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 学案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 学案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午热晨凉,冬寒夏爽,气温在不断变化。

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概念: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思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时?因为空气中的热量来自地面,正午过后,太阳高度虽然降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仍然比地面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

气温升到最高,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能达到最高值。

2.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则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2月最高,8月最低。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1.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 等温线闭合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纬度因素的影响低纬地区气温高,高纬地区气温低。

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海陆因素的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地形因素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其他北半球10℃等温线,在亚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等温线向南凸出,原因是这里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和学情分析《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气温因素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并学会运用地图和图表来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本教材适用于初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英语阅读和地理知识能力。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气温概念和分布规律还不太熟悉,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来调查和分析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图表来调查和分析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描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展示地图和图表的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学生教材和课本。

材料准备•课堂练习题;•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纸和笔;•地图和图表相关的练习。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导入引入学生对气温的体验与观察,例如下面的问题: - 你有没有依靠感觉判断当天的气温是高还是低? - 夏天和冬天的气温有什么不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步骤二: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讲解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然后,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并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操作。

步骤三:学习与探究1.学生阅读《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课文,然后讨论以下问题:–什么因素影响气温的高低?–气温是否在地球上的各个地方都相同?2.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不同城市的气温数据,并通过练习题来分析数据,探究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考虑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适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能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等温线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不同季节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这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气温的测量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读数方法。

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即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原因。

组织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年变化:介绍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即一年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原因。

让学生观察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分布等温线图的阅读:讲解等温线图的概念和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等温线的疏密、弯曲等表示的气温变化情况。

气温的分布规律:结合世界等温线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即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同纬度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气温差异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_3.2_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导学案(1)_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_3.2_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导学案(1)_新人教版
3.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_____、14时、_______ 4.观测求值:_________气温、月平均气温、_________气温
二.气温的变(书本图3.12,3.13)
1.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日变化
年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最高
气温
午后____左右
陆地_____月
陆地1月
海洋_____月
海洋2月
最低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册本节相关练习题。




测定:
日变化:最高出现在_______,最低出现在_______
气温
气温变化陆地: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
年变化(北半球)
海洋: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
教学反思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
2.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A.1月B.4月C. 7月D. 10月
3.某地7月月平均气温为26°C,1月月平均气温为-4.7°C,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A.30.7°CB.-4.7°CC.21.3°CD.22.3°C
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A.8时左右B. 12时左右C. 14时左右D. 2时左右
⑶甲、乙两地,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四、精讲点拨
气温变化图的阅读
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五、当堂检测
1.一年中,北半球大陆7月份气温达到最高,而海洋上几月份()A.6月B.7月C. 8月D. 9月
气温
_____前后
陆地_____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地球表面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掌握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规律。

为后续学习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

但气温分布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进行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和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2.学会分析气温分布图,提取有效信息。

3.提高观察、分析、讨论能力,培养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2.气温的海陆分布规律3.气温的地形分布规律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表和实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温分布的图表和实例。

2.制作课件,展示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的特点。

提问:“你们认为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分布的纬度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纬度对气温的影响。

展示气温分布的海陆规律,让学生了解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最后展示气温分布的地形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例和图表,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并展示讨论成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复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体验。

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识记和理解。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全球气温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图表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包括:(1)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展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3)展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如:为什么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带性那么明显?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话题: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展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月天数
我们在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时,除了可以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有的时候还3. C
拿出真本事,请你们在下图上最终定稿。

看看自己学得怎么样?
1.一年当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陆地出现在
月。

2.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
第三章
温和我们人类生活和生产都是息息相关的。

请各位同学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有关?
年平均气温
14
气温的日较差在深化学习部分中,绘制气温曲线图是个难点,所以采取先让学生试画一张,展示
二、画气温曲线图(课
拿出真本事,请你们在下图上最终定稿。

看看自己学得怎么样?
3.一年当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陆地出现在
月。

4.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___
【总结】: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气温也是在不停的变化的。

希望大家有一双擅于观察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大自然是多么的奇妙。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