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共23张PPT)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共23张PPT)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两句直接抒情,是这首小令的主旨句。 请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节小结
枯藤老树昏鸦(秋野黄昏) 悲凉之景 写景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 写景触情 寓情于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 惆怅之情 羁旅之思 夕阳西下(特定时间环境) 写景铺垫 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 游子之悲
艺术熏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书法欣赏】
天净沙 秋思
(演唱:沙宝亮)
【歌曲欣赏】
课后作业
请将这首小令扩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作品鉴赏
马致远的小令 《天净沙·秋思》, 虽然只有短短28字, 但意蕴深远,结构精 巧,平仄起伏,顿挫 有致,音韵铿锵,直 贯灵心。其四射的艺 术魅力,倾倒古今多 少文士雅客,骚人才 子。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 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 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 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 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 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 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 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 而意丰。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就给人造 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 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 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 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 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 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 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 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 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 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 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 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举例:分析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对仗、押韵等技巧。
(3)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学习“昏鸦”、“断肠人”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天净沙”这种曲调的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感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受到孤独、无助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天净沙·秋思》的原文阅读与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分析,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本节课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2.诗歌描绘的景象及寓意;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4.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使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信;3.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4.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歌寓意,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PPT课件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学习目标 :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 歌并背诵。 二、理解《天净沙 .秋思》所描写 的景物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小曲所展 示的画面。
介绍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 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 ,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 致远)之一,更被时人美誉 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 ,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写法:采用对比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更能衬托感情的悲伤。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
何为“瘦马”?
马为何而瘦?
改为骏马可以吗 ?
同样是古道西风的背景, 一字之差就把诗人因长期飘 零而瘦变成了侠客行走江湖 之俊,意境全变。
瘦字从侧面写出了游子长 期漂泊之苦。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我”的境况) 对比 (别人的生活)
二读 对比体会情景关系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老树∕昏鸦
•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如改为
“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为什么不
如原句好?)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 独立的意象,把它们并列在一起,采用白描手 法,着力渲染,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突 出它们的“枯”“老”和“昏”,在深秋的背景下渲 染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
你从“昏”鸦的“昏”字读出了什 么意味?
“昏”鸦的“昏”字,与夕阳西下呼应, “昏 鸦”让我们联想到的是黄昏时乌鸦回巢 的画面,这画面,有几许苍凉,更有 几多温馨,令天涯游子触目伤怀:连 乌鸦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我却仍旧 孤独地游走天涯。
小桥 流水 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 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人教七年级语文 上册《天净沙 秋思》课件(31张ppt)

人教七年级语文 上册《天净沙 秋思》课件(31张ppt)

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干枯的藤条缠 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 乌鸦。诗人选择了“枯藤”“老 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 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 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 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思考:写“枯藤 老树 昏鸦”意 图何在?
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4月上午8时58分22.4.2108:58April 21, 2022 •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年4月21日星期四8时58分36秒08:58:3621 April 2022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
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 小桥流水人家:
•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小 桥下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一缕缕炊烟飘 出屋外。小桥、流水、人家三种景物写出 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
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 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 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 关系?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写景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烘 托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陕西省岚皋县大道九年制学校何伯辉教材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中的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是个形式,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意境、领悟感情,赏析写法。

所以课前要引导学生预习,教给赏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教学主要教给学生“五步赏读诗歌”的方法,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积极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首散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会背诵。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诵读2.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多媒体播放《故乡的云》,创设情境,引出“乡愁”主题学生自由述说描写“乡愁”的诗句,导入课题板书并解题.《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曲牌名。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及元曲的文学常识,扫清字词障碍,教师补充(课件展示)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

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天净沙-秋思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体验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朗诵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诗词大意,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4.马致远的创作背景及艺术风格;
5.感悟诗词所传达的秋日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理解并体会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元曲艺术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4.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词,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学会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进同伴间的交流与分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诗词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象和表达思乡之情的元曲小令。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马致远的艺术才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词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逻辑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4《天净沙秋思》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4《天净沙秋思》课件 新人教版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朗读课文 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 剧家。一生写了120多首散 曲,其中《秋思》堪称“叹
世”之作中的代表。马致远 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 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 元”。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 的诗历、史宋时词期、有元不曲同。的体式,如唐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 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练习
• 1、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歌的内 容。
• 2、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 3、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 3、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 萧瑟凄凉的景象,呈现出凄清孤独的
氛围。
整体把握诗意
•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 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 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 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 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 涯。
• 2、这篇文章有哪些景物?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
古老驿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秋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悲伤到极点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时归
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 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 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 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 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 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 社会意义。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 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 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 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 老树 昏鸦
写景:游子漂 小桥 流水 人家 凄凉冷清
泊行旅图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抒情
பைடு நூலகம்
游子之悲
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
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 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写作特色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简约中见深细。
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
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 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 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无家 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 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 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 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 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 为此作铺垫。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 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 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 《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 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 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并写 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 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 家群中,位居第一。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 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 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 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 牌,但也有例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