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1-1 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其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
3.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各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会对不同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历史案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来自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缺乏将古代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难以体会古人的智慧;
3.对比分析能力不足,难以把握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容易产生误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梳理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为学生理解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奠定基础。
2.分析各学派代表人物:以PPT形式展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各学派的差异。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核心观念。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更多拓展阅读资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以下设计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及时给予反馈,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1.故事导入: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思考。
2.提问互动:提出问题,如“你们认为古代智者的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何启示?”让学生发表观点,激发学生探讨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
3.视频展示:播放与诸子百家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代哲学的魅力,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一、《百家争鸣》学案【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自主探究】: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阶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儒学及其代表人物(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1、孔子:_____时期,提出___和______,政治主张____________;教育主张________________2、孟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荀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老庄之学(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1、老子:______时期,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庄子:_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法家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悝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商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家思想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墨家的主张(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1、墨家学说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挑战自我】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鲁卿),‘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1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2)政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墨子。

(4)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

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数十个思想流派。

“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

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

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1)政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1重点问题:了解孟子、荀子、墨子的思想。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导论部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阅读第一目的前半部分,了解孟子的地位,并总结孟子的主张有哪些?1)地位:2)主张:政治主张:人性论:义利观:3.孟子思想的侧重点在政治,荀子的侧重点在哲学。

阅读本目剩余内容归纳荀子的主张及评价。

1)主张:哲学:人性论:政治:2)评价:做一做关于孟子的学说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B.主张舍生取义C.主张民为贵,君为轻D.主张先利后义二、墨子和墨家1.首先掌握墨子的历史地位:2.墨子出身于“贱人”,相传曾“学儒者之业“后来自创了墨家学派,阅读课本后,熟悉掌握墨子的主要思想。

3.墨家学派代表了谁的利益?产生了哪些影响?做一做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的统治阶级的拥护C.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的士人支持D.新兴地主支持墨子的主张当堂达标训练1.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2.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3.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A.墨家的无为思想B.儒家的仁政思想C.法家的尚贤思想D.法家的法治思想4.下列思想家中,认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5.提出“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孟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延伸阅读:仁义之师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

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

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

”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学习精品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百家争鸣〖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执教者〗曹锦荣〖课程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1.预习教材,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百家争鸣1.含义2.出现原因: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4.影响:二.课中探学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①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②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史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试一试(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史料探究]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人民版高2历史必修三导学案:1-1 百家争鸣

人民版高2历史必修三导学案:1-1 百家争鸣

专题一第1节百家争鸣(小班、火箭班使用)【预习培训】依托《世纪金榜》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儒家思想的内涵及百家争鸣的背景,懂得社会存在觉得意识形态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认识百家争鸣的创下的光辉文化,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预习案】一、阅读以下资料(1、课本 2、世纪金榜学习方略 3、当代中学生报),完成对基础的预习,阅读后解决下面的问题,标明问题答案的参考来源。

【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2012·北京东城期末)“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2.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5位学员表演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

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3.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A.仁者爱人B.人之性恶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4.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D.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6.(2012·苏州检测)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第1节百家争鸣
(小班、火箭班使用)
【预习培训】
依托《世纪金榜》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儒家思想的内涵及百家争鸣的背景,懂得社会存在觉得意识形态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情投入,认识百家争鸣的创下的光辉文化,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预习案】
一、阅读以下资料(1、课本 2、世纪金榜学习方略 3、当代中
学生报),完成对基础的预习,阅读后解决下面的问题,标明问题答案的参考来源。

【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2012·北京东城期末)“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
2.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5位学员表演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

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3.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A.仁者爱人B.人之性恶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
4.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D.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6.(2012·苏州检测)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
A.儒、道、法B.儒、法、道C.法、儒、道D.道、法、儒
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A.教育的内涵要丰富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8.右边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
9.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

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
10.《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12.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B.乙C.丙D.丁
探究案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

它的力量无比庞大。

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材料三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学至今,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82所孔子学院和241个孔子学堂。

——《世界知识画报》2010年第2期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法”、“术”、“势”(所谓“法”,就是指法律、法令。

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

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

)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握有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

它的力量无比庞大。

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材料三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学至今,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82所孔子学院和241个孔子学堂。

——《世界知识画报》2010年第2期(1)、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并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
进步因素:①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主张“以德治民”;③提出可以“损益”旧章法
(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④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公)。

历史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旧势力旧制度趋于崩溃瓦解,众多新因素萌生、发展。

①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等主张为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据;②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

诸子百家的共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诸子百家关注社会现实,均提出不同的社会改革主张;都具有改善民生的愿望。

2、诸子百家的共同点
联系实际,讲讲百家争鸣中的各种思想对我们今天还有哪些影响?
以德治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淡泊名利;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