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2018年部编版历史九上)

合集下载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宗教、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和影响。

其中,重点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国家,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本课还涉及了一些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和商业活动,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历史并不熟悉,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历史,加深对于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涩的词汇和概念,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地图展示、图片展示、视频介绍、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概念。

素养目标1.历史理解: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贡献,包括文字、法律、宗教、建筑等方面。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时空背景,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3.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验证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思维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宗教、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张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并提问:“同学们,这张地图展示了哪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学生回答:“这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反思 完善
古代两河流域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文明的地理位置及发展
古巴比伦王国
文明的高峰
《汉谟拉比法典》 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教后 反思
什么时间? 2) 古代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
一在何时? 3) 此后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发展有何特点?
生:回答问题答案。
师: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 展的过程:小国的产生—实现 初步统一—几度统一,屡遭外 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二、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本目内容,结合“人物扫 描”,找出: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的时间以及人物?该政权的 性质是什么样的?统治情况 如何?
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
1) 《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怎 探究,互相交流学习。
样的历史地位?
2) 《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 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内容有哪些?反映了怎样 论问题的答案,根据自己理
的历史情况?
解,畅所欲言,交流合作成果。
3) 《汉谟拉比法典》历史价值
有哪些?
师: 概括问题答案,帮助学
生理解疑难问题。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 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的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学 过程与 (2)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
目 方法
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情感态 度与价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 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以及古巴比伦文明的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古巴比伦文明对人类历史的重要贡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古巴比伦文明的具体内容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填补这一空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掌握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汉谟拉比法典及古巴比伦文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巴比伦文明对人类历史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以及古巴比伦文明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巴比伦文明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巴比伦文明。

4.讲授法:教师讲解古巴比伦文明的特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让学生了解古巴比伦文明的法律制度。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巴比伦文明对人类历史的重要贡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文明:……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1、综述: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地理位置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发明起源与发展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两河湍急的河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代文明。

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

)2400年(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混战之时,阿卡德人萨尔贡武力征服了苏美尔主要城邦,于公元前2334年创造了阿卡德大帝国。

尽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字乃至她的宗教。

)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16世纪(1595年),古巴比伦被外族灭亡。

(公元前539年,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征服了巴比伦,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获独立。

)3、美苏尔文明成就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被称为“楔形文字”。

阴历,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

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

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问的天数差距。

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位”。

60进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领域内应用,如1小时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人教版(部编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人教版(部编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漠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 识读《汉漠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2)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温故知新古埃及的文明成就①、政治:君主专制制度一一法老;②、建筑:金字塔③、文字:象形文字;④、历法:太阳历;⑤、医学:木乃伊2、学习新课:第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两河”,是指西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河流域,又称“ _____________ ”,意既“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 _______________ 的狭长地带。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巴格达为中心)(2) 、文明起源与发展:①________________ 约从公元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__________ 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断。

(前3500 年、城市为中心)②________________ 大约在,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此后,两河流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24 世纪)相关史事:(3) 、古巴比伦文明成就:①公元前3000 年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

②苏美尔人制定阴历,设置闰月。

③60 进位制。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设定、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摆脱传统“满堂灌”形式的教学,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3.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4.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到《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出自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的大河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河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结构上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代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对世界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可通过时间轴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引入文献和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做了规定。

2018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2018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语文教案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三.思路点拨还可以教给学生学会对比归类的学习方法,让学会举一反三地进行诗词的学习,比如在与作者其它词作【《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所表现的不同感情的比较中,领悟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解读不是单一的,用自己既有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诗歌才是最好的学诗方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解读也同样如此。

四.练习举例1、根据自己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思想内涵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生平,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一段读后感。

2、阅读宴殊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和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试初步分析比较两首词所表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声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答题要点: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惆怅的心情。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答题要点: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基础导练[#&%~@]1.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2:3:4,则这个三角形是()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以上都比对。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两河流域。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
之王。

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

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

(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

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

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

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3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4 教学反思
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

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