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73期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9年分类总目录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9年分类
总目录
龚田彪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9(000)004
【总页数】2页(P95-96)
【作者】龚田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一九八八年分类总目录 [J], 龚田彪
2.《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分类总目录 [J], 无
3.《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0年分类总目录 [J], 龚田彪
4.《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3年分类总目录 [J], 无
5.《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2年分类总目录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对策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对策研究
韩芳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4
【摘要】新时期民族宗教问题又呈现出新的复杂的特点,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党的长期执政、民族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就在于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而学
术期刊作为学术前沿阵地和文化传播园地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和传播功能。
所以,
学术期刊应严格把握民族宗教类文章的审核和刊发,以便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动力。
【总页数】6页(P7-12)
【作者】韩芳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2
【相关文献】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内地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路径浅析
——以广州G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为例2.共享资源建设视域
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3.文化育人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路径的探析4.新媒体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5.铸牢大
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元璋对儒学的认知与实践

內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21 年1 月第50 卷 第1 期Jan 2021Vol50No1朱元璋对儒学的认知与实践杜洪涛(內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C SS SS S S SS SS S S e /X/1S S e /X/1S S S S e /X/1S S e /X/1S S S S e /X/1S S e /X/1S S e /X/1S S S S e /X/1S S e /X/1S S S S e /X/1S S e /X/1S S S S e /X/1S S e /X/1S S «/[摘 要]为确立其政权的正统性,巩固其统治基础,朱元璋不但学习儒家经典,重用儒生,而且将部分儒家 理论应用到政治实践之中。
朱元璋尊称孔子为万世帝王之师,并将孔子的礼乐观、祭祀观、华夷观、有教无类等思想作为其施政依据。
然而,他不能正确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误将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视为孔子的主要贡献。
朱元璋对汉儒董仲舒也颇有好感,并令他得以从祀孔庙。
在政治实践中,朱元璋也十分重视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的学说。
不过,在他看来,三纲五常、天人感应是先秦儒家的传统观点,而不是董仲舒的发明。
朱元璋还尊称宋儒朱熹为朱子,以强调朱熹在宋代理学家中的至尊地位。
在治国实践中,他确立了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在科举考试中的权威地位。
但是,朱元璋对朱熹采用的观点并不盲从。
生于永乐六年的名臣李贤对朱元璋驳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并认为朱熹迂阔的记载,并非向壁虚构。
从本质上说,朱元璋是个实用主义者,他对 太极、无极、理、气等理学家的抽象思辨不感兴趣,他的思想观念也不限于儒学,他屡兴大狱、滥杀功臣的行为更与儒家思想存在明显的矛盾。
科尔沁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初探

科尔沁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初探高红霞;吴蒲英【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of Khorchin culture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digitalization, net-work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of Khorchin culture resources.To construct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of Khorchin culture will be significant on propagating and currying forward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s,and accelerating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Basing o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of Khorchin cul-ture,this paper gives out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of Khorchin culture,and the problems should be notic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database.%建立科尔沁文化特色数据库是科尔沁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的关键。
构建科尔沁文化特色数据库对于传播、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蒙古高校学报2002~2006年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1 评 价 指标 统 计分 析
1 1 载 文 量 .
载 文量指某 期 刊在统 计 当年发 表 的全 部论 文 数 , 多 少 可 以反 映一 个 刊 物 所载 信 息 量 的大 小. 3种学 其 1 报 2 0  ̄2 0 0 2 0 6年 的载文 量见表 1 由表 1可知 ,3种学 报 的平均 载文 量呈 逐 年上 升趋 势 . . 1 5年 中载文 量最 多 的是 2 0 0 6年 的内蒙 古 电大学 刊 , 4 8 , 文量 最少 的是 2 0 为 9 篇 载 0 6年 的 内蒙古 工 业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 为 6 l篇 , 载文量 最多 的是 最少 的 8 2倍 , 殊 较大. . 悬
的机遇和 发展 空间.
目前 , 内蒙 古共 有高校 3 9所 ( 括普 通高 等 院校 、 包 民办 和 成人 院校 ) 有 学报 2 , 7种 , 文 以《 国学术 期 本 中 刊综 合引 证报告 》 c J C L 为评 价工 具 , ( A C R)1 采用 文 献计 量 学 、 值 比较 和 分 类统 计 的方 法 , 内蒙 古 1 数 对 3家
方 法 。 内 蒙古 1 对 3家 高 校 学 报 2 0  ̄2 0 0 2 0 6年 的 评 价 指 标 ( 文 量 、 响 因 子 、 被 引 频 次 、 金 论 文 比 ) 行 分 载 影 总 基 进 析 . 果表 明 . 结 内蒙 古 l 3家高 校 学 报 总体 质 量 不 断 提 高 , 个 体 之 间 的差 异 和差 距 较 大 , 展 不 平 衡 , 全 国 同类 但 发 与 高校学报相 比, 内蒙 古 高校 学 报质 量 偏 低 , 为 地 方 高 校 学 报 应 找准 定 位 , 特 色 化 办 刊之 路 . 作 走
油莎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油莎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黄明华;王学华;庞震宇【摘要】In this paper,the biological traits of Cyperus esculentus L.such as strong resistance,long sowing period,high yield and high oil content in tuber,and its uses such as green manure,health-care edible oil,health care medicine and feed were introduced,and its cultivation in large scale was prospected.%介绍了油莎豆抗逆性强、播种期长、产量高、块茎含油率高等生物性状,以及能做绿肥、保健食用油、保健医药、饲料等用途,并对油莎豆未来大面积种植推广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作物研究》【年(卷),期】2013(027)003【总页数】4页(P293-295,301)【关键词】油莎豆;种植;生物性状;用途【作者】黄明华;王学华;庞震宇【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9油莎豆属莎草科莎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被称为油莎草、人参果、人参豆、铁荸荠、地下核桃、地下板栗等[1]。
它原产于非洲,有着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
科学家曾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埃及古墓中发现了油莎豆的块茎。
公元初期,它被阿拉伯人带入欧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遍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多个国家和地区[2,3]。
油莎豆在我国已有60余年的历史。
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曾于1952年从前苏联将油莎豆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引进栽培[4~10],又于1960 年从保加利亚重新引进,现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省区。
《内蒙古日报(》1990-1999)音乐类文献的梳理与研究

理,并与改版后具有代表性 1994、1997、1999 年 进行对比研究,从中体现 20 世纪 90 年代《内蒙 古日报》在内容、排版等方面的变迁规律。
图 1 1948 年 5 月 7 日第 107 期二版音乐文献
图 4 《内蒙古日报》20 世纪 90 年代音乐类文献数量 的年代分布比较
由图 4 可见,刊载于《内蒙古日报》的音乐 类文献数量在 20 世纪 90 年代呈逐年递增趋势, 1990-1992 每年的音乐类文献数量虽呈现逐年增 长的状态,但幅度较小,自 1993 扩版后,音乐类 文献大幅度增大,且逐渐稳步提升。
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回顾 20 世纪 90 年代,《内蒙古日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音乐文
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为地方音乐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通过对 1990-1999 年间《内
蒙古日报》(汉文版)刊登的音乐类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反观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事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发展状况
类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反观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 事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发展状况与《内蒙古日报》 在音乐类报道板块的特点与联系,以及在不断发 展进步的时代中所体现的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审 美的变迁。
一、音乐类文献的板类分布
创刊初期《内蒙古日报》为对开两版,音乐 类文献主要集中在第二版,刊登内容主要包括各 文工团上演剧目的唱词、音乐评论、歌曲简谱等; 自 1952 年 1 月,《内蒙古日报》版面扩版为对开 四版,在此后长达近 40 年的发展历程中,音乐类 文献集中刊载于报纸的三、四版,所刊登文献的 数量和种类也随着报纸扩版与时代变迁逐年增多, 如下图所示,图 1 为 1948 年 5 月 7 日第 107 期二
蒙汉公文语体对比和翻译策略研究

蒙汉公文语体对比和翻译策略研究摘要:蒙汉公文翻译为蒙汉行政事务提供有力支持,为促进民族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但由于公文语体的特殊性及蒙汉语言的差异性,蒙汉公文语体翻译过程中存在翻译生硬、格式混乱和语句不通等现实问题。
鉴于此,本文重点对蒙汉公文语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从词法、句式、表达角度提出蒙汉公文语体翻译策略,以期为蒙汉公文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蒙汉;公文语体;对比分析;翻译策略在蒙汉行政事务活动中,公文具有领导和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蒙汉公文翻译才能正确、完整地传递各种公文的关键信息与重要含义。
然而,由于蒙汉在生活、文化、语言上差异性较大,在给蒙汉行政事务工作形成困难的同时,也为蒙汉公文翻译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为丰富蒙汉翻译研究理论,推动蒙汉公文语体翻译在行政事务中良好实践,本文从公文语体涵义、蒙汉公文语体特征、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
一、公文语体简述公文语体隶属于事务语体范畴,但它比一般事务语体要求更严格、规范,常用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个人公务事务活动中。
公文语体不同于文艺语体、科学语体,在语言形式和语言特征上更为准确、精炼,在表达上更为严肃、简洁。
公文语体具有公务性和法定性:一方面公文是为了有效地处理公务而撰制,从而实现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
另一方面公文有具体法定规范,与行政工作程序互相匹配,重视程式化的表达。
二、蒙汉公文语体特征及对比分析(一)汉语公文语体特征1.文种类型多样,格式要求规范。
行政事务会依据场合使用不同汉语公文文种。
具体而言:第一,按照公文性质和作用分为指挥性、知照性和记录性公文;第二,按照行文关系不同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公文;第三,按照公文的来源不同分为对外、对内和外来文件。
且在行政公文中注重格式规范和统一,不能违反。
例如,在《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明确规定党政机关通用纸张要求、排版和印制装订要求规则。
2.强调用词准确,句型符合常规。
汉语公文中特别强调用词准确。
首先,词义要符合语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73期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Series73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Teachers’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Issue 1.1998《三国演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刘永良鲁迅先生指出:“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其实,《三国演义》的人物语言也同样很有个性,也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人物的语言最见个性。
曹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典型人物,是奸”与“雄”的统一体。
先说其“奸”。
曹操一出场,《三国演义》就写了他“装疯讹叔”的事,当父亲问他:“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他却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第1回)幼小的心灵中便萌生了几分奸诈,说了假话,告了叔叔的状,蒙骗了父亲,使他可以恣意放荡。
他本欲除去奸相董卓,但拔刀的动作被董卓在镜中看见,他就立刻执刀跪下,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与恩相”。
董卓引他看马,他又说:“愿借试一骑。
”(第4回)这不能说不是曹操的机智,但说话中却不免有奸诈的特点。
而第30回“许收问粮”中,曹操的话更见奸诈的个性特征。
许攸步步进逼,曹操步步退却。
许攸明知粮已尽,而又故意问他;曹操唯恐别人探去底细,故而虚言为答。
由“可支一年”,“有半年粮耳”,到“子远勿嗔。
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步步设谎,决不肯实说,当对方说:“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他便又以“岂不闻‘兵不厌诈’”来搪塞,然后“俯首低言”:“军中只有此月之粮”。
仍不肯说出真情。
这可以说是曹操奸诈性格的最好写照,话语中每一字似乎都透出奸诈来。
再看其“雄”。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设宴长江,开怀畅饮,横槊而言:“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今对此景,甚有慷慨。
吾当作歌,汝等和之。
”(第48回)说得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字里行间透着英雄之气。
铜雀台建成,曹操大会文武,盛况空前,文官赋诗,武将逞技。
曹操心情万分激动,侃侃而谈:“孤本愚陋,始举孝廉。
后值天下大乱,筑精舍于谯东五十里,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猪,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
不意朝廷征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
念自讨董卓、剿黄巾以来,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
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
但欲孤委捐兵众,归封就所对武平侯之国,实不可耳:诚恐一解兵柄,为人所害;孤立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
诸公必无知孤意者。
”(第56回)这一大段话使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另一方面,谓之颇有自知之明,甚至谓之剖肝沥胆,都不为过,说出了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心胸抱负。
而第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那篇论英雄的话则更能表明曹操的远大目光和宏伟志向:“龙能大能小,能升能;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 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有吞吐天地之志者。
”这番话不仅说得语气舒展自如,迭宕起伏,变化有致,节奏顿挫铿锵,使小说语言因之而显得生气勃勃,而且非常符合人物的地位身份,很好地表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极其难得的。
而曹操性格中“残”的一面在他的话中也体现得极为充分。
当他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又故意于逃走的路上杀死为他沽酒买菜的吕伯奢后,陈宫指责他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他却说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4回)这可以说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内心的自我暴露,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残暴。
至第60回,曹操又对刘璋使者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
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
汝知之乎?”其狂妄骄横、凶残暴虐的性格溢于言表。
可见其语言,充分体现了其个性特征。
张飞的语言个性化更是极其鲜明。
由于他勇猛粗犷,鲁莽直率,所以他的语言多为直人快语,通俗流畅,具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的倾向。
如果说曹操的语言风格是刁钻犀利的话,那么张飞的语言风格则呈现出直率明快的特色。
具体讲,又有以下特点。
一是浅切通俗,接近口语。
如关羽斩华雄后,“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这已与口语无甚区别。
再如第14回,张飞守徐州,设宴戒酒,众人坐定,只听他开言说道:“我兄临去时,吩咐我少饮酒,恐致失事。
众官今日尽此一醉,明日都各戒酒,帮我守城。
今日却都要满饮。
”当酒至曹豹时,曹豹推辞,他又说:“厮杀汉如何不饮酒?我要你吃一盅第二次把盏至曹豹又推辞张飞便说:“你恰才吃了,如今为何推却?”曹豹不饮,张飞便大怒:“你违我将令,该打一百!”陈元龙来劝,张飞却说:“你文官,只管文官事,休来管我!”曹豹无奈便以女婿吕布来求饶,张飞登时大怒:“我本不欲打你,你把吕布来唬我,我偏要打你!我打你,便是打吕布!”张飞这些话全是口语,非常切合其性格和身份,读来感到极为生动活泼,读者完全可以由他的话想见他的为人。
二是直言快语。
张飞讲话一般很少深思熟虑,往往是心中怎么想,口里便怎么说,敢怒敢骂,敢笑敢言,略无隐讳,而这些与他那特有的嫉恶如仇、直率质朴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
他平生最恨吕布,几次要想杀掉他,曹操欲借刘备之手除掉吕布,刘备犹豫不定,而张飞一见吕布却扯剑上厅,要杀死他,并当众说:“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
”一下子就把底细合盘端出,使刘备因此陷于被动,局面很僵。
吕布买来三百匹良马,被张飞劫去一半,吕布大怒,前来讨还。
玄德好言抚慰,设法解释没有这回事,可是张飞却挺枪出马说:“是我夺了你的马!你会待怎么?”“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说得爽直、坦荡,一针见血,把一个敢作敢当、胸无宿物、刚直无邪的张飞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毛宗岗就此分别批道:“快人快语”。
“妙,妙!其又爽直又公平。
”批得切中要害。
张飞对敌是这样直言不讳,一下戳穿,锋芒毕露,有时对刘备、诸葛亮也是毫不掩饰,有话便说,直来直去。
玄德访得孔明,颇得意地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而张飞则心中不满。
当闻知曹操差夏侯忄享引兵十万杀奔新野的时候,孔明一一安排了迎敌之事,云长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直言爽语中,透着一种可爱的憨态,写得非常真实可信。
三是雄壮粗豪。
作为一位戎马倥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将军的张飞,其语言颇具阳刚之美,呈现出粗犷豪迈、雄壮奔放的特点,常常是先声夺人,以其声威气势震摄对方。
小说常用“声如巨雷,势若奔马”来形容他。
最突出的例子当是张飞“大战长坡桥”,面对曹操大军,他怒目横矛,立马桥上,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吓退曹兵。
小说特意又用“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来烘托渲染,突出其强大声威和英雄气概。
关羽为“三绝”之一,是一个理想化的古代英雄的典型。
其性格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义”、“勇”、“豪”、“骄”四个字,其语言同样很好地体现了这些性格特征。
先说其“义”。
关羽把“义”看得极为重要,认为“义”重泰山,贵于生命,为了“义”他可豁出一切,可谓真正的义无反顾,义贯千古。
第25回便侧重表现他的生命攸关中矢志于义、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徐州陷于敌手,兄弟离散,他被围困在土山,他向曹军派来劝降的张辽提出“三约”,并表示:“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
”且看其“三约”:“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毛宗岗谓之“辩君臣之分”,“严男女之别”,“明兄弟之义”(本回夹批)。
这“三约”有忠有义,充分表达了关羽的忠义观。
之后书中具体描写了曹操厚待关羽的一系列细节,重在表现关羽时刻牵挂结义兄弟的情景,其中关羽的语言更有个性,曹操赠异锦战袍,他受之,却穿在里面,外面仍用旧袍罩之。
曹操笑其俭,他却说:“某非俭也。
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其上。
”听了这样的话,连曹操也不得不叹曰:“真义士也!”可见关羽的话字字声声,无一不在体现着他终生所恪守的“义”。
毛宗岗评之“至性至情,读至此令人泪下”,这当是受了感染的肺腑之言。
后来曹操又赠给他“身如火炭,状甚雄伟”的赤免宝马,这时关羽却再拜称射,于是曹操不高兴地问:“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马邪?”他却正色答之:“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
”曹操听后惨然而悔。
关羽的话语中映出了他那光明磊落的胸襟,真可谓威武不屈,富贵不移,义薄云天!第二天,张辽受曹操之命去问关羽何以“常怀去心”,关羽便答道:“深感丞相厚意。
只是吾身虽在此,心念皇叔,未尝去怀。
”张辽又说:“兄言差矣。
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玄德待兄未必过于丞相,兄何故只怀去志?”关羽又答道:“吾因知曹公待吾甚厚。
奈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此,要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去耳。
”张辽又说:“倘玄德已弃世,公所归乎?”关羽又以“愿从于地下”做答,曹操闻之,叹服备至:“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
”关羽对张辽所讲的这些话讲得肝胆照人,动人肺腑,处处渗透着一个“义”字。
次说其“勇”。
“义”和“勇”是关羽形象的灵魂,也是人们喜爱这一形象的根本原因所在。
他的武勇神威最为人们所称赏,这一点在他的语言中也显现出来了。
在万分危急之时,在生命攸关之际,在众诸侯惶恐不安之间,是他横刀立马,声如巨钟地说道:“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令人刮目相看。
他蔑视强敌,雄风逼人。
曹操谓他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他却说:“以吾视之,如土鸡瓦犬耳!”曹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
”他举目一望,说:“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曹操叮嘱“未可轻视”,他却非常自信地说:“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说得轻松自如,透着英雄之气。
“单刀赴会”一段中的语言,更是咄咄逼人,英雄气概,透纸传出。
赴会前,关平苦谏,他却说:“吾于千枪万仞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惧江东群鼠乎!”具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