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论语》中主语省略句的英译

合集下载

从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论语》中主语省略句的英译

从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论语》中主语省略句的英译

从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论语》中主语省略句的英译《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自16世纪末至今,其国内外译本总数不下四十种,而其译本的对比研究也早已成为其研究的焦点话题。

《论语》中共包含20篇,每篇又包括数量不等的章节,语料繁杂。

于是,本文基于前人对于《论语》省略现象的研究,主要对比研究理雅各与威利在处理主语省略句时的英译文本。

同时,本文将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之—的语篇功能引入译本的对比中,通过对原文及译文的主位结构分析,对译本进行客观的评估。

本文试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中探讨《论语》的英译问题,这也是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用于典籍研究的尝试的一种表现。

一、关于语篇功能语言可以用来(1)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3)组织信息。

这三种纯理功能分别属于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人及功能”、“语篇功能”。

[1]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得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相称的语篇。

[2]16语篇功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得以体现: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

[3]161主位系统是语篇功能在小句层面的体现,这便成为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地说,一个小句可切分为主位和述位两部分;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小句的起始成分。

一个小句的主位确定之后,剩下的部分便是述位了。

主位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之分;由主语充当的主位是无标记主位,由其他成分(如补语、状语)充当的主位是有标记主位。

主位还有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之分;只由经验成分(如: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充当的主位属于单项主位,由经验成分与人际成分和(或)语篇成分构成的主位属于复项主位。

[4]53二、从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论语》两英译本中关于主语省略句的翻译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对省略的定义,省略就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上下紧凑的一种语法手段。

[3]181它是作为语篇中的一种衔接手段出现的。

论中国古典诗歌主语省略的英译策略

论中国古典诗歌主语省略的英译策略

论中国古典诗歌主语省略的英译策略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独特而优美的文学形式,其语言之美常令国内外翻译者无法拒绝其译文的挑战。

然而,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仍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难点,就是如何有效地处理主语省略现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语省略非常普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很少出现直接表达主语的情况。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暗示主语,使读者产生联想,从而使作品意义更加深刻。

这样的诗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英语中强调主语的语言结构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如果翻译者直接按照原文翻译,就会导致译文缺乏清晰度和流畅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翻译者经过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英译策略。

其中最常用的策略是插入主语。

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插入主语来强调原文中省略的主语,从而使译文更加清晰明了。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好风微揭绿华”就是“the pleasant breeze gently lifted the green petals”这样的翻译方式。

尽管这种策略有助于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但是,如果不谨慎使用,也会使译文有点生硬和失去原意。

除了插入主语的策略,还有一种运用动词语态转换的策略。

动词的不同语态能够体现句子的不同重心,有助于表达主语。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回首向来萧瑟处”一句可以翻译为“Looking back, I see the desolate place I've left behind.”这样的话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又可以让读者直接感受主人公的心情。

在翻译古典诗歌时,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文和英文的语序、结构和习惯性表达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把握原作的基础上,还要学习目标语言的语言文化特点,确保译文不失其源语的风格和内涵。

总之,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是一个艰巨而又有趣的任务。

主语省略现象是其中一个主要难点,但是通过插入主语和动词语态转换等一系列策略,翻译者可以使译文更加平滑自然,同时保留原作的优美与深度。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一,也是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因此《论语》的英译本在国际间也越来越受关注。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阈下,我们可以对《论语》的英译本做一些分析,以了解其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及其对目标读者的影响。

从语境视阈来看,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语境背景、语义关系、语音特点和文化因素。

在语境背景方面,理解《论语》的英译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孔子的思想以及《论语》的演变历程等。

英译本需要通过适当的注释和解释来为非中国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语义关系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论语》中有很多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这些在英文中不一定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英译本需要寻找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要保持原意的准确度。

语音特点是指声音之间的联系。

汉语和英语在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如声调、音节和语调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保持原文的语音特点和节奏感。

文化因素是翻译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语》凝聚了中国古代思想与价值观念,其中很多概念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并无对应。

英译本需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背景也需要考虑。

由于《论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深度,英译本应当根据目标读者的水平和需求来进行调整。

对于初学者,可提供简化、易于理解的版本;而对于进阶读者,则可以提供更接近原文的版本。

英译本还应考虑非专业读者的需求,例如提供足够的注释、解释和例子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阈,《论语》的英译本需要考虑语境背景、语义关系、语音特点和文化因素等方面,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在满足目标读者需求和背景的基础上,英译本还需提供足够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性,对其进行的翻译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同的偏差。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境视阈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论语》的英译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与其社会功能密不可分,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功能。

对于《论语》这种流传于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其语言不仅是文化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然而,在翻译《论语》时,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词汇选择不当《论语》中的很多词汇在汉语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涵义和社会功能,但由于其独特性,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等价的词汇。

例如,孔子的“仁”、“义”、“礼”等概念,对于西方文化来说都是新颖的,难以用一两个词来简单描述。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汇选择不当的情况,使得原意不够准确。

例如,《论语·卫灵公》中,“君子有三乐,以听忠言,以听使命,以听于上庶政”,其中“上庶政”一词就很难被准确翻译。

虽然其字面意思是“上层政治”,但实际上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和社会功能,是孔子对于上层领导者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应该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进行灵活处理,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翻译。

2.文化背景理解不足由于《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中的很多观点和语言都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习惯而来的。

因此,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传达原意。

例如,《论语·子夏》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中的“戒之在色”,经常被直接翻译成“戒色”,这种理解和表达方式在西方文化中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3.语法结构过度繁琐二、语境视阈下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语境视阈认为语言使用的效果与所处的语境密切相关,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效果。

汉语主语省略句及其英译的对比研究

汉语主语省略句及其英译的对比研究

不 同 的解 释 。不 同 的 角 度 , 主 语 的 概 念 也 不 同 。本 文 提 到 构 成 ( H a l l i d a y ,M . A . K .&H a s a n ,R . ,1 9 7 6 ) ,在 基 本 句 的 主 语 ,指 的 是 句 法 上 的 主 语 。而 不 是 语 义 概 念 上 的主 语 型 中 占 了 很 大 部 分 。 汉 语 句 子 中不 一 定 有 主 语 , 可 以省 略
型 的变体。英语基本句型有如下7 种:
1 )S + V:
2) S + V + O : 3) S + V + O + C : 4)S + V + O I + 0 2 : 5 )S + V + C : 6) S + V + A : 7)S + V + O + A :
朵听 到的总不如 眼睛看见 的那样 可靠 ,那对耳 朵来说 ,却
到 意 思 的准 确 表 达 。 省 略 是 指 某 结 构 中未 出 现 的词 语 可 以 从语 篇 的其 他 小 句 或句 子 中找 回 ( 胡壮 麟 ,1 9 9 4 )。 主 语 省 略 旬 ,是 出 于 某 种 意 图 ,句 中 主 语 省 略 不 出现
当主语泛指 ,无需明确 ,或者句子描述 的现象适合所 的 句 子 。省 略 的 主 语 可 以借 助 上 下 文 推 断 出来 。 但 是 ,主 有 的对 象 时 , 主语 省 略 的 现象 是泛 指 性 省 略 。例 如 : 语省略句 一旦离 开语 境 ,句子 意思就无法 明确 。同样是没 ( 1 )由小学到 中学, ()所修 习的无非是一些普通的
语 言应 用研 究
汉语 主语 省略 句及 其 英译 的对 比研 究
口陈棵可 许希明
摘 要 :汉语有 大量的主语省略 句。本文拟从 句法结构 和功能两方 面,对 比汉语 主语省略 句和对应 的英语译 文。汉

《论语》中省略句式的研究正文

《论语》中省略句式的研究正文

无声胜有声的美---------------论语中的省略句的研究对于省略现象前人早有觉察和分析,但没有把它当作语法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尤其对上古汉语主语省略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分类过于简略的问题。

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论语》为例来分析上古汉语的主语省略句,并对其进行细致分类,探讨主语省略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同时对主语省略不恰当而引起的句子歧义作简单分析,以便对上古汉语的主语省略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来揭示上古汉语主语省略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省略作为语言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很早的时候就有语言学家开始重视了,20 世纪70 年代,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开始对省略提出了一些限制。

那到底什么叫省略呢?省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句子被省略了某些词语,而被省略的词语一般可以从上下文里找到并确定地补充出来。

省略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不影响文义的前提下使行文简洁、增强修饰效果。

现在就以《论语》为例,以语用学关联理论对其省略句进行语用学分析。

一、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关的语境观和最佳关联理论来探讨省略的深层原因有学者于1986 年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

在关联理论中,他们认为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的“互明”和“最佳关联”。

“互明”就是双方共同明白的事实或信息,这些表现就是关联理论中的认知环境。

交际者对于认知环境的的认识和掌握是成功地进行交际的首要条件。

“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该理论就包含了人类交际行为的“经济原则”,即交际中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交际中,信息的传递是一种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交际双方依据所使用语言的句法规则和语义规则进行编码和解码。

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就是对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

而听话者的理解话语过程就是对话语的解码过程。

“省略”实则就是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以一种简便、明了的方式进行编码,这样做一方面减少了自己的负担,另一面突出了信息焦点,有助于听话者迅速解码,获得意义。

浅析汉语的主语省略及其英译策略

浅析汉语的主语省略及其英译策略

An Analysis of Ellipsis of Subject in Chinese an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it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作者: 于爽
作者机构: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
出版物刊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主语 省略 英译
摘要:汉语中值得关注的省略现象是汉语的主语省略问题,这样的结构自然也成为汉译英中
值得关注的现象。

汉语的主语省略的英译问题既属于句法范畴,又属于语篇范畴,因为合理补充主语、重建英语句型既是英语句法的要求,又是用合乎译语规范的衔接手段复制原文衔接关系的语篇要求。

本文就汉语主语省略的几种常见形式及其英译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言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语篇语言学方法是一种在文本层面进行分析的方法,适合用于研究《论语》的英译本,以下是50条关于《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1. 通过语篇分析《论语》英译本,探索不同译者对于孔子对话的表达方式。

2. 选取特定章节或段落进行语篇分析,比较不同英译本的表达差异。

3. 研究英译本中对古代汉语辞藻的转译和词汇选择。

4. 对比分析《论语》英译本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特点。

5. 探究英译本中对孔子弟子的称呼和身份描述的语言表达。

6. 分析英译本中对《论语》中儒家思想概念的诠释和阐释。

7. 研究《论语》英译本中对于礼仪、道德、人性等概念的语言表达。

8. 关注英译本在传达《论语》中关于治国、教育、道德修养等主题时的语言表现。

9. 分析英译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对于译文的文学性和表现力的影响。

10. 考察英译本中对于《论语》原文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达方式。

11. 通过语篇分析探究英译本对孔子及其弟子说话风格的处理和表现。

12. 研究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论语》中典故和引用的处理方式。

13. 分析英译本中对于汉字词语的音译和意译方法以及译文对读者的接受效果。

14. 考察英译本中对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说明和注释的语言表达。

15. 探讨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对话节奏和语调的表现。

16. 分析英译本中对于孔子及其弟子语言特点和口语表达的处理方式。

17. 研究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和角色的语言表达差异。

18. 考察英译本中对于《论语》对于自然、宇宙、生命等主题的语言表达和诠释。

19. 分析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对于教育和学习的语言描述和识别。

20. 通过语篇分析探讨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隐喻和比喻的再现方式。

21. 研究英译本中对《论语》中对话结构和逻辑推理的语言呈现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论语》中主语省略句的英译《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自16世纪末至今,其国内外译本总数不下四十种,而其译本的对比研究也早已成为其研究的焦点话题。

《论语》中共包含20篇,每篇又包括数量不等的章节,语料繁杂。

于是,本文基于前人对于《论语》省略现象的研究,主要对比研究理雅各与威利在处理主语省略句时的英译文本。

同时,本文将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之—的语篇功能引入译本的对比中,通过对原文及译文的主位结构分析,对译本进行客观的评估。

本文试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中探讨《论语》的英译问题,这也是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用于典籍研究的尝试的一种表现。

一、关于语篇功能语言可以用来(1)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3)组织信息。

这三种纯理功能分别属于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人及功能”、“语篇功能”。

[1]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得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相称的语篇。

[2]16语篇功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得以体现: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

[3]161主位系统是语篇功能在小句层面的体现,这便成为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地说,一个小句可切分为主位和述位两部分;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小句的起始成分。

一个小句的主位确定之后,剩下的部分便是述位了。

主位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之分;由主语充当的主位是无标记主位,由其他成分(如补语、状语)充当的主位是有标记主位。

主位还有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之分;只由经验成分(如: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充当的主位属于单项主位,由经验成分与人际成分和(或)语篇成分构成的主位属于复项主位。

[4]53二、从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论语》两英译本中关于主语省略句的翻译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对省略的定义,省略就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上下紧凑的一种语法手段。

[3]181它是作为语篇中的一种衔接手段出现的。

省略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存在,而且“古代汉语的省略句”比现代汉语省略句更多、更复杂。

[5]243纵观《论语》全书,它作为先秦著作的典型,具备了古汉语各种省略的特点。

从句子成分省略角度来看,《论语》中包含了各种成分的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定语省略、状语省略、补语省略及兼语省略等。

汉语中大半的情形,是省略主语的部分。

[6]153《论语》也是如此,其中的主语省略,根据不同方式可以分为承前省略、对话和自述中省略、模糊性主语省略。

[7]那么下文便按三种分类,逐一从主位结构角度对比分析英译本中关于主语省略句的翻译。

1.对比分析承前主语省略句的翻译。

承前省略,这一提法源于清朝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该书卷二中有“蒙上文而省例” :“古人之文,有蒙上而省者。

《尚书·禹贡篇》:“终南、悼物,至于鸟鼠”。

正义曰:“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

是其例也。

[8]26后来沿用这一说法,承前省略是指在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省略的成分承接前文中的某一成分而省略。

而承前省略主语,则是承接前文省略下文主语,例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15·17)以下便是理雅各和威利译本的主位结构分析。

前面例句以主谓结构开头,后面则全是谓语。

也就是说,由于这些句子的主语相同,所以后面句子的主语都因承接上文的主语而省略了。

这是汉语中典型的流水句。

吕叔湘认为汉语里多为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

[9]2这同时也体现了汉语重意合,多为流散句,英语重形合,多采用聚合手段的特点。

原文中,第一个小句中主位“君子”是参与者,后边四个小句由于承前省略主语,所以主位分别为“礼以”“逊以”“信以”,这些都属于过程。

在理雅各译文中,他采用的翻译方法同上,第一个小句以the superior man 为主位,后面的三个小句将省略的部分全部补齐,于是使he成为主位。

而威利译本中,则是依然用逻辑连接词and的衔接手段,将前两个小句连接起来,以the gentleman who为主位并省略掉了谓语take,后两个小句也用逻辑连接词and的衔接手段省略掉谓语is,同时利用省略手段将who作为主位。

因此,从这类句子的翻译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理雅各习惯将源语文本中省略的主语一一补充完整,而威利则是在句义有重复的情况下适当的补充省略成分,并且利用省略及连接等衔接手段维护了句子的形合。

2.对话中主语省略。

对话省略,指的是对话结构中的省略,在对话中省略主语主要是以对话现场和上下文为条件。

[7]例如:(4)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经矣!”(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世故哂之。

”(曾皙曰:)“唯裘则非邦也与?”(子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曾皙曰:)“唯赤则非邦也与?”(子曰:)“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对话一般会在对话开始交代对话的双方,即主语,接下来的对话则将主语全部省略。

于是在孔子和曾皙的对话中,由于对话总是交替进行,这样的省略并不会使读者混淆,反而在省略重复的东西之后,突出了对话的重点,必要时连“曰”都省略掉了。

对于这种省略,理雅各与威利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理雅各译文:The three others having gone out, Zeng-xi remained behind, and sid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ords of these three friends?”The master replied, “they simply told each one his wishes.”Xi pursued, “Master, why did you smile at You?”He answered, “The management of a state demands the rules of propriety. His words were not humb le; therefore I smiled at him.”Xi again said, “But was it not a state which Qiu proposed for himself?”The reply was, “Yes; did you ever see a territory of sixty or seventy li, or one of fifty or sixty, which was not a state?”Once more, Xi required, “A nd was it not a state which Chi proposed for himself?”The Master again replied, “Yes; who but princes have to do with ancestral temples, and with audiences but the sovereign? If Chi were to be a small assistant in these services, who could be a great one?”威利译本:When the three others went away, Tseng His remained behind and said, What about the sayings of those three people? The Master said, After all, it was agreed that each should tell his wish; and that is just what they did.Tseng said, Why did you smile at Yu?The Master said, ‘Because it is upon observance of ritual that the governance of a State depends; and his words were lacking in the virtue of cession. That is why I smiled at him’‘I suppose you were contrasting him with Ch’iu, who (by domain)p‘The business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and such things as conferences and general gatherings can only be undertaken by feudal princes. But if Ch’ih were taking a minor part, what prince is there who is capable of playing a major one?’在两组译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为补充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在处理这种主语省略时,理雅各多采取补充译法,原文共省略六处,译文也补充六处,由于被省主语得到补充,在理雅各的翻译中达到了主语与主位的重合,于是参与者“子”和“曾皙”就是主位。

而威利则采取与原文相对应的译法,原文共省略六处,译文则只做了两处补充,较原文主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仍然采取对话交替的翻译方式,这样也不会使读者混淆对话双方,同时也保留了原作的面貌。

3.模糊性主语省略翻译。

在某些语段中,主语并不存在于上下文中,只能靠读者的经验以及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来。

有时,主语不能确切的指出,省略主语就造成了模糊性,从而达到交际的需要。

[7]例如:(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例(5)中,省略的是泛指的主语,无需明确指出省略的是什么,同时主语也没有在上下文出现。

以下便是理雅各与威利两人译文的对比:从译文中可以看到,原文省略掉了一个带有模糊色彩的主语,是谁治理千乘之国并没有详细的交代出来,因此“道千乘之国”成了例文的主位,过程成为主位,也就是说主位是有标记性的。

而理雅各和威利在处理时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理雅各使用动词不定式的非谓语结构,将倒“千乘之国”翻译出来,并没有提及省略的主语,保持了模糊性,同时保持“道千乘之国”在英文中的主位成分,符合源语文本的特点;威利则将“千乘之国”作为主位处理,形成了被动语态,并且在文中补充ruler这一参与者,降低了原文主语的模糊性,所以是“ruler”道千乘之国,这样便打破了原文的主位结构与信息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