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什么叫做论文

什么叫做论文论文是指对某个特定课题或问题进行研究、调查和分析后所撰写的一篇学术性文稿。
它通常由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
论文的目的是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独立思考,并阐述作者的观点、研究方法和结果。
一、引言引言是论文的开端,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和当前的研究现状。
在引言中,作者应该明确陈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因,并简要介绍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
二、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用于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并展示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在正文中,作者需要逐步展开对问题的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使用合理的实证数据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同时,要注意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段落过渡自然,以保证全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三、结论结论是论文的总结部分,用于对论文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和概括,并回答研究问题。
在结论中,作者应该明确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结论要简明扼要,不出现新的观点或信息,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整个研究的核心内容。
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中引用的相关文献的清单,用于证明论点和提供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课题的资料。
参考文献应按照一定的格式书写,如APA、MLA或Chicago等,以确保引用规范和学术诚信。
总结:论文是一种系统性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通常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在写论文时,作者需要对研究课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合理的论证和充分的实证数据,作者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学术见解。
同时,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列出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重要部分,以确保学术诚信和规范性。
什么是论文——精选推荐

什么是论文
什么是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两种常见的论文
①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
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
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②学术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VDC 001.81、CB 7713-87号文件给学术论文的定义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
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创造性④理论性。
论文是什么

论文是什么1. 引言论文是指研究者根据特定主题深入探索和分析的学术作品。
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要求,更是展示作者深入研究、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能力的重要成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论文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学术界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2. 定义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正式记录。
它通常包括问题陈述、研究背景、方法和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论文的写作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旨在明确阐述作者的观点、结果和贡献。
3. 特点3.1 独立性论文的独立性是指作者对所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的能力。
论文不仅要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还要具备自主设计实验、收集数据以及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独立性是论文与其他学术作品的区别之一。
3.2 学术性论文是学术交流和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性。
学术性体现在论文中必须包含对前人研究工作的综述和引用,以及对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学术性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3.3 创新性论文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即对研究主题有新的见解或提出新的观点。
创新性是考察作者发现和提出新知识的能力,能够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3.4 结构化论文的结构应当严谨清晰,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通常论文应包含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部分。
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把握论文的内容和思路。
3.5 文字表达规范论文的文字表达应当准确、简洁、明确。
避免冗长的叙述和不必要的修辞,使用术语时要准确表达。
文字表达规范对于传达论文思想和结果非常重要。
4. 论文在学术界中的重要性4.1 学术交流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学术界学者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表论文,研究者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得到同行学者的评价和建议,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
4.2 知识积累与传承论文的发表对于学科的积累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和引用别人的论文,研究者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研究。
论文有什么用

论文有什么用
论文有以下几个用处:
1. 知识发现和贡献:论文是学术界和研究领域推进知识前沿和发现的一种方式。
通过撰写论文,研究人员可以深入探讨某个问题,并提出新的观点和发现,从而为学术界和相关领域的进展做出贡献。
2. 知识传播和共享:论文作为一种交流和传播知识的媒介,可以促进研究成果的共享和传播。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发表论文,让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其他人所了解和使用,并使得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能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
3. 学术评价和认可:论文是评价学术成就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学术界,研究人员的论文数量、质量以及在顶级期刊上的发表情况等,都是评价其研究能力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
论文的发表情况也会对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晋升产生重要影响。
4. 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撰写论文需要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整理和归纳研究成果,并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提高其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5. 学术交流和合作:论文是学术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媒介。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投稿和发表论文的方式,与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探讨问题、互相启发,并可能形成跨领域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论文在学术界和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动知识的发现、传播和交流,以及评价学术成就和促进学术合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文(6篇)

论文(6篇)论文模板篇一化学论文2200字(一):化学分析中误差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研究论文关键词:化学分析;误差;影响因素0引言化学分析是十分繁琐的,经过多个步骤的分析与计算才能得出最终的数据结果。
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分析方法、试验器具、实验坏境与条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导致分析误差的出现。
1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主要包括哪些种类1.1过失误差过失误差也被称为粗差,这种化学分析误差的存在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化学实验与分析的过程出现失误导致的。
常见的过失误差包括加错化学试剂、读错刻度或者用错实验仪器,这些都属于不规范操作,因此所产生的实验数据是无效的。
过失误差通常都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受到的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化学分析中这种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化学实验操作与分析人员只要在操作时严格按照实验规定流程与操作标准来实施,通过科学严谨的操作就可以避免这一误差的出现。
1.2系统误差化学实验分析中的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与重复性的特点,就是在同等条件下连续多次进行反复实验测定依然会出现误差。
并且这种误差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所出现的正负差值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于某一个固定的因素导致了实验系统出现了误差。
化学实验系统误差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方法误差、人为误差以及辅助品误差三种。
其中方法误差指的是化学实驗的方法科学性不足,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由于实验是间断性来实施的,或者实验所进行的空间不同以及指示剂选择等造成了误差的出现。
人为误差指的是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实验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或未按照标准流程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的数据与正确数据之间出现的偏差。
辅助品的误差往往集中在容器误差、水和试剂误差两大方面,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天平、各种容器等都是十分常见的,也往往是必须品,如果实验容器的刻度不准确或者天平的砝码不准确等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此外,在实验中试剂和水之间的比例误差,或者受其他原因的影响而出现误差。
在实际工作中,化学实验分析中的误差由于系统因素所造成的相对较少,并且这些因素是可以进行检定与校正的。
优秀论文(共47篇)

仲 刚 、 王殿武 、 许海军 符太有 、 胡莲美 孙 丽萍 、 于德庆 李 晓涛 、 刘彦军 赵 杨 旭 旭
浅述“ 按雨量站控制面积划分单元” 是提高雅砻江流域锦屏 、 官地 等水电站洪 水预报 精度的一个重要方法 张平仓 、 任洪 玉、 张明波 谢 张 平 、陈广才 、 雷红富 蕾、 郑道贤 朱承山、 郑金 陵、 林镜榆 廖梓瑾 、 吴宏旭 王登瀛 、 刘予伟 朱志龙等 王振龙 、 章启兵 、 李 赵 赵 朱 斌、 王炎如 、 许 瑞 等 峥 晓
4 工程信息在水库洪水 调度 中的应用 2 4 不稳定流河段流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探讨 3
4 赣江干流近 四十年来河床演变规律初探 4 4 遂川江流域暴雨山洪灾害及防御对策 5
鸣1 , , 张士晨 t 、 2 、 落全福3葛从兵i 、 2 、 、邹 2
昆1蔡云峰 梁晓红 1 、 、
邓英春
2 中国山洪灾害区域特征及分区防治对策 6 2 论变化环境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 7 2 湖南衡阳年月降水量长期预测研究 8 2 灰色关联 分析在水质评价应用 中的改进 9 3 磨刀门水道盐水入侵规律浅析及 预测研究 0 3 试论水资源 的基础性与战略性 l 3 长湖非汛期可利用生态 水量分析研究 2 3 采煤沉陷区雨洪资源利用技术研究 3 3 城市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研究 4 3 淮河 干流蚌埠闸上水量分配研究 5 3 山东省城市饮用水 安全评价及供水措施研究 6 3 设计洪水计算中的若干问题及规范的探讨 7 3 非恒定流计算在设计洪水 中的应用 8 3 地下水补给对河流水质浓度衰减过程的影 响 9
7 水动力模型在松花江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8 丰满流域专业气象预报 在水库调度 中的应用
9 关 于丰满水库供水保证率 的探讨
什么是论文

什么是论文?论文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形式,它是对特定主题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探讨的一篇书面作品。
通常,论文由学者、研究人员或学生根据其对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和数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或结论,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支持这些观点。
论文常见于学术界、科研领域和专业领域,作为学术交流和扩展知识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需要具备清晰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陈述、详细的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以及准确的结论和讨论。
许多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和学术机构都鼓励和要求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交论文来分享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
例如,一篇科学论文可以是对某个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作品。
研究者可能会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或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并通过数据收集和实验结果来验证或推翻假设。
在论文中,他们需要详细描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方法和实验设计,展示数据和结果分析,以及提供结论和讨论。
另一方面,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可能会涉及对特定社会问题或现象的研究。
研究者可能会进行文献综述、实地调查、采访、问卷调查等方法来收集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质性分析。
论文将提供对问题的背景介绍、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详细描述,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学科领域的论文,如工程技术、医学、人文学科等。
无论哪个学科领域,论文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学术审稿流程,并遵循相应的学术规范和写作风格。
它们通常被用于推动学术研究的进展,分享知识和成果,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好的,以下是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论文的概念:想象你是一位大厨,你想要研究和分享一种新的烹饪方法,比如说如何烹饪一道美味的披萨。
你开始收集相关的烹饪技巧、食材和配方,并进行实验和尝试。
论文就像你最后呈现给别人的成果报告。
你会详细记录整个研究过程,从研究背景开始介绍为什么选择研究披萨,然后解释你使用的烹饪技巧和配方的原理。
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 主题明确:论文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围绕该主题
进行阐述和论证。
主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2. 结构完整:论文应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
结论。
引言部分应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正文部分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结论部分应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3. 内容准确:论文应基于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合
理的分析和推理。
所有观点和结论应当有明确的依据,并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支持。
4. 文字清晰:论文应使用准确、简明的语言,不使用含
糊或模糊的表达方式。
句子结构应简单明了,逻辑严密,不出现语法错误或拼写错误。
5. 参考文献规范:论文中应有准确的引用和参考文献,
符合学术规范。
引用的文献应来源于可靠的学术期刊、书籍或专业网站,并且在论文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清单。
6. 创新性和独立性: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和独立性,能够
展示作者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论文的内容和结论应与已有研究有所区别和不同之处。
7. 格式规范:论文应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包括页眉、页码、字体、行间距等。
同时,还应注意论文的篇幅控制,不得超过规定的字数限制。
总之,一篇好的论文应当具有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内
容准确、文字清晰、参考文献规范、创新性和独立性以及格式规范等基本要求。
通过遵循这些要求,可以编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羊肚菌又名美味羊肚菌, 俗称羊雀菌、包谷菌等, 按Ainsworth 分类系统隶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
羊肚菌是著名的珍稀美味食用菌,百余年来人工栽培羊肚菌一直是真菌学家和业余爱好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国内外均有报道称已实现羊肚菌的人工栽培,但迄今为止仍未见商品化人工栽培羊肚菌的报道。
羊肚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是一类大型的食用兼药用真菌。
由于近年来国内外对羊肚菌的需求量和供应量不平衡, 价格连年攀升。
二本论2.1 羊肚菌的种类所有羊肚菌均属于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子囊菌。
由于羊肚菌的子实体具有很高的多态现象,传统的形态分类法对羊肚菌种的命名争议很大。
,有的研究者认为羊肚菌有3种或6种,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多达28种或50种。
有的研究者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认为小羊肚菌、美味羊菌肚菌与粗柄羊肚菌可能分别属于同一生物学种的早、中、晚三个发育阶段;黑脉羊肚菌、尖顶羊肚菌与高羊肚菌也可能分别属于同一生物学种的早、中、晚三个发育阶段,根据菌丝融合试验认为小羊肚菌、美味羊肚菌和粗柄羊菌即使不是属于同一个种,在遗传上也必定存在密切关系。
根据同功酶电泳分析结果认为小羊肚菌与美味羊肚菌属于同一个种。
Bunyard等(1994)通过28SRNA基因的RFLP分析,认为羊肚菌至少还有两个分类群:(1)黑色羊肚菌,包括黑脉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和高羊肚菌;(2)黄色羊肚菌,包括小羊肚菌、美味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并且认为同一分类群的羊肚菌属于同一个种。
2.2 羊肚菌的生态环境羊肚菌多生长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上。
发生的土壤类型有黑壤土、山地灰褐森林土、沙壤土、黄壤土等[ 3] 。
羊肚菌也常发生在火烧地上。
羊肚菌生长要求的适宜pH 值为6 .3 ~7 .5 。
有研究表明, 羊肚菌对营养基质酸性的要求随培养基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羊肚菌子实体的生长季节在每年的3 ~5 月和8~9 月, 当时气温达10 ~20 ℃, 地表温度达12 ~24 ℃, 月降水量一般35 ~60 mm [1-2]。
所以, 羊肚菌是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萌发子实体的。
有研究表明, 羊肚菌的野外发生条件主要取决于上年度11 月的降雨量, 而当年羊肚菌发生的迟早取决于当年春季5 cm 表层土壤温度是否稳定通过11 .5 ℃[3] 。
羊肚菌是耐低温真菌,在低温下有较强的生长竞争力(Schmidt,1983)。
土温在10℃以下时,将羊肚菌菌丝或菌核与黑麦种子一起埋于地下,不久可见黑麦种子上长满羊肚菌菌丝;若土温在10℃以上,则从黑麦种子上只能分离到其它真菌菌丝。
土壤湿度的突然降低是羊肚菌子实体形成的一个主要诱因。
2.3 羊肚菌的遗传VolkandLeonard(1989,a)根据羊肚菌子囊孢子菌丝培养物之间的菌丝融合试验、耐药性突变株互补培养试验和融合菌丝的细胞核染色观察,证明羊肚菌的生活史中确实存在异核体阶段。
Yoon等(1990)通过同功酶电泳分析认为羊肚菌的子囊孢子为单倍体;若干菌柄组织的菌丝培养物也是单倍体。
VolkandLeonard(1990)研究发现:(1)羊肚菌每个子囊含有8个子囊孢子,每个子囊孢子含有8个细胞核;[5-6](2)子囊孢子单孢子菌丝培养物在CYM 培养基(添加酵母膏的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很快,菌丝之间互相交织,融合频率比一般真菌高得多。
每个菌丝细胞平均含有10-15个细胞核,最多的含有65个细胞核;(3)异核体菌丝在CYM培养基上能形成众多小菌核。
这是一个没有皮组织和髓组织的“假菌核”。
在7-10天后,众多小菌核融合成一个大菌核。
这种大菌核再长出的新菌丝在培养基上能形成原基。
他们根据自己的试验结果并结前人的研究资料,推测出一个羊肚菌生活史图。
该图示意如下:研究羊肚菌生活史比较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Buscot,1993):(1)在自然界中难以观察到全部发育过程;(2)人工培养的菌丝体与自然界的菌丝体往往形态不一样;(3)人工培养的菌丝体退化速度很快。
2.4 羊肚菌的栽培2.4 .1 纯种的分离和培养2.4 .1 .1用于羊肚菌母种的分离和移接的培养基。
培养基1[7]: 马铃薯200 g/L( 煮汁) , 蔗糖20 g/ L, 琼脂20 g/ L, 蛋白胨0 .5 g/ L, 牛肉膏0 .5 g/ L, 按常规制成斜面, 接种后置于18 ~22 ℃培养,7 d 左右菌丝可以长满斜面。
培养基2[ 12] :黄豆芽300 g/ L( 煮汁) , 羊肚菌基脚土100g/ L( 悬液) , 玉米粉100 g/ L, 麸皮40g/ L, 蔗糖20 g/ L, 苹果50g/ L, 磷酸二氢钾1 g/ L, 硫酸镁1 g/ L, 琼脂20 g/ L。
培养基3[ 13] : 小麦50 g/ L、苹果渣50 g/ L( 煮汁) , 磷酸二氢铵2 g/ L, 氯化钾0 .5 g/ L, 葡萄糖20 g/ L, 硝酸钾0 .1 g/ L, 硫酸亚铁0 .01 g/ L, 琼脂20 g/ L, 硫酸镁0 .05 g/ L,pH 值7 .0 ~7 .5 。
2.4 .1 .2用于羊肚菌原种、栽培种的培养基。
培养基A[8] : 杂木屑75 % , 黄豆粉5% , 麸皮10 % , 玉米粉5% , 石膏1% , 糖1 % , 林下腐殖质土2 % , 过磷酸钙1% ,pH 值自然。
培养基B[ 14] : 棉籽壳70 % , 玉米芯20% , 麸皮5% , 羊肚菌渣2% , 葡萄糖1% , 过磷酸钙1 % , 石灰1% , 维生素B1 10 mg/ kg 。
培养基C[ 13] :杂木屑65% , 麸皮20% , 松针粉10% , 腐殖质土2 % , 葡萄糖1% , 石膏1% , 过磷酸钙1 % , 磷酸二氢钾0 .1% ,pH 值6 .5 ~7 .0 。
2.4.2对羊肚菌人工栽培的探索羊肚菌具有特殊的跗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要实现人工栽培困难极大。
E.Gauman(1964)指出多数担子菌的单倍菌丝经一次细胞结合形成双核化菌丝体,只需供给必要的养料,每年都以营养性方式产生新的子实体,而羊肚菌的单倍体菌丝在每次产生子实体时均需经体细胞结体形成双核化菌丝。
因此栽培羊肚菌存在着既要促使子实体原基形成,又要激发双核化菌丝体形成的双重困难,栽培难度比一般担子菌大得多。
R.Ower(1982)首次报道在实验室中实现了羊肚菌的人工栽培。
R.Ower与ls,J.Malachowski三人于1986年和1989年两次获得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美国专利,专利号分别为4,594,809和4,866,878。
R.Ower等人栽培羊肚菌的技术关键,主要是在羊肚菌营养生长阶段供给养分促其形成菌核,并以菌核作为接种体,然后浸水诱发菌核长出的新菌丝形成原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促使原基长大形成子实体。
Montgomery(1995)报道美国Terry农场于1993年12月从Domino’sPizzaDistribution公司购买到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并试验栽培成功,产品已上市销售。
该栽培技术与R.Ower等人的专利技术相似,将羊肚菌栽培过程分成菌核形成与成熟期(28-35天)、菌丝定植期(6天)、诱导期(1天)和生长期(33天)四个阶段,整个栽培周期约68-75天。
获得足够大的菌核是成功栽培羊肚菌的第一步。
VolkandLeonard(1989,b)研究了粗柄羊肚菌大菌核的形成条件,可供研究者借鉴。
采用R.Ower等人(1986)的专利技术介绍的瓶栽法,即瓶子下半层为含水量60%的黑麦培养基,上半层为营养贫瘠的混合土壤[由3份混合纯净土(含有堆肥、腐殖质、珍珠岩、沙子、谷壳)、1份泥炭藓和2份蒸馏水组成,初始pH约5.8,培养基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接入分离自同一子囊的四个非姐妹子囊孢子的混合菌丝培养物,在25℃、空气相对湿度为50%的暗室中培养3-4个星期可以得到直径为2-5cm的大菌核。
2.5 羊肚菌的营养成分以及药用价值1. 羊肚菌含抑制肿瘤的多糖,抗菌、抗病毒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疲劳、抗病毒、抑制肿瘤等诸多作用;2. 日本科学家发现羊肚菌提取液中含有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脂褐质的形成。
3. 羊肚菌所含丰富的硒是人体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可运输大量氧分子来抑制恶性肿瘤,使癌细胞失活;另方面能加强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
硒的抗氧化作用能改变致癌物的代方向,并通过结合而解毒,从而减少或消除致癌的危险。
[9]2.6 羊肚菌的研究展望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药用真菌,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物质,在食用、保健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羊肚菌其子实体栽培技术尚不成熟, 而天然资源有限, 导致供需不平衡, 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为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要合理保护、利用、开发天然资源, 如调查新的羊肚菌资源, 对国内羊肚菌进行资源调查、分类方面的研究, 开展羊肚菌的分子分类学研究和分子地理学的研究等。
羊肚菌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对羊肚菌的开发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解决羊肚菌紧俏的出路,实现羊肚菌商业化生产是急需攻克的难题;②着重菌丝体和发酵液的开发应用;③强化对羊肚菌特殊药理应用特别是抑癌物的深入研究。
[10]参考文献:[1] 任桂梅, 张少刚. 羊肚菌的研究进展[J] . 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18(1) :57 - 64 .[2] 谢占玲, 谢占青. 羊肚菌研究综述[J] . 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25(2) :36 - 40 .[3] 谈峰, 胡加如, 汪凯华. 羊肚菌野生生态条件调查研究[J] . 食用菌, 1999(6) :2 .[4] 邹方伦, 潘高潮, 周庆珍. 羊肚菌种类, 生态及成份的初步研究[J] . 贵州农业科学, 1996(1) :29 - 32 .[5] 董爱荣, 吴庆禹, 何力, 等. 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J]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30(4) :28 - 30 .[6] 李华, 包海鹰, 李玉. 羊肚菌研究进展[J] . 菌物研究, 2004 ,2(4) :53 -60.[7] 朱斗锡, 何荣华. 羊肚菌人工与野生营养成分化验比较[J] . 中国食用菌, 2002,21(2) :33 .[8] 杨绍彬, 牛志涛, 吴林风. 羊肚菌菌种营养基质的研究[J] . 食用菌, 1998(1) :6 - 7.[9] MAU, JENG- LEUN, CHIEH- NO CHANG,et al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methanolic extracts fromGrifola frondosa, Morchella esculenta and Termitomycesalbuminosus mycelia[J] .Food Chemistry , 2004 ,87(1) :111 - 118 .[10] 屠雅铣, 孙晓明, 张卫明, 等. 羊肚菌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20(6) :38 -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