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语文第十二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课程主题:《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难点)教学内容进门测试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课堂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互动精讲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重点字音字形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例题精讲】例1.填空。

第12课 满江红(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2课 满江红(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2课 满江红(导学案)活动一:积累字词1.正音正字拭( ) 强( ) 派 莽( )2. 字词释义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 。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 。

秋容如拭: 。

四面歌残终破楚: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这里是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 。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 。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 。

未,。

屑, 。

烈: 。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 。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 。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秋瑾,原名,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

(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2.写作背景。

1903年春,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客栈,后由吴芝瑛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朗读感悟。

3.文章体裁:词词最初称为" "或者" ",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欣赏“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三、核心素养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简短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学习的步骤与方法也有一定了解,《<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其中有不少章节已是熟读成诵,但《论语》十二章语录体的文言形式较为特别,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较之前有所增加,十二章内容也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整理方能理解掌握。

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积累,对文言诵读指导也要点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实际学习场景进行关联,适度拓展。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本课是中华经典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营养,树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12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导学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2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导学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黄鹤楼》导学案一、积累诗文: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文有哪些?二、检查预习:1、正音:隅.()费祎.()憩.()遂.()茏苁(...)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三、翻译课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探究学习分析课文1.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开头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好处?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5、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并说说理由。

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五、当堂训练:①解释下列加点字: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②翻译句子(1)遂以名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⑴《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一作,朝人。

⑵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江西南昌的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3)《黄鹤楼》一文中,哪几句突出了黄鹤楼的巍峨高大?(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于园》导学案一、检查预习:1、正音:门钥绝壑槛葆、螺蛳深邃啾唧颓然碧窈2《于园》选自_____作者____,字__、___,号___,___(时期)文学家,著有__________等.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之一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部编版】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同盛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12《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同盛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12《论语》十二章

课题:12.《论语》十二章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王春红审核人:李昕原莫晓梅赵宝坤使用人:莫晓梅赵宝坤王春红李昕原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让学生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重点学习重点文言词语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学习内容知识链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论语愠三省吾身逾罔殆箪堪肱笃2.对照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把自己翻译有困难的地方圈画出来。

质疑交流1. 文中的一些句子和词语今天仍在使用,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2.小组讨论解决存在疑问的句子。

3.本课所选的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你能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谈你的认识吗?个案补充:通过朗读熟悉文本通过师生对读停顿,通晓大概意思通过书下注释和小组讨论,明白具体含义师生合作背诵当堂达标1.请选择可以为师人不知而不愠为知之为知之而温故而知新为人谋博学而笃志A 替 A 表示并列B 做为 B 表示转折C 是 C 表示承接2.用原文填空(1)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2)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3)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4)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6 )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板书设计《论语》12章孔子?学习为人处世时间人生追求仁收获学生在正确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下下注解大体理解各章的内容。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重难字词:论.语( l ún )不愠.( y ùn )吾.( w ú ) 三省.( x ǐng )逾.矩( yú )罔.( w ǎng ) 殆.( dài )箪.食( d ān )好.之( hào ) 乐.之( lè )曲肱.( g ōng )笃.志( d ǔ )如斯夫.( f ú ) 4.词语解释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 èi ,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w éi ,动词,担任,充当) (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3.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正值。

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第12课《纪念白求恩》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纪念白求恩》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文同步导学案《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3.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内容。

【预习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毛泽东(1892-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2.创作背景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

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时,曾随加拿大志愿军到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

1938年3月到延安,不久转到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终年49年。

(文中“50多岁”是当年毛泽东估计的,不准确)3. 诺尔曼·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

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字词积累二、文体知识1.议论文定义: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2.议论文的特点:①严密的逻辑性。

②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③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导学案

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导学案

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复习考试的一般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能够正确看待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考试和分数。

3、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

4、面对考试我们要知道适度紧张是有益的,过度紧张是有害得,知道紧张心理调节的方法。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面对考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_________。

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考试,大多数同学会感到___________。

紧张是____________,但是不同程度的紧张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时,大脑的__________________,兴奋程度_______,生理功能增强,________________所有器官都在最佳状态下运作。

4、考试前保持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试中_________________。

5、过度紧张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度紧张会使大脑神经活动失去平衡,受到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面下降。

(过度紧张的表现)7、影响高考成功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对于从容应考,发挥真实水品,具有重要意思。

9、由于造成各人心理紧张的原因不同,因此要根据____________,选择不同的____________。

10、紧张心理调节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济南的冬天》课型:预习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声情并茂,体会声情并茂,体会语言的美点所在。

【学习重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知识链接】
背景解读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他还著有小说《四世同堂》,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23个剧本,小说《无名高地》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其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本文写于1931年)
【学习过程】
一、走进文本(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词吧,通过努力,你能掌握吗?赶快动笔吧)
给加点的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镶边()贮蓄()zhù()立水zǎo()真得()算是个宝地暖和() chéng()清宽chǎng()
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在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是个宝地。

温晴:
(2)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3)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3.你能选出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吗?()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4《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

5、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思考:
⑴济南的冬天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表现其特点的。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以备课堂交流。

三、互动探究、理解课文:
学习研讨参考: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思考: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2)本文具体写了济南冬天的哪几种景物?
明确:阳光、山、水……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二)精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1.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明确: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

以“奇迹”“怪事”引出“宝地”。

2.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
明确:特点有“没有风声,响晴,温晴。

”明确:总特点是“温晴”
3.“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
明确:“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4.文中的“毒”“响亮”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毒”是厉害的意思,“响亮”一词,一般用来形容声音的宏大,根据上下文判断,在此处是指“晴朗得刺眼”。

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
写景要扣住景物特征,课文紧扣“温晴”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学生讨论后,提问代表回答,并适时依次板书)
济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南山: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冬水:温暖、清亮、透明

(1)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特别可爱?
明确:
①用比喻、拟人手法:
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从人们的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

不仅描绘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妙在何处?抓住了雪景什么样的特征来写?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明确:妙在雪色;妙在雪光;妙在雪态,抓住雪景的秀丽这一特征来写,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3)作者是怎么描绘城外的远山的?
明确: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

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

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4)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色?我们生活的冬天的水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①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②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③水的温暖: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5.小结:
课文先写对济南冬天的总印象,然后写济南的山水,最后又总写济南全城在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全文衔接紧密,层次清晰。

文章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总结点拨。

五、拓展延伸、当堂检测:
见同步《济南的冬天》
【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反思: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练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仔细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