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abc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

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

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 (ABC量表)简介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 (ABC量表) 是一种用于评估自闭症儿童行为特点的工具。

该量表由网络诊疗中心于1997年开发,并在国际上广泛应用。

ABC量表旨在帮助医生、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估和分类。

评定项目ABC量表共包含五个评定项目,分别是: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刻板和重复行为、兴趣狭窄行为以及非社会行为。

每个项目都有针对性的评定维度,帮助评估者明确观察和记录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

评定指标ABC量表通过评定每个项目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给予相应指标以反映行为的程度和频率。

评定指标共分为四个级别:没有问题、轻度问题、中度问题和严重问题。

评定者根据观察到的行为表现选择适当的指标,从而全面评估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

应用范围ABC量表广泛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临床、教育和研究领域。

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自闭症,并为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此外,ABC量表还有助于研究人员收集大量的行为数据,对自闭症的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使用建议在使用ABC量表进行评估时,建议评定者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评定技巧和标准化操作方法。

评定者应准确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此外,ABC量表仅作为评估工具之一,对于综合评估自闭症儿童行为特点仍需结合其他评估方法和专业判断。

总结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 (ABC量表) 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评估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

通过评定项目和指标,可以客观评估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沟通、行为和兴趣特征。

在使用ABC量表时,需注意评定者的专业培训和操作技巧,以及评估结果的综合性和可靠性。

注:以上内容为简要介绍,详细的ABC量表具体项目和指标可参考相关文献和专业指南。

孤独症abc量表评分标准

孤独症abc量表评分标准

孤独症abc量表评分标准
A-B-C量表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孤独症患者独处情绪及伴随行为水平的工具,由四部分组成:
A:情绪水平
1. 面部表情:考察表情细微变化,搭配状态例如哭泣、怒气及抓挠等情境的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兴奋表现:考察与周围环境的反应,是否善于表现自己的兴奋情绪及活动量。

3. 抗压能力:考察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是否能够在困难情况下仍然保持平和。

B:社会交往水平
1. 对社会信任:考察接受陌生人及环境的能力,是否表现出社会信任度及被他人接受的能力。

2. 社会联结:考察与他人社交互动的能力,主要以建立联系并彼此交谈为主,注重关注力及意义表达类对话。

3. 建立友谊:考察与他人的互动,主要是真正的友谊感的形成,关心及彼此接纳的能力。

C:日常自理能力
1. 日常活动:考察日常活动自理能力,包括起床、改衣、使用厕所及
睡眠的调节等。

2. 安全感:考察自我保护能力,是否能够在安全环境下表现出高度安
全感,对陌生环境及外部影响能够做出随机反应。

3. 玩耍及学习:考察自我抚慰能力及学习记忆能力,能够以自己的方
式玩耍,并能够记住细节中自己偏好的内容。

在A-B-C量表的评估中,一般情况下采用四项评分标准,分别为:0
分、1分、2分及3分。

其中0分表示相应功能、互动及行为完全没有;1分表示功能、互动及行为几乎没有;2分表示功能、互动及行为轻度
或有时有;3分表示功能、互动及行为常有或总是有。

通过综合评分,从而掌握评估对象当时实际表现情況及周边环境及日常自理能力水平,从而给予必要的治疗及帮助。

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

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

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 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是一种用于孤独症儿童行为筛查的工具。

以下是关于ABC的详细介绍。

一、ABC的发展历程ABC量表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孤独症研究和评估小组(ASDRE)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识别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该量表由父母或照顾者完成,旨在评估儿童在5个年龄组别(2-3岁,3-4岁,4-5岁,5-6岁,和6-10岁)中的社交互动、语言和交流技能、重复性行为和兴趣、感知觉反应、社交反应和情绪反应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二、ABC的可靠性ABC的可靠性已被多个研究证实。

一项对ABC进行元分析的研究发现,在2-3岁年龄组中,A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7和0.78;在3-4岁年龄组中,分别为0.89和0.81;在4-5岁年龄组中,分别为0.86和0.76;在5-6岁年龄组中,分别为0.83和0.72;在6-10岁年龄组中,分别为0.77和0.66。

这些数据表明,ABC在各个年龄组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三、ABC的使用方法使用ABC的过程相对简单。

首先,父母或照顾者需要回答关于孩子行为的一些问题。

每个问题的回答分为4个等级,从“从不”(0分)到“总是如此”(3分)。

在回答完所有问题后,将每个领域(社交互动、语言和交流技能等)的分数相加,得到该领域的总分。

如果总分超过所设定的临界值,则可能存在孤独症行为。

然而,最终的诊断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

四、ABC的优点与局限性ABC的优点在于其全面性,涵盖了孤独症的多个核心症状。

同时,其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广大范围的人群。

然而,ABC并非绝对完美的评估工具。

其局限性包括对于年幼的儿童或语言能力较弱的儿童可能存在一些难度。

同时,它并非绝对可靠的诊断工具,需要配合专业的临床诊断才能确定。

此外,有研究发现一些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可能存在与孤独症行为有类似表现的行为特征,这可能影响ABC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应用。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ABC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情况,以便开发出更具有普适性的评估工具。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附带评分标准解读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附带评分标准解读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患儿姓名:性别:年龄:填报表人:与患儿关系:(注:填报人指患儿父母或与患儿共同生活达两周以上的人)本量表共列出患儿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的57个项目,请在每项做“是”与“否”的判断,判断“是”就在每项标示的分数打“∨”符号,判断“否”不打号,不要漏掉任何一项。

(注:感觉能力(S)、交往能力(R)、运动能力(B)、语言能力(L)和自我照顾能力(S))每项的评分是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评1、2、3、4分。

如第四项分值是3,只要病儿有该项表现,无论症状表现轻重都评3分。

总分158分,原作者提出该量表的筛查界限分为57分,而诊断分为67分。

得分67分以上考虑诊断为孤独症。

总分53分至66分为疑似自闭症,总分大于等于67分高度怀疑为自闭症。

而后续的修改版本后,我们看到的评分主要是这样的:总分≥31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参考值)。

1、如果受测者的量表总分等于或高于31分,可怀疑为患有孤独症。

2、如果受测者的量表总分等于或高于62分,可以诊断为患有孤独症。

3、 abc量表得分只能表明孤独症倾向程度,建议进行更专业检测。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简称ABC量表)是克鲁格等人(Krug etal.1978)编制,1989年北京医科大学杨晓玲教授将其引进并进行了修订,主要用于自闭症儿童的筛查。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量表),由57个描述孤独症儿童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的项目,可归纳为5个因子:①感觉,②交往;⑧躯体运动,④语言:⑤生活自理。

其评分方法是按每项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而分别给评“1”、“2”、“3”、“4”分。

如第X项分值是“3”,所以,只要儿童有该项表现,无论症状表现轻重都评“3”分。

本量表项目数量适中,评定只需10一15分钟便可完成,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者使用无差异,其信度、效度均较好。

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

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

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项目评分S R B L S ⅠⅡⅢⅣⅤ1.喜欢长时间的自身旋转42.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很快就“忘记”2 3.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44.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来这儿等)15.不会玩玩具等(如没完没了地转动或乱扔、乱揉等)26.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或位置等)的辨别能力差]27.无交往性微笑(如无社交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28.代词运用的颠倒或混乱(如把“你”说成“我”等等)39.长时间的总拿着某件东西310.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致怀疑他(她)有听力问题311.说话无抑扬顿挫(不合音调),无节奏4 12.长时间的摇摆身体413.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距离估计不足)214.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3 15.当和其他人在一起时,对呼唤他的名字无反应216.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417.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情感没有反应318.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2 19.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420.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把球放在盒子里)1 21.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的反应(可能让人感到儿童是聋子)322.经常拍打手423.发大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3 24.主动回避与别人进行眼光接触425.拒绝别人接触或拥抱4326.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27.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如打挺)328.当被抱时,让人感到他肌肉松弛(不紧贴着2抱他的人)2 29.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用语言表示30.常用脚尖走路231.用咬人、撞人、踢人等来伤害他人2 32.不断地重复短句3 33.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334.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经常不眨眼135.以撞头、咬手等行为来自伤22 36.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什么)37.不能指出5个以上物体的名称1 38.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4友)39.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盖着耳朵440.经常旋转碰撞物体41 41.在训练大小便方面有困难(不会控制大小便)42.一天只能提出5个以内的要求2 43.经常受到惊吓或非常焦虑、不安344.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31 45.若没有别人的经常帮助,不会自己给自己穿衣46.一遍一遍重复一些声音或词3 47.瞪着眼看人,好像要“看穿”似的448.重复别人的问话和回答42 49.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并且可能对危险情况不在意50.特别喜欢摆弄某种单调的东西,或着迷于某4种游戏、活动等(如来回的走或跑、没完没了地蹦,跳、拍、敲)51.对周围东西喜欢触摸、嗅和(或)尝352.对生人常无视觉反应(对来人不看)353.纠缠在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上,就像缠在魔4圈内(如走路一定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睡前或干什么以前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地方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不睡、不吃等)254.经常毁坏东西(如玩具、家里的一切用具很快就弄破了)55.在2岁半以前就发现该儿童发育延迟1356.在日常生活中至今仅会用15个但又不超过30个短句来进行交往57.长期凝视一个地方(呆呆地看一处)4(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

孤独症(自闭症)儿童评定量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又可简称为ABC量表。

全部量表包括57个题目,每项选择依次从0~4分为五等,其中0分表示该事件不发生,4分则表示这个事件在该儿童身上表现特别明显,其余类推。

当总分累加达到53分为临界,大于67分则可以诊断为孤独症。

1 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42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很快就忘记。

23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

44 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过来等)15 不会玩玩具(如没完没了地转动、乱扔、揉等)26 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位置等辨别能力差)。

27 无交往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28 代词运用颠倒或混乱(你、我分不清)39 长时间总拿着某种东西。

310 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至让人怀疑他有听力问题311 说话不合音调、无节奏412 长时间摇摆身体413 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的距离估计不足。

214 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315 当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呼唤他的名字,他没有反应216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417 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感情没有反应318 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219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420 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放在盒子里)121 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反应(可能让人想到他是聋子)322 经常拍打手423 大发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324 主动回避与别人的眼光接触425 拒绝别人的接触或拥抱426 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327 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328 当抱看他时,感到他的肌肉松驰(即他不紧贴抱他的人)229 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于语言表示)230 常用脚尖走路231 用咬人、撞人、踢人等行为伤害他人232 不断地重复短句333 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334 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135 以撞头、咬手等行为自伤236 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237 不能指出5 个以上物体的名称138 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友)439 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捂着耳朵440 经常旋转碰撞物体441 在训练大小便方面有困难(不会控制大小便)142 一天只能提出5 个以内的要求243 经常受到惊吓或非常焦虑不安344 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345 不是经常被帮助的话,不会自己给自己穿衣146 一遍遍重复一些声音或词347 瞪着眼看人,好像要看穿似的448 重复别人的问话或回答449 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并且可能对危险的环境不在意250 特别喜欢摆弄、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活动等(如来回地走或跑,没完没了地蹦、跳、拍、敲)451 对周围东西喜欢嗅、摸或尝352 对生人常无视觉反应(对来人不看)353 纠缠在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上,就像缠在魔圈里(如走路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做什么事前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位置,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不睡不吃。

自闭症研究-用ABC来干预“问题行为”

自闭症研究-用ABC来干预“问题行为”

用ABC来干预“问题行为”相信很多家长的孤独症孩子,年龄都不大,都在3到4岁居多吧?孤独症儿童有着很多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而外人却不清楚。

例如有的孩子喜欢去抱别人,有的孩子喜欢拉着别人的手笑。

小孩子这样是“卖萌”,看起来挺可爱,但是,如果这种行为持续到孩子上学的年龄呢?恐怕与当前的“社会性”有些格格不入了吧。

其实,用ABC的原理来分析“问题行为”,就很容易找出如何干预“问题行为”。

A是“问题行为”的原因,B是干预方法,C是最终结果。

在没有干预的“问题行为”产生后,我们仅能分析A和C。

举个例子。

孤独症儿童小明喜欢使劲拍桌子——问题行为。

1、妈妈在玩手机,小明看到后也想玩,于是用力拍桌子,于是妈妈把手机给了小明。

这个例子中,A就是想玩手机,C就是得到手机。

而用拍桌子的方式要求得到手机,就是典型的“问题行为”。

2、小明使劲拍桌子,妈妈听见后赶来,大声斥责了小明。

这个例子中,A就是想得到关注,C就是得到了关注。

相信大家已经明白如何去利用ABC原理来分析“问题行为”了。

简单来说,出现问题行为,一般的A分为四类,1、获得某样东西;2、逃避某个任务;3、需要收到关注;4、自我刺激(没有理由)。

而我们要去干预“问题行为”,首先就要搞清楚A代表什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B也就是干预行为,让孤独症儿童能够正确的达到C。

很显然,C依旧是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满足。

回到刚才的例子,小明想要手机,我们就可以训练小明说:“手机”或者“我要手机”或者更长的句子“我要玩手机”,然后将手机给小明。

同样,小明想得到关注,可以训练小明大声的呼喊“妈妈”,从而能够让妈妈来关注小明。

很简单是吧?没错,就是这样。

只要弄清楚“前因”也就是A,家长们就完全可以“对症下药”!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那就把ABC想得太简单了。

我们所分析出的,和得到的应对方案,仅仅是一个“表象”。

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完成“根源转变”。

孤独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

孤独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

孤独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我们曾在自闭症诊断治疗成功实例一文中提到过,如果家长等怀疑小孩是否得了自闭症,可自己先用国际上常用的 ABC量表,以较为简单地自我检查患儿,以便尽量早期发现,尽早治疗。

今特介绍孤独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简称ABC量表如下:孤独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是一具有诊断价值的量表,由学者Krug于1978年所编制。

ABC量表共有57个项目,包括了感觉、情绪、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归纳为感觉(S)、交往(R)、躯体运动(B)、语言(L)及生活自理(S) 5个因子。

ABC量表简便易行、稳定良好。

(回答为是或不是2种。

是得题后分数,不是得0分,例如第一题如答是得4分,如答不是得0分,余类推。

把所有分加起来得总分。

总分57分为筛查分、67分为诊断分。

)1 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42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很快就忘记。

23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

44 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过来等)15 不会玩玩具(如没完没了地转动、乱扔、揉等)26 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位置等辨别能力差)。

27 无交往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28 代词运用颠倒或混乱(你、我分不清)39 长时间总拿着某种东西。

310 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至让人怀疑他有听力问题311 说话不合音调、无节奏412 长时间摇摆身体413 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的距离估计不足。

214 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315 当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呼唤他的名字,他没有反应216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417 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没有反应318 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219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420 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放在盒子里)121 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反应(可能让人想到他是聋子)322 经常拍打手423 大发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324 主动回避与别人的眼光接触425 拒绝别人的接触或拥抱426 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327 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328 当抱看他时,感到他的肌肉松驰(即使他不紧贴抱他的人)229 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于语言表示)230 常用脚尖走路231 用咬人、撞人、踢人等行为伤害他人232 不断地重复短句333 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334 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135 以撞头、咬手等行为自伤236 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237 不能指出5个以上物体的名称138 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友)439 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捂着耳朵440 经常旋转碰撞物体441 在训练大小便方面有困难(不会控制大小便)142 一天只能提出5个以内的要求243 经常受到惊吓或非常焦虑不安344 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345 不是经常被帮助的话,不会自己给自己穿衣146 一遍遍重复一些声音或词347 瞪着眼看人,好像要看穿似的448 重复别人的问话或回答449 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并且可能对危险的环境不在意250 特别喜欢摆弄、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活动等(如来回地走或跑,没完没了地蹦、跳、拍、敲)451 对周围东西喜欢嗅、摸或尝352 对生人常无视觉反应(对来人不看)353 纠缠在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上,就像缠在魔圈里(如走路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做什么事前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位置,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不睡不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
1 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 4
2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很快就忘记。

2
3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

4
4 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过来等) 1
5 不会玩玩具(如没完没了地转动、乱扔、揉等) 2
6 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位置等辨别能力差)。

2
7 无交往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 2
8 代词运用颠倒或混乱(你、我分不清) 3
9 长时间总拿着某种东西。

3
10 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至让人怀疑他有听力问题 3
11 说话不合音调、无节奏 4
12 长时间摇摆身体 4
13 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的距离估
计不足。

2
14 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 3
15 当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呼唤他的名字,他没有反应 2
16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 4
17 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没有反应 3
18 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 2
19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 4
20 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放在盒子里) 1
21 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反应(可能让人想到他是聋子) 3
22 经常拍打手 4
23 大发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 3
24 主动回避与别人的眼光接触 4
25 拒绝别人的接触或拥抱 4
26 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 3
27 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 3
28 当抱看他时,感到他的肌肉松驰(即使他不紧贴抱他的人) 2
29 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于语言表示) 2
30 常用脚尖走路 2
31 用咬人、撞人、踢人等行为伤害他人 2
32 不断地重复短句 3
33 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 3
34 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 1
35 以撞头、咬手等行为自伤 2
36 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 2
37 不能指出5个以上物体的名称 1
38 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友) 4
39 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捂着耳朵 4
40 经常旋转碰撞物体 4
41 在训练大小便方面有困难(不会控制大小便) 1
42 一天只能提出5个以内的要求 2
43 经常受到惊吓或非常焦虑不安 3
44 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 3
45 不是经常被帮助的话,不会自己给自己穿衣 1
46 一遍遍重复一些声音或词 3
47 瞪着眼看人,好像要看穿似的 4
48 重复别人的问话或回答 4
49 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并且可能对危险的环境不在意 2
50 特别喜欢摆弄、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活动等(如来回地走或跑,没完
没了地蹦、跳、拍、敲) 4
51 对周围东西喜欢嗅、摸或尝 3
52 对生人常无视觉反应(对来人不看) 3
53 纠缠在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上,就像缠在魔圈里(如走路要走一定的路线,
饭前或做什么事前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位置,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
不睡不吃。

4
54 经常毁坏东西(如玩具、家里的一切用具很快就给弄坏了) 2
55 在2岁以前就发现孩子发育延迟 1
56 在日常生活中至少用15个但不超过30个短句进行交往(不到15句也打“∨”) 3
57 长时间疑视一个地方(呆呆地看一处) 4
患儿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
家长:填表时间:电话:
注:按每道题后面的分数给分,例如第一题如回答是则给4分,如不是给0分,余类推。

把所有分加起来得总分。

筛查分57分,诊断分67分,即总分57分为筛查分、67分为诊断分。

每项的评分是根据它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予1、2、3、4级评分。

每项都归属于特定的因子,而在量表中每项都标明了相应的因子和相应的得分。

如第24题属于交往因子,分值为4分。

将各分项得分相加即为量表总分。

(根据原作者提出该量表的筛查界限分为57分,而诊断分为67分。


此表是又一具有诊断价值的量表,由Krug于1978年所编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