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范式的批判与批判的范式——兼论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实践的评述——兼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启示

的负面 影响仍 未彻底 清 除 , 全球经 济复苏 的基础 依然脆 弱。
( ) 策 措 施 产 生 的 效 果 一 政
表 12 0 0 8年 至 2 0年 三 季 度 世 界 主 要 发 达 经 济 体 经 济 增 长 率 单 位 : 01 %
美国
2 08 O
2o o9
许多相 关研究 进行 了具体 论述. 这里不 作过 多 的论述 。但 是基 于
不 同 的 发 展 模 式 。 界 主 要 发 达 经 济 体 在 此 次 金 融 危 机 中 都 没 有 世 幸 免 . 所 受 冲 击 还 是 存 在 显 著 差 别 的 。例 如 此 次 金 融 危 机 中 , 但 以 高 端 制 造 产 品 出 口为 主 的 日本 受 到 的 冲 击 就 不 同 于 美 英 等 高 度
首 先 , 张 性 的 财 政 政 策 导 致 了政 府 债 务 急 剧 增 加 。 扩 张 性 扩 的 财 政 政 策 是 经 济 刺 激 方 案 中 的 “ 药 ” 大 规 模 的 经 济 刺 激 方 案 猛 , 实 施 后 ,0 9年 底 欧 洲 爆 发 了 主 权 债 务 危 机 , 务 危 机 从 希 腊 迅 20 债
特政 策 .0 9年 1月 2 20 7日 . 通过 收 购股 份 , 中小企 业 提供 15 向 .
万 亿 日元 资 金 :0 9年 2月 4 日 , 布 将 从 地 方 银 行 收 购 1 亿 20 宣 万
日元 的 企 业 股 份 。日本 政 府 和 央 行 购 买 股 票 刺 激 经 济 的 好 处 是 低
买高卖 , 长远看 , 成本 较低的刺 激经济方 式 。 从 是 ( ) 同 债 务 水 平 的 经 济 体 应 对 危 机 的 能 力 和 力 度 存 在 明 二 不
经济学的四次革命 亚当斯密 边际革命 凯恩斯革命

经济学的四次革命在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
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提出了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而每一次“综合”则把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
这种以范式“革命”与范式“综合”交替形式出现的理论创新模式,事实上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库恩,1962)。
就经济学而言,这种“革命”与“综合”的创新,既反映了人类经济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反映了人类思想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
制度变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重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制度变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重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孟 捷内容提要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
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部著作一方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大功绩,是将生产关系界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联系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
然而,斯大林的失误也存于此。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却回避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成与生产关系(所有关系)变革无关的,单纯表达手段(生产力)与目的(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间联系的抽象规律。
毛泽东等人对斯大林的批判性反思,一方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超越,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关键词 生产关系 斯大林 毛泽东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6-0022-06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里,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并结合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
斯大林在书中还批评以雅罗申科为代表的苏联经济学家,指责他们错误地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作研究生产力组织和国民经济计划化的科学,忽视了生产关系研究之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①然而,尽管斯大林作出了上述贡献,他的论述却同时包含着深刻的矛盾,这体现在:第一,斯大林主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并对生产关系作了著名的界定,但他的这一界定,一方面试图用生产资料所有权代替所有关系,另一方面将所有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其他环节相割裂,从而阻碍了对生产关系的考察;第二,斯大林主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他通过否定剩余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实际上解构了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此处指所有关系)的分析,最终回到了他所批评的雅罗申科的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国家理论研究”(19ZDA056)①斯大林指出,雅罗申科事实上沿袭了布哈林的观点,后者在《过渡时期经济学》等论著里主张,由于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生产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商品拜物教,人与人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将变得简单明了,政治经济学自此将不复存在。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认识经历了逐渐深化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学界对于刚刚传入国内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态度比较审慎。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凝练成的“华盛顿共识”这一标志性政策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然而,“华盛顿共识” 在一些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经济学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资深学者率先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拉美、俄罗斯等国是系统实施“华盛顿共识”的国家,也是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的重灾区。
[1]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伦敦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中国产权改革、私有化、市场化及贸易自由化的误导[2](P69-73),当前我国存在的贫富分化、消费不振以及教育医疗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的[3];另一种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还为政策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4],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正确地运用了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是遵循了“华盛顿共识”[5]。
然而,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中国政策层面的影响,事实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仅影响了政策层面,也影响了理论研究和教育层面。
从政策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施了经济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等政策,这和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政策不谋而合;从理论层面和教育层面看,中国对外开放的时期正是新自由主义在西方方兴未艾的时期,无论是出国考察的学者,还是在西方留学、国内就读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今主流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已经逐渐放弃了“苏联范式”而转向“美国范式”,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被边缘化。
中国经济学究竟向何处去这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被提出来的问题,在当下再次成为焦点。
苏联范式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苏联范式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苏联范式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苏联范式是指苏联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时代,苏联范式对中国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苏联范式在中国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影响。
首先,苏联范式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体现在理论层面。
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指导作用。
中国政治经济学家深入学习和研究了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如苏联的剩余价值理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中国政治经济学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框架。
其次,苏联范式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实践层面。
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苏联范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的“五年计划”、“人民公社”等实践活动,都是受到了苏联范式的启发和借鉴。
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指导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实践。
然而,苏联范式也对中国政治经济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苏联的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在中国得到了过渡性的应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缺陷和问题。
苏联的垄断经济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的实践中也逐渐显现出来。
此外,苏联范式对政治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自主发展和创新。
总的来说,苏联范式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苏联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繁荣。
然而,同样需要承认苏联范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中国政治经济学家需要结合自身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试论经济学的域观范式 兼议经济学中国学派研究

三、反驳可能的反对意见
有些人认为域观范式不适用于中国经济问题,因为中国经济具有特殊性。这 种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域观范式可以适用于中国经济问题,并能够更好地解 释中国经济现象。例如,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典型域(如新兴产 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从而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应 用域观范式,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谢谢观看
2、域观范式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具有相似性或相 关性的经济现象,能够更好地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征,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 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域观范式有助于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域观范式的出现为经济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经济学不断向前发展,丰富和完善经济学理论体 系。
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在研究对象、 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但都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 利最大化为目标。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情境,灵活运用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 参考和指导。
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 理论体系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经济学范式的批判与批判的范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 范式的反思和批判,我们可以不断推动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任何一种范式都不是万能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因此,我们需 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
至于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虽然它已经 不再是主流范式,但它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不容忽视。我们也应该从苏联范式的经 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经济学研究和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是指经济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其中主流的经济学范式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和泛行为经济学等。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人们是理性而自私的,倾向于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最大化的效用,赋予市场在分配资源
和达成社会福利最大化方面的显著作用。
行为经济学则关注人类认知、情感和道德特性的影响,认为人类决策可能偏离合理性和自利性,可
能受情感和所处环境影响,从而对市场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制度经
济学强调制度和规则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和影响,认为制度能够对市场
和社会变革发挥关键作用。
泛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经济学
范式,强调多维度的人类行为因素,从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网络等
角度进一步分析行为决策和社会变化。
经济学范式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和方法技术,提高
了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理解和预测。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
修正,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经济和政策制定。
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范式与基本方法解析——兼论高校经济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2018 年第 38 期 / 总第 2886 期
提ꎮ 在此基础上ꎬ 结合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ꎬ 进一步探讨经济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基 本方向与思路ꎮ
一、 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范式分析
以人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现象为研究内容的经济学ꎬ 其赖以发展的动力基础主要源于资源的 相对稀缺性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相对无限性这一基本矛盾ꎮ 这是任何社会都始终存在的永恒主题ꎮ 在 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ꎬ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ꎬ 这一主题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ꎮ 因此ꎬ 经济学 自产生以来ꎬ 其基本的研究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在任何给定环境条件下 ( 制度安排、 生产技术等)ꎬ 经济个体以致整个社会如何实现对有限资源的优化利用ꎬ 以最大限度的解决或缓解上述基本矛盾ꎮ 尤其是发展到现代ꎬ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核心ꎮ 而且ꎬ 由于社 会经济现象的高度复杂性ꎬ 围绕市场机制下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ꎬ 经济学已经发展形成了 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具有高度一般性的研究范式ꎮ 这种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和严密性的研究范式 或者说规范分析框架ꎬ 正是现代经济学科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ꎮ
然而ꎬ 在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 地区和城乡差异巨大、 情况极为复杂的国家ꎬ 改革的关键政策 出现失误的负外部性可能是难以承受的ꎮ 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的试错成本ꎮ 基于我国的现 实与环境ꎬ 进行充分的理论准备ꎬ 对各个领域和层次的改革进行科学的方案论证与设计ꎬ 已经成为 深入推进改革的必要条件ꎮ 相对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ꎬ 国家改革与发展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理论和高 层次人才需求更为迫切ꎬ 对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
本文所讨论的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范式ꎬ 重点针对的是已经发展成熟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研 究范式ꎮ 而所谓现代西方经济学ꎬ 按照国际学术界的一般惯例ꎬ 通常指的是自新古典经济学以来ꎬ 发展至今的经济学理论体系ꎬ 尤其是自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 60 多年的当代国际主流经济学体系 ( 钱颖一ꎬ 2003) 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4-11【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伦理价值观研究”;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重点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研究”(S 6)资助【作者简介】刘后平(66),男,重庆巫溪人,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四川省经济学会理事,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经济学范式的批判与批判的范式———兼论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刘后平(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近年来,经济学范式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由此产生的苏联范式、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之争成为我国经济学讨论的重点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全面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但马克思经济学范式,尤其是苏联范式仍然对我国经济学研究有重要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开始全面影响中国,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方法具有其科学的意义,但问题也十分突出。
客观分析比较经济学的各种研究范式,借鉴吸收各自的科学成分,对于构建科学的经济学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学;范式的批判;批判的范式【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8)16-0009-03所谓“范式”,在此概念提出者即美国哲学家库恩看来,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以及共同进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工具。
笔者认为“范式”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现存的模式或样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方法论。
回顾整个人类经济学发展历程,西方经济学先后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剑桥学派边际革命、现代凯恩斯主义、供应学派、货币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制度经济学等纷繁复杂的演变,从经济学范式(本处指模式)上看,无外乎可以划分为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西方激进主义经济学)三大经济学范式。
我国在建国以后,也先后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经济学范式,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之一———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学范式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等对各个时代经济学范式的批判,以及吸取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科学的精华而发展过来的,从而形成科学的经济学范式。
列宁、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据原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苏联范式。
在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基础上形成的苏联范式对我国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建国以后的近30年中(从1952-1979),苏联范式占绝对主导地位,我国经济学主要立足于苏联范式理论,理论的改进只是一种局部探讨和修正,而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主要是从对比与批判的角度进行介绍,两大范式水火不容。
客观地讲,苏联范式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以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许多天才设想是苏联范式的形成基础。
但是,列宁、斯大林所面对和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苏联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应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如关于商品及商品经济、价值、价格、货币、价值规律的作用等问题上,对马克恩、恩格斯的设想有许多重大突破。
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采取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范例。
他说:“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除了斯大林这篇跟那本‘教科书’以外,成系统的东西还没有。
”因此,他多次号召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这两本书。
对于苏联出的这《生研究》经济理论问题4本教科书,他认为:“不管有多少问题,搞出了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一个大功劳。
”①也正如南京大学的溪兆永教授指出:“对于当年苏联出版的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所作的长期努力。
从内容上看,它既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作的科学分析以及他们附带进行的对前资本主义和未来社会的论述,也涵盖了列宁和斯大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研究的成果,其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②但是,经济学的苏联范式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就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来看,马克思的言论很少,更没有给出一套完整的体系。
况且,马克思和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标准本来也不尽相同。
总体上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学范式是冷战背景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实践的理论反映。
而我国建国以后所建立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有浓厚的苏联道路痕迹,因此,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学界出现照搬苏联经济学范式的“仿苏”倾向是难以避免的。
从我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学也不是对苏联范式的完全照抄照搬。
建国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政治家,马寅初、孙冶芳、于光远、许涤新、苏星、刘国光、薛暮桥、谷书堂、蒋学模、刘诗白、吴敬琏等老一辈经济学家们都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中国的特殊实践,对苏联范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式修正。
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学也开始研究和吸纳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相关学说。
二、经济学批判的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使我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形成了批判的范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我国的主流经济学,其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方法对我国经济学家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国以后,很多经济学者无论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思想研究,还是在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上,都基本使用着批判的范式,从而造成各种经济学范式格格不入。
如樊纲的《“苏联范式”批判》一文(《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挑起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学家们对“苏联范式”和“西方经济学范式”(或称“美国范式”)的反思,产生了中国经济学应该采用何种范式的广泛争论,形成中国经济学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马克思作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以其哲学家的思维、对经济学理论和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系统研究观察,构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宏伟大厦,其科学性是无容置疑的。
但以此认为马克思理论处处是经典,认为实践和理论有违马克思的论述就是错误的,对此一律采取照抄照搬或从经典著作字句中找现实答案的态度,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同时认为持此观点的人并不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本人就是一个其过去时代和所生活时代的经济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善于学习和借鉴历代经济思想成果。
同时,马克思经济学是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基础,《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理论带有强烈的批判主义色彩,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对于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和需要的产物,其理论本身并不是教条,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中国经济学研究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研究者,应使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植根于当代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兼收并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们应该相信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还是西方经济学范式,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并非完全对立。
对某种范式一味地继承而没有发展,一味地批判而没有借鉴,都不是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三、中国经济学应走向何种范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邓小平同志讲过“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邓小平文选》)。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近三十年的计划经济实践,近三十年的经济转轨及其成功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我们进行经济研究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其他西方经济学说,虽然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不同,但都是对现实经济研究的产物,从来源上讲,都是西方文明发①龚育之《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人民出版社,6年版,第3、6页。
②溪兆永《“苏联范式”之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命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年第期。
!":1991410:19994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展的理论成果。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并不应该有实质意义上的经济学范式之争。
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应摆脱经济学的范式之争。
正如我国古代先哲所言,“经济”乃“经邦济世”、“经世济民”之意,顺推之,则可以得出,“经济学”乃经邦济世之言、为民谋利之学。
斯密在《国富论》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序论中阐述道:“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①中国经济学,应回归其古典的人本本性。
笔者认为,无论是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应该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去吸取精华,对各种经济学理论进行广泛地借鉴、吸收,从中国自身的实践探索中去构建自己的经济学大厦;无论借鉴或者创建何种经济学范式,都应该尽量避免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主要应该围绕财富是什么,财富从哪里来,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地处理财富分配这一系列有关经济学本质的东西,这样才能正本清源,最终产生对人类发展有益的科学成果。
【参考文献】[1]刘后平.论经济人假设的古典回归———基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8,(2).[2]蒋永穆,刘后平,纪志耿.经济人假设的复归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3]方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套用范式分析框架的缺陷[J].经济科学,2006,(2).[4]王小林.经济学范式:逻辑困境、现实悖论及其可能出路[J].经济评论,2006,(2).[5]丁冰.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1).[6]张宇,方福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专题讨论)[J].学术月刊,2006,(3).[7]程恩富,吴易风.繁荣与发展经济学研究(笔谈)(之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8]吴易风.经济哲学和苏联经济学范式[J].经济学动态,2004,(3).[9]王曙光.经济学的贫困:科学反思与范式革命[J].天津社会科学,2004,(1).[10]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建国以来政治经济学重要问题争论(1949-198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11]程恩富.范式革命与常规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分化与综合[N].光明日报,2004-01-20.[12]溪兆永.“苏联范式”之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命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9,(4).[1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责任编辑:Z 校对:L )(上接第157页)[11]AT M 协同商务研究小组.协同商务的三个环节与关系.http ://w ww.am team.o rg ,2002-04.[12][37]杜鹃,张李义.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2):118-120.[13][26]刘炯艳,邵兵宾.协同商务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2005,(12):80-81.[14][22]谢文辉.协同商务———后ERP 时代的标签[J].中国电子商务,2002,(2):54-56.[15][27]李先锋,白庆华,邓菘.协同商务应用障碍及对策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5,(12):12-13.[16][36]张成洪,严正,宋亮.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框架[J ].复旦学报,2003,42(5):755-760.[17]崔吉前,白庆华.网络经济新模式———协同商务[J].物流技术,2002,(8):36-38.[18][21][29]周涛.企业协同商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19]王学东.企业电子商务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李先锋,白庆华,邓菘.协同商务应用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9):25-26.[23][40]张俊岭.供应链企业协同商务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24]P.M cDo ug all .C ollaborativ ebusiness[J ].Info rmationWeek.2001,836:42-66.[25]周立力.协同商务推动企业管理和发展[J].山东冶金,2004,26(2):67-69.[28]Nerv ewire.C ollab orativeCo mm erce :Co mpelling ben efits ,significanto bstacles .http://x ml.cov /Nev erwire 200210.pdf.2002-10.[30]R.Z ieg ler.The integ ratio n o f E-learning and know ledg e m anagement[J ].E-L earning .2002,3(9):16-17.[31]K.C .Deso uza,Y.Awazu.Kno wledg e manag em ent[J].HRMag azine.2003,48(11):107-111.[32]D.M aso n.Fiv e steps to successful kno wledg e m anagement in yo ur service centre[J].C usto mer Inter@ction So lutions.2004,23(2):44-47.[33]J.Xu ,M .Quaddus.Explo ring the perceptio ns o f know ledg e manag ement sy stems [J ].The Jo urnal o f M anag em ent Dev elo pment.2005,24(4):320-334.[34]R.V.Eunni,R.R.Kasuganti,A.J.Kos.Kno wledg e manag ement pro cess in internatio nal business alliances :a rev 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1990-2003[J].Internatio nalJournalof M anagement.2006,23(1):34-42.[35]B.T huraisingham ,A.Gupta ,E.Bertino ,E.Ferrari.Co llabo rativ e com merce and kno wledg e manag ement [J].Kno wledg e and Pro cess M anag em ent.2002,9(1):43-53.[38][39]骆宝珠.供应链管理需要协同商务[J].台声新视角,2005,(10).(责任编辑:L 校对:Q)!":1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