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从看客现象的角度对药的思考

从看客现象的角度对《药》的思考华中师X大学文学院06教育硕士(2006120620) 何峰摘要:《药》通过描写辛亥革命时期一大批看客的形象,展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通过鲁迅式的质疑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进行批判,对启蒙运动进行新的审视,对革命烈士表达深深的敬意。
关键词:鲁讯看客质疑再思考在日本仙台学医的鲁迅,自“幻灯事件”后决心弃医从文,“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粗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而在选择文艺运动的方向时,也许是受康有为和梁启超“开民智”的启发,“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的影响,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药》是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的第三篇力作,最初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杂志第6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幻灯事件”中的身体壮硕的看客们彻底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和思想信仰,也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价值观产生了潜在而巨大的影响,在以后的多部小说中塑造了这种集国民性格中麻木,冷漠等精神于一体的看客形象,也在后期的杂文中对看客现象或类似于看客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可见看客现象对鲁迅的刺激之大,影响之深,可以说是他心头之痛,而这种由看客现象所产生的“看客情结”也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描写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原动力和情节构成的“原故事”,本文试从《药》的看客现象入手去探求这位伟大思想家凝聚在《药》中的情感。
一、对辛亥革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段XX主义革命,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结束了二千多年封建主义统治,奠定了中国走向XXXX的第一块基石。
鲁迅在对夏瑜这位革命者命运的描写固然不排除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但这种批判不是全盘否定,这种批判主要是通过对革命的鲁迅式质疑表现的。
对小说《药》中普通民众的解读

对小说《药》中普通民众的解读摘要:鲁迅创作小说抱着“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境遇进行深刻的剖析,特别关注那些普通的民众的生存境遇,并用他犀利的笔触和深邃的思维进行冷峻的展示和批判,以期待用文学来唤醒麻木的民众,救疗愚昧落后的国家,本文以小说《药》为分析解读的载体,总结鲁迅揭示的种种存在于普通民众身上的弊病和顽疾。
关键词:《药》普通民众民族愚昧正文:《药》这篇小说,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了人民群众的愚昧、麻木,暴露了民族病态心理。
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同时,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药》中每个角落都浸透着鲁迅对社会对普通群众的一种深邃的关注,翻阅这篇小说,触手可及的就是那些生存着的普通群众,他们病态的生存着而不自知,如果把呈现在《药》中的芸芸众生罗列出来,可以感受到鲁迅的用心良苦,下文试以三个方面来罗列该篇小说中折射出来的民族病症。
一、看客的角色身份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是作为一个群体形象存在的。
小栓病了,老栓去给他买“药”,就像我们今天有病要看医生一样真实、自然。
他买到了特殊的“药”,视为珍宝,“老栓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它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东西,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他根本就没想到,这是用革命者的血给儿子治病,也根本没有想过这革命者为谁而死。
愚昧的群众只把革命者看作是一般的犯人,这就令人心痛不已。
小栓吃完“药”后,茶馆里来了一些茶客,他们七嘴八舌,问个不休,这其实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从中找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是真正的关心。
同时,在“评论”中来填补他们好奇、空虚的心灵,自己得到满足。
这些人里有“花白胡子”、“驼背”、“二十多岁的人”,说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是麻木的,都是看客。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还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对社会和历史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其创作的短篇小说更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典范。
而《药》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具有超高的创作技巧和思想文化艺术。
一.次要人物——花白胡子的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对小说情节的铺垫、场景的转移、上下逻辑的串联和揭发的深刻社会意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花白胡子的形象------圆滑世故的老头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被人忽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花白胡子”只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表明是位老者。
在小说第三部分茶馆谈小栓吃了药后的描写中,康大叔说道:“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
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 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这一段是很富有戏剧性的。
康大叔毫无顾忌的话引得华大妈有些不高兴,但她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只好“搭讪着走开“。
在场的其他人都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了。
谁来解围呢?只有年老的花白胡子能做到这一点。
他善于察言观色,更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于是他出来打圆场了:“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几句话立刻冲淡了刚才的紧张气氛。
“自然”、“一定”、“全”三个副词连用, 充分强调了这药的效用,同时也是讨好康大叔的绝妙好词。
花白胡子这几句话既安慰了华老栓夫妇,又讨好了康大叔。
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六、人物形象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最新鲁迅《药》的人物形象资料

六、人物形象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高二语文《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药》中的“看客”与“茶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是鲁迅笔下以观看杀人为乐趣的看客,无聊、空虚、麻木,在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们心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管它挨刀的是谁的儿子!“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这是茶馆里对革命者夏瑜怎么看也看不明白的茶客们,愚昧、落后,忽而愤怒忽而幸灾乐祸——谁让夏家的小东西是个造反的乱党!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是鲁讯先生的毕生追求。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以及老栓夫妇等)无疑是先生系列解剖手术中极为重要的病人。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写到看客围观杀人,他对国民的“看客”心理深恶痛绝。
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看别人被砍头——不管被砍头的年老年少,是善是恶——居然没有半点儿的恐惧感与丝毫的同情心,且欣欣然犹如在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咀嚼着,品味着,兴奋着,在片片鲜红中陶醉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面对血腥如此“坦然”,这样的人胸腔内流淌着该是怎样的液体呢?除了冷漠,除了麻木,我再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相形之下,倒是那些茶客们似乎“爱憎鲜明”。
对夏瑜的造反,“现出很气愤模样”,对夏瑜的被打,“忽然高兴起来”,认为夏瑜的革命宣传“不是人话”,把夏瑜的革命行动说成是“发了疯了”。
他们的生活是贫苦的,社会地位低下,受尽剥削,鲁迅先生“哀其不幸”。
是非颠倒,善恶不辨,满足于做稳奴隶。
你夏瑜不安分守己,杀了头是咎由自取。
于是咒骂,于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围观,在“嚓――嚓――”声中如阿Q般血流加快,瞳孔放大,充满莫名而无尽的快感。
留给革命者的只有弥漫周身驱散不得的深深的悲凉。
鲁迅先生以沉重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个愚昧落后的灵魂。
“怒其不争”,国人们啊,什么时候你才能从昏睡中醒来?《药》这篇小说为我们描画了一群“铁屋子”中“熟睡的人们”,在我们心头投下一抹浓浓的沉重。
药阅读题及答案

药阅读题及答案《药》的作者是鲁迅。
《药》讲述了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
今天店铺给大家准备了《药》阅读题,以供同学们练习。
《药》阅读原文鲁迅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①,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优质)鲁迅短篇小说《药》情节内容及语境了解检测附解析

鲁迅短篇小说《药》情节内容及语境了解检测一、选择题1、《药》以()作为创作的背景。
[单选题]*A.五四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前后VC.抗日战争期间答案解析: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脱稿于“五四运动”时期,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第五号。
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期间。
2、下列对《药》的叙事线索说明错误的一项是(I [单选题]*A.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暗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明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
√B.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
C.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
答案解析:在结构安排上,《药》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
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3、一般认为《药》中夏瑜的生活原型是(\ [单选题]*A.秋瑾√B.瞿秋白答案解析: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一般认为,夏瑜的生活原型是鉴湖女侠秋瑾。
从名字上联系,人们普遍的解释为:"夏""秋"相对,"瑜""瑾"互映,"瑜""瑾"皆从"玉",在中国人名中往往取其颂美之意。
也有人认为鲁迅先生对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很直接,"夏瑜"谐音"夏逾"「秋瑾"语拼"秋近",夏天过了,秋天临近,所以"夏瑜"即为"秋瑾”。
4、下列对人物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A .华老栓夫妇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
B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C.康大叔乐于助人,热^帮助华老栓给4唯治病。
√答案解析:康大叔的职业身份是一名职业刽子手,他凶暴、残忍、无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是鲁迅笔下以观看杀人为乐趣的看客,无聊、空虚、麻木,在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们心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管它挨刀的是谁的儿子!
“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这是茶馆里对革命者夏瑜怎么看也看不明白的茶客们,愚昧、落后,忽而愤怒忽而幸灾乐祸——谁让夏家的小东西是个造反的乱党!
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是鲁讯先生的毕生追求。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以及老栓夫妇等)无疑是先生系列解剖手术中极为重要的病人。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写到看客围观杀人,他对国民的“看客”心理深恶痛绝。
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看别人被砍头——不管被砍头的年老年少,是善是恶——居然没有半点儿的恐惧感与丝毫的同情心,且欣欣然犹如在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咀嚼着,品味着,兴奋着,在片片鲜红中陶醉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面对血腥如此“坦然”,这样的人胸腔内流淌着该是怎样的液体呢?除了冷漠,除了麻木,我再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相形之下,倒是那些茶客们似乎“爱憎鲜明”。
对夏瑜的造反,“现出很气愤模样”,对夏瑜的被打,“忽然高兴起来”,认为夏瑜的革命宣传“不是人话”,把夏瑜的革命行动说成是“发了疯了”。
他们的生活是贫苦的,社会地位低下,受尽剥削,鲁迅先生“哀其不幸”。
是非颠倒,善恶不辨,满足于做稳奴隶。
你夏瑜不安分守己,杀了头是咎由自取。
于是咒骂,于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围观,在“嚓――嚓――”声中如阿Q般血流加快,瞳孔放大,充满莫名而无尽的快感。
留给革命者的只有弥漫周身驱散不得的深深的悲凉。
鲁迅先生以沉重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个愚昧落后的灵魂。
“怒其不争”,国人们啊,什么时候你才能从昏睡中醒来?
《药》这篇小说为我们描画了一群“铁屋子”中“熟睡的人们”,在我们心头投下一抹浓浓的沉重。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成了国民的愚昧落后,而国民的冷漠麻木,正是造成我们的国家步履蹒跚、千疮百孔的根源之一。
破毁“铁屋子”是先生的毕生使命,他渴望能以他那如椽大笔“改变人们的精神”;让先生差可欣慰的是,我们的生活中看客和茶客的身影已经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
看客和茶客该是到了断子绝孙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