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全部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秋晚的江上一、新课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
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
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优秀8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优秀8篇)篇一: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四)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1.学生自读3、4自然段。
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5篇)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5篇)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认识“囊、级、露”等13个生字,会写“念、级、段”等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5.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重点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导入()分钟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老虎的图片)师:同学们都认识着这张图画吗?师:老虎有什么本领?(学生自由说。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大老虎的样子对比文中窝囊的大老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结果演砸锅了。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
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演技撤换砸锅笨拙逗乐殷切半晌豁虎跳撇嘴头罩羡慕(易读错)角色四脚着地直冲脑门露脸哄堂大笑(多音字)窝囊糨糊亏得窟窿比划将就打瞌睡(这组加粗字)(轻声词)接连不断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踱来踱去通情达理(成语)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5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1《卖木雕的少年》一、教学目标识记: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理解: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__人民的友谊。
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培养:经历对语言的品质、朗读,通过讨论交流,熟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了解非洲人民同__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三、所用媒体作用1、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南非”与__在地理位置上的遥远,与南非人民与__人民深厚的友谊形成对比,从而导入本课。
2、课件出示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3、课件出示游戏,巩固字词与课文内容。
四、课时安排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认识本课11个认读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回顾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__人民的友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显示:非洲与__的距离。
2、我们看到非洲与__地理位置上有距离,但非洲人民与__人民的友谊非常深厚,现在,大家和我就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去感受这种友谊。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2《五彩池》教学要求:1、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每段落之间的联系并划分段落。
3、学习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和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幻灯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2、提出预习要求:轻声把课文朗读几遍,做到读正确、流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0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本课8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理解“前俯后仰、飒飒、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2.预习生字词。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质疑1.揭题,板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2.认识琥珀。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识字认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琥珀苍蝇松脂拂拭渗出澎湃黏稠推测淹没晌午逼迫剩余掸翅膀热辣辣(2)指名读。
()开火车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2)边读边画出字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指名读课文,正音。
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了解琥珀的特点。
1、图文对照,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1【设计理念】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
感知,以朗读为主;感受,以口说为主;感悟,以学习语言为主;感染,以诵读为主。
【设计特色】在反复朗读中感知感染,在学习语言中感受感悟。
【设计目标】1、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长城的伟大,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2、抓住特点,帮助学生以主要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由物联想到人的典型写法,从而深刻领会题旨。
3、以各种形式多读,领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重、难点】第2、3两段典型段,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伟大,通过多读,口语中进行升华,让学生领会长城是我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设计过程】一、在初读中感知、感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畅。
2、学生各自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3、从初读中你感受到万里长城是怎样建成的?请再读有关段落:⑴从第三段可看出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⑵从第四段可以知道万里长城的建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教材的前提,因此我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可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
)二、在学习语言中感悟、感染1、读了全文后你感觉到哪几段最打动你的?(第2、3段)2、学习第2段:⑴领悟第3句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是什么?⑵找出描写人民劳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3、练习感情朗读第2段。
4、学习第3段:⑴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令“我”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__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⑵师深情朗读这段话:生凝神倾听后告诉老师想到、看到、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讲:①我看到民工沉重的脚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4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4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能够按照书信的格式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确定写给谁,介绍家乡的什么方面。
祝贺语的格式。
教学准备:扬中的风光片教法学法设计:本次习作要求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
对于家乡学生并不陌生,家乡的景色、物产等风土人情,特别是家乡最近的变化还是比较熟悉的,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想向别人介绍的就可以了。
问题是,此次习作要求是写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有问题了。
因为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平时并不太了解自己家究竟有哪些远方的亲戚,自己也很少有远方的好友。
因为地域的限制,学生们的亲戚绝大多数都在家乡生活、工作,所以,一时之间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或找到自己写作的对象。
对象不明,又怎么可能会针对性地介绍呢?因此,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向父母打听自己家的远方亲友的情况,多长时间不回来了等等。
对于那些确实没有远方亲友的学生,可以写给其他的人;班上的外地学生可以变通一下,请他们向家乡的亲戚朋友介绍自己现在生活的第二故乡——扬中。
书信的格式可以在阅读例文时加以指导,还可以在写完文章后再次点拨。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书信,并且要自己学会写书信,兴致颇高。
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难不倒他们,但确定写作对象很犯难。
班上十多个外地学生尤其如此。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王磊的家乡迷人的风光和古老的风俗。
弄清他写作的重点。
明白书信的格式。
2、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确定写信的对象。
选择写作的重点来介绍家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远方的同学给大家,大家想认识他吗?他就是居住在天山脚下的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小男孩王磊。
你们想了解他的家乡吗?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他写给远方的小伙伴李阳的信。
二、学习例文,领悟书信的内容,把握书信的格式。
1、自由读文,思考;在信中,王磊向李阳介绍了他的家乡的哪些方面呢?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指名回答。
2024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本(18篇)

2024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本(18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读课文。
通过自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柯岩的资料(包括多媒体的图片材料),收集其他名人志士给少年儿童的书信。
查字、词典并结合课文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导入和简介柯岩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写过信吗?给谁写信?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
没写过信的同学,可让其说说“你或者父母收到过别人的信吗?信中都说了些什么?”2、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封书信,一封问一封回。
(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3、简介柯岩:(如果是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师应进行播放)。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拿出来看看(学生出示资料)。
柯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说得更丰富一些。
)4、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长(老师或者学生出示它们各自的长度),但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出示比尺长的物体)。
寸虽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东西相比,它又显得长了(学生或老师出示比寸短的东西)。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书信导入,能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亲近感。
通过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既是对辛勤劳动了的同学的一个肯定和对大多数学生的激发,又帮助学生认识了柯岩,为深入自学作了一些铺垫。
)二、自读自悟1、出示导读提示:师:同学们,这是由两封书信组成的略读课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这篇课文,并有所收获。
自读的时候,下列问题或要求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⑴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⑵柯岩老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原因的?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⑶你明白了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的原因了吗?⑷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问题(请简要地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四年级上册全部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四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四年级上册全部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
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
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
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
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五、作业指导: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语文四年级上册全部教案2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
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生: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都会到这儿来观赏,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真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
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读课文)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生:(分组比赛读)生:(齐读)[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我们再来嘟嘟。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师:棒极了!生:我特别喜欢这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生:好!师:准备,开始!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师:能行的起立!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
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品读“潮来前”的“静”、潮来后的“静”的不同1、课文当中除了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还描写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后2、课文哪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农历……等着,盼着。
”3、江潮来的时候那么有气势,而江潮来前给我们什么感觉? 板书:静4、课文中那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的静。
“平静的江面……”5、谁再来读读?(生读)你读得真美,大家给点掌声。
6、自主品读“潮去后”的“静”。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潮来前的静,潮来时的壮观,潮退了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观了?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后问:你又从这体会到什么?好久才恢复了平静,足以证明在浪潮来的时侯有多么的雄伟壮观。
板书:静语文四年级上册全部教案3▲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
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