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经络

合集下载

第四章经络与腧穴

第四章经络与腧穴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
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
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
孙 络:细小的络脉。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 1、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见下页图表)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头(面)


(手三阴经)
• 2、“骨度”折量都定位法
•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 3、指寸定位法
•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量取腧穴的 定位方法,也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 比量法”。
• 中指同身寸
• 拇指同身寸
• 横指同身寸 • 简便取穴法
• 1、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人体重点穴位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腕
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 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 间取穴。
人体重点穴位
1、孕吐、晕车、恶心想吐、呃逆;
2、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胸肋痛、上腹痛、 心绞痛、月经痛、腹泻。
3、精神行为异常。
4、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 等
人体重点穴位
风府 督脉
3.阿是穴
压痛点
4.耳穴 全息医学
(三)腧穴
• 穴位的作用
1.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2.远治作用:经络所在,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特定穴位,特定主治
(三)腧穴
• 头部:百会、印堂、太阳、人中
• 颈背腰部:风池、大椎、天宗、肾 俞、大肠俞
• 上肢部:曲池、外关、内关、合谷 • 下肢部: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

人体经络运行时间表

人体经络运行时间表

经络(五脏六腑)运行时间表人体有12条经络,一天有12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12个时辰与12条经络相对应的意义是什么呢?“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满天飞时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原来这12条经络是按时间的顺序的,就如潮汐一样,流动到哪儿,哪条经络就“涨潮了”,这时这条经络里的气血最为旺盛。

所以很多医家喜欢在特定的时辰,去疏通在这个时辰气血最旺盛的经络,或在此时辰服下调理该脏器的药物,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是经络、脏腑与时辰的关系。

23:00-1:00子时:胆经子时胆经当令:子时一阳生,就是这个时辰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人睡觉的时候不可超过晚上11点,子时一定要睡觉,经常熬夜会造成失眠的症状!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

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

此时辰应睡觉。

1:00-3:00丑时:肝经丑时肝经当令:此时肝血生发,肝藏血,肝主筋!所谓筋,就是具有弹性的东西,人体的筋都与肝有关,如果筋的弹性没有了,是由血出的问题,血供给筋,筋才付有弹性!丑时一定要熟睡,要不然就养不起肝血,不能达到血润筋的目的!“肝藏血。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

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此时辰应睡觉。

3:00-5:00寅时:肺经寅时肺经当令:肺主气,寅时肺的工作是分配气血给其它脏器,心肝脾肺肾各需多少气血都由肺来分配,这个时辰人要进入深度睡眠才可完成分配,也就是人睡得特死的时候,在这段时间中如果醒过来是最不好的。

举例说明:如果家中有心脏病的老人,要劝他(她)尽量不做早锻炼,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心的气血分配不足的话,容易造成心梗,那是非常危险的!肺经最旺。

中医调理必须懂得的四大经络:任脉、冲脉、督脉、带脉

中医调理必须懂得的四大经络:任脉、冲脉、督脉、带脉

中医调理必须懂得的四⼤经络:任脉、冲脉、督脉、带脉⼈的⾝体⾥⾯共有20条经络,这20条经络分成两组:⼀组叫⼗⼆正经,联系脏腑,6条属于脏,6条属于腑,⾥⾯⾏⾛的⽓叫后天之⽓;⼀组叫奇经⼋脉,共有8条,⾥⾯⾏⾛的是由肾精所化⽽成的先天元⽓,起于丹⽥,然后⾛到体表。

在奇经⼋脉⾥,这4条对⼥性最重要:任脉、督脉、冲脉、带脉,不可不通!⼀、任脉:为地,主⽣殖任脉⾛腹部正中,⽽腹为阴,故⽽,任脉对全⾝阴脉有总揽、总任的作⽤,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的说法。

任脉长于胞中,与⼈体五脏所相连,循环全⾝。

任脉不通,就会导致五脏功能下降。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妊养的含义,即任主胞胎。

如果任脉脉⽓失调,不仅影响⽣育,还可发⽣前阴诸病,如⽩带、⽉经不调、⼩便不利、遣尿、阴中痛等。

⼆、督脉:为天,主阳⽓督脉⾛背部正中,⽽背为阳,故⽽,督脉对全⾝阳脉有统率、督促的作⽤,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

督脉长于胞中,与⼈体六腑相连,循环全⾝。

督脉不通,就会造成六腑功能下降。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的含义,即督主阳⽓。

督脉循⾝之背,⼊络于脑,如果督脉脉⽓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这是督脉经络之⽓受阻,清阳之⽓不能上升之故。

同时,由于督脉的别络由⼩腹上⾏,如果脉⽓失调,还会发⽣从少腹⽓上冲⼼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不育等证。

三、冲脉:为隘,主⽓⾎冲脉的“冲”字,有冲要、要道的意思。

冲脉上⾄于头,下⾄于⾜,贯串全⾝,为总领诸经⽓⾎的要冲。

故⽽,冲脉能调节⼗⼆经⽓⾎,五脏六腑都禀受其⽓⾎的濡养,有“⼗⼆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海”的说法。

⼥⼦以⾎为本,因此对于⼥性⽽⾔,冲脉极为重要,冲脉⽓⾎充⾜,⼥⼈才能⼀⽣幸福。

冲脉和任督⼆脉同源异流,冲脉起于胞中,如脉⽓失调,则有⽉经失调、不孕、漏胎、⼩产等症,同时,冲脉循腹⾄胸中⽽散,还可引起⽓急、胸腹痛,⽓上冲⼼等症。

四、带脉:为缚,主平衡带脉的“带”字,有腰带的意思。

(完整版)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汇总

(完整版)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汇总

经络与调病一、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是与血管、神经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系统.它是我们练功强健身体、开发潜能的物质基础,亦是用气功为他人调病的物质基础。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三、经络的功能:1、沟通上下内外。

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五官九窍,把人体的各个部分。

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周流不息地将气血传输于全身各部位,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调节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4、对外开放:通过穴位与大自然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四、中医脏腑学说简介::五脏一心、肝、脾、肺、肾,六腑一胆.胃、大肠、膀胧、三焦。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经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属六腑及其他各组织器官,从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每一脏通过其自身的经络联系着许多组织和器官,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

⎪⎪⎪⎪⎩⎪⎪⎪⎪⎨⎧与小肠相表里其华在面手太阳小肠经. 在窍为舌 其经络:手少阴心经; 在液为汗;对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在五行属火; 在志为喜主神志主血脉心⎪⎪⎪⎪⎪⎩⎪⎪⎪⎪⎪⎨⎧与大肠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

外合皮毛其经络;手太阴肺经; 在窍为鼻,易被邪侵;在五行属金;不耐寒热 在液为涕在志为忧朝百脉,主治节主通调水道主气、司呼吸肺 ⎪⎪⎪⎩⎪⎪⎪⎨⎧与胃相表里。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足阳明胃经。

在体合四肢、主肌肉其经络;足太阴脾经;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属土;为后天之 主运化、主统血脾 ⎪⎪⎪⎩⎪⎪⎪⎨⎧与胆相表里。

在窍为目足少阳胆经。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其经络;足厥阴肝经;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喜条达而恶抑郁;在五行属木;其性刚躁 主疏泄、主藏血肝 ⎪⎪⎪⎪⎩⎪⎪⎪⎪⎨⎧生殖藏精、主生长、发育与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足太阳膀胱经。

其华在发其经络:足少阴肾经;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本,元气之根;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 主骨生髓通于脑主水液代谢、主纳气肾另外,心包(脏)和三焦(腑)相表里。

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 一、经络的概念(识记)
• 《医学入门》:“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 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 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 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理解):
经 脉
主干பைடு நூலகம்
(三)冲脉(识记)
冲,要冲,要道 • 1.调节十二经气血。 • 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总领诸经
气血。 • 脏腑经络气血有余时,贮存于冲脉,
不足时给予灌注――――十二经脉之 海,五脏六腑之海 • 2.主生殖功能 • 又称血海,起于胞中可调节月经。
(四)带脉(识记)
• 约束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识记)
• 而任脉有些腧穴是和肝经相会的,例如: 曲骨、中极、关元等。
• 肝郁日久能化火。妊娠恶阻的原因,往往 因肝经郁火挟冲脉而上逆,如唐容川《医 经精义》中说:“诸逆吐咳呛呕等,凡是 冲脉气逆,头目咽喉胸中受病,均系心肝 之火,夹冲脉上行也”。
二、奇经八脉基本功能
• (一)督脉(识记) 督,总管,统率
(2)阳明在前, 少阳在侧, 太阳在后, 厥阴在巅
躯干部: (1)

三阳 三阴
肩胛 腋下
(2)足三阳阳明行于前, 太阳行于后, 少阳行于侧,
足三阴行于腹面。 (3)腹面由内向外为:
足少阴、阳明、太阴、厥阴。
四肢部:
• 1 阴经-内侧,
阳经-外侧
• 2 四肢内外侧 例外:下肢内踝 尖上八寸以下为 厥阴在前,太阴 在中,
• 跷,轻健跷捷。 • 主司眼睑开合,主下肢运动。 •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四章 经 络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四章 经 络

第四章经络一、填空题1. 经络是经脉和( ) 的总称。

2.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 ) 。

3. 最细小的络脉称为( ) 。

4.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 ) 交接。

5. 除( ) 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6.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 ) 开始。

7.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下接( ) 经。

8. 十二经脉中,左右交叉于人中,并至对侧鼻旁的经脉是( ) 。

9.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 ) 交接。

10. 十二经脉中,具有。

连舌本,散舌下”循行特点的经脉是( ) 。

11. 手厥阴心包经与( ) 经相表里。

12. 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 。

13.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 ) 。

14.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 四个字概括。

15. 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 ) ,共称“十五别络”。

16.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 ,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17. 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 ) 。

18. 足少阴肾经起于( ) 。

19. 手太阳经属( ) 络( ) 。

20. 手三阴经从( ) 走向( ) 。

21.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 ) 处交接。

22. 十二经脉的分布,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 ) 在前缘,( ) 在中线。

23.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 、( ) 的体系。

24. 首次提出“十四经”命名的著作是( ) 。

25.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 ) 经的巾脉穴。

26. 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联络( ) 。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7. 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 )基础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十四经发挥}28. 首创“奇经八脉。

一词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针灸甲乙经}29. 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别络D. 十二正经E. 十二经筋30. 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十二正经D. 浮络E. 别络31. 在人体内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 浮络B. 皮部C. 经别D. 别络E. 孙络32. 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 心经D. 肺经C ,心包经D. 脾经E. 肝经33. 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循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 脾经B. 肝经C. 肾经D. 胃经E. 心包经34. 《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 ) ”A. 从手走头B. 从足走腹C. 从头走足D. 从脏走手E. 从内走外35. 足、手阴经交接于( )A. 头B. 胸C. 腹D. 手E. 足36. 在头面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 )A. 头顶B. 头后C. 侧头部D ,面颊部E. 额部37. 十二经脉中,行于躯干胸腹面的阳经是( )A. 手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太阳经D. 手阳明经E. 足阳明经38. 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B. 足阳明经C. 足厥阴经D. 手阳明经E. 手厥阴经39. 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小肠经下接( )A. 膀胱经B. 胆经C. 心经D. 肾经E. 三焦经40.f ·二彪经中,“络肭”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肾经C. 肝经D. 膀胱经E. 胆经41. 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 )A. 足少阴经B. 足太阳经C. 足太阴经D. 足厥阴经E. 足少阳经42. 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 )A. 肝经B. 胃经C. 胆经D. 脾经E. 肾经43. 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手少阳三焦经B. 手太阳小肠经C. 足少阳胆经D. 手阳明大肠经E. 足太阳膀胱经44. 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三焦经B. 小肠经C. 胆经D. 胃经E. 大肠经45. 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 )A. 督脉B. 冲脉C. 阴跷脉D. 阳维脉E. 阴维脉46. 任脉的终点在( )A. 目内眦B. 目眶下C. 上唇系带D. 咽喉E. 下颌部47. 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是(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阴维脉E. 阴跷脉48 ,有“眼睑合”功能的经脉是( )A. 跷脉H. 维脉C. 冲脉D. 任脉E. 督脉49. 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 )A. 孙络B. 细络C. 别络D. 浮络E. 以上都不是50. 具有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运动功能的是( )A. 皮部B. 维脉C. 经筋D. 别络E. 督脉51. 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A. 足厥阴肝经B. 足少阴肾经C. 足太阴脾经D. 足阳明胃经E. 足太阳膀胱经52. 按循经诊断,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应考虑( )A. 心脏疾病B. 肺脏疾病C. 肝胆疾病D. 脾胃疾病E. 肾脏疾病53. 创立“引经报使”理论的医家是( )A. 李呆B. 朱震亨C. 刘完素D. 寇宗奭E. 张元素54. 按分经诊断,下牙痛多在( )A. 足阳明胃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55. 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会于( )105A. 头顶B. 目内眦C. 项后D. 目外眦E. 以上都不是56. 具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A. 冲脉B. 督脉C. 带脉D. 任脉E. 阳跷脉57. 经与络的区别主要在于( )A. 经脉深而不见,络脉浮而常见B. 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C. 经脉纵行,络脉纵横交错D. 经为主干,络为分支E. 以上都不是58. 以下不具有表里经关系的是( )A. 阳跷脉与阴跷脉B.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D.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59.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 )A. 别络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经筋60. 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在( )A. 肺中;B. 中焦C. 胃中D. 膻中E. 手拇指桡侧端( 二)B1 型题A. 别络B. 经别C. 浮络D. 孙络E. 经筋61. 属经脉的是( )62. 属经络系统连属部分的是( )A. 心经B. 脾经C. 肺经D. 肝经E. 肾经63. 下肢内侧前缘的是( )64. 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 )A. 头顶部B. 头侧部C. 面颊部D. 额部E. 以上都不是65. 足阳明经行于( )66. 手太阴肺经行于( )A. 从脏走手B. 从手走头C. 从头走足D. 从足走腹E. 以上都不是67. 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是( )68. 足厥阴肝经的走向是( )A. 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C. 手太阴经D. 足少阳经E. 手太阳经69. 属大肠络肺的经脉是( )70. 下交于肝经的经脉是( )A. 胸中B. 心中C. 肺中D. 无名指端E. 以上都不是71. 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交接于( )72.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带脉E. 跷脉73. 有主胞胎作用的是( )74. 有主司妇女带下作用的是( )A. 经筋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别络75. 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 )76.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A. 皮部B. 经筋巴奇经八脉D. 经别E. 别络77. 对全身无数细小络脉起主导作用的是( )78. 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功能的是( )A. 颅内B. 缺盆C. 目内眦D. 气街E. 以上都不是79. 督脉循行经过( )80. 冲脉循行经过( )( 三)C 型题81. 经络是( )A. 人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B.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2. 连于目系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肝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3. 与肝经交接的经脉是( )A. 手太阴经B. 足少阳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4. 到达目内眦的是( )A. 任脉B. 冲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5. 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 )A. 躯干背部B. 下肢外侧后缘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6. 与胆经有联系的是( )A. 阳跷脉B. 阳维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7. 奇经八脉( )A.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B. 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8. 与督脉在头顶部交会的经脉是( )A. 足太阳经B. 足厥阴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9. 下列有别络分出的是( )A. 任脉B. 督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90. 在下肢内侧,既走中线又走前缘的经脉是( )A. 肝经B. 脾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 四)X 型题91. 与经络学说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A. 古人长期医疗经验总结B. 古人在导引行气时的自我体悟C.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D. 经络针灸教材的编写E. 古人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92.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 调节作用B. 沟通联系作用C. 运输渗灌作用D. 感应作用E. 传导作用93. 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有( )A. 心B. 肺C. 胃D. 胆E. 肝94. 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 )A. 阳跷脉B. 膀胱经C. 肝经D. 阴跷脉E. 脾经95 ,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 任脉B. 胃经C. 冲脉D. 大肠经E. 肝经10796. 循行于肩膀及胸胛部的经脉有( )A. 胃经B. 大肠经C. 三焦经D. 小肠经E. 胆经97. 经过肺的经脉,除肺经外还有( )A. 脾经B. 心经C. 肾经D. 肝经E. 大肠经98. 足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大趾B. 足二趾C. 足中趾D. 足四趾E. 足小趾99. 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 )A. 手三阳经B. 足厥阴经C. 足三阳经D. 阳跷脉E. 阴维脉100. 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分布于( )A. 头侧B. 面颊C. 耳前D. 头顶E. 头后101. 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跟B. 舌根C. 气街D. 小腿内侧后缘E. 腰部102. 行于脊柱内的经脉有( )A. 督脉B. 冲脉C. 足少阴肾经D. 足太阳膀胱经E. 足少阳胆经103. 进入耳中的经脉有( )A. 手少阳B. 手太阳C. 足少阳1). 足太刚E. 手阳明104. 下列属于肝经循行部位的是( )A. 胁肋部B. 足中趾C. 阴器D. 下肢内侧后缘E. 小腹105. 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 ) A. 肺B. 肝C. 心D. 脾E. 心包106. 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 )A. 肾经B. 大肠经巴脾经D. 胃经E. 肝经107. 与女子的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 ) A. 跷脉B. 维脉.C. 任脉D. 心经E. 冲脉108. 下列“络脑”的经脉有( )A. 心经B. 胆经C. 肝经D. 膀胱经E. 督脉109. 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 )A. 足三阴经B. 阳维脉C. 阴跷脉D. 阴维脉E. 冲脉110. 不与任何脏腑相连的经脉有( ) A. 任脉B. 三焦经C. 冲脉D. 带脉E. 督脉111. 经脉循行过程中,人缺盆的有( ) A. 胃经B. 大肠经C.. 膀胱经D.. 胆经E. 小肠经112. 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是( ) A. 任脉B. 肾经C. 脾经D. 胃经E. 冲脉113. 经过“气街”的经脉有( )A. 冲脉B. 肝经C. 脾经D. 胃经E. 胆经114. 以下指冲脉的是( )A. 血海B. 气海C. 十二经脉之海D. 阴脉之海E. 五脏六腑之海115. 与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小肠经B. 三焦经C. 胃经D. 肺经E. 脾经116. 与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足太阴B. 足少阴C. 手少阴D. 足厥阴E. 手太阳117. 任脉的主要功能是( )A.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B. 主一身左右之阳C. 约束诸脉D. 主胞胎. E.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118. 督脉到达的部位有( )A. 绕阴器B. 颅内C. 脐中央D. 上唇系带E. 下颌部119. 到达足大趾的经脉有( )A. 胃经真1. 脾经C. 肝经Ij. 胆经E. 冲脉120. 起于足外踝之下的经脉有( )A. 足太阳B. 阳维脉C. 足少阳D. 阳跷脉E. 足阳明三、名词术语解释121. 经络122. 经络学说123. 十二经脉124. 奇经八脉125. 浮络126. 孙络127. 一源三歧128. 别络129. 任主胞胎130. 血海131. 阳脉之海132. 阴脉之海133. 经别134. 头为诸阳之会135. 经筋136. 皮部137. 十二经脉之海138. 得气139. 属络140. 经气四、简答题141. 简述经络的主要功能。

经络的纵横关系--根结、标本+气街、四

经络的纵横关系--根结、标本+气街、四

二、根结的内容
四根三结: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为根, 四根三结: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为根,合 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合称 四根” 以头、 腹三部为结, “三结”。(元.窦汉卿《标幽赋》。其中手 三结”。(元 窦汉卿《标幽赋》 三阴结于胸、足三阴结于腹、手足三阳结于头) 三阴结于胸、足三阴结于腹、手足三阳结于头) 四根三结主要用于说明四肢穴位与头、 四根三结主要用于说明四肢穴位与头、胸、腹 之间的主治规律。 之间的主治规律。
标与本
一、概念
“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 标 弥散的部位。 弥散的部位。 在经络理论中, 在经络理论中,强调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为 “本”,扩散于头面胸背一定部位为“标”。 扩散于头面胸背一定部位为“ 人体头面躯干与四肢相对来说位置在上, 人体头面躯干与四肢相对来说位置在上,以 此阐明了经气运行上者应于下, 此阐明了经气运行上者应于下,下者应于上 的密切联系。 的密切联系。
二、根结的内容
六经根结部位表
经名 太阳 少阳 阳明 太阴 少阴 厥阴 根 至阴、 至阴、少泽 厉兑、 厉兑、商阳 窍阴、 窍阴、关冲 隐白、 隐白、少商 涌泉、 涌泉、少冲 大敦、 大敦、中冲 结 命门(目部) 命门(目部) 颃颡(鼻咽部) 颃颡(鼻咽部) 窗笼(耳部) 窗笼(耳部) 太仓(腹部) 太仓(腹部) 廉泉(喉部、舌本) 廉泉(喉部、舌本) 玉英,络膻中(胸部) 玉英,络膻中(胸部)
(二)结、标部腧穴的应用
结标部穴位的应用与近部取穴: 1. 结标部穴位的应用与近部取穴: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 “承浆泻牙疼而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 即移” 胸胁支满何疗, 即移”、“ 胸胁支满何疗, 章门不用细 百症赋》 寻”(《百症赋》) “风伤项急, 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 要觅 风伤项急, 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 风伤项急 于风池” 脑昏目赤, 写攒竹以偏宜” 于风池”、“脑昏目赤, 写攒竹以偏宜”、 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通玄指要赋》 “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通玄指要赋》) 。

中医基础理论第4章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第4章经络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2.经络是体内病变形之于外的途径 3.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取穴
在针灸推拿治疗时,必须先运用经络学说进行辩证,断定疾病属 于何经,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线路和联系范围来选定穴位,叫 做~。
二、别络
概念 功能
(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二)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帅其他络脉 (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经筋
概念 功能
四、皮部
概念 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上肢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在内踝上8寸以下,肝经在前,脾经在中。
3.躯干部
手三阴经——从腋下出于体表 手三阳经——肩胛部 足三阴经——胸腹部 足三阳经——阳明经—胸腹面
太阳经—背面 少阳经—体侧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四、表里关系
五、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旁
足大趾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头面部:额面部---阳明经 头面部:额面部---阳明经 --侧头部-----少阳经 侧头部---少阳经 面颊部-----手太阳 面颊部---手太阳 头顶和后头部-----足太阳 头顶和后头部---足太阳 四肢部:内侧-----阴经 ---前 太阴) 四肢部:内侧---阴经 ---前(太阴) ---中 厥阴) ---中(厥阴) ---后 少阴) ---后(少阴) 外侧-----阳经 ---前 阳明) 外侧---阳经 ---前(阳明) ---中 少阳) ---中(少阳) ---后 太阳) ---后(太阳) 躯干部:手三阴---出腋下 手三阳---上肩胛 出腋下, 躯干部:手三阴 出腋下,手三阳 上肩胛 足三阳-----前 胸腹面---阳明, ---阳明 足三阳---前(胸腹面---阳明,足三 阴)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胸内手, 手之三阴,胸内手, 手之三阳,手外头, 手之三阳,手外头, 足之三阳,头外足, 足之三阳,头外足, 足之三阴,足内腹。 足之三阴,足内腹。 头 (手三阳) 手三阳) 胸(手三阴) 手三阴) 手 腹 足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阴)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1. 督脉:
(1)循行:起于胞宫,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上 )循行:起于胞宫,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 入脑,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 头,入脑,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鼻,止于上唇 系带。 系带。 (2)功能: )功能: a。总督一身阳脉,为“阳脉之海”,调节阳经气血。 阳脉之海” 调节阳经气血。 。总督一身阳脉, b。参与脑、髓和肾的功能。 。参与脑、髓和肾的功能。 2. 任脉: 任脉: (1)循行:起于胞宫,下出会阴,沿胸腹正中线上行, )循行:起于胞宫,下出会阴,沿胸腹正中线上行, 至咽喉,下颌,环绕口唇,止于目眶下。 至咽喉,下颌,环绕口唇,止于目眶下。 (2)功能: )功能: a。总任一身阴脉,为“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 。总任一身阴脉, 阴脉之海” 调节阴经气血。 b。任主胞胎。 。任主胞胎。
第四章
经络
1. 经络学说概述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 4.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功能及应用
一、经络的概念
含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运行一身气 含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一身气 经脉 的总称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 脏腑形体官窍, 上下内外, 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 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路系统 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经脉:1.纵行 纵行的 只有带脉横行)、粗大的 )、粗大 经脉:1.纵行的(只有带脉横行)、粗大的主 干。 2.多 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 分肉之间 2.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 络脉:1.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细小的分支。 纵横交错 全身、 络脉:1.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细小的分支。 2.多 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 体表较浅部位 2.多浮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太阴肺------阳明大肠 手 太阴肺 阳明大肠 厥阴心包------少阳三焦 厥阴心包 少阳三焦 少阴心------太阳小肠 少阴心 太阳小肠 太阴脾------阳明胃 足 太阴脾 阳明胃 厥阴肝------少阳胆 厥阴肝 少阳胆 少阴肾------太阳膀胱 少阴肾 太阳膀胱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经别、别络、经筋、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别: 经别: 含义: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 含义: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 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循行特点: 六合” 循行特点:离、合、出、入。为“六合”。 功能: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功能: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别络: 别络: 含义:即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督脉、 含义:即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督脉、 任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为十五别络,若再加胃之大络, 任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为十五别络,若再加胃之大络, 即十六大络。 即十六大络。 功能: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体表的联系 功能: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经筋: 经筋: 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 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结、 络于筋肉、 受十二经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系。受十二经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 组成:1.或手或足 组成:1.或手或足 2.或阴或阳 或阴或阳( 三阴:太阴、厥阴、 2.或阴或阳(1)三阴:太阴、厥阴、少阴 三阳:阳明、少阳、 (2)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3.或脏或腑 3.或脏或腑 或手或足 或阴或阳 或脏或腑 太阴------阳明 手 太阴 阳明 肺------大肠 大肠 厥阴------少阳 心包---三焦 厥阴 少阳 心包 三焦 少阴------太阳 少阴 太阳 心------小肠 小肠 太阴------阳明 足 太阴 阳明 脾------胃 胃 厥阴------少阳 厥阴 少阳 肝------胆 胆 少阴------太阳 少阴 太阳 肾------膀胱 膀胱
6. 阴维脉和阳维脉: 阴维脉和阳维脉:
(1)循行: )循行: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经下肢内侧上 至腹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与足厥阴肝经相合, 行、至腹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与足厥阴肝经相合, 上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上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 外踝下 与足少阳胆经并行,经腹胸后外侧、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1.十二正经 经脉:1.十二正经 2.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3.十二经别 络脉:1.别络 络脉:1.别络 2.浮络 2.浮络 3.孙络 3.孙络 连属部分:1.内属 内属—五脏六腑 连属部分:1.内属 五脏六腑 2.外连--( 外连-2.外连--(1)十二经筋 (2)十二皮部
3.冲脉: 冲脉 (1)循行:起于胞宫,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肾经 )循行:起于胞宫,下出会阴, 相并,向前散布胸中,与任脉相通,向后与督脉相通。 相并,向前散布胸中,与任脉相通,向后与督脉相通。 (2)功能: )功能: a。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十二经脉之海” 。调节十二经气血, b。参与女子月经和孕育功能。冲为“血海”。 。参与女子月经和孕育功能。冲为“血海” **一源三歧:指督脉、任脉、冲脉均起于胞宫,下出会阴, 一源三歧: 一源三歧 指督脉、任脉、冲脉均起于胞宫,下出会阴, 再分向前、向后、向下三条经脉循行。 再分向前、向后、向下三条经脉循行。 4.带脉: 带脉: 带脉 (1)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环绕腰腹部 )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 一周,垂于少腹部。 一周,垂于少腹部。 (2)功能: )功能: A。约束纵行诸经。B。主司妇女带下。 。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妇女带下。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源于《内经》 源于《内经》。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 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甄权对古代《明堂图》修订,以彩线标记。 唐.甄权对古代《明堂图》修订,以彩线标记。 王惟一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 宋.王惟一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 滑寿《十四经发挥》首次提出“十四经” 元.滑寿《十四经发挥》首次提出“十四经” 命名。 命名。 明清.杨继洲《针灸大成》 明清.杨继洲《针灸大成》等。 1.古人对砭刺、导引、推拿、 1.古人对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临床 古人对砭刺 实践中出现的经络现象的观察和经验总结。 实践中出现的经络现象的观察和经验总结。 2.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2.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1.四肢末端(手足端)---相表里的阴阳两经 .四肢末端(手足端)---相表里的阴阳两经 手指端: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 手指端: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 足指端: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足指端: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 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 2.头面部---同名的手足阳经 头面部--2.头面部---同名的手足阳经 阳明大肠----足阳明胃 大肠---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 少阳三焦----足少阳胆 三焦---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 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 小肠---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 3.胸部----手足阴经 胸部---3.胸部----手足阴经 足太阴脾-----------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手少阴心 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 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
5. 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跷脉和阳跷脉:
(1)循行: )循行: 阴跷脉:起于内踝 内踝下 经下肢内侧、前阴、 缺盆、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经下肢内侧、前阴、腹、胸、缺盆、 鼻旁,到目内眦。 鼻旁,到目内眦。 阳跷脉:起于外踝 外踝下 经下肢外侧、腹胸侧面、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经下肢外侧、腹胸侧面、肩、颈、 夹口角,到目内眦。 夹口角,到目内眦。 (2)功能: )功能: A。主司下肢运动。B。司眼睑开合。 。主司下肢运动。 。司眼睑开合。
手太阴肺 足厥阴肝 足少阳胆 手少阳三焦 肠 手厥阴心包 足少阴肾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
足太阳膀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含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 含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 含义 督脉 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 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 的总称。是相对于正经而言, 脉的总称。是相对于正经而言,因其不 象十二经脉有规律, 象十二经脉有规律,不与五脏六腑直接 相络属,相互间也没有表里关系, 相络属,相互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故曰 奇经” 因有八条,称为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奇经”,因有八条,称为奇经八脉。 2.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 功能: 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女子胞及肝、 (3)与脑、髓、女子胞及肝、 )与脑、 肾等脏腑的功能有关。 肾等脏腑的功能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