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MicrosoftWord文档

合集下载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鉴赏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鉴赏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鉴赏《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

”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詩人所处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詩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

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文本译文原文文本秋思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avi视频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flash1
《天净沙·秋思》flash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flash课文朗读2
《天净沙·秋思》flash课文朗读3
《天净沙·秋思》mpga音频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1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2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3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天净沙·秋思》web课件1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mp3音频课文朗读

一、《天净沙 秋思 》

一、《天净沙 秋思 》

一、《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二、《天净沙秋思》作者:白仆(元)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三、白色山茶花作者:席慕荣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颗开花的树。

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

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

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

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颗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四、春天吹着口哨刘湛秋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地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层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犁铧地镜面滑过去了。

呵,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得啼啭?可有牛的叫?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天净沙·秋思》鉴赏

《天净沙·秋思》鉴赏

《天净沙·秋思》鉴赏导读:《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天净沙·秋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元代诗人马致远所作,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பைடு நூலகம்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 《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 成的诗句吗?



【示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商山早 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 鸳鸯。(杜甫的《绝句》)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 《燕歌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 》
简约与深细 相依
静景与动景 相映
景色与情思 相融
简约与深细相依
•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 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 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 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 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 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 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 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 中来,肝肠寸断。
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 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系?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 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 抒情的? 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写 景

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
曲牌名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题目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 景
枯 老 昏 小 流 人 古 西 瘦 藤 树 鸦 桥 水 家 道 风 马
孤 寂 之 怀
枯藤老树昏鸦
秋 景
枯藤 萧条 老树 暗淡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低落 凄凉
孤 寂 之 怀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秋 景
枯 老 昏 小 流 人 古 西 瘦 藤 萧条 低落 树 暗淡 凄凉 鸦 桥 水 家 道 苍凉寂寥 风 萧瑟悲凉 悲凉 马 疲惫无力
孤 寂 之 怀
(人)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秋 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人)
时间:夕阳西下 萧条 暗淡 安详 温馨 低落 凄凉
反衬
孤 寂 之 怀
苍凉寂寥 萧瑟悲凉 疲惫无力
悲凉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的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 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 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这首小令先写景再 写情,写景为抒情服务。作者先是用白描,仅仅用了18字 描绘出9种不同的景物,将它们和谐而自然地纳入一个画 图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与此同时,作者也将自己悲凉的感情寄托于此景中,使原 本已十分凄凉的景物更令人伤感。作者也十分注意景与情 的配合,例如“小桥流水人家”,本是及其常见的普通景 物,但当它与“断肠人”同处于一个画面之时,便不再是 孤立的景象,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 景带上悲凉气氛,这就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不仅言简意骇,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 将全文的感情基调推上一个高度,很好地为下文的抒情作 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抒胸臆,“夕阳西下”,作者的惆怅 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断肠人在天涯”则点明全文主旨, 此时,作者的羁旅之思体现得淋漓尽致 全曲中作者注意词 句的前后照应,如“昏”与“夕阳”,“天涯”与“古 道”,虽无一个“思”字,但全文却始终围绕此字来写, 作者的惆怅悲哀之情无处不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首被喻为“秋思之祖”的元曲小令确实有它独到过人之 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赛者:陈观华地址: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小溪中学小学
邮编:342304 联系电话: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二、教案方法
1、启发
2、合作学习
3、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三、教案过程
(一)课前放松
师:上课前老师送一首古乐给你们听听放松放松心情好吗?
1、播放李白的《赠汪伦》。

2、来说说你欣赏完之后的感觉?(依依不舍、伤感)
师:这首曲子是大诗人在送别友人汪伦时所写的诗,读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节奏的读出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二)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丰收、硕果累累、瓜果飘香)
师:秋天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心中,秋天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了解了什么?
生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生2:这是一首小令,我还知道小令句长短不齐,几乎每句都有押韵。

(3)给“思”组个词
生:思念、思想、思乡
师:那这首小令的是什么思呢?就让我们走进它吧。

(三)新授
三、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有专家说读书就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就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来走进致远吧,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出示诗歌)
(1)看到诗歌,生自由读,读熟了就停并试着划分节奏。

a、生个别读。

b、请生上黑板上划分节奏。

c、师读前两个字,生读后两个字。

(感受节奏)
d、师读前一句,生读后一句。

师:不错,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并有节奏的朗读这首小令了。

(2)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师:谁来说说整首诗歌的意思,能说多少说多少,试一试。

2、生汇报。

3、师小结:远望黄昏时乌鸦正在寻觅古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飕飕,游子骑着匹骨瘦嶙峋的老马,夕阳已经西下了,游子还在漂泊他乡,不知道哪里是他的归宿啊?!
e、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出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读句子。

b、那个词最揪你的心?(板书:断肠)
c、“断肠”是怎样的痛?
生:悲痛、痛彻心扉、伤心欲绝
d、把这些痛都送到句子中吧。

生读句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e、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为什么作者会“断肠”吗?
生:因为作者在他乡、在天涯。

(板书:天涯)
2、带着你们的肝肠寸断来读读这首小令,并想想此时你就是作者,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怎样的断肠画面?
a、生齐读小令。

b、汇报。

①枯藤老树昏鸦
a、说一说一幅怎样的景象
生:几个枯藤缠绕着一棵老树,黄昏的天空中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b、个别读、齐读
师点拨:读的慢、低沉,突出“枯”、“老”、“昏”(字段音不断)
c、枯藤老树昏鸦在这样的环境你会......(伤心、孤独),再读句子。

②你还看到怎样令你断肠的画面?
生:古道西风瘦马。

出示句子:古道西风瘦马。

(2)“古道”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生:古旧的道路是苍凉寂寥的。

b、“西风”有时怎样的?
生:萧瑟、悲凉。

c 、带着悲凉,吹着飕飕的西风读句子。

d、“瘦马”瘦的仅仅是马吗?
出示马致远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于功名,但由于统治者在初期执行民族高压政
策,因而屡不得志,一生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一生穷困潦倒。

A、生:马瘦人更瘦、20年漂泊生活心都碎了。

B、读出作者的“心碎”。

(齐读句子)
C、此时的马致远已经在外面漂泊了二十多年了,想像一下当这位游子站在你面前时他已经怎样?
生: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脸上满是皱纹、疲惫不堪。

E、再读句子。

(没力气了,反复读)
除了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你还看到什么景象?
引出:小桥流水人家。

A、小桥流水人家谁来用自己的话来描绘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师小结:小溪间搭起一座小桥,桥底下清澈见底的溪水汩汩流淌,群群小鸭在水中嬉戏,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又安居乐业的人们。

B、这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优美、和谐、安逸、甜美。

C、让我们把优美和谐都送到句子中读吧。

生读句子:小桥流水人家。

④读完后不觉得奇怪吗?前面两句是悲凉的,后一句是优美的,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这么悲凉的诗句中会出现这么美的画面?
引出:反衬。

b、这首小令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漂泊)
作者看到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是他乡的。

(生说出他乡)
B、是啊,这么优美的画面都是他乡的。

或许作者会回想起家乡的......
生:他看到儿子在田野里放风筝;看到妻子在厨房忙碌的身影;看到母亲在为自己缝衣裳......
C、多么温馨的画面啊,但这么美的场景不会出现在作者的眼前,只会让作者更加断肠。

(生说出断肠)
这里没有儿子的嬉戏声,只有......“枯藤老树昏鸦”。

这里看不到贤惠妻子的忙碌身影,只有......“小桥流水人家”。

这里听不到母亲温暖的叮咛,只有......“古道西风瘦马”。

D、这般幸福的回忆,只会让作者更加的......(凄凉、心酸)
师:这种“以乐写悲,愁更愁”的写法叫......“反衬”。

⑤小结全诗
作者望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骑着瘦马,吹着飕飕的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已经西下了,大家都回家了,可是他却......(在外漂泊),他此刻想的是......(家),人却在......(天涯)。

板书:家天涯
师:是啊,难怪作者会觉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教师总结
1、让我们再次回到课题,这“思”是怎样的“思”?
2、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诗歌中并没有出现“思”,那他“思”在哪?
生:“思”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是啊,这所有的思都在秋景之中,这就是:借景抒情。

板书:秋景借景抒情
4、让我们带着悲凉、萧条来欣赏这首小令吧。

A、播放《天净沙•秋思》。

B、生伴着音乐再齐读诗歌。

(5)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思乡的诗歌和搜集关于马致远的资料。

D、教案反思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

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

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

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