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高考语文中,阅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项考试内容,特别是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考试主要针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察考生对散文文本的理解、解读和分析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如何提高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以此提高高考语文的得分能力。

一、散文阅读知识点1、了解文体特点散文是指代表散而不成章、具有韵律美、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表达自由、话题广泛、辞藻丰富、思想性强、语言简洁且具有美感等等。

2、阅读注重重点部分散文文本中,有些部分比较重要,读者应该发现并注重阅读。

比如主题,结论,连接词,段首、段尾、首尾段、段落层次等等。

3、语言表达技巧散文文本中还有很多语言表达技巧,比如借照,对比,借助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对于了解文本意义和阅读理解非常重要。

二、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了解考察类型散文阅读考察主要是理解能力,比如文段的主旨、意图、结构、细节信息、段落层次、语言表达等等方面。

考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方面,以便更好的理解文本。

2、分析文本结构散文阅读需要掌握分析文本结构的技巧,比如通过段落层次的分析,找出文章的主题和结论,抓住高潮部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推动阅读理解的关键所在。

3、运用事实证据散文阅读考察的内容就是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事实证据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钥匙,往往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文章中的相关事实证据,以此作为自己的阅读理解材料。

4、加速阅读速度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时间通常比较紧张,考试时间内要阅读大量文本,要在时限内完成题目要求。

因此,考生无论是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还是在考试当中,都需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

总结散文阅读是一项需要注重细节和答题技巧的考试科目,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分值也比较高。

理解文本和答题技巧对于提高高考语文的得分能力至关重要。

考生可以根据上述知识点和答题技巧进行系统性学习,在备考中走得更为稳健,有了充分的准备,面对高考散文阅读考试也将更有信心。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专题3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专题3

散文的情感、主旨,是散文的神。

具体来说,高考散文对情感、主旨的考查有两大类型:一是归纳文意,主要是概括作品的内容、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题模板:一、归纳文意:第一步:审读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要确定概括的范围,抓住关键词语确定意义指向。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的指向,划定回答该题的有效区间。

第三步:对有效区间内的内容进行段落划分以明确符合该题目要求的答案要点数,结合上下文圈定符合要求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第四步:分点对所圈定的符合要求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整合,组织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利用一些标志性语句来帮助分析。

二、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审读题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指向。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的指向,划定回答该题的有效区间。

分析每一层内的句间关系或者意义联系,结合上下文圈定符合要求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第三步:分点对所圈定的符合要求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整合,组织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火周蓬桦我在野地里闲逛,手里夹着一支香烟,它可以和内心暗藏的微火呼应,还可以让你在夜幕下或者大风中游走,穿过一条危机四伏的道路。

一个人内心的火焰,生来就有。

我曾经的一位邻居,有一年他得上一种怪病,躺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

他用仰躺的方式延续生命倒也罢了,令我感到残忍的是,几乎每天,他的身上必需要扎满银针才能缓解疼痛。

我隔一段时间就去看望他,出门后都要难过好久,因为我看到一个全身被扎满针的人如何向来客展示微笑。

他太太告诉我,如果哪天碰巧天气不好,大夫没有及时赶来,老人就会陷入恐慌状态,即便他的病当时并没有发作。

他让家人一次次打去电话,“大夫到哪儿了?快催催,我觉得快不行了。

”一场大雨过后,大夫终于赶来,他迫不急待朝身上指指:“快,给我的全身都扎上针。

”我听了这样的讲述,又对死亡的疑虑增加了几分。

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必须付出死的代价才能验证。

可气的是,对于它的验证结果,哪怕是个美妙仙境,也无法将信息完整地传递给活着的人们。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答题规范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答题规范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答题规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散文内容,把握散文主旨的能力。

3. 使学生熟悉高考语文散文鉴赏题的答题规范,提高答题得分率。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基本特点:真实、生动、细腻、意蕴深厚。

2. 散文的鉴赏方法:抓关键词、抓中心句、抓修辞手法、抓结构层次。

3.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题答题规范:审题、定位、答题、分点作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散文鉴赏题的答题规范。

2. 难点:如何准确理解散文内容,把握散文主旨,以及答题时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介绍散文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2. 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真实、生动、细腻、意蕴深厚,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作品体会这些特点。

3. 讲解散文的鉴赏方法:抓关键词、抓中心句、抓修辞手法、抓结构层次,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高考语文散文鉴赏题答题规范:审题、定位、答题、分点作答,强调答题要点和语言组织。

5. 课堂练习:提供一篇散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并按照答题规范进行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复习散文鉴赏题的答题规范,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散文作品进行讲解和练习。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答题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答题规范和鉴赏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散文鉴赏题,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散文作品集:提供一系列散文作品,用于教学和实践。

2. 答题规范指导手册:为学生提供详细的答题规范和技巧。

3. 在线学习资源:推荐学生访问一些优质的在线散文鉴赏学习平台,丰富学习资料。

2014高考散文阅读指导复习优质课件2剖析

2014高考散文阅读指导复习优质课件2剖析
了泪,怕他看见,也小怕结别:人融看见情。于我叙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 朱自红己⑴的慢把桔慢浓子爬郁往下回,的走再情了抱感。 着融过 桔铁 子于道 走事时。件,到的他这边先叙时将述,桔中我子赶散紧放去在搀地他上。, 他和⑵我在走传到情车上处,下将重桔笔子一,股写脑细儿节放在,我使的情皮感大有衣上依。于是 扑到扑那附衣边,上来让的信人泥!土”可我,触望心着可里他感很走轻,出松产去似。生的他共,走过鸣了一。几会步说,,回“我过走头了看;见
本即谁是别托例都不的尔画可关东斯线以闭西泰句踏的,,子—进惟—他有谓是保最人语一护后们是个列的的“复夫安敬埋杂·息意托葬单地,尔,而”句斯围通,,泰在常得而主四,以“语周人安就是的们息像“稀总的疏是伟…没的怀有人…木着任”被栅好何,人栏奇” 是,四去个破状坏语伟。人墓据地此的可宁知静,。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 •尔(斯茨泰威逝格世《了世间。最而美有的的坟同墓学——理记解1该92句8年是的却一在次俄定国语旅和行 状》语)上纠缠,而终于没有搞清其主要意思。这种方 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 行之有效。
❖一连串的动词,小写结活:了形竹神子俱的备形象,也表现了竹 ①②子注开摹在急,了形形于对各要 象投竹具善描身子神于摹社描态使中会写的用 要主就竹修融义可的辞注建能形手激设变象法情的成,,,革客感刻使命观情画“激死的丰摹情板抒满形!的发的”没风,形和有景就象“真画会。传情;因神融离失” 有去机依结托合而。成为无病呻吟!
像议论,又像叙述,更似抒情。
• 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当 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他们思虑着:哪些溪涧在山 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桥;哪 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挖下一口口水井 ;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井盖。他们 还挨家挨户去看,看谁家的房子漏雨,就苫上新草 ;谁家的灶台裂了缝,用泥灰把它抹好。……这些 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滚、爬、拚搏,无所畏惧的战 士,对朝鲜人民是多么体贴入微!怪不得朝鲜人民 称颂他们“这些中国孩子的心,简直是金子一般的 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一般的晶莹玲珑的心!”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策略。

2. 提高学生对散文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2. 散文的阅读策略3. 散文主题的提炼和分析4. 散文结构的把握5. 散文表达技巧的鉴赏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难点:对散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阅读方法。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包括把握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散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挑选风格迥异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

2. 散文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散文阅读训练1. 选用不同题材的散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

2. 设置阅读题目,检验学生对散文内容、手法、主旨的理解。

八、散文阅读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散文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散文阅读效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九、高考散文阅读策略1. 分析高考散文阅读题型,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2. 结合实际高考真题,讲解散文阅读的命题规律。

2014届高考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学案

2014届高考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学案

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满分攻略之散文阅读(一)命题特点1.词语理解(1)(2)(3)(4)(5)(6)2.句子理解①②③④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3.筛选整合常见的命题形式是:(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4.技巧分析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4)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5.物象分析常见的提问方式是:(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意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形象分析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是归纳概括散文中的意象或形象,二是考查形象的作用。

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更重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此类文体的命题重点。

常见的命题形式是:(1.)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体特征。

(3.)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形象的内在特点。

(4.)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7.语言修辞常见的设题方式是:(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8.布局谋篇常见的设题方式是:(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首段(末段)的作用。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符诗敏一、导入:散文阅读是高考考察的的重点,高考散文阅读题如何做好呢?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笔者对历年的高考试题的剖析解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

【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

III、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

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

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肖铁《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

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

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答:⑴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⑵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㈠艺术类(技巧类)
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D、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方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⒊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⑴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⑵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⑶有何效果或作用。

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

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

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

诸如: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④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

⒋答题示例
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例2: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例3: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

这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㈡人称类
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⒈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⒉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⒊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