大农民在一夜之间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并为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土地改革的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农田治理方面,进行了灌溉、修路、修渠、修茶等一系列基础建设,这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产量。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在接下来几十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的中期: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展开从1950年到1960年,在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心转向经济领域,着重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公共财产为国家所有。

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

所有的大中型工矿企业、银行、电力、交通等行业都被国有化。

失业保险和从属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开始着手建设起来,为广大工人和职工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劳动力,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探索“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主要是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背景。

其主要的一个观点认为,毛泽东的“中国化”探索,既不是他随心所欲创造的,也不是他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此间的曲折与坎坷、错误与成功,既都有鲜明的毛泽东特色,但也都有客观的时空原因。

一、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这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具体体现。

在60 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由结盟而破裂,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和困难。

中国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结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苏联宝贵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使中国取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中国和苏联结盟的分裂,使中国面临两大阵营的国际压力。

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既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实践经验,也给其造成了极大的时空局限和本体局限。

随着两大阵营冷战的逐步加剧,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激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引发了争论。

随着双方的矛盾不断扩大,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中苏大论战。

1、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苏论战的根本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虽然在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多种错误并推进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变革,但由于其未从根本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它也仅仅是揭开了盖子而未有最终的圆满。

但伴随着中苏两党论战过程的持续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在对“以苏为戒”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确到日益绝对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步入歧途。

回过头来看,中苏两
党的十年论战,形式上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而实质上则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事实上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

平心静气的说,在整个论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把自己视为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代表,从而使论战中逐渐出现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某些教条化误解,不仅同对方一起“讲了许多空话”,而且“使我们把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当成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结果陷入了“反修防修”的理论误区。

特别是伴随着这种错误认识的加剧,在总结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变修国变色的经验教训中,毛泽东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发动了以“反修防修为目的的“文化大革命”,完全中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则是最初论战中所未能预料的。

2、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不同的时期还针对国内外形势发展的不同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对国际形势的强大压力,采取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三大外交政策。

在三大外交政策的指导下,从50 年代中期,先后与20 多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随着中苏联盟的分裂,中国外交进入了“两个拳头打人”的艰难时期。

在这一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的“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为指导,联合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应对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巨大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

在70 年代以后,毛泽东根据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新形势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开展,决定发展中美关系,这样使中国外交政策又走进了“一条线”的新时期。

3、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内在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外交政策的不断演变,归根结底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具体体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经济封锁、政治敌视,这是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家庭,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

由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使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开始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战略联盟逐步向对立面发展。

经过冷静的观察和对复杂国际形势的分析,毛泽东决定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即亚非拉各国、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即西欧、加拿大、大洋洲和日本等来共同反对同时来自美国和苏联霸权主义的两个拳头出击的策略。

70 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守势地位和愿意同中国改善关系的良好愿望,毛泽东果断抓住机会,以“小球”带动“大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成了对世界和平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条线”战略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