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小令。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一幅秋景图,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对古诗的解读与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还比较欠缺,缺乏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曲”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体会作品中“枯藤”“小桥”等景物之美和作品的意境之美;掌握反衬手法和白描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的联想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本首小令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培养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枯藤”“老树”等意象;作品凄凉的意境与反衬、白描的手法。
2.教学难点:小令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语言特点。
点拨法:教师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合作探究法:在新课标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解读,并加深理解。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这首歌的名字叫《枫》。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这首动听的歌曲一边想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天是怎么样的。
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景啊?嗯,大家描述的秋景都很美呢。
每个人印象中的秋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古人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 古典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词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天净沙·秋思》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词内容,勾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
(3)教师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天净沙”、“秋思”等。
3. 作者简介(1)教师介绍作者马致远的生平事迹。
(2)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4. 意象和意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等。
(2)学生合作探讨,描述诗词的意境。
5. 古典诗词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天净沙·秋思》。
(2)写一篇关于秋天的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天净沙·秋思》与其它秋天的诗词进行比较,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学生分析不同诗词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
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秋日思乡点点愁——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天净沙﹒秋思》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
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人教版(部编)语文七上《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天净沙·秋思》。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掌握《天净沙·秋思》的文学背景、朗读与背诵、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具体内容包括:
1.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共同学习了《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思乡情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诗歌意象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我通过举例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生活化的例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意象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表现手法:学习诗歌中的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枯藤老树昏鸦”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还象征着生命的衰败和孤独。
-情感体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是难点,尤其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举例:针对“枯藤老树昏鸦”这一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自然景观与人生阶段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尝试挖掘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天净沙·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有过思念家乡或亲人的感受?”这种情感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天净沙·秋思》中的情感奥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天净沙秋思》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篇经典古诗词,这首诗词是中考重点考察的知识,今天我们就分享一篇有关《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希望大家在学习诗词的时候,好好记忆教案整理的知识,做到事半功倍。
秋日落叶(来源:pexel)【教学目标】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秋日山景(来源:pexel)【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2.《天净沙·秋思》全诗的朗读与背诵。
3.词语解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押韵、平仄、节奏。
5.探讨“悲秋”主题在诗中的体现,感受作者孤独、忧伤的情感。
6.课堂讨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押韵等概念较为抽象,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朗读中感受到韵律美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在诗歌中识别修辞手法,并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情感的共鸣与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忧伤,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情感。
举例:在分析“枯藤老树昏鸦”时,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还代表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衰老等深层含义。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证、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
另外,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讨论的内容感到困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实践活动中还是有些力不从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诗歌接触得不够多,缺乏足够的感知和体验。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诗歌朗读和欣赏的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和模仿,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净沙·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拓展阅读:推荐与《天净沙·秋思》主题相近的其他古代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抒情技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天净沙·秋思》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各小组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思乡情感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情感,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和学习。