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合集下载

_苏联规划_在中国_历史回溯与启示_赵晨

_苏联规划_在中国_历史回溯与启示_赵晨

年 中国开始执行 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 , 共安排 了 巧 项 由苏 联援建 的重点工 程和 项为其配套 的限额 以
性 的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 , 仅在工矿 企业单位 的推动下存有小规模 实践 。 在
“工业 学大庆 ” 的 “干 打垒 ” 精神鼓舞
赵 晨
申明锐
张京样
“苏联规划 ” 在 中国 历 史回溯与启示
划对中 国的影响这一 主线 来组织系统性
的研究 , 通过历 史过 程回顾 , 重新思考
二是 年全 国科学 大会 的召开与改革 开放战 略的实施 。 据 此 , 将苏联规划 在
中国 的 影 响 时 域 划 分 为 一 个 阶段 年 对 中 国直 接 指导 阶 段
面 , 当前众 多欧美城市规划 理论与方法 占据主流 , 客观评价 曾经 在计划经济年 代 占据垄断地位 的苏联 规划模式 , 剥 除 意识形态影 响 , 提取积极 因素并在规划
一 一 一
文章编 号
社会 主义建设 的成功经验 , 重建新 中国 。 “我们不知道有哪个国家的哪个历史时期 , 在那 么短暂 的时 日里 , 集中引入了另一个 国家那么广泛而 深人 的政治 、 经济和文化 理论 ” 邹德侬 , 。 与社会 其他领域一 样 , 城市规划 作为一个 深受政治 、 社 会 、 经济影 响的工作 , 也走上仿学 “苏联规划模 式 ” 的道路 。 改革开放后 , 在市场
上建设项 目 图 间 , 建 工部
大 批 苏 联 专 家 的 到来 ,
城 建部
先 后 邀请 了穆
赵 士修 ,
欣 、 巴拉金 、 萨利舍夫作 为苏联 城市 规 划顾 问组组长来 华指导 工作 , 在苏联专家的言传身教下 , 中国
先后 完成 了武汉 、 沈 阳 、 南宁 、 吉林 、 郑州等重点城市 的规划工作 , 还直接促

苏联专家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帮_省略_首轮总规的专家谈话记录为解析对象_李浩

苏联专家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帮_省略_首轮总规的专家谈话记录为解析对象_李浩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规划研究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5年 第39卷 第7期 VOL.39 NO.7 JUL. 201570【摘要】以“一五”时期西安市首轮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对苏联专家谈话记录进行深入解析,再现了苏联专家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帮助的鲜活事实。

苏联专家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帮助,既有城市规划的基本依据和规划原则等指导思想的明确,也有城市规划的科学基础、标准定额、设计方法和成果规范等工作内容的指导,还有签订协议文件等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

苏联专家对规划工作的帮助是全面、系统而深入的,兼顾了理论和实践、远景和近期、苏联经验和中国实际等多方矛盾,体现了科学、严谨而务实的态度。

在对建国初期城市规划事业创立和发展的认识方面,应对苏联专家的重要贡献予以客观评价。

【关键词】城市规划史;“一五”时期;西安市总体规划;苏联专家;谈话记录ABSTRACT: With the first city master plan of Xi’an during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period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conducts 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conversation record of Soviet experts at that period of time, and reveals the fact that Soviet experts provided great support to China’s urban planning. Their help includes the clarification of guiding thoughts on fundamental basis and planning principles, the guidance on scientific foundation, standard quota, design methodology, and achievement norm of urban planning, and the suggestions on related institutions concerning contract and agreement signing. Giving considerations to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ditions, long-term and short-term goal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ence of Soviet Union and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of China, their assistance was completed,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which re fl ects the scienti fi c, rigorous, and practical attitudeof the experts.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should bemade on the contribution by Soviet expert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in new China.KEYWORDS: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First Five-Year Plan” period; Master Plan of Xi’an; Soviet experts; conversation record1 引言对于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创立而言,苏联专家是一关键因素。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城乡发展和规划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城乡发展和规划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城乡发展和规划的启示和反思斯大林模式是指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实行的由高度集中的状态计划经济和强制性农业集体化构成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历史可以掘究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而在世界各国实行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不多,然而其思维方法却对中国的城乡发展和规划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最早被引入中国的时候,是在 1953 年的“三反五反运动”中,当时在华北地区开展的是“大跃进”计划。

不同于当时的发展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集中一切资源,力求实现主权类的“自力更生”。

在这一思想引领下,中国逐渐发展形成了以农业集体化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和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发展架构。

在这种架构中,中国实行的是以“钢铁为纲”的发展思路。

以此,中国的工业经济快速崛起,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斯大林模式也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它强调的是快速发展而并不注重“与农业发展的协调”,导致了农业滞后。

其次,斯大林模式下的工业化是强制性的、计划权贵组织的,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并易于形成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中国的城乡规划中表现尤为突出。

城乡规划在中国的早期阶段,往往是由中央下达的命令和计划来决定的,并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

比如,在 1960 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极度落后,没有规划,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直到1980 年代中期,才出现了一批标志性的城市规划,但是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的那一段时间中,往往是强制性的建设,导致城市的混乱和无序。

因此,斯大林模式为中国城乡规划的发展带来了悔恨,也促使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警惕。

为了避免斯大林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应当强调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注重城市的区域统筹和中心区域的划分,同时坚持科学和民主,注重聆听民意。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政府应当注意在规划中发挥市场力量和民间力量的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提高规划制定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和参与权。

如何看苏联对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如何看苏联对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如何看苏联对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说起苏联我相信在座的每个人是知道,毕竟他是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当然我们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当然也要感谢是这位老大哥把我们领进了社会主义的的大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并取得成功,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春风。

经过了将近30年的抗争,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是成立了,但刚成立的中国百废待兴,于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开始了对苏联的学习,开始照搬苏联模式,而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也起源于我们对苏联的学习和模仿。

苏联对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

今天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我们如何看待苏联对我们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1. 新中国刚成立为什么我们会照搬苏联模式来开始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以及我们学习苏联模式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的2.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各个阶段是怎么照搬苏联模式的以及苏联模式对我们的道路产生了什么影响。

3.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总体特点。

●我们为什么会照搬苏联模.式可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就其外因来说,是受斯大林的压力和苏联模式的影响。

由于南斯拉夫共产党坚持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苏南关系迅速恶化,斯大林和共产党情报局对南斯拉夫和铁托采取的这一系列的蛮横行动和高压政策。

斯大林这样做,其用意也在于杀鸡给猴看,这给毛泽东和中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就其内因来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及对斯大林模式认识存在局限性;我们自己也有革命急性病,急于进入社会主,于是,毛泽东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理论,中国开始迈入一个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时期。

●我们照搬苏联模式的几个阶段以及他们的影响“全面学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苏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断,将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扬弃斯大林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全面学习阶段:“全面学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主要是指1949年建国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苏联专家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帮助——以西安市首轮总规的专家

苏联专家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帮助——以西安市首轮总规的专家

1 引言
对于 新 中国城 市 规 划事 业 的创立 而 言 ,苏 联专 家是 一关键 因素 。在建 国初 期 ” 一边倒 ”政
治 和 外 交 格 局 下 ,各 行 各 业 都 在 全 面 向 苏 联 学
态度 。在对建 国初期 城市规划事业创立和 发展 的
Hale Waihona Puke 舌l 罢 认 识 方 面,应 对 苏联 专 家的 重 要 贡 献 予 以客 观 评
联专 家对我 国城 市规划工作具体是如何指 导的7
对 城 市 规 划 的 帮 助 表 现 在 哪 些 方 面 7对 此 ,尚 鲜 见 有 第 一 手 史 料提 供 直 接 证 据 ” ,必 然也 就 难 以 获 得 相 对 深 入 的认 识 。近 来 在 搜 集 和 整 理 新
e x p e r t s a t t ha t p e r i o d o f t i me ,a n d r e v e a l s t h e f a c t t h a t S o v i e t e x p e r t s p r o v i d e d g r e a t s u p p o r t t o
【 文章 编号】 1 0 0 2 —1 3 2 9
( 2 0 1 5 ) 0 7 - 0 0 7 0 -0 7
或概括 ,对 于未曾经历过那段 岁月 的中青 年规 划
ABSTRACT :W i t h t h e ir f s t c i t y ma s t e r pl a n o f


胡 文娜
LI Hao ;HU We r ma
【 摘要 】以 “ 一 五 ” 时期 西安 市 首轮 城 市 总体 规 划 为 例 , 通 过 对 苏联 专 家谈 话 记 录进 行 深 入 解

师恩难忘 苏联专家对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帮助

师恩难忘 苏联专家对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帮助

究 院 邹 德 慈 院士 工 作 室教 授级高级城市 规划9 i f i 。 【 修改 日期】2 0 1 7 - 0 5 —0 8 参加国庆 十周 年全国工业交通 展览会 留影 ( 1 9 5 9 年1 0 苏 联专 家讲稿 汇编材 料 ( 经济专 家 什基别 里曼 、建筑专 家 月 ,北京展览馆 .常颖存提供 ) 阿 瓦钦科 、工程专家马霍夫和经济专 家尤尼娜的讲稿 ) 前排 :戴 传芳 ( 左1 ) 、张 友 良 ( 左3)、刘成 ( 右 3 ) 常颖存 ( 右2 ) 陶冬顺 ( 右1 )。 后 排 :赵 清 川 ( 左2 ) 、刘 文惠 ( 右4 )。
等联合选厂 和初步规 划 。
1 2 2 g I 龉
将 l 潜
那 时候 .能 参与 搞城市 规划工作 的 人很少 。于是 .
从 四面 八 方 调 动 , 刚 毕 业 的 一 些 学 生 全 给 调 过 来 。一 些
相 关专 业 或相 近 专 业 的 .都 可 以参 与 学 习 ,一 起 搞 规 划。当时 .大家都是二十几 岁的年 轻人 。 新 中 国成 立 初 期 .提 倡 全 面 学 习苏 联 。 当时 我 们 国家的建 设 .特 别是城市 的规 划建设 .没 有任何 经验 . 苏联 专 家起 了很 大的作 用 。在苏联 专家 的帮助 下 .解 决
【 中图分类号 l T U 9 8 4 【 文献标识码 】c
[ d o i ]1 0 1 1 8 1 9 / c p r 2 0 1 7 0 5 2 2 a
【 作者简介】
李 浩 ( 1 9 7 9 一) . 男 .博 士 . 中 国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研
<o广| 4 . I zo 王
0 7 _
师 恩 难 忘

简谈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简谈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简谈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摘要: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逐渐发展起来,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影响深刻,是当今我国城市规划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问题的根源。

结合史料从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设计机构设置、教育体系三方面分析了苏联带给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肯定了苏联对这些方面的积极指导作用,同时指出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端也造成了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先天性不足。

关键词苏联;中国;城市规划;影响1、历史渊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战乱中遭受惨重损失的城市面临一系列重建工作。

西方国家的封锁、台湾与大陆的矛盾、朝鲜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实行“一边倒”①政策。

所以若干年内在中国高级技术人员未养成时,聘请苏联设计组是一种迅速省钱又十分稳当的办法。

应该说,在中国经济恢复时期,苏联专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专家从开始的初步了解,到参与具体的城市规划活动,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之中。

在1949年到1965年之间,我国大量引入了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聘请苏联专家直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公派技术人员到苏联学习,引入苏联城市规划体系,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等等。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期间经历了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人们谈起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往往以“苏联模式”②一意概之,立马联想到打败“梁陈方案”③的苏联专家,似乎“苏联”和“苏联专家”成为了贬义词。

笔者也曾深深地误解,本想写苏联是怎么给中国带来不利影响的,后来读了一些文献,了解多了一点之后确认了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之前的偏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越来越多地学习欧美的城市规划理念,关于苏联的城市规划更很少提及,研究的文献也不多。

但要探讨今天中国的城市、城市规划体系、规划教育的源头必须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苏联说起。

2、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规划理论基础是直接建立在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苏联解体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胁得到解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苏联解体后,俄国和乌克兰等国大量的物美价廉的物资涌入我国,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能源合作机遇
苏联解体后,中俄在友好的合作关系中,为我国资源和能源进口方面提供了便利。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而中国作为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两国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合作,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苏联解体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内容
军事威胁减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外蒙古撤军,大大减轻了我国北方的国防压力。同时,苏联解体后分裂出的中亚斯坦国与我国西北地区相邻,这些国家的独立大大削弱了俄国的实力,也减轻了我国西北方的国防压力。
地区局势稳定
苏联解体前,苏联曾支援与鼓吹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些国家在我国西南地区制造摩擦。苏联解体后,俄国不再染指东南亚国家,使得我国的东南地区趋于和平稳定。
国际地位提升
苏联解体后,全面打破了世界格局,美国失去了竞争对手,俄国经济一落千丈不再有实力与美国抗衡。这使得俄国为了寻求发展,势必要努力与我国开展各方面的合作,促使我国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拥有了明显的社会地位。
发展模式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发展模式也产生了启示。我国政府和领导人迅速察觉到“苏联模式”并非全然契合中国,需要依据本国国情,竭力探寻新的发展路径。这促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摘要: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逐渐发展起来,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影响深刻,是当今我国城市规划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问题的根源。

结合史料从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设计机构设置、教育体系三方面分析了苏联带给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肯定了苏联对这些方面的积极指导作用,同时指出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端也造成了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先天性不足。

关键词苏联;中国;城市规划;影响1、历史渊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战乱中遭受惨重损失的城市面临一系列重建工作。

西方国家的封锁、台湾与大陆的矛盾、朝鲜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实行“一边倒”①政策。

所以若干年内在中国高级技术人员未养成时,聘请苏联设计组是一种迅速省钱又十分稳当的办法。

应该说,在中国经济恢复时期,苏联专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专家从开始的初步了解,到参与具体的城市规划活动,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之中。

在1949年到1965年之间,我国大量引入了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聘请苏联专家直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公派技术人员到苏联学习,引入苏联城市规划体系,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等等。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期间经历了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人们谈起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往往以“苏联模式”②一意概之,立马联想到打败“梁陈方案”③的苏联专家,似乎“苏联”和“苏联专家”成为了贬义词。

笔者也曾深深地误解,本想写苏联是怎么给中国带来不利影响的,后来读了一些文献,了解多了一点之后确认了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之前的偏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越来越多地学习欧美的城市规划理念,关于苏联的城市规划更很少提及,研究的文献也不多。

但要探讨今天中国的城市、城市规划体系、规划教育的源头必须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苏联说起。

2、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规划理论基础是直接建立在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当时苏联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特点就是社会主义城市的特性是生产型的。

鉴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和工业化早期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如无计划、无秩序的自发性的发展造成的城市用地功能混乱、劳动人民生活居住环境恶劣等,把城市划分为社会主义的城市和资本主义的城市,强调不同社会城市的对抗性;把社会主义的城市特性归纳为生产性,而将资本主义的城市特性列为消费性,认为社会主义的城市必须被看作与布置工业用地相结合的统一体。

在这种理论影响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提出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思想,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城市到乡村并有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有乡村转移到城市”,这种思想对中国城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城市忽略乡村也是从那时就开始,也是今天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渊源。

同时它片面强调了城市的生产性,而忽视了城市你的其他职能,后来的“先生产、后生活”原则也是源于这一思想。

由于社会主义城市的特性是生产性,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必须是全国的大工业基地”,苏联这一思想对首都北京的规划和性质定位产生了至关重大的影响,以至于今天北京还在解决工业外迁、环境污染的大问题。

2.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规划起源于意大利的巴洛克城市规划,典型手法是彻底放弃西欧中世纪中自然、随机的空间格局,将建筑风格的原理放大到城市,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序列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

在道路格局倾向于使用“环形+射线”式,并在转折的节点处采用高耸的纪念碑等作为过渡和视觉引导。

而这些轴线对称、主从关系、规则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性等规划原则,被苏联继承下来,并在斯大林时期达到了高峰。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城市与大型公共建筑,强调通过秩序井然、规则威严、气势恢弘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来展现当时苏联在经济和政治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基于相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相似的国家建设诉求,苏联的古典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一边倒”的国家关系背景下,在苏联专家参与和指导的方案中有明显的体现,并成为引入中国的苏联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之一,如巴拉金在武汉城市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由汉口以中山公园前面的人民广场经过南岸嘴,横跨长江、汉江到洪山广场的城市中轴线,虽未完全建成,对城市总体格局还是有较深远的影响。

2.2功能主义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极为重视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这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的无序发展、城市环境恶劣、工人居住条件简陋拥挤的分析,提出苏联城市规划的城市功能分区,并严格详细的规定各分区间的关系和具体指标定额,分区包括工业区、居住区、运输仓库区和郊区等,大都市并有文化区(为高等学校及科学研究机构集中地)和医疗区。

苏联在城市规划中无商业区,商店与住宅紧密结合,使人们能方便地购买到一切生活必需用品。

苏联城市规划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存在一定的区别,功能分区取消了用地的商品属性,从功能布局体现为对工业安排、人民生活的整体考虑,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商品经济的排斥,商业用地被分散成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生活区考虑卫生要求,布置在上风向,与工业区有便利的联系;行政区被分散为各个行政单位与居住相接。

这种工作与生活相结合的布局模式,进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单位城市”的布局模式。

在建国初期,苏联的功能分区理论仍然为我们当时的城市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

苏联专家在指导兰州、西安、洛阳、包头等城市用地布局时,很重视工厂之间的生产协作,力求成组安排工厂,既可节约用地,又方便工业生产。

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确保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2.3卫星城理论卫星城是霍华德的两位助手恩温和帕克对田园城市中分散主义思想的发展。

卫星城的规划理论在1940年代引入中国,在上海、北京、重庆都曾出现过卫星城规划,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划技术,在近代城市规划人员头脑中有较全面的认识与实践。

苏联很早就开始了卫星城规划的实践,苏联建筑师舍斯塔科夫于1921年制定了莫斯科卫星城规划。

苏联卫星城规划理论的基础是基于控制大城市规模和避免人口集中的城市建设方针,在其引入中国后得到进一步体现。

1958年6月建设工程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座谈会,提出“大、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的意见。

2.4区域规划理论英国在1921—1922年由艾伯克隆比主持了顿开斯特附近煤矿区的区域规划,1927年成立了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

区域规划理论较早的被引入近代中国,陈占祥、梁思成、朱皆平等参与或熟悉区域规划的人员在建国初期规划方案就试图运用了这一技术,但是这种途径带来的区域规划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影响较小。

苏联区域规划是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均衡布置生产力关于电气化学说的发展。

由于建国恢复期和“一五”计划时期,主要在进行重点项目的建设,因此基本没有开展区域规划,经过初期的积累和对苏联区域规划理论技术的引入和消化,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建构且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在“一五”后期,1958年“大跃进”大规模工业和居民点建设的推动下,区域规划得到全面的发展。

从1958年5月青岛会议动员至1959年底,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编制了47个地区性的区域规划,其中1958年和1959年两年内编制的即达39个(四川、贵州、河北、内蒙四个省、自治区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区域规划),至1960年辽宁朝阳地区区域规划达到顶峰。

2.5居住区规划理论最早引入中国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是佩里的“邻里单位”,苏联在向中国传入居住区规划理论时,还处于理论的发展中,当时传入中国的是一种周边式布局的“大街坊制度”。

这是源于欧洲的城市居住区形式上布局上一般都有强烈的轴线,建筑沿街走向布置,住宅既有南北走向,也有东西走向,服务性公共建筑布置在居住区的中心,表现出强烈的形式主义倾向与秩序感,街坊面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6公顷,人口3300人。

1956年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苏联提出了小区的理论,这个理论迅速传到我国。

小区一词即是由俄文“MHkpo-paiiOH”直译过来。

它的设计原则是:(1)被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

(2)有一套完善的日常使用的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包括一贯制学校、托幼、饭馆、商店等。

(3)形成完整的建筑群,创造便于生活的空间。

小区后来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城市住宅区建设的标准模式。

3、城市规划机构苏联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城市规划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有效保障。

20世纪50年代时苏联城市建设方面的设计组织包括几个层次:“中央国家建设事业委员会下设若干设计院”,如中央莫斯科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央列宁格勒城市设计院和中央城市建设科学研究设计院等;“各大撑死均有总建筑师事务局,局下设数目不等之设计院”;“更小的城市连总建筑师也没有,而由属于加盟共和国之国家设计院设计”。

苏联工业化时期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工作,绝大部分是由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国家级的城市设计院负责完成。

苏联设置技术力量相对集中地国家级城市设计院的成功实践经验,为我国规划机构的建立提供了鲜活的现实“范例”。

这样,我国的国家级城市设计院也就慢慢建立起来。

不仅如此,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工作,本身即是在苏联专家的亲身指导下进行的。

据老专家访谈,即使一些起骨干作用的技术人员,基本上也是“替苏联专家画图”这样一种角色。

《城院“一五”总结》指出:“由于缺乏知识、缺乏经验,而工业建设刻不容缓,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老干部和工程师就必需由一点不懂或懂的不多就开始工作,一边建设、一边学习,向苏联专家学习,整个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王凯,1999)4、城市规划学科发展1960年建工部组织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联合编写规划教材,由吴良镛(清华大学)、李德华、宗林(同济大学)、齐康(南京工学院)和黄光宇(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组成编写小组,吴良镛任组长,后来南京工学院的夏祖华和清华大学的朱畅中也参加部分章节编写。

《城乡规划》教材由中国工业出版社于1961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高等院校通用城市规划教材。

该教材分上下两册,由总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以及农村人民公社规划4篇共21个章节组成。

各章节分别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编制工作、区域规划、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组织、城市的工业用地、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生活居住用地、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公共建筑与市中心、总体规划中的工程问题、城市的总体规划、小区规划设计、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城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详细规划中的工程问题、近期建设规划、农村人民公社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